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标要求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标要求 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标要求:1 .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 . 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 .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4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枳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一、教材分析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牛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 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 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教学目标和策略:(1)知识与技能: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
2、 .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 .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 环境观。4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 会知识的迁移运用。(2)过程与方法:1 .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2 .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3)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教学重点:1 .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 .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教学难点:1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 的迁移运用。五、
3、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 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笫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1. 土地退化的形成2 .荒漠化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荒漠化不豆梅或加薪最力展的过程,.而兔彳艮/块分散而上血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 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
4、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 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 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合作探究】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教师总结】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 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 .范围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一阿
5、尔金山一古长城以北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教师总结】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卜的我国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2 .地貌特点: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 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3 .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一一干旱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位置J深居内陆I ,妹由利M4、工 / 1m疟尸Ml. 1 J高山环绕盆地地形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仁号干旱口且隔水汽进入t青藏高原隆起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 高大山地特
6、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早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 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景观特色一一以草原、荒漠为主西一二二二二- 东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减少新疆的塔里木盆地贺兰山以西贺内蒙古高原东部年降水量不足50亳米200亳米以下吆200毫米以1-.干旱程度极端干旱区干旱区山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自然景观沙漠和戈壁(只在一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降 水稍多,山顶冰雪覆盖。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 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草原【合作探究】1 .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教师总结】年降水量
7、2004 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亳米对应荒漠草原: 年降水量50亳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 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2 .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教师总结】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 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 串珠状分布。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兵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一一为荒漠化创造条件产生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一般规律)基本条件一一干旱物质基础一一地表物质松散动力因素一
8、一大风吹扬本区条件分析: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 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物质条件一一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 剧荒漠化进程。【A在春施j根据图2. 4,分析说明
9、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总结】图2. 4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 弱性。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一一加剧荒漠化进程(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 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 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2.西4匕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图2, 5)人为因素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 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
10、区、内蒙占东部的库仑旗 等地)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 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 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 程过度开垦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 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合作探究】让学生阅读后进行复述掘井带来的负作用。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一一次生盐渍化绿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次生盐渍化形成: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合作探究】让学
11、生阅读后讨论:若条件允许,我国西北荒漠地区是否可以将青藏高原的冰川水用来发展发展灌溉农业? (从灌溉与次生盐渍化方面思考)【合作探究】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1 .萨赫勒地区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南缘。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 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教师总结】资料表明萨林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 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c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 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亳米,旦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 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
12、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 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 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2 .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 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 居牧业经济转化。根据图2. 9,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教师总结】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从 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 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
13、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 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 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3 .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 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 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教师总结】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 区推进,结果是:人口可加 一草地变星地草地缩小 -牧场超载 -转牧脆弱地区劳动力雷求荒漠化加4 .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
14、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上地荒 漠化加剧的根源。请你解释下图(图1. 11),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教师总结】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 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卜,这个恶性循环就可 以得到解决。【课堂小结】略第二课时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1.历史时期的荒漠化问题一一西北地区时有出现如: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人民利用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 展屯田,使这里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但是随着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 大量破坏固沙植被,致使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
15、绿洲水源枯竭,加上战争、瘟疫等原因, 大部分古绿洲在经历了汉、唐、明、清几次大规模开发后,相继被迫放弃。【合作探究】1 . 了解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2 .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古丝绸之路),更贴近昆 仑山的山前地带。【教师总结】2.不同时期的荒漠化问题【合作探究】1.农牧界限向北推进,为什么会加剧该地区的荒漠化?时期人为因素发生荒漠化的区域古代(唐宋后)盲目垦耕,战争、瘟疫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近代(清代后)“移民实边”、“开放蒙禁”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现代(建国后)人口压力,管理失误草原牧区和旱农地区【教师总结】农牧界限向北推进,意味着农作侵入
16、牧区,大片的草地将会变成旱地。这 样,势必压缩草场面积,在原有的牲畜量不减少的条件下,会产生所剩牧场的超载,超载的 牧场并必定会逐步衰退,为了牲畜的发展又可能将牧场转移到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环境的 退化趋势必日益严重;在此同时.,由草地开垦出来的旱地本身在防风固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 劣势。加上若因为土地肥力的衰退而弃荒的话,其本身就是现成的人造沙荒。因此,如果农 牧界限向北推进,势必加剧该地区荒漠化的进程。3 .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教师总结】在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常常存在“农牧之争”,从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 量对比,农业一般都高于牧业,因此旧雨农作侵入
17、牧区的趋势。特别是在人口激增、粮食不 足的条件下,以农侵牧已成必然。若不加以控制,必定会陷入“过渡开垦一生态用水紧张一 植被退化一荒漠化加剧一土地肥力减弱一再度开垦一荒漠化再度加剧”的恶性循环圈。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六、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现陟: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牛.产力。2.1. 漠化的防治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图2. 14)。3 .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18、恢复自然植被人们将水分条件较好,开有一定植物生长的沙漠圈围起来,实行封沙育草,促使植物天 然更新;或者选育梭梭、柠条、沙拐枣等优良固沙植物进行人工补种。实践证明,这是改造 利用沙漠行之有效。【合作探究】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变 绿洲却非常艰难。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教师总结】这是由当地干旱的环境决定的。水分条件消失容易而形成难。治理重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4 .治理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最,以免牲畜的大展无序增长;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
19、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 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干旱地区的绿洲地区i应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ii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积极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灌草植被) iii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 移。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 业与牧业。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还应退耕还
20、林,退耕还牧。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的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5 .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图2. 15)。治理荒漠化的典例一一沙坡头草方格沙障【合作探究】课本图2.15 ”沙坡头草方格沙障”,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到沙坡头,其周 边的自然状况:贺兰山、腾格里沙漠、黄河。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县西,滔滔黄河在这里经过,包兰铁路沿着黄河,横穿腾格里沙漠 南缘。这里特别在冬春季节风力强
21、劲,对包兰铁路形成了威胁。思考沙坡头试验站采用什么措施来固定流沙?效果如何?【教师总结】沙坡头采用了草方格沙障技术固定流沙,用于保护交通干线非常有效, 包兰铁路自1958年通车起一直畅通无阻。这种措施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是如何起到固定流沙作用的)?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先后实施了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 态环境治理工程。【合作探究】 1.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说明前苏联垦荒区土壤风蚀的潜在自然背景。 并说明人们的生产活动怎样加剧了这个过程。【教师总结】对图2.16的分析,要知道“垦荒地区”处于亚欧大陆的中部偏北的地方,虽 处于西风带但远
22、离水汽来源,故降水稀少。从其周边的内陆湖“里海”、“咸海”的分布特点, 可以推断,这是一个半荒漠向干草原的过渡地带,是一个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其自然 地理状况必定是寒冷、干旱、大风。【合作探究】2.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前苏联在总结大规模垦荒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采取了一系列综合防护措施。仔细分析这些措施,你认为该地区防治荒漠化(土壤风蚀)的主 要方向是什么?【教师总结】要善于将所列四项保护措施逐条进行分析,而后进行归纳,不难找出它们 之间的共同的东西,那就是“抗旱、防风、保水、保土、保肥,【合作探究】3.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前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与措施可以被我 国的哪些地区所借鉴。【教师总结】关于对前苏联的防治对策和措施的适应性研究,当然少不了要对不同地区 的环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既然前苏联的“垦荒地区”的环境特征是干旱、大风、风沙大, 防治措施是“抗旱、防风、保水、保土、保肥”,那它将适用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当然,一些 措施同样可以适用于我国的南方地区甚至海南岛的西部地区。【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荒漠化是自然的产物,更是不合理的人类活 动的结果。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达到经济、 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我们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努力学习,为把西北地区 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的环境而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