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一轮复习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第一轮复习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6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三课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中央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其影响汉至元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演变考试大纲考试大纲1 1、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行、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政制度的变化)2 2、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的变化)的变化)3 3、选官用官制度、监督制度的变化、选官用官制度、监督制度的变化具体考点具体考点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20132013年年福建(福建(1717)选择选择20152015年年广
2、东(广东(1313)选择选择全国大纲全国大纲(1212)海南(海南(3 3)全国大纲全国大纲(1313)山东(山东(1414)江苏(江苏(3 3)四川(四川(2 2)山东(山东(1111)浙江(浙江(1515)天津(天津(1212)全国卷二全国卷二(2525)四川(四川(13 13 )非选非选全国卷一全国卷一(2525)20142014年年福建(福建(3838)非选非选重庆(重庆(4 4)北京(北京(1414)选择选择20162016年年北京(北京(1313)选择选择海南(海南(3 3)江苏(江苏(4 4)海南(海南(5 5)全国卷一全国卷一(2626)20152015年年江苏(江苏(2121
3、)非选非选全国卷二全国卷二(2525)北京(北京(1313)选择选择浙江(浙江(1616)福建(福建(1515)四年考情(四年考情(2727考考)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考试前瞻考试前瞻历观过往四年真题,本课内容考查频率高,历观过往四年真题,本课内容考查频率高,重点考查了选官制度中的科举制和历代中重点考查了选官制度中的科举制和历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型中,以选择题为主。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型中,以选择题为主。因为考查频率高,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我因为考查频率高,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对这一课的识记与理解。在新一们要加强对这一课的识记与理解。在新一年的考查中,有可能会涉及如何限制皇权
4、年的考查中,有可能会涉及如何限制皇权及皇权如何反限制的问题。及皇权如何反限制的问题。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就是心就是权力集中权力集中。地方权力集中。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在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在矛盾主要是盾主要是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之争。方之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主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围绕解决这些矛盾而展开。要围绕解决这些矛盾而展开。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三)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三)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1
5、1、一个、一个“继承继承”:西汉和唐朝的明显继承了秦:西汉和唐朝的明显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2 2、两个、两个“趋势趋势”:一是宰相制度的变化体现了一是宰相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强化的趋势;二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君主专制强化的趋势;二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的趋势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的趋势3 3、三个、三个“创新创新”: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机构);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机构);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不仅对古代而且对当今都有重要影才选拔制度)不仅对古代而且对当今都有重要
6、影响。响。方法技巧方法技巧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背景:汉初背景:汉初郡国并行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出现王国问题 汉景帝平定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推恩令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1.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此外,以州为监察区,设置刺史,对地方实行监控。此外,以州为监察区,设置刺史,对地方实行监控。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汉景帝时,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皇帝汉景帝时,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
7、,皇帝相当亲热,得知粱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相当亲热,得知粱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他们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他们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将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王死后,景帝将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的爵位统统提成为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的爵位统统提成为王。对汉景帝的做法最恰当的理解是(王。对汉景帝的做法最恰当的理解是()A A皇帝关爱兄弟,也疼爱子侄皇帝关爱兄弟,也疼爱子侄B B提升其子孙的爵位来削弱封国实力提升其子孙的爵位来削弱封国实力C C加强位于边境的梁国屏障功能,以抵御外忠加强位于边境的梁国屏障功能,以抵御外忠D D皇帝推行开发
8、边疆政策,使边疆国梁国迅速皇帝推行开发边疆政策,使边疆国梁国迅速发展发展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柳宗元在柳宗元在封建论封建论中指出:中指出:“汉有天下汉有天下,矫秦之枉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封功臣。臣。”这一措施这一措施()A.A.加强了汉初的中央集权加强了汉初的中央集权B.B.确立了汉初思想大一统确立了汉初思想大一统C.C.加剧了地方与中央对立加剧了地方与中央对立D.D.体现了汉承秦制的原则体现了汉承秦制的原则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2.2.唐末至五代的
9、割据战乱唐末至五代的割据战乱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牙相邻”材料反应的是材料反应的是()A.A.西周的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 B.B.西汉的郡国制西汉的郡国制 C.C.唐朝的藩镇唐朝的藩镇 D.D.元代的行省制元代的行省制B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
10、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刺史()A.A.开始设立开始设立 B.B.仅仅负责监察地方仅仅负责监察地方C.C.逐渐干预地方行政逐渐干预地方行政D.D.丧失作用,形同虚设丧失作用,形同虚设解析:从材料中刺史解析:从材料中刺史“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可以看出刺史已经与地方郡县官吏相互勾结,干预政事,可以看出刺史已经与地方郡县官吏相互勾结,干预政事,所以选项所以选项C C项正确。刺史本来是中央派遣来监察地方的机项正确。刺
11、史本来是中央派遣来监察地方的机构,但现在已经超出了这个职权,作用越来越大,所以构,但现在已经超出了这个职权,作用越来越大,所以要排除要排除B B、D D两项。两项。A A项在材料中看不出来项在材料中看不出来C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唐朝唐朝藩镇割据藩镇割据导致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唐朝设唐朝设藩镇(节度使)藩镇(节度使)“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和和藩镇割据局面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出现,严重削弱中央集权严重削弱中央集权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12、2.2.唐末至五代的割据战乱唐末至五代的割据战乱3.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背景: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背景: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北宋:北宋:军事上:军事上:把主要将领兵权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收归中央,抽调,抽调各地精兵良将,充实禁军。各地精兵良将,充实禁军。行政上:行政上:由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由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监督财政上:财政上:地方赋收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地方赋收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其余由中央掌控中央掌控。军队和官员人数激增,导致政府财政开支过大,军队和官员人数激增,导致政府财政开支过大,积
13、贫现象由此出现;积贫现象由此出现;将领彼此制约,军队频繁更将领彼此制约,军队频繁更换,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换,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积弱现象由此产生;积弱现象由此产生;官僚队伍庞大,又容易导致人浮于事,办事效率官僚队伍庞大,又容易导致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低下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特点:特点:强干弱枝;强干弱枝;中央和地方都分权。中央和地方都分权。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3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背景背景:措施措施军事军事行政行政经济经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藩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4、,消除藩镇割据现象。镇割据现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积贫积弱”的祸根。的祸根。影响影响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D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映的情况发生在A秦代秦代B汉代汉代C唐代唐代D宋代宋代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范文正公集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政府奏议称:称:“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法度,
15、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出现出现政府奏议政府奏议中所称情况主要是由于(中所称情况主要是由于()A A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推行郡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县制B B西汉初的西汉初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引起匈奴南侵和诸侯国的势力日引起匈奴南侵和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益膨胀C C唐朝中期,地方节度使形成了严重威胁中央的藩镇割据唐朝中期,地方节度使形成了严重威胁中央的藩镇割据局面局面D D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埋下
16、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祸根弱的祸根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2.2.唐末至五代的割据战乱唐末至五代的割据战乱3.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4.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4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背景:疆域空前扩大背景:疆域空前扩大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2 2)概况:全国设十个)概况:全国设十个行省,行省,此外还有此外还有 “腹里腹里”和宣政院和宣政院辖地辖地4 4、元朝实行
17、行省制度、元朝实行行省制度(1 1)背景:疆域空前扩大)背景:疆域空前扩大省省路路府府州州县县和和宣尉司宣尉司(3 3)职能:行省在中书省的直接领导下有相对)职能:行省在中书省的直接领导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军政和司法权。独立的行政、军政和司法权。(4 4)行省受中央节制)行省受中央节制民政民政中书省中书省军政军政枢密院枢密院觐见制觐见制监察制监察制互迁制互迁制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中书省的省的派出机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直接对中书省负责。行省制度行省制度适应了适应了元朝政府管理辽阔元朝政府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疆域的需要,
18、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省制的开端。(5)行省制度)行省制度评价评价: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秦汉:郡、县两级制秦汉:郡、县两级制东汉:州、郡、县东汉:州、郡、县隋唐:州、县两级制隋唐:州、县两级制宋朝:路、州、县宋朝:路、州、县元朝:省元朝:省路路府府州州县县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南宋时地方官选任实行地区回避,其规定:官南宋时地方官选任实行地区回避,其规定:官员在非乡贯员在非乡贯“州县寄居已及七年
19、,虽未及七年,州县寄居已及七年,虽未及七年,而有田产物力及三等户以上,并不许注授本处而有田产物力及三等户以上,并不许注授本处差遣差遣”。实行回避制度,主要目的是。实行回避制度,主要目的是()A.A.防止官员贪污腐败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B.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C.加强对地方管理控制加强对地方管理控制 D.D.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解析:材料对地方官选任实行地区回避就是防解析:材料对地方官选任实行地区回避就是防止地方势力庞大造成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故答止地方势力庞大造成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故答案选案选C C项。项。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20152015
20、山东文综山东文综1414)唐宋时期,地方官)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A A瓦解宗法体系瓦解宗法体系 B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完善地方监察制度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18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
21、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户以下设县长。樊树志樊树志国史概要国史概要(1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其渊源。(5 5分)分)(1 1)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渊源:承袭秦制。渊源:承袭秦制。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材料二材料二“汉高祖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并跨州连邑跨州连邑,有逾古典。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列侯都是“有土之爵有土之爵”
22、,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大特权:一是“自置吏自置吏”,二是,二是“得赋敛得赋敛”摘编自周振鹤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2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 2分)分)(2 2)措施及内容:分封诸侯王国。受封王侯在封地上)措施及内容:分封诸侯王国。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
23、央集权。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材料三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衡山王刘赐谋反,谋反,“国除为郡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
24、编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新编中国通史(3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 5分)并分析其意义。分)并分析其意义。(2 2分)分)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3 3)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加强对诸侯的防范。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
25、五:四点 五分。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变化地方制度的变化)本目小结本目小结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1 1、从整体看,、从整体看,地方地方权力不断被权力不断被削弱削弱,中央中央集权集权不断被不断被强化强化。2 2、从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到郡县制、郡、从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到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刺史监察、路府州县多级机国并行制、刺史监察、路府州县多级机构,最终发展为行省制。从构,最终发展为行省制。从低级低级到到高级高级不不断发展和补充完善。断发展和补充完善。记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隋唐:三省六部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宋:“
26、二府三司二府三司”(中书门下、枢密院(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和三司)元元:“一省二院一省二院”:中书省、枢密院和:中书省、枢密院和宣政院宣政院西汉:建立中朝(内朝)外朝制度西汉:建立中朝(内朝)外朝制度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西汉的中朝(内朝)外朝制度西汉的中朝(内朝)外朝制度内朝:皇帝亲信组成,决策机构内朝:皇帝亲信组成,决策机构外朝:三公九卿组成,执行机构外朝:三公九卿组成,执行机构相权一分为二相权一分为二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皇皇
27、 帝帝尚尚书书令令侍侍 中中常常 侍侍丞丞 相相御御史史大大夫夫太太 尉尉 九九 卿卿 中朝中朝外朝外朝决策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有事上报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皇帝皇帝中中书书尚尚书书门门下下第三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隋唐的中枢权力机构:三省六部制隋唐的中枢权力机构:三省六部制吏吏户户礼礼兵兵刑刑工工皇帝皇帝中中书书尚尚书书门门下下起草诏令起草诏令负责负责 执行执行封驳审议封驳审议相权被割相权被割 皇权加强皇权加强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第三十五页,编辑于
28、星期五:四点 五分。作用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三省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分割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分割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特点:特点: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 。隋隋 唐唐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熟的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熟的标志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唐朝修建长安城,中央政府部门的三省唐朝修建长安城,中央政府部门的三省六部实施该工程的运转机制是六部实施该工程的运转机制是A A、尚书、尚书中书中书门下门下户部户部B B、中书、中书
29、门下门下尚书尚书工部工部C C、中书、中书门下门下尚书尚书吏部吏部D D、门下、门下尚书尚书中书中书工部工部皇帝皇帝尚书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吏、户、礼、兵、刑、工中书省中书省门下省门下省 第三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度度支支盐盐铁铁户户部部中中书书门门下下枢枢密密院院(三衙三衙)侍侍卫卫马马军军司司殿殿前前司司侍侍卫卫步步军军司司皇帝皇帝财政财政行政行政军事军事三司使三司使参参参参知知知知政政政政事事事事宋朝:宋朝:“二府三司二府三司”副相副相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元:中书省制元:中书省制中书省中书省吏吏户户礼礼兵兵刑刑工工皇帝皇帝(最高行政机关)(最高行政
30、机关)“上承天子,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下总百司”,相权增强相权增强第三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李清川等在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一文中指出:文中指出:“武帝武帝(指汉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相的转折。”这里的这里的“转折转折”是指是指()A.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B.B.设立设立“中朝中朝”、“外朝外朝”制度制度C.C.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D.
31、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第四十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某历史著作中有如下的描述,其中被遮盖某历史著作中有如下的描述,其中被遮盖的应是的应是()A.A.兵部兵部 B.B.枢密院枢密院 C.C.内阁内阁 D.D.军机处军机处第四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南宋初,有个叫做王继先的御医,因为治南宋初,有个叫做王继先的御医,因为治好了高宗之病,高宗想封他为好了高宗之病,高宗想封他为“武功大夫武功大夫”,旨下,被给事中富直柔封驳,因为这,旨下,被给事中富直柔封驳,因为这种破例的人事任命不合宋代的种破例的人事任命不合宋代的“伎术官法伎术官法”。最后高宗不得不。最后高
32、宗不得不“屈意从之屈意从之”。材料。材料表明表明()A A宋代机构重叠效率低下宋代机构重叠效率低下 B B宋代君权受到机制性约束宋代君权受到机制性约束C C宋代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宋代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D D高宗是遵法守纪的明君高宗是遵法守纪的明君第四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明末冯元飙说:明末冯元飙说:“(阁臣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柄用专者莫如今日。”反映出明反映出明末内阁末内阁()A.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B.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C.C.
33、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D.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C第四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之各司所事。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于壅蔽。”文中的文中的“朕朕”是指是指()A A汉武帝汉武帝 B B唐太宗唐太宗C C宋太祖宋太祖 D D明太祖明太祖乾隆年间,军机处始终未设专官,其职权范围虽乾隆年间,军机处始终未设专官,其职权范围虽广,但仅供广,但仅供“传述缮撰传述缮撰”。这一现象的主要成。这一现象的主要成因是因是()A A乾隆个人能力
34、突出乾隆个人能力突出 B B军机大臣进取不足军机大臣进取不足C C专制主义体制约束专制主义体制约束 D D封建制度日渐衰退封建制度日渐衰退DC第四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20152015福建文综福建文综1515)元初,中书省)元初,中书省“省规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明中书省()()A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强调集体议决防止
35、大臣专权C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B第四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思考:汉以前的选官用官制度思考:汉以前的选官用官制度 禅让制度:禅让制度: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的部落联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的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世袭制度世袭制度“世卿世禄制世卿世禄制”:夏启开始,我国奴夏启开始,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爵位世代相传的制度。隶社会、封建社会爵位世代相传的制度。军功爵禄制:军功爵禄制:战国商鞅变法时实行,奖励军功,战国商鞅变法时实行,奖励军功,按功受爵;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按功受爵;贵
36、族无军功不再受爵。第四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三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朝朝代代制制度度方方法法依依据据汉代汉代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隋唐宋-演变趋势演变趋势第四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三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朝朝代代制制度度方方法法依依据据汉代汉代察举制察举制推荐征召推荐征召孝悌廉正孝悌廉正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 评定授官评定授官门第门第隋唐宋隋唐宋科举制科举制分科考试分科考试才学知识才学知识演变趋势演变趋势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地方评论推荐演变
37、为考试选拔选拔方式:地方评论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 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选官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人事任免控制权的变化。选官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人事任免控制权的变化。第四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你如何评价科举制?你如何评价科举制?第四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作用:作用:选官任命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选官任命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央集权抑制了士族门阀势力,庶族平民得抑制了士族门阀势力,庶族平民得以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以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38、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局限性:局限性:考试单一,忽视实践能力考试单一,忽视实践能力第五十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它形成了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通道,在它形成了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通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有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有利于陶冶官吏的操守品行,在维护社会稳利于陶冶官吏的操守品行,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作用明显。定方面作用明显。”文中的文中的“它它”是指是指()A A太学太学 B B书院书院C C察举制察举制 D D科举制科举制D D它主要破除贵族官僚和非贵族官僚之间的壁垒,它主要破除贵族官僚和非贵族官僚之间的壁垒,不符
39、合不符合“形成了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通道形成了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通道”书院是教育机构,普及性和连续性不足,书院是教育机构,普及性和连续性不足,本身不能成为本身不能成为“通道通道”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法,没有社会等级限制,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法,没有社会等级限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第五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钱穆在钱穆在国史大纲国史大纲中讲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中讲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写道:制度时写道:“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
40、公开客观之标准。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王室与与政府逐步分离,政府逐步分离,民众民众与与政府政府则逐步接近。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政权逐步解放。”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A.A.军功爵制军功爵制 B.B.察举制察举制 C.C.世卿世禄制世卿世禄制 D.D.科举制科举制第五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我国古代某种制度我国古代某种制度“引导老百姓想的是如何加入引导老百姓想的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团,成为其中的利益者,而不是如何既得利益集团,成为其中的利益者,而不是如何推翻既得利益集团。推翻既得利益集团。”这项制度是这项制度是()A.A.征辟察举制征辟察举制
41、B.B.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 C.C.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 D.D.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第五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1414年福建)年福建)3838(3636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1300多年,至多年,至19051905年被宣布废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益公 邓嗣禹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中国考试制度史(1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
42、要特点。()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 6分)分)(1 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答三点即可)第五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材料二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丁韪良西学考略西学考略 材料三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
43、则虽富不荣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中国考试制度史(2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010分)分)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
44、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答五点。(答五点即可)即可)第五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材料四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
45、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梁启超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3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1010分)分)看法: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挽救民族危机。第五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材料五材料五 1905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400家左右,
46、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徐辉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4 4)在近代,科举制
47、)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西国莫不慕之”,而在,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所学知识加以评述。(1010分)分)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平等观念。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答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答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
48、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需要。第五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四、监察机制四、监察机制汉初汉初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汉武帝汉武帝刺史、司隶校尉刺史、司隶校尉唐唐御史台御史台宋宋 提点刑狱司、通判提点刑狱司、通判元元御史台、监察御史御史台、监察御史作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局限: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人治色局限: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人治色彩浓厚。彩浓厚。课本课本P11P11、1414特点:特点:组织独立,自成系统。组织独立,自成系统。以轻制重以轻制重 。重奖重罚重奖重罚 。监察机构的权
49、力来自皇权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第五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四点 五分。(1313年四川)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年四川)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材料一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置吏律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情况的上计律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
50、,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亲法”、“避嫌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据白钢(据白钢中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