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07第七章ppt课件.pptx

上传人:春哥&#****71; 文档编号:76595930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PPTX 页数:37 大小:1.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07第七章ppt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学07第七章ppt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07第七章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07第七章ppt课件.pptx(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07第七章 电子课件第七章 社会态度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一、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一)态度的定义态度(attitude):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二)态度的特性社会性主观经验性动力性双重性二、态度的构成要素认知成分: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情感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情绪体验。行为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内在反应倾向。三、态度与有关概念的区分价值观(value idea):为人们提供了进行判断和决策的准则。信念(belief):对人、事、物及对某种思想

2、观念是非真假的认识。第二节 态度理论一、强化论观点的态度研究强化论观点的态度研究认为态度是对社会对象进行好坏评价的倾向性,它通过学习强化而获得。强化论观点的态度研究可分为三种:古典条件反射理论的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研究、学习理论的研究。二、认知论观点的态度研究认知论观点的态度研究注重于“态度是对社会对象的评价”,力图从评价的角度来探索态度的内部心理机制。代表性研究:紧张减缓理论、归因理论、社会判断理论的研。(一)紧张减缓理论的研究以认知统合倾向的态度形成与变化为核心。这方面的研究很多,诸如平衡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等。其中以认知失调理论对态度改变研究的影响最大。认知失调: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

3、矛盾,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失调程度=(失调的认知数量 失调认知的重要性)/(协调的认知数量 协调认知的重要性)根据这种理论的基本假设,当在认知上产生失调状态时就会引起个体心理上的不愉快和不舒适的感觉体验,造成心理上的紧张感,从而驱使个体减轻或消除失调状态,使认知互相协调一致。消除失调状态的四种方法:(1)改变认知,使之与自己持有的其他认知保持一致。(2)改变行为,使关于行为的认知与其他认知保持一致。(3)增加新的认知,使原来认知之间的矛盾得到合理的解决。(4)降低认知的重要性。(二)归因理论的研究归因理论:强调个体怎样知觉自己和怎样知觉他人的理论。个体倾向于把其具有消极结果的行为归因于环境条件

4、,即向外归因。而当行为具有积极的结果时,个体倾向于向内归因,认为是自己能力的结果。观察者对他人行为结果的知觉表现为对其能力的知觉和对他试图去做的动机的知觉。贝姆提倡以归因理论来说明态度改变的心理机制,即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依据这个理论,人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与情感,并常常积极主动地将当前的认识对象及有关评价与过去的经验相比较。(三)社会判断理论的研究具有较明显的认知色彩和个人主义的特征。强调个体自身对刺激信息的知觉判断。认为这种判断是态度发生改变的中介物,是先于态度改变而进行的。认为每一个人对他自己所持有的态度是知晓的,对自己所愿接受的态度和不愿

5、接受的态度也是知道的。所探讨的态度改变基本上局限于态度强度改变的范围之内,而较少涉及态度方向改变的问题。三、功能理论功能理论分两种,由K.史密斯(K.Smith)等人和卡茨(D.Katz)于1956年和1960年分别提出。两种理论的基本观点极为相近,但在论述态度所具有的功能方面则不尽相同。在理论观点上兼收并蓄的特点,它不是以一家的理论思想贯穿始终,而是各取所需,融各家于一体。基本主张:人们持有的某种态度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某种需要,特别是心理上的需要。因此,应以了解态度满足人们何种需要为前提,通过改变他们的内在需要来改变他们的态度。除了强调态度所具有的需要满足功能外,还承认态度改变中存在着个别差异

6、。态度所具有的功能:工具性、调适性或功利性的功能自我防御的功能认识的功能价值表达的功能四、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科尔曼(H.Kelman)于1961年提出。他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服从(obedience):为了达到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表现出来的行为。认同(identification):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内化(internalization):个体完全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从而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第三节 态度的测量一、量表法等距量表(equal interval scales)总加量表(summat

7、ed rating scales)语义分化量表(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es)格特曼量表(Guttman scalgram analysis)二、其他方法问卷法(questionaire method)投射法(projective testing)行为观察法(behavioral measure)生理反应法(physiological measure)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第四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一、态度的形成(一)环境因素的影响1.社会环境2.家庭3.同伴4.团体(二)个体的学习1.古典条件反射理论与联想学习2.

8、工具性条件反射理论与强化学习3.社会学习与观察学习二、态度的改变态度改变:个体已经形成或原先持有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包括两个方面:方向上的改变,即质的改变;程度上的改变,即量的改变。改变态度的方法:劝说宣传法角色扮演法团体影响法活动参与法(一)劝说宣传法借助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等各种传播媒介来传播信息,影响人们,使之态度发生改变。把整个劝说宣传过程看作一个信息的传递沟通过程:信息的传播者(劝说者)信息的传播过程信息的接受者(被劝说者)传播情境1.传播者的特性因素专家身份社会身份吸引性相似性可信赖性2.信息的传播因素单方面传播与双方面传播信息传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信息传播的渠道3.

9、被劝说者因素原有态度人格特点信息加工4.情境因素信息繁多的情境令人分心的情境信息重复的情境(二)角色扮演法以角色理论为依据。核心原则:个体的行为应与其所承担的角色相一致,应该符合这一角色身份的要求。(三)团体影响法团体讨论中的态度转变经历了三个过程:(1)“解冻”了原有的抵制改变的团体态度;(2)建立起新的态度;(3)“凝固”了新的态度。团体的影响来自团体的规范准则,这种规范准则对团体成员具有无形的约束力,促使团体中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与团体的规范准则保持一致。(四)活动参与法引导人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活动,能达到改变人们态度的目的。人们所参与的活动或者是与所要改变的态度有着密切联系,或者就是所要

10、改变的态度对象本身。人们参与活动时的自愿程度或感受到的压力大小对人们态度的改变有很大影响。所参与的活动如果是经常性的、较长久的,则态度改变相应地就较大、较持久;如果只是一次性的活动或短期的活动,则态度改变的效果就不是很明显或难以持久。第五节 偏见偏见(prejudice):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独特的态度,因而也包括态度的三个主要成分,即认知、情感、行为。一、产生偏见的原因(一)社会群体间的冲突(二)社会化(三)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四)历史与文化的遗留二、偏见造成的后果(一)自我实现预言(二)性别角色(三)疏离三、偏见的消除措施(1)消除刻板印象(2)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3)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4)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