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pdf

上传人:l*** 文档编号:73785526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PDF 页数:143 大小:4.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3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pdf(14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1、四则运算(一)教学内容:课本 15 页例 1、例 2 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1.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能力。2.自主探索,交流讨论 3.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学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运用综合算式解应用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列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 24683157 357359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 1(1)出示主题图 问:图中人们在干什么?“冰天雪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问: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学生提出问

2、题啸聚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2)出示例 1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是表示什么意义?学生列分步和综合算式都可以 对比分步和综合算式 2 问: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运算?总结: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2、教学例 2 出示例 2 学生读题,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问:3 天接待 987 人怎样用线段图表示?6 天里接待多少人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学生自己尝试画图,组内交流 学生在画图的基础上解答问题 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么解答的?每一步计算结果表示什么实际意义?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总结: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3、3、练习 完成第 5 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订正时说明解题思路和运算顺序。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 1 题 学生口算,全班交流时说明各题的运算顺序 2、练习一第 2 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弄清便宜与贵的含义后独立解答,订正时说明思路,并强调运算顺序 3、练习一第 3 题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注意学生所列综合算式是否正确,说明解题思路,强调运算顺序。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3 第二课时 四则运算(二)教学内容:课本 69 页例 3,课后“做一做”,练习 1 第 39 题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掌握没有括号的乘除、加减混

4、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通过尝试自学,总结出没有括号的乘除、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3.通过尝试自学,获得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 脱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 467240129 62432 二、新课 1、教学例 3 出示挂图 问:图里有哪些信息?什么是半价?该怎样解答?强调列综合算式 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总结运算顺序: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问: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么?学生提出问题,全班交流解答。2、完成“做一做”第 1 题:学生说明运算顺序 4 第 2 题:学生独立解答,

5、全班交流时说明解题思路,并说明运算顺序。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 4 题:学生先估算再笔算,培养学生估算意识。2、练习一第 5 题:先让学生说运算顺序,再脱式计算。3、练习一第 6、7 题:是例 3 的巩固练习,再审题的基础上,先独立完成,再交流。4、第 9 题: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养鸭的指数是鸡的一半”这一条件,然后独立解答。5、第 10 题:解题思路是先求上、下两层相差多少本,再求上、下层各有多少本。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运算法则?教学反思:5 第三课时 四则运算(三)教学内容:课本第 10 页例 4,第 5 页“做一做”,练习二 13 题 教学目标:1.

6、通过实际问题,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通过观察分析积累,掌握知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3.培养积累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有括号于没有括号的区别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一、复习 说明运算顺序并脱式计算(题目自拟)二、新课 1、教学例 4 出示例 4,学生读题 问:60 位有人要派几位保洁员?90 人呢?有多少有人要派 5 位保洁员?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并用综合算式解答 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交流思路时启发学生用第二种方法解答,并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先算括号例的,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强调:加减法和乘除法在一起,要想先算加减法,必须打括

7、号 学生上台板演。总结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完成“做一做”本题贴近生活,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解决,订正时学生说思路和方法,为什么要使用小括号。三、巩固练习 6 1、练习二第 1 题:先口算,再竖着对比上下三题的异同点,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重要性。2、练习二第 2 题:同桌相互说运算顺序后独立练习,教师指出算式中有两个小括号的可以同时脱式。3、练习二第 3 题:要求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说出小括号里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7 第四课时 四则运算(四)教学内容:课本第 1113 页例 5、例 6、第 12 页“做一做”,练习二第

8、 4、5、6 题。教学目标:1.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掌握关于 0 的运算。2.观察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掌握关于 0 的运算。3.通过观察,总结,培养细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一、新课教学 1、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出示例 5(1)、(2)题 学生独立解答 问:两题的结果一样么?为什么?第一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先算减法?第二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说明: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问:这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运算顺序 8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在没有括号的情况

9、下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同级运算是从左到右计算,有括号的最先算。2、完成“做一做”第一题先让学生用术语和、差、积、商说说运算顺序。第二题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3、总结有关 0 的运算 问:你知道哪些有关 0 的运算?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举例说明关于 0 的运算。重点讲解 0 不能作除数 出示 50 和 00 问:能不能找到商?有没有含义?说明:0 作为除数不能找到确定的商,也没有含义,所以 0 不能作为除数。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 4 题:学生做完后,引导学生竖着比较上下三个小体的异同点。2、练习二第 5 题:先让学生估计平均每组做的个数,再计算精确数,通过估算和笔算结果的比较,培养学生的估

10、算意识。3、练习二第 6 题:学生用一个算式解答后,要引导学生将具体情况与除法意义联系起来,说说为什么两步都用除法解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三、课堂小结 9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有关于 0 的知识?教学反思:10 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1718 页的有关内容和练习三的第 1、2 题。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直尺、量角器。学具准备:直尺、量角器。课前准备:搜集“定向运动”的资料。

11、教学过程:一、汇报搜集的资料 指名学生汇报搜集的“定向运动”的资料。得出:“定向运动”是一种借助地图和指北针(罗盘)按规定方向行进的体育活动。教师:辨别方向和使用地图的能力是参与定向运动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二、教学例 1 1、出示:主题图 教师:你们会看这幅定向运动图吗?(指名说一说图中的信息)11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 1 号点的具体位置。问:要想知道 1 号点的具体位置需要哪些条件?引导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明确条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确定 1 号点具体位置的具体方法。(学生在小组探索的时候,教师巡

12、视,引导学生发现 1 号点所在的位置不是正好的东北方向,而是往东偏北的方向上,还要量出偏了多少度,最后两处相距多少米。)2、“做一做”,出示: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使学生根据图示填写并汇报图上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距离。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三的第 1 题,是让学生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学生小组合作,想办法在地图上用怎样的办法比较准确的确定某城市的方向。2、练习三的第 2 题,学生看图,尝试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同位交换,互相量一量,看谁填写得更准确。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知识?教学反思:12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19 页例 2 及练习三的第 3、4 题。

13、教学目标:1、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 物体的位置。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教学重、难点;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 学生准备:量角器、直尺。教学过程:(一)教学例 2 1、出示例 2 题目要求,并出示主体图,以要求(1)为例让学生说说教学楼在什么位置。2、教师:同学们已经能正确的看图例了,那么教学楼距离校门多少米呢?学生回答。问:怎么看出来的?13 引导学生回

14、答:因为左下角的图例所示一厘米代表 50 米,从校门到教学楼有三段,也就是距离 150 米。3、教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自己画出图书馆和体育馆的所在位置。学生小组探讨,标出具体位置所在。展示汇报绘制的方法。(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距离多少米是怎么画的。)4、教师小结画平面示意图的一般画法,并明确指出:在一幅图中图例应该是统一的,用同一个图例。(二)巩固练习 1、练习三的第 3 题,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内展示、交流。2、练习三的第 4 题,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同位交换,互相检查,然后订正。(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教学反思:14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22

15、 页例 3,及“做一做”。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3、“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 的相对性。教学重点: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书上插图 小组讨论(1)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2)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2、汇报讨论结果(1)首先找到北京和上海在地图上的位置。(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

16、上海的具体位置。(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 30 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 15 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 30 度的方向上。)3、答疑解难(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答,能在组内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努内解决不了的老师解答。)二、复习巩固 1、完成做一做(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三、复习反馈 1、完成练习第 1、2 两题 2、当堂汇报(北京在哈尔滨的南偏西的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备偏东的方向上。)(学校在我家的南偏西的方向上,距离约是 900 米。)(小刚)(你家在学校的北偏西的方向上。)(小芳)教学反思:16 第

17、四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 22 页例 4 和做一做。教学目标: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 变化。教学重、难点: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教学准备:每人一张白纸(绘图用)教学过程:一、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小组讨论:1、作为越野队员我们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2、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路程的?描述行走路线 为什么要到达一个目标就重新画出方向标?描述行走路线一个越野车队,四个赛段的时间分别是 15 分钟、5 分钟、35分钟、5 分钟,他们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

18、少?10 千米 描述行走路线讨论:为什么第一赛段的路程与第三赛段路程长短差不多,17 时间却相差一倍多?车坏了、路是上坡、路上障碍物多、路上休息了一些时间 二、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 40方向距离 350 千米的地方是点 1 2、在点 1 的西偏北 25方向距离 200 千米的地方是点 2 3、终点在点 2 的西偏南 20 方向距离它 300 千米的地方(1)点 1 的西北方是 ,终点在起点的 方向,点 2 在起点的 方向。(2)说出具体路线:从起点出发,先向 偏 度方向走 km 到点1,再向 偏 度方向走 km 到点 2,最后向 偏度方向走

19、 km 到终点。三、开放题:公园游览 教学反思:18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 第一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2729 页,练习五第 14 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2、能力目标: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对加法交换率、加法结合率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及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1、引入谈话。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步,这

20、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出示主体图)2、获得信息。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19 3、解决问题。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字几列式并口答。)(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1)解决例 1 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56+40=96(千米)多媒体展示:从右往左再现线段图。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40+56 56+40,(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捷的话概括出来。(4)反馈交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5)揭示定律。问: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把加数

21、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师:25+65=(生:等于 65+25)20 78+64=完成课本第 28 页下面的“做一做”:2、加法结合律。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问: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22、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么计算:比较88+104+96 88+104+96 为什么要先算 104+96 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出示:(88+104)+96 88+(104+96),怎么填?(2)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3)揭示规律。21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a+b)+c=+(+)(5)问: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这里的 a、b、c

23、 可以表示哪些数?(三)练习巩固 连一连。83+315 64+(73+37)87+42+58 315+83(64+73)+37 87+(42+58)56+78+44 78+(56+44)想一想:最后一组连线的依据是什么?(四)全课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么发现、归纳的?3、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五)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五第 1 题、第 3 题。22 教学反思:23 第二课时 加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30 页例 3,“做一做”及练习五的 57 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2、能力目

24、标:能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能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复习 1、问: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什么是加法结合律?学生回答。2、计算下面各题 425+14+186 41+159+282(二)新授 1、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求出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个星期的计划还剩下几天。你能球处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吗?(出示例 3 挂图)让我们先来看看后四天行程计划的具体内容与已知数。指名学生叙述。找出具体内容和已知数。明确要求的问题。24 教师:请同学们尝试独立计算。2、交流各

25、自的算法。学生汇报自己的算法。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明确:当某些加数可以凑成整百或整十数时,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连加计算简便。教师可有意识的提问:为什么要改变加数的位置和连加的顺序,根据是什么?学生可能回答:根据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计算比较简便。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同时运用。学生如果出现:115+132+118+85 115+132+118+85 =(115+85)+(132+118)=200+250 教师都应该给与肯定。(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做题之前,先让学生观察算式,说说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再各自动手计算。2、练习五的第 5 题,要求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如果

26、学生按顺序计算也应该允许。3、练习五的第 6、7 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自己是怎样计算的。(四)全课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5 教学反思:26 第三课时 乘法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3435 页例 1、例 2 的有关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加法运算定律推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2、能力目标:初步学习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通过加法运算定律推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初步学习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27、(一)复习 提问:四则运算是哪四则运算?(+、-、)加法运算定律有哪些?(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什么是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学生回答)(二)设疑激趣、探索新知 1、教师:加法有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乘法有吗?猜一猜。(生:有)27 问:你认为用字母怎样表示?生:ab=ba abc=a(bc)教师:大家光猜不行,要有科学依据。小组合作,验证字母公式是否成立。2、汇报:(1)交换律 生 1:2311=253 1123=253 2311=1123 生 2:47=28 74=28 47=74 生 3:01=0 10=0 10=01,特殊例子成立,其他的就成立。生 4:4

28、25=254,4 个 25 既可以用 425,也可以用 254。(2)结合律 生 1:(93)18=18(39)生 2:(45)6=4(56)生 3:(01)2=0(12),特例行,其他的也行。教师:不能单单举一个例子就下结论,应该举大量的例子,如果结果一样,才能下结论。生 4:(74)3=7(43)生 5:(802)3=80(23)生 6:(254)20=25(204)疑义、改正:(254)20=25(420)(三)全课小结 28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验证得出了结论,知道乘法也有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问: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什么是乘法结合律?(学生回答)(四)练习 1、教科书 37 页练习六

29、的第 2 题。学生独立填写,再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各题分别运用了乘法的什么运算定律。2、作业:练习六的第 3、4 题。教学反思:29 第四课时 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36 页例 3,“做一做”及练习六的第 5 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乘法分配律。2、能力目标: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意识,渗透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环保意识。教学重、难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25184=50281=2、先口算出结果,再把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用线连起来。(7+4)5 75+45

30、(5+2)3 53+23(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30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节课再来学习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2、学习乘法分配律(1)(投影出示)由 25 个小组参加植树,每组有 4 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提问: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学生独立解答)解答后,由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4+2)25 425+225=625 =100+50=150 =150 答:一共有 150 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使学生明确:虽然解题思路不同但结果相同。清同学们在观察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2)投影出示:

31、(18+7)6 186+76 20(15+9 )2015+209 提问: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相等吗?他们有什么样的关系?有相等关系的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号连接?引导学生分析、概括:a、等号左边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31 b、等号右边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然后再把两个积相加)c、你们所说的“一个数”和“这个数”指的是什么数?(指同一个数)d、请你们举例说明。教师:请同学们结合算式想一想,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 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允许

32、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3)学习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如果用字母 a、b、c 分别代表三个数,怎样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呢?(a+b)c=ac+bc 3、反馈:例 3 下面的“做一做”。(三)巩固练习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1)(23+8)125=+2、练习六的第 5 题。其中的第 1、3 小题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第 2 小题只是按运算顺序计算,没有运用运算定律;第 4 小题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四)思维训练 32 1、甲数比乙数的 3 倍多 4,甲数是 94,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2、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4299 9938(五)、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33 第五课时 加、减法的简便计

33、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3940 页例 1、例 2,“做一做”及练习七的第 1 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减法中的简便算法。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根据简便方法正确灵活的进行计算。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难点:理解算理和根据简便方法灵活计算。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 1、口算。(投影出示)112+59=123-39=203+99=128-99=2、口算。第一组:78-16-14=80-18-12=95-25-15=第二组:78-(16+14)=80-(18+12)=95-(25+15)=34 教师:通过口算这两组

34、题你有什么体会?(学生:第二组的题口算起来比较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法的简便算法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 1。(投影出示)例 1:一本书一共 234 页,李叔叔昨天看到第 66 页,今天又看了 34 页,还剩多少页没看?教师: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234-66-34 234-66-34 234-66-34=168-34 =234-(66+34)=234-34-66=134(页)=234-100 =200-66 =134(页)=134(页)答:还剩 134 页没看。学生说一说解答的理由。引导观察:这几种解答方法哪个更简

35、便些?为什么?(学生回答)2、练习。出示:528-53-47 35 观察:这道题里的数目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汇报交流:因为 53 与 47 的和是整百数,从 528 里面减去整百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独立解答,投影出示:528-53-47=528-(53+47)=528-100=428 小结:刚才我们对减法中的一些简便算法进行了学习,同学们掌握的很好,在计算一些从被减数以此减去几个减数时,要先认真观察几个减数的和是否是整十、整百或整千数。如果是整十、整百、整千数,就可以用从被减数里减去这几个减数和的方法进行简算。(三)教学例 2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看图说出已知的信

36、息与提出的问题。在提出的问题中,重点让学生说说“总价在 100 元左右”是什么意思。明确:只要接近 100,比 100 多,比 100 少都可以。而且没有要求“最接近”。学生小组展开讨论,汇报结果:方法一:每三本价钱相加 56+31+24=80+31=111(元)56+31+19=56+50=106(元)56+19+24=80+19=99(元)31+19+24=50+24=74(元)36 方法二:先算四本总价,再减一本价钱 56+31+19+24=50+80=130(元)130-19=111(元)130-24=106(元)130-31=99(元)130-56=74(元)2、第二个问题 学生在交

37、流解决第一个问题后讨论第二个问题。汇报:(学生容易想到以下两种算法)100-48-47 100-(48+47)教师也可出示两张 50 元钞票加以启发:如果付出的 100 元是两张 50 元的,买 48 元、47 元的两本书,可以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学生回答)(四)巩固练习 1、第 39 页“做一做”的第 1 题后两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做一做”的第 2 题,学生读题后说说他的理解,再列式解答。3、练习七的第 1 题,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让学生熟悉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这一规律。(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38、进行解答。教学反思:37 第六课时 除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43 页例 3 及该页上“做一做”,练习八第 13 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2、能力目标: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单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单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实物卡片 学具准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一)口算 1、上下两题为一组:56087=72098=180036=6200621

39、0=56056=72072=1800(36)=6200(6210)=2、你发现了什么?38(二)动手操作 1、出示 16 个苹果的教具。(1)先平均分成 2 份,每份几个苹果?(2)把每份中的 8 个苹果,再平均分成 4 份,每份几个?怎样列算式?请一位学生说,教师演示:其他同学边看演示遍列算式。(1624)2、提问。从刚才分苹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把 16 个苹果先平均分成 2 份,再把每份苹果平均分成 4 份,一共分成了几份?(8 份)这个 8 份是怎么来的?(24)那么现在每份几个?又可以怎样列式?16(24)算式 1624 与 16(24),最后结果都表示什么?相等吗?可以用什么符

40、号把这两个算是连起来?3、学生操作。拿出 12 根小棒。先把 12 根小棒平均分成 3 份,再把每份中的小棒平均分成 2 份,每份几根?用两种方法列式。比较两个算式,能用等号连起来吗?(三)小结规律 1、观察比较,说说你发现了什么?1624=16(24)39 1232 与 12(32)2、交流并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两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四)学习例 3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1)投影第 43 页主题图与例 3 的文字。(2)学生口述题意,分清已知条件与问题。2、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3、交流解决问题的算法,说出先算什么。4、比较两种算法,你认为哪种比较简便。(一)练

41、习 1、完成第 43 页“做一做”第 1 题左边的两小题。2、口算。教师逐一出示以下口算题,全体学生听教师口令用手时表示得数,然后说出口算的方法。(1)8133(2)120122(3)240524(4)210(76)(5)350(257)3、完成第 43 页“做一做”第 2 题。4、自编一个可以用连除计算的实际问题。40(1)在前后桌四人小组内交流。(2)教师通过巡视,发现编得好的,在全班交流。(二)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41 第七课时 乘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44 页例 4,练习八的第 4、5 和第 6 题的前四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进一步使学

42、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的简便算法。2、能力目标:进一步使学生能根据简便方法正确灵活的进行计算。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的简便算法,能根据简便方法正确灵活的进行计算。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复习 12=4()25=100()32=4()125=1000()(二)教学例 4 1、出示例 4 插图和四个已知条件。问:“一打装”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教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钱?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42 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

43、钱?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多花了多少钱?教师:问题包含在问题里面,问题、请同学们自己当练习完成。我们这节课重点解决 问题、。2、“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这个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小组交流。如果没有学生想到用 1004 代换 25,可以提醒学生看看教科书上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或先让学生笔算出 1225 的积,在完成书上例题中的填空。比较两种简便算法,讨论“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学生讨论后回答。3、“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学生独立思考可能出现:1225=3425。教师可以酌情给与启发,如:把 25 和看成 100 盒,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怎样才能使积不变?解决“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三

44、)巩固练习 1、练习八的第 4 题,让学生看算式,说依据,指出每个算式运用了什么定律。43 2、练习八的第 5 题,其中前两题是对的,后面三题都是错的。练习后,让学生说一说,后面三道题分别错在哪里。3、练习八的第 6 题,每意题都可以简便计算,可以在学生完成练习后,通过讲评加以对比、辨析。(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44 第八课时 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45 页例 5 和练习八的第 7、8 题,思考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的简便算法。2、能力目标:进一步使学生能根据简便方法正确灵活的进行计算。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

45、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的简便算法,能根据简便方法正确灵活的进行计算。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复习 25200+254 425+225 80125-8125(二)教学例 5 1、投影出示例 5 问: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要我们计算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科考队 3 月 1 日出发,7 月 26 日返回,要求的问题是科学考察实际用的天数,而不是计划用的天数。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列式计算。2、汇报结果,学生可能出现:45 按月计算的思路,根据已知的出发、返回时间,可以知道整个 3、4、5、6 月都在外面,7 月有 26 天在外。所以列算

46、式:31+30+31+30+26 或 304+2+26 按周计算的思路,一周一周的数,共有 21 周,每周 7 天,所以列算式:721+1 3、教师: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全班交流解决。(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八第 7 题,题中多边形可以划分为宽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因此又可以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本题实际上是乘法分配律的一种几何模型。列式:219+199=(21+19)9 2、练习八第 8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知识?教学反思:46 第九课时 综合应用:营养午餐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48、49 页的有关内容。教学

47、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2、能力目标: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了解各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1、教师:同学们,咱们班有吃小饭桌的学生吗?(生:有)小饭桌的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午餐丰富吗?有营养吗?(生答)你们知道一份营养午餐需要符合哪些条件?要从哪几个方面对午餐进行评价吗?(学生:不

48、知道)47 出示 49 页专家的话:10 岁左右的儿童从每餐午饭菜肴中获取的热量应不低于 2926 千焦,脂肪应不超过 50 克。2、出示:每份菜中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表。(学生阅读)3、出示:民主路小学今天为学生提供的三种午餐菜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热量和脂肪两个角度来研究、判断“今天学校提供的午餐是否符合营养标准”。(二)搭配新菜谱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 10 种菜肴,参照营养专家给出的两个指标,搭配出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2、将全班学生所有的配菜方案列出来。组织学生根据这些方案选出自己喜爱的 5 种,并将教材 49 页的表格填完整。(三)解决问题 1、根据上面的统计表,绘制出

49、复式条形统计图。2、根据统计表中的 5 种方案逐一计算出“哪一种搭配获取的蛋白质最多”。3、引导学生结合本次实践活动,了解本班偏胖或偏瘦同学的饮食习惯,看一看偏胖或偏瘦与 饮食习惯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营养角度对这些学生提出看法和建议。教学反思:48 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一课时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5051 页的内容,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九的第 15 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2、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用小数正确表示图中阴影部分。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50、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和概括小数的意义。教学准备:米尺 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操作引入 教师指着手中的米尺问:米尺有什么作用?当学生回答后。老师说现在咱们就用它来测量黑板的长有几米。当老师测量三次后,指着剩下的部分问:剩下的部分还够不够 1 米?如果用米作单位还能用整米数来表示吗?学生回答:不能。老师问:那用什么数来表示?学生回答:可用小数来表示。49 师接着说:对,可用小数表示,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经长遇到。例如:在测量人的身高、物体的长度时经常遇到得不到整米数,这时咱们就用小数来表示。什么数是小数呢?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二)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