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76528777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PDF 页数:132 大小:9.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pdf(1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学 七年级下册 教师教学用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简介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单元说明 第一章 人的由来 本章提示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节 人的生殖 第三节 青春期 第四节 计划生育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本章提示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第三节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本章提示 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三节 空气质量与健康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本章提示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2、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本章提示 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 第二节 人粪尿的处理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本章提示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第四节 激素调节 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提示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第三节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根据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我们编写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供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下学期使用。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使用本册教材,谨就本册教材的编写情况作以下说

3、明。编写指导思想和原则 同本书第一册一样,本册教材的编写遵循了这套书共同的编写指导思想和原则。1.编写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2.编写原则(1)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2)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3)突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训练。(4)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5)渗透 STS教育思想。(6)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7)加强启发性和可读性。(8)具有弹性。内容

4、的选择和组织 教材内容选择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关于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的关系,还需要作以下几点说明。第一,“具体内容标准”是学生学习应当达到的具体目标,而不同于以往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或实验项目。要达到这些目标,需要具体教学内容(包括知识内容和学生活动)来支撑。而对于知识内容的深广度和学生活动的具体项目,课程标准中并未作明确规定,意在为教材编写者创造性地编出有特色的教材留有余地,为教师针对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提供较充分的空间。因此,教材要根据每一条具体内容标准,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来选择内容。第二,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部分,每一个一级主题下

5、面都有一段文字,说明这一主题的内容特点和总体目标,而这段文字与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教材内容的选择应当将这段文字与具体内容标准统一考虑,使具体内容更好地体现总体目标。第三,正如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所指出的,“内容标准的框架不等于教材的体系”。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当实现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逻辑的统一。在课程标准中,人体的营养、呼吸、排泄、循环等内容,人的生殖和发育,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和卫生保健,分别列在不同的一级主题中,考虑到“生物圈中的人”为一个单元,可以较好地包含这些内容,经精心地组合,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体系。1.知识体系的构建 本册

6、教材只有一个单元“生物圈中的人”。教材将“生物圈中的人”安排在七年级下册,主要是出于两点考虑:一是近些年来青少年的青春期发育提前,这样安排有利于适时地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二是绿色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两类生物,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之后,紧接着安排“生物圈中的人”这一单元,有利于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第四单元并不是单纯的人体生物学,而是在讲述人体结构和生理内容的同时,始终将人体的内容放在生物圈或周围环境的背景中,引导学生分析人体生理或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第一章是生物圈中人的由来,包括作为物种的由来和作为个体的由来

7、,前者即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后者即人的生殖。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实质上是人类祖先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身体的进化,又有工具的进化,而工具的进化相当于人的四肢得以延伸,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能力随之增强,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随之改变。这些内容和它们所反映的观点对学生深入理解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当有裨益。关于人的生殖,既要使学生了解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青春期的生理和卫生,又要使学生理解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意义,实际上也隐含着“人与生物圈”这一主线。第二章至第六章依次是人的营养、呼吸、体内物质的运输、排泄、调节。营养一章开宗明义地指出,人的食物来源范围很广,实际上是来自生物圈。呼吸一章紧扣

8、着呼吸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排泄一章专门安排了“人粪尿的处理”一节,其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了解多少人粪尿处理的专门知识,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活动认识人粪尿对环境的影响及其资源价值,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意识。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则围绕着人体如何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环境的变化。第七章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调查、探究和拟定计划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规范自己的行为。2.科学探究活动的安排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设计并安排好科学探究活动,是教材贯彻落实这一课程理念的关键所在。在总结七年级上册经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继续加大科学探

9、究的力度,并注意安排合理的梯度。从数量和类型上看,七年级下册共有探究活动 51 个;有关探究活动的栏目类型包括“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探究”、“模拟探究”、“进一步探究”、“实验”、“演示实验”、“调查”、“设计”、“拟定计划”、“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本册有“探究”6 个。与七年级上册相比,这些探究活动的设计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性,不少探究活动都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自主制定探究计划。例如,七年级下册中关于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探究、关于反应速度的探究。考虑到学生在自主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等方面还缺乏训练,教材通过提供背景材料或模拟讨论情境的方式给予引导。例如,在关于空气中

10、尘埃粒子的探究中,教材呈现了学生可能提出的三个问题:“楼层越高尘埃越少吗?”“下雨前和下雨后尘埃粒子的数量会不会不一样?”“一天中的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尘埃粒子的数量相同吗?”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一定要从中选择探究的问题,而是希望给学生一些启发,引导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当然,如果有的学生提不出问题,从这三个问题中选择一个进行探究也是可以的,选择本身也体现了一定的自主性。考虑到整套教材探究活动的设计应有一定的梯度,七年级下册的探究活动在上册引导学生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一般过程的基础上,侧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与后续各册相比,本册在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上要求相对较

11、低,探究需要持续的时间较短;在科学探究技能上,除了训练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等一般过程技能外,还尤为侧重通过测量获取数据、设计表格、记录和整理数据的技能。八年级上册将在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上有较高要求。在科学方法方面,本册教材在七年级上册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七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分别对观察、实验、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作了简单介绍。七年级下册则结合具体探究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如是否需要作出假设、如何作假设、如何设置重复组以消除误差、用工具测量的必要性、五点取样法等。为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材在正文或练习中,还安排了不少与此有关的活

12、动,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信息,包括通过网络媒体收集信息。七年级下册中关于空气质量周报、月经初潮等内容,以网上页面形式呈现,意在提示学生上网获取信息是一条重要的学习途径。3.反映科学技术社会(STS)的内容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七年级上册一样,本册教材重视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渗透人文精神。七年级下册中设有“科学技术社会”11 篇,“科学家的故事”3 篇,“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2 篇。这些内容大多是反映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各领域的应用,有的也反映科技的应用带来的一些问题,如试管婴儿技术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等。“为你的家人量血压”、“向盲人献爱心”

13、、“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等内容的安排,意在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健康发展。在教材的正文和练习中,也有许多地方突显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也应予以注意。编 写 方 式 教科书首先要让学生爱读、好读,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基础。教科书还应当给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探究提供较充分的空间,也应当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留有选择、拓展和创造的余地。从这些认识出发,本册教材在编写方式上有以下特点:1.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避免从理论到理论 本册主要是关于人体、人类与环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正处于迅速发育的时期,对自身的一些生理现象充满好奇。教材充分利用本册内容

14、的这些特点,从引言到正文,以及练习题、课外实践等,都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尽量贴近学生生活。2.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考虑到要使学生主动探究,首先要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强化他们探究的动机。因此,教材十分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模拟探究等活动得出结论,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能力。3.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七年级上册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教材的开放性,力求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直接呈现现成的结论。在探究活动中,提倡不同的选择(如问题和方法),可以有不同的结论或不同的解释,只要是符合事实的,经过严格论证的,都应受到鼓励。4.学生

15、生活情景图片化 增加了有关学生生活情景的图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5.进一步增加可读性 文字表述力求通俗、准确、生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配有大量彩色图片,版式设计力求美观活泼。附表:附表一 科学探究活动分类表 活动类别 活动内容 在教科书中的位置 观察与思考 观察四种类人猿 观察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 观察心脏的结构 观察血液循环的途径 观察泌尿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观察并对比人眼球和照相机的结构 观察并思考听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一章第一节第 2 页 第一章第二节第 8 页 第四章第三节第 67 页 第四章第三节第 70 页 第五章第一节第 80 页 第六章第一节第 89 页 第

16、六章第一节第 92 页 资料分析 分析人类起源的资料 分析男女孩身高突增和性腺发育的资料 分析我国不同年代人口数量的数据 分析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 分析小肠和大肠内壁的结构特点 分析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 分析一组有关呼吸道的资料 分析呼出气体与环境中气体的成分 分析一组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的资料 分析血液组成的资料 分析血浆、肾小囊中液体和尿液的成分 分析人粪尿的成分和用处 分析沼气池和高温堆肥的特点 分析神经系统各组成部分作用的资料 第一章第一节第 4 页 第一章第三节第 14 页 第一章第四节第 18 页 第二章第一节第 21 页 第二章第二节第 33 页 第二章第三节第 39 页 第三章

17、第一节第 44 页 第三章第二节第 50 页 第三章第三节第 52 页 第四章第一节第 59 页 第五章第一节第 82 页 第五章第二节第 85 页 第五章第二节第 86 页 第六章第二节第 97 页 分析内分泌腺和激素作用的资料 第六章第四节第 107页 探 究 探究晚婚的意义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测定反应速度 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 第一章第四节第 19 页 第二章第一节第 23 页 第二章第二节第 30 页 第三章第三节第 55 页 第六章第三节第 104页 第七章第二节第 116页 实 验 测量胸围差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观察小

18、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膝跳反射 第三章第二节第 47 页 第四章第一节第 61 页 第四章第二节第 64 页 第六章第三节第 101页 演示实验 胆汁对食物的消化作用 呼吸运动与膈的运动的关系 第二章第二节第 33 页 第三章第二节第 49 页 调 查 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四章第三节第 78 页 设 计 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 第二章第三节第 37 页 模拟探究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第七章第二节第 114页 课外实践 为你的家人量血压 向盲人献爱心 用废旧纸张制作再生纸 第四章第三节第 73 页 第六章第一节第 95 页 第七章第三节第 121页 进一步探究 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

19、素C 的含量 观察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测定并分析当地雨水的pH 人的瞳孔大小能改变吗?第二章第一节第 26 页 第二章第二节第 34 页 第七章第二节第 116页 第六章第一节第 90 页 技能训练 区分事实和观点 解读曲线图 测量和计算(测量肺的容积)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观察和测量 设计对照实验 第一章第一节第 6 页 第二章第二节第 34 页 第三章第二节第 52 页 第四章第三节第 72 页 第六章第一节第 94 页 第六章第四节第 109页 拟定计划 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 第七章第三节第 120页 附表二 课外阅读资料分类表 资料类别 资料名称 在教科书中的位置 科学技术社会 试

20、管婴儿浅谈现代辅助生殖技术“第七类营养素”膳食纤维 绿色食品 森林浴、有氧运动和高压氧治疗 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研究 血液透析和肾移植 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 神奇的 CTX 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第一章第二节第 13 页 第二章第一节第 28 页 第二章第三节第 39 页 第三章第三节第 57 页 第四章第一节第 63 页 第五章第一节第 84 页 第六章第一节第 96 页 第六章第二节第 100页 生物入侵及其危害 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退耕还林还草 第七章第一节第 113页 第七章第二节第 118页 第七章第三节第 121页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营养师 心血管病与心血管病医生 第二章第三节第 4

21、0 页 第四章第四节第 79 页 科学家的故事 我国科学家与北京猿人 血液循环的发现 王应睐组织我国科学家率先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第一章第一节第 7 页 第四章第三节第 74 页 第六章第四节第 110页 附表三 本册教科书教学参考课时数(37课时数)教 学 内 容 参考课时数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37 第一章 人的由来 6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2 第二节 人的生殖 2 第三节 青春期 1 第四节 计划生育 1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6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2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2 第三节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2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2 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5 第二节

22、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2 第三节 空气质量与健康 2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7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2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2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2 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1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1 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 1 第二节 人粪尿的处理 1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7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2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2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 第四节 激素调节 1 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4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1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2 第三节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1 本单元在编写上贯彻

23、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框架体系的思路,由七章组成,这七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人的由来。这一章通过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技能训练和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人的个体的发生和发育、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和卫生习惯的养成以及认同优生和优育。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四、五、六章。这部分通过多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以及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生命活动。第三部分是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这一章重在通过实例分析、模拟探究和拟定计划等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本单元在引导

24、学生学习人体结构和生理活动基础知识的同时,始终将有关人体的内容放在生物圈或生活环境的背景中,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人与生物圈或生活环境的相互关系。本单元的引言引用了郭沫若先生女神中赞美地球的诗句,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教材在各章节的引言中都注意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从生活经验出发进行学习。这样做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科学知识的真正价值。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应当使学生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知道人类起源和发展与人类个体发生和发育的大致过程;了解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的大致过程及相关的结构基础;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生物圈或生活环境密切关联着,而人

25、类的活动对生物圈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观察与思考、探究、实验和资料分析等活动,加深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记录和分析探究结果等技能和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观点出现。启迪学生进一步养成勤于思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形成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本章的内容广泛,并有一定的时空跨度。教材之所以这样编排,就是力求引导学生在生物圈这个大的背景下思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本章不仅阐述人的个体的发生和发育,还要

26、阐述人这一物种在生物圈中的起源和发展,并认识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发展变化的。所以,进行本章的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与第七章呼应,做到紧扣本单元的主题。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许多问题目前尚无定论。为此,本章注意突出有关的基本观点,即人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森林古猿,并指出可以用古人类的化石和遗物作为证据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教材在编写上具有开放性,指出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问题目前仍有许多争论,这是正常的,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本章教材提供了较多的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栏目,如观察与思考、技能训练、资料分析、探究实验和网上信息查询等。教师要在领会这些栏目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设计好

27、课堂教学活动方案,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教材上的练习、科学家的故事、科学技术社会等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素材,以便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本章的插图比较多,并且插图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例如,图3 和图5 在指出男、女生殖系统各主要组成的同时,将它们的功能也简要标注在上面,这就为学生自主性地进行学习提供了条件。教师可以提出观察与思考的要求,然后让学生通过识图来了解每种结构在生殖过程中的功能。又如,教材让学生在图4 和图6 中分别注出男、女生殖系统的主要结构,也即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下识别男、女生殖系统的主

28、要结构,这为学生自行检查和教师检查学习效果提供了方便,从而有助于达到及时反馈和矫正的目的。本章教材注意体现图文结合,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主动学习的好素材、好方式。教师要注意到图中人物提出的问题只是学生在青春期产生的一部分疑惑,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敞开胸怀,提出自己的疑惑,通过主动学习,求得解决并指导自己的行为,以便能够健康地度过青春期。一、教学目标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2.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3.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

29、学交流自己的看法。4.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二、教学策略 学生对本节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本节的不少问题又是悬而未决的,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从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类古猿”开始,适当介绍有关生物进化观点与神创论观点的争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唯物和唯心观点的斗争。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在研究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时,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事物的异同点;在探寻人类祖先的踪迹时,地质考察、寻找古人类化石和遗物证据等方法

30、特别重要。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阅读积极思考“地壳剧烈运动使地球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对森林古猿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古人类化石以及石器,反映出古人类在运动方式和使用工具上有哪些特点?”等问题,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本节文字的篇幅不大,但内容相当丰富。第5 页的第一段课文,主要阐述环境的变化和森林古猿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使得下地生活的森林古猿朝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运动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必然促进取食方式的改变,前肢的逐渐解放使“露西”时代的古人

31、类有可能使用自然工具;随着古人类生存能力的增强,“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开始制造工具。第 5 页的第二段课文主要说明工具的制造和火的使用,与人脑功能的完善及语言的产生是相互促进发展的。第 5 页第三段课文概述了人类在生物圈中地位的变化,提出人类应当怎样更加理智地发展和运用改造自然的能力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处理好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总之,教师要在明确课文要点的基础上,积极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本节的技能训练不是简单地陈述一种技能,而是围绕着本节资料分析中所需要的分析判断能力进行设计的,并叙述了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几种观点,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中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基因

32、比较研究)促进了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练习中的问题可以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例如,练习第 1 题可以用来引导学生学习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在体形和使用工具上的变化;练习第 3 题可以用于有关古人类产生语言交流的教学;练习第 4 题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做,并在技能训练中进行讨论;练习第 2 题和第 5 题可以与观察与思考中的第 2 题结合起来。三、参考答案 观察与思考 1.现在的大猩猩生活在非洲西部和东部赤道地区一带;黑猩猩生活在非洲中部和西部的热带森林中;长臂猿生活在南亚、东南亚地区以及我国的云南省;猩猩生活在亚洲的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的热带森林中。它们都依靠从森林中获取果实、嫩芽、昆虫等食物生存。它们

33、没有制造工具和改善生存环境的能力,也不能进行人类那样的语言和文字的交流。2.人类具有发明和创造各种科学技术的本领,使得人类适应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改善生存条件以及利用医药卫生加强自身保健的能力不断加强,这些都促使人类的数量急剧增加。相反,现代类人猿不具备这些能力;加之人类不断开发现代类人猿赖以生存的森林,以及人类对现代类人猿的乱捕滥杀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等,这些都使得现代类人猿的数量日益减少。3.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主要在于:(1)运动方式不同。类人猿主要是臂行;人类则是直立行走。(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类人猿可以使用自然工具,但是不会制造工具;人类可以制造并使用各种简单和复杂的工具。

34、(3)脑发育的程度不同。类人猿脑的容量约为 400 mL,没有语言文字能力;人脑的容量约为 1 200 mL,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能力。资料分析 1.就“露西”的骨骼化石看,她的上肢比较细短,下肢比较粗长。“露西”的下肢骨具有较为粗壮的股骨,骨盆的髋骨前后扁、左右阔,这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2.图中的石块明显经过加工,分别呈斧状和凿状,可以当作工具,用来砍砸和削刮物体。由此可以推测“东非人”在逐渐适应直立行走的过程中,手的解放使他们已经初步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技能训练 1 事实。2 事实。3 事实。4 观点。5 观点。练习 1.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体形、使用工

35、具和是否着衣这三个方面逐渐发生了变化:从半直立行走到直立行走;从不会使用工具,到使用天然工具,再到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直到制造和使用包括电脑在内的各种复杂的现代工具;从赤身裸体到懂得御寒、遮羞。2.1 000万2 000万年前的地质变化,导致了地球上自然环境的改变,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到地面生活以适应变化了的生活环境,从而使人类起源成为可能。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适应了环境,而且能够不断地改变环境。人类改变环境的能力超过其他生物的原因是:人类在与环境的斗争中,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人类在群体的合作与交流中产生了语言,这大大加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火的使用改变了古代人类的饮食,促进了脑的发育,

36、制造和使用工具以及语言的交流也促进了脑的发育,反过来脑的发育又进一步提高了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以及语言能力。上述这些都是其他生物所不具备的,所以说人类改变环境的能力超过所有其他的生物。5.人类应当视现代类人猿等各种野生生物同自身一样,都是生物圈中不可缺少的成员,同样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权利。对于人类的近亲珍稀、濒危的现代类人猿,人类更应当加强保护,如大力保护现代类人猿赖以生存的森林,建立现代类人猿自然保护区,等等。四、背景资料 关于人类起源的一场辩论 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达尔文在这本书中暗示了他的观点将会给人类起源的研究带来希望。随后,达尔文在性选择和人类的由来以及人和动

37、物的表情等著作中,比较明确地指出人和其他动物一样也是进化来的,并推测人类的祖先与大猩猩和黑猩猩有亲缘关系。当时,许多科学家、哲学家和牧师都断言科学研究决不能解决人类起源问题,他们坚信神创论。那时关于人类起源的辩论非常激烈,最著名的一场辩论是在科学家赫胥黎与威尔伯福斯主教之间进行的。事情发生在 1860年 6 月牛津大学大不列颠学会的一次会议上。这次会议争论的焦点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这场争论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听众甚至把演讲大厅挤得水泄不通,人们都想听听主教对这个可怕的“猴子理论”的谴责。听众大都反对达尔文的观点,所以对主教的演说报以热烈的掌声。但是,赫胥黎却清醒地知道这位主教对于科学的进

38、化论是如何的一窍不通。主教斯文地问赫胥黎:“请问这位宣称自己是猴子后裔的先生,您是通过祖父还是通过祖母接受猴子血统的呢?”这时,赫胥黎简明地阐述了达尔文的观点,揭露了主教的愚昧无知。最后,赫胥黎坚定地说他“宁愿要一个可怜的猴子作为自己的祖先,也不要一个运用自己优厚的天赋和巨大影响,却把嘲讽奚落带进庄严的科学讨论会的人作祖先”。这样,赫胥黎便巧妙地把这位主教大人比得连猴子都不如了。达尔文的观点在这次辩论中终于取得了胜利。类人猿 类人猿也叫做猿类,包括大猩猩、黑猩猩、猩猩和长臂猿等,是灵长目猩猩科和长臂猿科动物的总称。这些动物因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形态结构也与人类十分相似,所以统称类人猿。类

39、人猿是灵长目中除了人以外最为高等的动物。类人猿与猴类具有明显的区别:类人猿无尾、无颊囊以及无臀疣(长臂猿除外)。现在生存的类人猿叫做现代类人猿,古猿则指化石类人猿。类人猿与人类最为相近的体质特征是:具有复杂的大脑和宽阔的胸廓,具有盲肠、蚓突以及扁平的胸骨。此外,类人猿在牙齿的数目与结构、眼的位置、外耳的形状、血型以及怀孕时间和寿命长短等方面与人类也十分相近。但是,类人猿具有前肢长于后肢、半直立行走以及善于臂行等特点,这些则与人类具有明显的区别。化石 化石是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留下来的印迹。但是,只有极少量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能够成为化石保存下来,这是因

40、为化石的形成与被埋藏的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很多化石是在河流、湖泊的淤泥里,洞穴的沉积物中,以及火山爆发后落下的灰烬里发现的。生物遗体中的一些硬组织如骨和牙齿比较容易保留下来。据科学家考证,古猿生活在热带森林中,那里的气候条件使尸体迅速分解,因而留下的化石很少。古人类通常生活在河流沿岸或靠近湖边的地方,因此遗体在那里被埋藏和保留的机会比较多。确定化石的年代,以便知道该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生存的年代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家常常采用 14C测定法计算化石的年代,有时还利用化石和它周围沉积物的关系来确定化石的年代。科学家在认识地层年龄时,是按照地质年代(表 1)划分时间的。表 1 新生代分期年代表 代

41、 纪 世 距今年代(万年)新 生 代 第 四 纪 全新世 1 更新世 300 第 三 纪 新 第 三 纪 上新世 1 200 中新世 2 500 老 第 三 纪 渐新世 3 500 始新世 5 500 古新世 6 500 森林古猿和北京猿人 森林古猿是指一组种类庞杂的化石猿类。森林古猿的化石发现于亚洲、欧洲和非洲广大地区第三纪的中新世和上新世地层中,它们是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其化石遗骸有头骨、上下颌骨、牙齿以及四肢骨等。在新生代的第三纪,全球范围的造山运动很活跃,相继出现了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在东非甚至出现了长达 8 000 km的断裂谷。由于这样大规模的地壳运动,致使全球气候发生了

42、比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到了新生代的第四纪,气候变化加剧,出现了一系列的冰川期。在地形和气候巨大变化的影响下,原先一些连绵不断的森林逐渐变得稀疏,林中空地不断扩大,最终演化成稀树草原。这时期,生活在森林里的一些古猿,逐渐由树栖生活改为地面上生活并最终逐步进化成人类;而继续留在森林中的那部分古猿,则逐步进化成了类人猿。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云南开远发现了十余枚森林古猿的牙齿,它们被定名为“开远森林古猿”。北京猿人又叫北京直立人、北京人(曾叫中国猿人、北京中国猿人),是世界著名的猿人,至今已发现 40 个以上不同性别个体和年龄个体的化石。北京猿人的脑容量明显增大,四肢骨在长度、形状等方面与现代人

43、的基本相同,并且上下肢已经有了明显的分工。北京猿人制造工具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并且已经学会了用火。但是,北京猿人仍有很多原始形状,如前额后倾、眉嵴粗壮、下颌骨无颏等。正因为如此,北京猿人属于猿人之列。1966年,另一具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出土,其形态特征较以往发现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具有更为进步的性质,这说明在长期的劳动中,北京猿人的身体结构在不断地向早期智人方向演变。“露西”和“东非人”1974年 11 月,美国科学家约翰森等人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东北部约 300 km处阿法尔地区的地层中,发现了一副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南方古猿骨架化石。科学家根据对其智齿、四肢骨和骨盆等的分析研究,确认这是一位

44、身高超过 1 m的青年女性,取名“露西”。“露西”的骨架化石虽然不够完整,却十分珍贵,这是因为这副骨架化石第一次为科学家提供了有关远古人类形态结构的较为完整而清晰的实物。尽管“露西”的腿很短,但是从对其骨盆等部位的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她已经能够直立行走了。科学家通过研究,判断“露西”大约生活在距今 330万260万年间,属于南方古猿的祖先类型。“露西”又被命名为“阿法尔南猿”。1959年 7 月,英国科学家路易斯利基在东非坦桑尼亚境内的奥杜韦峡谷发现了一具破碎成约400块的颅骨,经过精心的修复,它们被粘合成一具只缺少下颌的比较完整的颅骨。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这具颅骨(特别是其中的牙齿)与南非的粗壮

45、南猿基本相似,但显得更加粗壮。科学家把这种早期人类命名为“东非人”。科学家还在该“东非人”颅骨化石附近的地层中发现了许多粗糙的石器。科学家利用钾氩法、裂变径迹法等科学研究方法,测得埋藏“东非人”地层的“绝对年龄”为距今 175万年。与“东非人”伴生的石器种类很多,也很复杂,既有两面加工(打制)而成的砍砸器,又有刮削器和尖锐器。关于人类起源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关于人类起源的见解仍不统一。通过科学家上百年的研究和争论,目前为多数科学家认同的看法是:非洲大陆曾经发生过剧烈的地壳变动,形成了巨大的断裂谷。断裂谷南起坦桑尼亚,向北经过整个东非,一直到达巴勒斯坦和死海,长达8 000 km。断裂谷两侧的生

46、态环境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地的森林古猿也因此而逐渐分化成两支:仍旧生活在森林环境中的森林古猿,逐渐进化成现代的类人猿;生活在断裂谷东部高地的森林古猿,由于森林减少,不得不经常从树上下来寻找食物。由于身体结构的变异和环境的改变,逐渐形成了利用下肢行走的习惯,从而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会。到据今大约 200万年前,直立行走并能够制造和利用工具的古代人类出现了,人类学家把他们称为直立人。总之,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并大致出现在距今 400多万年前。根据早期人类化石在非洲的发现,可以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此外,部分科学家对不同地区人群的线粒体基因以及 Y 染色体上的基因与非洲地区人类基因

47、的比较研究,也支持人类起源于非洲,并迁徙至地球的不同地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 近百年来,有关人类起源的证据,随着新的人类化石的不断发现而不断增加。通过对这些化石的分析研究,人们逐渐明确了人类从出现到发展为现代人的一个总的轮廓。这一漫长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表 2)。表 2 人类进化的四个阶段 基本阶段 距今年代 代表及化石产地 主要特征 文化发展 早期猿人 200万年前至 175万年前 能人(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脑量 637 mL,直立行走,拇指和其他四指可对握,但动作不精确。可将砾石打制成砍砸器,这种石器文化叫做奥杜韦文化。能人完全依赖自然界生活。晚期猿人 175万年前至 2030

48、 万年前 元谋人(中国云南省元谋上那蚌村)北京猿人(中国北京房山区周口店)爪哇人(印度尼西亚西爪哇)脑量 1 059 mL,能像现代人那样两足直立行走,手比较灵活,可以打造多种石器。能制造多种类型的石器,加工精致,石器文化有较大进步,能够用火,以几十人为一群生活,有一定的应对自然变化的能力。早期智人 2030 万年前至 5 万年前 马坝人(中国广东曲江县马坝乡)尼安德特人(德国尼安德特山谷)脑量 1 350 mL,接近现代人的脑量,体质上保留一些原始特征(嘴部前突,眉嵴发达等)。能生产工具,能猎取大型猛兽,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术,征服自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晚期智人 5 万年前至 1万年前 山顶洞

49、人(中国北京房山区周口店)克罗马农人(法国克罗马农村)脑量基本与现代人的相同,达到1 400 mL,体态与现代人相似。能制造复杂的石器、骨器和角器等工具,能制作精制的、别具风格的艺术品和装饰品,能缝制衣服,建造帐篷,能进行大规模的狩猎活动。可能开始过母系氏族社会生活。从人类进化和发展的过程不难看出:直立行走使人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劳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空间;随着劳动水平的逐渐提高,脑结构和功能的分化日趋完善;语言的产生更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本质的变化。以上这些变化还不断提高了人类的文明程度。在上述过程中,人类社会逐渐发展起来。科学家研究发现,在近 5 万年内,也就是大约从晚期智人开始,人类的足迹

50、已经遍布到五大洲的各个地区。由于受各地气候等多种条件和因素的影响,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和棕种人等人种逐渐形成。一、教学目标 1.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2.描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有关的插图和模型。4.与父母交流自己对生育和养育的认识,增进敬爱父母的情感。二、教学策略 本节介绍的是人的个体形成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与人类的生存和延续密切相关,因此,本节安排在作为物种的人的由来之后是顺理成章的。学生一方面对人的生殖有一定的神秘感,渴望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往往又怀有羞怯的心情。教师应当理解学生这样的心理活动,有针对性地设计本节教学的引入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