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到九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全解.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432012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8.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七到九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全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七到九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全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七到九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全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七到九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全解.docx(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中语文七到九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全解七年级下册必背文言文短文两篇原文展示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 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 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 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 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 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矣。全文

2、翻译陋室铭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 龙栖息就显得灵异。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只是我(居于此的人)品这样写并不多余。结尾写刘子骥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探访桃花源没有成行,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在当时的社会 条件下这样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小石潭记柳宗兀原文展示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琼环,心乐之。伐 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11,为屿,为峨,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 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

3、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 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 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 恕己,日奉壹。全文翻译从小山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丛,(就已)听到水流的声 音,好像玉佩玉环相互碰击而叮当作响一样(悦耳),(我)对此感 到很开心。砍去(一些)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下面可以看见(一 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小潭)由整块石头作潭底,靠近岸边, 底石的边缘部分翻卷起来而露出水面,形成抵、屿、峨、岩(各种不 同的状貌)。(潭边有)青翠的树木和藤蔓,(藤蔓)覆盖缠绕,(在 枝干上)摇曳牵连,参差不

4、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一百多条,(在清澈的潭水中)都好像在空中游动, 没有什么依靠,阳光向下一直照到潭底,鱼的影子就映在底石上。(鱼 儿)静静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没了踪影,来来往往轻快 敏捷,好像在和游人互相逗乐。向小石潭西南方望去,(一条小溪)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 爬行一样蜿蜒,或现或隐。溪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一样交错不齐,无 法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坐在潭边,周围竹丛树木环抱,寂静空旷没有其他游人,使人感 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清静幽深的环境让人不觉生悲。因为这里的 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了这个小潭就离开了。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我们一

5、同去的, 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阅读理解1 .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 准确的动词?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 “闻” “伐” “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 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 “其境 过清”埋下伏笔。2 .第二段所写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 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没有一个字写 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在水里游,就 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

6、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 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 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 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3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采用了动静结合和拟人的手法描写鱼儿,表达了游小石潭的 快乐和对鱼儿的喜爱。“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明丽的阳光透过清 澈的潭水,阳光与潭水交融在一起,把一条条小鱼的影儿刻印在潭底 的全石上,犹如一幅画。接着,作者用“怡然”“俶尔” “翕忽”三 个词,分别反映小鱼的静态和动态。“怡然”是形容小鱼憨态可掬, 纹丝不动;“俶尔”是写小鱼曳尾而去,

7、一闪动就看不见了;“翕忽” 是刻画小鱼灵巧轻捷、轻快自由地游动。“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作 者将自己游乐的心情投射到鱼儿身上,仿佛鱼儿也会和人一样感到快 乐。4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不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 伤悲凉、凄苦的心境,寓情于景,是全文的点睛之笔。5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思想 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这里的乐 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6 .文中作者运用多种方法写

8、景,试举例说明。点面结合。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垠,为屿,为雄, 为岩”是点。动静结合。写鱼“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虚实结合。“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表面写鱼, 其实也在写水,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北冥有鱼庄子原文展示北冥有鱼,其名为鲤。龌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 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 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技扶摇而上者九万 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 苍苍,其

9、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全文翻译北海里有一种鱼,它的名字叫鳏。鲸的体积,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变化成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当它奋起 而飞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这只鹏鸟,海水涌动的时 候将会迁徙到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大水池。齐谐,是一部 记载怪异事情的书。齐谐上的记载说:“鹏鸟要往南海迁徙的时 候,翅膀拍打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然后在旋风中盘旋而上一直飞 到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 的雾气,空气中游荡的尘埃,都是活动着的生物用气息相互吹拂所致。 天空的深青色,是它本来的颜色吗,还是它高远而没有尽头的

10、结果呢? 鹏鸟(从天空)向下看的时候,(所看到的)也是像这个样子罢了。阅读理解1 .北冥有鱼中假借齐谐之言,有什么目的?作者假借齐谐之言,让人们相信鲸鹏的真实性。运用丰富的 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蛆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 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 .,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即“生物之以息相吹 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即世上的万物无论大 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 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3 .鲤鹏的形象是

11、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蛆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怒而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四个方面描写出蛆鹏形象的磅礴壮观。用 夸张的手法描述鲸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 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鲸鹏形体 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 的画卷。礼记二则原文展示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 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 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

12、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全文翻译虽有嘉肴尽管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美;尽管有最好的学问, 不学,就不知道它好。因此学习了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了别人之后才 知道困惑。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大 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大道之行也最好的制度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 尚、才能突出的人,

13、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氛围。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 己的父母当作父母,不只是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孩子,让老年人能安享 晚年,让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小孩子能茁壮成长,让老而无妻的 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得到供 养,男子有职守,女子有归宿。人们憎恶把财物扔在地上的行为,但 并非自己想私藏;人们憎恨自己在公共事务中,不出力的行为,而不 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劫掠、偷窃、作乱害人 的事不会发生,所以大门不用关闭。这就叫作大同。阅读理解1 .虽有佳肴开头写嘉肴有什么作用?以“嘉肴”喻“至道”,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弗学,不 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14、通俗易懂。2 .试分析虽有嘉肴一文的论证思路。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 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 以论证,最后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3 .谈谈你对“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个分句是对治理社会 的最高准则“大道”的分述。“天下为公”是说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 成员,“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 人担任,“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4 .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的理解。“不独亲其亲

15、,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 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 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 安排,特别要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类人实行生活保 障。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 爱。在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 效果。5 .“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世外桃源”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 社会的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大同” 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

16、具体的体 现,如从“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 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 “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 体现。马说韩愈原文展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 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 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全文翻译世间

17、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会有,但伯乐却并 不常常出现。所以即使有了名贵的马,也只是在奴仆手中受辱,在马 槽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去,不以千里马而著称。千里马,吃一次饭有时能吃掉一石的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 (日行)千里而(用普通马的食量)喂养它。这样的良马,即使拥有 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量不充足,它的才能与美质就不能表 现在外,想要和普通马一样尚且都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 千里呢?(喂马的人)不按照正确的方法用鞭子驱赶它,不用让它竭尽才 能的方法喂它,它发声鸣叫却又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马鞭面对着 良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 真的是

18、不认识千里马吧!阅读理解1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什么深层含义?这是全文的主旨句,提出论点,表明作者的见解.,强调了伯乐能 识马,千里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就会被埋没,从而说明了伯乐对千 里马的决定作用。同时这句话也交代了世上众多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 原因。2 .描绘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什么?从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 感情?“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描绘了千里马的悲惨遭 遇,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不满,字里行 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3 .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答:因为没 有伯乐,千

19、里马也就被埋没了。)4 .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虽 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 原因。5 .文章第2段结尾句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运用了反问句式,揭示了 “食马者”的愚妄浅薄,传达出作者的 委屈和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 不满。6 .文章最后两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辞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 竹帘映得满屋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知识 浅薄之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 世俗繁

20、杂的音乐搅扰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似南阳诸葛亮 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爱莲说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 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 爱从积存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的莲花,经过清水的洗涤却 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部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远播更显清幽,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 赏但不可轻易地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 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 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

21、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阅读理解1 .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 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2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 一词统领全篇。“其真无马邪”承接上文的“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的 反诘,同时为下句蓄势;“其真不知马也”收束全文,更有力地表达 了作者的愤慨之情。7.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有什么深层含义,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本文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千里马”比喻人才;“伯 乐”比喻慧眼识人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22、。作者以 千里马为喻,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 别人才、埋没人才的行为做了深刻揭露,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 沉的痛惜之情。这种托物寓意的写法,使文章不仅生动活泼,而且更 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九年级下册必背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庄子原文展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 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 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 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

23、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 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 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 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 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 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 失其本心。全文翻译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两者不能同时都得 到,(我)会放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 是我所想要的。两者不能同时都得到,(我)会放弃生命而选取

24、道义。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 就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 比死亡更坏的事,所以有祸患(我)就不躲避了。如果人们想要的没 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让人)得以生存的方法 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所憎恶的没有比死亡让他更憎恶的 事情,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 种方法(可以活下来的方法)就可以活着,却有人不采用,按照这种 方法(可以避患的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却有人不去做。因此有比 生命更想要的东西(即义),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即非义)。 不只是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

25、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坚守这 种思想不至于丧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 无礼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 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遭轻视而不屑接受。丰厚的俸禄,如果不 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是为了 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 了(礼义)宁死也不肯接受(不愿接受的东西),现在为了宫室的华 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肯接受(不愿接受的东西), 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肯接受(不 愿接受的东西),如今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

26、了:这种行 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天 性。阅读理解L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又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本文的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 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 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 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 “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 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 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 人。最后

27、,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 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 “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 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 “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总之,本文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 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 “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 停止的。全文主旨就在这一劝勉上。2.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 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 呢?事例: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 摇,视死如归,后被杀

28、害,体现了 “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 肝胆两昆仑”的名句,泰然赴死,体现了 “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闻一多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发表最后一次演讲。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这并 不表示我们不能见义勇为,不去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 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更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造成 损害。送东阳马生序宋濂要求背诵段落展示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 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

29、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 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 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 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足肤皴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炸然若神人;余 则编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 人也。盖余之勤

30、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 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参考翻译我年幼时就很好学。(因为)家里穷,无法买到书来看,常向藏 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特别冷时,砚池中的 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录。抄写完后,赶紧快 步跑去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把书借 给我,我因而能够读遍各类书籍。(我)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 学说。又苦于不能与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士交往,曾跑到百里之外的 地方,手拿着经书向有德行和学问的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 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从不稍微把言

31、辞说得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 些。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倾身侧耳向他请教; 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节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 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 教益。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 之中。严冬季节,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却不 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浸泡, 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店里,店主每天只给 我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 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 左边佩戴

32、着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亮,如同神仙;我却穿着旧棉 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之意,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 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列入君子的行列中, 受到天子的恩宠,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 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阅读理解1 .文中先写自己少年求学的艰难与刻苦,目的何在?目的在于激励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鼓励马生刻苦、勤奋地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2 .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33、增强感染 力和教育作用。3 .本文采用对比的写法,请举出一例,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将同舍生的豪华衣饰和自己的蕴袍敝衣做对比,更加突出作者求 学条件之艰苦,体现他不慕虚荣、不畏艰难、刻苦读书、勤奋求知的 精神。4 .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为学有所成,不畏艰难,有克服困难奔向 目标的坚定决心和毅力以及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5 .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得到哪些启示?学习要勤奋;求师要诚心;学习中需要不断克服并战胜困 难;学习要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等。曹刿论战左传原文展示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 之,又何间焉? ”刿曰

3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 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 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 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全文翻译鲁庄公十年(前684

35、)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 准备迎击,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说:“当权者自会谋划这件事, 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说:“当权者见识浅陋,不能做长远打算。”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 ”鲁庄公说:“衣 食这类用以养生的物品,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他人。”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必定对 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的诚信不能使神灵信服,神灵是不 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官司,即使不能一一明 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办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

36、尽了本职 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打仗时,请让我跟去。”(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 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三次击 鼓。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 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 痕迹,又登上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 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 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 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 已经衰竭而我军的士气

37、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 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 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J阅读理解1 .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主要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有利时机,在齐人三鼓之后,也就 是彼竭我盈之时,进攻敌军;在齐国辙乱旗靡之后,追击齐军。2 .课文仅用了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过程。说说课文是怎 样安排详略的,这样的安排好在哪里。本文紧扣“论战”来写,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 战中、战后的言论。如第一段中曹刿与鲁庄公

38、的问答,详细具体地表 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再如第三段论述战争胜利的原因, 把曹刿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 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 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 状况、战后的处理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安排,叙事清楚,详略得 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3 .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积极参与国家大事,可以看出他对国 家的关心和热爱。在战前准备中,他充分肯定了鲁庄公的第三个准备, 因为他知道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 刿重视

39、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战则请从”表现了曹刿主动请战的热 忱。在战争中,他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做出正确判断,抓住 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的胜利。总之,曹刿是一个政治上有远见卓识, 军事上有卓越才能的人。出师表诸葛亮原文展示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 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 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 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 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 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

40、、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3 .爱莲说作者眼中的“莲”具有哪些君子品质?表达了他什 么样的感情?“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不随世俗浮沉的品质;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总括莲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4 .说说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 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41、、富于变化。5 .这两篇文章在写作特色和思想内容方面有何相似之处?在句式上,两篇短文都讲究对仗,运用对偶等修辞手法,骈散结 合、节奏分明、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悦耳。在写法上,这两篇短文都对寄托情感的事物进行了生动传神的描 写。陋室铭从陋室的居住环境、交往的人物和日常生活情趣等方 面由表及里地刻画陋室主人高洁的情操;爱莲说则从莲的生长环 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等方面来比喻君子的品行。在立意上,这两篇短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陋室铭借 “陋室”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爱莲说 借赞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 节。河中石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

42、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 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 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 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 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

43、忧叹,恐 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 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摆除奸凶,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 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 以咨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全文翻译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 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然而,侍从 护卫的官员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

44、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 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厚待之恩,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 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 发扬志士们的志气,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 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人们忠心进谏的途径。皇宫中和丞相府中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晋升、处分、表扬、 批评,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之事、触犯法律和忠心做善事 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吏,判定他们应得的处罚或奖赏,来显示陛 下公正严明的治理,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宫外有不同的奖罚 法则。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 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

45、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 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再去实施,一定 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增加很多的益处。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 称赞他有才干,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 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都能得到合理 的安排。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这些事情, 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 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 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复兴就

46、指日可待了。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务农,(只求)在乱世中暂 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面前有什么名气。先帝不因为我身世卑微、 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里来拜访我,向我征询 对当代天下大事的看法,我因此感动激奋,于是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 劳。后来遇到失败,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接受使命, 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 命以来,我早晚忧虑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 损伤先帝的圣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贫瘠的地方。现 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全军将士,向 北平定

47、中原,希望竭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 朝的基业,回到原来的国都(洛阳)。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 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斟酌情理,考虑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 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成效, 就请惩治我的罪责,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宣扬盛德的忠言, 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自 己也应该谋划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家的好办法,采纳正确的意 见,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 激不尽了。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说 了

48、些什么。阅读理解1 .本文开篇有何特点?本文开篇分析不利的客观形势,起笔凝重,予以人警醒,在分析 不利的形势后又引出有利的主观条件,既使后主意识到形势的危急, 又能让他树立兴复汉室的信心。2 .课文前半部分,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些 建议?你认为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第二条建议: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第 三条建议:亲贤臣,远小人。第三条建议最重要。因为只有亲贤远佞才能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 赏罚。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只有亲贤远佞汉室才能兴 隆。3 .课文后半部分主要追述哪几件事情?有什么用意?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临崩寄大事。诸葛亮追述这些往事表达自己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 子的真挚感情,并想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4 .谈谈亲贤远佞在当今的现实意义。参考答案: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亲近贤人,才能广泛听 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中吸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