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水调歌头教案集合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水调歌头教案集合五篇.docx(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水调歌头教案集合五篇 水调歌头教案集合五篇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水调歌头教案集合五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调歌头教案 篇1 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 有关常识: 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
2、,成于唐,盛于宋。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乐章”、“歌词”等。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大类。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又分成: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词”,二段的叫“双调”,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词的段落叫“阕”或“片”,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过片”。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换头”或“过变”。依照已有的词调写的叫“填词”或“依声填词”,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自度曲”,扬州慢属后一类。词常见有“令”、“引”、“近”、“慢”的分别,“令”即小令,“引”是正歌之前引歌,“近”又称“
3、近拍”,相当于“引”,“慢”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拍较慢,声调延长。慢词的字数较令、引、近的词字数要多些。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朗读全词,疏通文字。 1、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2、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 “小 乔”
4、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3、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和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讨论分析课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曾与父苏洵、弟苏辙进京,并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父子三人文名大震,号称“三苏”。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构成文字狱“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
5、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
6、抒发自己的怀抱。 听读课文的录音。 讲读上片。 1、正面描写赤壁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六、七、八句。 2、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 字词 特点 角度 修辞 基调 乱 险怪 形 夸张 豪迈奔放 穿 高峭 惊 汹涌 声 比拟 拍 水石相击 卷 狂澜奔腾 形 比喻 雪 水色纯白 色 3、赤壁之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姿态、声音、色彩,无不逼真,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就境界开阔,气象恢宏,大江东去,淘空一切,
7、“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5、四、五句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6、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土。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在诸多英雄中,作者选择了谁作为咏诵的对象? 7、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
8、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讲读下片。 1、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羽扇纶巾”,描写周瑜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 “故国神游”,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
9、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 项目 周瑜 苏轼 年龄 24岁 47岁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基调 感奋 感伤 2、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对人生的虚无态度。 本首词是词人经历了乌台诗案,几乎被杀,几
10、经周折被贬黄州,“魂飞汤火命如鸡”,经过这样的忧患被贬到黄州来,他内心有他的忧患和悲慨,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但是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他把这种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而且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奋”压倒了“伤”。本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悲慨之中的旷达和豪放。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却短暂,于是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人借酒消愁,“与尔同消万古愁”;也有人玩
11、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人生如梦”,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4、朗读下片,总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比较阅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归结这两首词的共同特征,即豪放词的特征。 角度 特点 思想 积极、乐观
12、意境 高远、壮阔 风格 奔放、洒脱 附录:历代评论家对本首词的评价和相关资料: 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些魅力来。 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构建者。 苏东坡突围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前奏已经奏响,一道神秘的天
13、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诞生。 苏东坡突围 一个人是要在忧患艰危之中,才能看到他的感情品格操守的。 【加拿大】叶嘉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乌夜啼(只有悲哀没有反省和超脱) 举杯邀明月,对影三人。 李白(是寂寞悲哀之中的飞扬) 水调歌头苏轼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此
14、词是苏轼41岁时所作,当时苏轼与其弟苏辙已经六七年不见了,他们之间一直是手足情深。 1、 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2、 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3、 上阕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风、清影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4、描写虚景运用了什么方法?想象中的月宫生活是怎样的? 想象。月宫生活幸福美满,不知“今夕是何年”,没有烦恼,想要“乘风归去”,美妙圣洁,“琼楼玉宇”,然而高而寒冷。 5、上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上天,是作者对
15、理想的追求、失意的苦闷,是超尘出世的消极思想的反映;下地,是作者对人间生活的留恋和热爱,是超然达观思想的反映。所以,上阕是作者“遁世”与“入世”思想的矛盾,但入世思想战胜了遁世思想。 (1)、 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怀子由” 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出了什么? 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水调歌头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一、通过朗读,了解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二、通过品味,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重点:
16、 朗读并学会通过想象感悟词的意境。 难点: 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首先播放花好月圆夜。 师:首先让我们来聆听一首优美的歌曲。(播放音乐) 同学们如果熟悉的话可以跟着哼唱。 师:优美的音乐能唤起人的情感,带给人以美的感受,当我们沉浸在这优美的旋律中,你的头脑中首先浮现出一个什么形象呢? 生:月亮。 师: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花好月圆人团聚,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思念。明月与诗词好像天生就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相伴而留香千古,在众多咏月的诗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被公认为中秋词中的绝唱,这节课我们就来鉴赏这首词(板书课题)。 二、美读意境 通过多次朗读,让学
17、生熟悉文本,读的琅琅上口,读出情韵。 、听读感受意境。 、练读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出你的体会、你的个性。 、配乐读在古韵悠扬的乐声中,学生吟诵,读出感情。 三、走近苏轼 所谓知人论世,读苏轼的诗词,一定要了解苏轼其人,解读他当时的背景。在学生先前预习、查找的基础上,通过投影打出苏轼与本词有关的经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书画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从岁中进士到现在(年)已年,其间,父母相继过世,妻子早逝,与弟弟苏辙6年未见,而且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多次被贬官。 我们学过
18、的苏轼作品有: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惠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 赤壁赋(核舟记提到)。 四、质疑赏析 上片的学习主要质疑,下片的学习重在欣赏。 学贵有疑,善于提出问题是学习思考深入的结果。在赏析时,我先请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方面提出疑问。 学生围绕作者的心理活动,抓住三个动词进行提问。 问了什么?几时有?是何年?问月表明作者思索的深刻,彷徨的心态。 欲:诗人想干什么?乘风归去。诗人飞天的渴望是对天上的想象,是琼楼玉宇的美好,是一个出世的梦,是一颗玉洁的心灵。 恐:因为天高而担忧摔的重,因为担忧高处不胜寒而
19、郁结。 学生的创造性质疑在于问了这样一个不被人关注而又很有探索价值的问题:词的首句为什么把句式进行调换? 从做学生到做老师,我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个有意思的问题。这就是学生的发人所未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按意思,句式确应为把酒问青天:明月几时有?出乎教者意料之外的问题不能不讨论,于是讨论热烈展开,思路渐渐明确:句式调换,是为了强调词人的疑问,渲泄词人的感情,至于向谁发问,因为不需要回答,显得不十分重要。问在开篇,给人以爆破般的感觉,充满气势的力量。 学生还抓住字词进行质疑,这种微观的问题更能切入文章的精髓。如学生问:为什么说归去而不说去? 学生在讨论中出现了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
20、为,是偏义复词,归义已虚化。归去就是去。 师:意思就是去,那干脆就去去。柳永雨霖铃中就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第二种意见认为,归可能是衬词,凑足音节的。因为词是按律而唱的。可以换为我欲乘风而去。 师:意思也通。但作者就是用的归去,是否另有含义呢?换个角度,从作者的心境考虑考虑。 第三种意见认为,归涵义深厚。老师诱发到:蕴含着哪些深意呢,你们能否品味品味? 生:诗人把月宫当自己家乡,到月宫就像回家一样,所以说归去。 生:说归去,仿佛诗人是仙人似的,今天又要回去了。 生:说归去,我感到了诗人在人世受压抑,忧愁烦恼。 生:天上琼楼玉宇,像郭沫若想象的天上街市不仅美丽富饶,而且精神自由。
21、生:我想到了腾格尔唱的天堂。(师:能唱两句吗?)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哎耶,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哎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哎耶,还有你姑娘,这是我的家哎耶。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师:天堂就是我的家乡,所有要归去。) 生:诗人所营造的月宫,不在建筑美、物品美,而在那是苏轼理想的精神归依之所。 另有学生质问:影子为什么是清的,难道还有浑浊的影子?这什么意思? 通过师生互动,这里的清影,是寂寞孤独的影子。因为,清还有寂静的意思。作者远离故乡和亲人,中秋团圆时节,孤身仰望明月,顾影自怜。所以清影是说自己孤独寂寞的身影。同是见月,同是在月下,也同是饮了酒,李白是举杯邀明月,苏轼是起舞弄清影。
22、 美在天上,美在想象,美易破灭,虚幻的美是不真实。位越高,才越高,人品越高,越易受打击,心里越孤单,越觉寒冷。大学士高高在上,终遭贬。想逃避,但终究回到人间,表现了诗人执着于人间,留恋人间的温暖,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去也为月,留也为月,都是月亮惹的祸。 在下片的欣赏中,首先欣赏词人对月移过程的描写。 描写人间的月色,通过三个动词来展现:转、低、照。 、用最美的语言描述月移过程:月光慢慢转过了翠阁红楼,轻轻洒进了雕花的门窗,脉脉照着不眠的离人。 、这句暗含的真实意思是什么? 赋月光以人的感情色彩,说明望月时间之长,思念之深。与天上的琼楼玉宇相比,人间也是朱阁绮窗,富贵华丽。暗含着还是人间好。 不应
23、有恨,何事偏向月时圆这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怎样欣赏?我启发学生愤悱:劝月不要有恨,实际月亮有恨,诗人也有恨,恨什么呢? 月不懂人情,人离你却圆。恨人生不得志,恨人生的无常。恨世事的难料。我与弟弟分别这么久,却不能像月亮一样团聚,这让我有多痛苦;我借酒浇愁却愁更愁,月亮却又明又圆。这也是我无眠的原因,都是月亮你惹的祸,都是你的错。诗人对月的怨恨越深,越说明他对弟弟的思念深切。 你还欣赏词人旷达语吗?请找出来体会。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有聚有散,有离也有合,就像天有阴有晴,月有圆有缺,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与其烦恼,不如让我们红尘作伴活的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对酒
24、当歌唱出心中喜悦 ,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 学生共同的喜好的欣赏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这是词人的诗意想象,也是词人的美好祝愿,既祝福自己也祝福天下人。亲爱的弟弟呀,你要好好保重自己,你我虽然远隔千里,不是共享同一轮明月吗?我们同在一片明月下,平安长久就是福。我的心也真,我的情也真,月亮代表我的心。 在分片赏析了词后,总有散的感觉,这就要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统整全词内容,我设计的是:假如你是苏轼,你怎么向我们说词的内容。 我把酒对天发问:明月,你从何时就有了?在你美丽的宫殿里,现在是何年何月了?我真想驾着风,像个仙人,飞到琼楼玉宇的月宫中去。我又担心月宫太孤寂清寒,于是我决定留在人间,在
25、月光下翩翩起舞。冷清的天宫哪里有人间这样有乐趣。 月光慢慢转过了翠阁红楼,轻轻洒进了雕花的门窗,脉脉照着不眠的离人。月亮,你该不会故意跟我们过不去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别离之时圆呢?这岂不是加深了人们离别的愁苦吗?虽然你的阴晴圆缺总是与人世的悲欢离合不一致,但我知道,你的阴晴圆缺是自然现象,我们的悲欢离合是人之常情,在所难免的。我想借你表达一个美好愿望祝每个人都平平安安、美美满满地生活,纵然远隔千里,只要能共享这一轮明月、心心相通就是幸福了。 五、听唱会境 播放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flash,学生通过诗画唱,再悟词境。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又有情,很耐人寻味。
26、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有学生随着跟唱。听唱跟唱后,学生朗读体会意境。 大家已经整体感知了词的内容,同学们不妨暂时忘掉自我,回到多年前的宋代,设想自己就是苏轼,仕途坎坷,被贬密州,思念亲人,不能相见,中秋之夜,独饮月下,此情此景,让我们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动情地朗诵水调歌头。 六、述说感悟 学生学了这首词后,有怎样的收获呢?我要求学生用这首词里,有一种 在里面的句式说感悟。 有一种思念在里面:看月圆,思念与弟弟团聚。 有一种苦闷在里面:欢饮达旦,大醉,借酒浇愁;对人间不满,想乘
27、风归去。政治上不得意,心情悲伤愁苦。 有一种豁达在里面:在人间受排挤,但他还是觉得人间美好,天上琼楼玉宇何似人间朱阁绮户、平安生活。是他豁达的心化解了满腹的苦闷。 有一种祝愿在里面:祝愿每个人平平安安,长长久久地幸福生活。 有一种哲理在里面:人生悲欢离合在所难免。 有一种浪漫在里面:诗人端起酒杯问苍天。在这里作者把天想象成能与之对话的对象,他不把天看成是高于自己的、主宰一切的神圣,表现了苏轼的豪放与浪漫。 有一种矛盾在里面:他既向往月宫,又担忧想那儿的寒冷;既想摆脱人世的烦恼,又不忍心离去。表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有一种线索在里面:词以月贯穿,句句写月,创造出明月一般皎洁的意境。 有一种文采在
28、里面:拟人、反问、句式倒装,抒情、议论、想像、美丽的传说,共同成就了这首咏月绝唱。 有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在里面:诗人对无情的月亮寄寓了无限的深情,营造了凄清而优美的意境,既抒发了感慨,又思念了弟弟,更表达了人生哲理,还创造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佳句,使我们见月就产生这种情感体验。 同学们已被苏轼不凡的才气与豁达的个性所感染,也让我们更加喜欢苏轼,更加喜欢他的词,现在就让我们饱含着对这位大文豪的仰慕,共同背诵这首词。 七、借月许愿 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古人望月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表达了无限的情思,寄托了美好的愿望。让我们也来许个心愿: 好花常开,幸福常在。 祝天下人团圆幸福。 祝每个家
29、庭和和美美。 祝两岸早日团圆。 你们的祝愿是一瓣瓣的心香,美好而多情,愿你们的祝福早日变成现实。让我们在漫漫的人生长路上,笑对人生,做一个最好的你! 【教学点评】 杨先武老师执教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安徽省新课程典型课例被拍成光盘,其教学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创设情境,以情激情 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因素。通过花好月圆导入,渲染情境;通过范读,榜样引路;通过音乐伴读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通过古词新唱,感悟词的意境。学生陶醉其中,随意跟唱,不经意地融入意境。教者以激情传递着作者之情,感染、唤起学生的激情。 二、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 听读、评读、自由初读、边读边查、探讨研读、
30、自练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范读,最后的本课小结,也以师生齐诵全词而代之。整个教学过程的起承转合、思研议结,纵究横拓,都始终扣在诵读理解这根主轴上。缘起于读、发散于读,领悟于读,归结于读(情感体验与体现)。为语文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让读走出峡谷,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灵活运用,提供了很值得借鉴的范例。 三、随机点拨,相机诱导 讨论到联想和想像的时,联系到学生学过的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讲归去时,引用腾格尔唱的天堂。为理解诗人对人世的热爱引用还珠格格主题歌红尘作伴活的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引导多是随学生之意的商量、探讨,随课文之意的设疑、设境。如即时
31、引用都是月亮惹的祸,月亮代表我的心等歌词,增添了趣味。 四、美文美教,注重学生的感悟 学生畅意的读,诗意地说感悟,理解词的内容时,问学生假如你是苏轼,你会怎么说?总结时,要学生用有一种( )在里面的句式来说,富有创意。最后让学生借月传情达意,寄托美好心愿,学生表达了强烈的真诚情感,又与诗人一起共鸣,从而陶冶了美好的情操。 水调歌头教案 篇3 一、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二、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
32、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2、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二)预习检查。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宫阙(qu)玉宇(y) 朱阁(g)绮户(q) 无眠(min)婵娟(chn jun) 2、范读。 3、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1、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
33、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婵娟,即嫦娥,这里指月光。 2、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
34、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1)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明确: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起得奇逸。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人间,幻想、现实,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怀旷达,一片光明。 板书:上阕望月(写景) (2)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已有六年不见了。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
35、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亲人之间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板书:下阕怀人(抒情) (3)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明确:这首词上片写景,执着人生,下片抒情,善处人生,上下片内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板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板书: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36、)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明确: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五)能力训练。 1、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1)讲解“联想”的定义。 (2)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提问: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 明确:明亮。 (3)讲解“想象”的定义。 (4)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提问:人们由“天河现水牛”图艺术地创造出“牛郎织女”图以及由此联系到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中间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
37、:通过想象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由此及彼。 2、现在,老师已经把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化成了两道思考题,同学们互相讨论,等会儿老师请同学们回答。 放映思考题。 (1)看了图一,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珍珠、玛瑙、鱼目、地球、圆月、各种球类等等 (2)看图二,发挥你的想象力。(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猴子捞月亮、孙悟空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天空我们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遨游太空、宇宙神秘的外星人等等。 (3)总结: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20xx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学生大胆地展
38、开想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同样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六)音乐欣赏。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1、播放邓丽君的MTV“但愿人长久”。 2、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提醒:歌词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有别于课本的“何事偏向别时圆”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缘故。) (七)归纳小结。(板书)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
39、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_。” 水调歌头教案 篇4 一、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因此,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对阅读材料进行适度的探究、想象、感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好办法。本课主要写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的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课文用词丰富传神,意境深远而富有美感,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运用自主探究与朗读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
40、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二、主要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 2、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文章。 (板书:但愿人长久) (二)联系课题,鼓励提问: 1、看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 2、教师归纳: (1)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 (2)书上写的那几句词该怎样理解?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初读课文,抓住情感线(着重围绕第一个思考题):
41、1、学生自读圈画(读的形式可多样化)。 2、组织交流,教师板书: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3、引导学生看板书再提问,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重点学习目标) (四)转换师生角色,深入探究课文: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四年级的小学生) 1、学习13自然段: (1)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2)学生读书准备。 (3)指名回答,要求: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回答得有说服力,使人信服。 (其间穿插多形式的朗读)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苏老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吗!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42、? (2)学生说(穿插读) (3)看图想象(利用多媒体):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在干什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 (4)重点读好: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评点读)齐读第四自然段 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师:苏先生,后来你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词,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你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2)学生各自朗读后两段。 (3)鼓励学生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圈画重点句段,准备回答。 (4)组织班级交流: 指名说; 小组间相互补充; 学生在书上画出相关词的意思: (重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