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心理学讲座.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心理学讲座.pptx(8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 1 安全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对象与方法2 2 安全心理学的理论基础3 3 感觉知觉对劳动安全的影响4 4 情感情绪对劳动安全的影响5 5 个性心理特征对劳动安全的影响6 6 个性倾向性对劳动安全的影响7 7 群体(集团)动力对劳动安全的影响8 8 安全态度9 9 事故心理10 10 安全策略第1页/共81页1 安全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对象与方法 1安全心理学的研究意义2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3安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2页/共81页2 安全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安全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所以它的理论也同心理学一样,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三大基础之上的。第3页/共81页1、人的心理现象感觉知
2、觉记忆思维想象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个性心理特征信念兴趣理想个性倾向特征动机需要个性差异心理现象第4页/共81页2、心理现象的产生客观事物人 脑心理现象第5页/共81页3、心理现象的属性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主观性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能动性人的心理现象是人在实践中,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实践是人们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根本动力和最终归宿。第6页/共81页4、人的行为模式-SOR循环ORS刺激(客观事物)心理活动行为反射目的(客观事物)环境条件(客观事物)第7页/共81页 某电业局在线路检修作业中使用氖光验电器检验线路是否有电这种验电器是靠验电头接近高压线时指示灯亮否,来断定线路
3、是否有电。一次,操作工在白天使用它,因指示灯的波长与日光波长很接近,与天空背景不能形成明显的反差,而误把亮着的指示灯看成没有亮,做出了线路无电的错误判断,导致了一起感电伤亡事故。原因分析:这就是因为客观事物(指示灯)的刺激方式和强度不适合环境条件(白天),以及人的心理活动(视觉、思维)有误所致。结论:要想防止事故,就必须很好地研究作业人员的安全心理和行为的关系,把安全需要和安全目标纳入SOR循环,支配作业人员的行为,才能真正把安全工作做好。案例分析第8页/共81页3 感觉知觉对劳动安全的影响 人类对复杂纷繁,变化万千的外部世界和人类自身的认识,都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的,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也是从感
4、觉、知觉开始的。所以,感觉和知觉是最简单最普遍的心理现象,对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包括安全心理活动和安全行为)都有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劳动者的安全心理和行为,必须系统地掌握感觉知觉心理现象的普遍规律。第9页/共81页1、感觉什么是感觉?感觉是怎么产生的?第10页/共81页感觉不是万能的。人的感觉能力受着分析器功能的限制,只能对一定限度内的刺激产生感觉。此外,由于各人的分析器功能不尽相同,各人的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也不相同。第11页/共81页1客观性(直观性)2主观片面性3适应性4对比性5互相作用性感觉的基本特性第12页/共81页2、知觉 1什么是知觉?2知觉的特性完整性理解性恒常性选择性第13页/共
5、81页3、错觉冯特错觉:下图的两条直线平行吗?第14页/共81页1事物本身的显现条件方面2环境方面3生理方面4心理方面错觉产生的原因第15页/共81页4、注意 什么是注意注意的产生机制第16页/共81页注意的品质特性注意的品质特性注意的选择性(指向性)注意的集中性注意的广度(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第17页/共81页感知对劳动安全的影响 客观条件显现方式,信息强度,环境陪衬或干扰状况,对象物与非对象物的对比度或反差度等等。主观条件感知具有直观性,片面性、完整性、恒常性等特性,有些特性在某种条件下,会促使劳动者产生错觉,导致不安全行为。第18页/共81页注意对劳动安全的影响注意品质
6、不良的劳动者,常常表现出对眼前的事物或工作思想不集中,心不在焉,粗心大意,顾此失彼,有意无意地违犯安全操作规程。由此而产生的事故不计其数。第19页/共81页事故案例事故案例2001年6月23日早8时,某矿采煤队长在井口安排李认绩、金绪健等六名同志到413下山东三、东四顺槽掘进,并交待了先支护好后再工作。9时10分左右工作面开始打眼放炮,开绞车,15时左右,职工陈吉华、王功菊、李咸斌、李认绩四人坐在413下山东四顺槽三岔门口休息时,突然发生冒顶,造成四人死亡。结论:职工自主保安意识差,空顶作业,不按规定对巷道进行支护,在大面积空顶处休息时,突然冒顶,是造成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第20页/共81页4
7、 情感情绪对劳动安全的影响 案例某矿有位46岁的老放矿工,一天,得知妻子生了个男孩,中年得子,分外高兴,上班前就请好了假.准备下班后立即赶回家去抱儿子。可是不巧,就在快下车的时候,遇到一块火石塞住了溜斗,想急忙装上炸药准备炸碎那块大石。点火之后“很久”(心理上的时间错觉)未听见炮响,误以为是瞎炮,迫不及待地跑去看间火,结果炮响人亡。第21页/共81页1、什么是情感情绪?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人们通过感觉器官从现实世界中获得大量客观事物属性的信息,然后通过头脑的加工处理,便会在思想意识中产生对该事物的主观体验。这种心理体验过程就是情感情绪过程。心理学中把情感情绪定义为,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
8、的关系的反映。第22页/共81页三种主要的社会性情感三种主要的社会性情感 劳动者的道德感劳动者的理智感美感第23页/共81页三种主要的情绪状态 心 境 激 情 应 激 第24页/共81页2、情感情绪的特性 1两极性比如:喜与悲、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欢与忧2感染性看到旁人笑得很开心,自己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笑3迁移性情感情绪的聚积,能够从这件事转移到那件事4可控性或可导性情感情绪是可以加以控制或被诱导的第25页/共81页3、情绪的控制 自控方面自控就是靠个人自身的意志努力来实现疏导与控制。基本途径是: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及方法论,培养高尚的情操,丰富生活情趣,节制不切实际的需要与欲望
9、;养成良好的个性;掌握好自身的生物节律。第26页/共81页 某矿一位巷道维修工,家在农村,因超生受到降级处分,闷闷不乐。一次,有位算命先生说他今年有大灾,更使他情绪不安,精神恍惚,结果在一次更换巷道支柱作业时,因注意力涣散,不慎被支柱压断了双脚。结论:血的教训告诉人们,要防止事故做到安全生产,切切不可忽视劳动者的情绪状态,不良的情绪确实是事故的最佳催化剂。w案例分析第27页/共81页 他控就是靠外界的力量(组织领导、亲人、朋友的教育、引导、规劝、感染及环境影响等)进行疏导和控制。其基本途径是:努力改善作业环境条件,创造舒适宜人,符合安全作业要求的自然环境;努力改善管理工作,创造宽松和谐,重视安
10、全的社会环境;及时了解劳动者的情绪状态和情绪诱因,“对症下药”及时疏导和转化消极情绪。他控方面第28页/共81页5 个性心理特征对劳动安全的影响 个性,是指个体在生活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心理是由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两部分构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最具表征意义的是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通常所说个性心理特征就是能力、气质和性格三者。第29页/共81页1、能力能力,通常是指从事某种活动的本领。它是直接影响活动顺利进行和完成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例如,从事机械制造活动,既需要掌握识图、铸锻、切削、焊接等活动技能,又需要有形位感、尺寸感、光洁感等心理机能。第30页/
11、共81页案例分析2000年7月,某矿工人朱广河开始检修煤机下滚筒,工人刁光才在煤机附近维修架子,本班工人房春兰、丁行岭在煤机附近安装移溜器,正在工作时,悬移支架倒了8架,长度9.0米,宽度4.1米。这次倒架冒顶将在现场工作的朱广河、房兰春、刁光才、丁行岭压在下面。结论:煤机司机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并经考试取得合格证方可操作,无证不得操作,而朱广河本人不是司机没有操作证,检修滚筒时启动煤机,滚筒升起将架子刮倒,造成倒架冒顶是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第31页/共81页2、气质 气质,俗称脾气,是心理活动的动力体系.它表现在人的情感情绪和行为的发生强度、速度、灵活性、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气质就是这些
12、特征的总和。气质不是指活动的动机、目标和内容,而是在各种不同活动中都会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第32页/共81页气质分类法巴氏气质类型特征强度平衡性灵活性兴奋型强不平衡活泼型强平衡灵活安静型强平衡不灵活抑制型弱不平衡第33页/共81页希氏气质类型特特 征征胆汁质型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而强,语言动作快而难于自制,内心外露果断,直率,热情,易怒,急躁,易冲动,反应快多血质型活泼,多动,富于生气,情绪发生快而多变,表情丰富,思维、语言、动作敏捷,乐观,亲切,浮澡,轻率,喜欢交往,内心外露,注意力易转移粘液质型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语言、动作迟缓,内心较少外露.坚忍,执拗,淡漠.稳重.沉饮寡言,
13、注意力稳定而难于转移抑郁型情绪体验深刻,孤僻.行动迟缓而不强烈,有很强的感受性与耐受性,善于觉察细节,内心较少外露,胆小,忸怩.富于自我体验第34页/共81页3、性格 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客观事物对人的各种影响,将会在个体的经验中保存和固定下来,形成个体对人对事的态度体系和习惯行为方式,并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心理学上把这种对现实事物的固定态度和习惯化行为方式称之为性格。例如,有的人对同志满腔热忱,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困难不屈不挠,对自己自强不息;有的人对同志冷漠无情,对工作马马虎虎,对困难畏首畏尾,对自己自暴自弃等等。第35页/共81页个性心理特征对劳动安全的影响
14、劳动者的能力强,对作业对象和作业场所的不安全因素就能及时发现和排除。特别是适应本工种、本岗位安全生产需要的特殊能力,对搞好安全生产更是必不可少的。许多事故就是因为作业人员能力差所造成的。如某单位一位青年,视力不好,反应迟缓,应急能力差,本不宜当汽车司机,但他通过关系当了司机,上岗不几天便出了车祸。第36页/共81页 气质对劳动安全也有影响。如胆汁质型气质,可使劳动者对安全工作积极负责,说干就干,也可使劳动者急躁蛮干,逞能冒险;多血质型气质可使劳动者处理安全工作机灵敏捷,急中生智,也可使劳动者投机取巧,手忙脚乱:粘液质型气质可使劳动者在安全工作中稳重认真,临危不乱,也可使劳动者反应迟缓,固执呆板
15、:抑郁型气质可使劳动者在安全工作中谨慎细心,沉着镇定,也可使劳动者胆怯害怕,犹豫不决。第37页/共81页 性格对劳动安全的影响更显著。良好的性格可使劳动者对安全生产态度积极,行为理智,情绪饱满,意志坚毅,性格不好的劳动者对安全生产常抱消极态度,无所谓,甚至持抵抗态度,违章操作.例如,某年轻司机性格暴躁,几句话不投机就会发火,从不服输.一次,他驾车途中遇到一位慢性子的司机驾驶着大拖车跑在他的前头,他几次逼近拖车鸣笛要超车,可拖车就是迟迟不让,他一气之下猛踩油门强行超车,不料正好与对面的来车迎面相撞,车毁人亡。这类由性格不良引发的事故,真是何止万千。第38页/共81页6 个性倾向性对劳动安全的影响
16、 个性倾向性是个体对待事物的态度、行为进行选择的诱因体系,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个体的需要、兴趣、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分面的心理现象,都属个性倾向性范畴。个性倾向性也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要素,对人的行为起着支配和推动作用。故对劳动安全也有着重大的影响。第39页/共81页事故案例事故案例2000年12月,该矿已被下达了停产整改指令,责令该矿在-106西巷冒顶处用水泥、木垛打上了密闭,严禁人员进入。但该矿承包者置禁令于不顾,指令工人偷采偷挖,2001年l月夜班班前会上,该矿负责安全生产的副矿长贺敬厚,安排当班工人到-106西巷原冒顶处放炮采煤,发生冒顶透水事故,其中4人被堵死亡。结论:负
17、责安全生产的副矿长贺敬厚安全意识淡薄,追求金钱的不良动机,使其个性倾向发生了扭曲,置工人的安全于不顾,造成了事故的发生。第40页/共81页1、需 要 需要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大脑中的主观反映。由前述人的行为模式SOR循环可知,需要也就是人在受到内外事物刺激作用时所产生的欲望。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第41页/共81页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1943年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他把人的需要归并为5种,并按它们在人的生命进程中发生发展的顺序,排列成五个层次,即:(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成就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生存的基础需要.但在人的生命
18、进程的不同阶段中或某些特殊事件的时期里,各种需要的强度是不一样的。强度的相对优势地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第42页/共81页2、动 机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行为并将行为导向需要目标的一种意图。是行为的直接驱动力.动机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外在条件即客观事物的刺激或诱惑;二是内在条件即主观需要或欲望.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第43页/共81页动机对行为的作用(三个方面)(1)始发(启动)作用驱动行为的产生。(2)选择作用使人对需要的对象产生明确的倾向性,促使行动顺着需要的对象进行下去。(3)强化作用即动机会因行为的结果而得到强化。第44页/共81页3、行 为 行为是个体发生的外在动作,它起源于人脑机能
19、,受意识(需要、动机、意志等)所控制,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可分为有意识行为和另无意识行为。通常所说的行为,都指有意识行为,安全行为与不安全行为大多属于有意识行为。第45页/共81页安全行为是指劳动者在作业过程中所进行的,旨在保护自身与生产系统处于安全状态的行动。反之,有碍于自身和生产系统安全的行为则是不安全行为。由于劳动者的心理状态各异,境遇有别、故不同的劳动者对同样的作业,或同一个劳动者对不同的作业,所表现的行为安全性和理智性也不一致,行为的成败情况也有差别。第46页/共81页4、意 志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标,控制动机与行为,克服困难去实现目标的心理现象。意志的品质特征自觉性果断性坚毅性自
20、制性第47页/共81页5、世界观、信念、理想世界观就是一个人对世界的总的看法。信念是一个人坚信某种认识的正确性。理想是一个人对未来的向往.这些都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核心内容,也是个性倾向性的集中表现。每个劳动者如果对安全生产都有正确的认识,都以安全生产为目标,对安全生产有坚定的信念,那么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就好办了。第48页/共81页6、个性倾向性对劳动安全的影响 由于个性倾向性包含了需要、动机、意志,世界观、信念、理想等许多重要的心理现象,构成了整个心理活动的动力体系,对人的一切行为都有支配、驱动与调控作用,故与许多事故都有着显著的因果关系。第49页/共81页个性倾向性对劳动安全的影响 劳动者的行
21、为动机对劳动安全的影响。劳动者的行为方式对劳动安全的影响。劳动者的意识对劳动安全的影响第50页/共81页应用行为规律,做好安全生产管理 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做好安全心理宣传教育工作,包括世界观、信念、理想、意志等方面的教育,端正劳动者的个性倾向性,增强抗诱惑的能力。做好危险性预测预报工作,使安全宣传做到有的放矢,使劳动者心中警钟长鸣,安全需要优势长在。健全安全行为规范,正确运用安全策略,制约不安全动机,将行为导向安全目标,而不偏离安全目标。第51页/共81页7 群体动力对劳动安全的影响 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以来,人类就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以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去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
22、。现代生产活动更具有显著的群体性。群体的社会环境状态和动力状态,对劳动者的思想、情感及个性的形成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群体动力对劳动者的安全心理和安全行为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第52页/共81页什么是群体?群体是3人以上,具有共同目标,保持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群集合体,又叫集团。它不是指街上、影院里那种散漫的人群。个人、群体、组织三者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对一个企业来讲,群体就是构成企业的基本单位。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群体,按其构成原则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式群体(集团),另一类是非正式群体(集团)。第53页/共81页2、群体的功能正式群体的基本功能(1)
23、把个体的力量汇聚成群体合力,去完成共同的目标;(2)创造条件,去满足个体的各种需要。非正式群体在企业中也有一定的功能。当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正式群体的目标相一致时,它们能以其积极的正向作用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是正式群体功能的有益补充。反之,它们就会以其消极的负向作用使正式群体出现不协调的状况,有碍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当非正式群体形成宗派时便会使正式群体发生分裂,这对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安全生产危害就更大。第54页/共81页 (群体动力学是研究群体集团的行为机制及其对成员行为的影响规律的一门学科。)群体动力的构成群体动力是指由群体的形成而产生的,支配和影响群体活动的各种作用力的总和。构成群体动力的因子很
24、多,其中主要有群体压力、凝聚力、感染力、竞赛力与冲突力。群 体 动 力第55页/共81页3、群体动力的影响因素 群体目标的正确性与一致性群体规范的科学性与权威性群体的精神风貌和士气成员的思想素质与个性修养领导者的思想素质与领导行为外部环境第56页/共81页4、群体动力对劳动安全的影响 群体好比磁场,成员好比磁场中的质点,磁力线的方向与磁场强度是由质点共同决定的。反过来,磁场中的每个质点的运动方向和强度也受磁场的影响。即是说,一个劳动群体的安全效能是由群体所有劳动者的安全意识和行为决定的。反过来,群体中每个劳动者的安全行为也受到群体安全效能的影响。有些事故看起来虽是出自个别人的不安全行为,实际上
25、事故的根源在子群体的安全效能太低。第57页/共81页5、提高群体安全效能的对策 选拔和培养群体的领导者搞好群体安全目标设计制订、贯彻群体安全行为规范做好群体成员心理测评做好集体主义和劳动安全的宣传教育第58页/共81页8 安 全 态 度 安全态度是指劳动者对安全生产所持的稳定的概括的反应倾向。安全态度是劳动者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知,对贯彻安全生产方针的情感及对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行为倾向的综合反应。第59页/共81页1、安全态度的基本特性 态度一般都具有社会性、指向性、稳定性、价值性、驱动性及显露性与内隐性等基本特性。社会性(时代性)系指由于态度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故它必然带有所处时代的社会特
26、征。指向性是指态度依据具体的客观对象而存在的。第60页/共81页稳定性是说态度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着。价值性是指人的价值观是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的基础。驱动性是说由于态度包含了行为倾向要素,必然会对行为产生驱动作用。显露性与内隐性是说由于态度具有浓厚的个性色彩,性格、气质对态度的表现形式有很大影响。第61页/共81页2、安全态度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影响劳动者的安全心理取向由于态度具有稳定性,能使人对某些事物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或态度定格,使人习惯于依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去对待新的事物或新的情况,作出错误的判断和不安全的心理取向。第62页/共81页案例分析案例分析2003年
27、7月,江西省某煤矿早班工人发现工作面顶板有危险,立即停止作业要求下班。但跟班区长不同意,工人还是仍然下班出井。接着上中班的跟班支部书记仍对此不以为然,没有采取架棚措施,只拿一根长28米、直径不到10厘米的圆木立在浮矸上,顶着上部3米多高处一块重500多斤的大石头。不久石头就掉下来,将年仅25岁的工人张某砸倒,经抢救无效死亡。事故原因:领导安全态度不端正,从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造成了此次事故的发生。第63页/共81页影响劳动者的行为方式抉择劳动者在作业过程中,若行为方式有多种选择可能时,到底选择哪一种,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安全态度与哪种方式“合拍”。影响劳动者的行为效果同样的心理取向,同样的行为方式
28、,有可能取得不同的行为效果。对安全生产持认真负责态度的人,能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科学的态度去完成每一个动作,事事处处争取最佳的安全生产效果。反之,对安全生产持马虎态度的人,动作往往不认真,不细心,常常造成不良的安全生产效果。第64页/共81页3、安全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影响安全态度形成与转变的因素主观方面,主要是知识、经验与个性.具有强烈的安全需要动机和丰富的安全知识及实际经验的劳动者,对安全生产就能产生积极的态度,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态.客观方面,主要是作业环境条件及安全管理状况。如作业性质的危险程度,安全设施的完善状况,安全行为规范的权成性,安全宣传教育的效力,安全激励机制的效能,安全环境氛围的
29、感染作用,群体竞争和冲突状况等等。第65页/共81页转变安全态度的基本方法 安全态度是在生产实践和安全教育中逐步形成的,只要改变实践条件和教育方法,就可以转变安全态度。其基本方法就是针对安全态度的形成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加强安全心理和安全知识教育,造成良好的安全环境氛围,建立和健全安全行为规范及其实施、监察体系,改善安全激励机制,开展安全行为竞赛等等。第66页/共81页9 事故心理 事故心理,是与事故有关的种种心理状态的统称。它是一类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不同职责,不同素质,不同年龄的人,事故心理都不同。事故发生前,发生后,各人的事故心理也有别。据资料,70%左右的工伤事故都与人的事故心
30、理有关,所以研究事故心理的种类、形成原因及其矫正方法,对预防事故搞好安全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第67页/共81页1、事故前心理 错觉心理取巧心理侥幸心理麻痹心理逞能心理无知心理逆反心理屈从心理从众心理疲劳心理第68页/共81页事故案例事故案例某矿信把工在没检查矿车连接装置的情况下给铰车房发了松车信号,同时打开阻车装置通知渠顶车,当喷浆机越过变坡点后,后边的三个矿车随同喷浆机飞速下滑,造成跑车事故。工人这时才知道第四、第五两辆矿车之间没有挂链环。结论:信把工责任心不强,思想麻痹,没挂最后一个链环,也没检查连接装置就盲目放车,以致造成前面一部喷浆机和三个矿车跑车。第69页/共81页事故案例事故案
31、例 2002年4月,某公司正在一居民楼拆除作业。下午5时,承包人在通知民工收工后,便与安全员等人离开了现场。工人看时间还早,于是继续作业。此时剩下的二、三层未按规程从上往下拆,整个楼体中间被掏空,。8名工人准备用钢丝将楼的北墙拉倒。4人都没戴安全帽。下午6时20分,北面山墙“轰”的一声向南倒塌,造成2人死亡、3人重伤的重大伤亡事故。结论: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违章作业造成的,但究其根本原因却是工人存在侥幸心理。第70页/共81页2、事故后心理 紧张心理忘我心理悔恨心理文饰心理回避心理迷信心理第71页/共81页3、领导者的事故心理 虚荣心理家长心理文饰心理第72页/共81页4、事故心理的预防与消除 预
32、防与消除事故心理的基本原则是:治本为主,标本兼治。治本:就是从消除事故心理的起因着眼,从实行全方位安全管理着手,努力促使全体职工提高安全意识,加深安全情感,端正安全态度,全面提高职工的安全心理素质,改善群体安全氛围。治标:就是加强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在上岗前和作业过程中,随时向劳动者发出安全忠告和指令,抑制事故心理的发展,防止其转化光不安全行为。第73页/共81页5、事故心理的矫治 有的人事故心理比较严重,非一般消除措施所能消除时,可采用一些特殊的心理疗法来进行矫治。对于那些对安全抱无所谓态度,患有麻痹、取巧、冒险、逞能等心理顽疾,常常故意违章作业的人,有意识地组织他们看看重大事故的现场或录像
33、、图片展览,让他们耳闻目睹事故的悲惨情景及死者亲属的悲伤痛哭,激发他们对安全的责任感,但采用此法应注意适度,不能矫枉过正.其次,对患有严重事故心理的人,适当调换工种或岗位,让其在新的安全氛围较强的环境中接受感化。特别是对那些事故当事人,因受的刺激重挫折大,采用此法能收到更好的心理治疗作用。第74页/共81页10 安全策略 策略,就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设计的行动计策.安全策略便是为实现安全生产目标而拟定的安全工作计策。事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策略是否正确,而策略的正确与否,又决定于它是否切合客观实际。第75页/共81页1、组织策略组织策略就是企业劳动组织工作计策。它包含组织系统(公司、厂、矿、
34、车间、班组)的结构设计、成员组合、领导人选用、人岗匹配等内容。第76页/共81页2、激励策略激励是指用人为的刺激去鼓励人的行为动机,促使成员积极地去实施组织目标。激励的基本原理是行为成绩等于行为技能与行为动机的激发程度之乘积.行为的激发程度取决于刺激变量、心理变量、反应变量三者的协调程度,协调得好,激发程度高,协调不好,激发程度低。将此原理引用到安全工作中,便是安全激励原理。第77页/共81页3、环境策略 人类生活在大自然界及社会中,总是不断地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人的心理在交流中接受着环境的影响,人的行为又在影响着环境。对安全生产来说,这种相互影响的作用有积极的一面
35、也有清极的一面,取决于环境的状态和人的行为方式。第78页/共81页4、时间策略(1)事故与时间的关系一天之中,事故多发时间一般是凌晨3时和下午3时左右。原因是在这两个时段中,大脑的活动机能与清醒程度处于低潮阶段。一周之中,事故多发时间一般是周一和周四。原因是在周日那天人们忙于家务或交往等,未得到充分休息.到了周四又因为经过了三天的劳动而疲劳了。一月之中,事故多发时间一般是月初和月末。原因是每到月末常常要突击任务,月初就想轻松一下,放松了安全意识。一年之中,事故多发时间一般是夏季、年底和节假日时期。因为夏季气候炎热,出汗多易疲劳烦燥,年底和节假日容易放松安全警惕。第79页/共81页(2)事故与生物节律的关系高潮期低潮期临 界 期体力情绪智力充沛高昂敏锐衰弱低落迟钝周身不适,易病,易疲劳喜怒无常,心烦意乱理智性差,判断力弱第80页/共81页感谢您的观看!第81页/共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