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教案【优秀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科学教案【优秀8篇】.docx(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五年级科学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虎知道为朋友们整理了8篇五年级科学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以及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2他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 3、愿意与同学交流使用斜面的好处和不足。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研究斜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简单机械实验盒、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2课时 一、导入 谈话:要把一大桶油从
2、地面运到汽车上,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种既简单又省力的方法,是从地面到车厢斜着搭一块木板,把油桶沿着倾斜的木板推上去。一块木板,当把它从低处到高处搭成一个倾斜的平面,并沿着它向上搬运物体时,它就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斜面。(板书课题:斜坡的科学) 二、研究斜面的作用 1、讨论:一大桶油很重,一个人搬不动;可是沿着斜面,一个人就能把它推上汽车。这说明斜面有什么作用? 2、感受:把一个物体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体验利用斜面和不利用斜面由什么不同。 3、分析斜面的工作图,提出自己的猜想: (1)重物被抬高的高度是否相同? (2)重物被抬高时所走的距离是否相同? (3)重物被抬高时是否有其他物体帮助托住了
3、该物体? 我们小组的猜想是 。 4、设计实验方案,分小组开展实验。 把木块立在桌上,将木板(光滑面朝上)的一头支在桌面上,另一头架在木块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 每组滚轮用测力计把它提起,观察用多少力? 把滚动的圆木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滚动,速度要慢、匀,观察用多少力? 及时记录好有关数据。 5、分析整理。 6、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第二课时 三、把斜面“卷”起来 1、照图做一做,看看斜面卷起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2、讨论交流: (1)分析两图中蚂蚁爬行的路线由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卷起来的斜面由什么优点? 3、画出几个不同坡度的斜面,将它们剪下来,卷在铅笔上,看看它们有
4、什么不同? 4、交流本组的发现。 四、斜面的应用 1、多媒体课件出示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学生分析。 2、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实例? 板书设计: 4、斜坡的科学 斜面能省力 斜面不省距离 斜面越长越省力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 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
5、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
6、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 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热胀冷缩 受冷 体积缩小。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7、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 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湿润、混有少量沙的土、长方形塑料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开对接成河道装置)、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大饮料瓶、塑料杯(杯底侧边
8、扎孔)、水、尺子、接水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 1你知道有哪些大的河流?家乡有哪些河流?这些河流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交流。 2教师小结后讲解: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形成的小溪,或是山涧溪流汇集而成的。当流水漫过地表时,会形成细小的水流和沟壑,这些细小的水流会逐渐形成溪流并汇成河流,而沟壑在流水不断侵蚀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成大的切沟和冲沟并形成河床。 3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结果。那么河流对土地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板书课题) 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 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
9、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 回忆沉积实验,观看课本60页插图。 3学生做实验。 准备实验装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 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在记录纸上画出河道的形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并用不同、 的符号分别标记水流速度、水流速度慢有土沉积的地方。 推测: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流速大,什么地方流速小,什么地方会发生侵蚀,什么地方会发生沉积? 在河道上记下自己的推测,用虚线标出。 学生动手实验。注意:在向“河流”注水时,一定要检查出水口是否正对“河道”,试一试,流出的水是不是正好流入“河道”中。确保无误后,才能正式向“河道” 注水。注水一开始,要保持杯子中的水始终是满的。在实
10、验盒的出水口,一定要用较大的容器接住流下来的水。为了让效果明显,观察得更清楚,可以让实验观察的时间长一些,也就是说在一瓶水流完后,再接着倒一瓶水。 观察河水流动速度的变化,注意河水的什么地方被侵蚀了?什么地方会有土沉积下来? 4小组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结果。 6教师小结。 三、侵蚀和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 1思考: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学生讨论回答。 2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或课件。 四、课外拓展活动 除了流水,还有什么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蚀和沉积?请课后阅读单元资料库,了解其他自然力如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11、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通过对潜望镜内部结构的研究,使学生能利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通过课前搜集和整理有关潜望镜的资料,使学生学会利用书籍及其他信息源获取信息。 2、通过制作潜望镜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愿意合作交流;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 3、认识平面镜反光性质的应用;会制作简易潜望镜。 学生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潜望镜的文字、图片资料。 2制作简易潜望镜的材料:条形纸盒、粘纸或双面胶、美工刀、镜子或镜片等。 教师准备: 1有关潜望镜的图片、文字资料。 2自制简易潜望镜。 教
12、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玩镜子玩出了好多有趣的科学道理,还记得是怎么玩的吗? 生(齐):记得! 师: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小组内交流) 师:哪个小组用两面镜子看到了窗外用眼睛直接看不到的景物? 生:我们小组做到了。 师:上来说说你们的做法,演示给大家看一看。 生:(边演示)我们是这样做的:两个镜片,一个斜对着窗外要观察的景物,不断调整另一个镜片的角度,最后就看到了窗外的景物。现在看到了,大家过来看看吧!(教师指派几个同学观看) 师: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 师:从刚才这个小组的做法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1:我想到了我们做的“传光游戏”,当时我们用了4面镜子。 生2:我想
13、到了潜艇上用的潜望镜。我从百科全书上看到潜望镜就是利用两个平面镜做成的。 师:你知道的真多!(竖起大拇指)他说得很有道理,潜望镜就是利用镜子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反光)原理制成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潜望镜的秘密。 2.交流资料,整体感知。 师:课前同学们搜集了一些关于潜望镜的资料,结合自己对潜望镜的认识,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资料的情况。) 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通过交流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我们知道潜望镜开始只是用在潜水艇上,后来又发展到陆地上,主要在军事上用的多,这是我们小组找到的一张潜望镜的图片。 (学生到实物展台上展示图片一张潜望镜实物
14、照片) 生2:我们小组找到了潜望镜的发明过程,我读给大家听: 潜水艇通过调节浮力达到潜浮的目的。1897年,莱克建造了一艘采用双壳设计的潜艇。当时所有的潜艇潜水后只能盲目地行驶,只有当潜艇升到接近水面时,才能够通过舷窗看到水面的情况。莱克设想制造出一种既不易让敌人发现,又可以在水下看到水上情况的仪器安在潜艇上。他买来一大堆各式镜子,试着制造。1902年某一天,他偶然地找到了正确的组合。他希望看到的街道和海港清晰地展现在他眼前。后来,他又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找一位光学教授合作,终于找到了正确的组装方法。他把它装在他制造的潜艇上,这就是后来固定的和可旋转的潜望镜的前身。至此,潜艇才第一次有了眼睛,再
15、也不用在水下的黑暗中盲目游动了。 师:通过听这个小组找的资料,你知道了什么? 生2:我知道原来潜水艇上没有潜望镜,后来是一个叫莱克的人发明了潜望镜。 生3:我还知道莱克从1897年制造了潜水艇后就研究潜望镜,直到1902年才制造成功,用了五年时间,说明他很有毅力。 师:你体会得很深刻,很多科学研究和成果需要科学家用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生或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科学研究就需要这种毅力和精神。 生4:我从中知道了潜望镜是用很多镜子做成的,而且必须正确的组装才行。 体的呢?它的内部构造是什么样的?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每组桌面上的简易潜望镜(牙膏盒自制型)揭开它的秘密吧! (小组合作,有的先用简
16、易潜望镜观察物体;有的在仔细观察简易潜望镜的外部形状;有的小组在小心的打开简易潜望镜,观察内部构造,并在纸上绘制简图;有的小组正在结合搜集到的潜望镜结构图讨论潜望镜的构造) 师: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和收获? 生1:我们小组发现潜望镜里有两块玻璃镜片,这两块镜片是这样放置的(实物展台展示绘制的简图)。 师:也就是说这两块镜片成什么角度? 生2:我知道,是平行的。 生3:反光的面是相对的。 生4:资料上说镜片与水平线成45度角。 师:还有补充吗? 生5:我们还发现潜望镜的长短不会影响观看的效果。 师:你是说哪一部分? 生5:竖着的部分。横着的部分不能太长,长了影响观看的范围。 3.动手制作
17、,应用实践。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潜望镜的构造,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潜望镜? 生(齐):想!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做?给大家提点建议。 生1:用牙膏盒做潜望镜的身子,在上下相对的侧面分别挖一个正方形的口,然后将镜片放到里面。 生2:我反对,镜片不能放进去,要在盒子边上开槽,将玻璃镜片插进去。 生3:最好用胶带粘好。 师:镜片怎么放呀? 生4:成45度角。 师:还应注意什么? 生5:用小刀时要小心,别割伤手。 生6:插玻璃片时也要注意,最好用砂纸打磨一下,或边缘粘上胶布。 生7:做完后将外壳美化一下,最好涂成“迷彩色”,写上自己的名字,免得丢了。 师:同学们刚才提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老师这也有一个制作
18、潜望镜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实物投影展示)。 师:我发现有的同学早已跃跃欲试了,好,下面同桌合作制做一个潜望镜,然后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潜望镜,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学生制作潜望镜,教师巡回指导) 4.总结评价,课后拓展。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主题是什么? 生(齐):潜望镜的秘密! 师:这个秘密揭开了吗? 生(齐):解开了! 师:谈谈你的收获吧! 生1:我知道了潜望镜是根据镜子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原理制成的。 生2:我知道了潜望镜的内部结构,还自己制作了一个潜望镜。 生3:我制作的潜望镜非常漂亮,而且效果很好。 生4:我的潜望镜是在同桌的帮助下做成的,要不我恐怕做不成,我很感谢他。 生5:我知道
19、了潜望镜的发明过程。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由于时间关系,课后可以继续玩一玩你们制作的潜望镜,并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以改进。另外,布置两个课后研究专题: (1)、调查了解,真正的潜望镜是什么样的? (2)、设计一个能够看到四面八方的潜望镜。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古诗西湖二首 教学目标: 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了解大明湖景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教才学情分析: 该诗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该湖也很美诱引学生一睹为快,利于学生细细学习。 教学难点重点: 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教学方法: 欣赏学习法、读书指导法 教具: 光盘、资料卡、投影仪 教
20、学过程: 1、教学“诗画览胜”部分,师生共同学习西湖二首古诗的诗意,领略古诗语言的魅力。重点讲解“蓬瀛、桴、槎、旷荡”等词语。 2、学生自学“温馨点击”部分,。 (1)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学习。 (2)教师帮助学生对景色特点产生一些理性的认识。 3、学习“活动广角”部分 (1)教流学生对景点的认识,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搜集有关济南大明湖的资料,比一比,谁搜集的最多最丰富。 4、总结评价阶段 (1)生自我总结,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2)师表扬积极发言的优秀学生。 板书设计: 大明湖 湖面平随苇岸长,碧天埀影入晴光。一川风露荷花晓,六月蓬影燕坐。 沧海桴浮成旷荡,明河槎上更微茫。何须
21、辛苦求人外,自有仙乡在水乡。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准确地测量自己在平静时、运动后、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后1分钟内呼吸、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心脏、脉搏跳动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 2、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脏跳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运动会对身体带来影响; 2、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手表或秒表、统计图表、风格不同的音乐 学生准备:手表、自制听诊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在以前的生活中,你对自己的身体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
22、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提问:刚刚参加过一些运动,你感觉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3、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量我们的呼吸、心跳和脉搏。 二、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 1、测量活动指导。 (1)提问:怎么样算呼吸一次?指名让学生讲解并演示。怎么样可以测量到呼吸? (2)提问:你有没有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 学生静坐体会。 教师讲述:利用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听到自己和他人心跳的声音。分发课前制作好的简易听筒,分组听一听自己和同桌的心跳声音。 有力的心跳声音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标志。 (3)谈话:除了心脏在有力地跳动之外,我们身体上还有脉搏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怎么样来测量脉搏呢? 方法指
23、导: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将指肚部位放在左手手腕外侧,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这时,中指指肚就可以感觉到手腕处脉搏的跳动了。 学生自我尝试。 (4)讲解:在同一个时间内,心跳的次数和脉搏的次数是一样的。所以在测量时,我们只需要通过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就可以知道心脏的跳动次数了。 2、预测:你静坐时一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是多少?在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 3、布置任务:每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为自己和对方测量1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并在科学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建议可以一人测量自己的呼吸次数,另一人帮助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测量结束后交换。 4、小组活动:
24、分组测量。 5、汇报测量数据,并交流与你预测的数据一样吗? 6、提问:参加活动后我们的呼吸次数和脉搏跳动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7、三分钟热身活动。 各组一位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做“坐下起立扬臂坐下”的循环动作。 活动一结束,小组内合作马上测量运动后的呼吸和脉搏跳动次数,并作好记录。 8、播放舒缓、柔和的音乐,让学生休息三分钟以后,第三次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 9、组内交换,另一位学生参加活动热身活动和休息,再分别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 10、休息时间相机安排学生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系统图。) 三、分析、整理数据 1、阅读自己的活动记录表,提问:比较一下你测量的这三组数据,有什么发现
25、? 2、小组内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总结:人在运动时,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比原来要多很多,所以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都会比原来增加。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所能够承受的运动的负荷也不同,于是会出现有些人运动后呼吸与脉搏跳动的次数变化非常大的现象。 4、调查:哪些人在休息3分钟后呼吸和脉搏的次数已经靠平静时的次数了? 四、拓展延伸 1、小资料: 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平静时的呼吸和心跳参照数 呼吸频率 年龄每分钟呼吸次数 新生儿4050次 5岁儿童2030次 10岁少年25次以下 15岁青少年20次以下 成年人1618次 心跳频率 年龄每分钟心跳次数 新生儿140 3岁儿
26、童110 4岁儿童100 10岁少年90 成年男子70722 成年女子76 德国综合理科教材(初中版2)。感觉这些数据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所以利用资料卡的形式向学生作推荐。 2、提问:通过上面的测量和比较,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想进一步研究? 小组讨论,交流,把想研究的问题记录下来,课后可以自己先去找些资料来自学一下。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 篇七 工具人类的帮手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能具体分析某一类工具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计一种标准对知道的工具进行分类。 2、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发现技术的发展对工具发展的影响。 3、能对某种工具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的问题
27、或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或方案。 4、能根据生活或学习的某种具体需要,独立或与其他同学合作设计一种工具。 5、能从不同的角度设计调查问卷,考察自己设计工具的市场效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说明自己在做同一件事情是,使用与不使用工具的体会。 2、能把调查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 ST-SE 1、能从效率、省力、效果等方面说明使用工具的好处。 1、 能说明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工具的发展结构日益复杂化、功能得到了极大加强;同时工具的发展也促进了技术的发展。 教学准备: 开瓶器、钳子、剪刀、铁丝、未打开盖的瓶子、白纸、投影仪、绳子、布条或纸条、分类结果记录表、不同类工具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
28、过程: 一、引入活动 师:人的身体不如大象强壮,力量不如牛马强大,牙齿不如猛虎雄狮锋利但人的智慧却比其它动物高得多,人们发明和使用工具。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能够做许多其它动物不能做的事情。你知道哪些常用工具?它们对人类有哪些帮助?把你知道得写下来。 每组一张白纸,小学生分组统计各种工具及对人类的帮助。(3分钟) 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统计结果,师把各种工具用统计大表展示出来, 评价并表扬优胜小组 二、体验工具对我们的帮助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切断铁丝、撕开布条、观察细小物,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使用和不使用工具有什么不同吗?让我们动手试一试。 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体会使用工具
29、与不使用工具的区别。 师提示: 1、注意安全 2、确保在比较过程中所用的材料相同,只是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这组变量。 生分组活动,师巡视指导。 师生交流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的不同感受 课上练习 所做事情 是否需要工具 所需工具的名称 开铁罐头盒 冷冻食品 去远方旅游 观看星空 随时了解国外 小朋友的信息 做健康检查 师生交流答案,并说说自己选择这一工具的原因。(从所需要的工作时间,用力大小,工作效果等方面说一说工具能给我们带来那些便利?) 三、给工具分类 师出示写有各种工具的统计大表 师:工具有很多种类,不同种类的工具作用也不一样。例如望远镜能帮助我们望得更远,飞机能帮助我们飞得更快更高,让我
30、们试着把这张表中的工具分分类好吗? 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分类标准,并设计记录表 生汇报各组的分类标准,师相机指导以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分类标准。 学生在小组内分类 交流展示分类结果,并试着说明理由。(不需要统一或唯一的答案,只要学生的标准结果有一定道理就行) 四、小结谈收获 五、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类工具,搜集准备一些不同时期工具的图片或资料,了解这类工具的发展过程。 第二课时 一、工具的发展历程 课前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类工具,搜集准备一些不同时期工具的图片或资料,了解这类工具的发展过程。 师生交流各种工具的发展史并讨论工具的发展趋势。 师:工具的发展如此之迅速,式和科学技术的进
31、步密切相关的,以自己选的工具为例,谈谈技术是怎样促进工具发展的。 师生交流 二、工具的改进 师:工具给了我们很多帮助,但生活中使用工具时总会有些不方便的地方,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哪些优点和不足,把你知道的和大家说一说。 学生用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列举各种工具的优点和缺陷 鼓励学生得质疑精神,(列举一些科学家的发明就是从找缺点找问题开始的,引导学生向科学家学习) 生完成自己的改进方案 师生交流改进意见 三、布置作业 1、继续完善自己的改进方案 2、市场调查,了解自己的改进工具是否受到欢迎。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实验、使学生能够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因
32、。教学重点: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利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因。 教学难点:学生自主制定一个简单的对比实验研究计划并进行定量分析。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指导学生学习进行自主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来研究斜面。 学情分析:在前两年学习科学己有基础上,学生己有一定操作能力。但是学生对学习科学兴趣很浓,接受能力快。本课教学内容趣味性、操作性强。斜面应该是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一种简单机械了,虽然严格的标准斜面并不多,但是很多变形的斜面却一直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在教学中,应该认真分析这些变形的斜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逐渐养成合作
33、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乐意与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实验。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关于斜面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关于斜面的相关资料、搭斜面的材料(长度不同的木板)、测力计、一块木头上钉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螺丝刀、铁锤。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1、出示饮水桶 谈话: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一位同学帮老师把这桶水搬到讲台桌上来,谁愿意帮助老师? 2、找一位同学来搬饮水桶。 3、找两位同学来搬饮水桶。 4、提问:那么,我们一个人有没有办法把饮水桶搬上去呢? 5、让刚才那位同学利用木板再来试一次。 6、提问:这位同学两次搬饮水桶有什么不同? 7、小结:像这种斜搭的木板就是斜面,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
34、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斜面。(板书课题) 学生纷纷举手。 一位同学没有把饮水桶搬到桌上。(很吃力) 两位同学把饮水桶搬到桌上。(还是很吃力) 学生思考:利用木板。(若学生想不出教师可提示) 学生利用斜搭的木板获得了成功。 学生回答:一次利用木板,一次直接搬。 通过教师与学生亲切自然的交流,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斜面的作用,引出课题。 斜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简单机械,设置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发现周围的生活现象存在着科学道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 一、探究斜面的作用 1提问:斜面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2、组织学生汇报
35、各组的猜想。 3、提问:那么,我们能不能利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4、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研究方法。 5、谈话:各组同学开始行动吧! 6、组织学生汇报研究的数据和结果。 7、组织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 8、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斜面确实可以省力。(板书:斜面可以省力) 实验记录单: 实验内容测力计读数 直接提重物 利用斜面拉重物 二、不同倾斜角度的斜面的对比实验 1、提问:请大家再来观察我们刚才得出的数据,你还有什么发现?(教师可适当用不同颜色的笔划出直接提起测力计读数相同,利用斜面读数不同的数据) 2、提问:造成这种现象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呢? 3、提问:我们再如何进行研究呢? 4、组
36、织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 5、谈话:下面就开始我们的研究吧! 6、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根据情况,适当进行指导。 7、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研究数据和结果。 8总结:在不同倾斜角度的斜面上拉动物体,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板书: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 实验记录单 倾斜角度测力计读数 三、巩固应用斜面的作用 1、谈话: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斜面这种简单机械。斜面有什么作用?斜面省力的多少与什么有关系呢? 2出示斜面的应用图片(变形斜面)。 谈话:请大家观察斜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谈话: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 学生思考。 小组交流。 提出猜想。 汇报交流。 各小组利用实验器材设计
37、实验 集体交流研究方法。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交流各组研究的情况。 分析各组数据,得出结论。提出研究的问题。 交流各组提出的猜想。 学生仔细观察数据。 根据提示思考。 发现:这几个组利用测力计时读数完全相同,但利用斜面后虽然都省力,可省力的大小却不相同。 学生思考,回忆刚才的实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可能和倾斜角度有关系) 回忆三角板的角度。(主要是30度、45度、60度)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汇报。利用已有数据,发现新问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观察、思考、汇报。 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科学的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38、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归纳概括能力。 适当的引导,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利用材料设计不同坡度实验。培养学生好奇好问的习惯。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对比试验是科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实验。 这是对知识的巩固与拓展,进一步使学生认识体会到科学即生活的道理。 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注意倾听,对学生大胆创新、仔细认真的学习进行表扬,并积极指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提出问题 1斜面有什么作用? 2猜想 3制定实验方案 4实验 分组实验做记录 分析
39、数据 交流整理 5得出结论 实验验证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1引导学生用长短不一的木板垫起同一高度进行实验,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比较木板的长短与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关系,得出规律。 3总结两次实验记录,得出结论。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师:有一座很高的塔,要修建一个能登上塔顶的梯子,要求梯子既容易攀登又占地面积小,应该怎样修? 学生思考设计。学生思考后回答。 自由发言把课堂探究进一步扩展为课下探究。使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培养科学服务于生活的意识。怎样才能较容易的骑自行车上陡坡? 板书设计: 18、斜面 斜面可以省力 倾斜角度越小,斜面越省力 教学反思: 斜面是日常生活中接触较频繁的一种简单机械。但究竟什么是斜面,为什么要用这些斜面,斜面在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等却是学生所陌生的。在本课教学中,我以盘山公路为切入点,按照“做中体验探究发现交流总结应用”的思路进行教学,介绍了有关斜面的知识。 科学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