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课本知识整合必修3课件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20119.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X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课本知识整合必修3课件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20119.pptx(5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v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 生物的全部个体。v2数量特征 同种同种v(1)种群密度v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 特征。v意义: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数量数量制订计划制订计划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 v(2)出生率、死亡率v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 的比率。v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v的重要因素。v(3)迁入率、迁出率 v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v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v(4)年龄组成总数总数种群种群密度密度v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v类型:、稳定型和 。v意义:可预测
2、种群数量的 。v(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v1变化内容:、波动、下降。v2“J”型曲线:v(1)产生原因:食物、空间条件v、气候适宜、无敌害等。增长型增长型衰退型衰退型变化趋势变化趋势增长增长稳定稳定充裕充裕v(2)特点:种数数量 。v3“S”型曲线v(1)产生原因:受 如空间、食物、敌害的制约。v(2)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v(K值)后,将停止增长,或保持在 左右。v4决定因素: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v5影响因素v(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v(2)人为因素:受 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不断减少。连续增长连续增长环境条件环境条件环
3、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K值值出生率出生率人工控制人工控制v6研究意义v(1)合理利用、保护野生生物资源。v(2)预防虫害。v1种群的概念v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作为一个种群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具有一定的结构,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间具有交换基因的能力。v2种群概念的理解v(1)2个要素:“同种”和“全部”;v(2)2个条件:“时间”和“空间”,也就是在一定区域,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v(3)2个观点:第一,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第二,从进化的观点来看,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基因库的最小单位
4、。v (2009辽宁抚顺一中月考)威海市水产研究所有8个池塘,其中6个池塘养的是鲫鱼,另外2个池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那么,这8个池塘里的鱼可以看作vA1个群落B1个生态系统vC8个物种 D8个种群v解析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8个池塘,其中6个池塘养的是鲫鱼,另外2个池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生活在同一池塘中的鲫鱼为1个种群,生活在同一个池塘中的地中海鳎鱼为1个种群。鲫鱼为1个物种,地中海鳎鱼为1个物种。因此,题中8个池塘里的鱼可看作2个物种,8个种群。v答案D v由图可知,种群的各种特征与种群数量有密切的关系。上述每项发生变动,都将导致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动。v1从年龄组成看,
5、年轻个体较多时,预示着将来种群密度要增大,而年老个体较多时,种群密度将会减小。v2从性别比例看,长期的自然选择已确定各种群的适当性别比例,如因各种原因造成性别比例失调,必然导致生殖上的混乱,引起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动。如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许多的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v3预测未来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v4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因素va种内关系种群特征 vc非生物因素水分、温度、食物等 v (2009江苏高考)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vA.BvC Dv解析根
6、据题意可知,马尾松的年增长量为4 000 m3,而年采收量为1000 m3,年采收量小于年增长量,年增加1.5%;鲫鱼的年增长量为3 500 kg,而年采收量为3 600 kg,年减少1%;甘草的年增长量为200 kg,而年采收量为300 kg,年采收量远大于年增长量,年减少10%;沙蚕的年增长量为3 000 kg,而年采收量为500 kg,年采收量小于年增长量,年增加25%。因此,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v答案C v1(2009淄博模拟)有两个重要因素(参数)决定着动物种群是否增长,它们是vA出生率和食物供应vB死亡率和迁移率vC死亡率和种群占据的地域面积vD出生率和死亡率v解析本题考查的
7、知识点是种群的特征。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四个参数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增大的变量,死亡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减小的变量。迁入和迁出不是最本质的,只有出生率和死亡率才是决定种群是否增长的最重要参数。食物供应和领域大小不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它们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起作用。v答案D v1样方法v(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v(2)适用范围: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昆虫卵、蚜虫和跳蝻的密度等(这些生物运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8、v(3)方法步骤:v2标志重捕法v(1)概念:在被调查动物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后,进行重捕,据重捕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v(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v(3)计算公式:v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估算一块木头下面鼠妇的种群数量。他们共捉了40只鼠妇,将它们标记后放回,并与该种群中的其他个体混合在一起。24 h后,又捉了40只鼠妇,在新捉的鼠妇中,只有16只是有标记的。假定在24 h内,鼠妇无死亡与出生,没有受伤害,无迁
9、入与迁出,鼠妇的种群数量的估计值是_。v解析运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计算。由于不考虑影响种群密度的4个基本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可以设该种群数量为X,则X404016,X404016100。v答案100只 v2(2009烟台质检)调查木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不一定需要vA随机取样B样方面积为1 m2vC样本数量足够大 D调查期无大量砍伐v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取样调查中的取样问题。取样的关键在于随机取样,无论是调查种群密度,还是研究基因频率。随机取样,就是使所有的样本都有被抽取的可能性。抽样样本容量越大,估计值越接近总体真实值。种群密度调查还要求调查期内没有大量的迁入与
10、迁出、出生与死亡。样方面积的大小与研究对象的分布与大小有关,正如课本中提到的“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v答案B v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v(一)“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v1曲线比较 v3.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因而有:v(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中的应用v1对于濒危动植物而言,由于环境污染、人类破坏等,造成环境对于此种生物的K值变小,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这些生物的根本措施。v2在“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资源再生能力
11、最强。因此,在野生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要保证捕捞或利用后,生物种群数量不得低于K/2,这样既可获得最大利用量,又可保持种群的高速增长,不影响资源的再生。v 如图所示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v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v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一定小于死亡率vC在B到C的变化过程中,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vD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 v解析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C段种群增长率虽然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还是增加的,出生率一定大于死亡率。在B到C的变化过程中,由于种群数量增加,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自然状态
12、下空间和资源总是有限的,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v答案Bv3如图是某一经济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的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据图分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vA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点是d点vB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点是b点vC该种群的增长速度由缓慢到逐渐加快是在迁入2年后开始的vD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图中d点所代表的水平上v答案D v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v一、要点透析v1探究原理v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
13、为坐标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v2探究目的v初步学会酵母菌等微生物的计数及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绘制。v3假设v酵母菌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环境中,其种群数量的增加会受到种群密度影响。v4实验步骤v(1)将10 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v(2)将酵母菌接种入试管中的培养液中混合均匀。v(3)将试管在28条件下连续培养7 d。v(4)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采用抽样检测方法: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将计数板放载物台中央,显微观察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已知小方格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算出培养液体积,换算
14、出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v(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所得数值用曲线图表示出来,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v二、实验中需注意的几点事项v1因酵母菌种群是培养在恒定容积的培养液中,故种群数量变化与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变化差异较大。v2由于酵母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因此计数必须在显微镜下进行。v3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以保证估算的准确性,减少误差。v4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v5结果的记录最好以记录表来记录,表格如下:v6.本探究不需要设对照实验。v 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
15、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v实验材料、用具:菌种和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 mm2 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v酵母菌的显微计数方法:v血球计数板:是带有微小方格刻度的玻璃片,用于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的计数。v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连续观察7天,并记录每天的数值。v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v(1)根据所学知识,该课题的实验假设是: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_,酵母菌呈“S”型增长。v(2)本 实 验 没 有 另 设 对 照 实 验,原 因 是_。v
16、该实验是否需要重复实验?_,试解释原因:_。v(3)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原因是_。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v(4)请你设计表格处理实验数据。v(5)在该实验的基础上,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增长的因素的推测,进一步确定一个探究实验的课题。_。v答案(1)环境中资源和空间变得有限(2)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需要为了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v(3)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增加稀释倍数 v(5)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与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或溶氧量)的变化关系 v1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vA在t0t2时间内,
17、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v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v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v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v解析解本题关键是要读懂图。坐标系的纵坐标是种群数量的增长率而不是种群数量。种群数量的增长率减小,种群数量仍然在增长,只是增长的速度变慢。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时增长率相同,所以该曲线为“S”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应是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的t1时。v答案Bv2如图表示了鲸的生殖数量变化速率、死亡数量变化速率与种群大小的关系。图中表示生殖数量变化速率的曲线和K点代表的含义分别是vA曲线1,种群的最大数量vB曲线2,种群的最大数量v
18、C曲线1,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种群的最大数量vD曲线2,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种群的最大数量v解析K值为某种群在某环境中的最大容纳量。生殖速率在K/2时达到最大,以后则由于种内斗争等影响而越来越小,到K时与死亡速率达到动态平衡。v答案Cv3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vA100只B200只vC300只 D400只v解析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呈S型增长,第10年时增长速率最快,即种群数量达K/2,可估算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2002400只。v答案D v4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
19、体的平均增长量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 v解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量与个体的平均资源占有量有关。在一定的种群密度范围内,个体平均资源占有量充足,所以,个体平均增长量变化不大。种群密度过大时,因个体平均资源占有量不足,所以,随鱼类种群密度增加,鱼个体的平均增长量下降。v答案Bv5(2009广东)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v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v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v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v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v解析B项为种群密度,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A、C、D分别是种群空间特征中的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v答案Bv6(2009山东理综)如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
20、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v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v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v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v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v解析曲线a表明,种群密度增大存活率明显降低,显然此生物消耗的物质和能量较多,这样的生物一般营养级较高,体型相应比较大。人工养蜂时,由于蜜蜂单个个体生存能力过低,种群密度较低时不利于其繁衍,存活率较低;若种群密度过高,则种内斗争加剧,死亡率也较高,所以种群密度适中时最利于种群的发展。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竞争越激烈,所以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的种群密度不是d点。
21、v答案D v7(2009安徽理综)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v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v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v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v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v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v解析在第1325天,由于环境适宜,成虫数量增长快;在第2529天,成虫数量虽然增多,但其增长率下降,说明死亡率逐渐增大;在第137天,成虫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v答案Cv8(2009江苏)红豆杉是我国珍贵濒危树种。南京中山植物园于上世纪50年代从江西引进一些幼苗种植于园内。
22、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繁殖,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种群。请回答下列问题。v(1)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_。v(2)如果对红豆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是_。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见下表。v根据表中数据,采用坐标图画出该种群各级别的植株数量柱状图。v(3)由表可以看出,此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v(4)研究表明,红豆杉的种子成熟后被某种鸟类吞食,果肉状的假种皮被消化而种子随粪便散播到山坡上再萌发生长。从种间关系看,鸟类与红豆杉之间存在_关系。v解析因红豆杉幼年个体很多,故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红豆杉的种子成熟后被某种鸟类吞食,说明两者间是捕食关系;果肉状的
23、假种皮被消化而种子随粪便散播到山坡上再萌发生长,可见两者还具有种间互助的关系。v答案(1)迁地保护(易地保护)(2)样方法柱形图见下图(3)增长型(4)捕食和互利共生(捕食和种间互助)v9“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l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
24、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v(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_。v(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只/k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 度 与 实 际 种 群 密 度 相 比 可 能 会 偏_。v(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v(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_。v(2)根据公式NMn/m,计算出2 hm2的种群总数为288只,种
25、群平均密度则为144只/hm2。由于第一次捕捉到的个体被标记后,第二次很难捕捉到,导致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减少,在公式NMn/m中由于分母m的值减小,使得N值比实际情况偏高。v(3)/的性别比例为(1418)(1818)323689。v(4)100m2中田鼠的数量为1.44只,洞口田鼠3.61.442.51。v答案(1)NMn/m(2)144高(3)8/9(或3236)(4)2.51谢谢观看/欢迎下载BY FAITH I MEAN A VISION OF GOOD ONE CHERISHES AND THE ENTHUSIASM THAT PUSHES ONE TO SEEK ITS FULFILLMENT REGARDLESS OF OBSTACLES.BY FAITH I BY FA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