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75161465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画》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画》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画》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画》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画原文及翻译赏析画原文及翻译赏析 画原文及翻译赏析1 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 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

2、者则非邪? “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宝贵,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 世岂有万尺竹哉? “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

3、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译文: 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可是现在

4、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所以说画竹,确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获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快速。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应当这样做,却不能做到,熟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全都,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所以,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娴熟地去做,平常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突然不明白了,莫非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子由写了墨竹赋给与可,说:“庖丁,是宰牛的,可是(他讲的道理)却为养生的人所接受;轮扁,是

5、制造车轮的,可是(他的阅历)却被读书人所运用。现在,您在画竹上所寄予的思想情感,我以为是有道者的熟识,莫非不是吗?“子由从来不画画,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而像我呢,不只是理解与可的绘画理论,还学得了他的绘画方法。 起初,与可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找上门来。与可很厌烦,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柄相传。后来,与可自洋州回京师,我去徐州任知州,与可跟我说:“我近来告知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集中到你那里了。“信尾还写了一首诗,其中说道:“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

6、尺长。“我向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应当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是懒怠做画,只是想要得到这些绢而已!“与可无言可对,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对这做出了解释,回答他的诗说:“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道:“苏公真善辩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绢,我就要买田还乡养老了。“随着把他所画的筼筜谷偃竹赠给了我,说:“这竹子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概。“筼筜谷在洋州,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诗,筼筜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诗说:“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饭喷

7、了满桌子。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死于陈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书画,见到这幅墨竹图,便停止了晾书,失声痛哭起来。以前曹操祭祀桥公文中有车过坟前就会腹痛的话,而我也记载下来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的亲热、深厚的情意。 解释: 萌:嫩芽。 蜩(tio)腹:蝉的肚皮。蛇蚶:蛇腹下的横鳞。 遂:完成。 庖丁:厨师。庄子养生说:庖丁解牛的技艺高妙,由于他能洞悉牛的骨骼肌理,运刀自如,十九年解了数千只牛,其刀刃还同新磨的一样,毫无损伤。文惠君听了庖丁的介绍后,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轮扁(pin),斫(zhu)轮者也:庄子天道载: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斫轮

8、,轮扁停下工具,说桓公所读的书都是古人的糟粕,桓公责问其由。轮扁说:臣斫轮“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却无法用口传授给别人。斫:雕斫。 缣素:供书画用的白色细绢。 墨竹一派:善画墨竹的人,指苏轼。 袜材当萃于子矣:谓求画的细绢当聚集到你处。 鹅溪:在今四川盐亭县西北,四周产名绢,称鹅溪绢,宋人多用以作书画材料。 箨(tu)龙:指竹笋。陈州:治所在今河南淮阳。湖州:今浙江吴兴,时苏轼任湖州知州。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建安七年,曹操军过浚仪,遣使以太牢祀旧友桥玄。祀文说:“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

9、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乎?“苏轼以此典比方自己与文与可的情意笃厚。 赏析: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不过是一篇绘画题记,却写出了文同超群的画论、超群的画技和高尚的画品,写出了作者自己与文同的友情之深,情感之厚;文章看去好像随笔挥写,却是形散神凝,“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行不止“。 作为一篇绘画题记,大多要描述画面的形象,叙说画家作画的过程,交代保藏者的得画经受,总之,不外以鉴赏、考订为主要内容。而苏轼这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却不是一般的绘画题记,它实际上是一篇纪念文章,是表现对于一位诗人而兼书画家的伴侣、亲戚的追怀、悼念,因此就不能不打破一般绘画题记的常规写法。作者所要

10、追怀、悼念的不是一般的伴侣、亲戚,而是一位诗人而兼书画家的伴侣、亲戚。况且这追怀、悼念又是因逝者的一幅筼筜谷偃竹的绘画而引起的,所以最好的追怀、悼念,就莫过于充分指出和确定逝者在艺术上的杰出的制造和成就。这篇文章一开头也就从介绍文同对于画竹的艺术见降落笔。 文同主见画竹之前,必需先对于竹子有深化细致的观看了解,再经过反复的酝酿、构思,心目当中隐然形成成熟的完整的竹子形象,然后研墨伸纸作画,手不停挥,一气呵成,一幅画竹便创作出来了。这种从生活体验到艺术创作的过程,也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是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的。 文章劈头的一段谈论,提出特别精彩的画竹主见。“胸有成竹“的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但谈论

11、又不能发挥过多,否则便离开了追怀、悼念逝者的主题。所以下面紧接着指出:“与可之教予如此。“点明被追怀、悼念的筼筜谷偃竹的作者文同。是文同这么告知苏轼的。苏轼也是诗人而兼书画家,他和文同建立了深厚情意,不只由于是伴侣、亲戚,也不只由于彼此的政治倾向全都,还由于他们有着共同的艺术爱好,他们写文章赠答,用诗唱歌和,而且在画竹方面属于同一流派。文同关于画竹的主见,实际上也是苏轼的主见。苏轼曾在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古铜剑诗中描写他在友人家喝酒后作画的过程,同时还在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诗中认为写诗要像追赶逃犯那样紧急,快速把眼前景色描绘下来,略有迟缓,景色一消逝,就没法描画了。这如同画竹

12、的“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一样,必需擅长捕获形象,并且准时加以表现。其实绘画作诗,原理原来相同,都讲求形象的气韵生动,而不追求外在体貌的形似。我们以前讲过,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中也指出绘画上留意外形相像,这就等于小孩子一般的见识。假如写诗也这么要求,那么,这个人就确定不懂得诗。画竹的钩勒法,“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就是力求形似,而水墨画法的主见“胸有成竹“,然后挥而就,则是力求神似,通过竹子的完整形象表现出竹子的神态来。 苏轼很虚心,他说这些艺术见解是文同告知他的。而且,苏轼还叙述了实际是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关系,并且提到一般的熟识论原理上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这是上文“

13、胸有成竹“一段谈论的补充与深化,也是一位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各方面都有着极深造诣的艺术家的甘苦之言。苏轼从自己的方面指出由于“不学“而“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那言外之意,还是在确定文同的艺术理论的同时,进一步确定其艺术实践的“操之“甚“熟“,因而得心应手、挥洒如意。文章总是紧扣着追怀、悼念文同这一主旨。所以下面又引用一段旁人赞扬文同的话来加以印证。“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墨竹赋是苏辙为文同所画的墨竹而写赠文同的一篇赋。赋中以“客“的口吻,举了两个古

14、代技艺超群的的事例来说明文同的精于画墨竹是表观了他懂得事物进展的普遍法则。在这篇墨竹赋中,苏辙用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来比方文同,认为文同具有超群的画竹才能,但画竹只是作为寄予,他实际是了解、把握了事物规律的人。苏轼引用苏辙这几句话,是把文同画竹的得心应手、挥洒如意提到“有道“的高度来熟识,而不停留在绘画技巧本身。不过,苏轼还指出:“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由于苏辙不会作画,所以他只能从一般意义上来评论,而苏轼自己也是画家,他除了通过画竹了解文同是“有道“的人以外,还能把握文同画竹的方法。这里,用“并得其法“一句收结了前面关于画竹的谈论。 文章的第一段,高度评价

15、文同的画竹主见和画竹实践。下面由“并得其法“引出文章的其次段,叙写作者与文同关于画竹的书信、诗歌往来的故事,进而高度评价文同的画品、画德,并且归到筼筜谷偃竹的题目上来。 文章的其次段开头说的几句是说文同对自己的画竹,开头并不很看重,人有请求,就答应为之作画。其后四周八方拿着绢绸请求作画的人脚踩着脚,越来越多,文同便厌烦了,把绢绸投掷在地,说是用来做袜子,表示极端轻视。文人官僚之间把他这件事当作谈话的资料。苏轼通过求画人的“足相蹑于其门“,写出文同画竹的为人们所宠爱和宝贵,又通过文同把缣素“投诸地而骂“,写出文同的不愿自居于画匠,以画竹作世俗应酬,沽名钓誉。文同不愿轻易为人画竹,却同苏轼开玩笑,

16、要人们去找苏轼画竹。这样一来,做袜子的材料绢绸就集中到苏轼那里去了。这当然是开玩笑的话,但由此却可以看出文同与苏轼之间关系的亲热,而且说明白苏轼对文同的精于画墨竹的确是“并得其法“的。苏轼略举文同信后附诗的两句,也完全证明白这一点。鹅溪绢,是鹅溪出产的绢绸。鹅溪在四川盐亭县,那里出产的绢绸洁白、均匀、细致,很适宜于作画。扫取,是挥写而成的意思。寒梢,指经冬不凋的长长的竹枝。 这两句诗体现了文同的墨竹画法:竹子是一挥而就的,即“扫取“,画在短短的一段绢绸上,却具有直节云霄之势,所谓“万尺长“。文章至此点山筼筜谷偃竹这幅绘画。两位诗人而兼书画家的伴侣,亲戚之间,为了二百五十匹绢绸的进行讨价还价式的

17、调笑,实际上是彼此心照不宣地谈论着画竹的艺术。“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与“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其精神实质完全全都,都说明白生活与创作的.源与流关系,说明白艺术美不同于自然美,说明白诗人画家在自己的作品里对现实客观事物所进行的提炼、集中、夸张、渲染。筼筜谷偃竹这幅绘画就是如此,所谓“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由于提到了筼筜谷,自然需要对这个地方作一交代。但苏轼不是孤立地进行介绍,而是由此又描述了文同的一件趣事、雅事。文同在洋州喜好种植花木,修建园亭,曾就各处景物逐一题咏,写了守居园池杂题诗共三十首。苏轼也逐一和了诗,这就是洋州三十咏,苏轼诗集作和与可洋州园池三十首,其

18、中其次十四首题为筼筜谷,即这里所引的诗,诗中扣着筼筜谷产竹,描写文同爱山爱竹并宠爱吃竹笋。汉川,即指洋州,因洋州在汉水上游。箨,是笋壳。竹子一名龙孙,所以称竹笋为箨龙。渭,指陕西的渭水。史记贷殖列传曾记载“渭川千亩竹“,那里的人因而很富有,相当于“干户侯“。这里借用“渭滨干亩“,来表示洋州盛产竹子。全诗意思是洋州那么多高高的竹子,像蓬草一样遍地都是,斧头逮着竹笋就砍,想来是太守清贫贪馋,把渭水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肚里。这也是开玩笑的话,所以文同打开信封读完这首诗,那时他正和妻子在筼筜谷烧竹笋进晚餐,不由得大笑起来,口中的饭喷了一桌子。这一段简短的描述,特别形象,生动,刻画了文同豁达、爽朗的思想

19、性格,也表现了苏轼同他的亲热关系,但更重要的还是突出了文同的品德。作知州而“清贫“,以竹笋为食,是写其廉洁,携妻子游山,自备晚炊,是写其旷放,而“渭滨千亩在胸中“,则又照应前面的“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谈论,以诙谐的笔调,通过文同的趣人趣事、雅人雅事,写出他的画竹理论主见。 文章的其次段写到筼筜谷偃竹的题目。下面第三段则以交代文章的写作缘由作为全篇的结束。文同于元丰元年(1078)十月被任命为湖州知州,湖州,治所在今浙江吴兴县。文同去湖州上任,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病逝于陈州的宛丘驿。这年七月七日、继文同任湖州知州的苏轼晾晒书画,看到了文同送给他的筼筜谷偃竹,感伤故旧不禁痛哭失声。他

20、放下画卷,便写下这篇记念文章。“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曹孟德,即曹操。桥公,指桥玄。曹操年轻时,桥玄对他多有鼓舞关怀,后来他们的情意日益加深,曾商定无论谁死了,活着的人路过墓地而不用鸡酒祭祀,那么车过三步就要闹肚子疼。这不过是说着玩的话,但显示了二人关系的不同寻常。苏轼引用这个典故,来说明他在这篇文章中记述当年与文同的“戏笑之言“,也为的显示他们之间的“亲厚无间“,那么,作者对逝者的追怀之深切、悼念之沉痛也就充分表现出来了。 画原文及翻译赏析2 原文: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唐代杜甫 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 将军

21、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 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 内府殷红玛瑙盘,婕妤传诏才人索。 盘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 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 从前太宗拳毛騧,近时郭家狮子花。 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 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 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 霜蹄蹴踏长楸间,马官厮养森成列。 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 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 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 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唿风。 译文及解释: 译文 开国以来善画鞍马的画家中,画技最精

22、妙传神只数江都王。 曹将军画马出名已有三十载,人间又见古代真正神马“乘黄”。 他曾描绘玄宗先帝的“照夜白”,画得象池龙腾飞十日声如雷。 皇宫内库珍藏的殷红玛瑙盘,婕妤传下御旨才人将它取来。 将军接受赐盘叩拜皇恩回归,轻纨细绮相继赐来快速如飞。 贵戚们谁得到曹将军亲笔迹,谁就觉得府第屏障增加光辉。 当年唐太宗着名宝马“拳毛?”。近代郭子仪家中好驹“狮子花”。 而今新画之中就有这两匹马,使得识马的人久久感慨赞夸。 这都是战骑以一胜万的好马,开放画绢如见奔马扬起风沙。 其余七匹也都是特殊而奇绝,远远看去象寒空中飘动烟雪。 霜蹄骏马蹴踏在长楸大道间,专职马倌和役卒肃立排成列。 可爱的九匹马神姿争俊竞雄

23、,仰头阔视显得高雅肤浅稳重。 请问有谁真心宠爱神姿骏马?后世韦讽前代支遁名传天下。 想当年玄宗皇上巡幸新丰宫,车驾上羽旗拂天浩荡朝向东。 腾飞跳动精良好马有三万匹,匹匹与画图中马的筋骨雷同。 譬如河宗献宝之后穆王归天,唐玄宗再也不能去射蛟江中。 你没观看金粟堆前松柏林里,良马去尽徒见林鸟啼雨唿风。 解释 照夜白:马名。 龙池:在唐宫内。 支遁:东晋名僧,养马数匹,有人说道人养马不清高,答:“贫道爱其神骏。”此处比方韦讽极爱曹霸的画马。“自从献宝朝河宗”:此句意指玄帝已经去世。 金粟堆:玄宗的陵墓,在今陕西省蒲城县东。 赏析: 这首诗是广德二年(764),杜甫在阆州录事参军韦讽宅观看他保藏的曹霸

24、所画的“九马图”后所作的题画诗。唐朝初年,江都王李绪善画马,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他“多才艺,善书画,鞍马擅名。”到开元、天宝时代,曹霸画马出神入化,名声更显,赵子昂说:“唐人善画马者众,而曹、韩(干)为之最。”(汤垕画鉴引)所以开端四句,诗人先引江都王衬托曹霸,说曹霸“得名三十载”,人们才又能见到神骏之马。将军,由于曹霸官至左武卫将军,故以“将军”代曹霸以显尊金。乘黄,马名,其状如狐,背上有两角,出山海经,本诗特借以形容马的奇异骏健。 诗人不落窠臼,却先用八句诗,从曹霸画“照夜白”马说来,详细叙述曹霸受到玄宗恩宠和艺名大振的往事,为描写九马图铺叙,并伏下末段诗意。“曾貌先帝照夜白”,貌,描画;先

25、帝,指玄宗;照夜白,玄宗坐骑名。曹霸所画照夜白,形象夺真,感动龙池里的龙,连日挟带风雷飘舞,此谓“龙池十日飞霹雳”。“内府”二句,写玄宗宠爱曹霸的马画,命婕妤传达诏书,才人手捧“内府殷红玛瑙盘”,向曹霸索取并盛放照夜白图。婕妤,正三品女官,才人,正四品女官,玛瑙盘极为宝贵,足见恩宠之重。“盘赐将军”,以下四句,描写曹霸受玄宗赏识、赏赐以后,声名大振,带着“轻纨细绮”上门求画的人,络绎不绝,连达官贵戚也以求得曹霸画作而感到光荣。这一段,上四句用仄声韵,药、陌、锡韵通押,下四句用平声微韵,诗韵的转换与诗意的递变、层进相切合。 “从前太宗拳毛騧”以下十四句,转入写马正位,具体绘写“九马图”。诗人多层

26、次、多角度地描写曹霸所画的九匹马,错综写来,鲜活生动。前六句,先写二马,“今之新图有二马”,一为唐太宗的拳毛騧,是太宗平定刘黑闼时所乘的战骑,一为郭家狮子花,即九花虬,是唐代宗赐给郭子仪的御马。二马都是战骑,一以当万,因此诗人赞道:“此皆战骑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缟素,是画绢。一打开画卷,就见到二马在广邈的战地风沙中奔驰,诗人从逼真的角度,称誉图上二马画艺超群。“其余七匹”以下四句,分别从七马的形貌、奔驰、伏枥三个方面,再现画上七马“殊绝”的神态,都是与众不同的良马。“迥若”句,描摹七马形貌,七马毛色或红、或白、或红白相间,如霞雪飞动。“霜蹄”句,是说有些马奔驰在长楸道上,践踏霜雪。“马官

27、”句,是说有些马在厩里排列成行,由马官悉心厮养。诗人先写二马,后写七马,又对“九马图”作出总的评价:“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九马匹匹神骏,仰头顾视,神采飞扬,气度稳健,惹人宠爱。这二句诗,深得马的神趣,杨伦评之为“警句”(杜诗镜铨),谁是苦心爱马的人呢?诗人再一次运用陪衬法,写道:“后有韦讽前支遁。”,以支遁衬托,是突现保藏九马图的韦讽。这句诗赞誉韦讽风韵不凡的品德和酷爱绘画艺术的高深素养,也遥扣题意。本段前六句用平声麻韵,中四句用仄声屑韵,后四句用仄声韵,上声阮、去声震通押,韵转意换,诗思层次分明。 最终一段共八句,押平声东韵(只有一处为冬韵,通押),一韵毕竟。前四句写玄宗巡幸骊

28、山的盛况。新丰宫,即骊山华清宫,唐京兆昭应县,汉代本名新丰,骊山在县境内。玄宗巡幸至骊山,帝辇翠华葳蕤,旌旗拂天,数万匹厩马随从,每种毛色的马列为一队,马队相间,远望如锦绣一般。“皆与此图筋骨同”,是指真马与图上之马都是良马。着此一句,扣全诗咏“九马图”的题旨。后四句写玄宗入葬泰陵后的萧竦景况,表现其“衰”。“自从献宝朝河宗”句,借周穆王的升遐比方唐玄宗崩驾。河宗,即河伯,周穆王西征,河伯朝见并献上珍宝,引导他西行,穆王由此归天,(穆天子传)。“无复射蛟江水中”,玄宗已卒,无人再来江边射蛟。此处用汉武帝的故事,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武帝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君不见”二句,描写玄宗

29、陵前的萧条。龙媒,骏马,语出汉书礼乐志:“天马来,龙之媒。”玄宗陵前松柏里,骏马都已离去,只剩下鸟儿在松风中鸣叫。唐玄宗宠爱马图,宠幸曹霸,巡幸新丰宫,数万骏马随从,一旦归命,群马尽去,松柏含悲,这一结,韵致悠长,盛衰之叹,俯仰感慨,尽在其中。 题画诗常见以画作真的手法,而杜甫这首题画马的诗,更是淋漓尽致,变幻莫测。“人间又见真乘黄”,“龙池十日飞霹雳”、“缟素漠漠开风沙”等句,以画马作真马,夸饰曹霸画艺神妙。诗人从画马说到画家的受宠幸,从画马说到真马,从真马说到时事,从玄宗的巡幸说到升遐,诗思不断拓展,寄予了诗人对玄宗的深情眷念。叙述真马、时事的时候,又不时插带一笔,照应马画,以画、以马作为

30、线索,绾带全篇,正如陆时雍所论:“画中见真,真中带画,尤难。”(唐诗镜)全诗感慨肤浅,波澜迭起,转笔陡健,脉络细密,章法纵横跌宕,气概雄浑激荡,情韵极尽沉郁顿挫,实为古今长篇题画诗中的杰作。在章法上错综绝妙。第一段四句先赞曹氏画技之超群。其次段八句追叙曹氏应诏画马时所得到荣誉和宠幸。第三段十句,写九马图之神妙及各马之姿态。第四段八句是照应其次段“先帝”的伏笔,从而产生今昔迥异之感。诗以奇异高远开首,中间翻腾跌宕,又以突兀含蓄收尾。写骏马极为传神,写情感神游题外,感人至深,兴味隽永。浦起龙读杜心解说:“身历兴衰,感时抚事,惟其胸中有泪,是以言中有物。”此言极是。 画原文及翻译赏析3 朝代:宋代

31、作者:苏轼 原文: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译文 山色葱郁,烟水渺茫,大小二孤山,矗立江水中央。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有客舟从那里而来,桨声流水间船身抑扬。沙滩平坦,微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两山如发髻耸立,正对江水之境,二美梳弄新妆。船中商贾,切莫轻佻,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解释 李思训: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的创始人。他是唐朝的宗室,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官至右武卫大将军

32、。新唐书、旧唐书均有传。他的山水画被称为“李将军山水”。大孤小孤:指大孤山、小孤山。两山耸立江中,遥遥相对。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东南鄱阳湖中,一峰独峙;小孤山在今江西彭泽县北、安徽宿松县东南的江水中。搀:刺,直刺。低昂:高一低,起伏不定。峨峨:高耸的样子。这句以女子的发髻比拟大小孤山水雾缭绕的峰峦。“晓镜”句以妇女的梳妆镜比方江面、湖面。贾(g)客:商人。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这两句说,船上的商人举止不要轻狂,美丽的小姑早已嫁给彭郎了。这里形容江山秀美,人们不能自禁其爱。当地民间就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奇。 赏析: 李思训是中国“北宗”山水画的创始人。他曾在江都(今属江苏扬

33、州)、益州(州治在今四川成都)做过官,一路上,长江风景是他亲身观赏过的,此画即使不是对景写生,画中景色也是经过画家灵敏的眼光取得了印象的,和向壁虚构和对前人山水的临摹不同。诗中所叙的“大孤小孤”在江西境内,两山遥遥相对。“崖崩”两句,极写山势险峻,乔木苍然,是为画面最惹眼的中心。“客舟”以下四句,写画中小船,直如诗人身在画境之中,忽闻棹歌,不觉船之骤至。更进一步,诗人俨然进入了小舟之中,亲自体会着船在江上低昂浮泛之势。诗人曾有出颖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一诗,其颔联“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和第七句“波平风软望不到”,与这首诗的“沙平”两句,上下只改动了两个字,可见这两句是他舟行时亲身体

34、会而获得的得意之句,重又用于这首题画诗上。至此,画面上所见的已完全写毕,照一般题画诗的惯例,应当是发表点评价,或对画上的景物发点感叹了,但苏轼却异军突起地用了一个特别的结束法,引入了有关画中风景的当地民间故事,使诗篇更加余音袅袅。 小孤山状如女子的发髻,故俗名髻山。小孤山又讹音作小姑山,山所在的四周江岸有澎浪矶,民间将“澎浪”谐转为“彭郎”,说彭郎是小姑的夫婿。南唐时,陈致雍曾有请改大姑、小姑庙中妇女神像的奏疏,吴曾能改斋漫录载有此事,可见民间流传的神幻故事已定型为一种神祇的祀典。苏轼将江面和湖面喻为“晓镜”,将大小孤山比作在晓镜里梳妆的女子的发髻,正是从民间故事而来。“舟中贾客”两句,与画中

35、“客舟”呼应,遂使画中事物和民间故事融成一体,以当地的民间故事丰富了画境,实际上是对李思训作品的确定。而这一确定却不露痕迹。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评此诗时,称其“神完气足,遒转空妙”。“空妙”的品评,对诗的结尾,恰切之至。 画原文及翻译赏析4 书戴嵩画牛/杜处士好书画 宋朝 苏轼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行改也。 书戴嵩画牛/杜处士好书画译文 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隐士,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

36、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牛一幅,他特别宠爱,用锦囊盛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 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气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种庄稼的农夫,织布应当去问纺纱织布的婢女。”这句话是不行转变的。 书戴嵩画牛/杜处士好书画解释 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 宝:这里是动词,珍藏。 囊:袋子,此处指画套。用彩锦做装画的袋子,用玉石做卷画的轴子。 曝:晾、晒。 搐:抽搐,收缩。 掉:摇着尾巴。掉,摇摆,摇动。 然:认为xx是对的。 所

37、宝:所珍藏的画。 戴嵩:唐代画家。 锦襄玉轴:以玉为轴,用锦囊盛起来。 拊掌:拍手。 翘起尾巴。 书戴嵩画牛/杜处士好书画简析 从杜处士角度的收获:要虚心,乐于接受正确看法; 从戴嵩角度的收获:做任何事都应当敬重事实,不能想当然; 从牧童角度的收获:要留意观看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文章最终引用古语的作用:通过引用手法来加以说明本文的中心思想。做任何事应当先了解各种实际的状况,正如画牛必需懂得牛的习性。 画牛必需懂得牛的习性;做其他事也应当先了解各种实际的状况。即使是名家的创作,也应当以真实的事理为依据。文章告知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看事物。也就是5个字:实践出真知。 画原文及翻译赏析5 画鸡

38、 朝代:明代 作者:唐寅 原文: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翻译: 它的头上鲜红如红花怒放的帽子不用裁剪是天生的,它是一只白鸡所以满身雪白走过来。一生之中它从来不敢任凭说话,但是一旦喊起来千门万户就随着打开门窗了。 赏析: 唐伯虎说:我这是题我画的白鸡。”“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生平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他好像又在说自己,他说,我美丽的,天生的冠如大官员头上的帽子,我披着满身雪白的羽毛慢慢向你们走来。平常我不会任凭说话,由于我是时间的使者,一旦我说话了,你们就要开头新的一天了! 红冠,当时是当官的人戴的帽子;而我的红冠,是自己长出来的

39、。满身雪白,由于我是从冬天走过来的;“走将来”,将,是助词,向你走来;我背负冬天的雪向你走过来!因此由于我有重大责任所以白天黑夜我不能任凭说话,由于我一旦说话的时候,是君临天下了的呀;我一旦说话的时候,是告知你们天亮了,起床了,皇帝也不能例外,长官也不能例外,有钱人也不能例外,老百姓也不能例外,天下人应当起床了 从今诗看,第一、二句,作者运用了描写和颜色的对比。这是古代诗人写诗的一个特点。起句的“头上红冠”,从局部描写公鸡头上的大红冠,承句“满身雪白”又从全身描写公鸡浑身的雪白羽毛。状物明确,从局部到全面;用大面积的白色(公鸡)与公鸡头上的大红冠相比,颜色对比猛烈,我们可以想象大公鸡威猛的姿态

40、向我们走过来。第三、四句又道出了深刻的道理来。转句“平身不敢轻言语”,诗人的诗路急转,说公鸡一生不敢任凭啼叫,此句的气色收敛,还很低调,尤其“不敢”一词,用的很贴切,此句是全诗中最难写的一句,为第四句的结句做了无法替代的铺垫,当我们读到“一叫千门万户开”时,才突然醒悟过来,原来第三、四句在说公鸡具备的美德和权威。第三、四句又是运用了诗歌的艺术手法,使两句产生了猛烈的对比。 所以,全诗一气呵成,大气有余,艺术手法老道。先是大白和大红的颜色猛烈对比;后是气概上的猛烈对比。在诗歌的感情表现上,四句分别是“放、放。收、放”。写豪放的诗歌,最难写的就是在感情豪放的诗句中,如何支配感情收敛的词句,与豪放的

41、词句作对比,提高豪放的效果。 画原文及翻译赏析6 浣溪沙一叶扁舟卷画帘 一叶扁舟卷画帘。老妻学饮伴清谈。人传诗句满江南。 林下猿垂窥涤砚,岩前鹿卧看收帆。杜鹃声乱水如环。 鉴赏 上片写词人与老妻泛舟徜徉的野趣。 尽管是“一叶扁舟”,上面的设置却颇为清雅。词人卷起画帘,与老妻对坐。一面饮酒清谈,一面观赏着如画江山。“老妻学饮”句,雅兴溢于笔端。不用说,写诗填词,更是必不行少的内容了。“人传诗句满江南”一句,既道出了“清谈”的内容,又勾画出了词人自信傲慢的翩翩风度。 下片寓情于景,写归途的欢愉心情。 “林下猿垂窥涤砚”:垂,下挂、落下或向下俯身;窥,是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或在暗中察看的意思;涤

42、砚,洗砚台。试想:一个或几个调皮的猴子,下挂或向下俯身,闪动着诡谲的小眼睛,在偷偷地窥伺着词人洗砚台的动作。这个镜头,很是生动传神,逗人宠爱。“岩前鹿卧看收帆”:靠岸了,收帆了,山岩前的小鹿,安闲地躺在那里,静静地观看着词人的一举一动,表现得饶有兴味。使人感到此情此景,难以言喻,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接着,词人舍舟登岸,惊起了岸边杜鹃一片“声乱”,激起了船边的一片漩涡“如环”。 在这阕词里,词人以归途的三个动作为序:预备回去了,先要洗洗砚台,然后收起风帆,最终舍舟登岸。妙就妙在他没有简洁地去描写自己这三个动作,而是用猿、鹿的神态和杜鹃的反应,客观地揭示了词人的内心世界:自信,闲适,

43、意趣潇然。 黄庭坚的这首小词,写得活泼、欢快,生活气息浓郁。可以说是人物的心境美和大自然的环境美的天衣无缝的统一。 画原文及翻译赏析7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墨竹图题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 译文 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解释 署:衙门。 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称“同年”的父辈为年伯。 中丞:清代将巡抚称为中丞。 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 萧萧:拟声词,形容草木摇动声。 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 吾曹:我们。

44、 关情:牵动情怀。 赏析: 潍县:今属山东省。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称同年的父辈为年伯。包大中丞括:包括,字银河,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乾隆年间,曾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故称“中丞”。衙斋:官衙中的书斋。些小:指官职卑微。吾曹:我们。关情;关怀。 【鉴赏】 郑板桥善画善书,尤喜画竹,故而他的题画诗也大多以颂竹为主题,譬如这一首。 首句即点明自己的身份,“衙斋”即官邸,“萧萧”说明周遭环境优雅,同时也紧扣画竹的主题。次句由竹叶声响联想到民间疾苦,一个“疑”字道出了诗人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第三句是说自己官职卑微,只是一个小县吏,然而只要是有关民众的,事无

45、巨细,都会放在心上。“一枝一叶”表面上看还是咏竹,实际比方民间疾苦。 由于此诗是题画诗,因而诗人从竹入手,托物言志,表达了做好民众父母官的心声;又由于画是送给上司巡抚大人的,故不有几分劝勉之意。诗歌语言质朴,比方的手法穿插类同,使全诗具有一种虚实相间的效果,更见意味深长。 画原文及翻译赏析8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始终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译文 满眼都是浩浩荡荡的长江水,青翠的山岚又属于哪一郡的山。 一向都是万里无边的意境,今却画在尺幅不大的一窗间。 树木映照在夕阳的余晖中,孤独的暮色昏云,还未归去。 这幅画中含有不寻常诗句,吟咏不断也体

46、会不出其意境。 解释 许道宁:宋河间人,一作长安人,善画,自成一家。 一窗间:指画幅不大。 晚:晚照或晚气。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此诗首、颔联写画中山水,尺幅有万里之势;颈联写暮景,回应“苍然”;尾联写作诗,谓画中景非笔墨所能传出,既极赞画之神妙,又自惭诗之拙。此诗具体起笔突兀,通体气概雄浑,很有杜意。 起笔两句,使画中山水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尤妙在以“满眼”强调水之浩浩荡荡,用“何郡”把对“苍然”的赞美隐在一片疑问之中。起笔十字,独造其妙,意境全出。 三、四句“始终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承接上二句意脉,作一小结:万里的山水,万里的意境,竟被作者凝固在尺幅画间,仍将掩饰不住的赞美溢于诗表,不同的是前之赞美是对山水而发,此之赞美是对画的意境而发。 及至第五、六句“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其物与心之相互感发的关系,至此已脱颖而出。 末两句作一种总结式的感叹,“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颇有“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之风,同时也是对深一层意境之引发。全诗到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