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最新3篇.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75168933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最新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最新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最新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最新3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最新3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 篇一 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现代诗歌较之于当代诗歌,思想内容比较容易把握。因为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名作,特别适宜朗诵,所以课堂上应少作分析,多多朗诵,进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变化流程。 2教材分析: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是作者为了躲避与陆小曼的感情纠缠,再次到英国寻找以前与林徽音的旧梦,聊作排遣,另一种是说此诗就是表达对康桥的留恋与热爱。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写景抒情的特点,采用第二种说法。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徐志摩及本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主题;了解现代派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深切体会作

2、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和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徐志摩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2、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重点: 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手段: 配乐诗朗诵,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一、交流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5分钟) 涉及生平经历、创作背景: 资料(1)徐志摩(1

3、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 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资料2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

4、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设计意图:对徐志摩的个人经历的了解是感知诗歌真情的前提。)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说说各自的初读感受。(2分钟) (述说感受: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 2、指名朗读,交流诗歌内容。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

5、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

6、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设计意图:了解诗歌内容的目的在于为下一步分析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技巧,以及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感情夯实基础。) 3、自读诗歌初步感知诗人情怀。 (设计意图:初步立即基础上的再朗读可以加强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4、赏配乐诗朗诵。 (1)欣赏配乐诗朗诵。 (2)自由朗读 (3)读交流诵读感受。(感情变化:依恋-欢欣-陶醉-执着-激动-沉默-平静) (设计意图:欣赏的同时学生会不自觉地与自己的朗读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体味诗歌的感情为进一步研

7、究诗歌的“三美”创造条件) 三、再读诗歌 完成练习:字词注音(青荇榆阴漫溯斑斓笙萧)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预设问题(1)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风光如画。 (2)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寻找意象)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教师总结意象: 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

8、之为意象。 五、再次朗读 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六、朗读诗歌 七、作业: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能鉴赏“新月派”诗歌的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2、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重点: 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手段:诵读。 教学过程: 一、交流诵读课文技巧。 节奏、韵脚、感情(5分钟) 二、再读确定自己的学习主题(15分) 1、主题提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简介诗歌“三美”追求 闻一

9、多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他不但致力于新诗艺术美的探索,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还努力进行创作实践,写出了许多精美诗篇。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影响深远。 诗的格律是闻一多先生系列诗论中最重要的一篇。在这篇论文中,他系统的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 2、主题研究本诗歌“三美”。 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形式) 音乐美: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语言)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

10、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绘画美: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意境)(分析: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

11、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三、再读课文,品味诗歌三美。12分钟 1、一读品位建筑美 2、品位音乐美 3、品位绘画美 4、自由读品位诗歌追求的“三美”。 四、背诵诗歌。8分钟 1先完成背诵任务的介绍经验。 2老师指导背诵技巧 主题背诵根据各个小节之间的关系背诵。 差异背诵找不同小节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想象背诵根据本诗歌“绘画美”的特点,想象各小节所创造的美丽意境背诵。 五、拓展。 1比较读与李白的送杜少府之

12、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 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2谈炎你对徐志摩诗的认识,将所获写成三四百字的小文章。 六、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并欣赏徐志摩的诗歌,进一步了解徐志摩的诗歌追求。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

13、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感受再别康桥的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 、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网搜索康桥图片、徐志摩头像、再别康桥诗题、配乐朗读录音等与课文相关材料,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2、学生课堂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并配以画外音。如: “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 (让学生收集资料,展示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

14、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受学习成功的机会。)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1)学生自己介绍徐志摩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徐志摩是一个生来就为追寻感动的诗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彗星。康桥是他的知己,是他的“精神依恋之乡”。诗人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诗人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芽的。”) (2)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大致说说你觉得美在哪里? (这首诗美在情感,美在意象,美在韵律。)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轻轻地、悄悄地)为什

15、么要这样? (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深怕惊醒了它。) 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

16、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此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屏绣康河。) 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诗中哪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 (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2、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教师小结。 (以上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诵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既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蕴涵,又提高了学生整体把握诗歌意蕴的能力。) 三、品

17、味鉴赏,体景悟情 1、体验情感美 (1)这首诗感情真挚,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学生自由朗读。初步领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2)诗歌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言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说说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一节三个“轻轻”一再叠用,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抒发了诗人对母校的虔诚恭敬,剑桥大学在诗人心目中崇高而伟大,诗人用自己的形象烘托了剑桥大学。最后一节用“悄悄”与“轻轻”遥相呼应,形成回环复沓之美,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难舍难分。作者只身轻轻来到康桥,又独自悄悄离开,与康桥宁谧的意境相符;他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与他对康桥喜爱眷恋之

18、情相吻合;叠音词“轻轻”与“悄悄”,回环复沓,有轻微跳跃的音乐美。) 2、感悟意象美 (1)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意象感情 云彩难舍难分 金柳欢喜、眷恋 青荇对康河永久的眷恋 潭水将留恋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长篙、星辉感情达到高潮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桥永久的恋情。作者甚至想永久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2)听老师诵读,想象夏夜星光下,诗人独自泛舟康桥,默然寻梦的画面,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品味韵律美 于诵读中感悟 诗节匀称,诗句整齐 用韵细蜜精巧 音乐和

19、谐,节奏感强 回环复沓 (全诗共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压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这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4、总体感知诗歌的情感、意象和韵律美。 (1)学生分组朗读诗歌。 (2)教师与学生配合朗读诗歌。 (走进再别康桥,我们能感受到旖旎迷人的风光,清新如画的别离,淡淡如烟的哀愁,兴奋热烈的眷恋,梦幻般的惆怅;走出再别康桥,我们依然觉得唇齿留香,含

20、蓄隽永。) (3)背诵诗歌。 (徐志摩的新诗以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铸就了其诗歌清新空灵的独特风格。以上教学环节,着力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感悟美、体验美、品味美,从而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四、比较鉴赏,拓展延伸 1、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

21、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相比较,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等物象,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以上重点赏析的部分。)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不少于五百字的赏析文,并在全班交流。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

22、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篇三 一、设计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要求,针对新诗特点,以学生原有的诗歌积累为基础,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并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和艺术美,体会“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 难点:以意向为突破口,鉴赏本诗的意境美。 三、学情分析 学生处于高中阶段,阅读并背诵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具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学习过一定的诗歌知识,对韵律、对仗等常识有所了解,同时,学生具有阅读、鉴赏优美诗歌的主观愿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徐志摩的人生经历,熟悉新诗的基本

23、特点,掌握“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诗歌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民族的优秀文化,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五、教法设计 诵读法、讨论法、研究性学习方案等。 六、媒体选择 CAI课件 七、教学流程 一) 导入:诗歌朗诵会 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寻找有关离别的诗歌,在新课前配合古人吟诗画面和FLASH音乐当堂朗诵,教师点评。 总结:同学们找到了许多离别诗,真可谓“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就让我们带着离愁别绪走进现代离别诗的经典名篇再别康桥。 二) 新课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本诗的节奏和情感。 2、学生活动:思考初读之后对本诗

24、的特点、主旨、手法的感受和认识,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大屏幕:播放作者简介、写作缘起,促进学生理解。 4、学生听示范朗读:FLASH课件 学生听的过程中注意停顿、语气、重音和节奏。 5、学生分节试读,读后自评,然后学生讲评。 6、教师点拨,讲解每节停顿、语气、重音和节奏,初步渗透“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及本诗的情感基调。 7、设疑:读过本诗的人,都用一句话来形容读诗的感受,那就是“怎一个美字了得”,那么请大家思考,本诗美在何处? 8、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先小组内讨论,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向全班提出。 9、释疑:引出“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 音乐美:双行押韵,逐节换韵,叠词的运用。 建筑美:

25、全诗七节,每节4行,平行两级台阶。 绘画美:意象绚丽,动词的使用。 10、熟读成诵:全班配乐朗诵再别康桥 三)总结 轻轻的,徐志摩走了,正如它轻轻的来,他虽然不曾带走一片云彩,却把永恒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也让我们在七十三年后的今天真正体验了诗歌的美,好,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诗歌品读课充分体现了创新教学思想和新教材以朗诵为突破口的教学主张。 “诗歌朗诵会”复习了知识,创设了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读、初感”,保护了学生的自我认识,利于深层教学。 “写作缘起”放在初读、初感后,在学生个性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豁然开朗。 “示范朗读”的FLASH画面精美,音乐轻盈,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学生读后自评”,直接指向停顿、重音等难点,使诵读教学落到了实处。 “鉴赏评价”中学生先思考,后讨论使讨论极具实际效果,激发出思维的火花。 “熟读成诵”对整节课的学习是一种检验,这是比较成功的新教材典型课例。 “课件制作”画面优雅轻盈,音乐舒缓宁静,给学生美的感受。 整节课,诵读教学抓得比较实,真正体现了诵读教学为突破口的教学主张,不过,后期在点拨的过程中,讲解稍多,学生思考的时间稍少,如能把这种讲解变成学生探讨的话,相信效果会更好。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