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通关预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通关预测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
2、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飞漱其间(s)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B水中藻、荇交横(xn)泠泠作响(ln)C互相轩邈(mio)鸢飞戾天(n)D素湍绿潭(tn)千转不穷(zhun)2、下列词语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泄气建树凌空催枯拉朽B巨额钞票默契眼花缭乱C潇洒敦煌娴熟震耳欲聋D浩瀚渗透歼灭白手起家3、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他是个音乐才子,这是无可置疑的。B每次我向老师请教时,他都和颜悦色地给我解答。C跑完了5 000米,同学们个个筋疲力尽。D在上学的路上,他把昨天看到的故事惟妙惟肖地讲给我听。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
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我校在第一时间紧急动员,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相关校领导为副组长的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部署启动防控工作。B永久的生命选自严文井选集,作者严文井,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C阅读了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后,使我感知到了富有哲理的语言,了解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看法。D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作者罗素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填空或按要求默写。(1)本文作者_,_(朝代)人,选自_,它是有文学价值的_巨著。三峡,指长江上游的_、_、_。(2)作者写山从正面和侧面突出山高。从正面写的
4、句子是:_;从侧面写的句子是面是:_。(3)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_”描写水势盛大,又用“_”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4)写春冬之时山水草木秀丽的句子:_。(5)写春冬之水的特点的句子:_。(6)文中用“_”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_”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一】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
5、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二】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选自列子)注解:饯:饯行,就是用酒食送行。衢:大路,四通八达的道路。抚节:节,是一种乐器。抚节,就是弹奏乐器,可译作“
6、弹琴”。悲歌:高歌。悲,表示声音高亢,不是悲伤的意思。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2)担中肉尽,止有剩骨(3)自谓尽之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面山而居潭西南而望B饯于郊衢达于汉阴C惩山北之塞未穷青之技D以残年余力属予作文以记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其如土石何?(2)薛谭乃谢求反。4愚公移山体现的是一种什么精神?请联系现实,简要写出你的体会。5请你对薛谭作全面而简要的评价。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是谁爱着你的背影邓迎雷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
7、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候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8、。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果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
9、过。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
10、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1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根据文章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另外两件事。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_。_。2结合语境,回答括号中的问题。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句中的“才”字能否删去,为什么?)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此句在表达上有何妙处?)3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结合文章内容,分
11、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形象。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甲】渔家傲【宋】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乙】怨王孙春暮【宋】李清照帝里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拼舍,又是寒食也。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注:这首词当为李清照婚后作于汴京。1下面关于【甲】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首句“连”“接”二字把天幕、波涛、云雾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B“殷
12、勤”二字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生疾苦的天帝形象。C“我报路长嗟日暮”写出了词人惶恐忧虑的神态,表明了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D这首词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李清照婉约词的代表作。2李清照的这两首词,在表达的感情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赏析。六、语言表达(共10分)填空。(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号_。丹阳秣陵人,著有_。(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_、弟弟_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七、作文(共40分)本文成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绘形描物,极为生动形象。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一段话,可以写一处风景,也可以表达心中的感悟。【课文片段在线】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木炭。【写法分析】句从形状与色泽上作喻,分别把鸡油菌比作“银元”和“鸡油”,突出了鸡油菌的特点;句是从颜色上作喻,抓住“杨梅”与燃烧的“木炭”“炽红”的特点,突出杨梅的红色欲滴。运用比喻时,先要明确想表现本体的什么特点,然后根据这一特点展开联想和想象,寻找一个和本体相似而又完全不同类的事物来作比。一般地说,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