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绪论精选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学绪论精选课件.ppt(5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中医护理学绪论第一页,本课件共有59页第一章 绪论一、中医护理学的定义: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和探讨中医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的一门学科,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点: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护理特点,又汲取了现代 护理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术、新进展。第二页,本课件共有59页是临床护理中最常用,最具普遍性的基 本理论与技术中医护理学起到了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辨证施护之间的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第三页,本课件共有59页学习目标:1.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2.了解中医护理在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3.了解中医护理学的地位作用及其学习方法第四页,本课件共有59页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
2、 汉唐时期 宋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近代及现代 第五页,本课件共有59页 一、中医护理学发展概况一、春秋战国时期(起源时期)护理饮食护理传染病护理卫生保健商代出现了刀、针、酒剂第六页,本课件共有59页各时期对中医护理的贡献 第七页,本课件共有59页古代针具的演变旧石器时代砭石第八页,本课件共有59页新石器时代砭石第九页,本课件共有59页商代砭镰第十页,本课件共有59页战国时期的青铜砭石第十一页,本课件共有59页二、战国到东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与标志)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 难经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第十二页,本课件共有59页中医学中医学四大经典四大经典第十三页,本课件共有59页黄帝内
3、经1.生活起居护理方面2.饮食护理方面3.情志护理方面第十四页,本课件共有59页第十五页,本课件共有59页第十六页,本课件共有59页第十七页,本课件共有59页第十八页,本课件共有59页伤寒杂病论 是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首创中药灌肠 2.开展心肺复苏术3.发展中药用药法4.完善饮食护理5.舌下含服第十九页,本课件共有59页1.首创中药灌肠 2.开展心肺复苏术3.发展中药用药法4.完善饮食护理5.舌下含服第二十页,本课件共有59页第二十一页,本课件共有59页第二十二页,本课件共有59页 神农本草经是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集汉以前药物学之大成。(1
4、)成书年代:汉代。(2)作者:托名神农。(3)内容:收载中药365种,分为三类,其中植物类239种,动物类65种,矿物43种。第二十三页,本课件共有59页第二十四页,本课件共有59页第二十五页,本课件共有59页华佗对护理的贡献1.首创剖腹术的护理2 倡导“五禽戏”用于养生保健,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组编而成的一套锻炼身体的功法。第二十六页,本课件共有59页第二十七页,本课件共有59页第二十八页,本课件共有59页第二十九页,本课件共有59页三、魏晋到五代时期(发展时期)东晋葛洪肘后救急卒方隋巢元方等人著诸病源候论唐孙思邈:誉称“药王”,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第三十页,本课件共有59
5、页第三十一页,本课件共有59页首创了口对口吹气法抢救猝死病人的复苏法。腹水病人的饮食指导瘿病的治疗 葛洪最早用疯狗脑髓捣烂外敷防治狂犬病,而法国人巴斯德在19世纪的1885年才制成狂犬疫苗,比之晚了1500余年;葛洪的炼丹术,也是世界制药化学的先声第三十二页,本课件共有59页第三十三页,本课件共有59页隋朝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是第一部论病源与证候的专著(第一部病因病证候的专著)对内、外、妇、儿等及传染病的诊治有不少精碎的论述,记载了1739种病候,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外科肠吻合术后的饮食护理与术后护理,妇女妊娠期间的饮食起居护理与精神调护。第三十四页,本课件共有59页唐孙思邈:誉称“药王”,
6、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堪为第一部古代医学百科全书,发展了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开医学伦理学之先河。第三十五页,本课件共有59页第三十六页,本课件共有59页千金方妇产科护理婴幼儿护理饮食护理(提出先用食疗后用药疗)预防养生保健情志护理投药护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发展高尚的医德第三十七页,本课件共有59页第三十八页,本课件共有59页四、宋金元时期(高峰时期)饮膳正要-食、养、医结合脾胃论-辨证施护外科精义-外科护理 首部护理专论,从六方面专论护理内容:.首先提出病室环境宜安静;规定了探视制度 注意情志护理 强调饮食卫生及营养 做好康复护理 提出了护理人员应具备的条件 第三十九页,本课件共有5
7、9页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学术观点:“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补土派 。代表著作:脾胃论第四十页,本课件共有59页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学术观点:倡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称为滋阴派。代表著作:格致余论 第四十一页,本课件共有59页五、明清时期(成熟时期)吴又可温疫论创立了“戾气”治病学说,论述了对传染病人的护理要求。叶天士温热论提出了卫、气、营、血辩证论治*陈实功 外科正宗 痈疽详细论述了疮疡的护理原则与方法。*钱襄的侍疾要语现存最早古籍中医护理专书1、情志护理2、生活护理3、病情观察4、投药护理第四十二页,本课件共有59页第四十三页,本课件共有59页明吴又可:著温
8、疫论,是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指出“温疫”的病因是一种异气所感。提出“戾气学说”。是医学史上第一位温病学家。第四十四页,本课件共有59页第四十五页,本课件共有59页中医药巨著本草纲目第四十六页,本课件共有59页六、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中医 药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视,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得到全面整理和提高。1956年国务院批准开办中医高等院校,从此,中医人才有了高等学历。1982年国家把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正式载入宪法总纲第二十一条,传统医药的发展有了法律的保证。1986年中央批准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此中医有了最高行政管理机构。第四十七页,本课件共有59页二、中医护理学
9、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 人与自然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第四十八页,本课件共有59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五脏一体观脏腑经络、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以五脏为中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五脏经络精、气、血、津液结构上紧密联系,功能上互相配合第四十九页,本课件共有59页形神一体观形体与精神不可分离。精为基础,气为动力,神为主宰,构成“形与神俱”的有机整体。神:广义、狭义 神与五脏 五脏 神精气第五十页,本课件共有59页病理脏腑经络形体之间病理影响(局部和整体)形神之间的病理影响诊断治疗诊断“视其外应,以知内脏,则知所病矣。”治疗强调从整体层次上对疾病进行调
10、节护理口舌糜烂:清心火泻小肠火第五十一页,本课件共有59页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季节气候 昼夜晨昏 生理病理、养生、治疗、护理 地区方域:南方人腠理疏松北方人腠理致密第五十二页,本课件共有59页(2)人与社会的和谐性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对疾病防治的关系第五十三页,本课件共有59页二辨证施护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病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产生邪正斗争的(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功能障碍)全过程证证候,是疾病过程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和趋势转归。反映了疾病阶段性本质。症症状和体征的总
11、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第五十四页,本课件共有59页病、证、症区别和联系病全过程证某阶段症 个别、孤立的表象疾病本质证症状体征内在联系的组合第五十五页,本课件共有59页辨证着眼于证的分辨,如见一初起发热、恶寒、头身痛、脉浮的病人,初步印象为感冒(病)。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不同,又常表现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不同的证,只有把感冒病所表现的“证”是风寒证还是风热证辨别清楚,才能确定施护的方法。如属风寒感冒,根据“寒者热之”的护理原则,应采用避风寒保暖,室温宜偏高。饮食上可给豆豉汤、生姜红糖水等辛温解表之护法;若属风热感冒,根据“热者寒之”的护则,应采用室温宜低而温度偏高,使病
12、人感到凉爽舒适,减轻心烦、口干之不适感。饮食宜给绿豆汤、西瓜、藕汁、苦瓜等清热生津辛凉之品。第五十六页,本课件共有59页在临床上有时可见到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在护理时可以在辨证施护原则的指导下,采用“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的方法处理之。第五十七页,本课件共有59页同病异护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病员机体反应性不同,或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施护的方法亦各异。以感冒为例,由于发病季节不同,施护方法也不同,暑季感冒,由于感受暑湿之邪(暑多挟湿),护理应采用一些祛暑化湿的方法。第五十八页,本课件共有59页感感谢谢大大家家观观看看第五十九页,本课件共有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