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甘肃省天水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模考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甘肃省天水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模考测试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
2、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怒号(ho)两鬓(bn)嘉肴(yo)翩翩两骑(pin)B布衾(qn)槽枥(co)鲲鹏(kn)徙于南冥(x)C塘坳(o)突兀(w)骈死(bng)教学相长(zhng)D挂罥(jun)庇护(b)兑命(yu)讲信修睦(m)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驿道寒噤瞬息万变和颜悦色B浮燥告诫五彩斑斓安营扎寨C矗立懈怠轻歌慢舞历历在目D虔诚缭绕亭台楼阁振耳欲聋3、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全民阅读率的上升,显然是一件好事。因此,全民阅读质量的真正提升之路还很漫长。但有必要思考的是:现在提升的到底是
3、整体式阅读还是碎片式阅读,到底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或者把问题进一步简化为:到底是高质量的阅读还是低质量的阅读?在这方面,并没有准确的数字区分,但就我们眼中所见而言,高质量阅读,可能并不尽如人意。ABCD4、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上下几千年,知名的书法家很多,但谁也不能否认,王羲之不是继往开来的宗师。B琴棋书画,博大精深,玄妙无穷。它在纵横线条中凝聚哲思,于黑白方圆中演绎热情。C虽然好天气让百姓的菜篮子轻松了,却让不少蔬菜批发商、商户和菜农发了愁。D当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险、不过没试过的生活,每天只是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干着80岁都能做的事情,那么你要青春有什么用! 第II卷(非
4、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阅读下面情境,在横线上填写古诗词名句。(1)关雎以雎鸠和鸣起兴,接着以“_,_。”两句诗歌来表现小伙子对美丽而贤惠姑娘喜爱。(2)如果一个人想形容所爱的人在远方,他可以用蒹葭中的两句诗歌来表达,最适合的两句诗歌是:_,_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文言文马说,完成下面小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
5、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节奏。(画两处)且 欲 与 常 马 等 不 可 得2请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所通之字并加以解释。(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才美不外见()3请选出下列关于“也”字所表达的语气判断有误的一项()A不以千里称也。(提醒读者注意)B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谴责)C其真不知马也!(痛心、嘲讽)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故作顿笔,暂时了结)4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5请用原文的语句填空。(1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北京我没去过。 汪曾祺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之蚕豆中道:“北京人是不大懂吃新鲜蚕豆的。北京人爱吃扁豆、豇豆,而对蚕豆不赏识。”单从这一点上,我就不羡慕北京人。我生在江北边,现居江南岸。江南江北蚕豆好,叫我如何不爱它?我爱吃新鲜蚕豆,尤其是现在。而在小时候,我却偏爱吃老蚕豆。小时家贫,零食稀有。逢上年节日,若能装上半裤袋的蚕豆,我就什么都不去想了。这种把晒干的蚕豆,和着“油沙”炒熟,当零食吃的蚕豆,在我的故乡,并没有特别的称谓。蚕豆就叫
7、蚕豆,“站不更名,坐不改姓”,像铁打的汉子,其硬无比。牙齿不好的人,是难享这口福的。边吃蚕豆边玩,最是有趣。显富,让伙伴瞧见,必定引来眼巴巴的问:吃么东西,把点我吃吃?没吃呀。没吃 ?你把嘴张开给我看看。连咽几口口水,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无话可说了,只得把手伸进口袋,摸索好一阵子,撮出几粒蚕豆,说:给,剩的不多了。把这一点点?嫌少,有本事你就不要。等我要缩回手时,伙伴就一把把蚕豆抓走,自言自语地说:少吃多有味,多吃味不高。还和弟弟比赛,看谁把蚕豆抛得高,并用嘴巴接住。输的一方,进贡蚕豆。这可是我的拿手好戏。弟弟输急了,拔腿就跑,我紧追不舍。捉住了,就从弟弟的口袋里狠狠地抓上一把,旋即逃之夭夭了
8、。童年,多像那田间地头的蚕豆花呀,花蝴蝶似的,那么的可爱,那么的美好。可惜,花开不多时,童年也转瞬即逝。到了上中学,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格外钟情于蚕豆”,这一类的话,我只能放在心里,绝不会让同学们知道了。其时,学习到鲁迅先生的社戏,班里有位女同学长得小巧,眸子仿佛两粒“乌油油的罗汉豆”。于是,有好事的同学戏称她:“蚕豆”。不久,就在班上传开了。她是讨厌同学叫她“蚕豆”的。甚至,吃蚕豆都犯了她的忌讳。而今忆及,我不禁哑然一笑。这“一笑”,笑得我少年不在了,青年也不在了。人到中年,牙齿不再所向披靡,无所顾忌怕冷怕热,欺软怕硬。幸好,蚕豆的吃法良多:焖炒、油炸、水煮、烧汤都很好吃。立夏时节,刚
9、上市的蚕豆,嫩、糯、香、鲜。清人袁子才在随园食单中说:“新蚕豆之嫩者,以腌芥菜炒之甚妙,随采随吃方佳。”这种吃法,我没吃过。但对“随采随吃方佳”,倒是身同感受。鲜嫩的蚕豆,我还是最喜欢烧汤吃。做法也很简单,蚕豆去皮,怕一不小心老去,不洗,立即到锅里。用大火再度烧开,把搅好的蛋液均匀地淋上,放盐,添油,撒少许葱花,即可食用。这道蚕豆蛋汤,好吃又好看。看在眼里,仿佛黄云朵朵,碧玉点点,“相看两不厌”。吃在嘴里,爽滑柔软,口味甚妙。遗憾的是,吃这道汤的时令太短暂了。故有蚕豆谣云:蚕豆青,蚕豆黄,青的嫩,老的黄,由青转黄太匆忙。其实,这是我一时兴起瞎编的。不过,蚕豆易老的确是事实。是不是,有点奇怪蚕豆
10、为何易老呢?想一想,也不难理解。先抄录一段竹峰君在葫芦里说的话:相对其他果蔬,葫芦营养价值较低。给了好看的外表,哪能再给丰富的内涵,天下好事,岂能让葫芦占尽了?借用上面的文字,稍加改变,给蚕豆易老找个理由吧:相对其他果蔬,蚕豆营养价值较高。给了丰富的内涵,哪能再给太多的青春,天下好事,岂能让蚕豆占尽了?1全文以时间为序,联系第-段,分点概括作者与蚕豆相关的事情。2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题。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妙处。连咽几口口水,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无话可说了,只得把手伸进口袋,摸索好一阵子,撮出几粒蚕豆,说:给,剩的不多了。从修辞手法角度欣赏第段中画线的句子。这道蚕豆蛋汤,好吃又好看。看在眼里,
11、仿佛黄云朵朵,碧玉点点,“相看两不厌”。吃在嘴里,爽滑柔软,口味甚妙。3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选文第段的作用。4回忆鲁迅先生的社戏,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两篇文章中作者通过“蚕豆”这一小小的物件抒发的感情有哪些异同。链接材料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鲁迅社戏)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关雎选自_,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_。2诗中有
12、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六、语言表达(共10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结合这段文字的内容简述你的感想。一位老学者说,现在有太多人不能够把一壶水烧开,很多人都是烧到六十度就撒手了。还有不少人是这壶水还没有烧开,又跑去烧另一壶。这些人本来是很有才华、可以有些作为的人。七、作文(共40分)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从而使事物的矛盾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把事物的本质揭示得更加深刻透彻。请运用对比手法写一段文字。【课文片段在线】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
13、,写起来叫名人逸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作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作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写法分析】以上选段通过对比手法,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解读了名人和凡人的差别。运用对比手法,可以使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两个不同的方面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彼此补充,相得益彰,互相映衬,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运用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对比与对偶、对比与反衬的不同。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比的两种事物并无主次之分,反衬是“乙衬甲,甲为主体,乙为衬体,有主次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