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教案下册优秀9篇.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75160232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47.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生物教案下册优秀9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七年级生物教案下册优秀9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生物教案下册优秀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生物教案下册优秀9篇.docx(5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七年级生物教案下册优秀9篇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e”字的玻片;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教学过程 走进新单元读第二单元开篇语,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

2、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指导学生看书中35页图,提问、朗读,引出主题。 导入新课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导入的策略和方法 讲授新课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 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 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

3、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2、显微镜的使用 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情况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认真观看 动手观察,注意规范。进行鼓

4、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写有“e”字的玻片; 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动植物玻片标本; 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 给予鼓励性评价。 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强调:用低倍物镜(10x或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 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使学生明确: 物像是倒像 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引导学生换目镜

5、后再观察。 问: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归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练习思考,回答。看书39页注意事项后,动手操作,将显微镜放入箱中。 学生畅所欲言。提示:显微镜使用完后,怎么办? 小结:给予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课后实验室开放。 教学反思: 练习使用显微镜是学生在实验室上的第一节课,到实验室时要先跟学生强调实验室的纪律,让学生明白以后来实验室上课必须遵守实验室纪律,强调实验室的清洁工作,布置好值日生。安排学生观察的“e”玻片要使用低倍的目镜

6、和物镜。强调光圈、反光镜和光线的关系时要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把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怎样使光线变亮,怎样使物像更清晰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边做实验边思考。这样更易使理解这些关系,做题的时候也可以想像做实验的过程,记忆更深刻。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懂得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2、教学难点:生态平衡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之前两节课学习了两个实验光对鼠妇的影

7、响、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都是说明了什么原理?(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环境。)这就说明了我们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把这个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 先在书本上找出生态系统的概念,P22,画出概念。怎么样的环境才算是一个生态系统呢?那么我们的课室算不算一个生态系统?比较一个农田、一个森林与我们的课室的区别,从而更准确地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那生态系统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生态系统里面有无数条食物链,食物链交错又成了食物网。我们小学的时候学习过食物链和

8、食物网,看一下书本是怎么样对这两个概念下定义的?P24。让学生读出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并举例。草兔狼。(强调箭头应指向捕食者)。那在森林中这几种生物还有跟其他生物有联系吗?(昆虫吃草,老鼠吃草,老虎吃兔,狼吃鹿)强调每条食物链的连接箭头都是指向捕食者。并简单介绍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三、介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简单介绍各营养级。 课件图示几种生物,让学生自行连接成食物链,看哪个小组连成的食物链最多,最准确。根据食物链的连接讲解处于食物链的不同位置的生物介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强调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那为什么植物叫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让学生记忆更深。从树叶、蝉、黄雀、螳螂四种生物

9、组成一句话,是什么话?(激发学生积极性)。以这四种生物为例介绍各营养结构和营养环节。巩固前面介绍的知识。以今天或昨天的午餐为例,说出一条以学生为终点的食物链。讨论书本P23练习。 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列举一食物链,让学生讨论这里面的植物会不会逐渐减少,动物会不会无限量增加从而引出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再举一动画实例。强调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五、如果人类加入到生态系统中,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看图片介绍例子,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关注地球的意识。 1、我国有天然草原4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1.7%。天然草原面

10、积每年减少约65?70万公顷,草原生产力下降。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导致植被覆盖度下降、草原鼠虫害加重,沙尘暴频繁发生。 2、人类大量饲养山羊,山羊吃草,斩草除根,对草场的破坏程度相当于绵羊的20倍。由于生态恶化无草可吃,导致骆驼严重营养不良,使得驼峰下垂,骆驼无法站立。 3、砍树容易种树难,生态危机一旦出现,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得到恢复。 六、做练习 教学后记: 对于前面的食物链,食物网,因为学生小学时已有学过相关的知识,但没有学到概念,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学生对食物链的连接比较感兴趣,可以以食物链为每个知识点的连接点,让每个知识点通过食物链来相联系。维

11、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很多学生不能理解什么叫生态平衡,可以通过一些动画来加深他们的印象。比如课件中可以设计某种捕食者增加后,被捕者会减少,但这种情况并不会持久发生,要让他们了解,有一个动态的动画。 教学反思: 对于知识点的衔接不够娴熟,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过渡过硬。要懂得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连接技巧,让课堂上得更系统。 七年级生物教案下册 篇三 细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学习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细菌形态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

12、象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分析 1、细菌结构特点及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因为: (1)通过学习细菌细胞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及显著区别,明白为什么把细菌从植物中划分出来。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重点之二。腐生细菌等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动态平衡和自净作用。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学习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

13、打下基础。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为重点之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2、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了解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数量极大,与人类关系密切,但因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特别是有些地区的学校缺少相应的教学设备,如显微镜、显微投影仪、录像设备和微机等,所以教师难以进行直观教学。 (2)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

14、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学的难点之二。因为初一学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识很少,也没有接触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因而讲透细菌在促进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见过细菌吗?听说过细菌吗?能否描述出细菌的样子?在学生议论后请学生回答问题。 由此引入新课,教师接着指出:细菌分布广泛,无论是空气、水、土壤还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细菌生活。但它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15、 (2)关于细菌形态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用高倍显微镜演示细菌的三种形态;如果有教学设备的学校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可以用显微投影仪投影放大细菌的三种形态。播放细菌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录像片段。以上设备都没有,教师可让学生参看书中的显微照片及插图,同时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出细菌三种形态的示意图。接着教师总结出细菌的形态:单细胞个体,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3)细菌的结构特点,该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知识,可用讲述法。首先课前要准备好细菌结构的模式图。如果没有,教师可参照书上有荚膜的细菌结构示意图画一个。对照图来讲述细

16、菌结构特点时,注意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强调: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所以细菌不属于植物范围。另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结构如:有的细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有的细菌在细胞壁外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关于芽孢,教师应该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细菌总的特征,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该菌种的休眠状态,称休眠体。注意说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一个细菌只能生成一个芽孢,在适宜条件下,一个芽孢萌发形成一个菌体。芽孢对恶劣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壁很厚渗透性差,含水量极少。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气灭菌法。一般情况下

17、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师可以补充讲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例如:有些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产生晶体内含物,称副芽孢体。苏云金杆菌和日本甲虫杆菌等产生的副芽孢体对某些昆虫有强烈毒性,因此有些国家用苏云金杆菌等细菌作为杀虫剂又称生物农药,既能消灭害虫又不污染环境。 2、细菌生命活动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生殖过程中要强调-生殖是单细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点是简单、快速,属于无性生殖。在讲述生殖过程中,教师可参考教参中的示意图边讲边画。 (2)细菌的营养方式的讲述可用谈话法。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的?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什么?细菌不

18、含叶绿素,它怎样获得营养?经讨论后,教师做必要的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推论出细菌与植物的营养方式有本质的不同。接着引出异养的概念以及腐生细菌与寄生细菌的概念。强调腐生和寄生细菌的区别:腐生是从已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组织中获得有机物;寄生是从活的动植物体内或体表来吸取有机物来生活。 3、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1)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本内容教师可运用讲述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着诞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是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物体死亡后是否永远保留在地球上?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让学生回答,谁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细菌的具体作用需要教师来讲述。

19、下面教师可画简图让学生连线填充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加深学生了解腐生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可布置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完成: 用一个广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虫的尸体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盖。上面做好标记,过一段时间挖出来观察,看看有何变化。 (2)在讲述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之前,先让学生讨论,细菌对人类是否都有害?有益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现在何处?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要强调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数种类。纠正细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认识,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0、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上的问题。布置学生看课外读物的内容。 4、本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细菌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范围很广,特别是近些年来在环境保护、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制药业等等在讲课时可以渗透这方面的信息。 生物教案七年级下册 篇四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

21、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

22、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

23、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24、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4、提出问题:以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只描述了种子外部形态的改变,那么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其内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实验:请几位学生分别尝尝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有什么不同感觉。 请参与实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 萌发的种子有甜味,干燥的种子没有甜味。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 干种子里的淀粉没有发生转化,不含糖分;萌发的种子里的淀粉已转化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

25、必须转变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种子中子叶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运送给胚芽、胚根和胚轴;玉米种子中胚乳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由子叶吸收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1、提出问题:“我们家中贮存的种子,并不都能萌发。这是什么原因呢”? 2、组织学生分析原因(提示:(1)种子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生命的。(2)种子形成多数是在秋季。) 3、总结: 种子是具有一定寿命的,所以存放时间过长的种子有可能已经死亡。而刚成熟的种子也不能萌发,是因为它们正处在休眠时期,这是种子在形成后,对寒冷的冬季适应的结果。 4、出示实物投影,介绍种子发芽率测定的方法。 三、巩固:(如时间不够,

26、可做为课下练习) 1、我们吃的绿豆芽,主要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成? 2、子叶出土与不出土的种子,在播种时深度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种子的萌发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1、自身的条件:胚是完整的,并且是活的。 2、外界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3、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因素: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胚根发育成根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子叶或胚乳提供各部分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探究活动 探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材料用具: 取饱满健壮的红皮小麦种子和白皮小麦种子若干粒,刀片一个,镊子一个,培养皿4个,卫生纸若干张,清水,标签,胶水等。 实验步骤: (1)浸种使

27、小麦种子萌动。 (2)将萌动的红皮小麦200粒和白皮小麦200粒分别放在标有1号和2号标签的培养皿中,观察它们的发芽率。 (3)将萌动的红皮小麦20粒和白皮小麦20粒,分别切下它们的胚,分别放置胚和胚乳部分。 (4)将切下的10粒红皮麦种和10粒白皮麦种的胚,分两部分放在标有3号标签的培养皿中,观察它们的发芽率。 (5)将切下的10粒红皮麦种和10粒白皮麦种的胚乳部分,分两块放在标有4号标签的培养皿中,观察它们的发芽率。 3号培养皿中的两种小麦胚能不能长成幼苗? 。 4号培养皿中的两种小麦胚乳能不能长成幼苗? 。 设置1号和2号培养皿的意义是什么? 。 试根据探究性实验的结果,说明种子的胚和胚

28、乳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各起什么作用?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可将红皮小麦的胚嫁接在白皮小麦的胚乳上,或把白皮小麦的胚嫁接在红皮小麦的胚乳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并观察结果,对结果进行讨论。 生物教案七年级下册篇6 处理课本七年级下册44页课后练习第4题,说说致病微生物在“旅途”中的“遭遇”,我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病原体,和许多同伴一块往里走,路上遇到哪些困难,特别提醒学生是说“遭遇”,而不是“旅途”的路线。 以往我都是提问的,这次我鼓励学生自己说,不提问,在2班里有一个男生起来回答了,我觉得不满意,继续鼓励其他同学回答,这时一个女同学起来了,结结巴巴的,有时还自已就笑起来了,不

29、顺畅,我一看这个同学以前的表现是爱表现,但不认真学习,而且成绩还很差,我从心里就不高兴了,但不能打击学生,就让好继续说吧,她说她和谁谁还有谁,我想你扯哪么多干什么,就说有许多同伴不就行了,结果她说在什么地方哪个同学如何了,又有哪个同学如何了,最后自己成功到达肺。听着听着,我惭愧了:她说的虽然不流利,但非常形象生动,我不应该看不起她,举好我没有表达出来。 我表扬了她,但也在心中告诫自己,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要看到学生的闪光点,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 篇五 八年级生物上册水中生活的动物学案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 2、探究鱼

30、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特征 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二、教学重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5-1-1水中生活的动物 (第1课时) 一、动物的种类 1、大约有150万种 2、两类 一类是脊椎动物 (分类依据:体内有无脊柱) 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 二、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类 1、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链鱼、鳙鱼 2、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两个特点: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3、鱼类的形态特点:

31、 a)体形:呈梭形(流线 形),能减少水中阻力 b)体色:背面颜色较深,腹面颜色较浅,是一种保护色 c)体表:被覆鳞片,体表有黏液,减少水中阻力 d)体表感觉器官侧线:能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 e)运动器官鳍 胸鳍:平衡作用,帮助转换方向 腹鳍:平衡作用,防止左右摇摆 臀鳍:平衡身体作用 背鳍:对鱼体的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防止身体侧翻 尾鳍:控制前进方向,产生前进的动力 躯干部和尾部:妆生前进的动力 f) 鳔:使鱼能够浮停在不同的水层中 g) 呼吸器官鳃 鳃丝 :气体交换的场所 鳃弓 鳃耙 :过滤水中的物质 4、鱼: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以此适应水中生活。 六、

32、作业 1、目前已发现的动物种类约有( ) A、150种 B、100万种 C、150万种 D、200万种 2、观察水中生活的鱼,会看到它的口和鳃盖后缘相互交错地时而张开,时而闭合,这是鱼在( ) A、摄食 B、生殖 C、呼吸 D、排泄 3、鲫鱼在水中向前游泳的动力主要来自( ) A、胸鳍和腹鳍的不断摆动 B、尾鳍的不断摆动 C、尾部和身体的左右摆动 D、各种鳍的不断摆动 4、鱼呼吸时,水流流经的路线是( ) A、体外 鼻孔 鳃 血液 B、体外 口 鳃 血液 C、体外 口 鳃 体外 D、体外 鼻孔 口 鳃 体外 七、教学反思 5-1-1水中生活的动物 (第2课时) 一、其他水生动物 1、腔肠动物:

33、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如:海葵、珊瑚、海蜇、水母、水螅等。 2、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的动物。如:贝、螺、蚌、乌贼、章鱼等。 3、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如:水蚤、虾、蟹等。 4、其他动物:海豚、鲸、海豹(哺乳动物)、龟、鳖(爬行动物)等。 二、动物间的联系: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水域环境的保护 四、作业: 1、下列不属于鱼纲的动物是( ) A、鲫鱼 B、金鱼 C、鲸鱼 D、青鱼 2、在常见的腔肠动物中,能食用的是( ) A、水螅 B、海蜇 C、海葵 D、珊瑚虫 3、水域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 A、工厂污水的排放 B、生活污染物的

34、排放 C、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D、包括以上三项 五、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教案人教版 篇六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阅读教材P114115)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基因库和基因频率 (1)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2)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3、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阅读教材P116117) 1、可遗传变异的来源突变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2、可遗传变异的形成、特点和作用 (1)形成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

35、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 (2)特点:随机的、不定向的。 (3)作用:只是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阅读教材P118) 1、原因:不断淘汰不利变异的个体,选择积累有利变异的个体。 2、结果: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四、隔离与物种的形成(阅读教材P119121) 1、隔离 (1)概念: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2)类型: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2、物种的形成 (1)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 (2)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36、:生殖隔离。 五、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阅读教材P123126) 1、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生物的进化。 六、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阅读教材P126) 1、有些学者认为: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2、有些人认为: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种群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种交替出现的过程。 重点聚焦 1、为什么说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的基因频率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37、? 3、自然选择与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共研探究 资料:某种群中有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其中AA、Aa所占比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请分析作答: 1、生物进化 (1)为什么说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 提示:个体的基因型是终身不变的,无论它在自然选择中具有多大优势,其基因型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地遗传给下一代个体,因为个体的基因组成来自双亲。种群中个体的基因来自种群基因库,个体死亡后又通过其后代把基因延续下去。如果一个个体不能与种群中其他个体交配产生后代,这个个体在进化上就没有意义。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种群、种群的基因频率 (1)判断种

38、群发生变化的依据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2)除自然选择外,基因突变、迁入和迁出等因素都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3)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 若该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数目分别为a1、a2、a3,则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A的数目(A+a)的总数目100%=2a1+a22(a1+a2+a3)100%。 若已知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P1、P2、P3,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P1+1/2P2。 根据资料中的图,第36个月时,基因a在种群中的频率是多少? 提示:三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故第36个月时,Aa=0.4,AA=0.2,aa

39、=0.4,基因a的频率为0.4+(1/2)0.4=0.6。 总结升华 1、相关概念的比较 比较项目含义变化后与进化的关系 基因型 频率该基因型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 生物不一定进化 基因频率该基因数全部等位基因数100% 导致生物进化 基因库种群中全部基因可导致生物进化,它的变化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 2、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1)已知基因型个体数计算基因频率(以等位基因A、a为例) A基因频率=A基因的总数A基因的总数+a基因的总数100% a基因频率=a基因的总数A基因的总数+a基因的总数100% (2)已知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 设种群的个体数为N,AA、Aa、aa的个体数分别为

40、n1、n2、n3,A、a的基因频率分别用PA、Pa表示,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用PAA、PAa、Paa表示,则: PA=2n1+n22N=n1N+1/2n2N=PAA+1/2PAa Pa=2n3+n22N=n3N+1/2n2N=Paa+1/2PAa (3)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遗传平衡定律 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符合以下五个条件时,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一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或者说是保持着基因平衡的。这五个条件是: a.种群足够大;b.种群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c.没有突变发生;d.没有新基因加入;e.没有自然选择。 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

41、特点 设A的基因频率为p,a的基因频率为q,则p+q=1。 雄配子 雌配子A(p)a(q) A(p)AA(p2)Aa(pq) a(q)Aa(pq)aa(q2) 即AA%=p2,Aa%=2pq,aa%=q2。 实例:若已知AA的基因型频率为m,则A的基因频率为m。 【规律方法】伴X染色体遗传基因频率的计算 若基因(假设为A与a)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计算基因频率时,只需考虑X染色体,不考虑Y染色体的数量,若N表示基因频率,则计算公式如下: NXA=2NXAXA+NXAXa+NXAY2(NXAXA+NXAXa+NXaXa)+(NXaY+NXAY) NXa=2NXaXa+NXAX

42、a+NXaY2(NXaXa+NXAXA+NXAXa)+(NXaY+NXAY) 对点演练 1、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会改变 B.只有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D.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选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基因频率改变生物就进化,基因频率不改变生物就没有进化。 2、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78%,基因B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18%82%B.36%64% C.57%43%D.92%8% 解析:选CB的基因频率=18

43、%+1/278%=57%,b的基因频率=1-57%=43%。 共研探究 请根据图示,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桦尺蠖种群中发生的可遗传变异有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2、在树干变黑的环境下,浅色桦尺蠖易被天敌发现和捕食,ss的个体越来越少,SS和Ss的个体越来越多,决定黑-状的S基因的基因频率越来越高,决定浅-状的s基因的基因频率越来越低。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环境变化了,即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对桦尺蠖种群来说,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因为天敌看到的是性状,而不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4、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对种群遗传组成产生影响,但影响角

44、度不一样。 (1)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丰富基因库,改变基因频率,从而影响种群的遗传组成。 (2)基因重组增加基因型的种类,以此来影响种群的遗传组成。 5、有人认为“发生在体细胞中的基因突变不能传递给后代,因此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这种说法不正确(填“正确”或“不正确”),因为发生在体细胞中的突变,可以通过无性繁殖的方法传递给后代,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总结升华 1、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1)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不定向的改变。 (2)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它们只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由生存环境决定。 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原理分析 对点演练 3、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 B.如果没有可遗传的变异,生物就不可能进化 C.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 D.进化改变的是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