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优秀5篇】.pdf

上传人:w*** 文档编号:73677137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41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优秀5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优秀5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优秀5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优秀5篇】.pdf(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优秀 5 篇】角形数学教案 篇一知识结构:重点与难点分析: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本定理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它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此定理为证明线段相等提供了又一种方法,这是本节的重点。推论 1、2 提供证明等边三角形的方法,推论 3 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重要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找边和角的等量关系经常用到此推论。本节内容的难点是性质与判定的区别。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互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经常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判定与性质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另外本节的文字叙述题也是难点之一,和上

2、节结合让学生逐步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由于知识点的增加,题目的复杂程度也提高,一定要学生真正理解定理和推论,才能在解题时从条件得到用哪个定理及如何用。教法建议: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在数学教学中要避免过多告诉学生现成结论。提倡教师鼓励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探索数学的内在规律。具体说明如下:(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学习过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首先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的什么?找一名学生口述完了,接下来问:此命题是否为真命?等同学们证明完了,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找一名学生用文字口述定理的内容。这样很自然就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

3、判定定理。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满打满算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由性质定理的学习,我们得到了几个推论,自然想到: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我们能得到哪些特殊的结论或者说哪些推论呢?这里先让学生发表意见,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把一些有价值的、甚至就是教材中的推论板书出来。如果学生提到的不完整,教师可以做适当的点拨引导。(3)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便于今后的应用,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哪

4、些定理依据?(2)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2、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运用;3、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5、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二。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三。教学难点: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四。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五。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六。教学过程: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 (1)请同学们说出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 估计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里重点复习怎样分清题设和结论。(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

5、内容是什么?并检验它的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上述结论,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规范叙述: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由学生说出已知、求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方法。已知:如图,ABC 中,B=C.求证:AB=AC.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知识知道,先需构成以 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因为已知B=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辅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辅助线应从 A 点引起。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辅助线,学生可找出作BAC 的平分线AD 或作 BC 边

6、上的高AD 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 AB=AC.注意:(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性质定理混淆。(2)不能说“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两腰边相等”,因为还未判定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3)判定定理得到的结论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是已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到边边和角角关系。2、推论 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推论 2:有一个角等于 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要让学生自己推证这两条推论。小结:证明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方法:等腰三角形定义;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证明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方法:等边三角形定义;推论 1;推论 2.3、应用举例 例 1.求证

7、: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分析:让学生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启发学生遇到已知中有外角时,常常考虑应用外角的两个特性它与相邻的内角互补;它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要证 AB=AC,可先证明B=C,因为已知1=2,所以可以设法找出B、C 与1、2 的关系。已知:CAE 是ABC 的外角,1=2,ADBC.求证:AB=AC.证明:(略)由学生板演即可。补充例题:(投影展示)1、已知:如图,AB=AD,B=D.求证:CB=CD.分析:解具体问题时要突出边角转换环节,要证 CB=CD,需构造一个以 CB、CD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连结 BD,需证CBD

8、=CDB,但已知B=D,由 AB=AD 可证ABD=ADB,从而证得CDB=CBD,推出 CB=CD.证明:连结 BD,在 中,(已知)(等边对等角)(已知)即 (等教对等边)小结:求线段相等一般在三角形中求解,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三角形,找出边角关系。2、已知,在 中,的平分线与 的外角平分线交于 D,过 D 作 DE/BC 交 AC 与 F,交 AB 于 E,求证:EF=BE-CF.分析:对于三个线段间关系,尽量转化为等量关系,由于本题有两个角平分线和平行线,可以通过角找边的关系,BE=DE,DF=CF 即可证明结论。证明:DE/BC(已知),BE=DE,同理 DF=CF.EF=DE-DF

9、 EF=BE-CF 小结:(1)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及推论。(2)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证法。七。练习 教材 P.75 中 1、2、3.八。作业 教材 P.83 中 1.1)、2)、3);2、3、4、5.九。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教案 篇二设计思路:根据幼儿活泼好动,喜欢摆弄物品的特点,我为幼儿提供了小棒、图形、彩纸等大量活动材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做,启发幼儿主动探索、发现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使幼儿养成动手、动脑、动口的好习惯。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在探索操作活动中,初步感知三角形,知道其名称和形状特征;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3、初步培养幼儿

10、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活动准备:1、长短不同的小棒若干,总数是幼儿人数的 6 倍;2、三角形卡片若干;3、红领巾、小房子、小旗子等三角形实物若干;4、彩纸、铅笔、橡皮、剪刀每人一份。活动过程:一、探索操作:1、在正方形拼图的基础上,请幼儿任意拿 3 根小棒拼摆图形。幼儿探索活动,教师指导。2、请个幼儿说一说,摆得什么样的图形,用了几根小棒,有几个角;3、师生共同拼图,并点数图形的边、角;小结:有 3 条边、3 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丰富词汇:三角形。二、探索感知:1、请幼儿任意取出一个三角形卡片,点数它有几个条边、几个角?2、出示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引导幼儿观察其不同点,相同点。不同点:有的大、有

11、的小、有的角尖、有的角大 相同点:都有 3 个角、3 条边。3、小结:不管图形大小,不管角尖,只要有 3 条边、3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三、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 1、引导幼儿在环境中找出象三角形的物体(小彩旗、红领巾)。2、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见过的象三角形的物体 四、做一做、试一试剪裁三角形并拼图 1、教师引导幼儿用各种方法剪裁出任意三角形(剪、撕、画等),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2、鼓励幼儿用剪出的三角形拼出自己喜爱的动物或物品的形象。五、自我评价,展览幼儿作品。认识三角形教案 篇三活动目标:认识正方形与三角形。活动准备:1、儿歌快乐小鱼;2、用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拼成的小鱼图形;3、待涂

12、色图形;4、蜡笔;手帕;音乐磁带。5、场地上划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区域。活动过程:一、教师拼小鱼图形,引起幼儿兴趣。老师变出了什么?它们是用什么形状拼出来的?二、出示正方形手帕,引导幼儿将其变成三角形。幼儿人手一块手帕,操作一下。三、引导幼儿重点观察三角形,说说它是什么样的。四、游戏快乐小鱼。1、幼儿念儿歌,做动作。2、老师念:“游到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池塘里”,幼儿游向相应的区域,并做小鱼的动作。3、一名幼儿当小老师,来发出指令,其他幼儿和老师一起游戏。五、欣赏挂图,你觉得好看吗?引导幼儿说出没有涂色的是什么形状。老师与一名幼儿来给它打扮一下。幼儿分组操作,给小图中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13、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配乐)。活动延伸:幼儿将自己的作品给老师或其他幼儿看,并说说自己给哪些图形涂了什么颜色。附:儿歌快乐小鱼 小鱼小鱼游呀游,游到小小池塘里。捉小虫,吐泡泡,真呀真快乐。角形数学教案 篇四一、教学目标 1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2、3 2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2、3 来解决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教学思想 4通过相似性质的学习,感受图形和语言的和谐美 二、教法引导 先学后教,达标导学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是性质定理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课时安排 1 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

14、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叙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1 讲解新课 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得出性质定理 2 性质定理 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同样,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得出命题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教师对学生作出的这种判断暂时不作否定,待证明后再强调是“相似比的平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性质定理 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注:(1)在应用性质定理 3 时要注意由相似比求面积比要平方,这一点学生容易掌握,但反过来,由面积比求相似比要开方,学生往往掌握不好,教学时可增加一些这方面的练习 (2)在掌握相似三角形性质时,一定要

15、注意相似前提,如:两个三角形周长比是,它们的面积之经不一定是,因为没有明确指出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以此教育学生要认真审题 例 1 已知如图,它们的周长分别是 60cm 和 72cm,且 AB=15cm,求 BC、AB、此题学生一般不会感到有困难 例 2 有同一三角形地块的甲、乙两地图,比例尺分别为1:200 和 1:500,求甲地图与乙地图的相似比和面积比 教材上的解法是用语言叙述的,学生不易掌握,教师可提供另外一种解法 解:设原地块为,地块在甲图上为,在乙图上为 学生在运用掌握了计算时,容易出现 的错误,为了纠正或防止这类错误,教师在课堂上可举例说明,如:,而 小结 1本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

16、的性质定理 2 和定理 3 2重点学习了两个性质定理的应用及注意的问题 七、布置作业 教材 P247 中 A 组 4、5、7 八、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认识三角形教案 篇五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三角形的认识过程,并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2明白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感受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3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能正确测量底和高。4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测量底和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

17、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形 教学过程: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出示一条红领巾让学生说说有什么特征?(是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对红领巾的形状就是三角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角形,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

18、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归纳并板书:相同点:都有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不同点:角的大小不相同,边的长短不相等。(6)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画好后,说说三角形的特征。2、教学例题。(1)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先猜。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小结:随意

19、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教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2)动手操作。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 4 厘米,一根长 6 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教师说明操作要求,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及时点评。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教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 厘米和 4 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

20、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3)集体探究。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教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 1 厘米、4 厘米和 6 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教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引导学生得出:1+46。课件演示。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4+465+466+467+468+469+4610+4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教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 10 厘米不能围,可是 10+46 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