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docx(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隆基础理论考点精要1 .绪论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 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补充了内经的局限性,成为后世指导 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1 .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晋王叔和的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我国第一步医学百科全书。陈.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陈.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发展了辨证论
2、治的理论体系。2,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写成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 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伤寒论在素问热论的基 础上,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大纲;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析,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千般劫难,不越三条”.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2 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思想: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五气过极皆为热”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寒凉派;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攻邪以病,攻邪派。补土派;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4)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四)肝1、肝的重
3、要生理功能:(1)主疏泄: 调畅气机为基础,表现在四个方面。有肝失疏泄和肝气生发太过两端病理变 化。“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荒于上,使人薄厥。”促进精血运营输布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及胆汁分泌排泄:协调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分泌和排泄胆汁。调畅情志:是调畅气机所派生出来的。促进男子排精和女子排卵行经,女子月经的影响:重要是通过调理冲任二脉来实现。主藏血:涉及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贮藏血液:协调肝的阴阳,制约肝阳升发太过,维持正常疏泄。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保证月经准时来潮。防止出血:防止血随气逆而出血2、肝在志、在液、在体、在窍(1)在志为怒:“怒则气逆,甚则呕血、飨泄,故气上
4、矣。”(2)在液为泪: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3)在体合筋,其华在爪:“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肝主筋爪为筋之余”;“肝 者,将军之官,谋略出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4)在窍为目:“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 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 项中。”肾1、肾的重要生理功能:(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藏精,涉及“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所以说“肾 为先天之本”,“
5、后天之精”是通过脾胃所化生的水谷之精气,以及脏腑生理活动中所化生的精 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藏之于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述了肾气由未盛到逐渐充盛,由充盛到逐渐衰少继而耗竭的演变过 程:“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 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 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 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6、。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壮 满。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 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天癸”即是随着肾中精气不断充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 质。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2)主水:指肾在津液的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津液的代谢是通过胃 的摄入、脾的运化、肺的宣布、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送至全身。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 肤,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3)主纳气:防止呼吸表
7、浅的作用,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互换。“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2、肾在志、在液、在体、在窍:(1 )在志为恐:恐为自知,惊为不自知。(2)在液为唾: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称作唾,唾为肾精所化。(3)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脑为“精明之府”,脑为“髓海”;“肾者,作强之官,伎巧 出焉。”指肾中精气主骨生髓的具体体现。“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4)在窍为耳及二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附】命门:内经:“命门者,目也。”说难经“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说医贯“七节之旁,中有小心”说景岳全书命门为水火之宅三、六腑.胆的重耍生理功能:贮存和排
8、泄胆汁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生,贮藏于胆,又称“精汁”故胆为“中精之府”胆汁 的化生和排泄由肝主疏泄控制和调节。肝气疏泄,使胆汁注入小肠,以助饮食物消化,是脾胃运 化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病理:胆汁分泌与排泄受阻厌食、腹胀、腹泻胆汁不循常道黄疸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口苦、呕吐、黄绿口水胆汁滞留日久形成砂石(2)主决断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病理:胆气虚胆小惊怯、睡眠不安胆热痰扰惊悸心烦、暴躁易怒(3)胆为奇恒之府 胆为空腔器官,与肝相表里 为六腑之一;内藏胆汁,不直接受纳水谷为 奇恒之腑之一1 .胃的重要生理功能(1)主受纳水谷:接受容纳饮食物。胃为太仓,胃为水谷之海;(2)主腐熟水谷:使饮食
9、物初步消化,变成食糜。在胃与脾的运化功能配合方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气愤血津液。(2)主通降,以降为和:胃的通降作用涉及胃为水谷之海,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后必须下 行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取。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胃的通降是降浊,降浊 是受纳的前提条件。“浊气在上,则生瞋胀。”.小肠的重要生理功能:(1)主受盛和化物:“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2)泌别清浊:重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将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二是将水 谷精微吸取把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三是小肠在吸取水谷精微时,吸取大量的水液,故日“小 肠主液”。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还与尿液的量有关,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
10、正常,则耳边正常, 小肠的泌别清浊异常,则大便稀薄,小便变短少,也就是说,小肠内水液量的多寡与尿量有关。“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 就是应用这个原理。2 .大肠的重要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吸取水分,(大肠主津)变成粪便,排出体外。“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 焉。”大肠的传导功能是胃的降浊功能的沿伸,亦与肺的肃降有关,还与肾的气化有关,故有“肾 主二便”之说。3 .膀胱的重要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功能。膀胱的功能全赖于肾的气化功能。“膀胱者洲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不利为疲,不约为遗尿。”.三焦的重要生理功能:三焦“有名而无形”、三焦为“孤府”。(I)通行诸气通过三焦运营于全身运营水液水
11、液运营以三焦为通道,称三焦气化。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9O(3)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上焦如雾:形容水谷精气轻清而弥漫的状态。重要指心肺输布气血,像雾露同样均匀地 敷布全身中焦如讴:对水谷被消化时状态的生动描述。重要指脾胃有消化饮食,吸取精微,蒸化津液的作用下焦如渎:是对肾、膀胱、大肠、小肠,渗泻水液,泌别清浊,排便作用的概括。四、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1 .脑的重要生理功能:(1)主宰生命活动脑为元神之府,为先天精气所养。“诸髓者,皆属于脑”主精神意识活动 头者,精明之府” “
12、脑为髓之海”。“髓海局限性,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有关,谓“脑为元神之府。”(3)主感觉运动 王清任把忆、视、听、嗅、言等功能节归于脑。2 .女子胞的重要生理功能: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与其他脏腑的关系(1)肾与“天癸”:肾中精气充盈产生天癸,促使女子胞成熟。(2)冲任二脉:“冲为血海”、“任主胞胎”(3)督带二脉:带脉约束、统摄冲任督,固摄胞胎(3 )心肝脾肾与血:心主血,肝藏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而统血,肾主藏精。五、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 )心与肺:重要是心主血和肺主气的关系,事实上是气和血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关系。心主行血和肺主
13、呼吸之间的关系。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两者之间的中心 环节是积于胸中的“宗气”。(2)心与脾:重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营方面。(3)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故表现在血液和精神情志两方面。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 肝主疏泄。(4)心与肾:重要是“心肾相交”、“精神互用”和君相安位心肾相交:心火下降于肾,能温暖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能滋养心阴,制约心 阳,使心阳不亢。精神互用:心主神,肾藏精。神全可以益精,积精可以全神君相安位:心为君火居上,为一身之主宰;肾为相火居下,系阳气之根,神明之基(5)肺与脾:重要表现于机体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方面“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上病及
14、中”“培土生金”(6)肺与肝:重要表现在气机的调节方面。肺主降而肝主升对于全身气机的调畅是一个重要的环 -44- 下O(7)肺与肾:重要表现于水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两方面。此外,肺与肾之间的阴液也是互相滋 生的。(8)肝与脾:一方面是肝的疏泄和脾的运化之间的互相影响;另一方面肝与脾在血的生 成、贮藏 机运营等方面有密切关系。肝与肾:“精血同源”、“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可以互相化生。藏泄同 用: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互相制约的关系,重要表现在女子月经来潮和男子 排精方面;(10)脾与肾:先后天互资及水液代谢方面。先后天互资:先天温养后天一一脾主运化赖命火温煦;后天补充先天一一肾主藏精,
15、需脾 精补充。“脾阳根于肾阳”,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1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就是阴阳表里关系。(1)心与小肠:心火下移小肠,小肠有热上炎于心。(2)肺与大肠:肺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有助于肺的肃降。(3)脾与胃: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概括为“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毕饮食物的消化吸取及精微的输布,滋养全身。“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4)肝与胆:消化功能一一胆汁的排泄与肝主疏泄有关;精神情志一一肝主谋虑,胆主决 断。(5)肾与膀胱: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的气化功能。2 .六腑之间的关系:体现于饮食物的消
16、化、吸取和排泄过程中。“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一一受盛水谷又传化糟粕.气血津液一、气.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天地合气,命之曰 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1 .气的生成:来源于并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气(元气),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存在于自然界 的清气(宗气)。通过肺、脾胃、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综合应用而生成。肾为气愤之根;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为气愤之源;肺为气愤之主.气的生理功能:(1)推动作用:气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组织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的生成、运 营、输布和代谢所起的推动和激发其运动的作用。(2)温煦作
17、用:气为人体生理活动提供热量的功能,重要表现在维持人体正常体温和脏腑经络等 组织器官生理功能正常,以及血和津液的正常循环运营。(3)防御作用:气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4)固摄作用: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端流失的作用。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即精、气、血、津液各自新陈代谢及 其互相转化。2 .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1)气机: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的运动方式:升、降、出、入四种。(2)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平衡失调气机失调的表现形式有:气机不畅、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结、气闭。气机不畅一-气的运营受阻而不畅通气滞一气机受
18、阻较甚而不畅通气脱-一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气陷-气的不及太过或下降太过气闭-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3 .气的分布与分类:(1)元气含义: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生成:元气以肾所藏的先天之精为主,又赖后天水谷精气的哺育分布:发于肾,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功能: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机能。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 等的生理活动。(2)宗气含义:宗气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生成: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之气分布: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 道。
19、”功能:走息道而司呼吸 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贯心脉而行气血。 凡气血的运营、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3)营气含义: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生成:营气重要来自脾胃运化所生成的水谷精微(精华部分)分布:进入脉中,循行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功能:化生血液和营养周身(4)卫气含义: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生成:重要有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水谷之悍气)分布: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内至胸腹脏腑,外而皮肤肌凑,布散全身功能:一是防御外邪、二是温养全身、三是调控媵理灵枢本臧:“卫
20、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媵理司开合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 肤润柔,媵理致密矣。”二、血1 .血的基本概念: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2 .血的生成:血重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3 .血的功能:濡养和化神生理体现:血色红润,肌肉壮实、皮肤和毛发润泽、感觉灵敏、运动自如。病理体现:面色萎黄、肌肉瘦削、肌肉干涩、毛发不荣、肢体麻木或运动无力、失灵。4 .血的运营:血液的正常运营,决定于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血液循行的动力通过心主血 脉、肺朝百脉,肝主疏泄而体现出来。固摄由脾统血和肝藏血的功能调节。此外,血液充盈,寒 温适度,脉道通利,心气充沛均是血液正常运营的必要
21、条件。三、津液1.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涉及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的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津和液的不同:津: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 液: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津液来源于水谷,津液的输布和排泄重要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 降和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布于全身。3.津液的功能:滋润和濡养的作用。四、气血津液之间的互相关系,气和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概括为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和血为 气母。1
22、.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和津能载气(吐下之余,定无完气).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对于失血患者,临床上不宜采用汗法,伤寒论:“蚂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5 .经络1 .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营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 总称。2 .经络系统的组成:(1)经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2)络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3 .十二经脉:名称: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 少阳三焦经和手少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
23、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2)走向和交接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与其相为表里的手三阳经交会;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与其同名的足三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局限性”,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养阴派;5.明代吴有性的温疫论中创“戾气”说清叶桂的温热论,创卫气营血辨证。清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 窍不可分割,功能互相联系、互相为用,病理互相影响。(2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与
24、此相应的适应性变化,春 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四时的脉象也有相应的变化,如“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 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地方区域对人体的影响:2.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 实行的思维和实践过程。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 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证,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同病异治,同一种疾
25、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映性不同,或处在不同的发 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同样。异病同治: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阳经交会;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与其相为表里的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经从足走向腹、胸,与 手三阴经交会。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 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腔、胸 腔,交手三阴经,的循环途径。手三阳经止于头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部,手三阳和足三阳在头面部 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故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交接;同名
26、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手足阴经在胸部 交接。(3)分布规律:在四肢部外侧: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内侧:太阴在前,厥阴在中, 少阴在后。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阳、足厥阴。(4)流注顺序:经脉中的气血运营时循环贯注的十二正经循行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手指端,足三阳与足三阴交于足趾末端。足三阴 与手三阴交于胸腹部。强记: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在心中交接);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在胸中交接); 足厥阴肝经和手太阴肺经(在肺中交接);手太阴肺经:主干: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通过膈肌,属肺,至咽部,横行至 胸部外上方(中府穴
27、),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腋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梯侧 端的少商穴。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分出的列缺穴分出,沿手背侧走向食指槎侧端的商阳穴。2,手阳明大肠经:主干:起于食指梯侧端的商阳穴,通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 到第七项椎棘突下的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的缺盆,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 行。分支:从锁骨上窝的缺盆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囤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 中,至对侧鼻翼旁的迎香穴。3,足阳明胃经:主干:起于鼻翼旁的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 相交晌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围绕口唇,在
28、须唇沟的承浆穴处左右相 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通过上关穴,沿发际,到额前。在目内眦交于足太阳膀胱经的是手太阳小肠经,在食指端交于手阳明大肠经的是手太阴肺 经,在足小趾端交于足少阴肾经的事足太阳膀胱经,只有在足大趾端交于足太阴脾经的是足 阳明胃经。4,足太阴脾经:主干: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 上行,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向上穿过膈 肌,沿食管两旁,连舌根,散舌下。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5,手少阴心经:主干: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向下穿过膈肌。分支
29、:A 一条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B一条直行: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通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极泉穴),沿上肢内侧后缘, 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着小指楼侧,出小指模侧端的少冲穴。6,手太阳小肠经:主干:起于小指外侧端的少泽穴,沿着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 肩胛部,交肩上,前行入缺盆,进一步体腔,络心,沿着食道,穿过膈肌,达成胃部,下行。分支:A一从缺盆出来,沿着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退行进入耳中(听宫穴)B一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眼下,至目内眦的晴明穴。4.奇经八脉(1)含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2 )生
30、理作用:进一步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十二经脉气血有余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十二经脉气 血局限性时,可由奇经“溢出”,给予补充。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的关系较为密切。(3) 1 .督脉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 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分支:从脊柱里面分出,络肾。分支:从小腹内分出,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到喉部,再向上到下颌部,围绕口唇,再 向上至两眼下部的中央。基本功能: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循行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故能 总督一身之阳经,又称“阳脉之海”
31、。二是督脉循行于脊里,上行人 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故与脑、脊髓和肾有密切联系。2 .任脉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喉咙,上行至下颌 部,围绕口唇,分行至目眶下。分支:从胞中出,向后与冲脉偕行于脊柱前。基本功能:一是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经及阴维脉交 会,故能总任一身之阴经,又称“阴脉之海”。二是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 有关,故称“任主胞胎”。3 .冲脉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从气街部起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于胸 中,再向上行,经喉,围绕口唇,到目眶下。分支:从少足少阴之大络同起于肾,向下从气街部浅出体表,沿大腿内侧进入
32、胭窝,再 沿胫骨内缘,下行到足底;又有支脉从内踝后分此向前斜入足背,进入大足趾。分支:从胞中分此向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基本功能:一是冲脉上行至头,下行至足,贯穿全身,为气血之要冲,能调节十 二经脉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二是冲脉又称“血海”,与妇女月经有密切 关系。4 .带脉循行部位: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环行于腰腹部。在腹面的带脉,沿酸 骨上缘斜行到少腹。基本功能:带脉围腰一周,如同束带,约束纵行诸条经脉5 .阴阳跷脉循行部位:跷脉左右成对。阴跷脉、阳跷脉均起于足踝下。阴跷脉从内踝下照海穴分出,沿内踝后直上下肢内侧,经前阴,沿腹、胸进入缺盆,出 行于人迎穴之前,经鼻
33、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阳跷脉起于外踝下申脉穴分出,沿外踝后上行,经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 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进入发际,向下到达耳后, 与足少阳胆经会合于项后。基本功能:有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阴阳跷脉交会于目内耻匕,并有“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之说。6.阴阳维脉6 .阴阳维脉循行部位: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 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与任脉相会。阳维脉起于外踝下,与足太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 行肩,经颈部、耳后
34、,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基本功能:阴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阴”,阳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阳”。7 .经别(1)循行特点:离、入、出、合。(2)生理功能: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位表里的两经在体内的联系;加强体表于体内、四肢 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加强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扩大十二经脉的主 治范围;加强足三阴经、足三阳经与心的联系。8 .别络(1)含义:十二正经的别络都是从四肢肘膝以下分出。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 表。共十五条即十二经脉,加上任脉、督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从别络分出的细 小络脉,称为“孙络”;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素问称它有“溢奇穴,通营卫” 的作用。分布于皮肤表面的络
35、脉,称为“浮络”。(2)生理功能:加强十二经脉中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的体表联系,同时加强人提前、后、侧面络脉的统一联系。9 .经筋: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的体系,重要作用是约束骨骼,有助于关节的屈伸运动。10 皮部: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11 .经络的生理功能: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3)感应传导作用。(4)调节机能平衡。12 .经络学说的应用:(1)阐释病理变化。(2)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药物归经理论和“引经报使”理论。6 .病因与发病一、病因7 .病因分类的发展(1)内经初次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2)金匮要略指出疾
36、病发生有三个途径;陈无择提出了 “三因学说”。分出了外所因、内所因、不内外因(4 )巢元方初次提出具有传染性的乖戾之说。8 .中医病因学说的特点:辩证求因.六淫治病的特点:(1)多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2 )可单独致病,也可相兼致病。(3 )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4)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9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为阳牙K,其性开泄,易袭阳位。(2 )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10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寒性收引。6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3)暑多挟实。(4)易扰心
37、神。7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湿性重浊。(2)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3)湿性粘滞。(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8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 )燥易伤肺。9.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2 )火易耗气伤津。(3)火易生风动血。(4)火易致肿疡。(5)火易扰动心神。1 0 .肪气:“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1 1.七情内伤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2 )七情致病的特点:一是直接伤及内脏;二是影响脏腑气机;三是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怒则气上:“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飨泄。”喜则气缓:“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
38、利,故气缓矣。”悲则气消:“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气下:临床见二便失禁。惊则气乱: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恐失措。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1 2 .饮食饥饱失常: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2)饮食不洁(3 )饮食偏嗜:素问气愤通天论:“味过于酸”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咸”.劳逸损伤过劳:涉及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2)过逸:“久卧伤气”13 .外伤.痰饮基本概念: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无形之痰”(2)形
39、成:与肺脾肾三脏及三焦关系密切。(3)病证特点:痰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故有“百病皆有痰作祟”。饮有“痰饮、眩饮、溢饮、支饮”16璇血基本概念:涉及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2)形成:一是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致血行不畅;二是内外伤、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致血离经脉。(3)病证特点:疼痛、肿块、出血。17.结石二、发病原理L邪正与发病:(1)正气局限性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3)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2.内外环境与发病:(1)外环境与发病(2)内环境与发病7.病机一、邪正盛衰.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 )虚实的概念:“
40、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实错杂:因虚致实、由实转虚。(3)虚实真假:“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1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涉及正胜邪退及邪盛正衰。此外,若邪正相持或正虚邪恋,邪去而正气不复等,则是疾病转为慢性或留有后遗症的重 要因素。二、阴阳失调.阴阳偏胜:(1)阳偏胜:阳盛,其病机特点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阳盛则热”、“阳胜则阴病”,即阳盛则阴虚(2 )阴偏胜:阴盛,其病机特点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即阴盛则阳虚。1 .阴阳偏衰:(1)阳偏衰:阳虚,其病机特点表现为机体阳气局限性,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阳 虚则阴盛”、“阳虚则寒”(
41、2)阴偏衰:阴虚,其病机特点表现为机体阴液局限性及滋养、宁静功能减退,以及阳气相对 亢盛的虚热证。“阴虚则阳盛”、“阴虚则热”.阴阳互损:涉及阴损及阳及阳损及阴。2 .阴阳格拒:(1)阴盛格阳:即真寒假热证。(2)阳盛格阴:即真热假寒证。3 .阴阳亡失:(1)亡阳:“阳者,卫外而为固也。”(2)亡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三、气血失常二,精气、阴阳五行一、精气学说1 .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 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气,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
42、万物的共同构成本 原。2 .精气有“无形”和“有形”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气机:指气的运动。气化: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二、阴阳学说.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互相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具有对立统一 的概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 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 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1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可以互相转化;另一方面体现在阴阳的无限可分性。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
43、)阴阳的对立制约(寒与热)“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反映了阴阳的制约关系。又如“阴胜则阳病,阳盛 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或“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热因热用,寒因寒用”。说明了阴阳的制约、消长失调。(2)阴阳的互根互用(气与血).气的失常:气虚:指元气耗损,功能失调,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状态。(2)气机失调:指气的升降出入异常而引起的病理变化。气滞:即气机郁滞不畅;气逆:为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最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气陷:是气虚病机的一种,以无力升举为重要特性,常称为中气下陷。气闭:是出入异常的病理
44、状态,临床表现为厥证。气脱:是出入异常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脱证。1 .血的失常:(1)血虚:指血液局限性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2)血瘀:指血液的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3 )血热:指血分有热血行加速的病理状态。其临床表现以既有热象又有耗血动血及伤阴 的特性。3.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涉及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和气血不荣 经脉。四、津液代谢失常.津液局限性:是指津液有数量上的亏少,涉及伤津和脱液两种病理变化。伤津时并不一定兼 有脱液,在脱液时则必兼有伤津。1 .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天寒则媵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45、”“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涉及津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五、内生“五邪”1.风气内动(内风):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1)肝阳化风:见筋惕肉喝,肢麻震颤,眩晕欲扑,或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而发为闭脱之证;(2 )热极生风:见痉厥、抽搐、鼻翼煽动、目睛上吊等;(3 )阴虚风动:筋挛肉喝、手足蠕动;(4)血虚生风: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5 )血燥生风: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皮肤瘙痒或落屑。2 ,寒从中生(内寒)“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46、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内寒与外寒的区别与联系.湿浊内生(内湿):脾虚生湿。“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浮肿。”.津伤化燥(内燥):“燥胜则干。”“诸涩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内燥病变以肺、胃、及大肠为多见。3 .火热内生(内火、内热):阳气过盛化火:“少火气愤”、“壮火食气”、“气有余便是火”;(2 )邪郁化火:一是外感六淫从阳而化热化火;二是病理性代谢产物和食积、虫积等郁而 化火。(3 )五志过极化火:又称为“五志化火”;(4)阴虚火旺:此属虚火与阴虚内热有区别。六、经络病机.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灵枢经脉在论述足阳明胃经的精气虚实时说:“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 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局限性,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经络的气血逆乱:如灵枢经脉在论述足太阴之别的功能逆乱时说:“厥气上逆则霍 乱。”1 .经络的气血运营不畅:是某一经络气滞、血瘀的重要成因。2 .经络的气血衰竭:指由于经气的衰败而至终绝气血也随之衰竭而出现的生命临终现象。由 于各经循行部位不同,所属脏腑的功能各异故各经的气血衰竭时所出现的证候亦各有特点。素问诊要经终论说:“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瘪罐,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 死矣。少阳终者,耳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