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化学专业面试》题库.docx

上传人:江*** 文档编号:7433309 上传时间:2022-02-25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5.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化学专业面试》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化学专业面试》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化学专业面试》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化学专业面试》题库.docx(5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化学专业面试题库14 简答题(江南博哥)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阿那吉纳号漏水,探究原因。 (二)探究新知 【小组实验】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注意两块金属片不要相接触,下同)。 【学生回答】铜片:无明显变化;锌片:表面产生气泡。 【小组实验】首先将两根导线连接在一起,观察铜片表面有无变化;然后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观察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发生偏转?总结结论。 【学生回答】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锌片:溶解;电流计发生指针偏转;结论:有电流产生。 【教师总结】这种将化学能转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提出问题】为什

2、么会有电流产生?锌片和铜片上分别发生了什么反应,如何表示? 该装置发生了化学反应在外电路产生了电流,电子由Zn片流出,产生了电能。 【提出问题】观察两个半反应,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活泼性不同的电极,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 【提出问题】根据原电池的工作条件,如何把一个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成一个原电池呢?结合氧化还原反应、铜锌原电池的原理,思考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应该是选取具有氧化性还是还原性的物质。 【学生回答】 铜锌原电池中,负极材料是锌片,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说明原电池的负极材料应该是具有还原性的物质; 铜锌原电池中,正极材料是铜片,发生得

3、电子的氧化反应,说明原电池的正极材料应该是具有氧化性的物质。 【教师讲解】在原电池中,用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为负极,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作为正极,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在原电池的内部,两极浸在电解质溶液中,并通过正负离子的定性移动形成内电路。放电时,负极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正极,再通过溶液中离子形成的内电路形成环路。(教师合铜锌原电池装置图进行讲解。) (三)巩固提高 【提出问题】尝试解释导入故事中“阿那吉纳号”漏水的原因。 【学生回答】船体的铁与船上装载的精铜矿砂在海水作为电解质溶液的情况下形成了原电池,船体的铁作为负极被消耗,所以漏水了。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

4、结。 作业: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电池的工作原理,书写相应反应。 【答辩题目解析】 1.书写电极方程式时要注意几点? 【参考答案】 1.根据给出的化学方程式或根据题意,确定原电池的正负极,弄清正负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 2.弱电解质、气体或难溶物均以分子式表示,其余以离子符号表示。 3.注意电解质溶液的成分,对正极、负极反应产物的影响,正、负极产物可根据题意或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 4.写电极反应时要遵守守恒原则,可在电极反应式一端据需要添加H+或OH或H2O,将两个电极反应式合起来,即可得到电池反应总方程式。 2.本节课是通过实验探究进行教学的,那么做实验就是探究吗?探究就是做实验吗? 【参考答案】

5、实验分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实验的一种类型,所以做实验并不一定就是探究。同样探究的方法也有很多,如文献法、讨论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反思法等。做实验探究是探究一种重要的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15 简答题答辩题目1.本课当中的实验涉及了许多铵盐,如何验证铵盐的性质? 2.结合本节课说一说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的实施要求?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2004年4月20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露事件,整个厂区都是白茫茫一片,方圆百里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就是氨气。 【教师引导】

6、氨气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下氨气的性质 (二)探究新知 【老师展示、学生观察】装有氨气的试管观察其颜色和状态,结合课本及新闻中提到空气当中弥漫着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能够得出氨气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回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 【老师归纳】氨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经试验测定,1体积的水可以溶解700体积的氨气。 【老师提问】氨气溶于水的同时,是否能与水发生反应。(引导学生利用喷泉实验验证) 【演示实验】喷泉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进行解释。 【师生总结】氨气极易溶于水,使烧瓶中的压力瞬间减小,形成较大

7、的压强差,烧杯中的滴有酚酞的水进入圆底烧瓶,形成红色喷泉。 【老师提问】喷泉实验中酚酞溶液变红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溶液显碱性。 【老师讲解】由于氨气与水反应生成碱性物质,自行书写一下氨气与水的反应方程式。 【答辩题目解析】 1. 本课当中的实验涉及了许多铵盐,如何验证铵盐的性质? 【参考答案】 铵盐受热都易分解生成氨气与其他的化合物,所以可以通过加热铵盐观察生成的气体是否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来进行检验。 2.结合本节课说一说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的实施要求? 【参考答案】 本节课进行了关于喷泉演示的实验,在进行喷泉实验时要注意气满、瓶干、现象明显,在进行相应实验时必须遵循(1)准备充分,确保

8、成功。在教学之前我会经过提前的预演。(2)现象明显,易于观察。明显的实验现象,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这是顺利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基础。(3)操作规范,注重示范。演示实验中教师的实验操作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在教师演示实验教学中,要注重操作规范,给学生以示范作用。(4)演、讲结合,启迪思维。教学中会抛出问题,如“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让学生自主思考。(5)简易快速,按时完成。在不违反科学性的前提下,演示实验所采用的仪器和实验装置应力求简易。(6)保护环境,注意安全。化学实验中常会接触到有毒、有害物质,常会遇到一些不安全因素,因此,教师应树立“绿色化学”观念和“安全第一”思想

9、。16 简答题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乙酸与乙醇反应的实验中试剂加入顺序能不能改变顺序,为什么?反应条件是什么?实验现象是什么? 【学生回答】先加入乙醇,边振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不能改变试剂的顺序,原因是乙醇和浓硫酸混合会放出大量的热;实验条件是浓硫酸做催化剂,加热的条件;实验中生成了有香味的、不溶于水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 【教师引导】这种有浓郁香味、不易溶于水的油状液体叫乙酸乙酯。 乙醇、乙酸反应生成酯的反应即为酯化反应。 (二)新课教学 1.酯化反应 【提出问题】乙酸、乙醇反应生成酯的过程中,还有一种产物,是什么呢?观看视频回答。 【多媒体播放】乙酸与乙

10、醇反应的过程。 【学生回答】另一种产物是水。 【提出问题】根据动画,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思考在反应过程中,分子中的化学键是如何发生断裂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某些基团反映了一类有机物的共同特性,叫做官能团。例如:甲醇和乙醇的官能团是羟基,乙酸和高级脂肪酸的官能团是羧基,甲醛、乙醛的官能团是醛基。 【提出问题】那烷烃的官能团是什么?烯烃呢?炔烃呢? (小组讨论该问题。) 【学生回答】 烷烃的官能团是碳氢单键;烯烃的官能团是碳碳双键;炔烃的官能团是碳碳三键; 烷烃的官能团是碳氢单键; 【教师引导】官能团一般是指能决定这个物质特殊性质的基团,因此烷烃没有官能团。 (三)小结

11、作业 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厨师在炒菜尤其是烧鱼时都喜欢加些酒和醋,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四、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 乙酸与乙醇的实验用什么来吸收乙酸乙酯?为什么? 【参考答案】 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来吸收乙酸乙酯,主要是因为饱和碳酸钠溶液可以吸收与乙酸乙酯一起挥发出来的乙酸;溶解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醇;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便于溶液分层,易分液制得较纯的乙酸乙酯。 2.化学新课改的重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 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使实验课程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 注重实验课程内容的基础性、时代性、人文性原则;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学习活

12、动,成为学习的主人。17 简答题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在海边,渔民们都是怎么解决生活用水的问题的呢?如何把盐水变为淡水呢?我们今天就来帮助渔民们解决这个问题。 (二)新课讲授 【提出问题】饮用的自来水是纯净的水吗? 【学生回答】不是,自来水中除了含有Cl-,还含有很多未除去的可溶性杂质。 【提出问题】怎样检验自来水中含有Cl-? 【学生回答】可以向自来水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观察到有明显的白色沉淀生成。证明自来水中确实含有氯离子。 【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除去自来水中的氯离子呢?能否加入硝酸银溶液? 【学生回答】不能,会引入新的杂质。 【教师引导】联系在家里烧

13、开水的时候,锅盖上常有水珠出现,这些水珠是什么?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小组讨论】锅盖上的水珠是纯净的水,为了得到纯净的水,可以先将水加热变为水蒸气,收集冷凝后的水蒸气。 【提出问题】怎样确认我们得到的液体就是纯净的蒸馏水? 【学生回答】向其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检验溶液中是否还存在Cl-。 【视频展示】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蒸馏装置及蒸馏过程。 【提出问题】观看视频,思考蒸馏经历了哪两个过程,各部分装置的作用是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蒸馏是蒸发和冷凝两种操作的联合,在这里烧瓶:通过加热把水变成水蒸气;冷凝管:冷凝水蒸气重新变为液态水;牛角管、锥形瓶:把冷凝水导入锥形瓶中。 【提出问题】蒸馏原理是什么

14、? 【学生回答】利用液态混合物中各组分沸点不同,用蒸馏的方法除去易挥发、难挥发或不挥发的物质,再冷凝以分离整个组分的操作过程。 【提出问题】冷却水的通入方向为什么要遵循下进上出? 【学生回答】为了使蒸馏出的水蒸气与冷却水长时间充分接触,增大冷凝水与蒸气的接触面积,使冷却水带走更多热量,热交换效率比较高,方便水蒸气的冷凝。 【提出问题】蒸馏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小组总结】烧瓶要垫上石棉网加热不能直接给烧瓶加热;烧瓶内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烧瓶容积的2/3;烧瓶中要加入沸石防止爆沸;实验开始时,先开冷凝水后加热,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关冷凝水;溶液不可蒸干。 (三)巩固提高 【教师引导】各实验小

15、组根据这一装置制取蒸馏水,并检验氯离子存在与否。 (学生进行蒸馏实验,并检验氯离子,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评价总结学生实验操作。 (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 作业:思考混合液体中若含有多种组分,如何通过蒸馏装置分别得到各个组分,所用装置与本节课所学有何不同,并搜集淡化海水的其他方法。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水的蒸馏实验中用到的仪器设备? 【参考答案】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蒸馏烧瓶、冷凝管、温度计、胶塞、牛角管(尾接管)、锥形瓶、胶管。 2.教学过程中对于演示实验有什么要求? 【参考答案】 对于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有以下基本要求

16、:明确实验的目的;尽可能保证实验的成功;确保实验安全、环保、无污染;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边示范边向学生讲解;尽量提高对于学生的可见度。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18 简答题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回忆一下初中学过的知识,什么是氧化反应,什么是还原反应,能不能举出几个具体的实例呢? 【学生回答】氧化反应:碳与氧气、铁与氧气 还原反应:氢气还原氧化铜、碳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二)新课讲授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提出问题】能不能举出其他的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回答】碳与氧化铜的反应、氢气还原氧化铜 【提出问题】观察一下所列举的几个化学方程式,除了得失氧之外,从

17、化合价的角度思考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回答】得氧元素发生氧化反应,元素化合价升高;失氧元素发生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降低。 【教师引导】由此可知,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就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变化。 【提出问题】铁与硫酸铜的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是不是只有得失氧的化学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回答】是,铁元素、铜元素的化合价都出现了变化。可知并不是只有得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会出现化合价的升降变化?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与得失电子(电子转移)有关。 【教师引导】那么就从原子结构的角度揭秘

18、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提出问题】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NaCl,从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角度思考NaCl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思考,教师讲解】从原子结构来看,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1个电子,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当钠与氯气反应时,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成为钠离子(Na+);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成为氯离子(Cl-)。这样双方最外电子层都达到了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钠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氯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在这个反应中,发生了电子的得失,金属钠发生了氧化反应,氯气发生了还原反应。(教师讲解并

19、板书,利用双线桥法)。 【提出问题】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HCl,从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角度思考HCl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思考,教师讲解】从原子结构来看,氢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可获得1个电子而形成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也可获得1个电子而形成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这两种元素的原子获取电子难易程度相差不大。在发生反应时,它们都未能把对方的电子夺取过来,而是双方各以最外层的1个电子组成一个共用电子对,这个电子对受到两个原子核的共同吸引,使对方最外电子层都达到稳定结构。在氯化氢分子里,由于氯原子对共用电子对的吸引力比氢原子的稍强一些,所以,共用电子对偏向氯原子而偏离于氢原子

20、。因此,氢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氯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降低到-1价。在这个反应中,发生了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氢气发生了氧化反应,氯气发生了还原反应。(教师讲解并板书) 【提出问题】根据以上的分析,能不能从电子转移的角度重新定义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回答】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教师总结并板书) 【提出问题】能不能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铁与硫酸铜的反应? 【学生回答】铁元素失去2个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铁元素得到2个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教师板书:利用双线桥法) (三)巩固提升 【提出问题】有人说置换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

21、成的分解反应全部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你认为这个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提示:正确。因为在这几类反应中,反应前后都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本质,学到了什么? 布置作业:课下思考,四大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有什么关系。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说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及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简单介绍一下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参考答案】 复习旧识,引导发现重新定义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对比化学方程式发现氧化还原反应判

22、断的方法内化知识,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教师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巩固练习归纳总结,预留任务。19 简答题1.题目:物质的量 2.内容: 在研究物质转化的过程中,人们除了关注物质转化方法的选择、转化条件的控制以外,还十分关注转化过程中物质间的定量关系。 由于化学变化中涉及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单个粒子的质量都很小,难以直接进行称量,而实际参加反应的粒子数目往往很大,为了将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物质之间联系起来,在化学上特引入物质的量(amount of substance)。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之一,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简称为摩,符号为mol)。1 mol某种微粒集合

23、体中所含的微粒数与0.012 kg C-12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0.012 kg C-12中所含的原子数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用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NA近似为6.0210的23mol-1。例如: 1 mol O2中约含6.0210的23个氧分子; 1 mol C中约含6.0210的23个碳原子; 1 mol H2SO4中约含6.0210的23个硫酸分子; 1 mol NaOH中约含6.0210的23个Na+和6.0210的23个Cl-; n mol 某种微粒集合体中所含微粒数约为n6.0210的23。 物质的量(n)、阿伏伽德罗常数(NA)和微粒数(N)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N=nNA 3.基

24、本要求: (1)简要写出教学过程。 (2)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的提问环节。 (3)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板书设计。 (4)试讲时间十分钟。 答辩题目1.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是什么? 2.摩尔是物质的质量单位。这种说法对吗?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化学反应的本质,学生回答之后提出假设:要是可以计算反应有“多少”粒子参加反应,我们是不是可以控制反应呢?是否可定量的要求多少粒子参加反应?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教师结合学生讨论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微观粒子,跟前面例子中的大米、绿豆等,在计量本质上是一样的,不可能通过数数目,得到具体的多少。提出新问题:称量粒子质

25、量可以吗?那我们要怎么办呢?引入本节课物质的量。 (二)情景设置 新课讲授 1.物质的量 教师讲解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概念、单位和符号。说明物质的量是国际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2.阿伏伽德罗常数 提问:同样是物理量,比如质量,人们规定好一系列标准是多重,比如1 g、10 g等,那么,其他事物的质量就跟设立好的标准去对照,就可以得出属于他自己的质量。同样的物质的量也有自己的标准。 教师进行讲解:使用物质的量,要设立1 mol是多少。而这个多少,就是阿伏伽德罗常数。它的符号是NA,近似为6.0210的23 mol-1。有了这个概念,任何数目的微观粒子都可以用物质的量来表示,同样,任意的粒子数目也可

26、以用物质的量来表示。 提问:1 mol O2、H2、NaCl中含有微观粒子数目为多少,n mol 某种微粒集合体中所含微粒数约为多少。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进行总结:物质的量(n)、阿伏伽德罗常数(NA)和微粒数(N)之间存在如下关系:N=nNA (三)拓展提升 小结作业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收获了哪些。 作业:查找阿伏伽德罗这位科学家的简介。 【板书设计】 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n):单位是mol。 2.阿伏伽德罗常数(NA):N=nNA 【答辩题目解析】 1.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是什么? 【参考答案】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1)从认识发展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

27、2)深入分析教学内容;(3)提升运用各种教学技能的能力。 2.摩尔是物质的质量单位。这种说法对吗? 【参考答案】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它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国际上摩尔这个单位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即1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的23个。20 简答题1.题目:蒸馏 2.内容: 从混合物中分离和提纯某些物质,除了可用过滤、蒸发等方法外,对于液态混合物,还可以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用蒸馏的方法除去易挥发、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例如,

28、实验室通过蒸馏的方法除去自来水中含有的Cl-等杂质制取蒸馏水。实验室制取蒸馏水常用的装置如图1-4所示。 3.基本要求: (1)教学过程中要设置小组讨论、互动环节。 (2)如果需要实验或辅助教学工具,采用语言模拟即可。 (3)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简述水的蒸馏实验中用到的仪器设备? 2.教学过程中对于演示实验有什么要求?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在海边,渔民们都是怎么解决生活用水的问题的呢?如何把盐水变为淡水呢?我们今天就来帮助渔民们解决这个问题。 (二)新课讲授 【提出问题】饮用的自来水是纯净的水吗? 【学生回答】不是,自来水中除了含有C

29、l-,还含有很多未除去的可溶性杂质。 【提出问题】怎样检验自来水中含有Cl-? 【学生回答】可以向自来水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观察到有明显的白色沉淀生成。证明自来水中确实含有氯离子。 【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除去自来水中的氯离子呢?能否加入硝酸银溶液? 【学生回答】不能,会引入新的杂质。 【教师引导】联系在家里烧开水的时候,锅盖上常有水珠出现,这些水珠是什么?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小组讨论】锅盖上的水珠是纯净的水,为了得到纯净的水,可以先将水加热变为水蒸气,收集冷凝后的水蒸气。 【提出问题】怎样确认我们得到的液体就是纯净的蒸馏水? 【学生回答】向其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检验溶液中是否还存在C

30、l-。 【视频展示】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蒸馏装置及蒸馏过程。 【提出问题】观看视频,思考蒸馏经历了哪两个过程,各部分装置的作用是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蒸馏是蒸发和冷凝两种操作的联合,在这里烧瓶:通过加热把水变成水蒸气;冷凝管:冷凝水蒸气重新变为液态水;牛角管、锥形瓶:把冷凝水导入锥形瓶中。 【提出问题】蒸馏原理是什么? 【学生回答】利用液态混合物中各组分沸点不同,用蒸馏的方法除去易挥发、难挥发或不挥发的物质,再冷凝以分离整个组分的操作过程。 【提出问题】冷却水的通入方向为什么要遵循下进上出? 【学生回答】为了使蒸馏出的水蒸气与冷却水长时间充分接触,增大冷凝水与蒸气的接触面积,使冷却水带走更多热

31、量,热交换效率比较高,方便水蒸气的冷凝。 【提出问题】蒸馏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小组总结】烧瓶要垫上石棉网加热不能直接给烧瓶加热;烧瓶内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烧瓶容积的2/3;烧瓶中要加入沸石防止爆沸;实验开始时,先开冷凝水后加热,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关冷凝水;溶液不可蒸干。 (三)巩固提高 【教师引导】各实验小组根据这一装置制取蒸馏水,并检验氯离子存在与否。 (学生进行蒸馏实验,并检验氯离子,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评价总结学生实验操作。 (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 作业:思考混合液体中若含有多种组分,如何通过蒸馏装置分别得到各个组分,所用装置与本节课

32、所学有何不同,并搜集淡化海水的其他方法。 【板书设计】 蒸馏 1.装置:烧瓶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 2.原理:各物质沸点不同 3.注意事项: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水的蒸馏实验中用到的仪器设备? 【参考答案】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蒸馏烧瓶、冷凝管、温度计、胶塞、牛角管(尾接管)、锥形瓶、胶管。 2.教学过程中对于演示实验有什么要求? 【参考答案】 对于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有以下基本要求:明确实验的目的;尽可能保证实验的成功;确保实验安全、环保、无污染;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边示范边向学生讲解;尽量提高对于学生的可见度。21 简答题煤油是多种烷烃的混合物,实验表明这些烷烃分子中与碳原

33、子相连的氢不能被金属钠置换。但乙醇分子中羟基(OH)上的氢原子能被金属钠置换。我们已经知道水分子中OH上的氢原子也能被金属钠置换,水与金属钠反应比乙醇与金属钠反应要剧烈得多。 3.基本要求: (1)认识乙醇与钠的反应、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2)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板书设计。 (3)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 (4)教学过程中实验操作进行模拟演示即可。 答辩题目 1.你是如何导入新课的,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 2.在醇生成烯烃的消去反应中,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白酒、红酒、啤酒图片。各类酒瓶上写的度数代表的到底是什么的度数? 【学生回答】酒精的

34、度数。 【引入新课】酒精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乙醇,那么乙醇都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环节二:讲授新课 1.乙醇与钠的反应 【提出探究性问题】金属钠可以与乙醇反应吗? 【学生实验】实验1:观察钠的保存方法,并向无水乙醇中投入一小粒金属钠,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钠与煤油不反应,在乙醇中缓慢放出气泡。反应结束后,向溶液中滴加少量酚酞试液,溶液变红。 【教师讲解】煤油是多种烷烃的混合物,说明这些烷烃分子中与碳原子相连的氢不能被金属钠置换,但乙醇分子中羟基(OH)上的氢原子能被金属钠置换。 【展示模型】水分子和乙醇分子的结构。 【提出问题】结合结构模型,对比钠和乙醇的反应,与钠和水的反应,你发现了什么

35、? 【小组回答】水分子中OH上的氢原子也能被金属钠置换,但是水与金属钠反应比乙醇与金属钠反应要剧烈得多。所以水中羟基上的氢更活泼。 【提出问题】仿照水与钠的反应,尝试写出乙醇和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问题】人们常说“酒喝多了伤肝”什么原因?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乙醇与钠的反应以及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作业:请学生调研饮酒对人体的影响并写成科研小论文。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是如何导入新课的,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 【参考答案】 本节课开始,我展示了魔术实验,采用了实验导入的方式。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急于想了解本节知识的大概内容,想知道有

36、哪些有趣的实验,喜欢观察鲜明、生动、不平常的实验。在观察过程中,他们的心理活动是好奇、好看、急于想了解实验中出现各种现象变化的原因,要求解惑的心情特别迫切。根据学生学习之始的心理活动特征,在学习的开始,可由教师演示实验或者学生实验,尽量挖掘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巧布疑阵、设置悬念,就会使学生学习时明确目的、增强动机,起到“激其情、引其疑”的作用。 2.在醇生成烯烃的消去反应中,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浓硫酸的作用是作催化剂和脱水剂。22 简答题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提出问题】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提出问题】展示

37、短周期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及其核外电子数,让学生观察其规律。 【学生回答】原子的核电荷数发生变化,核外电子的数目也在变化。 【教师引导】核外电子排布有何规律,本节课来进行探究。 (二)新课教学 【多媒体展现】原子的剖面示意图,提出问题:能看出原子的排列有何规律? 【学生回答】原子是分层排列的。 【提出问题】如何表示电子的这种分层排布。 【学生回答】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分别用n=1,2,3,4,5,6,7或K,L,M,N,O,P,Q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 【提出问题】电子在各层能量高低顺序是什么?与离核远近有什么联

38、系? 【讨论交流】电子能量:K 【提出问题】核外电子既然是分层排布的,在排布时,电子是如何进入各电子层的呢? 【学生回答】电子总是尽可能地先从能量低的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排下一层,即是按照从能量低的电子层到能量高的电子层依次排列的。 【提出问题】结合前面已学过的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找出核外电子在每一层的排布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K层不超过2个,M层不超过8个,M层作为次外层电子数目也不超过8。 【教师总结】最外层电子数都不超过8个(K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提出问题】每一电子层最多填充的电子数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

39、答】每一电子层最多填充的电子数为2n2(n代表电子层数)个。 (三)拓展提高 画出卤族元素碘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推断元素的性质有什么变化?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电子层的排布规律比较抽象,你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的? 【参考答案】 首先结合课本上的模型图片和讲解给学生,按照离核的远近,电子层的能量不同,所能容纳的电子数也不同,其次继续讲解他的排布规律最多是2n2,让学生自己计算这个规律,最后结合动画图的形式,直观的播放给学生,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逐步的接受这节课的知识。 2.本课是微

40、观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本节课你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参考答案】 本节课是学生走进微观世界的第一课,理解较有难度,在导入部分通过知识的前后联系提出悬疑式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起他们的探究欲望,对于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知识可使用多媒体动画的方式进行直观呈现,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原子中的电子排布,同时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得出对应的结论。23 简答题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初中已经学习过物质的分类,那么按照物质组成成分的种类,可以把物质怎样进行分类呢? 【学生回答】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师提问】可否进一步分类? 【学生回答】纯净物可以

41、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教师引导】之前主要学习了纯净物的进一步划分,今天来研究混合物的进一步分类。 (二)新课教学 【教师提问】混合物通常是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中形成的。我们把这样的体系叫做分散系。阅读教材找到分散系的概念。 【学生回答】把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中形成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提出问题】结合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说一说对于硫酸铜溶液、泥水来说什么是分散质、分散剂? 【学生回答】在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为分散质,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分散剂。溶液中溶质分散质为硫酸铜固体,分散剂为水;浊液中分散质为泥,分散剂为水。 【提出问题】按

42、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它们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出具体的实例。 【学生回答】气气(空气);液气(云雾);固气(灰尘);气液(泡沫);液液(酒);固液(泥水);气固(海绵);液固(珍珠);固固(合金)。括号外为分散质、括号内为分散剂。 【提出问题】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 【学生回答】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提出问题】将Fe(OH)3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由此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而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这说明浊液分散质粒子比胶体的大。 【提出问题】那么溶液和胶体的分散

43、质粒子大小关系如何呢?想一想,腌制咸鸭蛋时,Na+、Cl-能透过蛋壳内壁的半透膜进入蛋白质内,而身为胶体粒子的蛋白质分子却不能透过半透膜,那么胶体粒子大小、溶液中粒子大小、半透膜孔径大小关系如何? 【学生回答】胶体粒子要比半透膜的孔径要大,溶液中粒子大小比半透膜的孔径要小。说明胶体分散质粒子大小溶液中粒子大小。 【提出问题】结合刚才所做的实验和教材“科学史话”的内容,思考胶体的丁达尔效应与胶体粒子大小有什么关系,胶体能够发光吗? 【学生回答】可见光的波长在400700 nm之间,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小于可见光的波长,能使光波发生散射;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看到的光柱是被胶体粒子散射

44、的现象,并不是胶体粒子本身发光。 【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光通过溶液和浊液时,没有光亮的“通路”出现? 【学生回答】溶液也能发生光的散射,但由于溶液中粒子的直径小于1 nm,散射及其微弱。所以,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而通过溶液时则观察不到这种现象。 (三)拓展提高 【提出问题】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质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解析: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就是与这一特征有关。 (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胶体还有哪些性质,课下预习。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如何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参

45、考答案】 在小烧杯中加入蒸馏水,加热至煮沸,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得到Fe(OH)3胶体。 2.谈谈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24 简答题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提出问题】在电视节目中喜欢的主持人有哪些? 【学生回答】谢娜、何炅等等。 【教师引导】很多节目都有主持人在现场与全国各地的观众进行交流的场景,那么,声音和图像信号是如何同步及时传输到各地的呢?又是

46、使用了什么材料呢? 【教师讲述】图像信号、声音信号必须依靠光缆及时传递,尽管身处不同的地方,却都能同步收看。制光缆的主要原料是二氧化硅,本节课一起来研究“二氧化硅与信息材料”。 (二)探究新知 1.二氧化硅的性质 【多媒体展示】沙子、石英、水晶、硅藻土,这些物质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观察这些物质,结合这些物质的性质、应用等方面思考得出二氧化硅的性质,能否得出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呢?并提示:可以从熔沸点和硬度等几方面考虑 【学生回答】硬度大,熔沸点很高,可以耐高温。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性质?能否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解释?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展示二氧化硅的结构模型图片,并讲解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构决定性质,二氧化硅是原子直接构成的晶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大,决定了熔沸点高、硬度大的性质)。 【提出提问】了解物理性质是往往不够的,还需要掌握它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是怎样的呢? 【提出问题】为什么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玻璃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能否尝试写出化学方程式? 【教师总结】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与水、酸(氢氟酸除外)发生反应,耐高温、耐腐蚀。但二氧化硅能与碱性氧化物及强碱溶液反应。 【教师提问】结合二氧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教师资格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