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P#马克思_美的规律_思想与审美本质_尤西林.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7423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2P#马克思_美的规律_思想与审美本质_尤西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C2P#马克思_美的规律_思想与审美本质_尤西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2P#马克思_美的规律_思想与审美本质_尤西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2P#马克思_美的规律_思想与审美本质_尤西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26年 11&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45 卷第 6 期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v. ,2016 Vol. 45 No. 6 美学研宄 马克思 “ 美的规律 ” 思想与审美本质 尤西林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119) 摘要: 21世纪汉语美学主流基本己否弃了审美本质论。马克思 “ 美的规律 ” 思想也不再享有经典根据地 位。但对实践美学的反思批判恰恰深化了马克思 “ 美的规律 ” 思想与审美本质论的问题意识,回应这些问题

2、成 为深入诠释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动九 “ 美的规律 “ 自由劳动 ” 与 “ 人的本质 ” 三位一体结构及其超越性,所展示 的不仅是有解释力的审美本质及其贯通的新实践美学系统,而且提供了抗衡现代虚无主义的真善美精神视野 范式。 关键词: “ 美的规律 ” ;审美本质;自由劳动;人的本质;新实践美学 中图分类号: A81; B83-0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672 -4283(2016)06 -0005 -10 收稿日期: 2016-01 -11 作者简介:尤西林,男,陕西榆林市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宄生导师。 21世纪汉语美学主流己基本接受了分析哲学 反本质主义立场,从而放

3、弃或弱化了审美本质论。 对实践美学主体主义与人类中心论的反思批判集 中于“ 劳动 一“ 实践 ”“ 人的本质 “ 对象化 ” 三个 概念,由此也动摇了这三个概念所依托的文本亦 即马克思 “ 美的规律 ” 思想的经典根据地位。其中 重要与流行的批评是:劳动一实践是人类征服客 体的主体性而缺失主体间性;人的对象化活动善 恶混杂而并非纯美;劳动一实践泛指人类活动而 并非美学概念。对这些反思批判的回应成为深入 诠释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动力。但是,深入而完整 的回应却需要进入思想史。例如,上述质疑未能 注意到斯密与黑格尔以来劳动概念的哲学化涵 义、卢卡奇针对第二国际学派对 “ 实践 ” 非实证性 亦即超越性

4、的强调,以及 20世纪实践哲学的伦理 学维度等等。但这已远超出一篇论文的范围。本 文不拟叙述思想史,也不进入相关争论,而正面诠 释马克思 “ 美的规律 ” 思想及其与 “ 自由劳动 “ 人 的本质 ” 三位一体结构的超越性,并以之为审美本 质内在线索,纲要性表述一种新实践美学原理,同 时扼要随文回应前 述质疑而不展开辩论。 本文初看上去似乎是对实践美学的辩护或重 复,但深入的研宄者会发现其中对实践美学重要 的批评与推进(如审美对于劳动的生存功能与本 体论意义,以及 “ 自由形式 ” 作为 “ 自由方式 ” 的内 容涵义等)。在多元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昌盛时 代,本文所表述的新实践美学仅是数量庞大

5、的美 学原理一种而己。在求新且势利的潮流中,关注 “ 过时 ”的理论既不合时宜又讨嫌。但本文超出美 学的更深旨趣却是 :从美学回溯劳动(卢卡奇己表 明这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由之路),并回应当 代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以伦理实践贬斥劳动的潮 流 ,关乎马克思思想核心根基 。在无休止开发与 消费却丧失意义的价值虚无主义时代,马克思 “ 美 详另文。 6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年第 6期 的规律 ” 的劳动范式,仍然是真善美精神视野的现 实根基。这也是本文自觉以关联一体的 “ 劳动一 实践 ”而不采用流行的以 “ 实践 ” 为核心关键词的 深意所在。 一、马克思的 “ 美的规律

6、” 思想 马克思将审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劳动。 自由的劳动是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价值论 批判,马克思称后者为异化劳动。自由的劳动则 是人性自我肯定的方式: “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 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 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 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 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 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 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 身 ” 。 1 163这段话包含着两个观点: 1. 劳动改造世界是人的自由能动本质的对象 化,因而人的自由本质必须依托 于劳动。 2. 与传统意识哲学精

7、神对象化不同,人首先 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对象化自身。从而有 “ 现实 地使自己二重化 ” 与意识中 “ 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 化 ”两种直观自身的形态。这一区分对于美学极 为重要,它提供了艺术哲学传统视野之外的 $ $ 甲攀观念,以及现实审美与夸亨亨 f相互关砉 sk M“ 基本框架。以劳动为基础 k乂类生活普遍而 必然的审美性质由此揭示。这也是日常生活审美 化与艺术生活化,以及区别于意识哲学的身体美 学诸种当代美学趋势的基础根据。 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须要在与动物式劳动区 别对比中获得哲学人类学规定: “ 通过实践创造对 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 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

8、,它把类看做自己 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做类存在物。诚然,动物 也生产。动物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 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 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 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 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 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 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 界 ;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 地 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 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 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 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

9、构 4止, 1 162 In. 泛义的 “ 劳动 “ 生产 ” )是 “ 内在尺度 ” ( 需 求目的 ) 与 “ 外在尺度 ” ( 对象环境规律 ) 寻求统一 达成实现的活动。动物式 “ 生产 ” 不仅是本能无自 觉意识的,而且只是觅食藏身需求与特定环境规 律单一统一方式(或奔跑或飞翔或打洞或造巢)的 活动。人类的劳动却由于超越了动物式生存需求 与单一特定活动方式而呈现为自由的活动。须要 注意的是,人类性劳动超越动物式 “ 生产 ” 的自由 性质基于一系列全称副词: “ 任何 ” ( jefler)、 “ 处 处 ” ( UberalD、 “ 全面 “ 整个 ” 而根据概率论, 对世界有所主

10、张的任何全称陈述的概率等于零。 概率等于零的全称陈述永远不会终结于特定现 实,但正如歌德睿智所说: “ 十全十美是上天的尺 度,而要达到十全十美的这种愿望,则是人类的尺 度 ” 。 261自由须要无限超越限定性。这类同于美 学史上以不同名称表述的神性维度的本体性理 念。但马克思这一本体理念基于人类自身 特性的 劳动,因而成为关于审美境界最具人类学根基的 表述。 作为与动物式劳动相区别的人类劳动一系列 对比结语, 胺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 就是体现人的 本质的自由劳动 “ 美的规律 一“ 自由劳动 “ 人的本质 ” 三个概念三位一体 “ 自由 ” 是对以 动物式活动为原型的现实谋生劳动的超越。这种

11、 超越敞开为无限彳屯 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 是将 劳动定向于超越动物性活动的自由方向中。只有 在 “ 美的规律 ” 所昭示的自由劳动方向中,人的劳 动才是AWf夸。 这 iiii的是 “ 美的规律,所代表的自由劳 动与现实劳动的辩证关系:自由劳动 是劳动的理 想形态 ( 或者用中国古典美学术语说 “ 美的劳动 ” 是现实劳动的自由意象),而并非有限的具体劳 动。因此,劳动对象化之美并非说有限的具体劳 第 45卷 尤西林:马克思 “ 美的规律 ” 思想与审美本质 7 动及其产品本身即是美 ;但是,每一有限的劳动均 可能依托美的规律的自由劳动超越而无限性 的自由境界 ( “ 显示 ” 并非 “

12、等于 ” ),从华自身 的意义。这也是对黑格尔 “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 的劳动实践论的置换。 人的自由本质的无限性必须依托有限而现实 的具体劳动对象化,对象化却并非意味着无限的 人的自由本质就此穷尽于这一有限的特定劳动 中,而恰恰体现于突破有限劳动的无限创新进程 中。人类文明史及其趋势证明着马克思这一自由 劳动信念:石器、陶器、弓箭、青铜器、铁器、蒸汽 机、电器、微电子、人工智能, 每一特定劳动都 是人的自由劳动的对象化足迹,但人的自由劳动 却从未停滞于特定实体劳动形态,而是面向未来 无限自我超越的不确定的 X,它 “ 不能从过去,而 只能从未来汲取自己的诗情 ” 3 473。马克思基于

13、现实劳动并面向未来的立场,标明了马克思美学 思想的现 代性,从而与其他逃避现实生存的审美 乌托邦区别开来。 “ 美的规律 ” 同时集中体现着人的本质及其劳 动的理想性。马克思的审美本质观从而指向以劳 动为原型的理想人丨也 “ 审美 ” 与 “ 人的本质 ” 以 及与之相关意义上的 “ 劳动 ” 及 “ 对象化 ” ,都因此 具有哲学价值本体论性质,而不能视为实体经验 范畴,马克思的审美本质观因而不属于分析哲学 所批判的理念实体论的本质主义。由此也避免了 将特定的实体劳动或人的活动等同于人的本质对 象化的流行误解,如以 “ 杂货铺不是美术馆 ” 质疑 劳动对象化的美学意义。再例如,犯罪得逞,犯罪

14、 者虽属自然 科学科目的人类,却不代表 “ 人的本 质 ” ( 而被日常用语斥为 “ 禽兽 ” );完成犯罪,也并 非善良意志的行动 “ 对象化 ” ( 而被称为 “ 得逞 ” )。 这些语用都是高度价值论的而非中性表述。 “ 美的规律 ” 所指向的自由劳动并非青年马克 思的形而上学思辨,而属于社会化与历史性的现 实生成运动,也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终生的 一个基本思想 c “ 美的规律 ” 超越单一动物式 “ 生 产 ”的自由劳动理想,成为渗透分工、经济、个体自 由与社会组织、历史进程的价值理想,从多种角度 丰富着其意义: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中劳动将不再 屈从于强制性分工或为谋 生而终生束缚于单

15、一职 业,而成为上午打猎、下午捕鱼、黄昏哲学思考的 个性潜能的全面施展 4 37 ;这一个体自由并非浪漫 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观选择,而是基于资本 主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历史积累所解放出的自由 时间: “ 那时,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 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 。 5222 “ 于是,以交换价值为 基础的生产便会崩溃 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因 此,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短必要劳动时 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那 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 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得到发 展。 ” 5218_2W占据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目标的 “ 人 的全面发展

16、 ”观,深刻对应的正是审美的特性: “ 创 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 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 ” 1 192。从 共产党宣言到资本论几乎逐字重申的共产 主义的定义 一 “ 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 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 6 649,成为 “ 美的规律 ” 亦即 超越单一向度的自由劳动的社会形态展示。 二、探讨审美本质的若干原则 1. 对审美本质的探讨是美学思想史的首要传 统。对审美现象深层根据的探讨与表述,是美学 思想中心。 2. 审美本质并非经验科学的实体对象,而是 人文科学的精神哲学范畴。需要强调的是,自柏 拉图以来的审美本质观念,重心并非基于经验抽 象的

17、知识论,而是目的论与价值论。中外思想史 关于审美本质的探讨及表述虽然具有历史性与地 域民族文化特性,但都力图从哲学 价值这一哲学 高度概括审美本质。这些观点尽管审美本质所指 内容不同,但其语用用法却显示出维特根斯坦所 说的 “ 家族相似 ”( family resemblances)。因此,美 学史上不同的审美本质观具有丰富与互相补充这 一论域的积极意义。既不能妄称发现了永恒不变 的审美本质,而必须持历史发展与开放的态度;又 不能妄称这一人类思想数千年耕耘领域为无意义 的假问题,而须要立足于本时代新视野参与诠释。 美学原理实质即依据审美本质观贯通解释审美活 8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8、 ) 2016年第 6期 动的哲学美学。审美本质是对审美活动根本性质 的抽象,美学不能停留于对纷杂具体的审美现象 的表象解释,也不能分裂为相互孤立而缺少统一 关系的论丛式导论。只有经由审美本质的抽象, 美学才能内在统一地整体把握审美现象的根源、 构成及其社会功能。马克思称这种由 “ 抽象 ” 作为 逻辑出发点的道路是正确的科学研宄方法,它是 “ 思维用来掌握具体、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 再现出来的方式 ” 725。美学全部范畴概念都是以 审美本质为最终根据的 “ 精神上的具体再现 ” ,这 些范 畴概念之所以有机统一于美学原理整体而非 外在拼凑,端赖于审美本质这一逻辑出发点。 3. 审美本质

19、是包括审美对象与审美意识在内 的整体审美活动经验的本质。对审美对象或审美 意识各自本质的单一追溯,必然要返回双方关联 一体的审美活动本质。这同时意味着审美活动体 验优先于主客二分后的审美静观。体验性也正是 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基点。 4. 活动的人类学原型是劳动以及劳动更广泛 形态的实践,以劳动为核心的实践及其结构成为 探讨审美本质的基础与出发点。 以生产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具体劳动本身并非 审美,为什么要从非审美的劳 动中寻找审美的本 质?囿于审美表象的所谓纯粹美学,所揭示的其 实是审美经验业己专门化的艺术学规律,或特定 适用范围的形式美规律(如著名的黄金分割率)与 心理经验模式(如完形美学、距离

20、说、移情说等 ) , 远未抵达深层支配它们的母体根源。作为人类生 活母体的劳动则孕含着人类全部精神形态的普遍 必然性与功能必要性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多数 美学均接受劳动及其技术对于审美的文化人类学 前提条件基础意义,艺术人类学己积累了大量劳 动与审美密切关系的实证经验研宄,但这类研宄 基本局限于劳动与审美的外在条件关系。例如, “ 游戏说 ” 与 “ 摹仿说 ” 揭示出儿童摹仿捕猎游戏 对于未来捕猎劳动预演训练的实用条件意义,但 是,游戏及其摹仿培养的审美形式感对于捕猎劳 动本身的哲学人类学提升意义并未得到揭示 。 马克思 “ 美的规律 ” 思想远超出一般艺术人类学与 实用经验性劳动美学的深

21、邃之处在于,它是从哲 学人类学本体高度规定人类性劳动区别于动物式 “ 生产 ” 的分界定向:审美对于人类代表性活动的 劳动并非外在条件或枝节功能,而具有普遍的必 然性与根本的引导性。审美在人类学的劳动中的 普遍必然性与根本价值功能,才是审美本质的根 源所在。 当代美学的前沿转向,也印证着上述马克思 主义美学基点。伽达默尔依据海德格尔的存在 论,批评近代以来纯审美的 “ 审美区分 ” ,这种区分 于生活的纯审美 “ 撇开了一部作品作为其原始生 命关系而生根于其中的一切东西,撇开了 一部作 品存在于其中并在其中获得其意义的一切宗教的 或世俗的影响 ” 71W, “ 所以作品通过 审美区分 也就丧失

22、了它所属的地盘与世界 ” 8m。 因而主 张立足生存世界确定审美意义的 “ 审美无区分 ” 美 学 8151,亦即返回人类生存层面的审美观。当代 西方美学最新的文化转向,其代表内容,无论是从 纯艺术回到技术、从形式分析回到生活美学,或是 从静观的感性意识论回到体验性的身体美学,都 需要经由技术、生活与身体回溯其实践根基。海 德格尔对古希腊 “ 生产 ”( 希腊词 poiesis)与技术一 艺术统一性的诠释、杜威实用主义与操作主义的 复兴,以及麦克卢汉为电子媒介文化奠基的 “ 媒介 即讯息 ” 与 “ 媒介即人的延伸 ” ,成为西方美学上述 转向的哲学基础。但这些理论恰恰突出了马克思 实践论的论

23、域,而实践论远比实用操作主义更具 本体深度,也比海德格尔神学渊源的存在论更具 现实根基,麦克卢汉基于媒介技术揭示当代人类 感知方式 的生成机制,则是马克思劳动工艺本体 论的现代延伸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当代美 学复兴中占据着原理制高点。 马克思: “ 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 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 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卷,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第 429页。 与席勒的名言比较即可见出差距 “ 只有当人充分 是人的时候,他才会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 是人弗里德里希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张玉能译,译 林出版社

24、 2009年版,第 48页。 第 45卷 尤西林:马克思 “ 美的规律 ” 思想与审美本质 9 三、审美本质及其逻辑系统 由于劳动不仅是人与物的关系(生产力),而 且是人与人的关系 ( 生产关系及社会关系),同时 包括人与自我的关系(反思与评价活动目的意 义),因而劳动一实践不仅是主体性的而且必然是 主体间性的;与 “ 物 ” 的关系同时也并非注定囿于 资本主义背景下的人类中心立场。目的与规律相 统一是人类学本体的劳动结构,同时涵括了全部 人类行为结构 。审美在这一结构中有其源初的 位置。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 “ 按照美的规律来 构造 ” 。 审美的普遍必然性根源于审美内在于劳动所 代表的实践

25、活动的普遍必然关系: if k w w ; ma- f、。 蠱勺袷 k与 劳 动 的 根 源、功能 与 价 值 关 系 也 就 是 : 1.劳动是审美的 基础与来源(这被鎂 ;审 美起源于劳动, “ 劳 动积淀为审美 ” ); 2.审美是劳动不可或缺的运行 协调 功 能 机 制 。 因 而 审 美 与 劳 动 产 生 自由形式的过程(劳动积淀为审美 方式运 行协调功能( 进行劳动离不开目的与规律相统一 的自由形式协调) ,是劳动有机体自我建构的同一 过程的两个方面,自由形式是自由形式(方式 ) 参 与劳动实践而自我生成的; 3.审美是劳动的理想 价值形态,它体现着人类自我超越的自由方向。 上述

26、三项关系有机一体 “ 劳动 ” 是 “ 人的本 质 ”的现实形态 “ 目的与规律相统一 ” 是 “ 劳动 ” 的内在结构; “ 自由 ” 是 “ 人的本质 ” 与 “ 劳动 ” 的理 想价值与现代性价值 ( “ 自由 ” 并非从来是人类的 最高价值,例如古代伦理共同体的 “ 和谐 ” 与宗教 共同体的 “ 恩典 ” 都比 “ 自由 ” 更重要 ); “ 对象化 ” 是 “ 人的本质 ” 现实与理想双重的体现:它既体现 为“ 目的与规律相统一 ” 的现实产品,又是 “ 人的本 质 ”与 “ 劳动 “ 自由 ” 理想的感性显现。由于 “ 自 由 ”的无限性,对象化现实产品的有限实体并不等 同于“

27、自由 ” 。但生产这产品的过程与结果却使主 体体验到自由: “ 诚然,劳动尺度本身在这里是由 外面提供的,是由必须达到的目的和为达到这个 目的而必须由劳动来克服的那些障碍所提供的。 但是克服这种障碍本身,就是自由的实现 ” 。 7 174 自由存在于既依托又超越于现实劳动的关系中。 人的本质及其自由正是在现实劳动对象化中获得 对象化 “ 显现 ” 并被体验。 相对于实体劳动而言,这种通过有限对象体 验无限自由乃是自由的形式,因而审美的本质是 审美基于劳动并超越劳动的自由形式。这一结论 适用于解释人类全部活动与审美的关系:在人对 物的劳动关系中,为摆放茶具而需求茶几的目的, 与用于制作茶几的材料

28、质地性能等规律代表着主 客观两个世界。目的与规律的结合形成适宜的制 作工艺。这工艺既是意志目的与规律认知相统一 的产物,又是统一并协调目的与规律的实践方式 (形式),离开这一“ 方式 ” 就没有实践劳动。工艺 实践方式统一目的与规律的主体是劳动者,他的 身心在目的与规律相统一的方 向上紧张发动起 来,并在顺畅进展中体验到自由。茶几产品的完 成既是目的与规律相统一的实用成果,又是劳动 者施展自由本质并确证体验这自由本质的对象化 物证。后者超越了实用成果,它使主体在享受茶 几提供的功用方便同时,感受体验到作为人的本 质的创造自由,这一心态下的茶几成为感性显现 人的本质对象化的审美对象(这也是将实用

29、物品 转化为艺术品的现代装置艺术的依据)。在人与 人的交往中,买卖物品的得体问答与简洁致谢,其 形式不仅是商业规律与目的相统一的实用规则, 一次令人愉快的交易超出了事务性,从中所感受 到的人际文 明尊重显现着人的自由气度,伦理礼 仪升华为优雅的举止。在人对自我的关系中,当 从挫折感的混乱烦恼中理清原因(规律 ) 与反省目 尽管劳动形态的发展己经趋于体力与脑力融合, 从而在实践名义下的活动及其技术工具愈渐丰富 ( 麦克卢 汉概述了从语言到货币、武器等 26种技术),但维系生命 新陈代谢的劳动不仅仍是全部活动不可或少的基础,而且 目的与规律相统一仍是各种人类实践活动的核心结构。 从阿伦特到哈贝马斯

30、的非劳动化思潮未能变更资本论 关于劳动的永恒人类本体性命题。 10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年第 6期 标时,心境便会逐渐澄明,这不仅是一次状态的调 整,也包含着成长的自由感受与自我超越的审美 距离感。 审美作为目的与规律相统一的自由形式,这 一马克思主义审美本质观包含着需要展开理解的 一系列内容,它同时揭示了美学史代表性理论的 深层基础: 1.以劳动工具及其使用(进而制造)技术为 中心,劳动双向陶冶着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 的自然。在劳动系统中,人的欲望需求转化为目 的,自然力量转化为规律;目的与规律相磨合为合 目的的规律与合规律的目的,双方统一为工具技 术的自由操作。

31、 但是,如果将自由仅仅理解为欲望需求的满 足,劳动仍然是欲求驱使下的不自由行为。自由 恰恰发端于劳动工具超越劳动特定实用内容的普 遍性形式:“ 手段是一个比外在合目的性的有限目 的更高的东西 ; 犁是比由犁所造成的,作为目 的的、直接的享受更尊贵些。工具保存下来,而直 接的享受则会消逝并忘却。人以他的工具而具有 支配外在自然界的威力,尽管就他的目的说来,他 倒是要服从自然界的 ” 。 “ 对于对象的否定关系 成 为 对 象的 形 式 并 且 成 为 一 种 持 久 性 的 东西。 ” B13 首先要注意的恳 “ 形式 ” 的主要涵义不 能理 解为直观唯物论静观的对象 “ 外形 ” ( form

32、),而是 指使用工具为原型的劳动一实践中介动作 “ 方式 ” (way)。 中介方式(形式 ) 是主客体得以建立关系 并导致分化的功能机制,也是尔后人类种种形式 感的根源 式 ” 是就实践行为而言,它是体验 性的; “ 形式 ” 则是 “ 方式 ” 的对象化表述,它是直 观的对象 方式 ” 先于 “ 形式 ” 。现实审美与艺 术审美、审美体验与审美欣赏的差异,均系于方式 与形式的不同侧重。 其次,形式之自由,不仅是独立于特定劳动内 容所达到的熟练自如操作,而且更根本的是形式 迁移 、转化的普遍适宜性。 无数个体的劳动经验 正是经由工具所凝聚的技术传承 ( 即使是一个扶 犁的动作)而积淀为人类普

33、遍性。反之,一种即使 是程式化反应的形式,如果仍然束缚于特定活动 而单一化(如卓别林在摩登时代表演的沦为人 形活扳手的旋紧螺母的流水线工人动作),那就不 是自由的形式,而是异化的形式。目的与规律相 统一的过程性,同时意味着欲望时间上的延迟,它 与劳动中介系统(从工具到劳作团队 ) 的空间一道 构成了人与消费对象所代表的实际利益世界的距 离。正是这一距离使人得以摆脱欲望对象的直接 驱迫控制、以自主自在进而自由的态度对待现实 世界。这就是“ 审美距离论 ” 赖以成立的劳动中介 结构。它也是审美以静观方式超脱进而可能超越 现实的开端。 最后,自由形式又并非无内容的空洞抽象 , 而引导着超越劳动特定实

34、用内容的新的规律与目 的并建构新的统一关系。以使用与制造工具为核 心的劳动对自然的改变生成了一种新质。劳动工 具突破了自然生物单一的反应模式而趋向于多样 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 1976 年版,第 438页。这段话被列宁称为 “ 历史唯物主义的萌 芽 ” 。(参阅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 1974年版,第 202页。)麦克卢汉 “ 媒介即信息 ” 强调媒介工具本身特性 的意义较之具体用途更根本,其哲学基点也在于此。 形式 “ 迁移 ” ( transfer)己成为现代教育与美育的核 心概念之一。参阅 J. S.布鲁纳 ( Jerome S. Brunei教育过 程,邵瑞珍译,文

35、化教育出版社 1982年版。 在李泽厚第二国际学派背景(特别是普列汉诺夫 影响)下的积淀论美学中,美只是一种形式而无独立内容: “ 一方面 真 主体化了,现实与人的实践、善、合目的性相 关,对人有利有益有用,具有了社会功利的性质,这是美的 内容,另一方面 善 对象化了,实 践与现实、真、合规律性 相关,具有感性、具体的性质 具有外部的存在 ,这是美 的形式 ” 。(李泽厚美学三题议)美的内容在此即社会 功利性 “ 善 ” 。即使 “ 就内容言,美是现实以自由的形式对 实践的肯定 ” ( 同前),美依然是以 “ 善 ” 为内容的 “ 自由的 形式 ” 。这仍然是康德架构。李氏后来放弃 “ 形象思

36、维 ” 论,提出艺术的特质(实即内容)不在于 “ 形象 ” 而在于 “ 情 感 ” ,不仅是 “ 情本体 ” 先声,而且己开始为审美寻找内容。 别林斯基奠基的“ 形象思维论 ” 与李氏的美的内容一形式 观相同,布洛夫 ( A.Eypcm)称之为 “ 康德(形式 ) 主 义与庸 俗社会学的混合物 ”( 详参尤西林形象思维论及其 20世 纪争论,文学评论1995年第 6期;尤西林摹状词与审 美判断,学术月刊1995年第 9期)。但脱离于劳动工 具之外的 “ 情 ” 同流行的“ 自由 ” 说一样抽象,这导致李氏 本体论后期终于分裂为工具积淀与情本体两个本体。但 马克思美的规律的劳动却是统一的本体。

37、第 45卷 尤西林:马克思 “ 美的规律 ” 思想与审美本质 11 全面与自觉有意识的活动方式:一根棍棒即有挑、 劈、刺、担、抬、撬等多种使用方式。从而劳动工具 不仅聚集了多样的自然因果关系,成为打通、联合 各个自然物及其环境的中介,并且进一步开发、解 放出各个自然物原先被单一存在方式限定了的潜 能,创造出新的非自然自在可能的因果联系,使自 然物也获得了舒展与释放。孔雀石的纯净光彩凭 借石匠的凿刀而显现于世,沉睡在山脉中的矿石 经过冶炼加工成为浇灌的水管,从而为植物生长 提供友爱与帮助,被加速器释放出来的原子能则 支持着灌溉系统的运转 这就是自由。自由不是对自然进行人类利己 主义的利用与统治,

38、而是对自然与人的解放和 提 升 。应当敞开一种超出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立场 的当代自由视野。原始自在的自然,不仅限定人, 也限定物 :矿石作为灌溉水管的属性能力,在劳动 解放之前并非不存在,但其转化可能性的自由被 限定了。人及其劳动的使命便是唤醒自然潜能, 使包括人在内的各个自然物的小环境汇合并不断 发展为 “ 世界 ” 。在 “ 世界 ” 中,万物以协调配合与 相互促进扶助的方式各尽其材性。在使万物各尽 其材(才)的同时,人也就尽其(实现 ) 人性。 上述劳动的理想状况并非劳动的自发趋势, 而恰恰需要审美的自由方式的超越性引导。这正 是马克思作为人的理想 范型的 “ 美的规律 ” 的自由 劳动。

39、自由劳动对现实劳动的超越性表明:审美 作为自由形式,其自由涵义并不从属于劳动的技 术工具性,而是价值本体论的。审美的自由形式 (方式 ) 引导着发端于动物式生存的劳动走向从内 容到形式都趋向自由的人性化劳动。 2.与启蒙运动以来视劳动为人类征服(统一 ) 自然的片面理解不同,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劳动 观念重心在于劳动对人类自身任性欲望的 自然规律因纳入人类目的而 “ 人化 ” ( 江河因堤坝 不再泛滥),欲望目的遵循规律而 “ 失去了利己主 义性质 ” ( 填腹成为饮食文化,性欲成为爱情)。后 者既可以 理解为人自身自然性的 “ 人化 ” ,也可以 理解为人吸收自然万物规律而 “ 自然化 ” 。

40、无论是 “ 自然人化 ”或 “ 人自然化 ” ,都表示着人与自然相 互融渗的新型关系。这一关系是自然美乃至当代 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主要基础。 但是,包括劳动在内的人与自然世界的联系 还深远地包含有人类的生物学乃至宇宙学前提 (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宇宙本体的追溯) 。当代 人择原理(人的宇宙学原理 : Anthropic Principle) 揭示 :宇宙现状特别是地球周边的宇宙常数之所 以适宜人类生存并能被人类直觉认识,在于人与 那部分宇宙拥有共同的初始(起源 ) 条件。这一原 理揭示了人类自由意识受限于宇宙演化特定条件 的发生学背景。 “ 自然人化 ” 非个体劳动对象化所能成就,而 是社会规

41、模与历史传承的人类劳动对象化的成 果。人类劳动所包含的目的与规律相统一的技术 凝聚保存在劳动工具的使用与制造中,以劳动工 具的使用与制造技术传授为中心,有限的个体经 验才得以继承扩展为社会化与历史性的人类对象 化活动,从而才产生出主客、人物内在相通的人化 自然关系。超出私人个体关系的人化自然关系世 界,其内在的人化自然生理心理与外在的人化自 然的物质结构不仅为审美活动提供了审美主体与 审美对象基础,而且使审美关系超出了私人性而 具有人类普遍必然性。审美个体在超出一己对象 马克思: “ 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 性的彻底解放 需要和享受失去了利己主义的性质。 而自然界失去了自己的纯粹的

42、有用 “ 共产主义,作为 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 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 矛盾的真正解也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卷,人民出 版社 2009年版,第190页、第 185页。)海德格尔神学背景 的作为万物 “ 牧者 ”的人学观,成为国内外生态哲学与美学 的前沿理论基础,与之相比,马克思基于自然界前提又立 足人的实践行动的 “ 美的规律 ” 的劳动,其所包含的新型人 与自然关系,则更为切实与真实。 当代美学开始发掘劳动之前的人类形式感的生 命一生物学渊源。但以自然界为前提的劳动实践论,其自 由形式感己涵摄了自然进化所提供的生命一生物前提

43、,因 而并不与进化论或遗传学对立。 人择原理是渊源于著名物理学家狄拉克 ( P. Dime) 思想而于 20世纪 60年代提出并在 21世纪受到重大关注的 一种关于人类与宇宙关系的宇宙观学说。 这一理论突出了 人类诞生与宇宙演化特定状态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当代生 态思想与自然本体论的复兴提供了一种支持。进一步了解 可参阅 :http/physiesweb. org/article /world /14 /10 /3。 12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年第 6期 化活动的社会历史对象中,感受到了人类相通的 自由愉悦。这就是康德为美学奠基的 “ 审美共通 感 ”的哲学人类学根源。

44、 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似乎天生地对称吻合, 现代完形心理美学对心理与物理形式结构情感共 鸣的解释,也都根源于同一劳动过程对人与自然 双向的陶冶。 3.自由形式不能如李泽厚工具积淀说所片面 归结的,视为规律与目的相统一的衍生物积淀的 结果,而是积极协调、整合统一规律与目的的实践 性中介功能机制。也就是说,自由形式不仅是工 具积淀的结果,而且是工具活动得以运行的前提 条件:自由形式与工具劳作互为因果。规律与目 的相统一是一个动态的运行机制,这一机制凝聚 为主体的中介性技术方式。实践活动中不允许出 现分离或游离状态的规律认知与目的欲求,那意 味着实践行动的犹豫中断。规律与目的即使在劳 动过程的某一阶段

45、才实现了完美自由的统一,双 方也必须以统一的形式(方式 ) 才能承担劳作活动 (即使初步水准的统一表现为缓慢的摸索动作 ) 。 因此,劳动以及全部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基 本特性是,它必须体现为目的与规律协合统一的 行为方式。方式形式化,标志着规律认识与目的 意志己经统一而且内化为神经元反应模式,亦即 处于行动状态。 从刷牙洗脸到驾车锄草,人类生活形态各异 的动作方式一形式都具有哪怕是最简单的微观技 术结构,它们并非外在的特性,而是活动赖以有效 运作的内在中介机制。这一特性 概莫能外。即使 是思索前沿规律的科学家,其神经元联系与重组, 虽无既定模式,却被对称、均衡等基础性形式引导 而不致思维紊乱。

46、科学哲学中受到高度重视的 “ 以美引真 ”与 “ 科学美 ” ,其深层基础即在于此。 这种既作为规律与目的相统一后果,又同时 作为实践统一规律与目的功能条件的自由中介方 式一形式,就是 “ 美 ” 。这也是审美的存在论。审 美首先存在于人类最基础的生存劳动中,审美意 识此时融合于整体实践生存感中尚未独立。这就 是前述马克思所说的在 “ 现实的二重化 ” 中现实对 象化的现实审美。 审美的自觉注意发生于劳作活动的方 式一形 式突出其自由方向时刻。从属于特定实用活动的 方式一形式,处于不被自觉注意亦即不进入对象 意识与自我意识的状态。当一个活动有成效的方 式一形式的自由感被意识到而强化或凸出其本身

47、 时,方式一形式就开始独立并追求更完美,亦即方 式一形式自身特质的充分施展(如庄子笔下著名 的庖丁解牛即将结束时不无得意的表演,那表演 已经超出了实用要求)。 对零件复杂的机器有条不紊、行云流水般完 成拆装,被赞赏为 “ 干得漂亮 ” ;步履从容、举止适 宜(握手、引路开门、抬手示意、微躬身)的接待,被 称作举止 “ 得体 ” 甚至 “ 优雅 ” ,这 一方向的评价, 均已将重心从实际功用移向实际活动所显露并操 演完成实际活动的形式自由度,因而都已经是审 美目光。 甚至形式尚未显露,一切顺利完成而无须自 觉注意的半无意识日常动作 ( 轻松移动碗碟、斟茶 水、扫地),仍因包含着协调规律与目的相统一的 形式感而隐含自由与审美。基于此,杜威所谓完 整性亦即未受挫折中断的 “ 一个经验 ” ( an experience) , 亦即形式未受破坏的一个流畅行为,便为 日常生活普泛的审美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