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青海省西宁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自测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青海省西宁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自测测试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
2、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眺望(tio)觅食(m)嘻闹(x)B撩逗(lio)戳破(chu)稠密(chu)C狗吠(fi)掺杂(chn)给予(gi)D恶劣(li)空旷(kung)纯碎(cu)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髀骨嗤笑浑身解数潺潺流水B拮据糟蹋莫明其妙郑重其事C荒唐褴褛与日俱增迟疑不诀D乖巧肥硕无忧无虑致之不理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生病到痊愈是个抽丝剥茧的过程。B整个研究过程他都没有参与,最后却鸠占鹊巢,把产业占为己有。C这件事本来是我的错,他却李代桃僵,为我承担了责任
3、,使我很不好意思。D张枣的诗歌将古典的语汇、意象与现代的情境结合,使二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4、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天津荣获“全国卫生城市”的原因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B近年来,海交会已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C通过开展赛龙舟、包粽子活动,可以使屈原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D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明韩愈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直言诗人忠君报国的信念)的诗句是“_,_”。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
4、小题。万里桥记(宋)刘光祖自秦置守,李冰通二渠,为蜀万世利。今万里桥之水,盖秦渠也。其后诸葛孔明用蜀,以公信仁义怀而服之,法度修明,礼乐几于可复。古今相传,孔明于此送吴使张温,曰:“此水下至扬州万里。”后因以名。或则曰,费祎聘吴,孔明送之至此,曰:“万里之道,从此始也。”孔明没又千载,桥之遗迹亦粗具,非有所甚壮丽伟观也。以千载之间,人事更几兴废,而桥独以孔明故,传之亡穷。其说虽殊,名桥之义则一。厥今天下,兼有吴蜀。朝廷命帅,其远万里。其于此桥,孰不怀古以图今,追孔明之道德勋庸而思仿佛其行事?侍御赵公之镇蜀也,始至,谒古相祠,即命葺之。每曰:“诸葛公,三代遗才也。用法而人不怨,任政而主不疑,非天
5、下之至公,其孰能与于此?”今其遗迹所存尚多,而万里桥者乃通吴之故事。前帅沈公常修广之,犹陋,弗称,且易坏,久将莫支。则命酾水,为五道,梁板悉易以木而屋之。风烟渺然,岸木秀而川景丽。公与客登此,盖未尝不徘徊而四顾也。兹桥也,过而弗能玩,玩而弗能思者,众矣。如公所怀,风景抑末耳。公命光祖为之记,记其大者而遗其细。若曰桥美名,公又与之为美观,非知公者。知公莫如光祖。(选自全蜀艺文志卷三十三,有删改)【注】聘:访。勋庸:功绩。仿佛:相仿。酾;疏导。末:非根本的。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孔明没又千载象(没:去世)B其说虽殊(殊:奇特)C孰不怀古以图今(图:谋划)D记其大者而遗其细(遗:舍
6、弃)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人事更几兴废,而桥独以孔明故,传之亡穷。(2)兹桥也,过而弗能玩,玩而弗能思者,众矣。3本文题为“万里桥记”,为何多处提到诸葛亮?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江德斌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
7、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地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给观众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的首播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乃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但大多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在生活里、工作之余,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总体
8、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回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在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之际,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社会太浮躁,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
9、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烦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10、选自中国青年网,有改动)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念的一项是()A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B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D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第段中加点字“这”指什么?五、诗歌鉴赏(共5分)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甲】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
11、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乙】中国的土地刘湛秋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埋藏若黄金般的相思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1象征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情感,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表现方法。在这首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分别象征着什么?2对自己挚爱的事物进行赞美,我
12、们更爱用甜美的嗓音、婉转的喉咙进行歌唱,艾青为什么说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3试比较【甲】【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上的异同点。【同】_【异】甲文:_乙文:_4对下列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甲】诗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就是指诗人自己,不是指喻体“鸟”。B【甲】诗第一节作者侧重于静态的描述,第二小节以设问的方式,用“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动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C【乙】诗中写到“黄金般的相思”,“黄金”色彩鲜艳,分量沉重,永不褪色,不易改变。作者用“黄金”修饰“相思”,形象地表现了华夏子孙对祖国深沉凝重的眷念之情。D【乙】诗中作者通过杜鹃花、三峡、神女、冻土层、椰子林、海浪等意象,从山川的壮丽、沃土的广阔、文化的悠久、物产的富饶等方面来表现中国土地的神奇。六、语言表达(共10分)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你知道当时的背景吗?七、作文(共4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茉莉、白兰、米兰等花虽香气袭人,但缺乏艳丽之姿;牡丹、君子兰、郁金香等花虽香气寡淡,但显得华贵奇异;玫瑰花色彩缤纷,美艳动人,而且不失清香,但它浑身是刺。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