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资料.pdf

上传人:ylj18****41534 文档编号:73526722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96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资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资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资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资料.pdf(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有关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得到迅速发展的年代是(D )。A20 世纪 30 年代 B20 世纪 70 年代 C20 世纪 80 年代 D20 世纪 90 年代 2安斯沃思将婴幼儿的依恋分为安全性、回避性和反抗性三种类型,下面对这三种类型评价正确的是(A )。A安全性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性和反抗性依恋消极、不良的依恋。B回避性和安全性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反抗性依恋消极、不良的依恋。C反抗性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性和安全性依恋消极、不良的依恋。D回避性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安全性和反抗性依恋消极、不良的依恋。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影响幼

2、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是(C )。A父母 B幼儿园 C邻居 D电视 4幼儿父母教育观念的理论建构不包括(B )。儿童发展观 父母认知观 儿童教育观 父母期望观 5感受性很强,反应性和主动性弱的人属于哪一种气质类型(B )。多血质 抑郁质 胆汁质 粘液质 6下列不属于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主要途径的是(D )。幼儿园的专门教育 环境教育 家庭与幼儿园合作 家庭的专门教育 7幼儿社会性评价中最普遍的方法是(B )。谈话法 观察法 问卷法 社会测量法 8是谁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并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C )。班杜拉 布郎芬布伦纳 皮亚杰 柯尔伯格 9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个性结构的子系统(B )。自我

3、调控系统 自我认知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个性倾向系统 10矫正幼儿的不良品德应采取什么措施?(D )。榜样示范 表扬鼓励 家园一致性原则 全选 11依恋理论的创始人是(A )。约翰鲍尔比 弗洛伊德 帕顿 皮亚杰 12不属于当代西方游戏理论的是(D )。觉醒理论 元交际理论 行为适应说 剩余精力说 13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最多的幼儿来自于(B )。西方社会 未开化的社会 单亲家庭 阶级社会 14下列四项中不属于评价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的原则是(D )。针对性 过程性 全面性 游戏性 15.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结构不包括(C )。A.自制力 B.自我延迟满足 C.自我评价 D.自觉性 16.婴幼儿的依恋

4、有不包括下列哪种类型(C )。A回避型依恋 B.反抗性依恋 C.自我矛盾性依恋 D.安全性依恋 17.师幼互动的基本特征不包括(D )。A.方向的双向性 B.效果的双重性 C.性别的差异性 D.时空的变换性 18.我国心理学界对品德心理结构三分法的观点认为品德的心理结构不包括(B )。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19.和同伴一起做游戏,谈论共同的活动,但没有分工,也没有围绕具体目标进行组织,每个儿童根据自己的愿望来做游戏,这种游戏属于(B )游戏。A.合作游戏 B.联合游戏 C.平行游戏 D.接受游戏 20.下列属于确定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的原则是(B )。A.缓慢性

5、 B.活动性 C.客观性 D.科学性 21.幼儿社会性教育的独有方法有移情训练法和(A )。A.角色扮演法 B.操作法 C.比较法 D.练习法 22.适合研究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社会测量法不包括(D )。A.提名法 B.同伴评定法 C.配对比较法 D.问卷调查法 23.儿童的性灵是指儿童的性情与(C )。A.心情 B、思维 C、心灵 D、情绪 24.1904 年 1 月,(D )政府出台了我国第一部幼儿教育法规奏定蒙养老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A.唐朝 B、汉朝 C、宋朝 D、清朝 25.(A )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这是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发展第二阶段的主要标志。A、199

6、6 B、1994 C、1990 D、2001 26.班杜拉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部分,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注意过程 B.保持过程 C.表象再现过程 D.动机过程 27.(A)认 为 个 体 童 年 期 的 生 活 事 件 在 成 年 期 人 格 发 展 中 起 着 十 分 重 要 的作用。这说明了童年早期经验的重要性,也使后来的研究者更关注童年阶段对人一生成长的价值。A.弗洛伊德 B.埃里克森 C.班杜拉 D.皮亚杰 28.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A)最为常见。A.合作 B.同情 C.分享 D.安慰 29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幼儿期年龄阶段为(B)。A.0-2

7、 岁 B.2-4 岁 C.3-5 岁 D.2-5 岁 30.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前道德阶段的年龄阶段为(C)。A.4 岁以前 B.4-5 岁之间 C.4-5 岁以前 D.4-5 岁以后 3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不包括(D )。A.讲解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动作法 32.(A)认为人格包括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A.荣格 B.弗洛伊德 C.弗洛姆 D.埃里克森 33.(B)先生出版的幼稚园的社会一书,是我国幼教史 上最早全面、深入地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课程及其实施的著作。A.陈鹤琴 B.张宗麟 C.张宗琴 D.陈鹤麟 34.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年龄阶段通常 4-5 岁

8、应接受(C)教育。A.托班 B.小班 C.中班 D.大班 35.(D)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A.自我认识 B.自我评价 C.自我控制 D.自我意识 36.教育活动方案的拟定不包括(A)。A.活动时间 B.活动名称 C.活动准备 D.活动评价 37.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原则不包括(B)原则。A.导向性 B.可能性 C.科学性 D.客观性 38.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不包括(C)原则。A.目标性 B.基础性 C.实质性 D.时代性 39.学前儿童生活教育评价中信息收集方法不包括(D)。A.观察法 B.访谈法 C.问卷法 D.测量法 40.(A)非常重视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于

9、 1989 年颁布了新的幼稚园教育要领。A.日本 B.美国 C.中国 D.英国 41.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B )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A.规则 B.材料的投放 C.监督 D.评估 42.小班和中班儿童只在成人面前才感到羞愧,大班儿童在同伴面前也会感到羞愧,表明(D )开始发挥作用。A.年龄 B.同伴 C.心理 D.集体舆论 43.(A )是指组织学前儿童按照正确的社会行为要求反复进行练习,促使学前儿童掌握和巩固某种社会行为技能的方法。A.行为训练法 B.熏陶法 C.练习法 D.榜样示范法 44.(A )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A.

10、观察学习 B.模仿学习 C.练习 D.强化学习 45.以下不属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基本策略是(D )。A.基于核心主题的整合性组织 B.基本活动的渗透式组织 C.基于经验的拓展性组织 D.基于学科特征的系统性组织 46.毛毛是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一个周末,毛毛和爸爸妈妈去爷爷奶奶家玩。到了爷爷奶奶家,毛毛的爸爸很自然地帮爷爷做事情,妈妈则帮奶奶剪指甲。这一切毛毛都看在了眼里。下午,奶奶从外面买东西回来,刚进门,毛毛就主动地帮奶奶拿拖鞋。奶奶开心得不住地夸毛毛是个好孩子。这一案例表明学前儿童社会学习具有(A )的特点。A实践性 B随机性和无意性 C长期性和反复性 D情感驱动性 47.(D

11、 )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A.合作 B.交流 C.模仿 D.交往 48.通常教学活动的第一个部分是(D)。A.讲授知识 B.讨论 C.做手指游戏 D.引起幼儿注意 49.研究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最常用的定量化方法是(D)。A.问卷法 B.指标体系法 C.观察法 D.社会测量法 50.与教学活动相比,游戏和区域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是(A )。A.自主性 B.目的性 C.娱乐性 D.计划性 51(A)训练可以提高幼儿的自控能力,但不是抑制幼儿的行为,不是消极地克制行为,而是主动的调控自我,使自己融入到集体和社会生活中。A.游戏 B.生活 C.教学 D.基础性 52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与整个社会性

12、发展之间存在着(A )关系。A.正相关 B.负相关 C.没有 D.调节 53婴儿可以用微笑、啼哭、咿呀作语以及身体动作等发起与母亲的社会交往活动,这种母婴之间亲密的情感联结被称为(C )。A.亲子关系 B.依恋 C.母婴依恋 D.印刻 54研究表明,母子之间良好的依恋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儿童(B )。A.自尊心的形成 B.自我概念的形成 C.自信心的形成 D.自我控制的形成 553 岁以前儿童的依恋对象主要是母亲,3 岁以后随着儿童进入幼儿园,儿童把依恋对象逐渐从父母身上转移到老师和同伴身上,可以说,3-6 岁儿童依恋行为的发展是其(B )发展的重要环节。A.社会性 B.社会化 C.情感 D.安

13、全性 56(D )和他的同事,在乌干达和巴尔的两国母婴关系进行了长期的观察,从而把婴幼儿的依恋分为三种类型 A.皮亚杰 B.鲍尔比 C.洛伦兹 D.安斯沃斯 57在陌生的环境中,如果母亲在身边,儿童会有安全感,当母亲离开时,儿童的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会寻求和母亲的接触,并很快平静下来,这类幼儿属于(A )。A.安全性依恋 B.回避性依恋 C.反抗性依恋 D.依恋障碍 58.儿童对母亲在身边或不在身边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没有特别紧张,母亲回来时,他们也往往不理会,这类幼儿属于(B )。A.安全性依恋 B.回避性依恋 C.反抗性依恋 D.依恋障碍 59儿童在母亲将要离开时就

14、显得警惕,如果母亲离开,就表现出极度反抗,但当母亲回来时,他们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母亲的接触,这类幼儿属于(C )。A.安全性依恋 B.回避性依恋 C.反抗性依恋 D.依恋障碍 6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儿童依恋形成的原因(B )。A.儿童的气质特点 B.儿童的活动 C.母亲的态度 D.母亲的行为特征 6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安全依恋儿童母亲的特点(D )。A.对儿童信号敏感 B.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 C.充满爱心 D.不稳定 6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回避性依恋儿童母亲的特点(A )。A.对儿童信号敏感 B.与孩子身体接触少 C.感情冷淡 D.拒绝孩子 6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反抗性依恋儿

15、童的母亲的特点(D )。A.对儿童有兴趣 B.有时不能正确理解儿童的信号 C.对儿童行为方式不稳定 D.感情冷淡 64目前心理学界比较普遍认为依恋关系形成的决定因素是(C )。A.儿童 B.气质类型 C.母亲 D.教养方式 65澳大利亚生态学家洛伦兹把小动物的依恋过程描述为(B )。A.母禽依恋 B.印刻 C.本能 D.依恋 66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存在着年龄差异,年龄越小的儿童,其攻击性行为越强,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即他们的攻击性是(B )。A.敌意型攻击 B.工具型攻击 C.破坏型攻击 D.冲突型攻击 67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存在着年龄差异,年龄越大的幼儿,则更多表现为以人为中心的攻击,

16、即他们的攻击是(A )。A.敌意型攻击 B.工具型攻击 C.破坏型攻击 D.冲突型攻击 68儿童与同伴之间的社会性冲突在儿童出生后(B )就开始了。A.11 月 B.12 个月 C.13 个月 D.14 个月 6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负面影响(D )。A.对儿童的个体的健康发展不利 B.阻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C.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 D.阻碍儿童安全依恋的形成 7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儿童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C )。A.生物因素 B.家庭的影响 C.活动方式的影响 D.电视 7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电视对幼儿攻击性行为方面的影响(A)。A.群体影响 B.教给儿童攻击性行为方

17、式 C.使儿童放松了对攻击性行为的抑制 D.降低了儿童对暴力的敏感性 72下列哪一种情况会增加幼儿的攻击性行为(A )。A.玩具数量不足 B.同伴的交往 C.幼儿认知水平搞 D.幼儿了解攻击性行为的后果 7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控制(C )。A.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B.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C.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D.给予榜样示范 74真正做到减少和制止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父母应做到(A )。A.耐心仔细的听孩子讲话,并对其作出反应 B.对孩子进行行为控制 C.压制孩子的不良行为 D.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75矫正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点不在于训斥、批评,而在于使孩子(B )。A.宣泄不良情绪

18、B.明确非攻击性行为的方式和方法 C.了解受害者的痛苦 D.自我反省 7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未来世界最成功的劳动者是(B )。A.综合型人才 B.全面发展的人 C.高素质的人 D.德智体兼备的人 77国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最早在(D )。A19 世纪 20 年代 B.20 世纪 20 年代 C.19 世纪 30 年代 D.20 世纪 30 年代 78幼儿社会性是在(A )的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A A.生物特征 B.气质特征 C.人与人交往 D.心理特征 7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C )。A.整体系统性 B.社会制约性 C.统一性 D.能动

19、性 80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作为母系统,包括(B )个子系统。A.7 B.6 C.5 D.4 81一个人最初的社会性发展就是(A )。A.亲子之情 B.安全感 C.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D.积极情感 82.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最后分界线是(D )。A.调节自己和外界的关系 B.自我控制的产生 C.认识和了解世界 D.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83自我意识不包括下列哪一项(C )。A.自我体验 B.自我评价 C.自我认识 D.自我控制 84 研究人员运用照镜子的方法研究幼儿的自我意识,这种方法起源于达尔文和(C )。A.阿姆斯特丹 B.丽西娜 C.普莱尔 D.米德 85根据刘金花的研究结果,儿童自我

20、意识产生在(B )个月之后。A.20 B B.21 C.22 D.23 86幼儿已具有一定的道德性评价能力,(B )岁组儿童开始能够初步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规则来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好坏。A.3 B.4 C.5 D.9 87下列哪一项对幼儿的能力自评和品德自评影响不大(C )。A.教师评价 B.同伴评价 C.主观选择 D.客观标准 8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自我评价的培养(A)。A.自主活动 B.榜样示范 C.讲明行为规则 D.评价外部行为 89幼儿自我评价明显的表现为对自己(D )。A.个别方面的评价 B.多方面的评价 C.内心品质的评价 D.外部行为的评价 90幼儿自信心的结构主要包括自我评价

21、,自我表现,独立性和(B )。A.积极性 B.主动性 C.主观体验 D.恰当性 91幼儿自信心在(A )年龄组发展最快 A.3 至 4 岁 B.4 至 5 岁 C.5 至 6 岁 D.6 至 7 岁 923 岁多的儿童多以成人的评价为自我评价,称之为(C )。A.外部行为的评价 B.个别方面的评价 C.依从性评价 D.多方面评价 9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自信心的影响因素(D )。A.体验的作用 B.家庭因素 C.幼儿园教育 D.自我认识 9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C )。A.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B.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 C.增强幼儿的自尊心 D.促进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95(C )是

22、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A.自尊心 B.自信心 C.自我控制 D.延迟满足 9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自我控制的发生和发展(A )。A.对身体的控制 B.对动作和运动的控制 C.对认知活动的控制 D.对情绪情感的控制 9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结构(C )。A.自觉性 B.自制力 C.言语指导 D.自我延迟满足 98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年龄在(A )。A.3-4 岁 B.4-5 岁 C.5-6 岁 D.6-7 岁 9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影响因素(B )。A.生理因素 B.

23、规则意识 C.父母控制模式 D.言语指导 10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基本要素(D )。A.外部活动情境 B.幼儿活动的动机 C.成人的指导 D.幼儿的习惯 填空题 1.儿童社会性发展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当时影响较大的是(弗洛伊德 )、维果斯基和米德的理论。2.美国康奈尔大学(布朗芬布伦纳)从生态学家所提出的假设为出发点,指出(真实自然)的环境是影响儿童少年发展的主要源泉,系统地研究了影响儿童发展的环境。3.幼儿自信心结构包括(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独立性)和主动性四因素。4.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拉德W哈特普,在 1974 年把侵犯行为分为(敌意性)侵犯和(工

24、具性)侵犯两种。5.柯尔伯格认为性别角色是儿童对社会的(认知 )组织,这种组织的第一步是(性别认同)。6.在陌生情境中,能在母亲附近愉快地游戏,自信地探索环境,但并不时刻在意母亲是否在场。而且儿童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在依恋的类型中这是(安全型儿童)的行为表现。7.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主要特点有(随机性和无意性),长期性和反复性,(情感驱动性),(实践性)。8.教育目标的提出通常有知识、能力与(情感目标)三个维度。9.强化物一般可分为五类:(消费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操作性强化物)、拥有性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10.焦虑具有两个关键特征:即强烈的(负面情绪)和(恐惧成分 )。11

25、.(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12.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要经历(动作活动)、(自我中心)、(早期的合作)、编程等几个阶段。13.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14.(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反社会行为)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15.在陌生情境中,能在母亲附

26、近愉快地游戏,自信地探索环境,但并不时刻在意母亲是否在场。而且,儿童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在依恋的类型中这是(安全型)儿童的行为表现。16.(教育者)主要是指幼儿园的教师等工作,他们是进行幼儿社会教育的主导性力量。17.在幼儿园的课程领域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中心)作用,为其他学科领域提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18.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包括五大领域的内容,即(社会)领域、(科学)领域、(语言 )领域、(艺术 )领域、(健康 )领域。19.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法包括:正强化法、(负强化法)、(惩罚)、示范法、认知行为矫正法、行为契约法。20.幼儿园专门社会教学活动的形式有参观、社会实践、(游戏

27、)、谈话、综合活动。判断题()幼儿性别角色是指在特定文化中,儿童获得适合某一性别的价值观、动机和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组分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针对幼儿咬枕巾的行为,在枕巾上涂上苦胆汁对他进行惩罚。()游戏与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为学前儿童提供自主互动的机会.()品德与道德根本上没什么区别。()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材料的投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焦虑具有两个关键特征:即强烈的负面情绪和恐惧成分。()在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小强与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了这个小朋友,老师

28、并没有干涉。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找那位小朋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自然后果法。()幼儿道德是其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允许学前儿童犯错误,这是贯彻好实践性原则的要求之一。()小朋友分点心时水泼在地上了,扫地时垃圾没扫干净并把墙壁弄脏了,对此,教师应进行严厉地批评。()在运用角色扮演法时,教师应该经常为儿童在活动中分配角色。()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的言语说教这是陶冶法的要求。()对父母的交往方式进行训练是指导攻击性行为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使用自然后果法时,幼儿必然能够体会到自身的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在幼儿园课程

29、领域中处于核心地位。()语言的内容以及运用语言的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种整合性教育。()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是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基本途径。()在学前儿童中,品德性的行为问题出现的频率较高。()幼儿的自私行为是一种不良品德行为。()以人为指向的,攻击的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这种类型的攻击性行为是敌意性攻击。()小强与-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了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找那位小朋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相关后果法。()强化法关注的是行为的原因而不是行为的表现。()使用代币疗法时,当幼儿的

30、目标行为反应达到期望满意程度后,应继续使用代币。()当指导目的是使幼儿增加某种行为时,一般可采用正强化法。()婴儿自我认识的发生的趋势是:戏物(镜子)相倚性探究与镜像伙伴游戏自我认识出现。()使用代币疗法时,代币必须是马上可以利用的实物或象征性的东西。()运用行为评价法时,行为反馈要及时出现在学前儿童好的或不良的行为之后。()幼儿容易发脾气,老是去抢别人的玩具,这是行为过度的表现。()在美术活动中通过合作绘画有效提高儿童相互协作的能力,通过歌曲让儿童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这种活动安排体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整合性原则。()幼儿说谎的原因之一是,他们还没有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超超在擦

31、自己的桌子时把抹布里的水挤在教室的桌子上,后又边跑边挤水,把教室的地板弄湿一大片,老师制止了他的行为,并要求他拿干抹布把弄湿的桌子和地板擦干净。老师对超超行为的指导方法属于自然后果法。()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也可以产生学习,这是班杜拉的一个重要观点。()社会性微笑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教师直接告诉儿童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去做什么。这体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正面教育原则。()游戏活动和区域活动都是学前儿童自愿自主参加的活动。()幼儿园应当把对本班学前儿童的评价结果与年终或学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挂钩。()观察法适用于活动对象较多、活动相对分散、需要收集的材料比较宽泛的活动。简答题

32、1.简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答:(1)整体系统 (2)社会制约性 (3)能动性、动态性 (4)关键期 (5)情绪性和行为习惯 2.幼儿自信心结构的四因素。答:(1)自我评价:主要体现为幼儿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以及对自己是否能够胜利完成某种任务所做出的推测。(2)自我表现:是幼儿自信心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因素。(3)独立性:幼儿所具有的一种强烈的独立行事、表达、解决问题的心理特点。(4)主动性:也是幼儿自信心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成分。3.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方法。答:(1)一般方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2)独有方法:移情训练法、角色扮演法 4.怎样培养幼儿的自我评价?答:(1)增加交往活动 (2)

33、浓化交往气氛 (3)榜样示范(4)讲明行为规则 (5)评价外部行为 5.简述品德与道德的区别。答:(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 (2)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品德属于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3)内容不相同 (4)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品德是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6.简述在游戏与区域活动中要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应注意的问题。答:(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7.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

34、的标准。答:(1)幼儿能逐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3)幼儿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4)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5)幼儿通过学习能掌握、使用所处社会的语言等,能参与社会生活及相互交往。8.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目标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第一,自我系统的发展,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尊心与自我价值感、成就感与好胜心、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自制力与坚持性等。第二,情绪情感发展,包括一般情绪状态、情绪情感表达与控制、同情心、责任感、好奇心 与兴趣。第三,社会交

35、往发展,包括交往态度、交往能力 合作、轮流、分享,遵守规则、解决冲突)、人际关系等。9.简述导致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社会认知因素。答:(1)攻击性幼儿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认知不全面。(2)攻击性幼儿对攻击后果持有攻击合理的信念。(3)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4)攻击性幼儿对他人意图倾向于敌意性归因认知。10.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答:(1)促进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即学前儿童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学前儿童认知、情感、意志的统整发展和儿童的终身发展。(2)促进学前儿童积极地社会化;(3)实现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11.简述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答:幼儿自我评价有如下特点:(1)

36、幼儿自我评价表现为从依从性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的评价,再到对多方面的评价。(2)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明显地表现为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同时也表现了有从外部行为向内心品质转化的倾向。(3)幼儿评价与自我评价的道德性。幼儿已具有一定的道德性评价能力,4 岁组儿童开始能够初步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规则来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好坏。(4)幼儿对自己身体的评价。幼儿基本上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身体的高矮,但全面的、概括的评价自己的身体的好坏的能力还较差。(5)幼儿对自我评价发展趋势。幼儿自我评价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12.制定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指导方案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答:(1)根据幼儿的具体行为问题的表现类

37、型、性质,选择与此相匹配的指导方法,也就是说,不同的行为问题应选用不同的知道方法;(2)依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选择恰当的指导方法;(3)考虑幼儿家庭教养状况,选择有效的知道方法;(4)要征求家长的意见,选择家长愿意接受的指导方法或使家长可以接受的指导方法。13.简述不当强化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负面影响。答:(1)自律被破坏。强化法关注对幼儿行为的塑造,却剥夺了幼儿练习做出决定或对行为选择做出自我评价的机会。(2)问题的原因被忽视。强化法关注的是幼儿的行为表现而不是原因。(3)影响师生关系。(4)幼儿的内部动机被破坏。14.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情感支持原则的内涵及其应用要求。答:情感支持原则是指通过

38、爱与关心来建立教师与学前儿童间的双向接纳关系,为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坚持这一原则是因为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具有强烈的情感驱动性。实施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两点:(1)投入积极的情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2)激发良好的社会情感。15.简述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主要内容。答:(1)共情。一般认为,共情是对他人状态的一种替代性情感反应和体验,即由他人的情绪情感引起的与之一致的情绪和情感反应,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情感。共情可以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并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羞愧感。羞愧感是个人知觉到自己在一定情境中的行动与这种情境要求的合理的、道德

39、的、或公认的行动标准相背离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道德良知发展的基础。(3)内疚感。内疚感是个体对自己的过错或过失的感知。个体的行为违反了内部道德准则时,就产生了悔恨自责的内疚情感,与羞愧感的差别在于它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个体行为达不到自己内心理想要求时产生.而羞愧感更多是因为达不到外部要求时产生。15.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有什么积极影响?答:(1)同伴关系构成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会需要、使其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16.简述电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负面影响 答:(1)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

40、生距离;(2)电视可能会影响儿童现实的交往关系,影响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3)一些不健康的电视节目可能导致儿童学习模仿,对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17.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就社会领域提出的总目标是什么?答: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息;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18.简述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内容。答:(1)助人与分享。有关研究表明,3-6 岁的幼儿不同程度存在分享行为,分享的技能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儿童助人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变

41、化,而且有其他儿童在场时,会由于恐惧减少而增加助人行为。(2)合作。研究表明儿童合作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同伴对儿童的合作行为多做出积极的反应。(3)安慰与保护。年幼儿童可以兑周围其他人的情感悲伤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反应。尽管并不总是很恰当,但儿童的这类行为却明显地包含有真正关心他人的成分。19.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答:(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

42、相关。论述题 1.试述师幼互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以及给我们的启示和建议。答:影响:(1)可增强幼儿的安全感、自信心 (2)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3)影响幼儿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4)有助于幼儿自我概念、以及社会性的发展 启示和建议:(1)加强培养训练(2)加强教育观念 (3)引导幼儿成为互动的主体 2.谈谈游戏在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答:(1)适应幼儿心理发展 (2)全面提高幼儿能力 (3)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3.试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一致性原则的内涵及其应用要求。答:所谓一致性原则是指教育者要尽力为幼儿的社会学习营造一个连续与统一的影响环境。这个环境即包括教育者自身影响

43、的连续性与统一性,也包括各方面力量的连续性与统一性。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育者自身要做到言行一致,始终一贯;(2)协调统一幼儿园内部的力量;(3)协调统一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力量。4.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在游戏与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答:(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以一定指导。5.影响幼儿自信心的因素有哪些?怎样培养幼儿的自信心?答:影响幼儿自信心的因素有:(1)体验的作用。幼儿在生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事情是多种多样,幼儿在进行活

44、动的过程中,会产生种种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从而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识。(2)活动的积极性。自信心激发兴趣,引起活动的积极性,并使活动获得成功;而成功的体验有扩大和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从而更加激发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3)家庭因素:父母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儿童自信心发展幼儿密切联系;家庭结构及环境影响。(4)幼儿园教育:专家们在幼儿园实施对幼儿自信心培养的各项研究促进了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幼教人员的参与意识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培养幼儿自信心的策略:(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2)给予儿童自由权和主动权,多为儿童提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3)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4

45、)促进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6.影响幼儿自我控制的因素有哪些?怎样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答:影响幼儿自我控制的因素有:(1)生理因素。神经系统的发育直接影响着人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2)父母控制模式。不同的父母控制模式形成了儿童不同的自我控制特征。(3)言语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儿童自我言语指导和成人言语指导。(4)其他因素。心理学家还就其它影响自我控制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如,班杜拉等人研究了社会模仿对儿童自控能力的影响。阿特伍德等人研究认为榜样模仿是儿童自控行为的一个突出决定因素。培养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基本要素有:(1)具有趣味性和规则性的外部活动情景。(2)幼儿具有活动的动机。(3)成

46、人对幼儿讲解目标、规则,评价幼儿和用奖励、表扬等诱因激发幼儿的言语指导。(4)幼儿对自我控制目标和规则的理解。(5)幼儿按规则扮演角色的自主性。(6)幼儿校正、调节自己心理品质的主动性。7.试析安斯沃斯的依恋类型及其形成原因。答:安斯沃斯等人将婴幼儿的依恋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安全性依恋 这类婴儿与母亲在母亲离开时,儿童的探索行为会受影响,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并很快平静下来,继续做游戏。这类儿童约占 6570。(2)回避性依恋 这类儿童对母亲在身边或不在身边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紧张或忧虑不安;母亲回来时,也往往

47、不予理会,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到来,但只是短暂的,接近一下又走开了。这类儿童约占 20(3)反抗性依恋 这类儿童在母亲将要离开之前就显得警惕,如果母亲要离开他,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反抗,任何一次暂时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当母亲回来时,他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这类儿童约占 1015。安斯沃斯及其同事经过研究发现,儿童之所以形成不同性质的依恋,主要在于教养者即母亲对儿童的态度、行为方式的不同。他们认为这些态度和行为包括(1)母亲喜爱孩子的程度;(2)母亲照料孩子的质量;(3)母亲对于婴儿的信号和交往能够觉察、正确理解和反应的程度。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也是

48、其依恋的因素。依恋的发展是双向过程,既有婴儿对母亲的依恋,也有母亲对婴儿的依恋,因而婴儿形成那种类型的依恋,不仅与母亲的教养方式、态度行为有关,还可能与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有关。8.试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及纠正策略。答: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生物因素。研究发现,某些男人身上表现出的侵略、冲动和暴力行为的倾向可能因某种微小的基因缺陷而引起。但是,基因并不是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决定因素。比较合理的说法是,儿童遗传了某种先天性的基因倾向,这种倾向会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表现或强化。(2)社会因素。第一,家庭的影响。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方式对儿童的攻击性的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第二,电视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还有许多,诸如,儿童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根据以上影响因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纠正策略主要有:(1)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2)提高幼儿认知水平(3)让幼儿了解攻击性行为的后果(4)教会幼儿如何宣泄侵犯性情感(5)给予榜样示范(6)家庭干预,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