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史-第六章分析.ppt

上传人:得****1 文档编号:76351546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4.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行政史-第六章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中国行政史-第六章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行政史-第六章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行政史-第六章分析.ppt(5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六章第六章第六章第六章 辽金元的行政管理辽金元的行政管理辽金元的行政管理辽金元的行政管理一、辽的行政管理二、金的行政管理三、元的行政管理第一节 辽的行政管理1、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2、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3、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4、行政官员的管理一、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辽的统治者建立两套行政体制:“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即契丹官制,统称北面官;汉制官制统称南面官。(一)北面官制(名词解释):北面官制是辽代统治者为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1)北、南宰相府:是辽代总揽政务、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中枢机构,北、南府宰相分别由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族人世选,北、南宰相府各设左右宰相

2、为长,下设总知军国事、知军国事等官,是辽代重要的中枢决策机构;北、南枢密院也是辽朝重要的中枢决策机构,枢密院是辽朝最高军事机关,兼管行政事务。2)大林牙院:林牙是契丹语翰林之意。相当于翰林院。职掌是为皇帝撰修契丹语文告,负责监修国史。3)大于越府,于越是契丹语,相当于大傅,原为处理军政要务的,后无实权。4)北南大王院:分掌所属契丹部民的各项事务;5)夷离毕院:辽司法行政机构,执掌刑狱和司法;6)敌烈麻都司:掌礼仪;7)北、南宣徽院:掌朝会、宴飨(xiang)、祭祀等事;8)大惕隐司:掌皇族政教事务。辽国对宗族特别 重视,故“太祖有国,首设此官”。(二)南面官制:是为管理汉人而设立 的一套制度,

3、不是辽政权的权力中心所在:1)汉人枢密院,是南面官中最重要的机构,掌汉族军事事务;2)尚书省;掌财政和赋税3)中书省;基本是个有名无实的机构4)门下省;多是虚衔,比中书省更有名无实5)翰林院。又称南面林牙,掌皇帝汉文文书之事。此外,还有一系列事务性职能机构,如太常寺 等诸寺二、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二、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辽以五京为中心将全国分为五道,在五京道下存在三种地方行政体制:1、以民政为主的系统,即汉人、渤海人居住区域;2、军政、民政兼理的系统,即契丹等游牧民族居住的区域;3、单纯军事系统,即招讨、统军等司辖地。(一)五京道:辽朝全境分为上京、中京、东京、南京、西京五道,道所设机构与宋朝路一

4、级机构相仿,采取分权式管理方式.分别设置掌握军权的都总管府、执 掌司法和监察之权的处置使司和掌管财政 权的转运使司。(二)州县制和投下军州南、西、东三京道为燕云地区和渤海故地,该地区保留了原有封建行政体制,实行州县两级地方行政体制。辽代投下军州的特殊管理方式:辽地方还有一种投(头)下军州,是契丹贵族对所掠夺汉人、渤海人进行统治而设置的私人州县,这些州县实质是契丹奴役外族人的据点。投下军州依投下领主的身份高低和人口的多寡而有州、军、县、城、堡等不同的名称,投下军州是贵族领地,朝廷对投下军州的管理不像对一般州县那样严格,但对领主权力仍有限制,投下军州的军事大权归朝廷,行政权归领主,行政事务由投下主

5、委官处理,但这种行政权并不完整,投下刺史虽必须从领主部曲中选授,但仍需朝廷认可。(三)部族制上京、中京等二道是契丹等游牧民族居住区域,实行部族制统治。编入部族制的各游牧族分大、小部族两类。大部族包括五院部、六院部、乙室部和奚六部,合称“四大部族”;小部族指品部、褚特部等四十九部。(四)招讨司、统军司招讨司和统军司是分布于边疆地区的军事管制机构。三、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三、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一)辽代行政决策中的游牧生活遗风:在辽代的政治生活中保留有许多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的遗风。皇帝四处游猎,其行营称捺钵,共有春夏秋冬四捺钵,其中以冬夏二捺钵最为主要。夏、冬两季,皇帝即在捺钵中召集大臣议事,

6、以决定军国大事.会议完毕,即拔牙帐起行,前往春、秋两季行猎地,契丹官员和少数汉官随行,大部分汉官则返中京居守,按所决策处理汉人事务,契丹事务则由契丹官员和皇帝处理。辽朝行政决策中存在相当明显的氏族制度残余辽朝行政决策中存在相当明显的氏族制度残余(辽代行政决策中存在氏族制度残余的表现有哪些?(辽代行政决策中存在氏族制度残余的表现有哪些?):):1、各部落酋长拥有相当大的权力,朝廷在决策时不得不考虑他们的意见。2、母权制的遗留。萧绰摄政四十年之久,澶渊之盟(二)行政监督辽朝设立御史台为中央一级的监察机构,以御史大夫为长,御史中丞为副,下设侍御史等职。御史台中还有类似唐朝殿院的机构殿中司,其长官为殿

7、中中丞。辽朝也有谏官组织,即左右谏院,主要官员有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地方监察官员有州刺史。此外,还有由皇帝临时派遣的负有某种监察职 责的监察官员。北面官系统的监察御史台虽在法律上拥有监察百官的权力,实际上的监察机构是北面官中北、南枢密院下的中丞司。这其中当然包括有以契丹人监视汉人的成分在内。四、行政官员的管理四、行政官员的管理(一)行政官员的任用辽代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1、世选(名词解释):契丹及其他游牧出身的官吏的主要门径。是指具有世选特权的家族中按某些标准挑选一个合格的人来继承某一官职和爵位。贵族、宰相2、科举:是汉族和渤海官僚入仕的门径。辽初科举无固定制度,录取人数极少。统

8、和六年以后,科举制度逐渐规范化,规模扩大,成为汉族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径。(二)行政官员的考核和升迁辽朝对官员的考核较为粗疏。辽朝对官吏考核的标准是检验地方官是否称职,有无贪污和渎职行为。根据结果作出对官吏升迁或降职的决定。(三)行政官员的俸禄和退休辽圣宗以前,官吏俸禄由纳税人口直接供给,统和年间以后则改为政府统一管理。辽朝官吏到一定年龄后即可向皇帝提出退休请求。第二节第二节 金的行政管理金的行政管理1、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2、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3、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4、行政官员的管理一、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一、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一)勃极烈制的内容:金代的一个官职,所设官职为勃极烈,在都勃极烈下置国

9、相,或称国论勃极烈,是都勃极烈的辅臣,处于宰辅地位。在国相之下设诸勃极烈,开始时都勃极烈由各部公推,后随着完颜部的强大而成为一个家族的世袭职位.金太宗时对勃极烈进行了改革,将勃极烈定员为四人。勃极烈制带有明显的氏族制度残余,不利于缓和矛盾,稳定政治、恢复经济,金熙宗废除勃极烈制,后逐渐由三省制代替,后一省制又取代三省制。(二)尚书省、枢密院金熙宗即位后,为改变多种制度并存的状况,开始仿唐宋制度统一金中央行政体制,从此,尚书省、枢密院取代勃极烈贵族会议分别成为新的政务中枢和军事中枢。中央行政体制名义上是三省制,但最为重要的是尚书省。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设左右丞相和左右丞,可见,三省中仅尚书省是

10、最高中央机构,门下、中书二省只能作为陪衬。海陵王对中央行政体制作了进一步改革,废除了形同虚设的中书、门下两省,三省制变为一省制,设六部,尚书权力更加强化。二、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二、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1、路、府(州)、县在汉族居住区,金实行路、府(州)、县三级行政建制。金的路也采用分权而治的制度。都总管府掌管民政和军政;长官为都总管转运使司掌财政;长官为转运使提刑使司主管司法和监察。长官为按察使路下设府,府分两种:总管府和散府。州与府为平级机构,分为节度州、防御州和刺史州三种,主要负责军事,也兼管民政。县,长官为县令,只管民政。县以下基层组织为村社。2、猛安谋克制:在女真族聚

11、居区,设猛安、谋克作为相当州、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单位,与州县形成互不隶属的两个系统。猛安谋克始于古代出猎时的生产组织,以后逐渐演变为平时射猎、战时作战的生产军事组织,随着金政权的建立,猛安谋克又演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组织。猛安谋克制(名词解释):猛安谋克制(名词解释):金太祖时,设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金熙宗统一全国行政区划时,仍保留猛安谋克作为女真地区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形成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和地方行政机构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猛安上隶属各路总管府,谋克下有基层组织村寨。3、行台尚书省:金太宗、金熙宗时,金先后在燕京和汴京设行台尚书省。行台尚书省在行政体制

12、上沿袭中原汉制,与金内地保持一定的差别,是一种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特殊区域。金末,行台省的性质已和元初行省基本相同,可以说已开元行省制度的先河。三、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三、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一)行政决策及其方式:金朝建立前夕,女真社会尚处于部落联盟时代,凡是重大决策均由全体部民共同讨论以做出决定。金建国后,创立具有民族特点的勃极烈制,到金太宗和金熙宗时发展成为贵族的多头政治,掌握兵权的女真贵族拥有广泛的决策权力。经过金熙宗、海陵王时期一系列的改革,多头政治终于被皇帝独断取代,决策也因袭了汉唐的一些方式。其议事仿唐宋制度,按会议规模分为两种:廷议:参加人数少;召集百官议:参加人数较多。金仿宋制设谏院

13、,置左、右谏议大夫等职,对 皇帝提出批评建议,防止决策失误。(二)行政执行:金初,在政务处理上,多有皇帝临时指派。金熙宗改革后,行政决策作出后,均交由职能机构六部贯彻执行。遇重大事件,六部必须请示尚书省。但尚书省也不可随意侵犯六部职权。(三)行政监督金代御史台和谏院的监察职能:御史台拥有纠察朝仪、弹劾不法官员和对各级官员执行政务进行监督的权力。御史台还拥有司法权,凡遇到官员执行政务过程中的重大违法事件皆由御史台会同大理寺处理。谏院也有监察的职能,谏议大夫对整个决策过程有监察权。宰相奏事,惟有谏议大夫不需回避。皇帝作出决策,谏议大夫可提出批评意见。金初,设立专门的地方监察机构。金章宗时出现了正式

14、的地方监察机构各路设提刑司(后改按察司),后明确规定各路提刑司由御史台领导和监督。四、行政官员的管理四、行政官员的管理(一)行政官员的任用 金行政官员的任用按其选取对象的民族成分不同而采取双重标准:1、金统治者对科举即一般标准十分重视。2、金统治者更重视以特定标准,如荫补、世选、军功等途径录用女真人,以保证政府机构中女真人和汉人数目的平衡。任用方式有:1、荫补:是女真人入仕的主要途径之一2、世选:也是女真人入仕的重要途径。3、军功:金军事权力由女真人垄断。4、科举:是汉人入仕的主要途径,金世宗起,科举也成为女真人入仕途径。(二)行政官员的考核和升迁 行政官员的考核由吏部主持,分两种形式:1、对

15、任职届满官员的政绩予以考评;2、对所有在职官员进行考核。解由:官吏赴任时均要带一纸证书。解由上详叙该官员在上一任期内的政绩及其任期和资历,吏部根据解由来评价官员的政绩和才能。铨头:将解由主要内容摘抄出来。行止簿:再将该官员历任铨头汇集起来,成为该官员的人事档案。成为吏部对该官员人事调整的依据。金代对所有在任官员的考核也有一套完备的规定:以县令为例,即以“四善、十七最之制”实际是对县官政绩、才能、个人素质测评的21 项标准,后来更以区域人民的态度作为考核的依据。金官员的升迁,功绩和年资是最重要的因素。(三)行政官员的俸禄和退休金朝官员共分九品十八级,各按官品领取一定数量俸禄,形式以实物为主。对退

16、休官员的待遇也有规定第三节第三节 元的行政管理元的行政管理1、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2、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3、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4、行政官员的管理一、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一、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一)中书省、枢密院元代中书省总理政务,是最高行政机关,职权广泛,国家财政、人事、司法、文教、营造等大权,设中书令一人,由皇太子兼领,实际是一个虚衔,下设右、左丞相,平章政事,右、左丞和参知政事等职。中书省下的办事机构,以参议府最为重要,是宰相的参谋人员,左、右司也是重要的办事机构。枢密院主管军机大事和武官人事,是最高军事 中枢。(二)六部及诸院、司、府、监、寺六部:是中书省分掌政务的职能机构,每部设尚书。废大

17、理寺,刑部代其职能。事务性职能机关:A、宣政院:是掌管佛教事务的,同时负责吐蕃政务,实际上所有宗教和民族事务都归其管辖,选官原则是僧俗并用,成为以后西藏地区政教合一制度的起源。直接对皇帝负责,是最主要的事务性机构。B、通政院:负责驿站。C、集贤院:负责教育。D、将作院:负责手工业制造。E、还有各司、监掌管其它事务。二、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二、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行政层级:行省-宣慰司(行省的派出机关)-路-州(府)-县。(一)行省制度:元初,行省是因军事需要而设置,南宋灭亡后,才成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划。共设立十个行省,行省的最高长官是丞相,但多以平章政事作为行省最高长官,掌军事、行政和财政大权。

18、行省制度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二)宣慰、招讨、安抚、宣抚诸司行省内划分若干道,设诸使司,宣慰司数额最多,设于内地,以民政为主。设置招讨、安抚、宣抚诸司,以招讨、安抚、宣抚 诸司头衔招安少数民族首领,并许世袭诸使职,开了明代土司制度的先河。(三)路、府、州、县路为府、州之上级行政区域,十万户以上称上路,以下称下路。元朝的州(府)分为散州(府)和属州(府)。属州、属府隶属于路,而散州、散府则直属于行省或宣慰司。属府仅属于路,而属州有直属于路的,有属于府,还有属于州的。县,一般统于州或府,也有直隶于路的。达鲁花赤制度:行省以下的各级行政机构中设置达鲁花赤,通常由蒙古人

19、,间或由色目人担任,被称为监临官,掌印办事,握有实权。(四)基层行政组织:村社制度。每五十户立一社,社长有免役特权,农业生产三、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三、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一)行政决策及其执行1、元代决策会议的形式:元代会议形式繁多,按主持的身份不同可分为皇帝亲自主持的会议和中书省会议,皇帝主持的会议分为朝堂会议和内廷会议两种。2、元代行政决策体制的特点:保留了较多的蒙古旧俗残余,表现为:皇太后或皇后对政治的干预;宗亲贵胄对政治影响巨大。3、元代政令下达的程序:政令由中书省下达,由宰相的主要幕僚机构参议府负责安排落实,通过左、右司将政令下达给六部,六部将执行政 务情况的信息通过左、右司和参议府反

20、馈到中书省长官。(二)行政监察元代监察机构组织相当完备。有中央御史台、地方行御史台和各道肃政廉访司三级。1、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道肃政廉访司分隶中央御史台和西、南两行御史台,两行台又受制于中央御史台。这样御史台监临中书省和附近行省,行御史台监临其他行省,各道肃政廉访司监临路、府、州、县。元朝最高监察机构,沿用唐朝三院制度,察院是主要机构,握监察重权,监察范围十分广泛。在地方行政监察上,元代分全国为几个大监察区,京都附近由御史台直接监察,其他大监察区由行御史台负责监察,行御史台受制于中央御史台。元代在大监察区下再分 22 个小监察区,即 二十二 肃政廉访司,其监察区域称道,它们分别隶属中央御史

21、台和西、南两行台。2、元代监察制度的建树和弊端:元代监察制度较前代的一个重要发展是监察法规的制定。设立宪台格例、察司体察等例、行台体察等例,使行政监察法规化。但元代监察体系也有着其弊端:首先是,主要监察职务被蒙古贵族垄断,严重影响了监察机构作用的发挥。其次是,蒙古贵族享有特权,不受监察法规的制约,监察机构无权对一些特权机构进行监察。这些都影响了监察机构正常功能的发挥。四、行政官员的管理四、行政官员的管理(一)行政官员的任用元代选拔官员的方式:1、以出身作为做官的资格,勋臣、名门、儒吏出身均可作为条件。地位最高的叫怯薛(皇帝卫士),称怯薛出身,数量多,且占要职。2、从吏而官,称“吏员出职”,汉人

22、在元代入仕的主要途径是由吏而官。3、读书做官:有二途径:1)贡授:即国子学生员成绩优异者经考试后授予官职,但人数少。2)科举,中断时间长,录取率低。4、承荫制度。蒙古贵族有世袭特权,其它官员也有。元朝在官员任用上也贯彻民族歧视政策。中央机构首脑均由蒙古人担任,汉人、南人只能得到低级职务。科举分左、右榜,录取率汉、南人就相当低了。回避制度:地区回避:不得在故乡为官;宗族回避制度:父子、兄弟等不得在同一机构及相关机构中一同任职。(二)元代行政官员的考核和升迁:元代官员考核分两种形式:1、是对全体在职官员的考核;2、是对某一任期满官员的政绩考评。对全体官员的考核由吏部会同监察机构共同主持,考核地方官

23、五项标准(元代对地(元代对地方官考核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方官考核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户口是否增加、荒地是否开垦、诉讼是否户口是否增加、荒地是否开垦、诉讼是否处理公平、治安是否良好、赋税是否公平。处理公平、治安是否良好、赋税是否公平。具备五项者为上选,可破格提拔,具备四 项者提前升级时间。对任职届满的官员也有一套完备的制度:官员任期为 30 个月,期满接受政绩考评,其中有监察官员提供的政绩材料和所在官府给该官员的鉴定。为保证官员升迁,升迁也有一套常规:依据其品级分段管理,从七品以下由吏部负责,正七品以上由中书省管理,三品以上由皇帝亲自选授。六品到九品的任命由中书省下达,一品到五品由皇帝诏

24、令发布。(三)行政官员的俸禄和退休元朝官员分为九品十八阶,每一品阶又分为上、中、下三个档次。俸禄以实物和货币两种形式支付,地方官俸禄中无实物部分,但却享有职田收入,作为俸禄的补充。官员退休虽以七十为限,但也有特例由于疆域空前辽阔,元代在路一级行政区划之上设置()A.行省B.道C.市D.郡答案:A元代主管军机大事和武官人事的最高军事中枢是()A.中书省B.枢密院C.宣政院D.通政院答案:B辽代契丹及其他游牧族出身的官吏主要的入仕门径是()A.科举B.世选C.军功D.入幕答案:B元代的最高监察机构是()A.御史台B.谏院C.枢密院D.都察院答案:A辽代的政府官员中,林牙大致相当于唐代的()A.太傅B.翰林C.中书舍人D.枢密使答案:B元代用于招安少数民族首领并允许世袭的官职有()A.猛安B.大司农司C.安抚司D.招讨司E.按察使答案:C D辽代的谏官主要有()A.侍御史B.殿中中丞C.左右谏议大夫D.左右补阙E.左右拾遗答案:C D 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