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电子配件公司绩效与薪酬管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费电子配件公司绩效与薪酬管理总结.docx(7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消费电子配件公司消费电子配件公司绩效与薪酬管理总结绩效与薪酬管理总结xxxx(集团)有限公司(集团)有限公司目录目录第一章第一章 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基本情况.4一、项目概况.4二、结论分析.4第二章第二章 项目背景分析项目背景分析.7一、消费电子行业发展情况.7第三章第三章 绩效与薪酬管理总结绩效与薪酬管理总结.13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演变.13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15三、绩效计划的内容.17四、绩效计划的含义及特征.18五、绩效评价周期的划分依据.21六、影响绩效评价周期的因素.23七、技能薪酬制度体系的概念及特点.26八、技能薪酬制度体系的主要类型.27九、薪酬制度设计的依据.
2、29十、薪酬制度体系设计的流程.32十一、宽带薪酬结构的设计.35十二、宽带薪酬的局限性以及实施条件.40十三、薪酬结构策略.46十四、影响薪酬结构的因素.48第四章第四章 发展规划发展规划.53一、公司发展规划.53二、保障措施.54第五章第五章 SWOT 分析说明分析说明.57一、优势分析(S).57二、劣势分析(W).59三、机会分析(O).59四、威胁分析(T).60第六章第六章 法人治理法人治理.64一、股东权利及义务.64二、董事.67三、高级管理人员.72四、监事.74第一章第一章 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基本情况一、项目概况项目概况(一)项目投资人(一)项目投资人xx(集团)有限公司(
3、二)建设地点(二)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 xx。二、结论分析结论分析(一)项目选址(一)项目选址本期项目选址位于 xx,占地面积约 55.00 亩。(二)项目实施进度(二)项目实施进度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 24 个月。(三)投资估算(三)投资估算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 22037.17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 18022.8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81.78%;建设期利息 378.76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1.72%;流动资金 3635.57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16.50%。(四)资金筹措(四)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 22037.17
4、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14307.48 万元。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 7729.69 万元。(五)经济评价(五)经济评价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44900.00 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33798.81 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8139.53 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28.75%。5、全部投资回收期(Pt):5.20 年(含建设期 24 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14224.61 万元(产值)。(六)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六)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主要经济
5、指标一览表序号序号项目项目单位单位指标指标备注备注1占地面积36667.00约 55.00 亩1.1总建筑面积60887.46容积率 1.661.2基底面积22733.54建筑系数 62.00%1.3投资强度万元/亩309.002总投资万元22037.172.1建设投资万元18022.842.1.1工程费用万元15347.882.1.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万元2347.272.1.3预备费万元327.692.2建设期利息万元378.762.3流动资金万元3635.573资金筹措万元22037.173.1自筹资金万元14307.483.2银行贷款万元7729.694营业收入万元44900.00正常运
6、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33798.816利润总额万元10852.717净利润万元8139.538所得税万元2713.189增值税万元2070.7210税金及附加万元248.4811纳税总额万元5032.3812工业增加值万元16354.4313盈亏平衡点万元14224.61产值14回收期年5.20含建设期 24 个月15财务内部收益率28.75%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17592.37所得税后第二章第二章 项目背景分析项目背景分析建设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强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体经济不断壮大,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创新驱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明
7、显增强。区域协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产业强市成效显著,项目建设鳞次栉比,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兴起,现代农业和服务业迅猛发展、蒸蒸日上,市域综合经济实力和影响力迈上新台阶。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秀美生态城市。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大幅提升,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格局基本形成,城镇化率达到 60%以上。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具备条件的农村基本建成美丽乡村。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深入发展,主要污染物减排如期实现省下达目标任务,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一、消费电子行业发展情况消费电子行业发展情况
8、消费类电子产品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有不同的内涵,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内涵,随着电子科技消费级应用领域的不断发展以及世界范围内人口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电子市场终端产品领域在市场容量和品类广度上不断发展延伸。根据 EMIS 全球新兴市场商业数据库公示的牛津经济研究院行业预测数据统计,按照实际美元价值计价,全球消费电子行业年度总产值从 2018 年的 4,042.4 亿美元增长到 2020 年的 4,447.4 亿美元,并预计在 2022 年达到 4,916.1亿美元,市场空间广阔,增长稳定。研究机构 GMI 预测全球消费电子市场在 2020-2026 年间将保持 7%的年复合增长率,
9、企业在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智能家居等新型消费电子产品领域持续加大研发资源和市场资源投入,驱动市场容量稳步扩张。目前消费电子行业的主流产品领域有智能移动终端市场、个人计算机设备市场以及音视频设备市场,各大市场的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下:1、智能手机市场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移动数据流量和移动互联网应用快速发展,推动移动智能终端普及率快速提高,移动终端全球市场出货量比照人口基数发展,维持在相对高位,尤其是智能移动终端比例持续提升。根据 IDC 发布的报告,2019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约为13.71 亿部,同比下降 2.3%;2020 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全年智能手机出货量约为 12.92
10、亿部,同比下滑 5.9%,但 IDC 预测 2021 年、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会分别同比增长 9%、3%,受益于中国和发达国家 5G 商用化催生的智能手机换机潮,以及发展中国家如印度、非洲地区的功能机向智能手机切换需求,全球智能手机年度需求量将在两年内恢复至接近 2019 年的水平。5G 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将成为消费电子需求端的催化剂,对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复苏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考虑到全球智能手机已经历十余年的景气期,其积累的智能手机存量市场规模可观,Newzoo 发表的全球移动市场报告表明,2019 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数达到 32 亿,智能手机保有量达到 38 亿部,华
11、为全球展望2025中更是预计至 2025 年全球智能手机保有量将达到 61 亿部。智能手机配件及周边产品作为产品生命周期更短的消费品既依靠智能手机增量市场拉动,也依附于智能手机存量市场,其市场景气周期将比智能手机更长。随着技术应用的大规模普及,消费电子产品已由高档消费品逐步转变成为日常生活必需品。一方面,发达经济体居民消费观念开放,消费电子市场起步时间早,市场体系成熟,消费电子产品在发达国家的市场渗透率已较高。以美国、日本以及欧元区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储蓄率长期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人们消费观念更为开放、超前,更高的消费支出比例使得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具有显著个性化、时尚化、便捷性的消费电子
12、产品被广泛接受,其市场空间充足稳定。另一方面,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增长势头强劲,社会发展与消费需求相互促进,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优化,消费电子市场规模随着经济发展、消费水平提升而快速扩大。智能手机作为消费电子市场最具代表性的功能集成产品,在提高消费者生活品质方面具有明显的正向帮助,其自身市场需求及周边配件的市场需求将持续扩大。2、个人计算设备(PCD):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及传统 PC 等与智能手机市场类似,全球个人计算设备市场已经越过高速扩张期进入平稳发展期,虽然近年来全球出货量较 2014 年高峰期有所回调,但整体市场规模稳定在每年 4 亿台设备左右,且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存量市场。2020
13、 年全球新冠疫情背景下,远程办公和线上教育需求的大幅增长推动 PC 及平板电脑市场复苏。StrategyAnalytics 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尽管疫情期间经济发展受阻,但消费者和商业客户仍在购买平板电脑,2020 年平板电脑出货量同比增长 18%,增幅达到近 7 年来新高。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个人计算设备(PCD)的应用场景已逐步聚焦到娱乐、办公两大方向,以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电子设备将更多地承担起娱乐类的轻度应用功能,而笔记本电脑和传统 PC 则将更多地承担重度应用的角色,如影音娱乐、专业办公等。由于个人电子设备数量的增加,以及生活、工作中互联互通的场景更加丰富,个人电子设备之间数据
14、传输、共享的需求日益增加,对连接类配件产品的需求也将日益扩大。3、音视频设备产品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其生活方式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个性化、高品质的音视频设备产品或系统日益受到消费者青睐。一般来说,家庭中使用的主流音视频设备有电视、数字机顶盒、音响设备等。电视市场已进入稳定发展期,新增市场容量稳定在每年 2.3 亿台左右。整体市场由传统彩电逐步向数字电视、高清显示屏幕、智能电视领域发展。超高清视频技术的发展极大促进了电视市场的更新换代需求。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指南,超高清视频是具有 4K 或 8K 分辨率,符合高帧率、高位深、广色域、高动态范围等技术要求的新一代视频。超高清视
15、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范围广、跨领域综合性强等特性,正在形成全新复杂的产业生态体系。超高清电视市场在发达国家起步较早、体系成熟,截至 2020 年,北美超高清电视渗透率接近 50%,英国超高清电视渗透率达到 30%。我国在超高清电视领域发展迅速,且政策扶持力度较大,预计到 2022 年,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规模将超过 4 万亿元。电视存量市场更新迭代持续进行,智能电视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电视份额,终端智能化趋势明显。截至 2018 年,全球电视市场新增出货中智能电视份额已达到 70%,智能电视保有量也超过 30%。自 2013年起,我国智能电视出货量占比在彩电终端市场中逐年攀升,预计在2019 年
16、末已达 95%。从保有量来看,截至 2019 年第三季度,我国智能电视占比已超过四成。而在其他音视频设备市场领域:在数字机顶盒市场,目前处于景气周期,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随着终端互联网化的发展,机顶盒的市场空间有望继续扩大;在音响设备市场,在传统的影音功能以外,音响设备也涌现出一定的产品创新,如部分产品增加了收音机功能、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HDMI)、USB 接口等。上述音视频设备领域产品市场的繁荣以及超高清视频等技术的创新发展,推动了配套产业链相关编解码、信号传输与转换等相关产品、技术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广阔的音视频连接产品市场空间。第三章第三章 绩效与薪酬管理总结绩效与薪酬管理总结一、绩效
17、评价指标体系的演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演变现代企业的绩效评价起源于美国。主要有两个源头:一个是 19 世纪末期美国铁路的财务报表分析;另一个是 20 世纪初期美国银行的企业信用分析。财务报表分析是早期企业内部评价运用最广泛的模式,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以财务报表为蓝本、以简单的财务结果为测评指标的绩效测评的雏形。而银行信用分析则是银行从企业外部视角对贷款企业的信用和偿债能力的分析,通常除了考虑企业的财务报表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勘察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和发展前景。在美国,随着股市的发展,外部的企业测评逐渐由银行的信用分析发展到投资评价。其中最著名的是亚历山大华尔于 1928 年提出的综合比率分析体系。他选择
18、了七个财务比率指标:流动比率、资产/固定资产比率、净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自有资本周转率等。每个指标分别占总评价的一定比重,并确定了标准比率依次给企业打分,按权重相加得出总评分。这是一套衡量企业财务稳健性和综合支付能力的测评模式。后来,随着公司的发展成熟,企业的经理为了得到银行、投资者及公众对本企业的青助和支持,开始把原来流行于企业外部的评价方式引入公司内部,和原有的财务报表分析结合,成为企业整体绩效测评的流行模式。其中,最著名的是杜邦公司创造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和华尔的综合评价法是 20 世纪前半时期企业自身绩效测评的核心体系。它们仍然都是
19、以财务报表为依据,重点在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20 世纪中期,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方法,建议企业把组织的整体绩效目标转换为部门和员工个体的绩效目标。这使得企业的绩效评价开始向下分解到内部各成员的绩效评价。不过,绩效评价指标仍然以财务成果指标为核心。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传统绩效评价体系的不足逐渐暴露出来。由于没有关注到企业的内部流程,传统绩效评价体系不能发现企业工作流程中的管理问题,同时也不能保证企业朝着自己的战略目标健康发展。于是,企业界在绩效评价指标上加入了动态性的成长能力指标,包括销售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和人均净利润增长率,它们各占一定的比重。这类成长能力指
20、标与传统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指标约按 2:5:3 的比重分配权重。由于看到用财务指标评价公司与员工绩效的作用有限,甚至还有很多缺陷,于是 1951 年 GE 公司开始开发新的绩效评价指标。除了盈利性指标外,还挑选了市场份额、生产效率、员工积极性、公众反应、短期和长期经营指标等作为关键绩效指标。不过 GE 公司的这次变革遇到很大的阻力,收效甚微。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一些具有远见的学者和企业咨询专家开始把绩效评价引入内部流程和战略管理领域,力图更大限度地发挥绩效评价的作用。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及所
21、采用的科学方法等方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理论上要站得住脚,同时又能反映评价对象的客观实际情况。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使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在基本棚念和逻辑结构上严谨、合理,抓住评价对象的实质,并具有针对性。无论采用何种定性或定量方法,建立何种系统模型,都必须是客观的抽象描述,要抓住最重要的、最本质的和最有代表性的东西。实际上,对客观实际抽象描述得越清楚、越简练、越符合实际,其科学性就越强。2、系统优化原则绩效评价指标之间往往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有的指标之间有横向联系,反映不同侧面的相互制约关系;有的指标之间有纵向关系,反映不同层次之间的包涵关系
22、,体现出很强的系统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采用系统的方法,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关系,确定合理的数量关系,达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功能最优。3、通用可比原则通用可比原则是指对不同时期以及不同对象之间的比较,既包括纵向比较,也包括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是指同一对象的不同时期的比较,横向比较则是指不同对象之间的比较。如果评价指标体系不具有通用可比性,那么绩效评价结果将无法区别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之间的绩效差异,这将直接导致绩效反馈及绩效改进难以做到和实现,也使绩效评价失去意义,因此,在绩效评价指标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体现通用可比原则。要做到评价指标的通用可比,一般要使各项评价指标、各种参数的内涵和外延保持稳
23、定,用以计算各项指标相对值的各个参照值(标准值)也应保持不变。4、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指设计的绩效评价指标应具有实用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要做到实用性原则,首先设计的评价指标要“少而精”,指标要简化,计算方法要简便。尽量减少或去掉些对评价结果影响甚微的指标。其次,数据要易于获取。评价指标所需的数据易于采集,无论是定性评价指标还是定量评价指标,其信息来源渠道必须可靠,并且容易取得。最后,整体操作要规范。各项绩效评价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各项数据都要标准化和规范化。另外,还要严格控制绩效数据的信度和效度,5、目标导向原则绩效评价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评出名次或优劣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引导和鼓励被评价对象向
24、着组织所期望的方向和目标发展,使员工的行为和表现与组织战略所期望的相一致。因此,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要以组织目标和部门目标为导向,通过设计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使指标的实现和完成与其薪酬、晋升、发展等挂钩,从而起到引导、控制被评价对象行为的目的,保障组织战略和目标的顺利实现。三、绩效计划的内容绩效计划的内容绩效计划是在新的绩效周期开始时,管理人员和员工经过讨论,就员工在新的绩效周期内要做什么、为什么做这些、需要做到什么程度、应何时做完、员工的决策权限等问题进行识别、理解并达成绩效目标协议的过程。具体而言,在员工的绩效计划中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本次绩效周期内所要达到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本岗位在本
25、次绩效周期内的工作要项;衡量工作要项的关键绩效指标;关键绩效指标的权重;工作结果的预期目标;工作结果的测量方法;关键绩效指标的计算公式;关键绩效指标的计分方法;关键绩效指标统计的信息来源;关键绩效指标的考评周期;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各岗位在完成工作时拥有的权力和可调配的资源;组织能够为员工提供的支持和帮助以及沟通方式;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和要求。列入绩效计划的内容,一般都是本岗位职责范围内的重点工作。根据工作属性、职责范 81 围和工作特点,纳入绩效计划的重点工作可分为两类:常设性重点工作和阶段性重点工作。常设性重点工作一般指一年中的每个月度或大多数月度都要开展和实施的重点工
26、作。阶段性重点工作一般指在时间上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或时段性特点的重点工作。四、绩效计划的含义及特征绩效计划的含义及特征(一)绩效计划的含义绩效计划是指在进行绩效管理的组织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既有组织战略和目标的指导下,设定统一的阶段性目标和一致的绩效标准,并据此建立包含承诺的计划或契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根据组织目标和本工作单元的业务重点与工作职责 781共同讨论,以确定被管理者在考核期内应该完成什么工作和达到什么样的绩效目标。制订绩效计划的主要依据是组织目标以及工作单元的职责,最关键的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对被管理者的绩效期望问题上达成共识,并在共识的基础上使被管理者对自
27、己的工作目标作出承诺,最后就被管理者的工作目标和标准形成契约。作为绩效管理的起点,绩效计划阶段是绩效管理循环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双向沟通、共同投入和参与是进行绩效管理的基础。对企业而言,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企业战略及年度经营计划和管理目标,围绕部门的业务重点、策略目标和 KPI 制订部门的工作目标计划,然后再将部门目标层层分解到具体员工,以形成员工的绩效目标和标准。(二)绩效计划的特征(1)绩效计划是关于工作目标和标准的契约。制订绩效计划的过程就是管理者与员工就员工的工作目标和标准形成契约的过程。绩效契约常以目标任务计划沟通书的形式出现,并作为员工开展工
28、作以及绩效周期结束时对其绩效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的依据。契约主要包括员工要达到的工作目标和效果、各阶段的目标、结果的衡量和判断标准、员工拥有的权利和决策权限、各项工作目标的权重、为完成工作目标而必须具备的技能等内容。(2)绩效计划的主体是管理者和员工。绩效计划是由部门管理者和员工双方共同制定的,管理者和员工是绩效计划的主体,组织人事部门只是外在的组织者、辅导者和监督者,不能对绩效计划包办代替。绩效计划要想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必须符合组织的目标,其次还必须为员工所认可,具有心理挑战性,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通常绩效管理由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源部门主抓或统筹,也有组织专门组建相
29、关的团队(比如由高层领导、组织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参加的专设委员会等)进行统筹安排。有人就据此认为绩效管理是主管组织人事或人力资源的领导的事,作为业务部门的领导,整天忙于业务工作任务,无暇顾及绩效管理。事实上,绩效管理对业务部门目标的实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而不是部门的负担。绩效管理应该是业务部门管理者的日常工作内容,绩效计划应该由所在部门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员工)共同设立。在这一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是组织者、辅导者和监督者,业务部门的管理者则是绩效计划的具体制定者和实施者。(3)绩效计划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所谓双向沟通意味着在绩效计划制订过程中管理者与员工双方都有责任,建立绩效契约
30、不仅仅是上级管理者单方面地提出工作要求,下级必须被动地去执行,也不仅仅是被管理者自发地设定工作目标,而是双方共同讨论,就被管理者的工作目标、时限、标准及所需资源取得一致意见的过程,离开了双方积极主动的心理参与,这一过程难以实现。(4)绩效计划是全员参与的过程。绩效计划的制订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目标确定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会将个人目标、部门或团队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因此,绩效计划的制订也应该是一个员工全面参与管理、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的过程,是绩效管理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这是因为,只有员工知道了组织或部门对自己的期望,他们才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期望的目标。(5)绩效计划特别重视员工的参与和承诺
31、。社会心理学关于态度改变的研究表明,当人们参与了某项决策的制定过程时,与没有参与这一过程相比较,他们会倾向于更加坚持这一决策,面临不同的立场挑战时也不会轻易放弃原来的立场,参与程度越大,态度改变的可能性越小。因此在制订绩效计划时,让员工参与计划的制订,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充分沟通达成一致并签订正式的绩效契约,相当于员工对绩效计划中的内容作出了很强的公开承诺,这样在绩效实施阶段,员工就会倾向于坚持自己的承诺,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履行绩效计划。五、绩效评价周期的划分依据绩效评价周期的划分依据对于绩效评价周期的划分有多种依据,常用的划分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种:(1)按照评价对象的层级来确定。评价对象职
32、位层次高,工作复杂程度高,对能力、智力和素质的要求也高,其相应的绩效反应周期就越长;反之,职务层次低,工作要求相对简单,其绩效反应周期就短。因此,高层领导的绩效评价往往以半年或 1 年为周期,中层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价周期为半年或季度,专业人员的绩效评价周期为季度或月度,操作类人员的一般为月度评价。这种按照评价对象的层次确定评价周期的办法,其优点在于层次分明,针对性强。局限性在于未能顾及组织情境和管理方式,划分太细,不利于评价的统一组织。同时,由于上下级采用不同评价周期,如果操作不当,很可能导致绩效目标难以落实。(2)按照绩效评价目的和用途确定。绩效管理的核心日的主要出于战略、管理和开发 1041
33、 目的,其用途一是考核评价,即通过评价,客观反映组织、部门和员工的真实绩效状况;二是检查反馈,即通过检查和反馈挖掘组织和员工的潜力,解决绩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评价强调的是准确,往往要求对员工在评价期间的表现进行分析,且对照事先确定的标准或要求进行比较,这种评价结果往往是为了薪酬分配的需要。因此,评价周期可能会相对较长一些。而检查则从挖掘员工的潜力入手,着眼在过程管理和问题解决。因此,评价周期相对较短,甚至可能放在每天。一般情况下,高层领导的评价周期一年一次,半年进行回顾;中层基层员工的评价周期按季度或月度进行检查,年终进行总评。而操作类员工则每月评价.次,年底综合评价。除了绩效管理的周期外
34、,很多组织还有单独的任职能力评价、潜力评价等,这些评价也需要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确定不同的评价周期。(3)按照业绩反映期的长短划分。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设定以业绩评价为主的评价周期。比如,在实行目标管理的组织中,以实现组织阶段性目标的周期作为评价周期,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是一年或更长,也可以是半年或者每季、每月进行评价;对于实行合同制管理的组织,可以整个合同期作为评价的周期,也可将合同期划分为若干阶段作为评价区间;对于实行承包制或项目制的组织,则可以将整个承包期或项目周期作为评价的周期也可将承包期或项目期划分为若干阶段作为评价区间。另外,在设定评价周期时,还需要考虑到组织自身一直沿用的评价周
35、期,如果组织过去一直沿用的是某一种评价周期,而且大家也都非常赞同现有的运作方式,并且评价的信度和效度都不错,那就不一定非要进行改变与调整,这也是考虑到实际操作和成本问题。六、影响绩效评价周期的因素影响绩效评价周期的因素绩效评价周期的确定,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1、组织的业务特点组织的性质和所从事的业务特点是确定组织绩效评价周期首先应考虑的因素。对企业而言,业务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的行业生产周期不同,这种生产周期会导致企业和员工的绩效随之呈现周期性变化。因此,在确定组织绩效评价周期时,应结合组织行业特征和业务特点。比如,生产和销售日常消费品的企业业务周期一般较短,可
36、以将评价周期确定为一个月;对一些业务周期更短的企业(如计件生产企业),甚至要每天对绩效进行检查评价。在一些生产大型设备的企业或提供项目服务的企业,绩效改进很难在短期内见成效,因此,绩效评价周期应当长一些,一般可以半年或一年作为评价周期,特殊情况下评价周期也可适当延长。2、职位类型不同的职位,由于工作内容是不同的,绩效评价周期也应当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职位的工作绩效比较容易评价时,绩效评价周期相对可以短一些,比如生产岗位的绩效评价周期相对于管理岗位的绩效周期就要短一些。当职位的工作绩效对组织的整体绩效影响比较大时,其绩效评价周期往往要短一些,这样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以免给组织造成严重后
37、果。比如销售岗位的绩效评价周期相对就应当比后勤岗位的周期要短一些。3、评价指标本身的性质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其性质是不同的,评价的周期也应当不同。一般来说,性质稳定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周期相对要长一些;反之,评价周期相对就要短一些。比如员工的工作能力比工作态度相对要稳定一些,因此能力指标的评价周期相对于态度指标就要长一些。4、评价标准在确定评价周期时,还应当考虑到绩效标准及其性质,也就是说,评价周期内的时间应当能够保证员工经过努力有可能达到这些标准。一般情况下,绩效评价标准定得比较高或比较苛刻,评价周期就应适当放宽,以便员工有足够的时间来达到标准,完成任务,实现目标。比如“销售额为 50 万元”
38、这一标准,按照经验需要 2 周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而组织把评价周期定为 1 周,员工根本就无法完成;如果定为 4 周,又非常容易实现。在这两种评价周期下,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评价事实上是没有意义的。5、绩效管理实施的时间绩效管理的实施需要一个过程,要经历由初始期的摸索期到后来的成熟期几个阶段绩效管理系统的完善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几个绩效周期的经验积累,不断从以前绩效周期的管理中吸取教训并总结经验。刚开始实施绩效管理时,评价周期不能过长。随着绩效管理实施时间的推进,评价周期应该越短越好,但绩效周期短又意味着绩效管理成本高,这种情况下,考虑到成本问题,在绩效管理系统成熟后可以逐渐延长绩效评价周期。七
39、、技能薪酬制度体系的概念及特点技能薪酬制度体系的概念及特点技能薪酬制度体系,也称为技能薪酬计划,是指企业根据员工所掌握地与工作有关的技能、能力以及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支付薪酬的一种基本薪酬决定制度。技能薪酬制度体系支付员工薪酬的依据主要是员工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知识就是对客观的人和事物的认识,它是人们在改造主观和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所获取的各种经验和认识。技能是指通过训练而获得的、顺利完成某种工作任务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而能力则是指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心理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条件和心理特征。技能薪酬制度体系概括起来具有以下特点。(1)以人为中心。技能薪酬制度体系的核心特点,是以“人”为中心设
40、计的薪酬制度。企业关注的是员工在获取组织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的差异,而不是员工所从事的工作差异,这一点恰恰与职位薪酬制度体系相反。(2)薪酬与员工的技能和能力紧密相连。技能薪酬制度体系支付报酬的依据是员工个人掌握的、经过组织认可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员工只要掌握了经过组织认可的,并经由组织确认的机构鉴定认可的技能和能力,就能取得相应的报酬。换句话说,员工想要提高薪酬水平,他(她)就必须被证明在相关领域的能力,并提供获取相应薪酬增长的技能或能力证明。(3)技能薪酬奖励的是员工做出贡献的潜能。技能薪酬制度体系的假设条件是:员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越多,员工的工作效率就越高,灵活性也越强。事实上
41、,掌握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只是员工做出贡献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如果知识、技能和能力不能在工作中得到有效或恰当使用,组织预期的绩效水平就很可能无法实现,因此,技能薪酬奖励的是员工做出贡献的潜能。八、技能薪酬制度体系的主要类型技能薪酬制度体系的主要类型(一)技术工资技术工资是以应用知识和操作水平为基础的工资,主要用于专业技术人员和“蓝领”员工,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员工通过证书和培训所证明的技术水平支付工资,而不管这种技术是否在实际工作中被应用。员工获得技术工资的前提是从事企业认可的专业技术工作,未从事企业认可的专业技术工作的员工,企业不向其发放技术工资。技术工资一般在生产制造企业采用的
42、较多。技术工资制能够鼓励员工发展各项技能提高业绩表现,增强参与意识。采用技术工资制的企业比传统的采用官僚式管理的企业更能充分利用员工的新技术和新知识。但是,这种工资方式在给企业带来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的同时,也使工资费用日益增加。(二)能力工资能力工资是依据个体对能力的获得、开发和有效使用来支付工资,它是建立在比技术范围更为广泛的知识、经验、技能、自我认知、人格特征、动机等综合因素基础上的工资体系。能力工资最初的出现是为了保证公司生产的连续性,允许员工承担其他员工因缺勤而空置的工作,员工不得不学会其他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今天,能力工资已经成为提高员工基本素质、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43、能力工资还可进一步分为基础能力工资和特殊能力工资。基础能力是指员工胜任某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一般能力。基础能力工资通常采用职位分析法来确定,即通过汶位调查,对企业或部门中公认的表现最好的员工进行分析,找出最佳表现者与一般表现者之间的差别,这些差别可通过一系列测试、面谈、业务评定等方式获得。然后将这些差别归类,就可以得到衡量能力的大体标准,基础能力工资正是以这些能力标准为基础确定的工资制度。特殊能力工资则是以某类岗位人员的核心竞争能力为基础确定的工资。这里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指企业在某些产品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而是指企业在某种科技或管理方面的竞争能力,这种能力使得企业具有某种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不会
44、随着企业产品的落后或市场领先地位的丧失而消失,而是会帮助企业适应产品的变化,重新获得市场。特殊能力工资制度的设计和制定过程一般是自上而下的,其关键在于企业最高管理者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和定义。特殊能力工资发放的对象主要是企业技术或经营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在实践中,技能工资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基于技术、知识、岗位胜任能力、岗位任职资格等要素来确定工资。九、薪酬制度设计的依据薪酬制度设计的依据(一)薪酬制度设计的理论依据大多数企业的薪酬体系既有固定薪酬部分,如基本工资、职位工资、技能或能力工资、工龄工资等,又有浮动薪酬部分,如效益工资、业绩工资、奖金等。企业薪酬体系中各部分所占的比例不同,企业所传
45、达的薪酬导向也是不同的。企业薪酬制度体系设计重点要考虑职位特性、人员特点、工作绩效表现、市场竞争等因素,职位(position)要素影响员工的职位工资和基本工资,人员(person)要素影响员工的福利待遇,绩效(performance)要素决定了员工的业绩工资和奖金,外部市场(market)状况则影响员工薪酬的公平性和外部竞争性。职位、人员、绩效以及市场要素构成了薪酬体系设计的 4个关键因素,形成了薪酬设计的 3P-M 模式。上述四种因素的不同比例组合,就形成了企业不同的薪酬制度体系。绩效(performance)人员(person)职位(position)薪酬体系设计的 3P-M 模式在人力
46、资源管理中,企业员工所获得的薪酬主要取决于员工对组织的价值和贡献,这种价值和贡献可以归结为员工的工作业绩。而业绩的产生则是通过把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投入到特定的工作岗位上,并通过劳动过程所产生的。理论上,员工的薪酬应该根据其产生的工作业绩来发放,即按照业绩付酬。但是,由于很多员工的业绩往往很难进行直接衡量,有些业绩还具有滞后性,再加上绩效本身的波动性和评价的主观性等,使得根据业绩来决定所有员工的薪酬在实践中很难实现,而且不能有效满足员工需求并保持组织和工作的稳定性。因此,人们不是直接根据业绩来确定员工的薪酬,而是用业绩产生的投入和过程要素来确定。由此形成了以职位为基础的薪酬制度、以技能和能力
47、为基础的薪酬制度和以绩效为基础的薪酬制度三种基本薪酬制度体系。(二)薪酬制度设计的实践依据不同的企业往往会选择不同的薪酬制度,这种薪酬制度差异体现了企业对员工不同方面的认可度。比如,职位薪酬制度体现了企业因员工从事不同的岗位工作而对企业的贡献价值不同的一种认识;技能薪酬制度则体现了企业对不同技术、不同能力的员工对企业发展有不同推动作用的一种认识。在选择最适合于企业的薪酬制度时,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加以判断,具体可以考虑以下因素。(1)企业的盈利水平。如果一个企业盈利水平较低,就要考虑操作简单的薪酬制度,如职务(或岗位)等级薪酬制度;如果企业盈利水平较高,可以考虑采用技能薪酬制度或组合薪酬
48、制度等(2)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速度。如果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速度较快,那么就可以采用技能薪酬制度;如果行业发展速度缓慢,可以采用组合薪酬制度。(3)企业的结构和规模。企业如果结构简单、层级较少,可以采用宽带薪酬制度;若层级较多、结构复杂,可以考虑采用职位薪酬制度或技能薪酬制度。如果企业规模较小,也不宜采用太复杂的薪酬制度,职位薪酬制度或技能薪酬制度就比较适宜。(4)薪酬管理成本。薪酬管理涉及经济、人力、技术等多方面企业资源的投入,所以在设计薪酬制度时,必须综合考虑企业多方面的成本,甚至包括机会成本。(5)适用人员的特征。企业薪酬制度的合理性还体现在其适用的对象上。比如,对于从事生产工作的工人,较
49、适宜采用绩效薪酬制度中的计件工资制,如果要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则可采用技能薪酬制度;对于专业技术人员,适宜采用技能能力或知识)薪酬制度;而对于高级管理人员,则比较适宜采用绩效薪酬制度中的年薪制或股票期权制等。十、薪酬制度体系设计的流程薪酬制度体系设计的流程企业薪酬制度体系的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制定薪酬策略、职位分析与评价、薪酬的市场调查、确定薪酬制度体系。1、制定企业薪酬策略制定薪酬策略就是要确定薪酬的价值判断准则,以及能够反映企业战略需求的薪酬分配策略。薪酬策略是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和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制定的,同时,薪酬策略也与企业文化密切相关,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制定企业薪酬策略必须与
50、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战略以及企业文化相一致。薪酬策略明确了企业薪酬设计的目标和原则,使薪酬结构设计和薪酬水平确定有了科学依据。企业的薪酬策略通常涉及薪酬水平策略和薪酬结构策略两个方面,有关这两方面的薪酬策略选择,已在前面的相关章节详细介绍。2、职位分析与职位评价职位分析与职位评价是薪酬体系设计的基础。职位分析是运用科学方法,系统地收集分析与职位有关的各种信息的过程。而职位评价是指根据各职位对组织目标的贡献,通过专门的技术和程序,对组织中各个职位的价值进行综合比较,确定组织中各个职位的相对价值差异的过程。通过职位分析与职位评价,进行职位级别划分和岗位分级,建立企业职位价值序列,为下一步确定薪酬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