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220223152435).pdf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75144669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PDF 页数:50 大小:58.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220223152435).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220223152435).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220223152435).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220223152435).pdf(5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 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 题。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 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教学例 1 出示例 1 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学生在本子上写。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二、教学例 2 学生自学要求: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X50100 X50=100 X5

2、0100 XX=10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 道算式。3、把这 4 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学生可能会这样分:第一种: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第二种:X50100 XX=100 X 50 100 X 50=100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那

3、X50100、X50100 为什么不是方程呢?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四、课堂作业:练习一的1、2、3。板书:X50=100 XX=100 像 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第二课时等式的性质(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 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 题。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2、根据等式的性质(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

4、力。教学过程:一、教学例 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20 20 10=2010 X=50 X 20=5020 50a=50a 50aa=50aa X20=70 X2020=7020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 题二、教学例 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例 4 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

5、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三强调书写的格式。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 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三、课堂作业练习一的第 4、5、6 题。第 4、6 题做在书上,第 5 题写在作业本上。板书: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时等式的性质。X10=50 解:X1010=5010 X=40 第三课时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 页的 712 题。教学要求: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2、进一步理解

6、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2017=37 12Y=4 a12=35 21b14 x=1423 16a=27b 2、解方程X125=370 520X=710 X4.9=6.4 120X=25 7.8X=2.5 X8.5=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选 3 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二、完成第 6 页的 712 题。第 7 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是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最后的结果。第 9 题先由

7、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正,我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第 8 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教师要特别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学生,争取人人过关。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第 12 题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三、课堂作业第 6 页的第 10、11 题。板书:学生的板演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710 页,例 5、例 6 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 13 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 除外),所得结果

8、仍然是等式的性质。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 0 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教学过程:一、复习等式的性质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 0 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二、教学例五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2、集体核对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4、接下来,请

9、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 吗?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 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8、练一练第一题、指名读题、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核对、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三、教学例六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10、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6、计算出 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六填写完整。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8、试一试、出示 X0.2=0.8、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集体核对,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9、练一练第二题、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集体订正。四、巩固练习1、练习二第一题、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该怎样解,指名口答。(第三组)、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集体核对2、练习

11、二第二题、指名读题、生独立填写,师巡视。、你在填的时候是怎样想的?五、课堂作业练习二第三题第五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 811 页,例 7 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 47 题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教学例 7 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2、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 米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4、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指名上黑板。5、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6、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12、?7、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列式?(生小组内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计算的)8、小结: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谁来说一说,用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9、试一试、指名读题、题目的各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指名口答后生集体填写在书上。如有不同的可以书上补充。、请同学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集体核对。10、练一练、引导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明确题目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相等关系,并将这个关系写在书上。、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生独立解决,师巡视,帮忙有困难的学生)、集体核对。二、巩固练习1、练习二第

13、 4 题、生独立读题,明确题意。、引导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并解答。、集体核对。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做完后你是怎样检验的?2、练习二第 5 题、指名读题,明确题意。、小组讨论每题的数量关系,全班交流。生独立解答、集体核对3、练习二第 6 题、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小组内核对,同时交流讨论数量关系。、全班交流。三、课堂作业练习二第 7 题第六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1 页练习二 812 题教学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等式的性质并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等式的性质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来说一说,等式有怎样的性质?指名口答。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一些相应

14、的练习巩固知识。二、练习二第 8 题1、指名读题2、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3、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小组内交流)4、我们在解答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也就是将算出的未知数的值再代入方程,看等式是否成立。三、练习二第 9 题1、指名读题2、这道题目,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量?3、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相等关系?(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4、生独立做在课练本上。师巡视(注意辅导有困难的学生)5、集体核对。四、练习二第 10、11 题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两道题目的数量。2、生独立解决,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做法,并通过板演在全班讨论。3、集体核对五、课堂作

15、业练习二第 12 题第 7 课时整理与练习(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 页13 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的14 题。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让学生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形成知识的体系,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和速度。3、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回顾与反思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说出:方程、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解方程:求方程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

16、程。学生独立思考问题:1、举例说一说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等式有哪些性质?你是怎样解方程的?3、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小组内逐一交流这3 个问题,有组长组织。全班交流。二、练习与应用第 2 题学生独立完成。选 3 题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帮有错的学生订正。第 3 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这 4 题的方程和解题过程,没有意见的就通过。全班交流:(1)交流有困惑的地方。(2)交流有不同意见的题目。4X=10 1.6X=5.6 X7=17 X110=250 三、课堂作业练习与应用的第 1、4 题。板书:第 8 课时整理与练习(2)教学内容:练习与应用的第57 题,“探索与实践”

17、的题目。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让学生通过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探索与实践出示第 8 题题目。指导学生理解题目:“连续的 3 个自然数”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说说。学生独立思考这 3 个问题,在本子上适当记录。小组内交流,把困惑、疑点、不同意见的地方记录下来。(1)abc 的和等于 3b。(2)3X=99 X=33(3)5n=55 n=11 很多学生在做这道题时会感到比较困难,要让有能力的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多举例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补充:依此类推,9 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99,你能用

18、方程算出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吗?解:设中间一个数n。9n=99 n=999n=11 第 9 题学生读懂题目意思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同座位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全班交流:(1)从第一个天平可看出,一个梨子的质量相当于3 个苹果的质量。(2)从第二个天平可看出,三个苹果的质量相当于 6 个桃的质量。(3)因此,一个李子的重量相当于6 个桃子的质量。二、评价与反思组织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三、课堂作业练习与应用的第 57 题。第二单元:确定位置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 页例 1、练一练,练习三13 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

19、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谈话:同学们去过南刚体育馆观看过篮球比赛吗?(出示一张球票)这是老师去南刚体育馆看比赛的票,拿着票,老师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你知道老师是怎么找到的吗?学生自由回答。2、出示例 1 的情境图。这是班级的座位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有个小朋友叫小军,你知道他坐在哪里吗?指名学生回答。如果我们不知道小军的位置,听了刚才同学的发言,能顺利地找到小军

20、的位置吗?你觉得用这样的方法描述小军的位置有什么特点?(不够清楚,比较麻烦)3、揭示课题并板书。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描述小军的位置,显得不够规范或比较麻烦。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二、教学新课1、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1)介绍列、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实际上,在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指图说,板书)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半从前往后数。这叫什么?这是第几列?(从图中指列、行问)这是第几行?指第 1 列第 1 行的图问:这一位同学在第几列第几行?(第1 列第 1行)小军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同桌互相指一个位置说

21、说。(2)出示抽象图。如果把每个学生的座位用圆圈表示,每一行有几个圈呢?一共要画几列呢?出示抽象图:第7行第6行第5行第4行第3行第2行第1行第第1 7 列列图中的第 1 列在哪里?第 1 行呢?(标出“第1 行”和“第 1 列”)谁能像这样标出其他的列和行?指一指第 4 列第 2 行在哪里?第 3 列第 4 行在哪里?同学们在明白了列和行的含义后,现在能正确、简明的确定位置了吗?(3)用数对表示位置。小军坐在第 4 列第 3 行,在数学上可以用数对表示为(4,3)。你知道这个数对的含义吗?数学中的4 表示什么意思?3 呢?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

22、两个数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师指抽象图中任意一个圈问:请你用数对表示。2、完成“练一练”。(1)学生在书上完成1、2 题。你能找到第 2 列第 4 行的位置吗?有数对怎样表示?(2)(5,5)表示什么呢?是图上的哪个圈?两个“5”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三第 1 题。教室里的座位共有几列几行呢?第1列第 1行是哪个同学的座位?用数对怎样表示你能说说自己的座位在第几列第几行吗?用数对怎样表示?在小组中互相说说,并互相指其他座位说数对。2、完成练习三第 2 题。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常用数对确定位置。你能悦纳嘎数对表示这四块瓷砖的位置吗?追问:第 3 列的两块瓷砖有什么共同特点吗?第

23、 4 行的两块瓷砖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写出的两个数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一列的两块瓷砖,数对中的第一个数相同;同一行的瓷砖,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3、完成第 3 题。(1)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每一块花砖的位置。(2)在小组中交流花砖位置的排列有什么规律?(3)汇报交流结果。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对你以后有什么指导作用呢?板书设计:用数对确定位置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 页例 2、练一练,练习三第4 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

24、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物体的位置,提高学生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2、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教学重点:能熟练运用数对表示实际生活中物体位置。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出示图。第 4 行B 第 3 行A 第 2 行C 第 1 行第第1 7 列列请用数对表示图中A、B、C的位置。A(3,2)B(5,3)C(7,1)你是怎么确定位置的?说说你的想法。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 2。(1)出示没有标出行与列的公园平面图。你能试着标出平面图有几行几列吗?尝试标行与列。(2)出示完成的方格图。图中行与

25、列的标法与上节课所学例题及练习题的标法有什么不同?指出:例 2 中 0 既表示列数的七点,也表示行数的起点。说说:第 3 列是哪一条线?第5 列是哪一条线?第3 行是哪一条线?第 5 行是哪一条线?想一想,怎样用数对表示书报亭的位置?(2,3)(3)分组讨论:儿童乐园等其他景点的位置怎样用数对表示?盆景园的位置(5,7)大门的位置(3,1)饭店的位置(5,2)谁能说说确定景点位置时可以怎样找?(4)观察比较。看一看,表示儿童乐园与书报亭位置的数对有什么特征?(数对中左边的数都是 2)这说明什么呢?(儿童乐园与书报亭在同一列上)还有哪些景点的位置具有这样的特征呢?小组中说一说。交流汇报。2、练一

26、练。(1)完成第 1 题。独立完成,集体评讲。你是怎样找到这些点的?说说你的想法。围成的是什么图形?为什么?(2)完成第 2 题。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D点和 E点应该怎样表示呢?“顺次连接 A、D、E、C、A”是什么意思?围成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检验对边是否平行?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三第 4 题。怎样用数对表示试验小学和图书馆的位置?实验小学(5,5)中两个 5 表示的意思是否一样?(3,2)(2,3)表示的位子哈相同吗?为什么?你能找出这两个位置在哪里吗?小组中讨论第(3)(4)小题。2、完成练习三第 5 题。汇报交流结果,展示路线。指导用数对进行描述。四、自学“你

27、知道吗”学生介绍自己了解了哪些知识。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对于用数对确定位置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说说在确定位置时我们可以怎样找?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3 页的例 1、例 2 和“练一练”,练习四的第 1-4 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 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8、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公倍数含义,会求 10 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难点:理解公倍数含义,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准备:长 3 厘米、宽 2 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 6 厘米、8 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练习四第4 题里的方格图、红旗和黄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多媒体出示教材 P22页例 1 谈话: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可以正好铺满哪个正方形?你是怎样想的?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1、操作验证,同桌交流谈话:用长 3 厘米、宽 2 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 厘米和8 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

29、学生独立活动后指名在实物展示台上铺一铺2、全班交流,初步感知引导:用长 3 厘米、宽 2 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 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铺边长 8 厘米的正方形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吗?3、想像延伸。提问: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这样的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讲述:6、12、18、24既是 2 的倍数,又是 3 的倍数,它们是 2 和 3 的公倍数。(板书课题:公倍数)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公有”、“既是又是”的概念内涵。说明: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

30、同样可以用省略号表示。四、应用概念,深化理解1、独立探究,小组交流谈话:6 和 9 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依次分别写出 6 和 9 的公倍数,再找一找。提问:你是怎样找到 6 和 9 的公倍数的?又是怎样确定6 和 9 的最小公倍数的?先找出 6 的倍数,再从 6 的倍数中找出 9 的倍数。先找出 9 的倍数,再从 9 的倍数中找出 6 的倍数。引导: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一种方法简捷些?2、明确 6 和 9 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18,指出:18 就是 6 和9 的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最小公倍数)3、用集合图表示

31、。指导学生填集合图后,引导:12 是 6 和 9 的公倍数吗?为什么?27 呢?哪几个数是 6 和 9 的公倍数?五、巩固练习,拓展延伸1、练习四第 1 题。提问:这里在图中要写省略号吗?为什么?如果没有“50以内”这个前提呢?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找到出错原因并改正,培养学生仔细读题的良好习惯。2、练习四第 2 题。引导:4 与一个数的乘积都是4 的什么数?5、6 与一个数的乘积呢?怎样找到 4 和 5 的公倍数?填空时为什么要写省略号?3、练习四第 3 题。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找的。怎样找最快?六、反思总结,梳理提升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怎样

32、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板书设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62=3 82=4 63=2 83=22 6、12、18、24既是 2 的倍数,又是 3 的倍数,它们是 2 和 3 的公倍数。第二课时: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练习教学内容:完成练习四的第58 题。教学要求:1、通过练习,使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并能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选择用合理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4 和 6 3 和 7 5 和 9 10 和 6 二、完成第 25 页的 58 题。1、第

33、5 题让学生观察左边4 题,说说这几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找出每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比较和交流:有什么发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独立完成右边 4 题,再比较交流发现了什么?2、第 6 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分别是什么方法求出每组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3、第 7 题先让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并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列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求 7 和 8 的最小公倍数。4、第 8 题先让学生说说求几月几日小林和小军再次相遇,可以先求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让学生独立解答。三、小结: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四、思考题提示:先用列举法找3、4 和 6 的最小公倍数。

34、第三课时: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26-27 页的例 3、例 4 和“练一练”,练习五的第1-5 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0 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准备:长 18 厘米、宽 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 厘米、4 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教学过程: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因数1、操作活动。先让学生用边长6 厘米、

35、4 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分别铺长18 厘米、宽 12 厘米的长方形。再提问:哪种纸片能将长方形正好铺满?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1、2、3、6 有什么共同的特征?4 为什么不是 12 和 18 的公因数?揭示:1、2、3、6 既是 12 的因数,又是 18 的因数,它们是 12 和 18的公因数。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1、自主探索。提问:8 和 12 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的公因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先找出 8 的因数,再从 8 的因数中找出 12 的因数。先找出 12 的因数,再从 12

36、的因数中找出 8 的因数。2、明确 8 和 12 的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是4,指出:就是 8 和 12 的最大公因数。3、用集合图表示。出示相交的集合圈,让学生把8 和 12 的因数分别填在集合图中的合适部分,再看图说说各自的想法。4、完成“练一练”重点让学生操作与填空。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1、练习五第 1 题。填好后让学生看图说说15 和 20 的因数分别有哪些,公因数有哪些,最大公因数是几?2、练习五第 2 题。3、练习五第 3 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具体说说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4、练习五第 4 题。先出示第 1 组数,让学生判断,并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37、。然后完成先面几组。5、练习五第 5 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并说说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四、全课小结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第四单元第 1 课时:分数的意义教学内容:例 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的1 至 5 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2、使学生在说明所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学过程:一、揭题。谈话: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

38、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二、新授。1、教学例 1 出示例 1 中的一组图谈话:先来看这几幅图,请大家根据每幅图的意思,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提问: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 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 个圆看成一个整体。引导比较: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说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 1 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39、。提问:(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3)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作分数?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指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2、教学“试一试”学生在小组内说说上面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各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反馈交流时,教师请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回答,一人说分数,另一人说分数单位。在学生回答分数单位时,课件演示每个图中的一份,在学生回答分数中各有几个分数单位时,课件演示每个图中各有这样的几份。3、完成“练一练”提问:各图中的涂色

40、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学生汇报所填分数时,教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三、练习。、做练习六的第题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再指名读一读,并要求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母与分数单位有什么联系?、做练习六的第题先让学生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三分之二,再说说是怎样涂的、怎样想的。提问: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做练习六的第题让学生按照书上的说法,说说第一题中是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平均分成了几份,三好学生有这样的几份,再让学生按照第题的句式说说后两题中每个分数的意义。指出:在研究分数时,把哪个数量平均

41、分成若干份,这样的数量就是单位“、做练习六的第题先让学生看图指一指直线上从几到几的这一段可以表示单位“”。再让学生中直线上的点表示各分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各是怎样想的。、做练习六的第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要求学生说说所填写的两个分数有什么不同。明确:这两个分数都是把枝铅笔看作单位“”平均分后得到的;第一个分数要把单位平均分成份,第二个分数要把单位平均分成份。四、总结。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满意吗?第 2 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内容:例 2、例 3、练一练、练习七1-4 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能判别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2培养

42、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提问:什么叫做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2你能说出一些分数,并说明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吗?3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分数。二、教学新课1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1)出示例 2 学生涂色表示相应的分数。问:把每个圆都看作单位1,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分之几?图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里有几个 1/4?生答师板书。要表示 5 个 1/4,该怎样涂颜色?明确:用一个圆最多只能表示4 个1/4,表示 5 个 1/4 要用两个圆。5 个 1/4 就是 5/4。问:通过刚才的涂色,你有什么发现?指出:当涂色部分不满1 个单位时,分数的

43、分子比分母小;涂色部分正好满 1 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相等;涂色部分超过 1 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2)教学例 3 出示例 3,学生涂色。引导学生看图,讨论:要表示每个分数,各要涂几个1/5?分别用了几个圆?你有什么发现?(3)分数分类比较例 2、例 3 中的这些分数,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说说你是怎样分的?(4)认识概念结合学生的发言指出: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和分母相等或者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问:和 1 相比,谁大,谁小?学生举例说明真分数和假分数。(5)小结:学生自己整理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特点。2练习(1)做 练一练 第 1 题。请学生说一说分别

44、把什么看做单位“1”?(2)做 练一练 第 2 题。(3)判断。真分数一定小于假分数。假分数都大于 1。小于 7/8 的真分数只有 6 个。集体订正。说明理由三、课堂练习1练习七第一题要通过描点、观察、交流,使学生在直线上直观地看到:真分数集中分布在 0 和 1 之间的这一段上,而假分数则分布在从1 开始向右的部分,进而体会到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都大于1。2、练习七第二题独立完成,交流3、练习七第三题独立完成,交流结果。4、练习七第四题独立完成,交流结果学生说说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大小的?四、小结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五、作业相应的练习册。第 3 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

45、几分之几教学内容:例 4、例 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七5-8 教学目的:1、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2、体会分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拓展对分数的认识。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同桌相互举出一些分数,说明意义,并说说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2、根据要求表示分数。3/4 4/7 3、贴出:红彩带黄彩带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结合学生回答,揭示,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二、新授。1、教学例 4。明确问题,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学生独立思考:把谁看作单位“1”?黄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汇报交流。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

46、分成4 份,每份是红彩带的 1/4。黄彩带的长与其中的1 份一样长。也就是说红彩带的 1/4 与黄彩带一样长。(贴出答案)同桌相互交流。2。教学试一试。贴出红彩带:蓝彩带:蓝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学生小组讨论:把谁看作单位“1”?蓝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汇报交流,明确答案。改题:红彩带的长是蓝彩带的()学生思考,小组内交流。明确:把蓝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 份。红彩带的长与其中的 4 份一样长,也就是4 个 1/3,即 4/3。3、教学例 5。(1)出示: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5/4,问: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 份,绿彩带的长相当于其中

47、的 5 份。(2)出示红彩带:你能画出绿彩带吗?学生独立画,交流校对。4、教学试一试。出示红彩带:花彩带:问:你可以怎样提问?你会解答吗?说说怎么想的?学生独立完成,并校对。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 1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2、完成练一练 2 3、完成练习七 5、6 请学生说说怎么想的?4、完成练习七 7(1)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梨的个数是苹果的1/5”“鸭的只数是鸡的 3/4”着两句话的?(2)学生填空。(3)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5、完成练习七 8(1)出示统计图,问:你知道了什么?(2)补充问题,独立解答。_ 是_ 的()(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四、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

48、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册。第 4 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七9-14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1、板书:分数。问:关于分数,你了解了哪些知识?二、练习1、完成练习七 11(1)读出分数,说出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分数单位是什么?(2)找一找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2、完成练习七 9、10 说一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3、完成练习七 12 读一读,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每一句话的?4、完成练习七 13 独立完成,并交流。5、完成练习七 14(1)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题意的?(

49、2)学生画一画。(3)交流,展示画出的各种图形。6、指导完成思考题。(1)学生小组讨论完成。(2)集体交流。三、总结。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四、作业:练习册第 5 课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内容:例 6、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的1 至 5。教学目的: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情境图:把 4 块饼平均分给

50、 4 个小朋友。2、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二、新课1、教学例 6 把刚才呈现的题目改为:把3 块饼平均分给 4 个小朋友。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引导:把 3 块饼平均分给 4 个小朋友,平均每人能分到1 块吗?你是怎样想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每人分得的不满 1 块,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提出要求:那么,可以用怎样的分数表示34 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 张同样的圆形纸片,把它们看作3 块饼,按照题目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学生操作,了解学生是怎样分和怎样想的。组织交流,你是怎么分的?小结:把 3 块饼平均分给 4 个小朋友,每人分得4/3 块。完成板书。把题目改为:把3 块饼平均分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