《2023-2024学年山西省临汾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模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山西省临汾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模考试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
2、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谪守(zh)郡县(jn)诗赋(f)衔接(xin)B吞没(tn)朝晖(hu)骚人(so)霪雨(yn)C樯倾(qin) 冥冥(mn)潜行(qin)波澜(ln)D汀兰(tn) 皓月(ho)偕忘(xi)神怡(y)2、下列加点字注音、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娉婷(png)鲜妍(yn)星子B冠冕(gun)留滞(z)鹅黄C柔嫩(nn)栖息(q)疆硬D呢喃(n)颤抖(chn)妖娆3、下列各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惟余莽莽不二法门鸠占鹊巢波澜不惊解说:这四个短语分别是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并列短语、主谓短语。B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解
3、说: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芦荡如万重大山”。C不是亚洲金融危机多么严重,就是世界经济增速减缓,都无法阻挡中国前进的脚步。解说:这个句子没有语病。D得知自己已然中举,范进内心狂喜,随即晕倒在地,不省人事。解说:这句话中的成语使用正确。4、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1966年,一部讲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平的电影,人生转折中的一年在苏联上映。B这部电影最早将马克思这位革命导师的人生搬上了大银幕,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了这位伟人的一生。C52年后的今天,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引进的电影青年马克思在全国上映。D电影青年马克思由法国、德国、比利时联合拍摄,2017年在柏林国际电影节展映后强烈引起关注。 第
4、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_,_”启迪我们:即使前路坎坷,未来仍可期待。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岳阳楼记,完成各题。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5、。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政通人和阡陌交通B春和景明四时之景C长烟一空长堤一痕D不以物喜以其
6、境过清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属予作文以记之。翻译: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理解:滕子京请我记述的是他治理巴陵的功绩和重修岳阳楼的盛事。B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翻译: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祖国、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心情,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十分悲伤。理解:前文由人心悲凉写到天气恶劣。淫雨、阴风、浊浪的景象,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令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C微斯人,吾谁与归?翻译: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理解:范仲淹通过这一句话,既表达了希望与
7、古仁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又暗含了对朋友的劝勉之意。3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范仲淹的政治理想在姚崇和曾巩身上是如何体现的。【链接材料一】姚崇,字元之。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捕蝗。黄门监卢怀慎曰:“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虫多,必戾和气。愿公思之。”崇曰:“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蝗害讫息。(节选自新唐书姚崇传)【链接材料二】曾巩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民安。(节选自宋史曾巩传)【注】黄门监:唐官
8、名。诿:推脱。亭传:古代供旅客和传递公文的人途中歇宿的处所。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怀疑与学问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
9、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的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
10、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练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 ,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 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 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
11、就建设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3“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4“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
12、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指的是_。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苏轼将青天是为自己的朋友。B词人
13、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了对人间生活的厌弃。C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意境深远、感情深沉的抒情之作。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惘怅。六、语言表达(共10分)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你知道当时的背景吗?七、作文(共40分)按要求作文历练,就是经历世事,得到锻炼,炼就意志与品质。历练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杜小康经历放鸭的孤独,让自己走向成熟;莫顿亨特经过悬崖历险,领悟了人生哲理亲爱的你,经受过哪些历练,获得了怎样的感悟呢? 题目:历练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字母代替;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