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对点练:表达技巧题型(附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6037563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8.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对点练:表达技巧题型(附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对点练:表达技巧题型(附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对点练:表达技巧题型(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对点练:表达技巧题型(附答案解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对点练:表达技巧题型(附答案解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王维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借问袁安舍,脩然尚闭关。【注】晓箭:中国古代计时器具,借指拂晓。袁安;后汉贫穷而有贤德 的人,有一年下大雪,穷人都扫雪出来讨饭吃,袁安却闭门而卧,固穷守志。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更声报晓,作者揽镜自照,一种迟暮之感 油然而生。B.颔联“风惊竹”有声,“雪满山”有色,紧扣诗人隔窗“听”和开门 “看”的动作神态,一惊一叹,使人如临其境。C.全诗一韵到底,平仄相间,诗中“颜”“

2、山”“闲”“关”都押同一个 韵,读来感觉音韵和谐,极具音乐美感。D.王维以袁安自比,表达了对袁安清高风骨的赞美,和自己固穷守志、安 贫乐道的信念。16.本诗为忆友之作,然而全诗无一字提及“胡居土”,请结合全诗简要赏 析诗人是如何回忆胡居士的。【答案】15 . D16 .借景抒情。前六句写诗人独居山中,见雪满山,营造寂静清幽的氛围, 引出尾联对友人的忆念之情;用典,想象。尾联借袁安卧雪的典故,想象胡居 土雪中高卧,赞美胡居士像袁安一样贤达而固穷守志,表达了诗人对胡居士的仰 慕与怀念。【解析】17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D. “以袁安自比和自己固穷守志、安贫乐道的信念”错误,尾联借用

3、袁 安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胡居士高尚品德的赞美和对他雪天生活的关切。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情感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的大意是:寒冷的更声已经传报拂晓时刻,明镜中先看到自己的衰老 容颜;隔窗听风声乱撼着窗前的丛竹,推门见大雪盖满了对面的群山;飘洒空中 使那深长的小巷宁静,皑皑的积雪更觉庭院宽广清闲;试问胡居士您在家里会怎15.本词的结尾两句写得精妙,请结合词句赏析其精妙之处。【答案解析】14.D解析“彻底解脱”表述不当,“此心到处悠然”不仅在说自己的心境 无论到哪里总是悠闲安适,更饱含着自己这颗备受折磨、无力回天的心只能随遇 而安、自寻解脱的意味。15.动静结合水天一色为静景,沙

4、鸥自由翱翔为动景,一动一静,动 静结合,描绘出一幅充满蓬勃生气的画面以景结情一结尾两句用水天一色、沙 鸥飞起的和谐之景表达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 之情。如果学生答案为用典,也可得满分“鸥鸟忘机”的典故,典出列子? 黄帝,比喻教人勿萌机心,以诚相见,相互亲善:或指隐遁自适,不以世俗之 事萦怀。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赋分。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小溪李纲脉脉寒溪彻底明,临流聊复濯吾缨。风微静爱琉璃色,竹密遥闻环佩声。漾月下摇金设施,涵虚不动镜澄泓。自怜逐客难淹泊,不为溪山景太清。注:李纲:两宋之际抗金名臣,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被起用为相,力图革 新内政,

5、但为投降派排斥,多次遭罢免。濯吾缨:取自屈原楚辞渔父中 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脉脉”句描写小溪清澈见底,又以“寒”形容小溪,给人冷寂之感。B. “临流”句用典,既侧面写出小溪的清澈,又暗示自己对节操的坚守。C.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生动形象表现了小溪的“色”和“声”。D.颈联中“涵虚不动” 一句以镜做比,以溪面的平静映衬诗人内心的宁静。16.柳宗元被贬柳州所写小石潭记中所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留,乃 记之而去”。本诗结尾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作赏析。(6分)【答案解析】15. (3分)D.解析:“以溪面的平静映衬诗

6、人内心的宁静”理解有误,结 合尾联的“自怜逐客难淹泊”和注释的内容可知,诗人因被罢免,内心是不平静 的。16. (6分)柳宗元说自己离开是因为“其境过清”,而李纲说自己离开 不是因为“景太清”。本诗尾联以“逐客”点明了诗人的处境,写自己不能长 久停留与眼前的景色无关,实则表达了诗人被贬后身不由己的哀叹和漂泊他乡的 凄凉的心情。二者都是直抒胸臆,以对景色的态度来映射诗人心境,触景生情, 强调自己离开与自身际遇有关(每点2分)解析诗歌前三联描写小溪,最后一 联抒发感情。首联上句描绘小溪的清澈,“脉脉”描写小溪流淌的样子,“彻底 明”写出小溪清澈见底的特点。下句“濯吾缨”运用典故,暗示诗人坚持操守的

7、 品格。颔联描写小溪的“色”与“声”,分别以“琉璃”与“环佩”来比喻,视 听结合,生动形象。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进一步描写小溪在月下波光激 能与小溪倒映天空更显水清而深的特点。尾联上句直接点明诗人的“逐客”身份, 突出诗人被贬官后的失意,下句诗人说自己难以在此处停留不是因为溪山的景色 清冷,言下之意是怕自己触景生情,内心更加不平静。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夏初雨后寻愚溪柳宗元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螟注注炎天气极热。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久雨初晴,诗人独自来到清澈

8、的小溪旁,顺着弯弯曲曲的溪岸行走oB.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运用了动作描写,刻画了诗人此时内心的感 受。C. “寂寞固所欲” 一句写诗人被贬官至偏远之地后内心的孤独无助与痛苦。D. “幸”字有“有幸、幸运”之意,写诗人对到这里来休养生息感到“有 幸”。15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抒情方式和所抒发的感情。(6分)【答案】14 .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写 诗人被贬官至偏远之地后内心的孤独无助与痛苦”说法不当。“寂寞固所欲”的 意思是孤独与寂寞本来就是我的追求。15 .前四句借景抒情。前四句借助“清溪” “荒泉” “新竹”等景物营造 了 “愚溪”宁静、空旷

9、的氛围,描写了诗人利用手杖去试探清泉的“深浅”,把 那些倒伏的嫩竹捆扶起来的情状,表明诗人内心的平和、恬静。后四句直接抒情。诗人再也不愿为了功名利禄之类的事情而沉吟不已,来 到这里再也没有了蝇营狗苟,表达了内心的豁达、乐观,不再为眼前的处境而忧 虑。(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抒情方式和情感的能力。抒情有直接抒情和 间接抒情之分。直接杼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 讽今、借物寓理等。答题时先明确抒情方式,然后再结合诗句分析情感。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杜甫雀啄江头黄柳花,青鸟溺幡满晴沙。自知白发非春事,且尽芳樽恋物

10、华。近侍即今难浪迹,此身那得更无家。丈人才力犹强健,岂傍青门学种瓜?【注】此诗作于乾元元年春,时杜甫在左拾遗任上。郑八丈,朝廷史官。 南史是春秋时齐国的史官,以不畏强权、直书史实而著称。濡楣(jiao jlng): 水鸟。Iltt (xi chi):水鸟。近侍,即左拾遗。才力,一作“文力二 汉朝初年,故秦东陵侯邵平,秦亡后沦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东门,其门青色, 故称青门。1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江边黄柳花开、雀儿啄食、水鸟曝沙的清新之景,展现江边动人 的春色。B.颔联抒发诗人自叹人生迟暮之悲和及时行乐、借酒消愁的豁达,含蓄而 委婉。C. “近侍即今难浪迹” 一句

11、写诗人居官左拾遗而难得浪迹江湖,处境进退两 难。D.本诗首联写春景,颔联写陪郑,颈联自叙,尾联又提到郑,起承转合, 层次分明。16尾联“丈人才力犹强健,岂傍青门学种瓜”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 了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答案】15 . B16 .尾联引用邵平种瓜东门的典故,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说郑八丈 才力犹健,不应当学邵平在青门种瓜。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勉励郑八丈积极出仕, 有所作为之意。十三、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浪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过淮甸曹勋长淮烟静是天津,兵里因循一半分。尚有旧时鸥与鹭,夕阳归处记南

12、云。【注】淮河:南宋时期“绍兴和议”所规定的宋金分界线,淮河以北的中 原地区割让给金国。杨万里奉命去迎接金廷派来的“贺正使”(互贺新年的使者), 来到淮北后触景伤怀所写的绝句。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诗都是因眼前淮河的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但景物各有不同。B.杨诗“波浪交涉”后著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C.曹诗首句写淮河上空烽烟已逝,可惜那河边的渡口已成宋的边塞。D.两诗用笔微约、风格雄浑,都能在对客观景物的叙写之中怨而不怒。16 .两诗都描绘了鸥鹭的形象,请简要分析其不同作用。(6分)【答案】15 . D (“风格雄浑”错误,这两首诗风格

13、都是沉郁的)16 .虚实相生,杨诗侧重从其可以南北自由飞翔的角度入手,表达作者对 国家统一、人民自由来往的强烈愿望。反衬手法,曹诗侧重从其尚能知晓在夕 阳暮色里,循着南云回归旧林,批判了南宋小朝廷纸醉金迷、不思故里、苟且避 战的现状。(每点3分,其中手法1分。共6分)十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节选)杜甫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观王右丞维沧洲图歌(节选)皎然沧洲误是真,萋萋忽盈视。便有春渚情,褰裳掇芳芷。飒然风至草不动,

14、始悟丹青得如此。沧洲说近三湘口,谁知卷得在君手。披图拥褐临水时,脩然不异沧洲叟。注方壶:神话中的东海神仙。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赤岸:泛指江湖的岸。脩(xio)然:自在超脱的样子。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诗的前四句写王宰不愿受时间的催迫而仓促作画,十日五日才画一水一 石,极力赞扬王宰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B. “尤工”两句以对比高度评价王宰画作在构图布局等方面旷古未有的技 巧,在尺幅画面上绘出了万里江山的景象。C.两首诗都摹写画作。在王维的沧洲图里,我们可见水中沙洲I,萋萋春 草,画中人敛起衣裳,采摘水中香草。D.皎然的诗作中首句是全诗的枢纽,下面的诗句着

15、力用墨,反复渲染,全诗 呈现出脉络清晰、结构完整严密的特征。16 .这是两首题画诗,但不尽相同,请结合诗句,分别从画作的风格和诗人 再现画作的手法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6分)【答案解析】17 .C; “画中人敛起衣裳,采摘水中香草”错。这是观画者的想象。18 .画风不同:王宰的画作壮观(壮阔、雄浑),由“壮哉昆仑方壶图”可见; 王维的画作有远离尘俗的闲淡(恬淡、超然、淡远),由尾句“脩然不异沧洲叟” 可见。杜诗侧重于对画作的直接(正面)描写,写山从昆仑到方壶,写水由洞庭、 长江到日本东,夸张地表现出画作气象阔远。皎然诗侧重于观画的感受(想象、虚写),诗歌通篇都是从观者的主观感受 侧面表现出画作

16、的传神之处。(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共6分)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游金山寺(节选)苏轼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波涛。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注】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苏 轼的家乡在四川眉山,古书称长江之水发源于四川岷山。中泠,泉名,在金山 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宦游直送江入海”写“人送江水”,笔调新奇。江水波浪迭起,正是 诗人经历的写照。B.三至六句,描述了诗人登临所见的景象。诗人想到自己的仕途遭遇惊涛 骇浪的

17、冲击。C.最后两句呼应首句“我家”,诗人登上山顶遥望家乡,看见青山密布, 诗人赞叹景色之美。D.这首诗以“江”贯穿首尾,“乡思”是诗人极力渲染的内容,诗歌将写 景、咏怀融为一体。16.这首诗第三至六句虚实结合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请简要分析。【答案】15. C ;解析:“诗人赞叹景色之美说法有误。“江南江北一句写青山 密布,并非泛言景色之美,而是哀叹望乡不见。青山挡住了诗人的视线,“山多” 即愁多,苦多也。16三四两句中,“潮头一丈高”是虚写,“沙痕在”是实写,前者乃是诗 人看到现实中的沙痕而产生的想象,表现诗人对壮阔景象的想象与赞叹。五六两 句中,“中泠南畔石盘陀”是诗人眼前的现实景物,属于实

18、写,而诗人由石盘陀 联想到古往今来的潮涨潮落,联想到“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属于虚写。这四 句,虚实结合非常巧妙,且转换自如。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5-16题。一丛花初春病起苏轼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 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衰病少 惊,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注】:惊:欢乐、乐趣,心情、思绪。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前四句,写春寒犹重,但已在柳树、花朵上显露出些许春意了。B.上片后三句,纵然夜寒且长,作者也感到暖意,钟鼓声也渐渐清圆

19、。C.下片前两句,初日半衔山,楼阁笼罩在雾气中,写出春天生活气息。D.下片后三句,陡然逆转,看似曲折波澜,却是紧扣住“病起”二字。16 .这首词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5 . C16 .虚实结合,有实景,也有虚写,如游人寻芳,“应已争先”是虚写(答 “想像”也可);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小桃杏,应以争先”;侧面衬托, 通过人的内心感受来写春意已到、生机勃勃;通过感觉(视、听、触觉)来写 春意。 评分标准:一点2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十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浪淘沙秋朱梅塞下景荒凉,淡薄秋光,金风淅淅透衣裳。读罢安仁秋兴赋,惨栗悲伤。 廿载住边疆,两鬓成霜,

20、天边鸿雁又南翔。借问夏城屯戍客,是否思乡?17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在秋风渐起时,倍觉塞下景色荒凉,淡薄的秋景凄清、悲凉,惹人忧 伤。B. “渐渐”作响的“金风”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里的“西风” 一样, 都描绘了一种清凉净洁的意境。C.二十多年边疆苦寒,不觉鬓发已白,犹不能回归,词人对困境的描写意蕴 丰富O田D.夏城戍守的将士,是否像我一样有满腔愁怀?共情的思乡愁绪让人更觉伤 感。16.朱梅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明朝第一任庆王,明代九大攘夷塞王 之一,身份特殊,他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与“夏城屯戍客”有何不同?词人是如 何表达这种感情的?【答案】15 . B16 .

21、情感:夏城屯戍客思乡尚有回归的可能,心怀希望,而驻地藩王虽有 南归之心,但没有希望,悲凉绝望中又有怨愤之情流露。手法:用典抒情。借用潘岳诗文表达自己的悲伤之情。借景抒情。通过 秋天萧瑟的景色渲染忧伤之情,借用鸿雁抒发自己不能南归的忧愁。十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4题。(共9分)瑶台聚八仙梅影张炎余昔有梅影词,今重为模写。近水横斜。先得月、玉树宛若笼纱。散迹苔烟,墨晕净洗铅华。 误入罗浮 身外梦,似花又却似非花。探寒葩。 倩人醉里,扶过溪沙。竹篱几番倦倚,看乍无乍有,如寄生涯。更好一枝,时到素壁檐牙。香深与 春暗却,且休把江头千树夺。东家女,试淡妆颠倒,难胜西家。17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

22、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近水横斜”句,有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之意趣,表现梅树的疏落之 姿。B. “先得月”句,寓“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意,以梅影烘托出月色的皎洁无 瑕。C.“探寒葩”句,“探”字有“探望”之意,生动写出词人赏梅之切、爱梅 之深。D. “竹篱”三句,“乍”字写出梅影时有时无之态,引发作者人生如寄的感 慨。13.本词对梅影的描写蕴含着作者的审美追求。请任选画线四句中的两句, 从内容和手法角度进 行分析。(6分)【答案】12. (3 分)B13. (6分)答案示例:“散迹苔烟,墨晕净洗铅华”句,写月色之下,青苔满布,如茵席一样,悔 影散落在上面,宛若墨痕。诗人使用了比

23、喻的修辞手法,描写落在青苔上的梅影 如墨笔在纸上晕染,形象生动写出梅影素雅淡洁、不事雕琢的特点,蕴含着作者 以素雅为美的审美追求。“倩人醉里,扶过溪沙”句,写梅影映在溪边沙地上,摇曳多姿。诗人使用 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梅影如醉酒后被人搀扶走过溪沙的美人,形象生动地写出 梅影娇柔、婀娜的姿态,蕴含着作者对灵动柔美的赞许。“更好一枝,时到素壁檐牙”句,写一枝梅花,在月光下投影在白墙之上, 一派空灵。诗人使用烘托的手法,用素淡的墙壁衬托梅影,突出梅影疏淡素雅的 特点,表达作者以清雅空灵为美的审美追求。“东家女,试淡妆颠倒,难胜西家二 诗人化用“东施效颦”的典故,把梅 影比作西家子,将江头千树比作东家

24、女,通过对比手法,表达无论东家女如何粉 饰,也比不过西子自然美的观点,表达作者以自然素雅为美的审美追求。【评分标准】每句分析3分(结合诗句内容,1分;结合诗句使用的艺术手 法,1分;分析作者的审美追求,1分)。任选其中2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十九、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T7题。小重山岳飞昨夜寒留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 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 谁听?注:此词作于泰检任宰相时,朝越为求和,解除岳飞兵权。蚕:qi6ng, 竭蜂。功名:指收复失地建功立业。旧山:家乡的山。15.选出下

25、列各项中,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A.上片“寒量”交代了深秋季节,“千里梦”表达了作者在睡梦也不忘驰 骋千里、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B.下片写收复失地受阻,归期无望,有抱负难以实现之痛,反映南宋王朝 的黑暗现实。C.此词情调低沉,和他的家喻户晓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相比,带有明 显的消极色彩。D.该词的主旨句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16 . “欲将心事付瑶琴”中的“心事”有哪些?结合词句分析。(3分)17 .这首词用多种艺术手法,请简要说明。(3分)【答案】15 . C16 .心念中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情;遭人陷害,赋闲在家的无奈之 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对奸臣当道,苟且偷安的愤

26、恨之情; 知己甚少,无人理解的寂寞之情。17 .借景抒情,用静寂的环境烘托孤寂的心情。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 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的忧愤之情。“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暗喻投降派阻挠 抗金。二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唐多令惜别(宋)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 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 是、系行舟。【注】淹留:停留。萦:旋绕。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纵使天气凉爽,诗人却会因“有明月”而“怕登楼”,正是明月勾起了 他的离愁别绪。B. “花落烟水流”既写秋景,又喻年华,兼

27、有二义之妙,也反映作者飘泊 无归的处境。C. “裙带”代指离去的伊人,诗人埋怨垂柳不去挽留,看似无理,实则情 真意切。D.全词紧扣“惜别” 一题来展开,着笔精工巧致,节奏舒缓绵长,情感真 挚动人。16 .词中划线句历来为人称道,试从不同角度进行赏析。【答案】15 . D16 .内容上,点明了时节(秋),人物身份(离人),人物心境(愁),语 句简短却含义丰富。手法上,采用设问,在一问一答中表明诗人因秋而生愁;又化用字谜(或 拆字法),把愁拆成“心上秋”,新颖别致却不显突兀。情感上,诗句以“愁”奠定全文感情基调,抒发了飘泊羁旅的禹思之苦。【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的能力。D.

28、“着笔精工巧致,节奏舒缓绵长错误,这首词不用典故,不事雕琢,着 笔简洁;上阕写羁旅秋思,下阕写怀念远人,发语恰到好处,节奏明快。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诗句意思是,怎样合成一个“愁二 是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内容上,“秋”字点明了时节是秋天,“离人”表明人物身份,“愁”点明人 物的心境,前二句先点“愁”字,语带双关。从词情看,这是说造成这些愁情的, 是离人悲秋的缘故,秋思是平常的,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语句简短却含义丰富。手法上,两句一问一答,采用设问,开篇即出以唱叹,表明诗人因秋而生愁; 从字面看,又化用字谜,“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所以此二字又近 于字谜游戏,

29、新颖别致却不显突兀,命意有出奇制胜之处。情感上,心上秋三字,表明心灵上的悲凉与秋深之时的冷落相感应,才 令人更为愁苦;而“离人”更是满怀的羁旅漂泊思乡之苦。诗句以“愁”奠定全 文感情基调,抒发了飘泊羁旅的离思之苦。二十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试题:(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 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试题解析:两首诗都是写景诗,两诗的后两句的描写对象都是荷,但表达的

30、思想情感却 不同,比较鉴赏要求一是求同,两诗中写荷花“相倚恨”、“暮犹怕热”,都用 了拟人的表现手法。【阅读答案】么样,想必是坦然高卧柴门依旧紧关。首联中诗人以“寒更”对“清镜”,见“清镜览衰颜”,凄冷之夜,衰老之躯, 令诗人顿生迟暮之感。颔联先倒叙一笔夜来听到的响动“隔牖风惊竹二 然后反 扣眼前所见的景象“开门雪满山”;颈联继续写雪,从空中写到地上,特别表现 晨雪带来的闲静,透过雪景传达无处不在的寒冷,为转写对胡居士的忆念蓄势。 前六句写山居的静寂,雪景的清幽,为后文写怀人做了情感上的铺垫。尾联“借问袁安舍,脩然尚闭关”,意思是试问胡居士您在家里会怎么样, 想必是坦然高卧柴门依旧紧关”,诗人

31、借用典故来回忆胡居士,以袁安卧雪的典 故喻胡居士,后人常用“袁安高卧”指身处困穷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这里诗人 不说忆胡处土,而借用袁安代指胡处士,以想象的手法意在说明胡处士和袁安一 样身处困穷仍然保有高洁品性,十分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对这位贤达而固穷守志的 胡居士的仰慕与忆念之情。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次韵和酬刁景纯春雪戏意梅尧臣雪与春归落岁前,晓开庭树有余妍。杨花扑扑白漫地,块蝶纷纷飞满天。胡马嘶风思塞草,吴牛喘月困沙田。我贫始觉今朝富,大片如钱不解穿。【注】本诗作于皇祐五年,是年秋作者丧母,解监永济仓官,扶榇归宣城 守制。刁景纯:北宋大臣。吴牛喘月:太平御览卷四引汉应劭风俗通

32、: “吴牛望月则喘,使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首酬和诗,题目交代了写诗的目的,首联照应题目,点出了春雪降 临的时间。B.清晨雪花落在庭院中的树上,如花朵一样美丽,诗人以花喻雪,写春雪的 美丽姿态。C.颈联以“胡马思塞草”“吴牛困沙田”写自己的处境,表达了诗人对家乡 的思念之情。D.尾联富有调侃意味,诗人见春雪大片如钱,感觉自己很富有,可惜春雪 无法穿。15.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加以赏析。(6分)1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C项,”表达了诗人 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错,“胡马嘶风思寒草”写渴望建功立

33、业,“吴牛喘月困沙田” 写自身的困境,诗中并没有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15.【答案】借助比喻。诗人将“春雪”比作“杨花” “块蝶”,生动形(1)傍晚西风(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 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 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 调活泼有趣。二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鹭鹭贾岛求鱼未得食,沙岸往来行。 岛月独栖影,暮天寒过声。 堕巢因木折,失侣遇弦惊。 频向烟霄望,吾知尔去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鹭鹭捉不到鱼而在

34、沙岸上徘徊,暗指诗人自身因科举考试屡遭失 败的尴尬。B.颈联通过写鹭鹭巢穴被毁,痛失伴侣,写出鹭鹭无家无亲、孤独寂寞的 悲惨处境。C.尾联写鹭鹭在云霄中频频向天凝望,借以抒发诗人受挫后绝不放弃希望 的不屈精神。D.全诗托物言志,隐喻了诗人怀才不遇、穷困潦倒之境遇,揭示出无法实 现理想的悲剧。16.本诗颔联历来被人称赞,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 . C16 .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写鹭鹭在岛上独自栖息,只有自己孤 独的影子相伴,傍晚时分,天气寒冷,只听得到冷风吹过的声音,营造出寂寞 凄凉的氛围,从而借鹭鹭没有同伴的孤独,暗示自己孤立无援的生活现状。【解析】1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

35、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 “借以抒发诗人受挫后绝不放弃希望的不屈精神”错误。尾联写诗人无路 可走,进退维谷。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岛月独栖影”为视觉,描写鹭鹭在岛上独自栖 息,只有自己孤独的影子相伴;“暮天寒过声”是听觉,描写傍晚时分,天气寒 冷,只听得到冷风吹过的声音。写鹭鹭独自栖息,傍晚寒气逼人,营造出寂寞凄凉的氛围;通过写出鹭鹭的 苍凉之感,暗示自己孤立无援的生活现状,表示自己的孤寂烦闷之情。二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宋向子湮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天可老

36、,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注】同云:即彤云,下雪前的阴云。鸾辂:天子乘坐的车,这里代指 徽、钦二帝和帝后。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句气势壮阔,为全词营造、渲染出了一种特定的、寒冷空旷的意境和氛 围。B.词人举目北望,但见彤云沉沉、关山重重,触景生情,内心倍感凄凉。C.下片的“几时鸾辂还”,以问作结,表现词人对时局的发展仍心怀希望。D.全词虽写亡国之痛,却并不鼓噪喧哗,语言委婉工致,不失词体本色。16.有人认为上片“遥知易水寒” 一句手法巧妙,意蕴丰富。请结合诗歌内 容简要分析。(6分)【答案】15.C【解析】“心怀希望”表述不妥,应

37、该为“深切忧虑”。16.该句运用虚写手法,着一 “知”字,虚写心中怀想;“遥字写词人与 帝、后相隔遥远,表达其怀念之深。(2分)“寒”字与起句雪景相照应,一语双 关,颇有寓意,点出北方国土沦陷,暗示二帝在漠北寒冷之地,备受金人虐待。 (2分)此外,该句还化用荆轲所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句意,丰富了词句的内 涵,借以增添悲愤之感。(2分)二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临江仙陈与义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 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 湘中。注此词是宋室南迁,作者在避金兵流寓湖湘逢端午感怀而作。戎葵: 即蜀

38、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体现了作者流落他乡时的感伤,所以他只能用高声吟咏楚辞来庆祝端午节。B.作者用鲜艳的榴花和鲜红的舞裙对比,表现了对往日歌舞宴会生活的怀 念与向往。C.作者借蜀葵向阳的特性,表达了他虽一身伤老但始终满怀对祖国的热爱 与忠贞之情。D.最后三句写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喟以及凭吊屈原所体现出的怀旧心情、 爱国情感。16. “万事一身伤老矣”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情感的抒发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 . A16 .“万事一身伤老矣” 一句,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抒发对自己

39、年华 老去的悲叹和报国无门的愤懑。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故抒情,表达了自己不 服老、愿为国效力的情感,以及对奸佞误国的忧虑和痛恨。【解析】1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内容,评价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A. “庆祝端午节错误,酬指“对付、打发”,这里有度过之意。故 选A。1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万事一身伤老矣”意思是: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这一声长 叹,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多少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 成往事。“老矣”包含着年华老去的悲叹、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运用了直接抒 情的手法。“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

40、饭否”意思是: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 好吗?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故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 自己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 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 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 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 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 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由此可见,辛词以廉颇之典故,表示自己不服老, 有为国效力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奸佞惑君误国的忧虑和

41、痛恨。象地描绘出春雪纷飞的情态。使用叠词。“扑扑” “纷纷”两个叠词用于形容 春雪飞扬的样子,画面感极强。用词精炼。“漫”字写出雪花溢满大地的情态, “满”字写出了雪花漫天飞舞的情态,“白漫地” “飞满天”写雪之多。(每点 2分,共6分)【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语言。要求赏析的是“杨花扑扑白漫地,块蝶 纷纷飞满天”,根据标题可知,此处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用“杨花”“映蝶”来 比喻春雪,以“扑扑”“纷纷”两个叠词形容其形态,以“白漫地”“飞满天”写 雪之多,且动态感强。三、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各题。踏歌词四首刘禹锡其一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鸥坞鸣。其三新词

42、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注:踏歌,是指古代流行于长江流域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者多为青年男 女,边跳边唱,并以脚踏步为节拍。花钿(dian):女性的一种首饰。15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首诗写川江一带的民俗风情。诗人模拟当地民间情歌,以女性口吻 咏唱对爱情的期待和追求。B. “春江月出大堤平”中的“平”字指春江涨满,与江岸齐平,和“潮平 两岸阔”中的“平”有同工之妙。C. “振袖倾鬟风露前”以“振袖、倾鬟”两个细节来写舞姿情态,表现出 青年男女跳舞至深夜的疲惫之状。D.这两首诗风格清新自然,优美动人,富有生活气息,表达感情宛转曲折

43、, 含意丰富,情味悠长,耐人寻味。16 .这两首诗的结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15 . C16 .其一的结句以景结情,当新词唱尽,四周悄然,只见红霞映树,只闻鸥 鸽和鸣,衬托了姑娘们因唱尽新词无人应对而产生的惆怅、失落之情,耐人寻味; 其三的结句侧面描写,次日清晨,游童在歌舞场地拾到姑娘遗落的花钿,烘托出 昨夜热烈狂欢的气氛,情味悠长。【解析】1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 “表现出青年男女跳舞至深夜的疲惫之状”说法错误,应为“表现出青 年男女跳舞时热烈的情绪和狂欢的情景”。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两首诗是一组组诗中的诗歌,

44、两首诗都是写川江一带的踏歌民俗风情,但两 首诗在具体的写法上却有着很大差别。两首诗的结句就体现出这种差别。第一首中的“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鸥鹤鸣”是写景,此处是以景结情, 且是一个特写镜头,它表现的并不是全部的女郎而是其中的某一个,在别人都凭 歌声为媒介而会到自己所“欢”的时候,她却是“唱尽新词欢不见”,尝到了失 望的滋味。但她仍旧怀着希望,一直等到“红霞映树”的早晨,小伙子最后是否 来了? “鹃坞鸣”声似乎有所暗示。“鹃坞”是古诗中常用的意象,代表悲苦, 诗中通过“鹉坞”这一典型意象,衬托了姑娘们因唱尽新词无人应对而产生的惆 怅、失落之情,耐人寻味。第二首中的结句“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

45、上拾花钿月落乌啼云雨散” 是说他们歌舞竟夜,直至天明。从意思上讲,狂欢之夜的情景已经写完,但作者 又用“游童陌上拾花钿” 一语,对狂欢之夜做了无声的渲染。次日,游童们沿路 去拾取女郎遗落的花钿(女子的首饰),花钿遗落满地而不觉,可知当时歌舞女 子是如何沉浸在歌舞狂欢之中。这种从侧面的、启人想象的写法,其含意的丰富 和情味的悠长,更胜于正面的描写。通过侧面描写,烘托出昨夜热烈狂欢的气氛, 呼应了上一句“振袖倾鬟风露前”,意味悠长。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临江仙陈与义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 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

46、试浇桥下水,今夕到 湘中。注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的爱国词人。本词是作者在建炎三年避金兵流 寓湖南,湖北一带,逢端午感怀而作。午日:端午节。戎葵:即蜀葵,夏日 开花,有向阳特征。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人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的榴花比 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B.从“高咏”到“歌罢” 一曲楚辞的时空之中,词人以一 “酬”字,交 代了时间的过渡。“酬”即对付、打发,这里有度过之意。C.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两句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一 尊还酹江月”在行为举止 和表达情感上相同。D.词人在对“天涯节序

47、匆匆”的惋惜声中,在对“戎葵凝笑墙东”的欣赏中, 在对“酒杯深浅去年同”的追忆里,表达了 “隐然眉睫间”的豪放的悲壮情调。16.本词下片“万事一身伤老矣” 一句,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请简 要分析。(6分)【答案】15. C【解析】“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诗人 祭酒的虔诚,从高歌 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 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 国情感,已 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 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在情感上更多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 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