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市第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巴中市市第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四川省巴中市市第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文言文阅读(15分)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 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 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 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 ”帝虽知纲言 直,终不忍用。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 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
2、乃 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 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 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 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 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 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 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 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
3、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 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 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士成坟。(后汉书张纲传)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厉布衣之节 厉:劝勉。 B.征欲擢用纲擢:提拔C.南州晏然晏:安定。 D.言弭盗者侈为美谈侈:夸耀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B.思以爵禄相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以乱易整,不武C.公其深计之D.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惧其不已,告之于帝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4、是(2)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的盗贼进来与意外的变故。(判断句式0. 5分,特0. 5分,出入0. 5分,非常0. 5分)(3)(项庄)时时用自己的身子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掩护沛公。(翼1分,蔽1分)12.试题分析: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 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 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 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
5、于平时的分类积 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3.试题分析:主要原因是刘邦实力与项羽差距太大,不能抵挡项王,赴宴是为缓和矛 盾。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4.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 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 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 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
6、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 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 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 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 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问说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
7、奚 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 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篇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己。是故狂夫之 言,圣人择之,刍莞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 谦,诚取善之弘也。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 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 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 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
8、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 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 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 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 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 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10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
9、误的一项是()A.非问无以广识B.所谓交相问难C.以大知而察及迩言I).夫子贤之A.非问无以广识B.所谓交相问难C.以大知而察及迩言I).夫子贤之广:广阔难:诘问知:通“智”,智慧贤:意动用法,认为有才能.下面全都属于“是己而非人”的一组是()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 问焉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学有未达,强以为知A.B.C.).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 “君子之学必好问”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它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治学者不能缺少 问,二是学与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B.作者举孔子、舜等占人的例子,是用来说明“问”是古圣
10、先贤的美德的。C.作者认为今人不好问的原因是今人所学的并不是“古人之学”,所喜爱的也不是“古 人之好”。D.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韩愈师说的影子, 因而有明显的抄袭的痕迹。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2)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参考答案:10. A 11. B 12. D13. (1)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所说的以高才 能向低才能的人询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询问。(2)圣人不知道的,未必不被愚人知道;愚人能够做
11、到的,圣人未必就能做到。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推断能力。A项,结合上下文可知,“非问无以广 识”的意思是不询问就没有办法增加知识,“广”应译为“增加”。11 .试题分析:题干中“是己而非人”的意思是认为自己对,认为别人不对,“不如己 者,轻之而不屑问焉”意思是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等于 己者,狎之而不甘问得”意思是,对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意思是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这三个 句子都属于“是己而非人”的表现。是好问者的表现,是不好问者的原因,都不是“是己而非人”的表现。故答案应为B项。12
12、 .试题分析:D项,“抄袭”的说法不妥,应为模仿。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 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模仿韩愈师说的痕迹。可比较二者的异同。两文都劝 说人们要虚心学习,要向各种人学习。但论述角度略有不同。师说着重从“师”的角 度,强调“师”的重要性,劝人虚心“从师而问”要“学于师”;问说则着重从 “问”的角度,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师说第一部分提出论点 后,第二部分(核心部分)就反复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对比鲜明地论证论点。问 说的论证方法也是这样。不同的是,师说对比的对象繁多,而问说对比和对象 单一,都是“古之人”与“今人”,对比的内容却涉及“问”的各个方面。在语言风格
13、 上,两篇文章都很古朴。在句式运用上,两篇文章都注意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文交错 运用,奇偶互现,错落有致,以取得波澜起伏,气势雄壮的效果。在散句中穿插相当多的 排偶句,是师说和问说的共同语言特点。问说中有些句子,与师说的某 些句子,连结构和意思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 的关键词句有:“如”,比得上;“焉”,他们;“以”,拿;“能”,才能;“多”, 知识多。(2) “为所”表被动:“能”,能够做到的。参考译文:君子学习必然喜欢询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就没有办法发现疑问,不询问 就没有办法增加知识。喜欢学习却不
14、勤于询问,并不是真正喜欢学习的人。道理弄明白 了,但有的人还不能把道理用于实践,认识到事物粗略的一面,但有的人还不知道事物细 微的方面,除了询问,还能怎么解决呢?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破除那些疑问,这就是所说的到有学问 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所 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询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询问。对同自己水 平相当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 分辨。古代的人乐于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询问,也不挑选人询问,只是从中吸取有益 于自身的东西罢了。因此狂人的话,圣人也会
15、有选择地接受,地位低下的樵夫,古圣先王 也向他询问,舜凭天子的身份向平民询问,拿大智慧去知晓那些浅显的话,这并不是一时 故作谦虚,确实是非常善于采纳善言。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 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一生几乎都 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 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 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天下就几乎没有可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 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
16、那错误还是小的;知道自己的浅 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 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况且那些不喜欢询问的人,是由于不虚心;不虚心,是由于并不是真正喜欢学习,也 不是不潜心钻研的缘故,他们学的并不是古人学习的内容,他们爱好的也不是古人爱好的 方面,不能询问,也可以理解啊。聪明的人虽然经过多次考虑,也会出现个别失误。圣人不知道的,未必不被愚人知 道;愚人能够做到的,圣人未必就能做到。真理不能由人独占,学问也没有止境,既然这 样,那么询问可以缺少吗?按照周礼,在朝堂外向百姓询问,国家的政治大事尚且向 平民
17、询问,因此,地位高的人可以向地位低的人询问,贤德的人可以向不贤德的人询问, 老人可以向小孩询问,只要学习方面有成就就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 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很贤德。古人以询问为美德,并不见得有什么可耻的地方,后来的 君子们却争着以询问为耻辱,既然这样,那么古人深以为耻的,后人做了并且不认为可耻 的事情就太多了,可悲啊!6.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1题。余靖传朱熹余靖,字安道,建州人。事仁宗,官专工部尚书。范文正以言事忤大臣,贬知 饶州。谏官御史缄口避祸,无敢言者。公独上书日:“陛下亲政以来,三逐言事 矣。若习以为常,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书既上,落职监筠州酒税。尹洙
18、、 欧阳修相继抗疏论列,又以书让谏官以得罪远谪。时天下贤士相与惜其去,号为 “四贤”。奉使契丹,入辞。书所奏事于笏,各用一字为目。上顾见之,问其所书者何? 靖以实对。上指其字一一问之,尽而后已。庆历四年,元昊请和,将加封册。而契丹以兵临境上,遣使言为中国讨贼,请 止毋与之和。朝廷患之,久议未决。公独谓中国厌兵久矣,此契丹所幸。一日使吾 息兵养勇,非其利也,故用此扰我耳,是不可听。朝廷虽是公言,犹留夏册不遣, 而假公谏议大夫以报。公从十余骑驰居庸关,见虏于九十九泉,从容坐账中,辨析 往往复数十,卒屈其议,取其要领而还。朝廷遂发册臣元昊。西师既解严而北边亦 无事O使契丹,能为胡语,契丹爱之。及再往
19、,虏情益亲。余作胡语诗,虏主大喜, 还坐贬官。唐之番舶装船,旧皆取税。公奏罢之,以来达商。又请立法,戒当任官吏不得 市南药。及公北归,不栽南海一物。本名希古,韶州人。举进士,未预解荐,曲江主簿王仝善遇之。时知韶州者举 制科、仝亦举制科知州怒,以为玩己。据其罪无所得,惟得仝与希古接坐。仝坐 “违敕”停任,希古杖臀二十。仝遂闲居虔州,不复仕进,希古更名靖,取他州解 放及第。范公参政,引为谏官。秘书丞茹孝标丧服未除,入京私营身计。靖上言孝 标冒哀求仕不孝。孝标由是获罪,深恨靖。靖迁龙图阁直学士,王仝数书于靖求 仕,靖不能应其求。孝标闻靖尝犯刑,诈匿应举,乃自诣韶州,购求其案得之。时 钱子飞为谏官,方
20、攻范党。孝标以其事诏之,子飞即以闻,诏下虔州问王仝。靖阴 使人讽仝,令避去,仝辞以贫不能出。靖置银百两于茶熊中托人饷之,所托者怪其 重,开视窃银而致茶于全。仝大怒,及诏至,州官劝仝对,当日接坐者余希古今不 知所在。仝不从对,称希古即靖是也。靖遂以将军分司。(本文节选自五朝名臣言行录)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谏官御史缄口避祸缄:闭口B.又以书让谏官以得罪远谪让:指派C.各用一字为目目:纲领D.犹留夏册不遣遣:派遣.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余靖“敢于直言”的一组是(3分)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又请立法,戒当任官吏不得市南药余作胡语诗,虏主大喜及公北归,不载南
21、海一物靖上言孝标冒哀求仕不孝靖阴使人讽全,令避去A.B.C.D.9 .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仲淹被贬至饶州任知州后,余靖、尹洙、欧阳修等人上书为范仲淹辩 护,因此都得罪当权者而遭到贬官。当时的贤士都为他们被贬出朝而惋惜,称他们 为“四贤” .B.庆历四年,朝廷派余靖以谏议大夫的名义带着十多个随从驰往居庸关的九 十九泉,见到契丹的国主,并说服了他,从而替朝廷解除北部边境的危机。C.余靖不仅能用契丹语说话,而且能用契丹语作诗。当他第二次出使契丹 时,契丹人对他更加热情,契丹国主也大为高兴,但余靖却因此而被贬官。D.茹孝标抓住余靖隐瞒曾受过刑罚而去参加科举考试的事情,
22、让谏官钱子飞 将余靖的案子上奏给仁宗,终使余靖在被贬龙图阁学士之后乂被贬为将军分司。10 .把第一部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若习以为常,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3分)(2)靖阴使人讽全,令避去,全辞以贫不能出。(3分)(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4分)参考答案:8. B(让:责备)A (指余靖有才艺写其廉洁是余靖在求助于王仝)9. D (余靖“被贬”龙图阁学士与原文不符,当时余靖应是“升任”)(1)如果习以为常了,对所进的忠言不加重视珍惜,恐怕天下人都不敢进言 了。(3分。关键点:省略成分、重惜、钳口等)(2)余靖暗中使人告诉王仝,要
23、 他躲避一阵,王仝以家贫无钱外出为理由回绝。(3分。关键点:阴、讽、介词结 构后置等)(3) “苟” “虽” “”各1分,句意通顺2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每年六月底,高考状元及其所在学校就会成为各地媒体报道的焦点,这说明人人都在关注高考,关注教育。如果一个学校能出高考状元,那么其师资必定是优秀的;而有了优秀的 师资,进入该校的学生自然也能学得好,考出好成绩。高考状元及其所在学校成为媒体焦点不一定说明人人都关注高考和教育。参考答案:一个学校能出高考状元,其师资不一定都是优秀的有了优秀的师资,其他进入该校的 学生不一
24、定能学得好,考出好成绩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这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 性。题干明确说明“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故考生可以先圈出表述过于绝对化的文 字,要特别关注“只有才”“只要就”“一定”“必定”等词语。如“高考状元及其所在学 校就会成为各地媒体报道的焦点,这说明人人都在关注高考,关注教育”“如果一个学校能 出高考状元,那么其师资必定是优秀的”“而有了优秀的师资,进入该校的学生自然也能学 得好,考出好成绩”,分析改句,“考状元及其所在学校成为媒体焦点不一定说明人人都关 注高考和教育”,该句在原句中添加“不一定”一词,模仿这种样式,可以在另外两个句子 中添加“
25、不一定”。8.1. 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亚运会是一个特殊的舞台,既展示体育健儿的竞技水平,又彰显赛场观众的精 神风貌。作为东道主,我们不仅要为中国运动员鼓劲,远道而来的客人更需要喝 彩。B.随着碳排放话题逐渐升温,研制更符合环保要求的低碳发动机、电动汽车等被 更多的中外汽车巨头提上战略高度。以德国、法国和木为代表的汽车企业正在中 国启动低碳战略。C.在堪称“世界工厂”的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率已超过80%,各种城市病随之而 来。如何纾缓居民生活压力、提升生活质量是一个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话题。D.昨日,西藏扎,瞿公路控制性工程嘎隆拉隧道顺利贯通,这标志着墨脱即将摘去“全国惟一不通公路县”的帽
26、子。一时间关于墨脱的报道见诸于各大媒体。参考答案:C (A.句式杂糅,应改为“更要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喝彩”。B.搭配不当,德国、 法国和日本不是汽车企业。D.成分赘余,“诸”和“于”应去掉一个。)略9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成分,在其发生的时候,是应运而生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 及至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 :或者 ,未老而先亡。但是只要它们存在过,它们便都是传统文化。A.演绎昨日黄花昙花一现B.演化明日黄花昙花一现C.演绎明日黄花惊鸿一瞥D.演化昨日黄花惊鸿一瞥参考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
27、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注意明确词语的含 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演绎”,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 论的推理,从一些假设的命题出发,运用逻辑的规则,导出另一命题的过程;“演化”, 变化发展,特指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多用于自然界,尤其是生物的进化。第一处,是说传 统文化变化发展出新的内容与形式,强调的是“变化”,应使用“演化”。“明日黄 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没有“昨日黄花” 这一词语。第二处,从前面“抱残守缺”可知,后面应该是“抱残守缺”的结果,自然是 过时,应使用“明日黄花”。“昙花一现”,指美好的事物出现的时间很短;“惊鸿一
28、瞥”意思是女子不经意的一眼,却勾人魂魄,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前者指美好的 事物,而后者是形容人。第三处,是形容传统文化,且后面说“未老而先亡”,可见此处 是形容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出现的时间短,应使用“昙花一现”。故选B。10 .仿照下面的示例,任选一个历史人物,写一句话谈谈你对他的认识,修辞手法要一 致。示例:项羽,乃百世难得之英才!忠于义,重于信。备选人物:烛之武刘邦张良荆轲樊哙范增参考答案:烛之武,生于乱世的精于辞令的外交家!言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荆轲,身处危难的燕赵悲情英雄!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和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仿写句子要做 到:
29、理解例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写的句义与原句一致。注意例句的句式 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甚至关联词也要一一对应。注意例句的修辞手法,仿句要与 之保持一致。注意例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色彩等,仿句用词要与之相 似。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与之一致。最后可将仿 句与例句及要求对照,看是否完全符合要求。解答仿写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 本题规定的评论对象是备选的历史人物。示例有两点要注意:一是用一个散句给人物身份 定位,二是用一个对偶句评价历史人物的功绩或性格.六、写作(60分,共1题).小溪流是大海的起点;种子是希望的起点;沙砾是高塔的
30、起点;信念是成功的起点; 春天是丰收的起点!在生命的原野和人生的旅途上,起点无处不在。请以“的起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感情自然、朴实、真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避 开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书写规范、标点正确、卷面整洁。参考答案:A.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孝廉,他 却不赴命,后来被任命为侍御史。B.当时顺帝纵容宦官,张纲为国家命运担心,却因出言不逊,得罪了高官耆儒,也让皇 帝很不高兴,于是得不到重用。C.广陵寇乱积十多年,朝廷派张纲任太守平息寇乱。他不像前任那样多求兵马,而是单 车径至贼营,分析利弊,晓以情理
31、,结果张婴等万人归降,广陵安定。D.张纲在广陵任职只有一年,却深得百姓爱戴。他去世后,百姓老幼相扶前去吊唁。张 婴等人还穿着丧服,背土筑坟。8、翻译(6分)(1)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2)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参考答案:5、A.厉,磨砺,激励。6、D.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在;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向;A,而,表判 断;B以,介词,介凭借手段,用;C,语气词,表祈使语气。7、B.得不到重用不是得罪高官耆儒而使皇帝不高兴。8、(1)污秽丑恶之人聚满了朝廷,如果不能挺身而出献出生命,为国家扫除灾难, 即使活着,也是我所不愿意的。(3分)(2)如果不能正
32、确估量双方力量的强弱,就是不明智;冒充美善而趋从邪恶,就是 不聪明;(3分)参考译文: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荐孝廉, 他却不赴命,后来被司徒任命为侍御史。当时顺帝纵容宦官,有识之士都恐惧担心。张纲 慨然感叹:“污秽丑恶之人聚满了朝廷,如果不能挺身而出献出生命,为国家扫除灾难, 即使活着,也是我所不愿意的。”汉安元年,朝廷选派八位使者巡视各地的风气民情,使 者大多是年老而德高的儒者和知名人士,大多先后担任要职,只有张纲年纪轻,官位低。 其他人都奉命到位,只有张纲却在洛阳都亭停车不行,说:“豺狼一般暴虐奸邪的人当 政,怎么还要查问那些像狐狸一样奸佞狼狈的
33、坏人! ”皇帝虽然明白张纲说话真率,但最 终还是不愿意重用他。当时,广陵的张婴等人率领数万人反叛,他们杀了刺史、太守,在 扬州、徐州一带作乱已经有十多年,朝廷却一直不能讨伐征服他们。于是,派张纲担任广 陵太守。先前派遣的郡守,大多向朝廷要求很多的兵马,唯独张纲却请求轻车简行赴命任 职。到任以后,就率领差吏兵卒十多人,径直造访张婴营垒,安抚慰问,要求与头目会 见,表明国家的恩惠。张婴起初非常吃惊,见到张纲的诚信后,才出来拜见。张纲请他坐 在上座,询问疾苦。劝导他说:“前任太守大多肆虐贪婪残暴,所以致使你们各位心怀愤 怒聚到了一起。太守确实有罪,然而你们这样做也是不义的。如今皇上仁慈圣明,要以文
34、德劝服反叛之人,所以派我前来,想以爵禄使你们荣耀,不想用刑法惩罚你们,现今实在 是转祸为福的好时机啊。如若听闻仁义却不顺服,旦天子赫然震怒,派遣大军聚集于 此,难道不危险吗?如果不能正确估量双方力量的强弱,就是不明智;冒充美善而趋从邪 恶,就是不聪明:放弃顺服而效仿叛逆,就是不忠诚;自己断送了子孙的性命,就是不孝 顺:违背正道而走向邪路,就是不正直:明白正义而没有作为,就是不勇敢;这六方面是 关系到你们成败、利害的重要因素,希望你能够仔细考虑。”张婴被深深地感动并醒悟, 第二天,率领部下万人和妻子儿女,双手反绑投降归顺。张纲就单车进入张婴营垒,遣散 了张婴的部下,让他们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想要当
35、差的,都召而来之。于是人们喜悦信 服,南州一片安定。皇上给予了好评,想提拔张纲,而张婴等人上书乞求留任张纲,皇上 应允了。张纲在郡守位上一年,四十六岁时逝世。百姓老幼相扶到张纲府邸吊唁的人多得 无法计数。张婴等五百多人穿着丧服为他操办丧事。背负泥土为他垒筑坟墓。2.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22-24题。阳关雪余秋雨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 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儿首 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 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
36、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 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 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 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 里。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褶也找 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 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 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
37、边沿全是挺展展 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 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 侏儒。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 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地上的凹公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一一那全 是远年的坟堆,那么多,排列得又那么密,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 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 望,湖湘稚儿的夜哭。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生,
38、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 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 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 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转几个弯, 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面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 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 址,己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就是刚才看到的土墩
39、。土墩已坍了大 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 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 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杯酒,友人一定是 亳不推却,一饮而尽的。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 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 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 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
40、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 王维诗画皆称一绝。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 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 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 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 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22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第段提及的“焦渴
41、”,正是“文人的魔力”的具体体现之一。B.作者驻足阳关,用大量笔墨写坟堆,只想给阳关涂上了凄惨的色彩。C.第段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严谨。D.作者写阳关的树影、水流、苇草,暗示这里依稀还有当年“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影 子。E.从第段开始,作者采用游记笔法,以时间为序,即打听阳关、走向阳关、阳关怀古 和离开阳关。23 .本文重点写寻访阳关,但开头两段却不写阳关,用意何在?文中不止一次写到 “雪”,写“雪”有什么作用? 分).本文选自文化苦旅,结合本文内容,回答作者阳关之旅“苦”在何处。(6分)参考答案:22、B E (5分)(B项只给阳关涂上了凄惨的色彩有误;E项应是以行踪为序,答对一项 给3分)2
42、3、开头两段,作者由己及人,写到了今人的历史文化情结,不仅为寻访阳关蓄势(1 分),而且暗示作者的阳关之旅也是一次文化之旅(1分)。文中不止一次写雪,在不断 点题的同时(1分),也为全文营造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增添了阳关的沦桑之感(1 分)。(有其他解读言之有理也可给分)24、天气寒冷,路途遥远,作者孤身前往(3分),曾经验证过人生壮美和艺术情怀弘广 的阳关没能继续享用温馨的诗句,而今成为废墟(3分)。(有其他解读言之有理也可给 分)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 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
43、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 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前人 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 出李杜风格的不同。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 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样联系的意 象,拼接成共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作。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 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鸭鹅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 阔,
44、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 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 波澜。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 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 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引申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春 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心”改从
45、小处落笔,乂是何等细腻! 乂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 变化。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 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实的处 理不同。古风大半是写游仙,最后四句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着力。但它给人 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的忧虑和悲愤也流落在字里行间。悲陈陶则围绕着陈陶 斜战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到了,犹如用诗写成的通讯报道,真实而 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在虚处用 力,妙在烘托。虚写好了,实可以
46、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粘不滞,显得飘逸。在 实处用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刻画之中见出气魄,意象不浮不泛,显得沉郁。(选自袁行福中国诗歌艺术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李白杜甫思想、性格及创作态度、题材的差异,决定了飘逸与沉郁风格的不同,其风 格不同可从所选意象看出:前者常超越现实,后者则偏于写实。B.李白的诗歌常常穿插表现历史、神话、梦境,把表而似乎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组合成 具有强烈艺术效果的图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C.严羽认为,李白诗歌风格飘逸、万景皆虚,杜甫诗歌风格沉郁、万景皆实,两者不能 互学。这些观点虽不确切,但的确道出了两者风格与
47、意象的不同。D.杜甫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善于对生活细节作精致的描绘;他的一些记游诗 所描绘的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甚至可作地理研究的辅助资料。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A.李白和杜甫都能用夸张,但李白想象驰骋、夸张大胆,如“燕山雪花大如席”;而杜 甫取自现实、偏于写实,如“鸠鹅两日照,晒翅满鱼梁”。B.杜甫赞赏王宰的山水图画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他本人的诗歌创作也常常 如此,往往从实处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问题。C.杜甫诗歌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常常以生活的细节来表现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如 北征即用自己个家庭的遭遇反映了整个国家的变化。D.李白诗
48、歌总是驰骋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虽然很少精致描绘生活细节,但虚中见实, 实处用力,妙在烘托,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飘逸。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现的是重大社会政治内容,“感时花 溅泪,恨别鸟惊心”则表现出生活细节和作者内心的波澜。B.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占体诗,写的都是安史之乱,但李诗 对现实似乎不甚着力,故杜诗的艺术效果更胜一筹。C.李白的诗歌往往在虚处用力,诗的意象不粘不滞,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诗风飘 逸洒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极具艺术魅力。D.杜甫的诗歌往往在实处用力,其妙在于刻画,刻画深入具体,气魄非同一般,意象不 浮不泛,情感真实深挚,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