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阿来的小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阿来的小说.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说专题训练-阿来的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云中村阿来阿巴一个人在山道上攀爬。两匹马走在前面,山风吹拂,马上鬃毛翻卷。弓着腰向上的阿巴跟在两匹马后面,他鼻梁高耸,宽大的鼻翼翕动,他闻到了牲口汗水腥膻的味道。阿巴已经有四年多没有闻到这令人安心的味道了。地震爆发前的几分钟,几秒钟,他就被这种味道包围着站在天空下,那是攀爬更高山道的时候。累了,他站在山道拐弯处休息。他用手叉住腰,望向深深的峡谷,望向峡谷底部的岷江,再抬头仰望上方的雪山。雪山上方停着又亮又白的云团。汗水淋漓的马也停下来,它们身上浓烈的腥膻味聚拢过来,包围了他。后来,阿巴知道,地震爆发的时间是下午2点28分04秒。他熟悉的
2、世界和生活就在那一瞬间彻底崩塌。灾后,他和云中村其他幸存的人离开大山,去往一个平原上的村庄。现在,离开四年多后,阿巴回来了。临行前,阿巴去了从云中村移民来的每一户人家。每一户人家都住着政府统一修建的安置房。他在每户人家坐一阵子,并不说话。每户人家都说,阿巴来了。他们打开炉灶,天然气火苗蓝幽幽的,呼呼作响。他说,我要回去了,你们捎点东西给那里的人吧。是的,每家每户都有在“那里”的人,在那个毁弃的云中村,每家人都有人在“那里”。没有哪家人没有在地震中失去亲人。气氛立即变得悲伤了。他们找出酒、糖果。上小学或幼儿园的孩子的一幅画、新生儿的一张照片。阿巴很惭愧,他不该又来揭开正在愈合的伤口,让这些伤口又
3、流出血来。他说,对不起,我让大家伤心了。乡亲们流着泪,说,请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他们。有乡亲用额头抵着阿巴的额头,乡亲的泪水流进了阿巴的嘴里,阿巴尝到了盐的味道,悲伤的味道。他一户一户、一家一家收集东西,装满了整整一个褡裢。阿巴在移民村的老板家具厂的李老板,得知阿巴要回云中村,就把他拉到村口饭馆喝了一顿酒。饭馆是三户移民合伙开的。以老家的山货为招牌,野菜、蘑菇、牦牛肉、藏香猪肉。李老板把手一挥,说,今天不喝店里的青稞酒,喝五粮液。阿巴说,你一直对我们很好。李老板说的也是干部常说的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他还把一沓钱塞在阿巴口袋里,一点心意,一点心意。阿巴把李老板塞给自己的钱掏出来,说,我不能
4、要工资以外的钱。我是汉族老大哥,你必须拿着!阿巴说,我岁数比你大,你怎么是老大哥?我说的不是我们两个人,我说的是两个民族。阿巴离开那天,整个移民村都出动了。那天,阿巴表情严肃,气度威严。他脱下家具厂的蓝色工装,穿上了藏袍。哔叽呢的灰面料,闪闪发光的云龙纹的锦缎镶边,软皮靴子叽咕作响。有人要流泪,阿巴说,不许悲伤。有人想说惜别的话,阿巴说,不许舍不得。那我们用什么送阿巴回家?用歌唱,用祈祷,用祈祷歌唱,让道路笔直,让灵魂清静,于是,一村人都在汽车站唱起歌来。一村人聚在一起,他们的歌声在汽车站的屋顶下飘荡,他们在水泥站台上摇晃着身体,就像被风吹动的森林一样。歌唱像是林在风中深沉的喧哗,岩石在听,苔
5、藓在听,鸟停在树上,鹿站在山冈,灵魂在这一切之上,在歌声之上。地震发生在5月,救灾的解放军走了,知道解放军要走,好多人都哭了。彭措家断了腿的孩子是两个战士背下山去的。孩子的父亲去替这两个战士补磨破了的鞋,去替所有的解放军补鞋,带着最结实的牛筋线,最柔软的小羊皮,琼吉家的人在废墟下埋得最深,解放军用三天时间才刨出来。他家的老奶奶看到解放军,就说菩萨,菩萨。老奶奶一见到解放军就拉着那些刨过泥的手,搬过石头的手,把发臭的尸体从废墟底下刨出来的手,一个劲儿亲吻。老奶奶在解放军官兵那里得到一个称号“吻手阿妈”。解放军不肯吃灾民的东西,不肯喝灾民的茶,老百姓只能吻他们的手。正陷于遐想的阿巴突然听到了鸟叫声
6、,阿巴听出来是村前石碉上的红嘴鸦群在鸣叫。黄昏降临,以石碉为巢的红嘴鸦开始进行每天例行的归巢仪式,它们绕着云中村,绕着石碉盘旋鸣叫。阿巴想,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节选自阿来云中记,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出现了两个重要的时间,一个是地震发生的5月,一个是离开四年多后的当下。地震后,村民离开大山去安置点居住,四年多之后,阿巴重回故土。B“我要回去了,你们捎点东西给那里的人吧”,阿巴所说的“那里”暗示在灾难中被毁弃的云中村,阿巴此行的重要目的是告慰每家在村里死去的亲人。C小说后半部分描写解放军救助灾民,作者用灾民为解放军“补鞋”、亲吻他们的手等细节,体现
7、汉藏两族的情感交融。D小说结尾,阿巴快到云中村时听到了鸟叫声,以此感叹“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传达出对生命的超然洒脱的态度。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主要运用第三人称,便于抒情,通过阿巴的所见所闻所思叙事抒情;并且多将情景描写与叙事结合,有着哀伤的诗意之美。B小说地方特色鲜明,马身上的腥膻味、收集东西的褡裢、阿巴穿的藏袍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地域特色。C小说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一村人以歌声为阿巴送行的场景,语言生动形象,渲染出肃穆深沉的气氛。D小说的语言高度凝练,整散句兼用,尤其善用长句;笔法灵活,摇曳多姿,感情深沉饱满,引人深思
8、,并极具感染力。3本文将现实与回忆交织起来写,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4有人评价这部小说是“用颂诗来书写殒灭的故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脱粒机阿来水电站建成的那一年,县里下来的工程师带着村里喜欢新事物的年轻人一直在晒场上忙活,并且预言,这个秋天的粮食收上来,脱粒的时候,就再也不用有那么多人拿着连枷前前后后进进退退地反复拍打了。他们在平整的晒场上挖出两个深坑,然后,水泥就出现了不,水泥这种东西在修电站时就已然出现了。水泥是用电驱动的机器的先声。看不见的电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东西。小小的一个开关,啪哒一声打开,它就飞快游走,窜到电灯里放出
9、光明,窜到机器里让所有轮子飞转。啪哒一声关上,电流就飞快地缩回去,顺着电线缩回到最初的那台母机里去了。是的,母机,机村人是这么叫那台被激流冲得飞转并发出了电流的那台机器的。电站刚建成时,机村的男人们含着烟袋,为摸清“机器的脾气”,在发电房里围着机器蹲成一圈,看机器嗡嗡地飞转,仪表盘上表示电流电压的指针越抬越高,先是装在发电房里不同颜色的灯泡发出了亮光。从县上接受了半年培训的发电员戴上了白色的手套,握住了总开关说:“快去看,电要到村子里去了。”这些家伙马上起身往外跑,跑到发电房外,但是,发电房在低处,而村子在雅鲁藏布江河谷的台地上面,没有人能从发电房外看到村子。他们大叫:“我们看不见!”发电员却
10、喊:“预备起!”他发出最后一个音节的同时合上了电闸,然后,大家都看见了。在村子所在的上方的天空里,仿佛一道闪电亮起不,不是闪电,闪电稍纵即逝,瞬间的明亮后是更深的黑暗。而这时在他们眼前的亮光,只是在刚出现的时候,像是闪电一样炸开,但随即就变弱了一些,那片光慢慢成形,慢慢收敛,最后,变成一轮日晕一样的光,罩在了村子上方,中央明亮,在扩散向四周夜空的时候,逐渐黯淡。电给机村送来了前所未有的光亮,人们仍然对为安装机器而在平整的晒场上挖出深坑相当不满。但是新事物总是要出现的。原先,该到从一个专门的地方取来细腻的黄泥,用青杠木锤把晒场平整得一平如镜的时候;庄稼地早已追过了最后一次肥,除过了最后一遍草,麦
11、子和青稞正在扬花灌浆,轻风拂过,所有日渐饱满沉重的穗子都在缓缓摇晃。麦田像是深沉黏稠的湖,阳光在上面很有质感地动荡。五月,人们修补栅栏;八月,秋风渐近时,人们用可以制陶的细腻黄土修补晒场;十月,地里的庄稼收割下来,在高高的晾架上吹干了,麦子和青稞从晾架上抛下来,平铺在修整得一平如镜的晒场上,被越升越高的太阳照着,一地的麦草发出絮语般的细密声响,干草香也在空气中弥漫开来。然后,男女们排成相对的两行,在有节奏的打麦歌声中挥舞起连枷:啪!啪!啪啪!“水边的孔雀好美喙呀!”啪!啪啪!“光滑美羽似琉璃呀!”啪!啪啪!连枷是看得见的,孔雀也是看得见的。但是,现在看不见的电出现了。开镰收割时,工程师来安装机
12、器。他首先在水泥基座上安装机器;接着又指挥发电员牵来一根专门的电线;然后亲手把电线接到机器上,一合上电闸,那台机器就飞快地旋转起来。那是一个上面栽着许多铁齿的滚子在一个铁罩下面旋转不停。机器空转的时候,那铁罩子都被震得要飞起来了一样,晒场上细细的黄尘四处飞扬。工程师合上了电闸。那机器还转动了好一阵子,才不情愿一样停了下来。工程师拿着扳手最后紧了一遍机器上所有的螺丝,指挥着大家排成一排,形成一条从晾架到机器跟前的输送线。这回,他站在一边,点了点头,说:“开始。”这回,是他的助手合上了电闸,机器开始转动的同时,一捆捆的麦子向着机器跟前输送,最后递到了他的手上。他把麦子塞进了脱粒机的喂料口,机器的那
13、一边,细碎的麦草飞扬起来,从一道铁筛上推向了一边,而一粒粒金灿灿的麦粒,从那铁筛间落下,归到了一个狭长的铁槽里。他往机器里连喂了十来捆麦子,然后一挥手,助手拉掉电闸,人们挤到停下来的机器跟前,看到片刻之间,就有那么多麦子被脱粒干净了。工程师拍拍手,说:“看清楚了,就这么干!”人们就按着他的样子干下去。工程师又嘱咐:“小心!不要把手也喂进机器嘴里!”过去,这么多的麦子,如果用连枷拍打,不知要多少的人挥舞着连枷拍打多少遍。于是,人们再次惊叹:“机器!”“电!”这个收获季,机村人的确只用了很少一点人力,很少一点时间,就把往年需要很多时间很多人力的活干完了。机器只会在规定好的时间停下。这时,围着机器忙
14、活的人们四散开去,让疲惫的身子躺进干燥的麦草堆里。身下的草堆很软和,耳朵里却还回荡着机器的声响。阳光从蓝色的天空中一泻而下,稍稍抬起头来,可以看见积雪的山顶,看见收割后显得疲惫而又松弛的田野。耳朵里隐约地响起了过去那整齐的连枷声,还有应和着那节奏的诙谐喜悦的歌唱。(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家截取藏民生活的一个横断面,以机村初次通电和脱粒机的引入作为故事背景,从而表现传统生活的改变以及人们内心世界的感情波澜。B小说没有设置紧张刺激的戏剧冲突,没有塑造个性鲜明的主角,而是利用人物群像与普通的生活事件,共同构建了一幅立体式的乡村图景。C作家以充满诗意的
15、语言,细腻逼真地展示了传统农业中的收获过程,意在赞扬广大农民的劳动之美以及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扎实有效。D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富有诗情画意,带有浓郁的地域风情,不仅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也给文本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6小说以“脱粒机”为标题有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7阿来在谈及小说的创作动机时曾说:“中国乡村正在经历种种变革,每一次变革都带来痛苦,每一次变革都带来希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嘎多阿来机村有个瘸子叫嘎多。这是一个脾气火爆的人,经常挥舞着双拐愤怒地叫骂。他的腿是打猎时摔断的。每年秋天,机村人都要跟飞禽走兽争夺地里的收成,嘎多被生产队安
16、排在护秋组。他扶拐的双手空不出来,不能敲锣,便被安排去麦地里扶那些常被风吹倒的草人。他扶起一个草人,就骂一句:“呸!”草人在风中挥舞着手臂。他一脚踢去,草人摇摇晃晃地倒下了。这回,他骂自己:“呸!”他再把草人扶起来,但这回,草人像瘸子一样歪着身子在风中摇摇晃晃。瘸子把脸埋在双臂中间笑了起来。随即,瘸子坐在地上,屁股压倒了好多丛穗子饱满的麦子,他仰着脸朝向天空,笑声变成哭声。这时,他顾自长叹:“可怜啊,可怜。”天下雨了,他说:“可怜啊,可怜。”秋风吹拂着金色的麦浪,“哐哐”的锣声把觅食的鸟雀从麦地里惊得飞起来,他说:“可怜啊,可怜。”后来,村里出现了第二个瘸子,人们叫他小嘎多。那年二十六岁的小嘎
17、多,去邻村走亲戚。路上,碰见一辆爆了胎的卡车。卡车装了超量的木头,把轮胎压爆了。小嘎多老实,手巧,有用不完的力气。他主动上去帮忙。换好轮胎,司机提出要载他一程。于是他爬到了货厢上面。坐在货厢上,风呼呼地吹来,风中饱含着秋日森林干爽的芬芳。满山红色与黄色相间的秋叶,在阳光下显得那么饱满而明亮。在一段爬坡路上,卡车猛然斜向一边,翻倒在地。车上的木头压在他的双腿上,双腿发出了碎裂声。他的脸一下子白了,惊呼一声,就昏了过去。他的腿被锯掉了,安了一条假腿,还得到了一副亮闪闪的金属拐杖了那个卡车司机所在的单位负责了所有开销。这一切,让老嘎多自愧不如。小嘎多也进了护秋组,拿着铜锣在地头上“哐哐”地敲打。就这
18、样,两个瘸子在地头相遇了。他们放下拐杖,晒着太阳歇一口气。老嘎多这回没有自怨自怜,而是有些愤愤不平:“有条假腿就得意了!你,我,哪一个先让老天爷收走还不一定呢!”老嘎多说完,起身架好拐,在“哐哐”的锣声中走开了。小嘎多看着老嘎多慢慢远去的背影,心里生出了深深的怜悯。第二天下地时,他怀揣着个小瓶子,瓶子里有两三口白酒。到地头坐下时,他就从怀里掏出这酒递给比他老的、比他可怜的瘸子。整个秋天,差不多每天如此。每天,两个瘸子也不说话,老嘎多接过酒瓶,一仰脸,把酒倒进嘴里。然后,各自走开。就这样到了第二年秋天,老嘎多忍不住了,说:“看你这样子,敢情从来没有想过老天爷要把你收走。”小嘎多脸上的笑很明朗,的
19、确,他一直都是这么想的:“老天爷的道理就是老的比小的先走。”老嘎多也笑了:“呸!你也不想想,老天爷兴许也有出错的时候。”“老天爷又不会喝醉。”说到这里,小嘎多意识到自己还很年轻,不能就这样在护秋组里跟麻雀逗着玩。他说:“我不想干这么没意思的活,我要学发电。”老嘎多笑了,这是小嘎多第一次看见老嘎多脸上的肌肉因为笑而挤出好多深深的皱纹。过后,老嘎多冷冷的,说这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小嘎多心里对这个人再一次生出了怜悯,他想,如果老天爷真要收去一个,那还是把老嘎多收走吧,因为对他来说,活在这个世上好像太难了。而自己还这么年轻,不该天天敲着铜锣赶鸟雀了。有了这个想法,小嘎多立即去找领导:“我是
20、一个瘸子,我应该去学一门技术。”几天后,他接到通知,让他收拾东西,去县里的水电培训班报到。“真的啊?”他拿着刚刚盖了大红印章的证明还不敢相信。领导说:“不是说村里没有比你聪明的人,只不过他们都是手脚齐全的壮劳力,所以好事情就落在你头上了。”小嘎多也不恼。出发前一天拿着铜锣在地边上驱赶鸟雀,不一会儿就碰上了老嘎多。这家伙拄着一副拐,站在那些歪斜着身子的草人身边,自己也摇摇晃晃,一身破烂。小嘎多就说:“伙计,站稳了,不要摇晃,摇晃也吓不跑鸟雀。”“呸!”小嘎多心情很好,从怀里掏出一个酒瓶。老嘎多哆嗦着手,从小嘎多手里接过酒瓶,用嘴咬开塞子,“咕咚”一声倒进肚里的好像不是一口沁凉的酒,而是一块滚烫的
21、冰。他就这么接连往肚子里投下好几块滚烫的冰,然后,深深地长叹一声,跌坐在地上。他想说什么,但什么都没说。他眼里有点依依不舍的神情,但很快,又被愤怒的神色遮掩住了。小嘎多说:“等我回来,若老天爷看不惯,让他决定随便收走我们中间的哪一个吧。”说完,他就往山坡下走去。他手里舞动着的金属拐杖在太阳底下闪闪发光。等到小嘎多培训回来,水电站就要使机村大放光明的时候,老嘎多已经死去很长时间了。(有删改)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插叙了小嘎多腿被木头压断的情节,既交待了小嘎多成为瘸子的原因,使小说情节完整,又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小嘎多的性格特征。B小嘎多将要离开时,老嘎多“
22、有点依依不舍的神情”,但“又被愤怒的神色遮掩住了”,之所以愤怒,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更有资格去学发电。C小说的景物描写虽然不多,但富有深意,如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描写,美好和谐的风景中暗含危险的来临,和下文发生的意外形成反差。D小说在对比中刻画了主要人物老嘎多和小嘎多,这两人同是遭遇人生不幸,但因对待生活态度不同,结局也不同,这可给人们许多启迪。9小说中多处描写了老嘎多的 “笑”,请分析文中画线处的三处“笑”分别体现了老嘎多什么样的心理活动。10有评论家认为“阿来的小说建构了以表现生命意识为主题的藏族文学的艺术世界”。你认为这篇小说通过小嘎多表现了哪些生命意识?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四、阅读下面的
23、作品,完成下面小题。马车夫阿来这个人身材瘦小,脸上还布满了天花留下的斑斑印迹,但他却是机村最好的骑手,他骑在马上,就跟长在马背上一样自在稳当。机村人认为,这样的人用马眼看去,会有非常特别的地方。试驾马车那一天,麻子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他骑着一匹马徘徊在热闹的圈子外边。人们扎成一圈,看村里的男子汉们费尽力气想把青鬃马塞进两根车辕之间,用那些复杂的绊索使它就范。折腾了很长时间,他们也没有能给青鬃马套上那些复杂的绊索。青鬃马又踢又咬。人们这才把眼光转向了勒马站在圈子之外的麻子。在众人的注视下,他脸上那些麻坑一个个红了。他抬腿下了马背,慢慢走到青鬃马跟前。他说:“吁”青鬃马竖起的尾巴就慢慢垂下了。他伸
24、出手,轻拍一下青鬃马的脖子,挠了挠马正呼出滚烫气息的鼻翼,牲口就安静下来了。这个家伙,脸上带着沉溺进了某种奇异梦境的浅浅笑容,开始嘀嘀咕咕地对马说话,马就定了身站在两根结实的车辕中间,任随麻子给它套上肩轭和复杂的绊索。中辕驾好了,两匹边辕也驾好了。人群安静下来。麻子牵着青鬃马迈开了最初的两步。这两步,只是把套在马身上那些复杂的绊索绷紧了。麻子又领着三匹马迈出了小小的一步。这回,马车的车轮缓缓地转动了一点。但是,当麻子停下了步子,轮子又转回到了原来的地方。“走啊,麻子!”人们着急了。麻子笑了,细眼里放出锐利的亮光,他连着走了几步。轮子就转了大半圈。轮箍和轮轴互相摩擦,发出了旋转着的轮子必然会发出
25、的声音。马也像一只鸟,有点胆怯又有点兴奋地要初试啼声,刚叫出半声就停住了。马也竖起了耳朵,谛听身后那陌生的声音。他又引领着马迈开了步子。三匹马,青鬃马居中,两匹黑马分行两边,牵引着马车继续向前。转动的车轮终于发出了完整的声音:叽吭!前半声小心翼翼,后半声理直气壮。那声音如此令人振奋,三匹马不再要驭手引领,就伸长脖颈,耸起肩胛,奋力前行了。 麻子从车头前闪开,在车侧紧跑几步,腾身而起,安坐在了驭手座上,取过竖在车辕上的鞭子,凌空一抽,马车就蹿出了广场,向着村外的大道飞驰起来。从此,一直蜗行于机村的时间也像给装上了飞快旋转的车轮,转眼之间就快得像是射出的箭矢一样了。这不,马车开动那一天的情景好像还
26、在眼前,那些年里,麻子一脸坑洼里得意的红光还在闪烁,马车又要成为淘汰的事物,因为,拖拉机出现了。拖拉机不但比马车多出了四只轮子,更重要的是,一台机器代替了马匹。拖拉机手得意地拍拍机器,对围观的人说:“四十匹马力。什么意思,就是相当于四十匹马。”人群里发出一声赞叹。拖拉机手还说:“你们去问问麻子,他能不能把四十匹马一起套在马车前面?”其实,拖拉机手早就看见麻子勒在手里的缰绳,骑在他心爱的青鬃马上,呆在人圈外面,那情形,颇像是第一次给马车套马时的情形。但他故意要把这话让麻子听见。麻子也不得不承认,拖拉机手确实够格在自己面前威风。不要说那机器里憋着四十匹马的劲头,光看那红光闪闪的夺目油漆,看那比马车
27、轮大上两三倍的轮子,他心里就有些可怜自己那矮小的马车了。拖拉机油门一开,机器的确就像憋着很大劲头一样怒吼起来。它高竖在车身前的烟筒里突突地喷射一股股浓烟,就像这些年里麻子坐在行驶的马车上,手摇着鞭子,嘴里叼着烟头喷着一口口青烟时的样子。麻子转过身细心地套好了他的马车。他要驾着马车让所有想坐他马车的孩子们都坐上来,在路上去跑上一趟。过去,他是太看重、太爱惜他的马车了,可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坐上他的马车。但村里人却跟在拖拉机后面,发出了阵阵惊叹。只有麻子坐在村中空荡荡的广场上,点燃了他的烟斗。(选自阿来小说集红狐,有删改)1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试驾马车之始,麻子徘徊在圈子
28、外,旁观一群男子汉们的套马行为,他知道,人们终将要央求他。B麻子的“奇异梦境的浅浅笑容”,既是对个人套马技艺的自信,也有对一群男子汉们的笨拙的回应。C拖拉机手的威风以及对麻子的奚落,使麻子认识到,马车真难以和拖拉机相比,时代的进步是必然。D麻子套上马车准备让所有孩子都坐一次马车,以检讨当年自己的高傲与过失,但结果却没能如愿。1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马车夫身材矮小、满脸天花后遗症的麻子,先抑后扬,为了突出后面麻子的高超驾车技术。B麻子套马的过程,小说从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进行细节描写,使得人物形象鲜明。C小说以只有麻子坐在空荡荡的广场上作结,既表现
29、人们对新生事物的追求,也表现了麻子的失落。D多处使用对比手法是本文的突出特色,如男子汉们笨拙与麻子利落,拖拉机精美与马车的落后等。13本文在写马车时代过渡到拖拉机时代时,仅有短短一节几十个字,对此你如何理解?14本文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分别抓住两块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答案1、D“超然洒脱的态度”错误,阿巴目睹了红嘴鸟群的归巢,进而生发出“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的感慨,实则是对归乡的渴望。2BA.“小说主要运用第三人称,便于抒情”说法错误,“便于抒情”不是第三人称的叙事特色,“有着哀伤的诗意之美”中“哀伤”一词不正确,应为“哀而不伤”。C.“小说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错误,没有使用夸张,
30、“岩石在听,苔藓在听”应为“拟人”。D.“善用长句”错误,由文本“歌唱,用祈祷,用祈祷歌唱,让道路笔直,让灵魂清静,于是,一村人都在汽车站唱起歌来”等可知应为善用“短句”。3使情节更丰富完整,既用回忆的形式交代了云中村受灾的故事、再现了解放军救灾和村民送别的情景,也展现了藏民同胞灾后重建家园的现状。拉开了时空的距离,使主题内涵更深刻,既有对生命的悲悯情怀,又有对灾后藏族同胞重建家园的深刻思考,情感也更加充沛、丰富。4殒灭:小说展现了经历地震后的藏族人民的灾后生活,以阿巴启程回故土祭奠死者为主要情节,表达着作者对灾难、死亡的思考。颂诗:作者在记录灾难与死亡的同时,更表达出对诸多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
31、,例如灾难摧毁了人们的家园,带走了亲人的生命,但活着的人依然还在坚强、乐观地求生;民族大团结,军民鱼水情,在大灾大难面前人们守望相助、共渡难关;阿巴回乡的执着与村民们送行时的歌唱展现了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用颂诗来书写殒灭的故事,更具有思想的深刻性,对死亡的悲悯与对生的希望交织在一起,引人深思。5、C“意在赞扬广大农民的劳动之美以及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扎实有效”不正确。主要是为了表现电等新事物给民族地区带来的变化。6“脱粒机”是全文的线索,小说正是围绕脱粒机一步步展开情节;“脱粒机”的引入暗示着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也折射出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脱粒机”承载着机村人对生活与劳动的感悟与理解,体现
32、了新事物对传统生活的冲击,暗示了小说的主旨。7脱粒机、电、水泥等新事物的涌入,给机村人的传统生活带来的许多变革,让他们对这些事物既好奇又困惑,触动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新事物固然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给乡村生活带来便利,但是也破坏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和长期遵循的文化传统,这令人感到痛苦;时代在不断发展,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趋势不可逆转,机村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新事物的好奇与期待也是社会持续进步的动力,这给人希望。8B“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更有资格去学发电”错,愤怒的原因是老嘎多妒嫉小嘎多,小嘎多通过努力改变了自己的现状,而老嘎多只能老死在这里赶麻雀。9第一处:体现了老嘎多对自身遭遇的自怨自怜、无可奈何。(写到老嘎多
33、对自身遭遇的怨恨、无奈、屈从、悲观等均可给分。)第二处:体现了老嘎多对小嘎多坚信“老的比小的先走”的观点不屑。(写到老嘎多对小嘎多观点的不认同、觉得可笑等等,均可给分。)第三处:体现了老嘎多对小嘎多的蔑视,他蔑视小嘎多改变命运的努力,认为小嘎多学发电是不自量力的行为。(写到老嘎多对小嘎多的轻视、嘲讽等均可给分。)10乐观、坚强地面对人生的不幸。小嘎多腿断了,成了瘸子,但他依然热爱生活,脸上的笑依然很明朗。不屈于命运的安排,不安于现状(有坚定的信念,有理想追求)。小嘎多不安于在护秋组驱赶鸟雀,要求学发电,志在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悲天悯人的同情心。他对老嘎多的悲观失望深表同情,体现了悲天悯人的情怀。11D“检讨当年自己的高傲与过失”错误,这一说法言重,当年麻子也只是“太爱惜他的马车”,谈不上“检讨高傲与过失”。12B“麻子套马的过程,小说从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进行细节描写”错误,作者在描写麻子套马过程的时候并没用使用心理描写。13过渡段把时间比作箭矢,比喻兼具夸张,更形象表明时代发展迅猛。文字简短,过渡迅速,也更易于凸显马车的落伍给人猝不及防之感。14文章以时间为脉络,先后着眼于马车时代和拖拉机时代两个时代,便于表现时代发展的显著特征。空间上,分别选取麻子套马的场面与细节、拖拉机出场后相关人的表现,便于凸显主人公的个性特点及情感变化。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