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六经辨证.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六经辨证.pptx(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六经辨证1.概念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纲领。由东汉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根据伤寒病的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为外感病一种辨证方法。为中医临床辨证之首创,为后世种种辨证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第1页/共30页 六经辨证1.概念六经辨证六经辨证根据经气理论,以三阴三阳为纲,对病证根据经气理论,以三阴三阳为纲,对病证进行浅深层次证候分类的辨证方法。进行浅深层次证候分类的辨证方法。六经六经指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指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简称三阴三阳(人体生理的六大经系)厥阴经,简称三阴三阳(人体生理的六大经系)2第2页/共30页 六经辨证
2、2.出处“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东汉张仲景3第3页/共30页 六经辨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六经辨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伤寒病的发生,是人体感受六淫之中风寒之邪,始从皮毛、肌腠,渐循经络,由伤寒病的发生,是人体感受六淫之中风寒之邪,始从皮毛、肌腠,渐循经络,由表及里,进而传至脏腑。表及里,进而传至脏腑。因此,它的病理变化,当病邪浅在肌表经络,则表现为表证;若寒邪入里化热,因此,它的病理变化,当病邪浅在肌表经络,则表现为表证;若寒邪入里化热,则转为里实热证;而在正虚阳衰的情况下,寒邪多易侵犯三阴经,出现一系列阳
3、虚则转为里实热证;而在正虚阳衰的情况下,寒邪多易侵犯三阴经,出现一系列阳虚里寒的病理变化。里寒的病理变化。4.六经辨证与经络、脏腑的关系4第4页/共30页 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均以经络、脏腑病变为其病理基础。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均以经络、脏腑病变为其病理基础。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因此,六经辨证的应用,不限于外感热病,也用于内伤杂病,但其重点因此,六经辨证的应用,不限于外感热病,也用于内伤杂病,但其重点在于分析外感风寒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又不能完全在于分析外感风寒所引起的一系列
4、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又不能完全等于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等于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5第5页/共30页4.六经的病机特点三阳证(主实证):太阳主表寒,阳明主里燥热,少阳主半表半里三阴证(主虚证):太阴主寒湿,少阴主极重证,厥阴主寒热错杂证。6第6页/共30页5.证型分类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太阳经证太阳腑证阳明经证阳明腑证少阴寒化证少阴热化证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7第7页/共30页【概念】【概念】太阳主表,为诸经之藩篱。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统摄营卫之气。太阳主表,为诸经之藩篱。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统摄营卫之气。太阳之腑为膀胱,贮藏水液,经气化由小便排
5、出。太阳之腑为膀胱,贮藏水液,经气化由小便排出。一、太阳病证8第8页/共30页【概念】【概念】风寒侵袭人体,多先伤及体表,正邪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候,即太风寒侵袭人体,多先伤及体表,正邪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候,即太阳经证,是伤寒病的初起阶段;若太阳经病不愈,病邪可循经入腑,而发生阳经证,是伤寒病的初起阶段;若太阳经病不愈,病邪可循经入腑,而发生太阳腑证。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分。太阳腑证。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分。一、太阳病证9第9页/共30页太阳病证经证中风证【概念】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辨证要点】是
6、以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辨证依据。桂枝汤10第10页/共30页u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u第13条:太阳病,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恶风,桂枝汤主之。桂枝汤主之。11第11页/共30页太阳病证经证伤寒证【概念】是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辨证要点】是以无汗,身痛,恶寒,脉浮紧为辨证依据。麻黄汤12第12页/共30页u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
7、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脉浮、头项强痛、恶寒13第13页/共30页u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14第14页/共30页太阳病证腑证蓄水证【概念】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表现】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少腹满,消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辨证要点】是以太阳经证与小便不利、少腹满并见为辨证依据。15第15页/共30页太阳病证腑证蓄血证【概念】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热内传,与血相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侯。【表现】少腹急结或鞕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辨证要点】是以少腹急结,小
8、便自利,其人如狂等为其审证依据 16第16页/共30页阳明病证经证【概念】是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表现】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引饮,或心烦躁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洪大。【辨证要点】是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其辨证依据。白虎汤17第17页/共30页阳明病证腑证【概念】是指邪热内盛阳明之里,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疼痛,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神昏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辨证要点】是以潮热汗出,腹满疼痛,大便秘结,苔黄燥,脉沉实等
9、为其辨证要点。大承气汤18第18页/共30页 少阳病证【概念】是指邪犯少阳胆腑,枢机不运,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又称少阳半表半里证。【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辨证要点】是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等为辨证依据。小柴胡汤19第19页/共30页太阴病证【概念】是由多种原因所致脾阳虚衰,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太阴病为三阴病之轻浅阶段,其病变特点为里虚寒证。【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而弱。【辨证要点】是以腹满时痛,自利,口不渴等虚寒之象为辨证要点。附子理中汤20第20页/共30页少阴病证寒化证【概念】是指少阴阳
10、气虚衰,病邪入内从阴化寒,阴寒独盛所表现的虚寒证候。【表现】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脉微细,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辨证要点】是以无热恶寒,下利,肢厥脉微等为辨证依据。麻黄附子细辛汤21第21页/共30页少阴病证热化证【概念】是指少阴阴虚阳亢,邪从阳化热所表现的虚热证候。【辨证要点】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黄连阿胶汤22第22页/共30页厥阴病证【概念】是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阶段,所现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等证候的概括。临床以上热下寒证为其提纲。【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乌梅丸23第23页/共30页6.病
11、证传变循经传越经传传 经直 中合 病并 病表里传24第24页/共30页 传经传经: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某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由某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1 1、循经传:、循经传:就是按六经次序相传。如太阳病就是按六经次序相传。如太阳病不愈,传人阳明,阳明不愈,传入少阳;三阳不不愈,传人阳明,阳明不愈,传入少阳;三阳不愈,传入三阴,首传太阴,次传少阻,终传厥阴。愈,传入三阴,首传太阴,次传少阻,终传厥阴。一说有按太阳一说有按太阳-少阳少阳-阳明阳明-太阴太阴-厥阴厥阴-少少阴相传者。阴相传者。2 2、越经传:、越经传:是不按上述循经次序,隔一经或是不
12、按上述循经次序,隔一经或隔两经相传。如太阳病不愈,不传少阳,而传阳隔两经相传。如太阳病不愈,不传少阳,而传阳明,或不传少阳、阳明而直传太阴。越经传的原明,或不传少阳、阳明而直传太阴。越经传的原因,多由病邪旺盛,正气不足所致。因,多由病邪旺盛,正气不足所致。3 3、表里传:、表里传:即是相为表里的经相传。例如太即是相为表里的经相传。例如太阳传入少阴,少阳传入厥阴,阳明传入太阴,是阳传入少阴,少阳传入厥阴,阳明传入太阴,是邪盛正虚由实转虚,病情加剧的证候,与越经传邪盛正虚由实转虚,病情加剧的证候,与越经传含义不同。含义不同。25第25页/共30页六经病证的传变六经病证的传变 传经:传经:1 1、循经传、循经传 2 2、越经传、越经传 3 3、表里传、表里传 太阳经 少阳经 阳明经 太阴经 少阴经 厥阴经 26第26页/共30页六经病证的六经病证的合病合病、并病并病与与直直中中 合病:合病:二经以上同时出现。二经以上同时出现。并病:并病:一经未罢,另一经又现。一经未罢,另一经又现。直中:直中:不从阳经,直中阴经。不从阳经,直中阴经。传变规律主要取于:受邪之轻重、病体之强弱、调治之失宜.27第27页/共30页28第28页/共30页29第29页/共30页Thanks!第30页/共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