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之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之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pdf(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之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1/19 西方经济学之名词解释 第一章 需求和供给 1、需求: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一个特定时期内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根据这一定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必须具备意愿和购买能力两个特征。需求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2、供给: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生产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根据这一定义,生产者对某种商品的供给必须具备意愿和能力两个特征。3、需求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般而论,随着商品价格的升高,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减少
2、;相反,随着商品价格的降低,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增加。即消费者的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这一规律被称为需求规律。4、供给规律: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般而论,随着商品价格的升高,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增加;相反,随着商品价格的降低,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减少。即生产者的供给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动。这一规律被称为供给规律。5、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是该市场上供求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供求力量达到一种平衡时,价格或价格机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此时,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就被称为均衡价格,而供求相等的数量被称为价格数量。6、比较静态分析:比较分析不同静态
3、状态的方法。当一个经济模型的外生变量发生变化时将对内生变量均衡值产生影响。比较静态分析考察这种影响的程度和方向。与动态分析不同,比较静态分析忽略内生变量的变动过程,只考察原有的条件变化,新的均衡与原有均衡之间的差异。7、需求的价格弹性:度量了相应于消费者收入的变动,需求量变动的敏感程度。其弹性系数定义为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的百分比。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之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2/19 8、需求的收入弹性:在收入水平变化时,某种商品或劳务需求量反应的敏感程度,是购买者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Ey=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收入变动的百分比。当 0Ey1
4、 时,称为高收入弹性;当 Ey0 时,称为负收入弹性。收入弹性值为正的商品被称为“正常物品”,收入弹性值为负的物品被称为“劣等品”。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包括:商品可替代的程度;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的重要程度;商品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相应于价格变动,消费者调整需求量时间的长短。9、需求的交叉弹性(2009 选择):它反映了相应于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动,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敏感程度。其弹性系数定义为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另外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10、供给的价格弹性:它反映了相应于商品价格的变动,该商品供给量变动的敏感程度。其大小通常用供给弹性系数来表示,被定义为商
5、品供给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它可以用弧弹性或点弹性系数来衡量。11、支持价格:是指政府规定的,位于市场均衡价格之上的商品价格。由于支持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导致供给大于需求。为此,政府需要增加库存和扩大外需。12、限制价格:是指政府规定价格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政策。后果是供给小于需求。为了使得该政策有效,政府往往需要配额、票证等辅助措施。限制价格往往会造成黑市交易。第二章、效用论 1、效用:是指人们对商品或劳务满足其欲望能力的评价,即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劳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一种商品或劳务对消费者的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消费这种商品或劳务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
6、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指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量所增加的效用满足量。对一个特定的消费者而言,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该消费者已经消费的该商品数量有关。根据基数效用论的基本假定,边际效用随着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之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3/19 消费数量的增加而递减,即边际效用服从递减规律。3、消费者均衡(200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消费者获得最大满足时,将保持这种状态不变,此时消费者处于均衡。换一句话说,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在既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选择商品组合以实现效用最大 化 并 将 保 持 不 变 的 状 态。其 公 式 为:max u(x1,x2)和s.t.p1x1+p2
7、x2=m 图形表示为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切点。4、预算约束线:在消费者面临的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收入对效用最大化形成约束。既定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可以购买到的商品组合 构 成 的 曲 线 即 为 消 费 者 的 预 算 约 束 线。预 算 约 束 线 方 程 为p1x1+p2x2=m。预算约束线限定了消费者能够选择的商品的范围。5、无差异曲线: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不同的商品组合描述出来的轨迹。在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商品的不同组合对消费者而言是无差异的,通常具有下列性质(l)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会相交;(2)无差异曲线有无数条,每一条代表着一个特定的效用等级,并且离原点越远
8、,所代表的效用等级就越高;(3)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6、商品的边际替代率(资本的边际替代率 2002):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它表示在保持消费者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商品的数量。以 RCS 代表。呈递减趋势。7、替代效应:在保持效用不变的条件下,由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从而两种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而引起的一种商品对另一种商品的替代被称为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8、收入效应:在消费者货币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由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消费者实际收入的变动所导致的两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变动称为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第三章、生产和成本论 1、
9、边际产量: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之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4/19 一单位变动投入要素所得到的总产量的增加量。如果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L)作为可变投入,那么劳动的边际产量可以用公式表示为MPL=TP/L=y/L。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成立,要素的边际产量在可变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是递减的。2、等产量曲线: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相同产量的所有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轨迹。用生产函数表示,表示为 y(产量)=f(L,K)。特征:有无数条,每一条代表一个产量,且离原点越远产量越大;任意两条不相交;向右下方倾斜;凸向原点(由边际技
10、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又称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连续不断地把等量的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到另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超过某一特定值,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产量是递减的,即边际产量在可变要素增加到一定数值之后是递减的。4、边际技术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边际技术替代率表示在保持产量水平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能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如果单一要素投入服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那么随着劳动数量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递减,而同时劳动替代资本使得资本数量减少,从而资本的边际产量递增。这就是说
11、,边际技术替代率服从递减规律。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的原因就在于边际技术替代率服从递减规律。5、生产要素最优组合:在生产技术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者在成本既定时实现产量最大或产量既定时成本最小目标时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组合。在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方程的图形中,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表现为这两条曲线的切点。该最优组合表明:使用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相应的价格比,或者说,每单位成本用于任何要素的购买所得到的边际产量都相等。厂商的生产要素最优组合与利润最大化是一致的。6、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用来说明厂商产量变动,也就是规模变动,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厂商而言,如果产量扩大一倍,
12、而厂商生产成本的增加量小于一倍,那么厂商的生产存在规模经济。如果产量增加一倍,而厂商的生产成本的增加量大于一倍,那么厂商的生产存在规模不经济。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之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5/19 7、规模收益递增、不变和递减:规模收益分析涉及厂商投入结构不发生变动的条件下生产规模的变动与相应产量变动之间的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全部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化有三种情况:如果生产要素增加一倍,产量增加大于一倍,那么生产过程存在着规模收益递增;如果产量增加也恰好是一倍,那么生产就是规模收益不变;如果产量少于一倍,则存在着规模收益递减。8、等成本方程:在要素价格一定的条件下,厂商
13、花费同样成本可以使用的所有不同的投入要素的组合。用 rL 和 rK 表示劳动和资本的价格,C表示成本,等成本方程为:C=rLL+rKK 。厂商面对的要素价格和所花费的成本总量变动都会使得等成本方程旋转或者移动,这类似于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9、平均成本:平均每个单位产品的成本。平均成本又可分为平均固定成本(AFC)和平均可变成本(AVC)。平均固定成本等于固定总成本除以产量。平均可变成本等于可变总成本除以产量。由于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所以平均固定成本必然随产量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当可变成本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时,平均可变成本也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但其变动的趋势要根据不同厂商生产的具体情况而定
14、。一般说来,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变动成本一开始可能下降,但产量增加到某一限度后,平均变动成本将会逐渐上升。这一变动趋势正好同连续投入可变要素引起的平均收益的变动趋势相反。当按单位要素计算的平均收益一开始随可变要素的增加而递增时,按单位产品计算的平均可变成本就呈下降趋势;当平均收益达最高点转而递减时,平均可变成本就呈上升趋势 10、边际成本: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成本量。用公式表示为 MC=TC/y=VC/y。在短期内,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作用,厂商的边际成本呈现 U 形。在长期内,规模经济的状况将决定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形状。11、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长期内厂商平均每单位产量所花费的总
15、成本。它是基于长期总成本曲线而得。在生产由规模经济到规模不经济阶段,长期总成本曲线呈 U 形。从图形关系看,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又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这是因为对应于每一产量,厂商在长期内把生产要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之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6/19 素调整到最优组合点,从而在这一产量下实现的平均成本为最小。第四章、市场理论 1、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总收益是指厂商按照一定的价格出售一定数量的产出所获得的全部收入,表示为:TR=p(y)y。平均收益指厂商平均每单位产量所获得的收入,AR=TRy=p(y)。边际收益表示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收入增加量。用公式表示为:MR
16、=TRy。2.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是厂商决策所遵循的一般原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厂商选择使利润达到最大化的产量,满足最后一单位产品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所付出的边际成本这个条件,即MR=MC。3.完全竞争市场: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基本特征:第一,市场上,厂商生产同质的产品;第二,市场上有众多的消费者和厂商,因而消费者和厂商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第三市场上的消费者和厂商拥有完全信息;第四,厂商可以无成本地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4.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整个行业规模和产量扩大而使个别厂商平均成本上升或收益减少的现象。随着厂商数目增加,整个行业中的产量也会增加,如果行业中单个厂商的成本降低,则称为
17、该行业存在外在经济;如果厂商数量增加从而整个行业的产量增加使得单个厂商的成本增加,则称该行业存在外在不经济。5.价格歧视:在垄断的情况下,对不同顾客收取不同价格的情况。依照于垄断厂商采用垄断歧视价格程度,价格歧视被划分为三级。第一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按不同的购买量索要不同的价格,以至于每单位索要的价格恰好等于此时的需求价格。这种类型的价格歧视又被称为完全的价格歧视。第二级价格歧视是对完全价格歧视的一种近似,它指垄断厂商按不同购买量分组,并对不同的组别索要不同的价格。在这种价格歧视方式中,垄断厂商依照购买量由大到小的分组索要由低到高的价格。第三极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依照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索要不同
18、的价格。6.垄断竞争市场:现实中较普遍存在的竞争程度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行业中有大量的卖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之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7/19 者和买者;第二,厂商提供有差异但彼此接近的替代品;第三,厂商进入或退出是自由的。7.寡头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市场上存在少数厂商,单个厂商的产销量占整个市场相当大的份额,从而对市场价格具有明显的影响力;第二,少数寡头之间的行为相互依存;第三,寡头市场上的价格相对稳定,竞争可以是非价格形式;第四,市场上存在进入障碍。8.古诺模型:经典的寡头分析是古诺双寡头模型。古诺模型可以在一个简单
19、的情形中得到说明。假定两个面临同一市场的竞争厂商,它们生产无差异的产品,成本为 0。起初,A 厂商选择市场总量的 1/2,以便利润最大化。随后,B 厂商将余下的 1/2 作为其面临的市场需求,并与 A 一样选择其中的 1/2 即 14 的产量。结果,A 厂商的利润因 B 厂商的加入而未能达到最大,于是它变动产量,将 B 厂商生产 14 余下的 3/4 作为决策的依据,选择其中的 1/2 即 3/8。同样,B 厂商将会选择 5/16。如此最终,两个 cs 各选择 13 的产量,而且它们没有进一步变动产量的动力,从而市场处于均衡。古诺模型的缺陷是假定厂商以竞争对手不改变产量为条件。9.纳什均衡:指
20、如果其他参与者不改变策略,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策略。具体地说,在对策 G 中,对一个策略组合(S1*,Sn*)而言,如果对每一个局中人 i,在其他局中人不改变策略的条件下,Si*是第 i 个局中人的最优策略,即对于任意一个可行的策略 Si,都有 ui(S1*,Si-1*,Si*,Si+1*,Sn*)ui(S1*,Si-1*,Si,Si+1*,Sn*),则称(S1*,Sn*)是对策 G 的一个纳什均衡。第五章、生产要素市场 1、引致需求(2007):不同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厂商购买生产要素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直接需要,而是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以获得收益。由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所引发的厂商
21、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被称为引致需求。2、边际产品价值: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产品价格乘以劳动的边际产量,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记为 VMPL),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之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8/19 用公式表示为:MRPL=VMPL=pMPL。3、边际收益产品:经济学中定义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为边际收益产品,记成 MRP。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产品价格乘以劳动的边际产量,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记为 VMPL),用公式表示为:MRPL=VMPL=pMPL。4、边际要素成本:经济学中定义生产要素的边际成本为边际要素成本,记成 MFC,是指厂商增加一单
22、位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成本增加量。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不变,所以增加一单位要素的成本就等于该要素的价格。在要素的买方垄断市场上,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要素成本高于要素价格。这是因为这时厂商面对的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要素供给曲线。因而,厂商使用要素的数量影响到要素的价格。5、平均要素成本:厂商购买每单位生产要素平均支付的成本。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它等于该要素的市场价格。在生产要素买方市场上,它就是厂商面对的要素供给曲线。这时,其曲线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6、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根据劳动者的最优化行为,对应于一个特定的工资率,劳动者在效用最大化点上确定最优劳动供给量,从而得到劳动的
23、供给曲线。在工资水平较低时,工资率上升对劳动说出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因而人们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减少闲暇消费;而当工资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因而人们增加闲暇时间的消费,而减少劳动时间。因此,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第六章、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 1.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考察单个经济单位或市场的分析是局部均衡分析,所得到的有关理论属于局部均衡论的范畴。相对应的,将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一个整体加以研究而进行的分析就是一般均衡分析,相应的理论就是一般均衡理论。2.瓦尔拉斯定律:对于任意价格,整个经济社会中所有成员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一定等于
24、出售商品和劳务所得到的收入。这一恒等式对一般均衡的意义在于,它表明无论经济是否处于一般均衡,总有一种商品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之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9/19 的价格可以由其他商品的价格表示出来,即当所有其他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另一个市场一定处于均衡。因而,一般均衡分析不可能得到所有市场的价格。但是,如果规定一种商品为一般等价物,那该商品的价格就是1,从而一般均衡才可能有确定的解。由此可见,该定律成立,意味着一般均衡分析只能得到相对价格。3.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没有人可以在不使得他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使得自身境况得到改善,此时的状态被称为帕雷托最优状态。当经济系统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
25、态时,称此时的经济运行是有效率的。反之,不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运行结果就是缺乏效率的。4.交换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在纯交换经济中,消费者通过交换获得最大满足。当任意两个消费者消费任意两种商品时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时,不可能在不影响他人福利条件下使得另外一个人获得更大的福利,因此交换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是 RCSA1,2=RCSB1,2 在表示纯交换的埃奇沃斯框图中,当两个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相切时,交换符合帕累托最优。5.生产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生产中,生产要素可以被用于不同产品的生产。当任意两种生产要素被用于任意一种产品生产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时,不可能在不影响一种产品产量的条件下使得另
26、外一种产品的产量增加,因此生产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是RTS1L,K=RTS2L,K 在表示生产的埃奇沃斯框图中,当两种产品生产的等产量曲线相切时,生产符合帕累托最优。6.交换与生产同时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如果经济中某种资源既可以用于生产也可以用于消费,那么经济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是,任意两种产品对消费者而言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的产品转换率,即RCS1,2=RPT1,2此时,两种产量转换曲线与消费者消费这两种产品的无差异曲线相切。7.产品转换率:两种生产要素可以利用生产一种产品,同时也可以用来生产其他的产品。产品的转换率就是社会放弃一个单位的商品1 可以换来商品 2 的数量,即:RP
27、T=X2/X1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之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10/19 第七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1.市场失灵(1999 年):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市场失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市场失灵是指完全竞争市场所假定的条件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从而缺乏效率的表现。广义的市场失灵则还包括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所出现的经济波动以及按市场分配原则而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通常,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在狭义意义上使用市场失灵的概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2.公共物品:公共物品通常具备非排他性或(和)非竞争性。在理论分析中,经济
28、学家关注商品的非排他性,并把那些一旦生产出来就不可能把某些人排除在外的商品称为(纯)公共物品。3.免费乘车者问题:指经济中不支付即可获得消费满足的人及其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商品的非排他性。由于商品的这种特征,拥有或消费这种商品的人不能或很难把他人排除在获得该商品带来满足的范围之外。这一特征及其相应的问题被形象地称为搭便车。4.外在性(2000 年):又称外部经济影响,是指一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应,但这种效应并没有通过市场交易反映出来。外在性有正负之分,或称为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5.科斯定理:科斯为解决外部性问题而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案,内容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
29、,并允许经济当事人进行自由谈判,那么在交易成本为零或很小的条件下,无论在开始时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初结果都是有效率的。由此引申出第二定理: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条件下,不同的产权制度会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效率。科斯定理现已是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结论。6.逆向选择:次品市场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信息不对称的例子。在“旧货”市场上,卖者比买者拥有更多的信息,因而市场上并不必然出现高质高价现象。所以在次品市场上出现的劣等品驱逐优等品的现象就称为“逆向选择”。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之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11/19 7.道德风险:源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是指代理人签订合约后采用隐藏行为,由于代理人和委托人信
30、息不对称,给委托人带来损失。保险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是指投保人在投保后,降低对所投保标的的预防措施,从而使损失发生的概率上升,给保险公司带来损失的同时降低了保险市场的效率。(指事后的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交易失效的现象。在特定条件下确立的交易,由于事后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采取“不道德的”行为而使得另外一方蒙受损失。道德风险是导致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第八章、国民收入核算 1.国民生产总值(GNP):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其中包括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收入,减去外国居民来自本国的收入)。GNP 是一个流量而不是存量,通常用支出法和收入法来核
31、算。2.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DP 按一定时期测算,通常是一年;GDP 只包含最终产品;它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因而只涉及市场活动。3.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可供个人支配的收入。个人收入(PI)是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再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得到的收入。在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所得税及非税支付,即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4.失业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是一国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失业率=失业人数/(失业人数+就业人数)5.名义的和实际的国民收入:前者是按物品
32、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后者是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年,按基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或者说是用价格指数折算之后的国民收入。引入这两个概念在于弄清国民收入变动是由产量变动还是由价格变动引起的。实际 GDP=名义 GDP/GDP 折算指数,作为 GDP 折算指数的通常是价格总水平。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之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12/19 第九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消费函数:通常,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不及收入增加的快,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用公式表示为:C=C(Y)。2、储蓄函数: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因而它取决于收入。消费
33、与收入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或储蓄倾向。用公式表示为:S=S(Y)。边际储蓄倾向递增。3、边际消费倾向 MPC:指增加 1 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MPC=C/Y。通常,边际消费倾向服从递减规律。4、边际储蓄倾向 MPS:指增加 1 单位收入中储蓄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MPS=S/Y。根据定义,边际储蓄倾向也大于零而小于 1,并且如果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那么边际储蓄倾向递增。5、投资乘数(2009):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假定自主投资增加1 个单位,那么根据均衡收入决定的条件,均衡国民收入将增加 1()倍。如果投资增加I,则均衡国民收入增加量为Y=I()。这一结论被称为投
34、资乘数定理。式中:为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即国民收入的改变量与引起这种改变的投资(政府购买)改变量成正比,与边际储蓄倾向成反比。6、税收乘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假定定量税收增加 1 个单位,那么根据均衡收入决定的条件,均衡国民收入将增加()倍。如果税收增加T,则均衡国民收入增加量为Y=T()。这一结论被称为税收乘数定理。式中:为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即国民收入的改变量与引起这种改变的投资(政府购买)改变量成正比,与边际储蓄倾向成反比。7、平衡预算乘数:指在保持政府财政预算平衡的条件下,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相对于支出变动的比率。如果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同时
35、增加一单位,因支出增加国民收入增加 1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之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13/19(),因税收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因此,政府支出及税收同时变动G(T)时,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为:Y=G()T()=G(T),这一结论被称为平衡预算乘数定理。第十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资本的边际效率 MEC(2005):是一种贴现率,恰好使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贴现值之和等于该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资本,即 R0=R1/(1+rC)+Rn/(1+rC)n。式中:R0 为一项资本品的价格;R1,Rn 分别为该项资本品在未来使用期内所有的预期收益;rC 为该项资本品的边际
36、效率。在实践中,资本的边际效率也被称为预期利润率。2、投资函数:即投资随利率变化而变化的关系,可表示为 I=I(r)。对于一项资本品而言,如果其边际效率超过购买该项资本品所需支付的利率,那么它就会被用于投资。因此,一个经济的投资取决于利率,并与之成反方向变动关系。3、IS 曲线(2005):在两部门经济中,假定储蓄函数为 S=S(Y),投资函数为 I=I(r)。于是,对既定的利息率 r,均衡的国民收入将由 S(Y)=I(r)决定。由此得到的利息率与均衡收入之间的关系就是 IS 曲线。由于均衡收入与利息率之间呈反向变动,故 IS 曲线向右下方倾斜。4、流动偏好: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据称,由于货币
37、是流动性最大的资产,故人们会对其产生偏好。引起这种偏好的动机可分为交易、谨慎或预防和投机动机。前两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同向变动,示为 L1(Y);后一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利息率呈反向变动,示为 L2(r)。这样,货币需求可记为=L1(Y)+L2(r)。5、流动偏好陷阱:当利息率降低到一定程度后,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价格不可能继续上升,因而会持有货币,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蒙受损失。这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趋向于无穷大,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6、LM 曲线:在货币市场上,不同的收入与不同的均衡利息率相对应。表示这一对应关系的函数就是 LM 曲线。货币需求为 L=L1(Y)
38、+L2(r),货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之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14/19 币 供 给 为 m=M/P,于是,表 示货币市场均 衡的 LM 曲线 为:L1(Y)+L2(r)=m。它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第十一章、宏观经济政策 1、财政制度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的一种会降低经济波动幅度的机制。西方财政制度具有自动稳定功能。财政制度的自发稳定作用是通过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发挥作用。从财政收入方面看,当经济衰退时,国民收入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相应地政府税收会自动减少。税收减少导致总需求增加,因而将促使经济回升;反之,当经济过热时,失业率下降,收入增加,税收会随个人收
39、入增加而自动增加,从而起到抑制经济繁荣的作用。从财政支出方面看,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也具有自发稳定作用。2、财政政策(2003):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政府执行财政政策是斟酌使用的,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出现总需求不足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扩大政府支出、减少财政收入;相反,当总需求过热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削减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财政政策工具包括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税收和公债等。3、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
40、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即潜在的国民收入对应的财政收入与政府预算支出之间的差额。以此为标准,可消除收入的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更准确地反映财政政策态势。若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增加了或赤字减少了,财政政策是紧缩的,反之是扩张的。4、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银行制度规定,中央银行可以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调节利率,以便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经济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是逆经济风向的。主要手段有变动法定准备率、变更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手段,以及道义劝告、放宽信贷条件、放松抵押贷款数量和信贷配额等辅助性手段。这些手段常配合使用。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之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15/19 5
41、、法定准备金制度:法定准备金率是指中央银行规定的各商业银行和存款机构必须遵守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和其他储蓄机构将储蓄中一定的比例作为准备金,防止储蓄人兑现的时候出现流动性困难,这种制度就叫做法定准备金制度。法定准备金率因银行类型、存款种类、存款期限和数额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一定比率的超额准备金就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就会降低,货币乘数就会变小,货币供应就会相应收缩;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时,则会出现相反的倍数效果,最终扩大货币供应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6、再贴现制度: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
42、融机构的放款行为。在需要现金时,商业银行可以持合格的有价证券到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或进行抵押贷款。这时,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在贴现率执行货币政策。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贴现率降低,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增加,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7、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扩大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反之,中央银行可以卖出政府债券,以便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被较为广泛地加以使用。8、货币创造乘数:一笔存款通过银行系统而对货币供给
43、量所产生的倍数作用。若银行系统最初增加存款D,以法定准备率 rd 留下准备金,通过向客户放贷则可在银行系统中最多创造出的货币量为 M=D/rd 第十二章、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 1、总需求曲线(2001 论述,2006):总需求是指经济社会中对产品和劳务的总需求量。在没有政府的封闭经济中,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与单个市场一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总需求量与价格总水平有关。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总需求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呈反方向变动。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总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之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16/19 供给曲线。2、总供给曲线(2003)
44、:总供给是经济社会中可供使用的商品和劳务总量。在生产技术等因素既定的条件下,社会的总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水平呈同方向变动。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量和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总供给曲线。3、货币工资刚性:货币工资不随劳动需求和供给的变化而迅速做出相应的调整,特别是当劳动的需求量低于供给量时,货币工资下降出现刚性。这主要是因为劳动者存在着对货币收入的幻觉。货币工资刚性成为凯恩斯主义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理论基础。第十三章、经济增长 1、哈罗德-多马模型:在 20 世纪 40 年代由哈罗德和多马相继提出的分析经济增长问题的模型。因基本分析思路相同,故被合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它假定(1)
45、全社会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只生产一种产品,(2)资本产出比保持不变,(3)储蓄率保持不变,(4)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5)人口按照一个固定速度增长。基本形式为 G=s/v。式中:v 为资本产出比;s 为储蓄率。该模型表示,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一产出比成反比。结论是,当实际经济增长等于资本家意愿的经济增长率并且等于人口增长率时,即 GA=GW=GN 时,经济才能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但同时认为,这一增长路径是一“刃锋”。2、新古典增长模型:20 世纪 50 年代由索洛等人提出的一个增长模型。由于其基本假设和分析方法沿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思路,故被称为新古典增长模型。它假定(1)
46、全社会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只生产一种产品;(2)劳动与资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但并不能完全替代;(3)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4)储蓄率不变;(5)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6)人口按照一个固定速度增长。从而得到:sf(k)=k1nk。式中:s 为储蓄率,k 为人均资本占有量,y=f(k)为人均形式的生产函数,n 为人口(或劳动力)增长率;k1 为单位时间内人均资本的改变量。模型表明,一个经济社会在单位时期内(如 1 年)按人口平均的储蓄量被用于两个部分:一部分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之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17/19 为人均资本增加 k1,即为每一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设备。另一部分是为
47、新增加的人口配备按原有的人均资本配备设备 nk。第一部分被称为资本的深化,后一部分被称为资本的广化。该模型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可以处于稳定增加,条件是 k1=0,此时经济以人口增长率增长。3、有保证的增长率:即资本家意愿的增长率,它由社会的储蓄率与资本家意愿的资本产出比所决定,用公式表示为 GW=s/vw。vw 为资本家意愿的资本-产出比;s 为储蓄率。第十四章、通货膨胀理论 1、消费物价指数:衡量通胀率的一种方式,从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角度来衡量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幅度。通常,消价指数是通过假定某些重要的消费品在基期价格为 100 而测算出来的每一年价格上涨幅度。2、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
48、增加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由于总需求表现为货币数量,因而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被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3、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2004 年):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成本推动的主要包括工资和利润推动。无论是工资还是利润,如果超过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速度,则会对商品和劳务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形成压力。4、价格调整方程:用来表示通胀率与产生通胀压力之间关系的方程。用公式表示为t=te+h(Yt Yf)/Yf 式中:t 为第 t 期的通胀率,te 为人们对第 t 期通胀率的预期,(Yt-Yf)/Yf 为第 t 期总需求
49、与潜在产出水平的偏离,h 为这种偏离对通胀率的影响系数。该方程表明,当总需求高于潜在产出水平时,存在使价格上涨的压力;当需求低于潜在产量时,存在使价格下跌的压力。5、收入指数化(2006):是对付通货膨胀是政府采取的一项措施。实践中形成工资上涨压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在一定的通货膨胀出现之后,工人以此为理由要求增加工资。如果工资的上涨超过通货膨胀率,那么就会形成新一轮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为此,经济学家建议执行收入指数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之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18/19 化政策。所谓指数化就是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和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当物价上升时,工资也随之上升。比如,政府规定,工人
50、工资的增长率等于通货膨胀率加上经济增长率。收入指数化可以是百分之百指数化,即工资按物价上升的比例增长,也可以是部分指数化,即工资上涨的比例仅为物价上升的一个部分。第十五章、宏观经济学的意见分歧 1、货币主义:又称货币学派,是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学派,弗里德曼是该学派公认的代表,此外还有英国的沃尔特斯、帕金和弗里希等。其基本命题是(1)货币最要紧,货币的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价格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2)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货币推动力的最可靠的度量标准;(3)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货币量的变动,从而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或经济增长都可以而且应当唯一地通过货币当局对货币供给量的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