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模拟(开学)考试试题(无答案).pdf

上传人:wj151****6093 文档编号:73791758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904.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模拟(开学)考试试题(无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模拟(开学)考试试题(无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模拟(开学)考试试题(无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模拟(开学)考试试题(无答案).pdf(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榆林市二中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模拟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中国古代的尚象观念从周易开始。易象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审美意象的源头.伏羲通过对自然万物的仰观俯察,探索出了万物的变化规律,并取万物之意,创制出了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的八卦图,以象喻意。八卦如此,审美意象的创构同样如此,两者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王羲之兰亭集序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说法.这种游目骋怀,

2、正是在俯仰体悟之间获得审美的愉悦.通过仰观俯察,主体在立象尽意之中进行审美的体悟和创造.中国自古以来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体验方式和创造方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其观其取,都体现了古人的尚象精神。立象尽意乃以象见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在上古的器物和艺术创造中,主体观物取象的目的在于制器和创构艺术意象。周易系辞上所谓“制器者尚其象”,左传宣公三年所谓“铸鼎象物”,说的都是尚象制器.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中国的器物创造和艺术创造都体现了尚象的精神。象是感性生动的,以其张力不断生成和创构。观物取象本身不仅是一种感悟方式,而且还借助想象力进行意象创构。同时,象还具有

3、丰富的象征性,借助于虚实相生等手法,使丰富的意味和情趣得以呈现。汉字中包含着尚象的特征。汉字如诗如画,是以象形表意为基础的文字,包含着意象的形态及其组合,体现了审美的思维方式。汉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象表意,是观物取象的产物,从自然和社会中提取物象和事象,充满着情趣和意味,借以表意,具有直观性和象征性的特点。在用字的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和使用,促进了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这种审美特点,尤其表现在作为文字运用的诗歌等文学作品中。审美的创造包括器物的创造和文学艺术的创造,取象于自然中的物象和社会生活中的事象,在此基础上主体能动地进行拟象,并且

4、借助想象力进行象的组合和创造。拟象在似与不似之间,增强了表达的张力,由此创构而成意象,同时在运用的过程中使象具有类比和象征的意味。早在史前时代,玉器、陶器和岩画创造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意象创构的物化形态。其中的象生造型,往往带有象征的意味。意象创造的思想从周易的“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开始,发展到南北朝文心雕龙“窥意象而运斤”,意象从而成为文学艺-2-术的审美范畴。(摘编自朱志荣论中华美学的尚象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伏羲创制的八卦图与后世审美意象的创构都是采取以象喻意的方法,两者的结果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B.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立

5、象尽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C。汉字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取决于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与使用,这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其鲜明.D.器物的创造和文学艺术的创造都是审美创造,都包含取象和拟象的过程,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借助想象力进行组合和创造.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第一段用兰亭集序中的相关说法,论证俯仰体悟可获得审美愉悦的道理。B.文章第二段引用周易和左传中的内容,论说观物取象是审美方式的体现。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象与审美的内在关联,强调了中华美学具有尚象精神的观点。D。文章解说尚象观念缘起,阐述取象、立象的审美方式

6、、尚象的表现,等等,有条不紊。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国从周易开始就有了尚象观念,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就体现了尚象精神,这表明,中华尚象传统历史悠久.B.如果象不能借助虚实相生等手法而产生丰富的象征性,那么人们在使用象时就难以把丰富的意味和情趣借助象得以呈现.C。在使用汉字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这说明,汉字的表意可以随汉字的使用而不断丰富。D.史前时代的玉器、陶器和岩画中的象生造型的意象,往往带有象征意味,这表明,这些意象创造超越了使用价值,都属于艺术创造。(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

7、文字,完成 46 题。刨 树 赵文辉 细雪变成了鹅毛大雪,一嘟噜一嘟噜地往下掉。小北风刀子一样刮着,卷起一股股雪面堆到墙根处。男人把脖子缩进了袄领里,真冷呀!男人不由得“踏踏踏”地小跑起来。-3-到了家门口,却见两个汉子蹲在他家门口墙角避风,两辆破自行车歪在一边,每辆车上都绑了一张铁铲子。“刨树的?男人问他们,他们点点头,身子缩得更小了一些。男人又问:“没找着活儿?一个汉子答:“这鬼天气,喊了半天,除了一嘴雪,啥也没有。”男人瞧他俩冻得脸色乌青,清水鼻涕挂在鼻尖儿下,就有些不忍,对他俩说:“去家里暖和暖和?”两个汉子捂着快要冻僵的手,连说遇上好心人了.进屋的时候,男人瞅了一眼南墙根那棵榆树,这

8、棵榆树才只有碗口粗,还不够一根檩条。媳妇正在剪纸,见男人领进两个汉子,一脸疑问。男人赶紧解释:“刨树的,来咱家暖和暖和.媳妇点了点头,手里的剪刀仍然“嚓嚓”地响着。煤球炉早就被男人捅开了,这时蹿出半尺高的火苗。嚎叫的东北风和漫天飞舞的雪花,仿佛成了另一个世界的事情,寒冷也被挡在了另一个世界。过了一个时辰,风一下子住了,只有零星小雪飘着,两个汉子站起身。“得去寻活儿了。”一个汉子说.另一个汉子接话:“这鬼天气,寻也是白寻。这时男人又隔着窗子瞅了一眼那棵榆树,望一眼媳妇:“要不,把咱那棵榆树刨了?”媳妇正在专心致志地剪一只花喜鹊,喜鹊眼总剪不好,急得她头上快冒汗了.听了男人的问话,她连头也没抬,只

9、“啊”了一声.男人犹豫着,不知这一声“啊”是同意了还是没听清,就又问了一遍。这次媳妇回答清楚了:“刨吧。”却又说:“不是还不够一根檩条?”男人不吭声,好一阵才开了口:“刨吧,这雪天”媳妇懂了,没再说啥。两个汉子听说有活儿干,浑身是劲儿,也不觉得冷了。他俩对男人说:“刨树还是老规矩,不收钱,树皮归俺,不过晌午得管一顿饭,饭不讲究,孬好都中。”男人知道他们把树皮铲去是做过春节烧的香,点点头。一个汉子来到榆树下,往掌心喷了两口唾沫,双手抓着树干“嗖嗖嗖就上去了,从腰后抽出斧头,开始卸树杈。媳妇也开始做饭。男人凑过来,问:“啥饭?”“大米。”“啥菜?”“白菜,还有一疙瘩豆腐。男人迟疑了一下,又问:“不

10、割点肉?”媳妇瞪他一眼:“才吃过两天,割啥肉?”男人不吭了,出去瞧了一会儿刨树的汉子,进屋凑上去,用肩头扛了一下媳妇的肩头:“割点肉吧?”媳妇忽然明白了,不由得笑了一下,说想割你去割吧.男人前脚跨出门槛,后脚留在屋里,转过身问:“割几斤?”媳妇说:“想割几斤割几斤,还用问我?”这棵榆树对两个汉子来说是小菜一碟,很快就被放翻了。吃饭时,两个汉子见碗里稠稠的肉片,对视一下,实感意外。男人端着碗却不动筷,趁汉子不注意,把自己碗里的肉片拨到了汉子碗里,然后才蹲下来吃饭。见汉子快吃光了,他就一把拿过来,给人家扣上一碗米饭。吃完两碗,他又给人家实实地扣上第三碗,结果-4-把两个汉子撑得直伸脖子,勉强没剩饭

11、。一个汉子说:“大哥大嫂真是好心人,还专门割了肉,当客待俺呢.”媳妇赶紧说:“都是你大哥的主意。”树刨好了,两个汉子推了车要走,男人发现一个汉子没戴手套,不由得嘟囔道:这寒冬腊月的媳妇笑笑,跑进屋里拿出一双手套递给那个汉子:“把你大哥的手套戴上,要不手会冻烂的.汉子接了,也不会说啥客气话,跨上车却瓮声瓮气丢下一句话:“过两天俺来给你家拗一对小椅子。过了几天,两个汉子果真来了.在院子里点上一堆火,拣从榆树上卸下来的几根大树杈放上熏,熏软了开始拗。他们还带了钉子和扒角,拗过了又钉了一阵,一对新崭崭的小椅子放在了男人和媳妇面前。小椅子模样很乖,像两个穿了新衣裳,准备过年的娃娃一样.(有删改)注:檩(

12、ln)条:旧时用于屋顶的横木。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寒冷也被挡在了另一个世界”一句一语双关,既生动地写出了屋内的温暖,也暗示了两个汉子此时内心的感受。B“这棵榆树才只有碗口粗,还不够一根檩条一句埋下伏笔,是后文媳妇对刨树产生质疑的原因,导致了她和丈夫的冲突。C小说中的对话描写十分巧妙,媳妇总能听懂男人的言外之意,这写出了媳妇的聪慧、对丈夫的理解,更写出了她的善良.D作者没有给小说中的人物命名,而是以最普通的称呼淡化了人物形象的特殊性,从而增强了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普遍性。5小说主要情节是刨树,却以两个汉子回来拗椅子为结尾,请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13、。(6 分)6有人评价这篇小说“以近乎琐屑的方式透视出普通百姓的温情”,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5-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

14、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

15、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 7 岁,武亦妹 16 岁,陈更 20 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

16、 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

17、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6-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16 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

18、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

19、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 分)()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

20、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B 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C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D 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3 分)()A 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7-特点。B 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

21、的普遍看法。C 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D 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9“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

22、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呜,雹降星殒,龙虎出见,

23、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节选自明史傅珪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

24、/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8-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

25、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3 分)()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

26、,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分)(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分)(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秋 梦 唐杜牧 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9-A 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B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

27、念而无法成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C颈联“孤鸿”出塞、秋叶辞林,运用比兴手法抒写了思妇在秋梦中赴边,探望自己远戍边关的丈夫的深情。D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但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人借思妇委婉地流露出自己的忧国之思。15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意简明显豁。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_”;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2)韩愈在师说中以孔子为例,指出

28、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现象,并由此得出“_,_”的结论,这是“教学相长”思想的体现。(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望,盼望皇帝临幸.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有人说,短视频是互联网行业的又一个风口。其中固然不乏积极、健康、阳光的作品,但也有很多浮夸的表演、出格的搞怪、偏激的嘲讽,有的还涉及色情、暴力、血腥。一些短视频作者为了博取用户的关注和转发,不惜_,以声光电的方式对用户进行感官刺激,传播及时行乐、违反秩序、离析传统等非主流观念,在“审丑”而不是“审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有人认为,这样的视频,看一看、笑一笑就过去了,应该无伤

29、大雅。其实不然,(),如果任由负能量蔓延,就会造成_、扰乱思想的严重后果。实际上,这些“非主流”短视频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日益增加.有人效仿“恶搞”视频,将透明胶带横在门前绊倒他人,用整蛊小道具惊吓孩子。类似事件_,使得逾越底线的娱乐陷入伤己伤人的境地。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建立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而言不会是“无感”的。而且短视频主要目标用户正是“80 后”“90 后,青年对之产生兴趣,也在情理之中。然而,短视频作品泥沙俱下,_,如果不加甄别、丧失警惕,就可能在一次“短暂的视觉冲击中,让价值观念与思-10-维方式受到无形冲击,甚至在跟风模仿中迷失方向、误入歧途.17。依次

30、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 分)()A.另辟蹊径 耸人听闻 数见不鲜 良莠不齐 B。剑走偏锋 混淆视听 层出不穷 参差不齐 C。另辟蹊径 混淆视听 数见不鲜 参差不齐 D。剑走偏锋 耸人听闻 层出不穷 良莠不齐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扩散与点赞,必定带来不良影响 B.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扩散与点赞,不知会带来什么影响 C。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点赞与扩散,难免带来不良影响 D。无意间对消极内容进行点赞与扩散,带来的影响可好可坏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

31、年,拥有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B。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建立更多元的心态、更开放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C.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拥有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而言不会是“无感”的.D。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建立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20。下面是某位高三同学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有五处用语不当,请找出并做修改.(5 分)能作为学生代表在高三年级毕业典礼上发言,我十分荣幸。三年前,我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来到这里,怀揣梦想;今天,作为恩师的高足即将腾飞.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垂念师恩,挂

32、念母校,如果母校需要,我一定会鼎力相助.最后,希望母校光辉历程更辉煌,人才辈出代代强.21.阅读下面文段,围绕“国家精神,根据划线句子仿写三句话,组成排比句式。(6 分)国家精神是什么?简单两个字,就是一个国家的“国魂”。它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赤子精神,;;.四、作文(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新学期开始,湖北随州二中校长王桂兰以“不读书,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为主题,为学生做了开学后国旗下的第一次讲话。她认为,“叛逆和疯狂的青春当然可以,但几年的放纵,换来的可能就是一生的卑微-11-和(活在)底层!”“怕吃苦,苦一辈子;不怕苦,苦一阵子。”“若想成为非常之人必须学会吃非常之苦.要知道,青春最好的营养就是刻苦!”她的讲话迅速在网络走红,大家纷纷转发、讨论关于“吃苦”的话题,王校长犀利的言辞也引发了社会广泛热议,有赞成的,当然也有人表示质疑。对于王桂兰校长的观点,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