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学整套ppt课件完整版教学教程最全电子讲义(最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税收学整套ppt课件完整版教学教程最全电子讲义(最新).ppt(74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税收学(第五版)经济管理类课程教材税收系列1思考题1.公共产品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2.怎样理解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3.简述市场失灵与政府税收的关系。4.如何理解税收的基本概念?5.为什么说税收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6.对税收是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可从哪几个方面理解?2经济管理类课程教材税收系列第二章 税收作用机制3 目 录2.1税收的宏观作用机制2.2税收的微观作用机制42.1.1税收的平衡作用机制 税收的平衡作用机制是指税收在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过程中产生的影响与作用。在封闭经济状态下,总供给与总需求分别由下列因素构成:总供给=消费+储蓄+政府财政收入(税收)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财政
2、支出2.1税收的宏观作用机制5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状态表现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或者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前者意味着,一定时期内现有生产力创造的可供消费和投资的物质资料不能满足各渠道形成的有效需求,其结果必然是普遍的、长时间的物价上涨,通货膨胀;而后者则意味着,生产过剩,大量产品积压,接踵而至的便是企业生产的萎缩、工人的失业。显然,无论是哪一种状况,都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或社会问题,使社会生产遭到破坏。6 社会总供求的平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但是由于微观主体的趋利性、市场价格信息的滞后性等原因,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总供求的平衡。从上面的总供求公式可以看出,政府税收是构成总供给的要素
3、,而政府财政支出是构成总需求的一个要素。在总供求失衡时,政府可以运用税收和财政支出手段直接调节消费总量或投资总量,使社会总供求达到均衡。7 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出现需求膨胀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税收或减少财政支出的方式,减少民间消费,或削减企业投资,从而使总需求水平下降,消除通货膨胀,,缓解过旺需求对供给的压力。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出现总供给过剩时,政府可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税收或增加财政支出的方式,增加民间消费能力,促使企业增加投资,使总需求水平上升,防止通货紧缩,抑制经济衰退。8 1.税收促进产业结构协调不同的商品、劳务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不完全相同,有
4、的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如粮食、衣着等;有的是非必需品或奢侈品,如烟、酒、高档化妆品等。如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社会资源必然更多地流向非必需品生产企业。显然,这是与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相悖的。政府税收可对这种矛盾的资源供求状态进行调节。一般的做法是,对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确定较低的税率或者免税,使这类商品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供应市场,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对非必需品或奢侈品确定较高的税率,将生产经营者获得收益的较大部分作为税收上缴政府财政,防止过高收益对社会资源流向的不合理诱导。2.1.2税收的协调作用机制92.税收促进地区结构协调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过大差距是阻碍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也
5、是妨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过大的地区差距会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后果。按照边际效益理论,各地区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均衡解是地区间资源利用的边际效益相等。假设一国仅有两个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两个地区由于拥有的资源数量不同,资源的边际效益也不相同。10图2-1两地区资源边际效益比较 图2-1显示了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源的边际效益状况。图中Q1、Q1表示两个地区边际效益相等时的资源拥有量;E、E点对应两地区。11 资源拥有量完全相等时的边际效益;Q0表示经济发达地区现实资源拥有量;Q0表示经济欠发达地区现实资源拥有量。由图可见,由于经济发达地区拥有较多的经济资源,因而地区总体
6、效益较大,但资源进一步流入的边际效益较小;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占有资源较少,地区总体效益较小,但资源流入所带来的边际效益却明显大于经济发达地区。但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经济发达地区现有条件的优势将会诱使更多的资源流入本地区,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却缺少吸引资源流入的条件。资源的这种流动态势必然造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下降。政府税收可以对这种现象给予调节。具体做法是,在税制的规定中给予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多的优惠照顾,改善这些地区的投资环境,提高投资者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的预期收益,引导更多资源流向该地区。123.税收促进资本市场结构的协调资本市场的投资方式多种多样,按照取得投资收益的风险程度的不同,可将投资
7、分为安全性投资和风险性投资。安全性投资预期收益较低;风险性投资则预期收益较高。税收对不同投资方式的制度规定不同会引起资本不同方向的流动。132.1.3税收的稳定作用机制 税收的稳定作用机制是指在经济周期波动中税收自动地或人为地进行逆向调节,减缓经济波幅,避免资源浪费的一种经济调节机制。税收稳定经济的作用可以分为“内在稳定器”作用和“相机抉择”的稳定作用。前者是指,税收制度本身对经济波动有较强的适应性,在经济波动中,税收可随之自动增加或减少,实现缓和经济波动、“熨平”经济波幅的目的。后者则是指,在经济波动的不同时期,政府根据调节目标的需要,人为地选择不同的税收政策工具,做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政策
8、安排。14 税收的“内在稳定器”作用机制可以理解为:当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时,税收随着纳税人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缩减纳税人的投资与消费能力,自动地抑制社会总需求的过度扩张;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时,税收随着纳税人收入的减少而减少,从而增加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推动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在实施社会保险税的国家中,对于失业者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失业保障从某种角度讲,也可称为“负税收”。在经济衰退时期,劳动者失业增加,这些失业者就会自动进入失业保障体系,获得政府的失业保障救济,缓解了丧失工作对他们消费能力的影响。15 税收的“相机抉择”作用机制可以理解为:当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时,政
9、府可以人为地选择增加税收的抑制性政策来防止经济的过度膨胀。而由于不同税种、不同税制要素对经济作用的环节和层面是不同的,因而政策手段的选择可以有明确的针对性。例如,当经济过度膨胀是由投资过剩造成的时候,政府可着重选择增加企业所得税的方法,削减企业的投资能力,缓解通货膨胀压力;而如果经济膨胀是由过度消费造成的,则可以通过增加个人所得税的方法予以缓解。运用税制要素的调整来缓解经济波动的方法,其政策作用机制的影响会更加具体。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时,对税收政策手段的选择可做反向思考。162.1.4税收的调节作用机制 税收的调节作用机制是指税收对市场机制形成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进行的调节。按照市场机制决定
10、的产权制度原则是谁投资谁受益;按照市场机制决定的分配制度原则是多劳多得。两项原则均体现了市场效率优先的基本思想。但是,两项原则又会导致劳动者个人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造成“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影响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为此,政府应运用税收等手段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过大差距,使收入差距维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17图2-2 税收调节个人收入效应示意图 图2-2为税收调节个人收入差距过大效应的示意图,横坐标表示人口分布百分比,纵坐标表示收入分布百分比。正方形的对角线称作绝对平均线,这条线上任意一点所对应的人口分布百分比恰恰是与收入分布相同的百分比数字,说明占人口多大百分比的人群获得社会全部收
11、入同样百分比的收入。18 在税前收入分布曲线(也称洛伦茨曲线)上020%的人口属于低收入阶层(20%的人口获得全社会收入总额的6%或7%);而80%100%的这20%人口属于高收入阶层(20%的人口获得全社会收入总额的50%或60%)。显然,现实收入分布曲线距离绝对平均曲线越远,个人收入差距就越大。这就是“洛伦茨曲线”的含义。进一步讲,税前收入分布曲线与绝对平均曲线中间的面积与正方形下半部分的三角形面积的比值,也可以以系数方式来表述,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基尼系数”。同理,基尼系数越大,个人收入差距就越大;基尼系数越小,个人收入差距就越小。19 税收在缩小个人收入差距中的作用就是将税前收入分布
12、曲线向绝对平均曲线推进,使税后收入分布曲线更接近绝对平均曲线。其主要做法是,如在个人所得税中采用累进税制的方式,对高收入者多征税,对低收入者不征税或少征税,从而使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税后所得差距缩小;再如,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生计费扣除等的规定也可以提高其调节收入的有效性;另外,社会保险税的开征与运行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差距的有效机制。总之,若对一定时期社会个人收入分布状况的基尼系数做一统计,如果税后个人收入分布曲线较之税前收入分布曲线向绝对平均曲线移动了,或说基尼系数缩小了,就说明税收在调节收入差距过大中发挥了一定作用。20 税收的乘数作用机制是指税收增减引起的国民经济变化总量与税收变化量之间的倍数
13、关系。政府税收的增加或减少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减少或增加,但由此而导致的国民收入的减少、增加数额必定会大于最初政府税收的增减数额,国民收入的变化数额通常会几倍于政府税收,故称其为“乘数作用机制”。2.1.5税收的乘数作用机制21 税收的变动会影响企业或个人的可支配收入,而企业或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又是影响投资和消费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增加税收,就会减少企业或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其投资与消费的数量,并进而使整个社会的投资、消费总量萎缩。反之亦然。而每一轮投资或消费又是下一轮收入的取得,这样一轮一轮运转下去,初始一个单位收入的增减会使国民收入产生几倍于此的效应。222.2税收的微观作用机制 税收的微观
14、作用机制是指政府征税对纳税人的各种经济行为所产生的效应,主要反映在税收对纳税人的劳动投入、储蓄、消费和投资的影响与作用上。在税收对纳税人不同经济行为影响的分析中,又可分别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角度展开。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导致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对纳税人行为的影响;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征税改变了一种经济行为相对于另一种经济行为的机会成本,从而对纳税人产生的影响。23 按照福利经济学原理,个人的福利总水平包括取得的收入和享受的闲暇两部分。在研究税收对个人劳动投入的影响时,我们将劳动与“闲暇”作为两个可供劳动者选择的“商品”。当政府向个人的劳动收入征税时,就会直接减少劳动者的劳动
15、投入获得的收益,就会对劳动者在劳动与“闲暇”两种商品间的选择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从其收入效应看,由于征税使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减少,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个人不得不增加劳动投入,以此来弥补由于征税而损失的个人收入。2.2.1税收对劳动投入的作用机制24 而从其替代效应看,政府对个人的征税不仅使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减少,而且提高了劳动相对于“闲暇”的“价格”,或者说,个人将以更高的代价才能获得与未征税时相同的劳动收入。由于劳动与“闲暇”两种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使得纳税人在两种商品的选择中更倾向于选择“价格”较低的闲暇,而减少对劳动的投入。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程度首先取决于个人现实的收入
16、水平,其次取决于税制的形式。一般来讲,个人现实的收入水平越高,收入的边际效用就越小,税收产生的收入效应就越小,替代效应就越大。或者说,个人更倾向于减少劳动投入,而选择“闲暇”。25税制的形式也是决定税收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通常,在累进税率的税制中,个人劳动投入的增加使其收入适用更高的税率,劳动的边际收益会大幅度减少,从而使劳动增加收入的作用逐渐降低,相对于“闲暇”的“价格”逐渐提高。此时,劳动者更倾向于选择“闲暇”来替代劳动的增加。税制的累进程度越高,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替代效应就越明显。除此之外,个人的偏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人们的价值观念、传统意识等因素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
17、个人对劳动投入增减的选择。262.2.2税收对储蓄的作用机制储蓄是个人将一部分经济资源转移到未来某个时期进行消费的活动。一般来讲,影响储蓄的因素有个人收入水平、储蓄利率、储蓄动机、储蓄的意识与习惯等。其中,个人收入水平越高,可供储蓄的资金就越多,储蓄倾向就越高;利率水平越高,对储蓄者的吸引力就越大,储蓄动机就越强烈。税收对储蓄的影响也可体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为分析问题的方便起见,现假设前提为:第一,将时间划分为现实与未来两个期间,现实储蓄全部用于未来消费;第二,个人在未来期间只有储蓄利息收入,而无其他经济收入来源;第三,个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是固定不变的;第四,个人所得税采用比例
18、税率形式。27 收入效应表现为:如果仅对个人的现实收入征税,对储蓄利息收入不征税,则由于征税减少了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又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是固定不变的假设前提,纳税人会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减少,等比例地减少现实的消费与储蓄,从而降低个人的储蓄水平。而如果对储蓄利息收入也征税,或者说将储蓄利息收入纳入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由于对利息的征税减少了个人未来期间的收入,纳税人对未来期间收入的预期下降。为保证未来期间的生活水平,纳税人将减少现实的消费,增加储蓄。28 税收对储蓄的替代效应表现为:在对储蓄利息收入免税的情况下,税收提高了储蓄相对于现实收入的收益水平,使储蓄相对于现实消费的“价格”降
19、低。这时,纳税人在储蓄与现实消费的选择中更倾向于增加储蓄,而相应减少现实消费。在对储蓄利息收入课税的情况下,税收降低了储蓄的收益水平,使储蓄相对于现实消费的“价格”提高。这时,纳税人在储蓄与现实消费的选择中更倾向于增加现实消费,而相应减少储蓄。一般讲,税收对储蓄收入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水平。29 税收对消费的作用机制可从其对消费总量的影响和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两方面考察。税收对消费总量的影响可理解为:由于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可以分为消费与储蓄两大用途,个人用于消费的收入等于其总收入减去储蓄后的余额。所以,税收对消费总量的影响实际上与税收
20、对储蓄的影响恰恰相反,即增加储蓄的效应就是减少消费的效应,减少储蓄的效应就是增加消费的效应。我们从上述税收对储蓄影响的原理即可推出税收对消费总量影响的结果。税收对消费总量的影响主要通过个人所得税来实现。2.2.3税收对消费的作用机制30 税收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通常是通过商品税的形式间接实现的。政府对某种商品征税后,当生产经营者意图通过提高商品价格的方式将税负转嫁给消费者负担时,这种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就会改变这种商品与未被课税商品的比价关系,从而造成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减少对已税商品的购买,相应增加对未被课税商品的购买量。显然,这是税收对消费产生的替代效应。312.2.4税收对投资的作用机制 私
21、人投资的目的是追求更高的投资收益,预期的投资收益高,投资意愿必然随之上升;而预期的投资收益低,则投资意愿便会下降。在投资领域,只要预期投资收益存在,或说投资边际成本小于投资边际收益,便会有人不断追加投资,直到投资收益为零为止。政府对投资收益征税,减少了投资者对投资的预期收益,降低了投资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抑制了其进一步投资的意愿,从总体上讲,最终就会减少社会投资总额。政府在运用税收对投资总量的调整中,既可以采取直接减免税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再投资退税等方法。例如,在西方国家,当经济不景气时,政府通常都会采用一系列的减税计划,时间长达58年。再如,在许多国家的税收法规中都规定了再投资退税的条款,明确
22、规定了再投资退税的原则、方法和程序。32税收还会引起投资结构的变化。在统一税制下,政府对不同投资项目征收相同的税收,此时,税收只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水平,不会引起投资的结构性变化,投资结构由市场供求来决定。而如果政府对不同的投资项目采用不同的税收政策,那么税收不仅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水平,而且会影响其投资方向。引起投资结构、投资方向变化的税收政策可以体现为征税模式、税率的调整,也可以体现为征税依据、税收优惠的变更。例如,为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减按15%的优惠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这样的税收政策就会诱导投资者在进行投资项目选择时,优先考虑高新技术以及技术先进型服
23、务企业的投资方向。33思考题1.如何理解税收的平衡作用机制?2.如何理解税收的协调作用机制?3.如何理解税收的调节作用机制?4.税收对劳动投入的影响可从哪几个方面理解?5.如何理解税收对储蓄与消费的影响?6.税收对投资的影响体现在哪几个方面?34经济管理类课程教材税收系列第三章 税收原则税收原则 税收原则规定的是政府对什么征税(征税对象)、征多少税(课税规模)和怎样征税(课税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是税收在执行其职能中处理所涉及的各种问题的准则。35 目 录3.1税收原则主要观点阐述3.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税收原则体现36 孟子认为搞好生产和轻赋税是富民的两个条件,因此主张轻税政策,并
24、把它列为仁政的一项内容。孟子认为,应减少赋税的征收品种,以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关于农业税税率问题,即什一税是最合理的税率。管子主张“府不积货,藏于民也”,即要减轻赋税、实行藏富于民的政策。赋税会造成民贫,因此管子强调必须实行薄税敛的政策。荀子提出了反映经济和财政关系的开源节流论和节用裕民论。要多生产、少征税,将收获的农产品尽量保留在民间。关于经济和财政的关系,在先秦的思想家中,荀子的分析最为深刻。3.1税收原则主要观点阐述3.1.1我国古代的税收原则思想37 韩非提出“均贫富”的税收原则,把“论其赋税以均贫富”定为“明主之治国”的政策之一,即富人和穷人的赋税负担要合理。韩非也主张薄税敛、轻徭役
25、,他认为赋税的轻重会影响农民耕作的积极性,应该对农民实行轻税的政策。淮南子提出一个征税原则说,“人主租敛于民也,必先计岁收,量民积聚,知饥馑有余不足之数,然后取车舆衣食供养其欲。”这就是说,统治者应该减轻人民的赋税负担,租敛时先要计算人民的“有余不足之数”,赋税的多少要以人民的实际负担能力为依据。西晋时期的傅玄提出“量民力以役赋”、“计民丰约而平均之,使力足以供事,财足以周用。”即赋税的征收既要考虑征收对象的负担能力,又要做到合理负担。38 自先秦以来,薄税敛都是税收思想的主流观点,傅玄主张的“量民力以役赋”也属于薄税敛的范畴。但他并没有到此为止,又进而提出赋役的轻重要考虑政府的实际需要,客观
26、上需要加重赋役时,赋役就应该加重。无论赋役轻重如何,征收时都要做到公平合理,而且政策要有稳定性,不能变动无常。至平、积俭、有常是傅玄主张征收赋役的三原则。这是我国古代赋役理论的一个新的发展。唐代的杨炎创立了两税法。之所以称为“两税”,是因为税收每年分夏、秋两季缴纳。两税法提出了量出制入的征收原则,即用量出制入的办法确定征收两税的总额,总额一经确定就不能再变。39 陆贽则反对两税法,坚持要量入为出。针对两税法按资产征钱,陆贽提出了赋税不能征钱,这在当时有它的合理性,因为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要实现农业赋税货币化显然违背了社会经济现实。明代的丘浚在其著作大学衍义补中提出了丰富的财政税收思想。丘浚反对聚
27、敛,认为取得财政收入即征税时,应遵循“征敛有其艺”、“取财有义”、“取之有度”的原则。丘浚提出的征税原则的实际含义包括两点:一是取民要有限度,不要聚敛,他认为什一税是“万世取民之定制”;二是取民“必立经常之法,以为养民足国之定制。40 1.西方古代税收原则 配第的税收原则是围绕公平负担税收这一基本观点来论述的。他认为当时的英国税制存在严重的弊端:税制紊乱、复杂,税收负担过重且极不公平。当时的英国处在早期资本主义阶段,封建的经济结构体制仍根深蒂固,表现在税收上,就是它“并不是依据一种公平而无所偏袒的标准来课征的,而是听凭某些政党或是派系的掌权者来决定的。不仅如此,赋税的征税手续既不简便,费用也不
28、节省。”由此,配第提出税收应当贯彻“公平”、“简便”、“节省”三条标准。在他看来,所谓“公平”,就是税收要对任何人、任何东西“无所偏袒”,税负也不能过重;所谓“简便”,就是征税手续不能过于烦琐,方法要简明,应尽量给纳税人以方便;所谓“节省”,就是征税费用不能过多,应注意尽量节约。3.1.2西方税收原则的发展41(2)尤斯迪的税收原则 税收应该采取促进国民主动纳税的征税方法,即赋税应当自愿缴纳。税收不得侵犯人民的合理自由,也不得增加对产业的压迫,即赋税要不危害人民的生活和工商业的发展,也不要不正当地限制人民的自由。平等课税,即赋税的征收要做到公平合理。课税应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征收迅速,其间没有不
29、正当之处。挑选征收费用最低的商品货物征税,即赋税的征收费用不能过度,须和国家的政治原则相适应。纳税手续简便,税款分期缴纳,时间安排得当,即赋税应在比较方便的时候并以人民所接受的方式缴纳。42(3)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平等原则。斯密的平等原则是指国民应以其所得收入的多少为比例,向国家缴纳税收。确实原则。确实原则是指课税必须明确决定,不可含混不清,征税者不可肆意征收。便利原则。便利原则是指征纳手续应当从简,征税的时间、地点、方法等应尽量使国民感到方便。最少征收费用原则。最少征收费用原则是指在征税过程中国家的收入额与纳税人所缴纳的税额之间的差额越小越好,亦即将税务部门征税时所花费的费用减少到最低程度。
30、43 (1)西斯蒙第的税收原则 第一,税收不可侵及资本;第二,税收不可以总产品为课税依据;第三,税收不可侵及纳税人的最低生活费用;第四,税收不可驱使财富流向国外。西斯蒙第补充的这四项原则几乎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即“收入”展开论述,这与他的税收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是分不开的。他认为,税收的课征对象只能是每年增加的国民财富,即收入,这部分收入是用于消费的,不再用于生产,对它征税不会减少财富;如果对资本征税,原有的财富就会减少,国家就会很快地陷于贫困,甚至灭亡。2.西方近代税收原则44 财政政策原则。财政政策原则,也称为财政收入原则,即税收要能充足而灵活地保证国家经费开支的需要。该项原则包含收入充分原则和收
31、入弹性原则。收入充分原则是指赋税必须能够满足国家的财政需要。瓦格纳认为,收入充分原则包含两个内容:第一,征收赋税是为了满足国家的经费开支;第二,赋税以外的财源不能支付国家经费时,必须增加赋税。收入弹性原则是指税收能随着经济增长而自动增加。依据这项原则,瓦格纳认为,可以把间接税作为主要税种,因为它能够随着人口的增加、国力的增强以及课税商品的增多而使税收收入自动增加;但它也可能因社会经济情况的变化而使税收暂时下降,故还应注意以所得税或财产税作为辅助税种。(2)瓦格纳的税收原则45 国民经济原则。所谓国民经济原则,即国家征税不能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更不能危及税源,在可能的范围内,还应尽可能有助于资本
32、形成,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该项原则包含慎选税源原则和慎选税种原则。慎选税源原则是指要选择有利于保护税本的税源,以发展国民经济。瓦格纳指出,正确的税源选择应以国民所得为税源,若以资本或财产为税源,则可能会侵蚀国民经济的基础。但他同时强调,并不能以所得作为唯一的税源,出于国家的经济、财政或社会政策的需要,也可以适当地选择某些资本或财产作为税源。慎选税种原则是指要考虑税收负担的转嫁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国民收入的分配和税收负担的公平,所以,他要求研究税收的转嫁规律,尽量选择难以转嫁或转嫁方向明确的税种。46 社会正义原则。社会正义原则即指税收负担应在各个人和各个阶层、各个阶级之间进行公平的分配,即要
33、通过国家的征税矫正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贫富两极分化的流弊,从而缓和阶级矛盾,达到用税收政策实行社会改革的目的。该项原则包含普遍原则和平等原则。普遍原则指税收负担应普及社会上的每个成员,不能因身份、地位等而有所区别,要做到不偏不倚。平等原则是指应根据纳税能力的大小征税,使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与其纳税能力相称。为此,他主张采用累进税制,对高收入者税率从高,对低收入者税率从低,对贫困者免税。同时对财产和不劳而获所得加重课税,以符合社会政策的要求。47 税务行政原则 税务行政原则指税法的制定与实施都应当便于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这一原则体现着对税务行政管理方面的要求,是对亚当斯密的第二至第四项税收原则的继承和
34、发展。具体包括确实原则、便利原则和节省原则三方面的内容。确实原则指税收法令必须简明确实,税收机关和税务官员不得任意行事,纳税的时间、地点、方式、数额等须预先规定清楚,使纳税人有所遵循。便利原则是指纳税手续要简便,纳税时间、地点、方式等要尽量给纳税人以便利。节省原则即税收征收管理的费用应力求节省,尽量增加国库的实际收入,除此之外,也应尽可能地减少纳税人因履行纳税义务而发生的费用开支。483.西方现代税收原则(1)公平原则。在当代西方经济学家看来,税收公平原则是设计和实施税收制度的首要原则。公平”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当缴纳相同数额的税收,即以同等的方式对待条件相同的人
35、,税收不应是有差别的,这称作“横向公平”;二是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缴纳数额不同的税收,即以不同的方式对待条件不同的人,这称作“纵向公平”。要使税收既要做到横向公平,又保证纵向公平,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确定以什么标准来衡量税收是否公平。49 受益原则。这种观点认为,纳税人纳多少税应根据各个人从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中获得的利益的多少来确定。享受利益多者应多纳税,享受利益少者应少纳税,不享受利益者则不纳税。支付能力原则。即根据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判定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纳税能力大者应多纳税,纳税能力小者应少纳税,无纳税能力者不纳税。在西方经济学界,这是迄今公认的比较合理也易于实行的标
36、准。但同意按照纳税能力纳税是一回事,怎么测度纳税人的纳税能力是另一回事。对如何测度纳税能力,主要有客观说和主观说两大派观点。50 a.客观说 客观说主张以纳税人拥有财富的多少作为测度其纳税能力的标准。由于财富多用收入、财产和支出来表示,因此对纳税人的纳税能力的测度也就可具体分为收入、财产和支出三种尺度。收入通常被认为是测度纳税人的纳税能力的最好尺度。因为收入最能决定一个人在特定时期内的消费或增添其财富的能力,收入多者其纳税能力大,反之则小;而且对收入征的所得税比其他税更容易采用累进税率,累进税率又是比较公平的。但问题在于,收入一般是以货币收入来计算的,而许多纳税人可能取得货币以外的实物收入,对
37、实物收入不征税显然不够公平;纳税人的收入也有多种来源,既包括勤劳收入,也包括资本所得、受赠等其他收入,对不同来源的收入不加区分,统统视作一般收入来征税,亦有失公平。51 财产也可以被认为是衡量纳税人的纳税能力的合适尺度。财产代表着纳税人的一种独立的支付能力。但按财产来衡量纳税能力,亦有一些缺陷:一是数额相等的财产并不一定会给纳税人带来相等的收益;二是有财产的纳税人中,负债者与无债者情况不同,财产中的不动产与动产情况也不同;三是财产形式多样,实践中难以查核,估值困难。消费支出可作为测度纳税能力的又一尺度。消费充分反映着一个人的支付能力。日常生活中消费多者,其纳税能力必大;消费少者,其纳税能力必小
38、。而且,个人消费支出也可通过纳税人所取得收入、储蓄及动用储蓄的多少计算出来,进而可根据消费支出设计税率。但它也有不足之处。纳税人取得收入时不征税,只有支出时才征税,这会延误国家税收及时入库。52 b.主观说 主观说主张以纳税人因纳税而感受的牺牲程度大小作为测定其纳税能力的尺度。而牺牲程度的测定,又以纳税人纳税前后从其财富中得到的满足(或效用)的差量为准。对纳税人而言,纳税无论如何都是经济上的牺牲,其享受与满足程度会因纳税而减小。如果税收的课征能使每一个纳税人所感受的牺牲程度相同,税收就是公平的,否则就不公平。对此,有均等牺牲、比例牺牲和最小牺牲三种尺度。均等牺牲(亦称“等量绝对牺牲”)要求每个
39、纳税人因纳税而牺牲的总效用相等。按照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收入与边际效用成反方向变化,收入越多,边际效用就越小;收入越少,边际效用就越大。即低收入者的货币边际效用大,高收入者的货币边际效用小。如对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征同样比例的税,则前者的效用牺牲程度就要大于后者,这样的税收就是不公平的。53 比例牺牲(亦称“等量比例牺牲”)要求每个纳税人因纳税而牺牲的效用与其收入成相同比例。虽然与个人收入的增加伴随的是边际效用的减少,但高收入者的总效用总是要比低收入者的总效用大。为此,须对总效用大者(即高收入者)多征税,对总效用小者(即低收入者)少征税,从而有可能使征税后各个纳税人所牺牲的效用与其收入成比例,以体
40、现税收公平的目的。最小牺牲(亦称“等量边际牺牲”)认为税收如果使社会的总效用牺牲为最小,就是公平的。就社会全体来说,最小牺牲就是要让每个纳税人完税后因最后一个单位税收而损失的收入边际效用彼此相等,故须从最高收入者开始递减征税。54 税收的经济效率。税收的经济效率指税收对经济资源配置、经济机制运行的消极影响越小越好。税收是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手中转移到政府手中,这本身就给私人部门(社会)带来了税款负担。如果某种税给私人部门所造成的负担不仅是税额上的负担,而且还干扰了社会经济的最佳决策和资源的最佳配置,则便产生了税收的超额负担。(2)效率原则55 我们用图示说明这个问题。假设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
41、,政府征税之前某种产品的供给曲线是SB,需求曲线是DA,两条曲线的交点E为均衡点,如图31所示,由此决定的均衡价格为OP0,均衡产量为OQ0,消费者剩余为AP0E(消费者剩余AP0E等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AEQ0O减去消费者实际支付的市场价格P0EQ0O),生产者剩余为BP0E(生产者剩余BP0E等于生产者得到的价格P0EQ0O减去生产者可以接受的价格BEQ0O)。课税后,厂商将税款T加入价格,供给曲线平行上升为BS,新的均衡点为E点,这时价格上升为OP1,产量减少为OQ1,消费者剩余变为AP1E,生产者剩余变为BP1 E,也就是BGF(因为BP1 EBGF)。56图31税收的超额负担对课税
42、前后的情况加以比较,可知:消费者剩余失去AP0E-AP1E=P0P1 EE 生产者剩余失去BP0E-BP1E=GP0EF二者总损失为P0P1 EE+GP0EF=GP1EEF 其中,GP1EF为政府的税收收入,图中的阴影部分EEF即为税收的超额负担。57 税收的行政效率是指以较少的征管费用和执行费用换取较多的税收收入。征管费用和执行费用越小,税收的行政效率就越高,反之,税收的行政效率就越低。提高税收的行政效率一方面要求政府在管理支出上力求最小,要运用科学、先进的方法管理税务,运用现代化的税收征管手段,提高人员素质,防止税务人员贪污舞弊,以节约征管费用,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征税也必须使私
43、人部门的执行费用最少,这就要求简化税制,使纳税人易于理解和掌握,并尽量给纳税人以方便,以减少时间和精力上的支出,同时也可减少纳税人逃税的企图和机会。税收的行政效率58 税收稳定原则是指在经济发展产生波动时,运用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引导经济趋于稳定。具体来说,税收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达到经济稳定:“内在稳定器”作用。这是指税收会随着经济形势的周期性变化自动发生增减变化,从而对经济的波动发挥自动抵消作用。它是依靠税收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机制,自行发挥作用,以达到稳定经济的效果。(3)稳定原则59 “相机抉择”作用。相机抉择是指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的不同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多变的税收措施,以消除经济波
44、动,谋求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经济稳定增长。当经济萧条时,应实行减税政策,包括降低税率、废除旧税以及实行免税和退税等,以推动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当经济过度繁荣时,则应增加税收,包括提高税率、设置新税等,以抑制社会总需求。603.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税收原则体现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原则,是当前深化税制改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收制度的关键。总结新中国税制改革经验、借鉴我国古代代表人物财税思想和西方税制理论的研究成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原则应包括四个方面:财政原则、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法治原则。61 集中财政收入是税收最基本的职能,因此,建立税收制度的首
45、要原则就是财政原则。财政原则包括两层含义。第一,财政收入要足额、稳定。长期以来,间接税在我国税制体系中都占有绝对统治地位,这种税制体系严重影响了税收收入职能的发挥,特别是间接税大多采用比例税率的形式,弹性较小,不能随经济的发展而发挥累进的效用,使得我国税收收入无法自动地随GDP的增长而增长。因此,要完善税制结构,增强我国税收收入增长的弹性,在今后的税制改革中应适当加大直接税的比重。近年来,我国的税收征管能力不断加强,税收实际征收率迅速提升,但相比同期的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征税成本总体偏高,征管技术相对落后,征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这不仅会降低税收的征管效率,也会造成税收征管资源的浪费。因此,加强税
46、收征管、减少税收流失是坚持财政原则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国通过推进国税地税机构合并,金税三期工程上线为代表的税收信息化建设,等改革措施,显著地提升了企业纳税遵从度,增强税费治理能力,不断完善税收征管制度,构建起了税收征管的新格局。为此,要在未来还应加强配套政策建设,如个人财产申报制、银行存款实名化、交易票据化等措施的推广实施,健全大数据税收风险管理体制,逐步构建起高效统一的税收征管体系。3.2.1财政原则62 第二,财政收入要适度、合理。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和税收政策的运用,应兼顾需要和可能,做到取之有度。这里的“需要”是指财政的需要;“可能”则是指税收负担的可能,即经济的承受能力。遵
47、循适度、合理原则,要求税收负担适中,税收收入既能满足正常的财政支出需要,又能与经济发展保持协调与同步,并在此基础上,使宏观税收负担尽量从轻。63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税收公平原则应具有两层内涵:税负公平、机会均等。税负公平,是指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要与其收入相适应,这既要求做到税收的横向公平,又要求达到纵向公平。机会均等,是基于竞争的原则,通过税收杠杆的作用,力求改善不平等的竞争环境,鼓励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竞争,以达到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3.2.2公平原则64 要实现税负公平,就要做到普遍征收、量能负担。每个纳税人都应依法纳税,国家征税也必须具有法律上的依据。这样,纳税和征税都受到法律的普
48、遍制约和保护。要做到税负公平,还需统一税政、集中税权,保证税法执行上的严肃性和一致性。要实现机会均等,就必须贯彻国民待遇原则,实现真正的公平竞争。65 效率原则一方面要求提高税收的经济效率,使税收对市场微观活动的效率损害达到最小化;另一方面要求提高税收的行政效率,即税收的征管费用和执行费用最小化。首先,要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提高税收征管的现代化程度,这是提高我国征管效率的根本途径。其次,要改进管理形式,实现征管要素的最佳结合。在征管机构的设置、征管形式的确定以及征收方式的选择等问题上,都要充分考虑征管成本这个因素。3.2.3效率原则66 法治,即依法治税,是指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税收政策
49、的运用和整个税收管理,应以法律为依据。法治是建立市场经济新税收体制的核心。法治原则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税收的程序规范原则和征收内容明确原则。前者要求税收程序(包括税收的立法程序、执法程序和司法程序)法定,后者要求征税内容法定。税收法治原则,从根本上说,是由税收的性质决定的。因为只有税收法定,以法律形式明确纳税义务,才能真正体现税收的“强制性”,实现税收的“无偿”征收,税收分配也才能做到规范、明确和具有可预测性。3.2.4法治原则67 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这是法治原则的前提。从完善税收法律体系的角度看,我国应按法定的立法程序制定一部税收基本法,税收基本法作为各个税收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母法,是其他
50、所有税法的立法依据。其次,要从严征管。各级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保证税务机关能独立行使职权,税务机关要做到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是指税务人员在日常征管工作中严格按征收管理的法定程序办事,严格执行税法的有关规定。68 再次,要实现依法治税,还必须使用现代化手段,兴建税务信息网络。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依法治税是以高度发达的、灵敏的税务信息高速公路为基础的。我国也必须加大对税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投入,引进专业人才,加强税务信息化建设,以确保税务申报、征收和稽查的有机、有序运转。最后,还必须加强税收法制教育。对税务人员来说,提高人员素质是关键,要造就一支忠于国家和人民利益、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