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捅马蜂窝教学设计优秀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捅马蜂窝教学设计优秀8篇.docx(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捅马蜂窝教学设计优秀8篇捅马蜂窝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作者的感情变化。 3、 认识环境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1、 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 2、 认识自然环境描写和对话描写的作用。 学习内容 整体感悟 1、 如何理解课文题目? 2、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 3、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我们的大自然,学习课文后的启示。 研读与赏析 1、 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2、 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学法指导 1、 紧紧抓住描绘“我”心理活动的句子。理解“我”心理活动变化的
2、过程,你会发现这条线能帮助你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旨。 2、 可以试着按“朗读复述思考讨论”的顺序与课文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你的思考会更深入。 3、 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体会它们的作用。 4、 学习中要思考:我们人类应该怎样善待生命、善待大自然,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一谈。 体验反思 1、 受到马蜂的攻击后,“我”对马蜂的态度变化是怎样的,可信吗? 2、 “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头”一句中的“罪孽感”如何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罪孽感”? 捅马蜂窝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童年时候的无知与莽撞源于天真无邪。 2、在体会文中人
3、物的感情基础上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掌握“我”捅马蜂窝前后的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家 师:今天,老师要给同学们介绍一位我国作家冯骥才。 媒体出示:冯骥才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杜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
4、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二、初知课文 1、板书课题 师:作家冯骥才童年时候也是一个非常淘气的孩子。一看课题,我们就知道课文写了作家小时候捅马蜂窝的事情。 2、默读课文 边读边思: 课文那
5、几节写了捅马蜂窝的经过? 捅马蜂窝前、捅马蜂窝时、捅马蜂窝后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划出有关的句子 三、讨论交流 1、学习13节 体验朗读爷爷、奶奶的话。 奶奶:怨恨爷爷:无奈 2、学习46节 捅马蜂窝前 (1)那都有趣! (2)当我被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校门口。 (交流板书:兴奋、) 捅马蜂窝时 (1)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 (2)这复仇者不顾一切而拼死的气势是我惊呆了。 (交流板书:迟疑、惊呆、狼狈) 捅马蜂窝后 (1)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的时间,以至消肿后的几天里我都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
6、在小门口等着我呢!(交流板书:害怕、后悔) 朗读感悟 (反复朗读,体验感悟) 四、总结课文 师:学了课文,你觉得童年时的冯冀才是个怎样的。孩子? 1、其实,我们也和作家一样,由于自己的年少无知,干了不少傻事,吃了不少亏。但是,那无知与莽撞源于天真无邪,才是我们的童年更加值得追忆! 2、练笔: 师:让我们和作家一起回到他的童年,你想和冯骥才说点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笔,和作家亲切的密语几句。 3、学生写作,教师巡视后交流。 五、感悟写作方法 师:大家都喜欢童年时期的冯骥才,那么,他的文学作品有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找出相关的句子加以说明。 范例:他的作品语言很幽默。 比如:后院里最壮观的要属爷爷屋檐
7、下的马蜂窝了。壮观一般形容气势很大景物,这里用来形容马蜂窝,比较夸张,很幽默。 学生自己讨论。 六、拓展阅读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篇三 一、回顾课文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了生字词,这节课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走进爷爷家的后院,感受当时捅马蜂窝的情景。在这之前,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谈感受 中心话题: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细细地品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在“我”捅马蜂窝的前后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从课文中什么地方感受到的?画出有关的字、词、句,品一品、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1、(17自然
8、段) 通过爷爷、奶奶的对话(奶奶的抱怨、爷爷的警告),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心情激动,跃跃欲试地想把马蜂窝捅下来。并付住于行动。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涌出”“强烈渴望”等词体会作者强烈的好奇心。通过“悄悄溜到”“脱下褂子”“遮住脸”“接绑”等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形象地感受作者跃跃欲试想要捅马蜂窝的心情。 板书:好奇渴望 2、(8-9自然段) 抓住“径直”“凶猛”“扑”“拼死”“不顾一切”等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捅马蜂窝的过程中“马蜂”是怎么想的?“我”又想了些什么?“我”的心情由好奇、渴望变成了什么?(惊呆) 教师指导朗读。 板书:惊呆害怕 3、(10-16自然段) 爷爷与“我”的对话
9、: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这句话,使心有余悸的“我”的心中激起了波澜,让“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小小的马蜂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从而使“我”的内心产生了罪孽感,心情沉重。并对勇于拼死、守护自己家园的马蜂产生敬佩! 教师指导朗读对话,要读出爷爷的语重心长,和“我”的疑惑不解。 板书:赞叹、心情沉重 4、(17-21自然段) 这种对马蜂的敬佩和对自身的罪孽感,让“我”对马蜂有了深深的牵挂,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这种感情? 教师指导朗读。 板书:舒心 三、升华情感 作者从动手捅马蜂窝到盼望再见到马蜂窝,再到看到新马蜂窝筑成之后的开颜而笑中感悟到了什么? 四、作业 课后自主阅读儿童
10、智慧黄蜂筑巢并完成书后的练习。 捅马蜂窝教案 篇四 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合作学习已成为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教材简析: 本文是冯骥才的一篇散文,他用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笔调,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我们描述了儿时的一段难忘的回。处于好奇心,“我”捅坏了马蜂的家,毁坏他们的生活就象一种罪孽,决心“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并引发我们的思考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语言文字训练,;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小组合作学
11、习中,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主观参与意识,在互赏互助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合作学习设计: 我任教的班级是一个人数较多、生源杂乱的大班,针对班里学生知识基础不等,思维反映快慢有别,自学能力高低不均但学习态度端正等实际情况,课前组织了四人学习小组,尽量使每一个小组之间的实力相对均衡。 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次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我”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 活动步骤: 、我为什么又后悔了呢?自渎课文第二大段,画出描写我思想变化的句子。 、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要求:组
12、长安排组员交流各自画下来的句子。 每个组员针对一句话说说理解。有不同意见时等同学发言完毕,再说自己的理由。 各小组自行设计汇报的方式进行汇报。 、其他小组评价、补充。 第二次合作学习是围绕教学重点,使学生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这正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如何将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统一呢? 活动步骤: 、课文学习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的感受写出来。 、小组交流: )、每位组员读自己所写的感受。 )、针对组员的内容进行修改、评价。 、小组集体汇报。 本节课的几点体会: 课堂上是否应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一定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键是看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3、、“有效性”如何。 (一)、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采取合作学习,不是包罗课文全部内容,不是一哄而上,更不是把问题推给学生,而是在新知的探求过程中,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把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各种思维判断和创新能力调动起来。因此,必须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内容。最后,把各小组的学习方法、阅读能力和疑难问题加以综合归纳,采取最有效的方法施教。 (二)、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有效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在学生进行活动时,教师还要随时了解各组的进行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便于控
14、制时间,也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在争论不休的讨论中做好指导,同时可以了解到学生问题的集中点。在交流各组学习情况时,教师对于大家争论的问题进行合理引导。 教学后记: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品读、抓重点词句,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2、感悟文本,体会课文内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捅马蜂窝一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导入。教师:同学们,本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不紊地向我们介绍了作者小时候捅马蜂窝的原因、经过、结果;“我”对马蜂的再认识和“我”对马蜂归来的期盼。那么作者是怎样环环相扣,将意图表达清楚的呢?)书包范文(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深入了解课文。
15、 设计意图:教育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成功的情感体验能让学生对教材有着浓厚的探究意识。本环节让学生通过对旧知的回顾,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增强对文本的探究意识。 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提纲,明确重点。 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文中比较精彩的部分,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2、品读感悟,美读升华。 (一)细读17段,了解捅马蜂窝的经过 (1)自由阅读课文,想一想: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集体交流反馈: 马蜂窝的位置、给爷爷奶奶生活带来的不便、“我”捅蜂窝的准备及过程。 (3)相机重点引导: A、作者写捅马蜂窝,为什么还要写爷爷家的后院?对蜂窝的介绍作者
16、运用了什么修辞?从这些内容,你了解了哪种写作方法?(环境烘托,为捅蜂窝埋下伏笔) B、从爷爷奶奶的对话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这对我有什么影响?(引导出:捅蜂窝的方法及“我”强烈捅蜂窝的。欲望) C、品读、抓住重点词句,体验扣人心弦的捅窝过程(67段) 、找出具体描写“我”捅蜂窝的段落,读一读。 、指名反馈: 捅马蜂窝的经过真是_!(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紧张、恐惧、惊慌) 、教师小结:是啊,捅马蜂窝的情景紧张而扣人心弦,找出具体语句品读、体会。 、指名反馈句子,相机出示: A、“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上衣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 自由读画出描写
17、“我”捅蜂窝准备工作的动词,并谈谈读后感受。 (从动词中传神地透露出“我”准备得细致周密,同时也突出了“我|既想捅又害怕的心理,进而体会捅窝的紧张和扣人心弦。) B、“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地摇撼两下,只听得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情景。指名谈感受。 (“嗵”写其声,“沉甸甸”写其沉重,“一团黄色的飞虫”用“团”来形容,只见黄色,看不见马蜂个体,写蜂群聚集之多,“腾空而起”“扔掉”“跑”等动词写出了蜂群受惊后猛然逃出可怕、紧张的情景。) 指导朗读,想像、感悟。 C、“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
18、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 品读句子,找出关键词,体会,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指名反馈,重点引导:“径直而凶猛”“扑来”写出了马蜂不顾一切的气势;又用一个比喻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写出了马蜂的拼死一搏。 感情朗读,体会感悟。 小组合作,再次感情朗读,体会捅窝的扣人心弦及马蜂誓死拼搏的精神。 4、教师小结:从捅蜂窝到挨蜂蜇,时间不长,作者却写得生动形象,令人惊心动魄。原因是什么呢?是的,靠的就是平时观察细致,靠的是准确生动地运用一些表示动作、行为、情态的动词,靠得是细节描写这一表达方法。所以希望同学们,在平时要留心观察,并掌握一些写作技巧。
19、设计意图:叶老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把阅读、理解、品味、感悟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启发、点拨、引导、激励留给教师,让教师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本环节正是以质疑明确学习方向、以自读自悟感悟文本内涵、以合作交流加深内容理解来体现这种理念的。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升华。 (二)研读811段,了解马蜂的特性。 (1)轻声读文,想想:从爷爷的话中,我对马蜂的特性有了哪些了解?画出相关语句。 (2)齐读课文第11段,思考: A、“我”对马蜂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B、面对这死去的小飞虫,为什么会有一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罪孽感”表达了“我”什
20、么样的心情? 小组读文、思考、交流、讨论、汇报。 教师小结:“我”对马蜂的态度由厌恶转为敬佩。因为“我”伤害无辜的生命,破坏了它们的家园而感到罪孽沉重。这种罪孽感更表达出了“我”的愧疚之情,要善待生命。 C、再次读文,更深度理解: “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引导学生明白:马蜂的这一特性,正是它为保卫家园而牺牲自己精神的具体体现,令人佩服。点明文章主旨。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抓重点句子研读感悟,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新课标提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三)精读第12段,感悟文本内涵 (1)默读
21、本段,思考:这一段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集体交流,教师引导: 作者运用设问句更表达出了“我”盼“无家可归”的马蜂归来重建家园的急切心情。特别是最后一句,既突出了儿童的幼稚之举,又表达了盼归的急切,更是在呼吁我们要善待动物,善待生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中思考、读中感悟的习惯。 (四)入情入境,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速读全文,从每一部分中感悟作者的内心感受。 引导学生明确:从捅窝的渴望到捅窝的受惊再到捅窝的忏悔,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体会作者情感变化,把握文章基调,进而提高感情朗读水平。 3、立足教材,拓展延伸。 (1)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22、? (2)从文本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或者学习完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深度理解:做事冒失,不经调查研究,造成的后果有时是无法弥补的,要学会为他人着想。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探究文本的真正意图,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以达渗透人文教育之目的。 三、多元训练,读写结合。 1、写一则50100字的学文读后感。 2、根据课文第7段的描写,写一场景。(提示:注意人物动作、心理、神态及细节描写)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以达阅读之真正目的。 板书设计 准备细致周密 要善待生命 5、捅马蜂窝经过扣人心弦不冒失做事 为他人着想 结果挨蜇盼归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1
23、个生字及新词,认识13个字,积累词语,能用反驳造句。 2.理解反驳的意思,并能够造句,了解马蜂的特性。 3.朗读课文,能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划分段落。 4.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使学生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使学生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使学生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四、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介绍作者 1创设情境 齐读课题,问:你知道马蜂是一种什么动物吗?课前大家都搜集了资料,谁来说一说?(指名回答) 教师出示图片(马蜂:学
24、名胡蜂,昆虫,头胸部褐色,有黄色斑纹,腹部深黄色,中间有黑色横纹,尾部有毒刺。以花蜜和虫类为食物。) 讲述:也就是说这种昆虫是有毒的,如果被蛰到,人可受不了,有的甚至会死亡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初步体会一下在文中的主人公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马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特别是搜集资料的能力,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2介绍作者: 本文是一篇散文。作者:冯骥才,当代作家,生于天津。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中篇小说铺花的歧路,短篇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他的笔法视角独特,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咀嚼人生。 (二)诊断预习,排除障碍 1
25、读一读下面的词语: 闯进 反驳 趁着 胆怯 耗尽 插上 剧烈 慌忙 尸体 胶水 绑起来 拖进 报复 纠正读音,指导书写: (1)音:“胆怯”的“怯”的读音:(qi) “嬉戏”的“嬉”的读音:(x) “疙瘩”的“疙”的读音:(g) (2)字形: 绑:是捆、缚的意思,捆一般要用绳子,所以是绞丝旁;而“帮”字是“辅助,帮忙”的意思。 驳:右半部分上下不一样,上面是撇点,下面是撇捺。 (3)组词: 组词:闯() 绑() 闹() 帮() 尸() 慌() 托() 户() 谎() 拖() 2根据意思理解词语: 反驳:提出反对的理由辩驳。反对。 指名回答,教师纠正,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试着用反驳造句,师生订
26、正,学生修改。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检测,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字词教学,排除学习障碍,为学生深刻的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思考:文章叙写捅马蜂窝的故事,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记叙的? 学生分析后同桌交流 教师总结(本文先写了我出于好奇心捅掉了马蜂窝,被马蜂蛰了(起因);通过马蜂与破坏他们家园的我奋死一拼的经过,让我感受到了毁坏它们家园是一种罪孽(经过);决心不再这种事(结果)。全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学生自己试着说一说,然后给课文划分段落。 2.讨论交流 第一部分:介绍爷爷的后院,引出屋檐下的马蜂窝以及奶
27、奶和爷爷关于马蜂窝的对话。(1-5) 第二部分:讲述了我捅马蜂窝挨蛰的经过。(6、7) 第三部分:写被蛰的经过让我不能忘怀。(8-16) 第四部分:讲马蜂重建家园,我也不再伤害它们。(17-20) 【设计意图】为了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从而感知大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总揽全局。 3.练习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师生评价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散文,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了儿时的冯骥才捅马蜂窝的经过,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整件事分成四部分,脉络十分清晰。希望同学们课下认真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听写词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8、 1.听写词语,同桌订正: 闯进 反驳 趁着 胆怯 耗尽 插上 剧烈 慌忙 尸体 胶水 绑起来 拖进 报复 2.说一说:本文是一篇。作者:,当代作家,按照顺序,讲述了的一件事。 (本文是一篇散文,作者冯骥才,写了我出于好奇心捅掉了马蜂窝,被马蜂蛰了;通过马蜂与破坏他们家园的我奋死一拼的经过,让我感受到了毁坏它们家园是一种罪孽;决心不再这种事。)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3.除此之外,我们还认识了马蜂这种动物,多少知道了它的厉害,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了解儿时的冯骥才捅马蜂窝的惊险过程。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字词,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利于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方便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29、细致品味作品。 (二)精心品读深入体会 1.学生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我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你感受深的语句画下来,在旁边作出批注) (2)先自学,再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合作兴趣,乐于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师生交流: (1)“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 分析:爷爷奶奶的对话引起了我捅马蜂窝的好奇心。 (2)“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心战胜了胆怯” 分析:我的内心虽然恐惧,但是被好奇心战胜了。 重点分析第七自然段:
30、 “非凡而冒险的行动”表现出我内心的扬扬得意;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心战胜了胆怯衬托了我的恐惧,但也透着儿童强烈的好奇心; “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写出了马蜂数量多,飞起来的声音及气势让人吃惊。“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从声音、情态、颜色方面,写出了捅掉马蜂窝的具体情况,从“扔”“掉”“跑”等动词,写出了我的紧张与害怕。 “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从这只马蜂的动作,写出了它不顾一切的气势,从“决心相撞”写出了马蜂拼死一搏的决心。 教师小结:通过我的心理变化、动作以
31、及描写马蜂的词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你伤害了别人,就可能招来报复。 学生练习朗读,你能读出这种紧张而又疯狂的感受来吗?(指名读) (3)“看到马蜂疯狂的样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久久不能忘记” (4)“生怕马蜂在小门等着我”,被马蜂蛰了之后心有余悸,用一个谚语来说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5)“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 分析:听到马蜂蛰人后会死亡,我佩服它的这种激情和勇气。 (6)“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我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体现了我内心想弥补自己的过错。 (7)马蜂回来了,“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32、 教师小结:这些感情变化充分体现了我们无论任何人,都应该懂得不能伤害旁人,不能毁坏别人的生活,每个家园都是可爱的,每个生命都是宝贵的,人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的交流,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以及捅马蜂窝时紧张而又危险的经过,由此让学生深深的体会,你伤害了别人,就可能招来报复,为此我们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 (三)深入体会,读写结合(二选一) 1通过刚才我们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请你写出来。 假如你就是主人公的爷爷,或者是一直强烈要求捅马蜂窝的奶奶,你会说些什么请你写出来。 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2这篇课文运用了什么方法? 运用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使
33、人物和故事情节更加精彩,生动、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读写结合,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我们无论任何人,都应该懂得不能伤害旁人,不能毁坏别人的生活,每个家园都是可爱的,每个生命都是宝贵的,人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马蜂保护家园与入侵者同归于尽的特性;从文中我的忏悔中,感受到不应该伤害马蜂,应该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保护自然,爱护环境。让我们一起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二选一) (1)写一篇读后感 (2)搜集有关马蜂的资料和本课的相关内容,制作一期手抄报 捅马蜂窝教案 篇七 【学习目标】 1 理解文章中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2 揣摩文章
34、深入细致、充满情趣的语言。 3 结合自身体验,理解文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难点:文章主旨的理解 【知识链接】 1、黄蜂介绍 学名胡蜂,俗称马蜂、黄蜂,毒性很大。中至大型,体表多数光滑,具各色花斑。咀嚼式口器。触角膝状。大大的复眼。翅子狭长,静止时纵褶在一起。腹部一般不收缩呈腹柄状。 胡蜂有简单的社会组织,有蜂后、雄蜂和工蜂,常常营造一个纸质的吊钟形的或者层状的蜂巢,在上面集体生活。胡蜂的成虫主要捕食鳞翅目的小虫,因此,也是一类重要的天敌昆虫。马蜂作为一种益虫,以虫子为食,它一般只有在受到攻击的时候才蛰人,万一碰到马蜂,最好马上蹲下来,用衣服把头包好,这样可以临时
35、预防。专家提醒:不小心惹得马蜂“发火”时,可以趴下不动,千万不要狂跑,以免马蜂群起追击。被马蜂蜇后伤口会立刻红肿,且感到火辣辣的痛。此时,应马上涂抹一些碱水,使酸碱中和,减弱毒性,亦可起到止痛的作用。如果当时有洋葱,洗净后切片在伤口上涂抹,此外还可用母乳、风油精、清凉油等去除蜂毒,但切记不可用红药水或碘酒搽抹,那样不但不能治疗,反而会加重肿胀!若遭遇蜂群攻击时应立即就医,不可掉以轻心。 2、作者简介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 冯骥才,当代作家。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曾在天津市书画杜、天津工艺美术厂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在工艺美术工人业
36、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学习过程】 一、自主积累生字词 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尽量简洁。 (提示:起因、经过、结果) 2、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3、分角色朗读文中的两次人物对话?(爷爷和奶奶及爷爷和“我”的对话)体会其在文章的作用。 4、默读课文,画出描写
37、“我”在捅马蜂窝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句子,说说捅马蜂窝后,“我”对马蜂有了什么新的看法,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看法。 5、概括“我”的形象。 6、捅马蜂窝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什么道理?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语言赏析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 1、 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2、 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 【课后反思】 冯骥才捅马蜂窝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3-18题。(26分)
38、 捅马蜂窝 冯骥才 爷爷的后院虽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叫纠缠,荫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出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驱赶到蜘蛛网上去。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比市场买来的大。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里。 “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摘下来!”奶奶总
39、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桶就下来。”奶奶反驳道。 “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做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
40、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 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自己都能用眼瞧见。家里人轮番用了醋、酒、黄酱、万金油和凉手巾把儿,也没能使我那肿疱
41、迅速消下去。转天请来医生,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复愈,这一下好不轻呢!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时间,以致消肿后的几天里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 过了些天,惊恐稍定,我去爷爷的屋子,他不在,隔窗看见他站在当院里,挥手召唤我去,我大着胆子去了,爷爷手指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个蜂窝,却一只马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得差点叫起来,慌忙跳开。 “怕什么,它早死了!”爷爷说。 仔细瞧,噢,原来是死的。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几只黑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爷爷说:“这就是蜇你的那只马蜂。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它,它不蜇
42、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那它干嘛还要蜇我呢,它不就完了吗?”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爷爷说。 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低头再瞧瞧这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式,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真像一个英雄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 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了的
43、木窗框上,然后还在去年的旧窝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空空又是一年。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第一间蜂窝已经筑成了。 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13、 速读全文,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5分) 14、 围绕捅马蜂窝这件事,作者精心安排的思路是: _ _“我”捅了马蜂窝-_ _爷爷后院又有了马蜂窝(6分) 15、 “捅马蜂窝”这个词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用到,它的意思是: _ 。 (4分) 16、 文中加
44、横线的“那多有趣”的“那”指的是: _ 。 (3分) 17、 读读下面两个句子,比较哪个写得更好?为什么?(4分) A、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朝我扑来,好像一架战斗机。 B、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 18、 文末“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是作者的感悟,其中“旁人”指的是谁? 请选择最恰当的项( )(4分) A、蜜蜂 B、妹妹 C、爷爷和奶奶 D、指作者以外的一切有生命的事物 答案: 13、(5分) 人应该与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和睦相处,不要做伤害它们的事情。 14、(6分,每空格3分) 爷爷后院有马蜂窝 “我“后悔捅马蜂窝 15、 (4分)比喻若祸或触动不好惹的人。 16、(3分)头上蒙块布,拿竹竿捅马蜂窝。 17、 (4分) B句好。因为它运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马蜂复仇时的高速度,追击人时的凶猛,更突出了马蜂那种拼死一搏、决不后退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