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4.古代诗歌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4.古代诗歌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3).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十五夜望月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一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本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民俗文化是斑 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秋节是其中汇聚着最瑰丽色彩的一个传统 节日。古典文学中有很多优秀的中秋咏月诗词,语言凝练优美,情感真挚感人, 并且带有集体情感的特点。王建的这首十五夜望月就为我们描绘了中秋之夜 中庭美丽清冷的月色,表达出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其辞约,其质朴,较适合 初一学生诵读品味。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对诗歌中景物特点及情感的把握, 对诗歌欣赏方法的学习与实践。二、学生学情分析:1、十五夜望月面对的是一
2、群初离家庭、寄宿学校的学生,教学时间也大约 在中秋节之前。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较能体会到诗歌中的氛围和情感,感受传 统中秋的文化特色。2、相较于小学阶段,初中的孩子对情感的体验更敏锐、更细腻、更准确、更 透彻。同时,学生还保有丰富多彩的想象力,较适合通过想象法来把握诗歌。3、十五夜望月是初一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的古诗教读课文。虽然 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一定的古诗词,但是,小学阶段的古诗学习还重在对 诗歌整体的初步把握,并未涉及到鉴赏诗歌的方法指导。所以,有必要根据诗歌 特点对学生读诗进行一定的方法指导。三、 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
3、 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 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懂诗歌,体会诗中描写的景色特点,感受诗歌营造的 氛围,体悟诗歌抒发的情感(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探究式地通过朗读、想象、品词、知人论世等方法 来鉴赏诗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在中秋之夜的怀人情思2、教学重难点:对诗歌景物特点的把握,氛围的感受,情感的体悟是重点。诗 歌鉴赏方法的学习是难点3、课时安排:虽然本诗很简短,诗歌情感本身比较明显,但是因为诗歌语言本身的高度凝 练的特性,也因为是初中阶段第一次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课,所以在教学上我安 排
4、一节课的时间,用完整的一节课好好品味本诗。4、课前准备:学生: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歌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师搜集诗人的背景资料,并写课堂练笔的下水片段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要说四、选择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五、选择教学策略:1、整体设计思想:依导入新课,营造氛围一一朗读诗歌,整体把握一一想象品味、景物特点一 一知人论世、把握情感一一再读诗歌、课堂小结一一课外小诗,现学现用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 先由中秋的话题引入诗歌,营造学习氛围,并且强调诗歌的凝练和丰富,提醒学 生专注学习。接着初读诗歌,明确本诗为七言绝句,然后在听读和跟读中整体把 握诗
5、歌。然后请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根据诗歌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第一二句中的 景象,在分享和探讨中把握景物特点,为下面的情感把握做好准备。第四步教师 介绍诗人的相关背景知识,解决情感体会中出现的矛盾问题。第五再读课文,在 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注重朗读的语音语调,在朗读中加深情感的体会。在课堂 尾声,教师要为学生小结本堂课中涉及的诗歌阅读的方法,并提供适合的课外诗 歌,运用课堂学习的方法进行赏析练习。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首诗歌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朗读 法感知文本,想象法拓宽丰富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来启迪思考。“自 主、合作、探究”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
6、堂教学中。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和方法:首先,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循序渐进,问题明确有效。其次,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且运用教师例文来帮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再次,引导学生探究疑难,在讨论中自主地体会到诗歌的妙处最后,加强总结和练习,在适合的练习中强化课堂学习的诗歌鉴赏方法4、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1)想象描写环节的设计: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通过自己的想象去理 解诗歌,其实是对诗歌的再创作,并且通过交流加深对诗歌的把握。教师例文的展示,既 能帮助学生弥补不足,同时也能营造课堂民主平等的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 习热情,引领学生和教师一起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2)课外练习环节的设计:在课
7、堂学习的基础上及时地通过练习来巩固和复习 课堂中学到的方式方法,体现出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重视。六、教学步骤:一、 导入新课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 圆月)。确实,圆月,是中秋的象征。这天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 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十三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大家把课本翻到109页。一般来说诗歌是所有文体中最 短小的,但是别看它们是小身材,其实有大味道呢。诗歌语言因高度凝练而充满 丰富的形象和意义,要我们花大力气去体会。所以,我们今天这节课如果能够把十五夜望月这首短小的诗真正读懂,读通,那
8、就是同学们的成功了。这首诗 的题目或者还可以写成一一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板书课题)(解题,见注释, 注意古代以官职来称呼别人的文化习惯)初读诗歌,明确体裁师:有没有同学乐意先来帮我们大家读一下这首诗?(生读)师:你知道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吗?这还用问吗?当然是古诗咯。问题是从文体 上说它属于诗歌中的哪一类?(七言绝句,另有五言绝句,八句四联律诗。格律 诗) 三、跟读诗歌,初步把握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不错,声音响亮,而且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已经迈出了 读懂诗歌的第一步。诵读是理解诗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根据不同的情感、不同 的氛围,有的需要浅吟低诵,有的需要放声朗诵。下面请同学先听一遍本诗的朗 诵,
9、去初步了解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内容。生听读师:下面我们跟着录音一起来读这首诗。生跟读师:用一句话分别概括诗歌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描写了诗人十五夜望月时看到的院中景象)(抒发了诗人怀人的思绪)发挥想象,欣赏景色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J字面疏通:庭院中的地面白色一片, 树上栖息着乌鸦,清冷的露水无声地沾湿了绽开的桂花。2、师:要真这样干巴巴的解释可真是把这首诗给糟蹋了,我们大家都不愿意吧? 同学们能不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你最优美的散文化的语言来为我们 描绘诗人想要描绘的景象? (15020。字左右,写在练习纸上)3、附近的同学交流,推荐出最优秀的,朗读交流 4、教师展示例文洗
10、乳般的月华静静地泻在这个朴素的小小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微雪, 又好像是一汪空明的积水,窗边那棵桂树扶疏的树影,则成了水中微动的藻行。 萧萧树荫里,聒噪了一天的鸦鹊,此时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这中秋之 夜皎洁到刺眼的月光,先后进入了睡乡,不知道在它们的梦里,可曾出现去年春 日青天掠过的一行归航的雁影。夜又深了一层,桂花的香味也又浓了一度。一条缀满了黄色小花朵的桂枝探 到了我的眼皮底下,鼻头跟前。伸手折枝,咔嚓一声,惊落了一手的冷露。是什 么时候,这清冷的露珠竟沾湿了枝头的花朵?丝丝寒意由五指游走全身,不知道 广寒宫里的那棵月桂树,那树下的白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 的嫦娥
11、,是否也早已被这无声的露水沾湿。(PPT)5、品味重点:结合学生的练笔教师提醒学生想象的注意点:要仔细推敲联想,同时要注意 想象的合理性“地白”:诗人写院中的月色,不着一 “月”字,哪里体现出是描绘的月色 呢?只用了 “地白”二字,却给人澄澈、空明之感,让人不由得联想到李白的那 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净悠远的意境中,躁动不安的心也慢 慢沉静下来。(结合例文扩展想象)“树栖鸦”:同学们想一想,树栖鸦的景象是诗人用眼睛看到的吗?那他是 怎么知道的呢?既已夜深,在明月之夜,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息,而鸦鹊在 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应该是凭听觉感受出来的吧。这也 恰恰用
12、这种音响变化,来烘托出当时月下小院的静谧安宁。大家觉得这样的想象 有没有合理性?至于对于鸦鹊梦境的猜测,我们可否替诗人做此想象呢?这个问 题暂时留在这里,等全诗看完了,我们再来讨论。“冷露无声湿桂花”:作者怎么会发现露水沾湿了桂花,怎么会知道露水是 冷的? “冷”是一种触觉,我们可以合理地想象诗人是如何接触到那清冷露水的 过程。一个冷字,不仅是在说露水,也在说当时整个的环境,清秋的深夜,似乎 连空气都是冷的。我们的想象、联想还要往前,如果你愿意,可以想得很远很远。 人间的桂花被浸润了,那么举头望明月,那个悬在头顶的月亮里的影影绰绰的桂 树呢?生活在桂树周围的那些人呢?6、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这些
13、景色有什么特点同学们,想象的力量是多么神奇,短短的两句诗居然被我们演绎出这么丰富 多彩的内容。经过这样有血有肉的想象,我们眼前有没有那样一幅画面,有没有 一部小电影在脑中播映?对中秋夜的景色是不是更了解了?请大家用一两个词 语来揭示这些景色的特点。一一寂静、清冷等知人论世,体味情感身立这样寂静清冷的庭院中,诗人生出怀人的情绪来。怀人的思绪是怎样 的?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后面两句诗。诗人和朋友一起来到院中赏月的。有些版本的诗题下有注云:“时会琴客”, 说明在中秋佳节,诗人是和良友相聚。中秋之夜的自然重点还在于举头赏月海 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这个时刻,全天下的人应该都在遥望着天空中的
14、那 一轮明月,只是,人与人、家与家之间望月的情形又各不相同。同学们想象一下, 会有哪些不同的场景呢?例:全家其乐融融,四世同堂,围坐在一桌丰盛的节日果品前,边聊天边赏 月,多么欢乐的场面;戍边的战士,孤独里坚守在岗哨上,抬头望望明月,在这 面圆镜中映出白发苍苍的双亲的面容真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个秋思,我们可以理解成怎样 的情感?一一对家人、朋友的思念。我们来看“落”这个字。大家来组词一一飘 落,掉落,坠落,洒落,这里你觉得秋思用哪个词好?洒落,这种思绪,像 什么一样?一一月光,无处不在的从天而降的片片月光。中秋之月照到哪里,这 种怀人的思绪就洒落到哪里。这种思念让人内心备感孤
15、独、寂寞,是难耐的,痛 苦的无法逃避的思念。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吧。当诗人说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时候,其实这个谁他知不知道是谁?对,就 是自己。不过刚才我们已经说过,诗人并非一人独自对月,有诸多好友相伴,为什么 他还会产生这样的情绪?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知道四个字一一知人论世 指了解一个人的经历、性格等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会帮助我们来 理解他的一些作品。在阅读诗歌的时候,我们经常要借助于这种方法,才能弄懂 诗歌中的丰富含义。王建简介:(约767约831后),颍川(今河南许昌)人。门第衰微,早岁 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开始写乐府诗。30岁左右,又离开家当兵, 成了一名光荣
16、的唐朝人民解放军。十三年后才离开军队,居住在咸阳乡间,“终 日忧衣食”,后来才又作了个县丞小官。很显然,从他早年的经历看来,也并不是幸福安康的,而且那么早就离开家 乡漂泊他方。当你了解到这点的时候,你能不能理解诗人虽有好友在身边,却仍 然掩不住内心的那种思乡情绪了?可以说前面两句寂静冷清的景象是个这里的孤独寂寞的情绪相辅相成的。那 么,刚才我们在用想象营造画面的时候,老师我猜测鸦鹊的梦境,那样写同学们 可不可以理解了? “不知道在它们的梦里,可曾出现去年春日青天掠过的一行归 航的雁影。”归航,不正是诗人内心最深切的渴望吗?四、 再读课文,加深情感至此,可以说我们读懂了本诗,但还不能说我们会读本
17、诗。当我们了解了诗 中的情绪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刚才放给大家听的朗读带也不过如此?并没有包含感情地来 朗读这首诗。同学们来试试,注意语音语调,注意情感,想象如果你是王建,相 信你一定可以读得比朗读带中的好的。生自己练习,然后请一两位同学起来朗读,然后齐读课堂小结1、对于景物的把握需要我们充分地合理地发挥想象,丰富诗歌的内涵,有助于 我们揣摩诗歌的情感2、要有意识地去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历以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帮助我们去理解诗歌的主旨3、要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在朗诵中加深情感体验八、小试牛刀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注:李贺:唐代诗人,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虽家道没落,但 李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后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 金络脑:一种贵重的鞍具,借指马受重用。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诗的前两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的描述出来2、联系诗人的生平,说说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通过咏马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附:板书设计十五日望月寄杜郎中王建绘月下之景一一寂静、清冷抒怀人之思一一孤独、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