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pptx(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思想一、学习心理观:、“学习”的语义分析:在汉字史上,“学”与“教”起初是一个字,“教”是从“学”而来的,“教”的本义是模仿“学”本指鸟的模仿学习,后引申为指人的模仿学习“习”的本义是小鸟练习飞翔,后引申为指对一切事物的练习或温习辞海:“学习”一词含义有二,.礼记月令:“鹰乃学习。”学,效;习,鸟频频飞起。指小鸟反复学飞。.求得知识技能。史记秦始皇本记:“士则学习法令辟禁。”引申为效法。第1页/共33页、坚持学知论,反对生知论:、主要线索:孔子思想中实有将学习分为生知与学知的观点以孟子为代表的一派学人主要继承了孔子的生知思想,进而主张内求说以荀子为代表的一派学人主要继承了孔子
2、的学知思想,进而主张外铄说以上两条“红线”贯穿于整个中国教育心理学思想史的发展始终、具体论述:孔子:“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孟子:主张人人都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但“良知良能”只是一种端芽而非现实的智能,现实的智能是后天习得的 第2页/共33页荀子:其名篇劝学一文力荐学知的重要,认为人的知识、智能和德性只能通过实践与向前人学习才能获得,这一思想为后人尤其是唯物主义思想家所承继和发展淮南子:明确主张人的智慧才能不是先天决定的,后天的学习能发展人的智慧与才能韩愈: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者”,智能是后天发展起来的,力倡通过勤奋学习发展自己的智能,并在学习过程中
3、遍求诸师,做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王安石: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受之天”,即先天的禀赋;另一是“受之人”,即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先天素质只是为才能的后天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智能主要是通过后天学习(广义的学习)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第3页/共33页王夫之:智、能是在先天的“固有知能”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而形成和发展的、学习过程:对于学习过程,先哲有多种观点,其中最具代表性、完整性的是“七阶段论”、立志:确立为学之志、博学:指多闻、多见、审问: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阶段、慎思:思考阶段、明辨:辩析阶段、时习:复习阶段、笃行:实践阶段 第4页/共33页现代教育心理学一般将学习过程分为
4、动机,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五个阶段,七阶段论若从外在形式上看,基本上与其相吻合:立志动机,博学感知,审问、慎思、明辨理解,时习巩固,笃行应用;不过就实质而言,二者有较大区别、学习策略:、“乐”、“虚”、“志”正确的学习态度:乐:若想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秘诀之一就是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虚:为避免已有的陈见或欲望干扰人的思维,学习者宜“虚”,为集中注意力,学习者宜“静”志:学习者必须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5页/共33页、“学”学习策略:、修学务早:中国的教育大家多认识到学习有一个关键期,“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 成。”(学记)、循序渐进:学习要有系统有步骤,依个体身心发展
5、规律而行,不可盲进、自求自得:通过悟获得的东西可终身受用,不同于通过“记闻”获得的东西会随年龄增长慢慢忘记,学习者应积极主动地学习,并积极进行思考,以使自己有所悟,有所得、熟读精思:强调记忆与思维的紧密结合,在记忆的基础上予以领会,在领会的基础上加深记忆第6页/共33页、触类旁通:善于学习的人必善于将其所学知 识与技能作正向迁移,先哲主张会学习的人 要做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实 为强调人的推理能力和预测能力、博约结合:善于学习的人既要做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又要做到专精、反复练习:古代教育家大多认识到熟练程度 高低是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故多主张 通过反复练习提高熟练程度,即“
6、熟能生巧”二、智能心理观:、基本观点:第7页/共33页、智能先天基础论:观点:人的智力与能力是在其与生俱来的自然素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代表人物:朱熹、陈淳、戴震、智能天人结合论:观点:智能是先天(“天”)和后天(“人”)结合的产物 代表人物:王安石、王夫之、智能相对独立论:观点:中国先哲向有将智与能分开看的传统,认为智力与能力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8页/共33页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淮南子、王夫之王夫之的智能相对独立论思想最为系统丰富,是这一智能心理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对智能独立论的两个主要内涵即智与能的区别和智与能的联系都有独到见解评价:智能这一概念既以智、能的区
7、别为基础,又以其联系为依据,乃是二者区别和联系的统一,较之现在心理学中用能力吃掉智力或用智力吃掉能力的观点更为可取;同时,先哲关于智能相对独立的观点亦十分科学 第9页/共33页、智力与非智力相互制约论:观点:智力因素与其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即非智力因素)既相互促进,又相互促退代表人物:孔子我国古代的智能心理思想就其主要倾向说,是从智力或能力的外部关系去揭示其实质的;相反,现代智力心理学就其主要倾向说,是从智力或能力的内部结构去揭示其实质的。在此意义上,现代智力心理学与我国古代智能心理思想具有互补性。由于中国先哲持上述智能观,他们一方面非常重视学人所长以补己之短,另一方面主张偏知不算真正的“智”
8、,真正的智者既讲原则,也能因时制宜。第10页/共33页、才、性关系:先哲常用“才”来指才能、能力,用“性”来指品性、性格,从心理学角度看,才性关系主要是探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魏晋时期:当时的四大观点: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刘劭:根据性格差异来考察人才,将人才分为“兼德”、“兼材”和“偏材”三种类型,主张才性既可分离也可结合,但更强调结合魏晋玄学家:嵇康认为才性必须相互结合,不可分离,袁准认为才性关系是体用的关系,“性”是体,“才”是用第11页/共33页、宋及明清时期:朱熹:才是人性中所固有的,性与才是包含关系,性中包含有才,两者也有区别,性是指静态的自然素质,才是指才能或
9、能力 陈确:提出性一元论观点,认为性与气、才、情不能分离,气、情、才均是性的具体内容三、教师心理观:好的教师必须具备下述心理品质:、在品德修养上,有言有德,过则能改、在文化知识上,好学博学,温故知新、在教学能力上,知心救失,善于博喻、在教育方法上,循循善诱,欲罢不能、在教育态度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师生关系上,教学相长,视徒如己第12页/共33页第二节 释梦心理学思想一、“梦”的语义分析:、“梦”字字形的演变:、“梦”字的含义:汉语大字典(1992,)大篆甲骨文小篆楷书草书第13页/共33页二、梦的实质:、“梦,卧而以为然也”:以甲骨文、墨子和许慎等为代表把梦看成是人在睡觉时产生的一种心理
10、活动、“梦,象也”:以王充与关尹子为代表把梦看成是人在睡觉时产生的一种无意想象、“梦者形闭而气专乎内也”:庄子第一次从理性高度论及睡梦和醒觉的区别,庄子认为,醒觉的特征是“形开”,相应的,睡梦的特征是“形闭”宋代张载认为“寤”是一种觉醒的意识状态,“梦”是一种潜意识状态;寤与梦的交替转化,也就是意识与潜意识的交替转化第14页/共33页、“梦者心中旧事感而发也”:这是宋代张载与二程的观点人在清醒意识状态下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心理之义,为梦的产生提供了大量素材,梦的内容来源于过去经历的事物、“梦者思也”:这是明代王廷相的观点梦的实质是人睡眠中产生的一种思考或思念,梦与思考或思念的区别仅在于发生时间不同
11、:梦是在睡眠中产生的心理现象;思考或思念是在未睡前(觉醒时)产生的心理现象第15页/共33页三、梦的类型:、正梦:指人在正常睡眠状态时产生的梦,该梦无异常的致梦原因,内容平淡,梦后一般也不知不觉、噩梦:噩梦指人因惊愕而产生的梦。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恶梦,其内容多半令人惊愕、思梦:指人因思念而产生的梦,此处的“思”,既含有认知意义上的“思考”之义,也带有情感上的“思念”之义 第16页/共33页、寤梦:指人在觉醒时产生的梦。也就是俗称的昼梦或白 日梦、喜梦:指人因欢喜而产生的梦、惧梦:指人因恐惧而产生的梦四、梦的成因:、主要理论:、因情生梦说:代表:周礼、郑玄、列子、陈士元等 主要观点:梦是由于人
12、的情绪、情感所引起的第17页/共33页、淫邪发梦说:代表:中国古代医家 主要观点:外界各种致病因素过多侵入人的身心活动,造成人体阴阳失调,使人睡不安稳,故而易做梦、感于魄识生梦说:代表:明代王廷相 主要观点:人的整个身躯都具有感知能力,能感知来自体外的物理刺激和来自体内的生理刺激与情绪刺激,人在睡眠时有感于身体的这些知觉运动,就能产生相应的梦境第18页/共33页、感于思念生梦说:代表:周礼主要观点:梦是人在睡眠时有感于过去对事物的思念或思考而产生的、对古代中国梦的成因论之评价:、先进性:、在释梦时强调因果法则、视野较为开阔,从不同角度探讨梦的问题、初步揭示了梦的生理机制:、局限性:、论梦的成因
13、有笼统之感、对梦的生理机制认识有一些错误之处第19页/共33页五、梦的功能:、医家论梦的功能:(图)外部致病因素外部致病因素身心失调身心失调睡不安稳睡不安稳易做梦易做梦治疗治疗身体健康状况身体健康状况梦象梦象阻止导致推知引起结果产生侵内第20页/共33页医家论梦的功能,主要集中在梦能否反映人的健康状况这一问题上必须指出三点:中国古代中医寻梦治病的观点,与现代医学和生理心理学的有关观点有类似之处 中国古代医家寻梦治病的主要目的是治疗人的生理疾病,这与弗洛伊德寻梦主要为治疗人的心理疾病,目的是不同的 中国古代医家寻梦治思想有牵强附会之感、思想家论梦的功能:思想家论梦的功能,主要集中在梦是否具有预兆
14、吉凶祸福这一问题的探讨上,并出现了两种不同观点 第21页/共33页、主张梦不具有预兆吉凶祸福的功能:代表人物:唯物主义思想家如王充、王符、王廷相和熊伯龙等人 两种解释:用偶然性巧合来解释梦所产生的吉凶祸福后果:王充、王廷相、熊伯龙 用心理预期作用来解释梦所产生的吉凶祸 福后果:王符(图)梦境梦境情绪情绪行为行为结果结果(好或坏好或坏)影响影响产生第22页/共33页、主张梦具有预兆吉凶祸福的功能:唯心主义思想家多持此观点、简评:弗洛伊德认为梦不可预示将来;如果说梦能预示将来的话,那也只是一种心理的预期作用,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的观点与弗洛伊德有类似之处、文艺家论梦的功能:做梦可激发人的创作激情
15、,还可给人以创作的灵感;梦的内容往往也是创作的重要来源之一第23页/共33页第三节 心理卫生思想一、心理保健的理论基础:、“形全者神全”、“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形神兼顾的共养观:含义:将人看作一个小系统,认为人的生理与心理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主张保健要做到形(身体)神(精神)共养,既要保养身体(养形)又要保养精神(养心或调神),二者缺一不可必须指出三点:主张形神兼顾的共养观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多数心理保健观(如动静结合的养形调观)和保健方法(如气功)往往具有养形和养神双重功效第24页/共33页 中国人之所以主张形神兼顾的共养观,原因在于中国人主张形神结合的形神论 形神兼顾的共养观使得中国传
16、统心理保健之道有一个突出特点:主张从身心关系角度探讨保健与长寿的途径,兼顾生理和心理因素 的作用,以治形来养神和调神以养形、“抱神以静”、“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静结合的养形调神观:含义:以动养形,以静养神,动静结合,二者辩证统一若说形神兼顾的共养观主要是从身心关系入手的话,动静结合的养形调神观就是从运动与清静的关系入手来探讨心理保健的 第25页/共33页一方面,中国人一向主张以静制躁来养神调心,认为养神的关键在一“静”字;另一方面,先哲又主张保健者要以动养形以怡神动静结合的养神调神观注重使人的心理保持恬淡平和的状态,这是符合现代心理卫生思想的、“人法自然”顺应自然的养形调神观:含义:保健者要
17、通过顺应自然规律来养形调神,促进身心健康,达到长寿目的这是从个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入手来论述身心保健的,先哲把人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看作一个大系统,认为天人合一,效法自然是一条贯穿于天、地、人的大法则,身心保健自然也宜遵守该法则 第26页/共33页将上述法则具体运用到养神上的三点做法:主张人要效法自然以节制自己的情欲主张顺应自然以保健,反对过分保健推崇顺应自然以调神:“无为”将上述法则具体运用到养形上的两种做法:主张养形“贵柔”推崇气功养生从心理保健角度看,先哲所主张的顺应自然的养形调神观,不是像西方思想家那样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对立、斗争的一面,而是突出人与自然之间统一、协调、和谐的一面,这是
18、较为切合心理健康要求的 第27页/共33页、“鞭后而寿”内外兼顾的共养观:含义:保健者要兼顾内外诸因素来保健,将保健当作系统工程,缺什么就补什么,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保健效果这是从内外关系角度探讨保健问题时提出的观点二、心理保健原则:、“治未病”预防为主:先哲尤其是医家多主张心理保健要坚持预防为主(“治未病”)的原则,做到防患于未然、“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养神为主:主张形神共养并不是意味着把养形和养神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而是突出了养神的首要作用 第28页/共33页、“治人、事天莫若啬”爱惜精神:老子主张保健者要将“啬”作为保养精神的原则,不要过度耗费精神 、“去甚,去奢,去泰”平和适中:先哲认
19、识到,个体处于适宜的内外环境之中有利于其长寿,故其论保健时多提倡坚持平和适中的原则、“害于生则止利于生者则为”害止利为:从消极方面讲,要节制自己的情欲,避开危害生命的种种灾害;从积极方面讲,要主动做有利于生命长久的事情、“物也者,所以养性也”以物养性:要求保健者对外界事物发出的刺激作出合理反应,利用外物来保健第29页/共33页三、心理保健方法:、“古人得道者,论早定也”早立尊生观念法:含义:通过尽早确立爱惜生理之命和精神之命的信念从而达到身心保健目的为何应尽早确立尊生信念:可使保健者干任何事都以是否有利于生命的健康发展为准绳能为保健者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而对生理之命和精神之命均充满敬畏,小心
20、维护,不敢轻易毁掉 可使保健者早一点知道爱惜自己的精力,从而尽早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使精神不会过早衰竭,从而有利身心健康第30页/共33页、“故大德必得其寿”修德保健法:含义:道德高尚和性格开朗的人不会患得患失,故能免除各种焦虑烦恼,常保乐观提高道德修养有利于保持心情安静,减少心理冲突,这对维持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行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认为“大德”与“长寿”间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则有失偏颇、“少私寡欲”节制情欲法:中国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尚和心态,在欲望与外物关系问题上,儒道诸家多主张和谐解决:既不能过于压抑人欲,也不能使人过于贪欲,而要有所节制,切实贯彻以物养性的原则第31页/共33页、“凡治气养心之术莫神一好”陶情冶性法:含义:先哲看到了兴趣爱好对心理保健的作用,主张通过兴趣爱好来陶情冶性,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安步以当车”运动养形怡神法:含义:提倡通过适度运动来达到养形怡神的目的,以促进身心健康做法:一是导引,另一是散步四、对当代心理卫生的启示:、心理保健宜遵循生理心理自然社会的整体保健模式:、心理卫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宜合理用脑:第32页/共33页感谢您的观看!第33页/共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