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案集合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教案集合15篇.docx(5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中数学教案集合15篇学校数学教案1 教学目的 1、使同学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把握实数的分类,会精确推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2、使同学能了解实数确定值的意义。 3、使同学能了解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4、由实数的分类,渗透数学分类的思想。 5、由实数与数轴的一一对应,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分析 重点:无理数及实数的概念。 难点: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区分,点与数的一一对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有理数? 2、有理数可以如何分类? (按定义分与按大小分。) 二、新授 1、无理数定义: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推断: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带根号的数都是
2、无理数。 2、实数的定义:有理数与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3、按课本中列表,将各数间的联系介绍一下。 除了按定义还能按大小写出列表。 4、实数的.相反数: 5、实数的确定值: 6、实数的运算 讲解例1,加上(3)若|x|=(4)若|x-1|= ,那么x的值是多少? 例2,推断题: (1)任何实数的偶次幂是正实数。( ) (2)在实数范围内,若| x|=|y|则x=y。( ) (3)0是最小的实数。( ) (4)0是确定值最小的实数。( ) 解:略 三、练习 P148 练习:3、4、5、6。 四、小结 1、今日我们学习了实数,请同学们首先要清楚,实数是如何定义的,它与有理数是怎样的关系,二是对实数两
3、种不同的分类要清楚。 2、要对应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确定值定义及运算律和运算性质,来理解在实数中的运用。 五、作业 1、P150 习题:。 2、基础训练:同步练习1。 学校数学教案2 第一课时 素养教育目标 (一)学问教学点 1使同学初步了解统计学问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 .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 (二)力气训练点 培育同学的观看力气、计算力气 . (三)德育渗透点 1培育同学认真、急躁、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 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反地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渗透数学
4、公式的简洁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呈现了寓浅显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 . 2教学难点:平均数的简化计算 . 3教学疑点:平均数简化公式的应用,a如何选择 . 4解决方法:分清两个公式,公式的运用要选择一个适当的a .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与数据打交道,例如,电视台每天晚上都要预报其次天当地的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商店每天都要结算一下当天的营业额,每个班次的飞机都要统计一下乘客的人数等这些都涉及数据的计算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下面问题(老师出示幻灯片) 为了从甲乙两名同学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竞赛,对他们的射击
5、水平进行了测验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 7 8 6 8 6 5 9 10 7 4 乙 9 5 7 8 7 6 8 6 7 7 1怎样比较两个人的成果?2应选哪一个人参加射击竞赛? 老师要引导同学观看,给同学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可以分成小组争辩解决方法 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同学可能感到无从下手,部分同学可能想到去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让同学动手具体算一下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它们相等在同学无法解决此问题的状况下,老师说明,这正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写出课题)这样做的目的是老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这不仅能激发同学学习的乐观性和自觉性,引起同学对所学课程的留意,还能诱发
6、同学探求新学问的深厚爱好 (二)整体感知 解决类似上述的问题要用到统计学的学问,统计学是一门争论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据之做出推断的科学,它以概率论为基础,着重争论如何依据样本的性质去推想总体的性质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统计学的应用特殊广泛,以至于它已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章我们将学习统计学的一些初步学问 (三)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平均数 1(出示幻灯片)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某班第一小组一次数学测验的成果如下: 86 91 100 72 93 89 90 85 75 95 这个小组的平均成果是多少? 老师引导同学动笔计算,并找一名同学到黑板板演,讲完引例后,引导同学归纳出求平
7、均数方法,这样做使同学对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能有深刻的熟识 . 2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一般地,假如有n个数 . 那么 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 读作“x拨” . 这是在学校数学课本中第一次消逝带有省略号的用字母表示的n个数相加的一般写法 .同学对此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太习惯,要向同学强调,接受这种写法是简化表示,是为了使问题的争辩具有一般性 .老师应通过对公式的剖析,使同学正确理解公式,并把握公式中各元素的意义 . 3平均数计算公式的应用 例1 一个地区某年1月上旬各天的最低气温依次是(单位:): 6,5,7,6,4,5,7,8,7 求它们的平均气温 . 让同学动手计算,以巩固平均数计算公式(
8、一名同学板演) 老师应强调:解题格式 .在统计学里处理的数据包括负数 .在本章中,如无特殊说明,平均数计算结果保留的位数与原数据相同 . 例2 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210 208 200 205 202 218 206 214 215 207 195 207 218 192 202 216 185 227 187 215 计算它们的平均质量 .(用投影仪打出) 引导同学两人一组完成计算,然后一起对答案 .由于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可能会消逝不同的答案 .正好为下面提出简化计算公式作好铺垫 . 老师提出问题:像例2这样,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因而简洁出
9、错,有没有较为简便的算法呢?引导同学观看数据有什么特点?都接近于哪一个数?启发同学争辩,查找简便算法 . 同学回答:数据都在200左右波动,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200,转而计算一组数值较小的新数据的平均数,至此让同学再一次两人一组用简便方法计算例2,并与前面计算的结果相比较是否一样 . 讲完例2后,老师指出几点:常数a的取法不是惟一的; 读作“x撇拨”;简化计算的结果与前面毛算的结果相同 . 通过同学的动手计算,若产生困难或错误,老师准时点拨,引导同学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可以激发同学学习的爱好,更培育了同学的发散思维力气,同时也使同学对公式的推导更简洁接受 . 3推导公式 一般地,当一组数
10、据 的各个数值较大时,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一个适当的常数a,得到, 那么 , 因此, 即 为了加深同学对公式的熟识,再让同学指出例2的 、 、 各是什么?(同学回答) 课堂练习: 教材P148中P149中1,2,3 (四)总结、扩展 学问小结:1统计学是一门与数据打交道的学问,应用特别广泛 .本章将要学习的是统计学的初步学问 . 2求n个数据的平均数的公式 . 3平均数的简化计算公式 .这个公式很重要,要学会运用 . 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到了示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 .当数据比较小时,可用公式直接计算 .当数据比较大,而且都在某一个数左右波动时,可选用公式进行计算 .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
11、53中1、2、3、4 . 学校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并学会运用。 2、知道判定切线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初步把握方法的选择。 教学重点:切线的判定定理和切线判定的方法。 教学难点:切线判定定理中所阐述的圆的切线的两大要素:一是经过半径外端;二是直线垂直于这条半径;同学开头时把握不好并极简洁忽视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老师】问题1.怎样过直线l上一点P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问题2.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 问题3.如何判定直线l是O的切线? 启发:(1)直线l和O的公共点有几个? (2)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与半径的数量关系 如何? 同学答完后,老师强调(2)是判定直线
12、 l是O的切线的常用方法,即: 定理: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OA 等于圆的半 (如图1,投影显示) 再启发:若把距离OA理解为 OAl,OA=r;把点A理解为半径在圆上的端点 ,请同学们试将上面定理用新的理解改写成新的命题,此命题就 是这节课要学的“切线的判定定理”(板书课题) 二、引入新课内容 【同学】命题:经过半径的在圆上的端点且垂直于半 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证明定理:启发同学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写出已 知、求证,分析证明思路,阅读课本P60。 定理: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定理的证明:已知:直线l经过半径OA的外端点A,直线lOA, 求证:直线l是O的切线 证明
13、:略 定理的符号语言:直线lOA,直线l经过半径OA的外端A 直线l为O的切线。 是非题: (1)垂直于圆的半径的直线确定是这个圆的切线。 ( ) (2)过圆的半径的外端的直线确定是这个圆的.切线。 ( ) 三、例题讲解 例1、已知:直线AB经过O上的点C,并且OA=OB,CA=CB。 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 引导同学分析:由于AB过O上的点C,所以连结OC,只要证明ABOC即可。 证明:连结OC. OA=OB,CA=CB, ABOC 又直线AB经过半径OC的外端C 直线AB是O的切线。 练习1、如图,已知O的半径为R,直线AB经过O上的点A,并且AB=R,OBA=45。求证:直线AB是O
14、的切线。 练习2、如图,已知AB为O的直径,C为O上一点,ADCD于点D,AC平分BAD。 求证:CD是O的切线。 例2、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点D在AB的延长线上,且BD=OB,过点D作射线DE,使ADE=30。 求证:DE是O的切线。 思考题:在RtABC中,B=90,A的平分线交BC于D,以D为圆心,BD为半径作圆,问D的切线有几条?是哪几条?为什么? 四、小结 1切线的判定定理。 2判定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的方法: 定义: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 数量关系:直线到圆心的距离等于该圆半径(即d = r)。 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外端且与这条半径垂直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证明一条直线是圆
15、的切线的关心线和证法规律。 凡是已知公共点(如:直线经过圆上的点;直线和圆有一个公共点;)往往是连结圆心和公共点,证明垂直(直线和半径);若不知公共点,则过圆心作一条线段垂直于直线,证明所作的线段等于半径。即已知公共点,“连半径,证垂直”;不知公共点,则“作垂直,证半径”。 五、布置作业:略 切线的判定教后体会 本课例切线的判定作为市考试院调研课型兼区级研讨课,我以“老师为引导,同学为主体”的二期课改的理念动身,通过同学自我活动得到数学结论作为教学重点,呈现同学真实的思维过程为教学宗旨,进行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让同学对学问有一个本质的、有效的理解。本节课切实反映了平常的教学状况,为前来调研和研讨
16、的老师供应了真实的样本。反思本节课,有以下几个成功与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 一、 教材的二度设计顺应了同学的认知规律 这批同学习惯于单一学问点的学习,即得出一个学问点,必需由浅入深反复进行练习,巩固后方能加以提升与综合,否则就会混淆概念或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导致错误,久之便会失去学习数学的爱好和信念。本教时课本上将切线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导出作为第一课时,两个定理的运用和切线的两种常用的判定方法作为其次课时,同学往往会因第一时间得不到准时的巩固,对定理本质的东西不能很好地理解,在运用时抓不住关键,解题仅仅停留在仿照层次上,接受力气薄弱的同学更是因学问点多不知所措,在云里雾里。二度设计将切线的判定
17、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切线的性质定理以及两个定理的综合运用作为其次课时,这样的设计即是对前面所学的“直线与圆相切的判定方法”的复习,又是对后面学习综合运用两个定理,合理选择两种方法判定切线作了铺垫,教学呈现了一个循序渐进、温过知新的过程。从同学的反馈状况推断,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二、重视同学数感的培育呼应了课改的理念 数感类似与语感、乐感、美感,拥有了感觉,学问便会融会贯穿,学习就会轻松。拥有数感,不仅会对数学学问反应灵敏,更会在生活中不知不觉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中,两个例题由老师诱导,同学发觉完成的,而三个习题则完全放手让同学去思考完成,不乏有不会做和做得简洁的同学,但在呈现和沟
18、通中,撞击出思维的火花,难以遗忘。让同学尝试总结规律,也是对同学力气的培育,在本节课中,关心线的规律是由同学得出,事实证明,同学有这样的理解、概括和表达力气。通过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结论往往是刻骨铭心的,长此以往,对数和形的感觉会越来越好。 不足之处: 一、这节课没有“高潮”,没有让同学特别兴奋激起求知欲的情境,整个教学过程是在一个宁静、和谐的氛围中完成的。 二、课的引入太直截了当,脱离不了应试教学的味道。 三、教学风格的定势使所授学问不能很合理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确定程度上阻碍了同学解决实际问题力气的进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感悟到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拓宽学问面,努
19、力突破已有的教学形状,适应现代教育,适应现代同学。课堂教学中,敢于试验,舍得放手,尽量培育同学主体意识,问题让同学自己去揭示,方法让同学自己去探究,规律让同学自己去发觉,学问让同学自己去获得,老师只供应给同学现实情境、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给同学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育同学的自我意识,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来真正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同学是数学学习的仆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 学校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经受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收集统计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整理收集数据的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整
20、理所学习的统计图,和统计量,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过各种统计图的特点,把握整理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出示预习提纲: 1、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统计图? 2、这几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3、概率的学问有哪些? 二、呈现与沟通 (一)提出问题 1、(出示问题情境)我们班要和希望学校的六(1)班建立手拉手班级,怎么样向他们介绍我们班的一些状况呢?(指名回答) 2、师:先独立列出几个你想调查的问题。(写在练习本上) 3、四人小组沟通,整理出你们小组都比较感爱好的,又能实施的3个问题。(小组汇报、沟通、整理) 4、接着全班汇报沟通(师排列在黑板上) 师:大家想调查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班选择
21、其中有价值又能实施的问题进行调查。(师依据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整理) (二)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 1、师:调查这几个问题,你需要收集哪些数据?怎么样收集这些数据?与同伴沟通收集数据的方法。 2、师:开展实际调查的话,如何进行调查比较有效?在调查的时候,大家需要留意什么? (三)开展调查 1、针对同学提出的某个问题,先组织小组有效的开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活动,然后把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 2、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么样分工,怎么样调查和记录数据的?(指名汇报) 3、全班汇总、整理、归纳各小组数据。(板书) 4、师:分析上面的数据,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5、师:依据整理的数据,想一想绘制什么统计图
22、比较好呢? 6、师:依据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回顾统计活动 1、师:在刚才的统计活动,我们都做了些什么?你能按挨次说一说吗? 师板书: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 2、收集在生活中应用统计的例子,并说说这些例子中的数据告知人们哪些信息。(全班沟通) 指名同学汇报,其他同学留意听,并指出这个同学举的例子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3、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说说收集数据有哪些方法? (1)先让同学在小组内沟通,引导同学结合例子(充分利用第2题中收集来 的实例)来说说自己的方法。 (2)师归纳:常用的收集数据的方法有:查阅资料、询问他人、调查试验等。 4、师:同学们,我们已经
23、对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统计图,对这些统计图,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学问? 学校数学教案5 1学问结构 2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本节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虽然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在学校学过,但对于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并不深刻,为了加深同学对概念的理解,为以后学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打下基础,所以老师不要忽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以后证明四边形问题的基础,也是学好全章的关键.尤其是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推论,推论的应用有两个条件: 一个是夹在两条平行线间; 一个是平行线段,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得出一个结论平行线段相等,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结论都不成立,这也
24、是同学简洁犯错的地方,老师要反复强调. 难点:本节的难点是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灵敏应用.为了能娴熟的应用性质定理及其推论,要把性质定理和推论的条件和结论给同学讲清楚,哪几个条件,准备哪个结论,如何用数学符号表示即书写格式,都要在讲练中反复强化. 3教法建议 (1)教科书一开头就给出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我感觉这样引入新课,不利于调动同学的乐观性.自己设计了一个动画,建议老师们用它作为本节的引入,既可以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又可以激活同学的思维. (2)在生产或生活中,平行四边形是常见图形之一,老师可以多给同学供应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图片,增加同学的感性熟识,然后,让他们自己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老师
25、最终做总结.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要推断两点:首先是四边形,然后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判定方法,又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共性质. (3)对于老师来说讲课当然重要,但讲完课后有目的的强化训练也是不行缺少的,通过做题,关怀同学更好的理解所讲内容,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要反思回顾,总结深化.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第一课时 一、素养教育目标 (一)学问教学点 1使同学把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理解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 2把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1、2 3并能运用这些学问进行有关的证明或计算 (二)力气训练点 1知道解决平行四边形问题的基
26、本思想是化为三角形问题来处理,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推导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的过程,培育同学的推导、论证力气和规律思维力气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要求同学书写规范,培育同学科学严谨的学风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渗透几何方法美和几何语言美及图形内在美和结构美 二、学法引导 阅读、思考、讲解、分析、转化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应用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和运用性质定理2的推论;在计算或证明中综合应用本节前一章的学问 3疑点及解决方法:关于性质定理2的推论;两点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两平行直线中间的距离的区分与联系,留意对概念的教学,
27、使同学深刻理解上述概念,搞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高有关问题 四、课时支配 2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教具(做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投影仪,投影胶片,小黑板,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老师复习提问,学习思考口答;老师设疑引思,同学争辩分析;师生共同总结结论,老师示范讲解,同学达标练习 第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四边形?什么叫四边形的一组对边? 2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在位置上有几种可能? (老师随着同学回答画出图1) 图1 【引入新课】 在四边形中,我们常见的有用价值最大的就是平行四边形,如汽车的防护链,无轨电车的击电杆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形象,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呢
28、?这是这节课争论的主要内容(写出课题) 【讲解新课】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留意:一个四边形必需具备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才是平行四边形,反过来,平行四边形就确定是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一个四边形因此定义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判定方法(定义判定法)又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共性质 2平行四边形的表示:平行四边形用符号“ ”表示,如图1就是平行四边形 ,记作“ ” align=middle 图1 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讲解平行四边形性质前必需使同学明确平行四边形从属于四边形,因此它具有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共性),同时它又是特殊的四边形,当然还有其特性(共性),下面介绍的性质
29、就是其特性,这是一般四边形所不具有的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 (教具用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拼凑的平行四边形演示,由此得到证明以上两个定理的方法如图2) 图2如图3 所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所以由此得到 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图3 要留意:必需有两个平行,即夹两条平行线段的两条直线平行,被夹的两条线段平行,缺一不行,如图4中的几种状况都不行以推出图4 4平行线间的距离 从推论可以知道,假如两条直线平行,那么从一条直线上全部各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相等,如图5 我们把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平行线
30、的距离 图5 留意:(1)两相交直线无距离可言 (2)连结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一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叫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确定要留意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分与联系 例1 已知:如图1, 学校数学教案6 【学习目标】 1.了解圆周角的概念. 2.理解圆周角的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理解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4.娴熟把握圆周角的定理及其推理的灵敏运用. 设置情景,给出圆周角概念,探究这些
31、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运用数学分类思想赐予规律证明定理,得出推导,让同学活动证明定理推论的正确性,最终运用定理及其推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 温故知新: (同学活动)同学们口答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叫圆心角? 2.圆心角、弦、弧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二、 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P90-P93,思考下列问题: 1、 什么叫圆周角?圆周角的两个特征: 。 2、 在下面空里作一个圆,在同一弧上作一些圆心角及圆周角。通过圆周角的概念和度量的方法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个弧上所对的圆周角的个数有多少个? (2).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 (3).同弧上的圆周角与圆心角有什么
32、关系? 3、默写圆周角定理及推论并证明。 4、能去掉同圆或等圆吗?若把同弧或等弧改成同弦或等弦性质成立吗? 5、教材92页思考?在同圆或等圆中,假如两个圆周角相等,它们所对的弧确定相等吗?为什么? 三、 典型例题: 例1、(教材93页例2)如图, O的直径AB为10cm,弦AC为6cm,ACB的平分线交O于D,求BC、AD、BD的长。 例2、如图,AB是O的直径,BD是O的弦,延长BD到C,使AC=AB,BD与CD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四、 巩固练习: 1、(教材P93练习1) 解: 2、(教材P93练习2) 3、(教材P93练习3) 证明: 4、(教材P95习题24.1第9题) 五、
33、 总结反思: 【达标检测】 1.如图1,A、B、C三点在O上,AOC=100,则ABC等于( ). A.140 B.110 C.120 D.130 (1) (2) (3) 2.如图2,1、2、3、4的大小关系是( ) A.3 B.32 C.2 D.2 3.如图3,(中考题)AB是O的直径,BC,CD,DA是O的弦,且BC=CD=DA,则BCD等于( ) A.100 B.110 C.120 D.130 4.半径为2a的O中,弦AB的长为2 a,则弦AB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_. 5.如图4,A、B是O的直径,C、D、E都是圆上的点,则2=_. (4) (5) 6.(中考题)如图5, 于 ,若 ,则
34、 7.如图,弦AB把圆周分成1:2的两部分,已知O半径为1,求弦长AB. 【拓展创新】 1.如图,已知AB=AC,APC=60 (1)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2)若BC=4cm,求O的面积. 3、教材P95习题24.1第12、13题。 【布置作业】教材P95习题24.1第10、11题。 学校数学教案7 学习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2理解并把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 3会依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学习重点: 探究和把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学习难点: 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 一、学习过程:预习提问 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
35、交点?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相交外,还有哪些呢? (一)画平行线 1、 工具:直尺、三角板 2、 方法:一落;二靠;三移;四画。 3、请你依据此方法练习画平行线: 已知:直线a,点B,点C. (1)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几条? (2)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的平行线平行吗? (二)平行公理及推论 1、思考:上图中,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 条; 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 条; 你画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 探究:如图,P是直线AB外一点,CD与EF相交于P.若CD与AB平行,则EF与AB平行吗?为什么? 二、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36、) A、由于a/d, b/c,所以c/d B、由于a/c, b/d,所以c/d C、由于a/b, a/c,所以b/c D、由于a/b, d/c,所以a/c 2.在同一平面内有三条直线,若其中有两条且只有两条直线平行,则它们交点的个数为(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二)填空题: 1、在同一平面内,与已知直线L平行的直线有 条,而经过L外一点,与已知直线L平行的直线有且只有 条。 2、在同一平面内,直线L1与L2满足下列条件,写出其对应的位置关系: (1)L1与L2 没有公共点,则 L1与L2 ; (2)L1与L2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则L1与L2 ; (3)L1与L2有两个公共
37、点,则L1与L2 。 3、在同一平面内,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是 。 4、平面内有a 、b、c三条直线,则它们的交点个数可能是 个。 三、CDAB于D,E是BC上一点,EFAB于F,1=2.试说明BDG+B=180. 学校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能从简洁的实际事例中,抽象出函数关系,列出函数解析式; 2、使同学分清常量与变量,并能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会求函数值,并体会自变量与函数值间的对应关系. 4、使同学把握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洁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求法. 5、通过函数的教学使同学体会
38、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了解函数的意义,会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求函数值. 教学难点:函数概念的抽象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函数的概念: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假如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反映了函数关系,你能举出一个,并指出式中的自变量与函数吗? 1、学校方案组织一次春游,同学每人交30元,求总金额y(元)与同学数n(个)的关系. 2、为迎接新年,班委会方案购买100元的小礼物送给同学,求所能购买的总数n(个)与单价(a)元的关系. 解:1、y=3
39、0n y是函数,n是自变量 2、n是函数,a是自变量. (二)讲授新课 刚才所举例子中的函数,都是利用数学式子即解析式表示的.这种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必需使解析式有意义.如第一题中的同学数n必需是正整数. 例1、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1)(2) (3)(4) (5)(6) 分析:在(1)、(2)中,x取任意实数,与都有意义. (3)小题的是一个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因此要求. 同理(4)小题的也是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因此要求且. 第(5)小题,是二次根式,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的被开方
40、数是 同理,第(6)小题也是二次根式,是被开方数, 小结:从上面的例题中可以看出函数的解析式是整数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函数的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零;函数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 留意:有些同学没有真正理解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零,片面地认为,凡是分母,只要即可.老师可将解题步骤设计得细致一些.先提问本题的分母是什么?然后再要求分式的分母不为零.求出访函数成立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二次根式的问题也与次类似. 但象第(4)小题,有些同学会犯这样的错误,将答案写成或.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方程的两根用“或者”联接,在这里就直接拿过来用.限于学校同学的接受力气,老师可联系日常生活讲清“且”与“或”.说明这里与是并且的关系.即2与-1这两个值x都不能取. 例2、自行车保管站在某个星期日保管的自行车共有3500辆次,其中变速车保管费是每辆一次0.5元,一般车保管费是每次一辆0.3元. (1)若设一般车停放的辆次数为x,总的保管费收入为y元,试写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2)若估量前来停放的3500辆次自行车中,变速车的辆次不小于25%,但不大于40%,试求该保管站这个星期日收入保管费总数的范围. 解:(1) (x是正整数, (2)若变速车的辆次不小于25%,但不大于40%, 则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