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蜀道难》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蜀道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比较准确地概括出蜀道的形象特点,初步理解和体验诗人的复杂情感,然后通过朗诵来表达和巩固这种理解与体验。2.在品读涵泳诗歌的同时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初步感受这首诗豪放中蕴含悲怆的诗风。【教学重点】1. 诗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2.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教学难点】1.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领略李白诗歌的审美情趣。2.在朗读中,体会李白在诗歌中的复杂情感,揣摩“长咨嗟”的复杂内涵。【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创设情境法【课时安排】课1时【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回忆导入,激发联想。“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初中我们学过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的名句,李白在这首乐府古体诗中表达了对“行路难”的感叹,既有对现实人生的茫然,对仕途艰难的感叹,更有对理想的坚定执着,感情可谓跌宕起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蜀道难,看看他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二、感知全诗,知人论世。1.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师生齐读2.知人解题,介绍相关背景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
3、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客死他乡,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其书据近人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三、把握脉络,抓核心句。纵观全文,诗歌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第一部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写蜀道的来历。接着从“鸟道”写蜀道之高险。(板书:高险)2.第二部分:借“悲鸟”和“子规”“猿猱”等景物,生
4、发悲壮感慨;再写山水之势的惊险。(板书:惊险)3.第三部分:通过剑阁山的峥嵘之势,写蜀中战祸之烈,表现蜀道上的凶险。(板书:凶险)。4.抓住咏叹.蜀道的抒情主旨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四、因气求声,诵读品味。(一)任务一:文章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读第一段,找出具体描写“难”的诗句,说说诗人怎样把抽象的“难”展现出来的?(请学生结合诗句进行具体描述,诵读)1.第一次咏叹, 突显了蜀道的“高”, 作者站在熟知者的角度告诉朋友蜀道“不可过”。(学生找关键句品读,教师指导)2.第二次
5、感叹, 着重突出了蜀道的“险”, 作者站在实践者的视角, 告诫朋友蜀道“不可攀”。(学生找关键句品读,教师指导)例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万壑雷”的自然现象,读出这四句由低到重、由慢到快的自然伟力。这不仅是“豪放”所能概括的,这简直是惊悚、惊心动魄的人生体验。这既是李白的声音,也是盛唐的声音,读这样的诗句可以拓展我们的胸襟,涤荡我们的灵魂。2. 第三次嗟叹, 突显了蜀道的“危”, 诗人以送行者的角度, 劝导友人“早还家”, 关注友人此行的安危。(学生找关键句品读,教师指导)例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四字句
6、,凝练紧凑,而且视角转换频繁,可谓跳跃跌宕,大开大合,极力渲染蜀地的凶险,滥杀无辜,惨不忍睹,要读出一种紧张、急迫的气势,让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的语气。教师明确:三次咏叹, 三次诗意转折, 逐层加深了蜀道之难的印象, 感情也随之变化, 不断增强着对友人的担心和关切之情。李白之所以要渲染蜀地的惨烈、惊心动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劝诫入蜀之人,因此诗人对友人提出了这样的忠告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指导学生读出李白对入蜀友人忠告的口吻,要有对象感(对友人)和口气感(竭力劝诫),这两句语气先松后紧。在充分感受李白诗歌语言特点及情感特点的基础上,概括蜀道难的诗风豪放中蕴含悲怆。(二)任务二:诗人用了哪些表达
7、技巧来描写“蜀道难”,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分析诗歌艺术特色。1.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3.夸张到极至的技巧:“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4.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
8、难”字。5.神秘的传说:“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五、合作探究,体味情感。任务三:面对蜀道的高险、凄清、孤寂以及蜀地的凶险、惨象、惊心动魄,李白发出第三次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1. “长咨嗟”的意思,并结合“侧身西望”想象“长咨嗟”的表情动作。2. 结合送别诗,探究“长咨嗟”的内涵。教师明确:对蜀道山水的咏叹、对友人入蜀安危的关切、对蜀地百姓安危的忧虑。教师可以结合李白其他诗中的自我形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
9、留别),“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等诗句,探究“蜀道难”的含义,不仅是自然道路的高险,也指社会人事的凶险,还可以指人生仕途的坎坷。(2)诗人为何“侧身西望”?面对人生的艰难坎坷,诗人为何要选择这种很不舒服的姿态呢?(学生讨论)探究李白的人格气质,即使面对自身仕途的坎坷,他也不会低头消沉,而是高昂着高贵的头颅,表现出一股凛然不可屈服的傲骨,这才是李白的人格特质,代表着盛唐气象。因此蜀道难的特点不只是豪放,而是豪放中蕴含惆怅,悲怆之中有傲骨。本文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同学们一定要在反复阅读中加以体会。六、布置作业,熟读背诵。1.熟读并背诵蜀道难2.以李白,我想对你说为话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