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9篇】.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76697581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6.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9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9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9篇】.docx(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9篇】螳螂捕蝉读后感 篇一 螳螂捕蝉读后感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最近,我阅读了螳螂捕蝉一文,读后,我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主要讲吴王下定决心攻打楚国,谁来阻挡它,他就把那个人处死。后来有一位聪明的侍卫官借用了螳螂捕蝉这一个故事来劝免吴王,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文章中的那位侍卫官真聪明,他匠心独运,适当地借用了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来劝免吴王。他这样说非常巧妙,用了一种“借物暗喻”的手法,生动准确地用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来比喻吴王。这样一来,他既避免了与吴王正面发生冲突,又不引来杀身之祸,还有更重要的是他这样说起了劝免的作用。 读了这篇文章,我从螳螂

2、、蝉、黄雀的身上学到了一个不要只想到要取得眼前的利益,而没考虑到隐藏在身后的危险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也像“螳螂捕蝉”那样。现代社会中有的人为了生活好,能挣到大钱,就千方百计地想出了许许多多对人们有害的主意。有的在街上行骗,有的乱捉乱捕野生动物,有的甚至不顾一切地乱砍乱伐树木它们就只顾着眼前的利益,而不考虑到隐藏在身后的种种危险,乱捕乱捉,乱砍乱伐最后,社会变得混乱,坏人无处不在,环境也大大受到了破坏,到时候的人类,也只能生存在一个社会混乱,环境污染的黑暗世界里,再也看不到?光明?了。有的人挨不住了,也都纷纷向生命举上了一面面?白旗?。还有,有一些人平时很喜欢饮酒,他们自认为这是一种?享

3、受?,而不是一种?自灭?。它们就只顾着眼前的好处,不听别人的劝告,最终只好后悔了。因为酒是一种害人的?杀手?,人饮多了,胃就会遭到严重的伤害,人体也会变得衰弱很多。它们这样饮,不但浪费了金钱,而且日久生长,最终自己受不住了,也会自己毁灭自己。 读了螳螂捕蝉一文,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但要顾眼前的利益,而且还要考虑到隐藏在身后的种种危险这个道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只有懂得这个道理,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活得快乐,活出自我! 作业延伸(1为必做做题,2、3为选做题,任选其 篇二 1、同学们,文中的少年是什么身份?(侍奉吴王)大臣们无法劝阻的事,却被少年一个小小的故事给劝阻了。从表面上看

4、,他有没有说一句劝说的话?(没有)他只是给吴王讲了个有趣的故事而已呀。实际上,少年劝了没有?(劝了)有没有像大臣那样劝?(没有)能不能像大臣们一样劝?(不能)他是暗暗地劝,不露痕迹,不动声色。少年真是太聪明了!(板书:智) 2、 少年的机智表现还不只于此,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8节,对课文中描写少年的语句圈圈划划,仔细地琢磨琢磨,你从哪里还感受到少年的机智?爱动脑子的同学肯定有新的发现。 3、指名交流: (1)拿着一只弹弓 归纳:巧妙呀,只有这样才让吴王相信他确实在打鸟呀,真是巧拿道具引吴王呀! (2)花园 转来转去 沾湿 毫不介意 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终于 师引: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呀?是呀,只有这

5、样才能遇到吴王呀,只有这样才能给吴王讲故事呀!真是一个勇敢而执着的少年呀! 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劝说吴王,那他为什么不到大殿上在大庭广众之下去向吴王讲这个故事呢?而是煞费苦心地在花园里转来转去,寻找机会呢? (预设:A他要把故事讲得真实可信,所以不能在大殿上讲。你看他还特意拿了一只弹弓呢。B因为吴王不听大臣的劝阻,下过死命令,谁要劝阻他,就会被处死。C不能让吴王意识到少年是在利用故事劝阻他,否则即使少年说得再正确,吴王也不可能会接受的。D因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吴王是一国之君,他怎么能更改自己的决定呢?所以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这个故事是给吴王台阶下,为了保护吴王的面子。E身份不允许他

6、到大殿上去劝。) 道具选得巧妙,地点选得巧妙,时机把握得巧妙呀!谁来读这段话,给大家展现这位机智的少年形象。练读这段话。 (3)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这样说才能让吴王有兴趣听他讲故事呀,谁来读,让人一听就有兴趣?(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4、小结。少年选择的是吴王每天必到的花园这个地点,看似不经意实则精心安排地见到了吴王;接着他又巧妙地用弹弓作道具,话语富有悬念,一步一步地引着吴王对自己讲述的事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巧妙的是,少年编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让吴王明白了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恶果,最终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他的这一番劝说可谓是巧劝、智劝、妙劝!(板

7、书见引劝) 5、你认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 5、故事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被他的智慧与勇气所折服。你的心里是不是更加钦佩这个少年了?分角色朗读3 12节。 螳螂捕蝉教案 篇三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螳螂捕蝉。你以前听过这个成语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说你的理解。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这个寓言故事有关。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要将它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总结:少年以螳螂捕蝉劝吴王

8、 3、少年讲这个故事给吴王听,是别有深意的(想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计划。) 大臣与少年都劝说吴王,比较一下。出示结果对比。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为何结果相差如此之大? 4、可是,纵观全文,少年与吴王的对话中有没有提到关于楚国的事呢? 只是说了个故事,只字未提楚国之事,却令固执的吴王改变了主意,这个故事太值得我们去研究了。 三、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找到少年所说的故事

9、,再轻声读一读。 2、这就是少年讲的故事。(出示)指名读。 3、学习故事。 A自读课文,能理清里面的关系吗?作图:露水蝉螳螂黄雀少年 B蝉、螳螂、黄雀有什么共同之处?(一心看到眼前的利益,却都不知道身后的祸患) 这几种动物都十分警惕,为什么都没发觉身后隐伏的祸患呢? “一心”,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螳螂:供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读读故事,你一定能揣测出它们当时的想法。 出示:望着眼前的(),蝉心想: 螳螂 黄雀 是啊,我们不难体会到正因为急于获取眼前的利益,才使它们放松了警惕,忽略了即将到来的危险。谁能读出它们的“一心”得利的心理

10、。 蝉身后隐伏的祸患是螳螂的捕食,螳螂身后隐伏的祸患是黄雀的捕食,而黄雀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少年手中弹弓的袭击。 5、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引读其实我们应该想到一句老子的话:福兮,祸之所伏。 这个故事让吴王明白了什么?引读攻打楚国是眼前的利益,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是身后隐伏的祸患。千万不能因为贪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身后的祸患,板书:(别因)眼前的利益(忽视)身后的祸患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理解不堪设想。堪,可以,能够。不能够想像。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各霸一方,彼此之间虎视眈眈。倘若被诸侯国乘虚而入,我们不妨想像一下会有怎样的后果?(国家被灭,人民被奴役) 6、然而大臣们的反对、苦劝得到的是出示引读

11、,少年的故事令吴王恍然大悟, 引读。 为什么同一个出发点,却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呢?请再读读课文,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会帮你找到答案。 大臣是直劝,少年是巧劝。 巧,体现在哪里呢?再浏览课文,你一定有话对少年说:少年,你的()让我敬佩。 A智慧不正面讲对错,用自然界里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启发吴王。 B勇气冒死劝诫,勇气可嘉。联系到第二小节。 C讲话很有艺术,很有技巧。 语言看似寻常,却是精心设计,一步步地让吴王明白事理。练习对话朗读。语气应怎样? D耐心为了说服成功,耐心等待机会。(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如果吴王仍然没有发现他,

12、他会怎么办?(继续等,或想别的办法) 好一个令人敬佩的少年,用智慧、凭勇气,借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劝吴王! 四、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借故事来说明事理,我们会在生活中找到与之相似的例子,从而深受教育启发。课后,请大家去搜集一下,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存在着“螳螂捕蝉”的现象呢? 螳螂捕蝉教案 篇四 一、激趣解题,明确目标。 教师谈话:在生活当中你都会遇到你“最敬佩的一种行为”或“看不惯的一种现象”。这节课我们就用演讲的方式来畅谈。 自由发言:说说什么是“演讲”,怎样才能搞好演讲。 师:介绍演讲的特点,讲解演讲的技巧。 自主发言,说说你对这种行为和习惯的认识和理解。 二、观

13、图,分析图意。 看图,说出主要意思。 拼图,从主到次依次说出图中所见的人或景物,“最敬佩的一种行为”“最看不惯的一种现象。 哪些是非讲不可?描绘一下他们的特征。 推前: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想后:结果会怎样? 三、明确演讲要求。 设计演讲要注意的三点。 想好演讲的内容。(我敬佩的行为是什么,为什么要敬佩,怎样敬佩,我看不惯的现象是什么,为什么看不惯,怎样改变这种现象。) 列提纲,安排演讲思路。 根据自己特长:选合适的表达方式。(语言流畅,态度自然大方,有感情。) 同桌交流,互相启发,完善演讲准备。 四、小组畅谈,全班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畅谈。 鼓励第一次畅谈不理想的同学再来。 综合评议,选出最好

14、的同学代表小组到全班演讲。 各组代表演讲。 小组,选出最佳演讲者。 五、扩展运动。 写一,把”最敬佩的行为“或”看不惯的现象“写下来。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简明扼要地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注意说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正确听写“螳螂捕蝉”故事中的关键词语,能借助这些关键词语复述寓言的主要内容,感悟句子的特点;理解寓言借助故事来说明事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3、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知道吴王为什么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体会少年巧劝吴王的决心、勇气和智谋。 5、通过这篇课

15、文的学习,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进一步渗透“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大语文学习观。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中的第1、2、3点。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中的第4点。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正确朗读课文,理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 1、上课铃响之前播放动画片螳螂捕蝉。 2、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10、螳螂捕蝉,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注意要说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进入多媒体教室后,播放中国水墨画动画片螳螂捕蝉,优美

16、的音乐、意境深远的水墨画、想象丰富的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复习时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但是要语言连贯,这样既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又训练了“说”的能力。 二、复述“螳螂捕蝉” 1、过渡:螳螂捕蝉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就是讲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大道理,这则寓言又讲了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大道理呢?先听写四组词语。 2、一组一组地听写: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眼前的利益隐伏着祸患 3、课件出示以上词语 核对听写情况 朗读这些词语 教师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学生听 学生借助词语和插图,复述“螳螂捕蝉”

17、这个小故事。(一遍) 学生复述,交流评价。 4、总结:小故事大道理 设计意图:螳螂捕蝉这则是课文的重点,我就把它调整到第一步来完成。为了完成复述的学习目标,我设计了先听写关键词,在听老师复述,最后学生复述的。方法,这样做学生能经历听、说、读、写、看图、思的学习活动,我希望能起到一箭多雕的效果检查字词、了解寓言内容、体会寓意、复述、感知寓言特点和阅读寓言的方法。 三、理解“恍然大悟” 1、过渡:吴王听了这个故事后,又是怎样呢?(恍然大悟) 2、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理解“恍然大悟”。 “悟”是什么意思?“大悟”呢?吴王明白了什么? “恍然”什么意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吴王的话?试试看。 这一段

18、与前面的那些语句相照应,找出来读一读。 相机理解“处死”、“死命令”、“固执”体会的吴王的固执,大臣的着急,吴国危险的处境。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恍然大悟”组织教学,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语的具体所指,并联系有感情地朗读吴王的话。然后,联系全篇,很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第一部分的学习。 四、品味少年之“智” 1、过渡:大臣劝阻无用,吴国正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站了出来,成功地劝阻了,挽救了吴国。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吴王改变了主意呢? 2、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211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少年的语句,说一说你的体会。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

19、流。 “拿着弹弓、转来转去”“三个早晨”说明了什么?“毫不介意”什么呢?少年在意的是什么呢? “终于”能表现少年怎样的心情? 朗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心理,练习感情朗读。尤其是吴王的心理变化。(关心好奇大悟) 探究小结:“螳螂捕蝉”的确是少年三天中看见的趣事吗?(联系时间、地点、弹弓等体会少年的智慧) 设计意图:理解少年的智慧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在来品悟,自然会轻松一些。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第三自然段中的三个词来交流,并用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的方法体会,深入吴王和少年的内心,感悟少年规劝的巧妙。 五、积累中华成语 1、总结寓言“螳螂捕蝉”。 2、联系“围魏救赵”从反面

20、理解“螳螂捕蝉”。(魏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直接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魏军只好回军救援,解了邯郸之围。) 3、激发谈话: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语就是其中最耀眼的精华!成语大多只有四个字,或记载着一段历史,或蕴含着深刻道理你知道那些成语呢?说说看。 学生交流后出示成语先说说你听说过那些,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再齐声朗读。 4、结课,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成语“螳螂捕蝉”,也认识了这么多的中华成语。然而,这些只是冰山一角,只是沧海一粟。同学们,你想学习更多

21、的成语吗?建议大家阅读课外书籍(出示书籍封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属于总结和拓展部分。我有“螳螂捕蝉”讲到“围魏救赵”,再到更多的成语,学生对成语这样的传统文化会越来越向往。此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的作业,自然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教学论文:螳螂捕蝉教学谈 篇六 作者:江苏徐州铜山大彭实验小学 刘莉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笔者以为,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 的重组。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

22、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螳螂捕蝉一文写了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吴王伐楚的事,警示人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教学时,笔者抓住少年劝阻之“妙”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一、设置对比,引起疑趣,发现其“妙” 教学本课时,笔者抓住课文的“因”与“果”,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吴王想攻打楚国,开始态度如何?最后怎样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少年讲得太有道理了,吴王打消了攻楚的念头。哎!大臣讲得是不是也有道理呢,咱们来看看。学生自由读:

23、大臣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时老师及时引出疑问:同样是劝,大臣的劝阻遭到了吴王坚决的反对,而少年的劝却使吴王打消了念头。接着再鼓励学生:那就让我们来看看,这是位什么样的少年,他劝得究竟“妙”在何处?对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更容易看到事物的本质,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这里,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疑点以引起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 二、自主探索,转换角色,品味语言,悟寓意,感受其“妙” 在激起学生探究少年劝阻“妙在何处”时,再让学生读课文,感到少年讲的故事很妙。教师启发学生通过去表演把故事表现出来,并提出要求:要想演好,先得读好,同学之间

24、可互相请教。学生转换促读,以读促理解,互相帮忙,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相互协作的氛围。在反馈时教师对听的同学提出了要求:现在你们都是吴王了,看你们能不能从少年的故事中听出点什么。听过后,教师可随机采访“吴王”们。这时道理自然地从“吴王”的嘴里谈了出来。学生通过角色转换,感悟寓意,感受少年劝言之“妙”。这时,老师再进一步引导:那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少年劝吴王之妙?学生再读课文,发现少年为了引起吴王的注意,在花园里转悠了好几天把衣服和鞋子都弄湿了也亳不介意,见到吴王,又说要给吴王讲“一件挺在意思的事”。这些做法为给吴王讲这个故事扫除了障碍,真可谓用心良苦。这不就是他的心机巧妙之所在吗? 阅读教

25、学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内化“理解”,通过朗读表现“感受”。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既进一步揣摩了文中中心人物的心理,又培养了学生互相配合的合作精神。学生通过内化吸收,进行行动的讲述,把少年劝的妙处表现出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运动”。 三、创造性复述课文,积累、内化、运用,表现其“妙” 本篇寓言故事,语言简练角色少。而故事总是从反面给读者以教训,所以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余地。因此可以增加情节,把文中的叙述部分,人物的心理活动都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有形的动作、神态,进行创造性复述,以丰富寓言内容,使寓意更加显露,从而积累、内化、运用语言。而且采用师生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

26、学效果。 在表演中,学生加入了自己的一些理解,比如,蝉自言自语,哼着小曲;螳螂、黄雀说的“你这个笨东西,瞧你美得那样,还不知道一会就要成为我的美餐了呢”等洋洋自得的话;还有少年的“你们都是愚蠢的家伙,只想吃前面的食物,都不知道你们的后面还有个我呢”的心理。表现者撇着嘴,眯着眼,点着头,一副蔑视又幸灾乐祸的样子。这些语言,动作,神情无不渗透了学生对故事的创造性理解,补充了文字表现的空白。 四、拓展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从情感上做铺垫。 螳螂捕蝉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有古文原著。在学生理解了寓言的内容、寓意和关键词语后,让学生再读古文原著,既亲切又有趣,也容易接受。学生稍经努力即可学会,加上寓言本

27、身的趣味性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为今后到中学接触古文,从认识到兴趣方面,从情感上做了铺垫。 附:螳螂捕蝉(第二教时) 一、激情导入,设置对比,引起疑趣,发现其“妙” 1、师:激情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读书,我们知道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可是吴王却非常固执,谁来谈一谈吴王的话,“谁敢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但如此固执的吴王,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却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是位什么样的少年,同学 们接下来咱们就和他进行一次心灵沟通。 二、自主探索,转换角色,品味语言,悟寓意,感受其“妙”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哪里对你有启发,

28、也可以简单地写在书上,感受少年劝说之“妙”。 2、生自由读、悟,师巡回反馈信息。 3、生反馈 重点:9节11节 指导过程:请同学们看屏幕 、 第9节11节对于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得非常形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相信你会有更深的感受。 、生读,思考后讨论交流。 、反馈 a、蝉: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蝉的心情如何,练读体现蝉的心情。 b、螳螂呢?“横”、“举”;螳螂心里怎样想,读一读。 c、黄确呢,“伸长”;黄雀心里怎样想。 、同学们要使固执的吴王恍然大悟呢?就看你们怎样读这个故事了,练读。 、指名读,叙述的部分,少年、吴王(问:这少年如果王宫花园里有人弹奏乐曲,会不会更有利于你劝说?

29、好!那就弹奏乐曲。) 评价:吴王你恍然大悟了吗?你悟到了什么? 4、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感悟,培养语感 、通过刚才的读书,少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课的人物对话描写得非常生动,咱们来个全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好不好,先练习一下。 、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配乐) 其余的各位可以跟着默读你所喜欢的角色的语言。 、同学们,如果我们去掉叙述部分,只读人物的对话,可能会使故事更吸引人,咱们试一试。 、指名读 三、创造性复述课文,积累、内化、运用,表现其“妙” 1、同学们这样一读使刘老师有所启发,我想如果我们要把文中的叙述部分,人物的心理活动都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有形的动作、神态,那故事讲出来岂不是更精彩。

30、2、要想把故事讲好,需要大家精诚合作,有信心吗?有信心就成功了一半,同学们的自信也激发了刘老师的豪情,刘老师想和大家进行讲故事比赛,待会咱们都不看书,看谁讲得好。现在开始自由组合练习。 3、生练习。 4、展示。 四、拓展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从情感上做铺垫。 1、同学们,请看屏幕,读一读,看你读得懂吗?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

31、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2、生读,并根据所学课文说一说这篇文言文的意思。 3、指名说一说,谈谈读文言文的感受。 师:这是螳螂捕蝉古文原著中内容,其实咱们学过的狐假虎威、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等寓言故事都有相应的古文原著。吟诵这些古文确实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文学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咱们也借古人的一句话共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为复述课文打好基础。 3、体悟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4、通过交流

32、、探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良好的积累、观察、思维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动画视频。 2、学习生字:螳螂 3、为动画起片名。 4、说带动物名的成语。 5、告诉学生: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范读课文,交流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1、指导有感情地读。 2、根据故事情节,引出道理。 3、故事带给我们的思考。 4、告诉学生:勤于观察才能有所发现。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四、再读课文。 1、根据板书质疑。 2、读文谈发现和疑惑。 3、设疑、存

33、疑。 4、告诉学生:冷静思考,是一切智慧的开端。 五、布置作业。 一、导入 同学们,现在虽然是下午第三节课了,大家看上去依然很精神,这说明大家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请大家看一段动画片。 1、播放动画片 好,我们欣赏完动画片,谁来说说动画片上有哪几个主要角色?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并板书:螳螂,蝉,黄雀 2、学写“螳螂” 你知道螳螂怎么写吗?螳螂,又称刀螂,可不是那个叫刀郎的歌星,因为螳螂是昆虫所以螳是虫字旁加个大会堂的“堂”,螂是虫字旁加个刀郎的“郎”, 观察生字,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对你真会发现和总结。 3、为动画片起名 螳螂,蝉和黄雀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谁来说说。 呀

34、,你的观察真细致。 呀,你不仅说出了三个主角的动作、神态,非常形象。 还加入心理描写,和个人分析。这说明你不仅会观察,还会思考。 这么有趣的一个动画片,谁来给它起个片题。命名。 完善板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齐读。 4、说带动物名的成语 这是一个带动物名的成语,你们还知道哪些带动物名的成语呀? 5、习惯培养: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大家积累得可真多,鼓掌送给你们。同时送给大家一句话: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过渡:大家知道,咱们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中特有的一颗璀璨明珠,一个成语往往就是一个故事,有着很强的表现力,运用得好,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想法

35、,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有不少同学一脸的疑惑,有些不信,那我们一起走进第10课:螳螂捕蝉。完善板书。 二、初读感知 1、首先请大家自读课文。 自读要求:读通,自学生字。画出不理解的词。 提醒注意:侯与候的区别。后描红。 出示:侯与候说形、音、义的区别。 解释:诸侯国 2、再听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所画词后的意思,再交流。 3、再默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提示: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有条理地来说说。 过渡:现在你们说说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作用大不大。那我们来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好好讲一讲。 三、学习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请大家找出写“

36、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的语段读一读,课文哪几节写了这个故事。请一个学生说一说。出示语段,齐读。 1、指导有感情地读。 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 我们走进课文先想象一下螳螂、蝉、黄雀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各自的心理。 这样我们就能融入人物情感,就能读得声情并茂。 2、根据故事情节,引出道理。 你们发现故事中的三个主角都有一个什么特点吗? 用书上的话怎么说。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的祸患。 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由这个道理你们能想到哪些词语。 3故事带给我们的思考。让学生说一说。 4、引出习惯培养:养成观察的好

37、习惯。 其实,大自然是我们的老师,许多人常常能从身边的事、物以及自然现象中有所启发。我们课本上也介绍过不少,比如我们上学期学过的一首诗观书有感中的一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在池塘边读书获得的启迪;还有鸟语中提到“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这是作者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发。送给大家一句话: 勤于观察才能有所发现。 四、再读课文。 1根据板书质疑。 好,同学们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非常有趣,引人深思,可这个故事只是少年讲给吴王听的,是课文螳螂捕蝉中的一段内容,

38、板书:少年、吴王 请大家看看板书,你产生了哪些疑问。有了哪些想法。我们再次读课文,看看能不能解开心中的疑结,或者又产生了哪些问题。 2读文谈发现和疑惑。 3、引出习惯培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勉励大家: 冷静思考,是一切智慧的开端。 3设疑、存疑。 大家问了那么多,说了那么的发现,老师也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这个少年真是在给吴王讲故事吗? (是在劝吴王),可我觉得劝(板书:劝)字显得过于单薄,你觉得再在前加个什么字比较合适,更能较好地概括全文呢?(智、巧)为什么呢?同学 让我们在家一起怀揣这些疑问,共同期待下节课的到来。 导入新课 篇八 1、同学们,大约在2500年前春秋末期,在华夏大地上出现了

39、若干个诸侯国,(出示春秋形势图)他们之间为了利益经常发动战争,给当时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2、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故事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的概括能力很强,说得很完整,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说清楚了)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板书吴国攻楚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吴王非常固执。一个侍奉吴王的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了吴王,吴王终于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你们还记得大臣们劝说时,吴王是怎样说的吗?(生: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40、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利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4、理解语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5、从少年言行的巧妙,体会少年的机智、勇敢,以及他为国家利益着想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2、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方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

41、等多种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图片的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文中的寓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相信聪明的同学们通过学习一定会明白的。 二、了解课文大意 1、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2、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3、引导学生直到能用一句话概

42、括出来。 三、精读课文 师:一篇600多字的课文,同学们用一句话就把它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这叫把书读薄。这一点,对于我们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接下来,我们还要把书读厚。既然课文主要写的是少年,那我们就仔仔细细的读一读,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的,你认为这个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理由。老师建议大家默读,边读边划一划,思考一下。(生默读课文。) 5、师说明交流方法:先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再说说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说说理由。(生交流。) 6、学生全部交流完后,师:大臣们劝阻不了吴王,而这位少年却劝阻成功了,少年的劝叫什么劝?(生答)少年敢于劝阻,而且是巧劝,妙劝,智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43、?用四个字的词回答。(生答)那么比较而言,大臣们的劝是一种怎样的劝?快速读读前面的内容,说一说。(生答) 7、指名学生回答应该怎样读这段对话。按照自己的体会自由读一读,然后分角色朗读。(课件出示相应的段落) 8、指名学生回答这段对话中哪句是最关键的。蝉、螳螂、黄雀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读读课文中对应的句子。(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然后用简短的话概括一下三者的关系,让学生到黑板上把它们的关系表示出来。 9、引导学生找出螳螂捕蝉时的动作。然后齐读这一部分,体会用词的准确。 10、让学生看板书,把板书内容替换一下,并说说替换后的关系,然后读读相应的课文内容。 11、吴王听了少年的一番话有什么反应?(恍

44、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一下子明白了)吴王一下子明白什么了? 12、学生谈学习课文的收获。(学生谈完收获后,出示成语的寓意。) 四、布置作业(课件出示) 小练笔:帮吴王设计一份早朝稿 (友情提示:如果你是吴王,他第二天早朝时将如何面对那些力劝他的大臣们?怎样才能既不失一言九鼎的大王身份,又能为自己的“死命令”自圆其说?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尽量用上文言文哦。) 板书设计: 蝉螳螂黄雀 楚国吴国诸侯国 只顾眼前利益身后隐伏祸患 教学背景 由于本班学生平时对古代历史故事、成语故事、古代诗文等传统文化较为感兴趣,因此教学前我便布置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做好预习作业。学生在预习时遇到不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做个记号,上课时勇敢、大胆地质疑。 教学课题螳螂捕蝉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讲述了一位少年用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即将被身后的黄雀啄食的故事,来劝诫吴王不要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本文重在要求学生不仅要注意故事的情节,而且也要善于思考其中所含的道理。因为课文内容并不复杂,对成语的理解通过预习就能解决。所以,在教学时,我并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