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讲心理学(案例分析好!).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志红讲心理学(案例分析好!).pdf(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心理诊室:我为什么看他不顺眼?心理诊室:我为什么看他不顺眼?(武老师:你好!我是武汉一所高校的研二学生,从你的书和博客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解决了很多自己的问题,在这里先向您表示感谢。不过最近我遇到了一件事情,让我有些迷惑。依照你很多文章的建议,遇到迷惑时,我会去察觉,一般也能找到答案,但这次不行。事情是这样的。我有一个师弟 M,我们认识半年多了。一开始,我对他没什么感觉,但慢慢接触下来,我发现我对他有了很强的情绪,总是看他不顺眼,并想教育他。M 所持的观点比较极端,总是非黑即白。一些他从来没经历过的事情他都会说得很肯定,一副不容置疑的口气。但奇怪的是,只要其他师兄弟们达成了一致的与他相悖的意见
2、,他又会很快地转变自己的观点。我就觉得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或者想要什么。比如上次导师生日,我们师兄弟 8 人坐一桌,他是唯一的研一的。席间谈到以后的发展问题,他貌似自信地说:“我觉得要想在短期内有所成就的话,不能单干,得叫一帮同学去创业。”此言一出,我们另外的7 个人都笑了,对他轮番轰炸。奇怪的是,在我们轰完之后,他仿佛忘记了自己原来的观点,开始向我们一个工作了的师兄请教社会经验,还抓起一杯酒敬了那个师兄。另外,平时一起在食堂吃饭,他总是吃很少,甚至比不上同桌的师妹。我们问他能不能饱,他说能。但有一次,我一个同学 S 在吃完饭后又去买煎饼,还好心地帮 M 也买了一个,说看他吃得那么少,肯
3、定吃不饱,我说人家都一再说吃饱了。让我意外的是,当 S 把煎饼递到 M 手里时,他毫不犹豫地拿过来吃了起来。我心说,你不是说自己饱了嘛。后来,他就很少和我们一起去食堂吃饭了。还有就是,我觉得我在所有的师兄弟姐妹当中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或者叫认可,但是M除外。我的话一般多少会对其他人产生一些影响,但是M 除外。所以,有时候我会禁不住攻击他,但是很快又无法继续,因为他的反应完全没按照一般的逻辑来。对于他,对于我,我都有些困惑,请指教。小孟小孟:你好!从你的来信中可以看到,你很喜欢自省,这是很好的习惯,因为我们对外界的反应,其源头总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或者说,我们怎么看别人,总是因为我们怎么看自
4、己。我们怎么看别人,总是因为我们怎么看自己。你和其他师兄弟们相处不错,纬度唯独对师弟 M 有情绪。他非黑即白却又不能坚持己见,容易随波逐流,还特爱面子。但他的缺陷算不上“人神共愤”,为何你只“看他不顺眼,总想教育一番”呢?我在文章中说,每个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关系中发生,所以都可以从关系的角度看问题。放到你的故事中来,可以说,这不是他的问题,而是你和他的关系中的问题,而你和他的关系,又通常是你内在关系的展现。有一个关于苏东坡的故事,你应该知道吧。一天,苏东坡与一个和尚面对面打坐。过了良久,那和尚眼观鼻,鼻闻口,口问心,已然入定,嘴唇翕动,问,居士,您看老衲现在像什么?苏东坡看眼前这和尚,双盘打
5、坐,五心向天,黄灿灿的袈裟披挂着,呵呵一笑,口没遮拦,说,我看大师像一坨屎!转念一动,随即又问道,大师看俺又像什么呢?那和尚很平和地说,老衲看施主像一尊佛。苏东坡大喜,打坐结束后,乐滋滋地找苏小妹显摆说,今天俺赚大了,俺看和尚像一坨屎,和尚看俺像佛!看来俺比那和尚高明多了!苏小妹一撇嘴说,老哥啊!你输大了!那和尚心中有佛,所以看你是佛。你看和尚是屎,乃是你心中有屎。套用这个故事中的道理,我想问你,你看那个师弟不顺眼,是否因为看自己不顺眼呢?你看那个师弟不顺眼,是否因为看自己不顺眼呢?非黑即白又不能坚持己见,随波逐流还特自尊爱面子,这像不像刚入大学时的你呢?或者,像不像更早时候的你呢?或者,在你
6、的家中,你的父母是不是很在乎你会不会讲话,会不会做事,能不能表现得懂事乃至完美呢?当你做不到那些要求时,你会不会被挑剔和否认?也许通过多年来的努力,以及最近这一段时间的心理学的学习和自省,这些特点在你身上越来越弱,你的人格越来越健康,这非常棒。但你是否恐惧自己变成那个样子呢?你的懂事的另一面,是不是恐惧自己不被别人接纳呢?你以懂事自居,而将“对不懂事的恐惧”投射到了你的师弟身上,于是不仅总是看到他你以懂事自居,而将“对不懂事的恐惧”投射到了你的师弟身上,于是不仅总是看到他的不懂事,而且还总是觉得不舒服并想教育他,这是不是你自己的内在斗争向外的投射呢?的不懂事,而且还总是觉得不舒服并想教育他,这
7、是不是你自己的内在斗争向外的投射呢?并且,你们的关系也给了你投射的便利。你是师兄,更有威信和历练,教育和改造师弟听上去也“合乎情理”,容易占据有利地位,这比内在冲突要好受一些,看上去改造也更容易成功。你几乎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唯独师弟 M 不尊重你。好像是,你内心中藏着一个逻辑“谁懂事谁就要得到尊重谁懂事谁就要得到尊重”,而你现在如此懂事,并凭此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但偏偏就是得不到这个不懂事的师弟的尊重。仿佛是他颠覆了你引以为傲的逻辑,让你尤其不舒服。宽容自己,才能宽容别人宽容自己,才能宽容别人不过,站在旁观的角度上看,这颗种子是你先种下的。你看他不顺眼,所以他看你也不站在旁观的角度上看,这颗
8、种子是你先种下的。你看他不顺眼,所以他看你也不顺眼。顺眼。这么说,好像把一切都归因自己,难道发生矛盾,别人就没有过错了吗?我们得承认,的确有的人自私,有的人懦弱,有的人心口不一,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缺陷。但引发矛盾的,并不是缺陷本身,而是我们对待这些缺陷的态度。不宽容别人的弱点,见到就想讽刺挖苦,不宽容别人的弱点,见到就想讽刺挖苦,想去改变他甚至有置之死地而后快的感觉,这自然会引发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想去改变他甚至有置之死地而后快的感觉,这自然会引发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当看到这些人性的缺陷时,能否多一分理解呢?他非黑即白,这是为什么呢?他容易失去自己的立场,这是为什么呢?他为什么会吃 S
9、的煎饼呢,你能从这里面看到他艰难的生存处境吗?著名作家房龙说,一切不宽容都源于恐惧一切不宽容都源于恐惧。那么,你的恐惧从何而来?谁曾对你的缺陷报以苛刻的态度,并给予冷嘲热讽呢?你的懂事背后,有没有藏着很大的恐惧?当你自己不懂事时,你的亲人是否给予了宽容和体谅?如果没有,你是否能记得自己那时的受伤?你首先当感谢这个师弟,因他帮你减轻了内心的冲突。你的“懂事的我”和“不懂事的你的“懂事的我”和“不懂事的我”的内在斗争,通过他转化为外在冲突,这让你舒服了很多。我”的内在斗争,通过他转化为外在冲突,这让你舒服了很多。同时,你和他的关系也像一同时,你和他的关系也像一面镜子,提醒你意识上已“忘掉”的东西。
10、这时,请继续向内自省,这会使你自己内心更和面镜子,提醒你意识上已“忘掉”的东西。这时,请继续向内自省,这会使你自己内心更和谐。谐。此前我文章中提到过一个小练习小练习,建议你试一试。先列出你所不能容忍的师弟的特点,先列出你所不能容忍的师弟的特点,然后列出这些特点的相反,然后列出这些特点的相反,成为一对。成为一对。比如 A 为“随波逐流”,相反-A 可能是“坚持己见”。列这些的时候不需要语法上的绝对“反义词”,而是你内心说出的,最有感觉的一对词语,列这些的时候不需要语法上的绝对“反义词”,而是你内心说出的,最有感觉的一对词语,而且词汇尽量具体。而且词汇尽量具体。比如抽象的“善良与邪恶”,可能具体对
11、你来说,善良就是“不顾及自己的感受,迎合别人”,邪恶就是“为自己着想”。都列出来后,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先放松全身,然后带着感觉,一个字一个字地缓慢温都列出来后,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先放松全身,然后带着感觉,一个字一个字地缓慢温柔地读给自己听:“我可以柔地读给自己听:“我可以 A A,我也可以,我也可以A A;我可以同时享受;我可以同时享受 A A 和和-A-A,这是一种非常美妙,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体验。”这个练习的目的,是拉近我们内心的冲突,让我们更加宽容,内在和谐。的体验。”这个练习的目的,是拉近我们内心的冲突,让我们更加宽容,内在和谐。一旦你真正能包容自己“不懂事”,不再抱着“非懂事不可”的
12、教条后,你内心的冲突会减轻。那时,再看着这个师弟的“不懂事”,你给出的反应就不再是讽刺,而是宽容与理解了。心理诊室:我需要认识过去吗心理诊室:我需要认识过去吗武老师:您好!我是一个迷茫的人,刚刚接触心灵修炼,希望能帮我解除迷惑。我希望寻找真我,了解自己的本性和愿望。看到一些书提到,人现在的境遇、性格与过往很有关系,要寻找真我,就需要对过往进行分析,我想请教,是否在开始心灵修炼之初,应该先对过往进行一次忏悔,或是分析剥离?只是人生在世也有几十年了,从小到大,经历了也不少,对自我的分析,好像很难,一方面剥离自己比较痛苦,另一方面,各种零碎、方方面面太多,不知从何抓起。曾经搞过一点分析,但是又半途而
13、废,不知道是该对过往进行彻底分析、忏悔,倾倒心灵垃圾?还是针对当下、做好现在的调节、平衡?希望能得到您的指点。萧生萧生:您好!从根本上讲,我们是要享受当下,活在当下。问题是,假若不反省过去,不去深入认识从根本上讲,我们是要享受当下,活在当下。问题是,假若不反省过去,不去深入认识自己,活在当下并不容易。自己,活在当下并不容易。我想,人性有三个层面:意识、弗洛伊德层面的潜意识、灵性的潜意识。任何反省都没有做之前,我们是自以为生活在意识里,认为是自己的意志造就了自己的人生,而且自己的意志将决定自己的未来。但当接触心理学后,就开始明白,原来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不是意识上的想法,而是神秘的潜意识。通常讲
14、到潜意识,就会让人联想到弗洛伊德,而弗洛伊德常谈的潜意识,看起来蛮黑暗的。譬如,意识上我们很想做好人,但潜意识中可能藏着巨大的破坏欲望;意识上想快乐,但潜意识总将我们带向痛苦;意识上想外向,但潜意识上的心是封闭着的,不向任何人打开;意识上对父母充满敬意,但潜意识中藏着很多对父母的愤怒、厌烦和埋怨一些灵性的课程,会认为没有必要去理会弗洛伊德层面的潜意识,而应该直接从灵性的一些灵性的课程,会认为没有必要去理会弗洛伊德层面的潜意识,而应该直接从灵性的潜意识层面开始,让人去体会到自己内在最深处的灵性之光。潜意识层面开始,让人去体会到自己内在最深处的灵性之光。假若这一点能实现我们就说,你的灵性被打开了。
15、灵性打开的人,具有非凡的创造力、直觉力、温暖与宽容灵性打开的人,具有非凡的创造力、直觉力、温暖与宽容。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他们。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他们就是有了就是有了真爱能力真爱能力的人,他们能看到并的人,他们能看到并尊重其他人乃至万物的本真存在尊重其他人乃至万物的本真存在。灵性打开的状态这么美,所以灵修的路很迷人。我有幸见过数名在某些方面灵性已经打开的人,他们的确是非凡的人物。不过,即便在这些灵性打开的人身上,仍会看到,他们在某些方面被限制了。更不用说,只是走在灵修路上的人,被限制的地方自然更多。什么地方被限制了呢?我目前的理解是,心理层面,或者更具体地说,我们和重要的亲人的关系模式,这构
16、成了我们的自我机制。这种自我机制,在我看来,就是意识和弗洛伊德层面的潜意识的矛盾。用德国哲人埃克哈特托利的话说,也是思维和痛苦的矛盾。我们成长中经历了很多痛苦,为了对付这些痛苦,我们过度使用思维,并由此形成了一些自我模式自我模式,但自我模式形成后,我们又会爱上它们,但这些自我模式是需要自己遭遇过的类似痛苦来哺育的。于是,我们又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同样的痛苦,结果这种思维和痛苦的斗争就一直持续了下去。在越大的程度上破掉这份矛盾,灵性就越容易打开。在越大的程度上破掉这份矛盾,灵性就越容易打开。所以,我们需要深入到弗洛伊德层面的潜意识中,去看清楚这一层面的矛盾和纠葛。具体而言,这一层面的矛盾和纠葛,其
17、实就是我们过去所有的重要体验,也是我们与父母等重要亲人之间的一切真实的恩恩怨怨。所以说,在我看来,你需要做这份工作认识你的历史。其实,这也并非是什么历史,而就是你目前的心理状态,你目前的心理状态,就是过往历史在现在这一刻的反映。你目前的心理状态,就是过往历史在现在这一刻的反映。我们去认识这个历史,就是认识自己目前的心理状态,明白了目前的心理状态,就可以更好地破掉目前阻碍自己活在当下的自我机制,从而可以在当下这一切中打开自己的灵性。重要的不是分析,而是真相重要的不是分析,而是真相具体该怎么做呢?我有几个建议。第一,给自己一段充足的时间,仅仅是来认识自己。第一,给自己一段充足的时间,仅仅是来认识自
18、己。这一段时间,至少要半年,我个人认至少要半年,我个人认为,为,3 35 5 年比较合适。年比较合适。通常而言,我们太急于改变了。对此,我此前几篇文章中说过,这其实是一种逃避。当我们对方法特别渴求的时候,也常常是一种逃避。我们希望,能有一些灵丹妙药,自己可以不去认识自己,不去面对生命过往的真相,就可以发生美妙的改变。因此,郑重地给自己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不去妄想立即改变,而只是去认识自己,觉察自己。很有意思的是,当你沉静下来,去单纯地认识自己时,你会发现,那种带着体验的自我觉察,就是最好的改变。第二,重要的不是分析,而是发现真相。第二,重要的不是分析,而是发现真相。没有什么比真相更重要,分析
19、只是在发现真相前的一种过渡,如果真相彻底呈现出来了,分析也没有了意义。所以,你可以不重视分析,而只是去认识真相。你可以回溯,也可以从童年开始向前推,你可以回溯,也可以从童年开始向前推,按照时间去认识每一个人生阶段发生的重大心理事件。按照时间去认识每一个人生阶段发生的重大心理事件。这个过程中,细节最重要,而理论甚至一点都不重要。并且,不要仅仅停留在一般的细这个过程中,细节最重要,而理论甚至一点都不重要。并且,不要仅仅停留在一般的细节上,而要找到最细的细节,最真切的细节。节上,而要找到最细的细节,最真切的细节。如果某一个时间段,回忆起来非常模糊,甚至什么都记得不了,那通常反而意味着,这如果某一个时
20、间段,回忆起来非常模糊,甚至什么都记得不了,那通常反而意味着,这一段时间非常重要。一段时间非常重要。这个过程,如果有耐心和决心的话,你可以独自完成,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听任自己一切这个过程,如果有耐心和决心的话,你可以独自完成,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听任自己一切情绪和体验的自然流动,想笑便笑,想哭便哭,不再有任何主动的压抑,那么这就是一个非情绪和体验的自然流动,想笑便笑,想哭便哭,不再有任何主动的压抑,那么这就是一个非常美妙的自我治疗过程。常美妙的自我治疗过程。我一个读者给我写信说,她曾花数月时间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回忆往事写日记的方式回忆往事,一开始的阶段很痛苦,抵触很大,但慢慢地沉了下去,最后突然有一天
21、有了重大的领悟,于是一切都不一样了。你可以试试这个做法,并且,写日记的时候,不要讲究什么文采,你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只是写给你自己看。第三,尊重你目前的境界。第三,尊重你目前的境界。灵性打开的境界很美,相信你也会渴望那种境界。但是,对你而言,你目前的境界便是你当下的存在状态。所以,不要逼迫自己进入更高的境界,而是让自己沉浸在目前的状态中,并去觉察目前的境界中到底有什么,例如,可能有抵触发生了,那么首先不是去突破,而是去觉察一下,这种抵触是什么意思。在灵修的课程,我常看到一些同学在玩“正确的游戏”,因为在这种课上讲一些灵性的话是对的,所以大家都这样讲,但对于自己目前的境界,却缺了觉察,这也是一种逃
22、避。希望这些话能对你有帮助。谁是你人格的对立面?谁是你人格的对立面?你恨一个人?你恨一个人?这种恨就是你的需要。这种恨就是你的需要。你讨厌一个人?这种讨厌就是你的需要。你讨厌一个人?这种讨厌就是你的需要。3 月,我在广州开了一个 6 天的课程“自我觉醒之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引导学员形成矛盾的意识。矛盾的意识,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看到矛盾的意识,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看到 A A,也就看到了,也就看到了-A-A。譬如,看到了内向,也就看到了外向;看到了快乐,也就看到了悲伤;看到了强势,也就看到了弱小这个道理貌似很简单,但真能用到具体的生活中并不容易,还是先讲一个故事吧。一个初中同学有一个复
23、杂的爱情故事:他讨厌自己的太太,觉得她不仅丑,而且说话总是不合时宜,总之他一看到太太就气不打一处来,说上一句话就吵,吵上三句就会动手,于是家里总是闹得不得安宁。同时,他还有一个情人,非常漂亮,而且极其能干,在应酬场合,她不会说错一句话。面对这种矛盾,他总是在想,一定要和太太离婚,一定要和情人结婚,而情人也说爱他,也多次说自己做好了准备,只要他离婚她就离婚,有时看到他没有离婚的勇气,就说她先离婚然后他再离婚这貌似是很正常的,毕竟这边是钟爱的条件优秀的情人,而那边是讨厌的面目可憎的太太。但是,这个故事有很多离奇的地方。首先,他是先和情人有约会的准恋爱关系,再认识太太的。所以,这个情感纠结的历史比他
24、的婚姻还要长。这很奇怪,我问他,既然先认识了情人,而你们又很相爱,那么为什么没有走到一起去。他回答说,那时他很自卑,觉得自己个子矮小且其貌不扬,而情人是那么漂亮迷人,他觉得自己配不上她,还担心她对他并不是真心的。一开始不理解她是否真心,那后来呢?和太太订婚后很快就明白,情人对自己的爱是真心的,那时就想退亲,但总是下不了决心,结果一拖再拖,越拖离婚难度越大,越拖和情人走到一起的代价越大。在整个讲述过程中,他一再说“这是命”。在咨询中,同样一句话,如果来访者在短时在咨询中,同样一句话,如果来访者在短时间内说上间内说上 3 3 次甚至更多,我就会特别留意起来,并询问对方,这句话的具体意思是什么。这次
25、甚至更多,我就会特别留意起来,并询问对方,这句话的具体意思是什么。这样做,经常会不经意问出非常有价值的结果来,样做,经常会不经意问出非常有价值的结果来,而这次也不例外。我问他,你一再说“这是命”,你这样说的具体意思是什么呢?他回答说,他是和太太相亲认识的,而在和太太相亲前,在父母安排下,他已和 20 余个女子相过亲,什么样的人都有,但他谁都没答应,他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和太太相亲是最后一次。他到了女方家,一进房间,看到屋子里坐着四五个女孩,其中一个明显最难看,他心里一咯噔,暗自祈祷说:“千万不要是她。”没想到,果真是她,而更没想到的是,他竟然应了,他觉得这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所以说“这是命”。
26、这真是一个关键的细节,揪住这个细节,我一再问他,这个“命”是谁制造的?最初,他说不知道,也许是老天爷之类的神秘力量吧,但最后,他承认,这是他的选择。或许你讨厌配偶,而这种讨厌就是你的需要。或许你讨厌配偶,而这种讨厌就是你的需要。选择是为了逃避自卑选择是为了逃避自卑他的右手,有蛮严重的皮肤病。我问他,这种皮肤病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他想了想,说结婚后第八年。我再问,那一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情?他说,那一年,他第二个儿子出生了。他觉得,第二个儿子出生,给他的感觉就像是在棺材上亲手钉下了最后一颗钉子,他离婚的事情再无可能了。所以,他恨自己的手。当他这样说时,我能看到,他的右手正微微颤抖。我再问他,是谁想要
27、第二个儿子。虽然我已有预料,但当他说是他主动和太太商量要第二个孩子时,我还是忍不住有一丝惊讶。谈到这里,事情就非常清楚了。一开始,他说,是别的因素导致他不能和钟爱的情人在一起,譬如他的太太、孩子,他的父母和亲戚的反对等。但最后,他清楚地看到,一切都是他的选择。这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分裂。这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分裂。意识上,他想和太太离婚,想和梦中情人共度人生,但潜意识上,他根本不想离婚,根本不想和梦中情人一起过日子,所以,尽管和看似完美的情人早就相恋,但他还是选择了与他认为又丑又不会讲话的太太结婚,这是他的渴求。或者说,看似完美的情人,是他意识上的渴求,而看似一无是处的太太,是他潜意识上的渴求。他潜意
28、识上渴求什么呢?答案他前面已经给出。他说了,和看似完美的情人在一起,他很自卑。其实不只和她在一起自卑,和其他女孩在一起,他都很自卑。对此,他承认说,那时不只和女孩在一起自卑,在任何人面前他都有强烈的自卑,他觉得自己很丑,别人不会真心接纳他,只是因为他特别会开玩笑而能给大家带来乐子,所以他的人缘看起来还不错。那时,你觉得自己很丑?我请他注意他的这句话。这有什么奇怪的吗?他回答说,那时我是这样觉得的,但后来越来越强壮高大,并且挣钱越来越多,这种感觉就没了。你讨厌自己丑吗?我再问。讨厌!他回答说。这种讨厌,和你对太太的讨厌像不像?听我这么问,他感到震惊,因为对自己丑的讨厌,和对太太丑的讨厌,这的确是
29、蛮像的。我解释说,你对太太的讨厌,其实是对自己内在一部分的讨厌,你内心有一个自卑的小你对太太的讨厌,其实是对自己内在一部分的讨厌,你内心有一个自卑的小孩,你将这个自卑的小孩投射到太太身上了孩,你将这个自卑的小孩投射到太太身上了。也即,你将对自己这一部分的讨厌投射到你太太身上了。假若没有太太,这种讨厌就会是你内心的战争。但是,自己讨厌自己这种感觉太痛苦了,而将这种内心的战争转化成外在的关系里的战争将这种内心的战争转化成外在的关系里的战争,自己就可以获得很大的解脱了,只是这样做伤害了太太。这也是你为什么没有选择和看似完美的情人一起生活的重要原因,假若这种内在的冲突没有得到化解。那么,你选择的情人越
30、优秀,你就会越自卑,整天生活在自卑中的感觉很不好受吧?相反,如果选择一个条件很差的配偶,整天让她自卑,而自己高高在上,是不是会舒服很多?虽然这会有很大代价,但毕竟高高在上的滋味还是比自卑要好很多。聚焦自己内心深处聚焦自己内心深处我这个初中同学的故事,可以很经典地诠释“看到了看到了 A A,也就看到了,也就看到了-A-A”的道理,这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无比渴望和美貌情人一起生活是 A,而-A 就是惧怕这种生活,或者说,这种看似美好的生活有巨大代价;和“又丑又不会说话”的太太一起生活的痛苦是A,而-A 就是在这种生活中隐藏着的巨大好处;情人的“完美”是 A,而他在情人面前的自惭形秽就是-A;太太的
31、自卑是 A,而他在太太面前的高高在上就是-A;以前,他看上去很自卑是 A,而他对高高在上的感觉的渴求就是-A;现在,他看上去很自信是 A,而他内心中藏着一个自卑的小孩就是-A。总之,他的意识和潜意识是分裂的,意识上渴求 A,但潜意识上恋栈-A。A 的程度看起来有多强,-A 的程度看起来也就有多强。对于他而言,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鸿沟太宽了,以至于意识对潜意识的秘密一直没有觉察,这导致他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严重的冲突中。那么,该怎么化解这一冲突呢?关键是将注意力的焦点从外部转移到自己的内部来关键是将注意力的焦点从外部转移到自己的内部来。以前,他会一直盯着太太和情人,在两者之间犹疑,总是想着该如何在她
32、们之间做选择,但现在,他要明白这是自己内心的事情,答案不再是她们之间的二选一,而是他该如何改变内心。要改变内心的方向很简单,就是拉近要改变内心的方向很简单,就是拉近 A A 和和-A-A 之间的距离。之间的距离。譬如,对于他而言,这么多年来,A 的分数可能是 9.5 分,-A 的分数相应也是 9.5 分。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分裂,但假若A 和-A 的分数都逐渐减至 7 分、5 分乃至 3 分,那么冲突就逐渐减轻了,而内心的冲突减轻后,外部的冲突也会相应减轻。在我的课程“自我觉醒之路”中,我留过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作业:用用 5 51010 个形容词个形容词描绘“真实的自己”和“理想的自己”。描绘“真
33、实的自己”和“理想的自己”。其实,这就是其实,这就是 A A 和和-A-A,真实的自己就是,真实的自己就是 A A,理想的自己就是,理想的自己就是-A-A。真实的自己是怎么形成的?或者说,我现在的个性是如何形成的?是在关系中形成,更具体而言,就是童年时在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相处时形成。“好我”和优点不一样,“真实的自己”中有很多缺点,我们会觉得自己某些个性已经严重不适应目前的生活需要了,非常想改变但却改变不了。但这只是从当下的情形看的,而假若去审视我们的童年的话,会发现,几乎所有“真实的自己”中的个性,都曾经在与父母的关系中获得过很多好处的。也就是说,在我们潜意识深处,其实是将这些个性视为了“好的
34、”,认为这些个性会给自己带来很多好处。长大后,我们或许一时碰触不到潜意识深处的感受和想法了,于是忘记了这些个性曾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譬如,3 名学员问我,他们的孩子怕猫怕狗,这是怎么回事。还有一些学员也反映过类似问题,但这 3 名学员反映的问题有一致性,都是他们的孩子怕那种小型的狗,而对大型的狗,惧怕却要少很多。那么,很简单,猫和小型狗,会让人联想到什么呢?就是毛茸茸的宠物,必须仰赖人的照料才能生存,而且特别在乎主人的关注。再了解他们的故事会发现,他们的孩子在相当程度上就堪称完美宠物,非常粘人,缺乏独立性,胆子小,同时又蛮好玩。在我的理解中,因为他们的父母不喜欢孩子有独立意志,所以这些孩子为了维
35、持与父母的关系,尽可能地继续获得父母的亲近和认可,同时又免于惩罚,不得已变得像宠物一样了。但是,他们又不喜欢自己这个样子,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罢了。平时,这些孩子的注意力在别的事物上,并不容易看见自己,就没什么问题,但当那些小宠物站在他们面前,就像照镜子一样照出了他们的存在,于是他们一下子变得恐慌起来,但他们其实恐慌的是自己的本来面目。在你的最亲近的人中,谁是你的在你的最亲近的人中,谁是你的-A-A?总能找到你的总能找到你的-A-A找到 A 比较容易,但看到自己身上也有-A,这就是一个相当困难的挑战了。前天,和一个企业家朋友聊天时,我谈到了这个道理。他觉得很有意思,但这好像不能用到他的身上,因为他
36、觉得他非常和谐一致,看不到自己内心有 A 与-A 的冲突。是吗,我回答说,这很有意思,请你列一下你的个性吧。他列了以下几个:“负责、勤劳、善解人意、顽固、强势”。这几个个性的相反很容易找到,就是“不负责任、懒惰、任性、灵活、容易受人摆布”。他觉得,这些-A 他身上没有。你自己身上没有,你身边的人有没有呢?有没有至少这样一个人,他和你的关系很重要,而他恰恰具备你的这些-A。他想了想说,我的父母和我的兄弟姐妹,都是一样的。我的配偶没有我那么负责和勤劳,但也只是程度上弱一些。思考片刻,他忽然激动地说:“我的拍档”。他说,拍档的确是和他完全不一样的人,那些-A 在拍档身上都有,最近他们老起冲突,甚至已
37、经闹到了准备散伙的份上。非常有意思的是,他们每次起冲突都是同一个模式:他交代一些相对不是那么难的任务给拍档,然后委婉地、和风细雨地、温和地引导拍档,这个任务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完成。但是,到了最后他发现,拍档总是会莫名其妙地使用自己固有的一些办法来做工作,而且总是完成不了任务。这时他们就会吵架,吵到激烈的时候就彼此威胁闹分手。我问他,这种模式中你的生活中有过吗?他想了想说,没有。但是,我已从一些不起眼的细节中猜到,他的妈妈在他小时候就是这样对待他的,于是我直接问他,小时候妈妈是怎样教你做事的。他愣了一下说,妈妈对他的方式,和他对拍档的方式,只有最初的部分是很像的,妈妈也是委婉地、和风细雨地、温和地
38、引导他。但面对妈妈,他是非常温顺、非常乖地聆听妈妈的教诲,并按照妈妈说的方式去完成任务,而且还常常比妈妈设想得更好。像一个乖孩子一样完成妈妈的教诲,这是你的 A,那么,你的内心中有没有过相反的渴望呢?例如根本不想按照妈妈的意思做事,而完全为所欲为,也就是像你的拍档那样,甚至远比他更过分?他再一次愣住了,那种渴望,他自然是有过,只是已经很久远了,而且似乎已很微弱了。但这越微弱,就越要寻求表达,因为这是我们内心深处最重要的渴望,它被压抑得如此厉害,因为这是我们内心深处最重要的渴望,它被压抑得如此厉害,以至于意识上完全不能聆听到。这时,最好的方式就是找一个人,让那个人替自己表达这种以至于意识上完全不
39、能聆听到。这时,最好的方式就是找一个人,让那个人替自己表达这种呼声。呼声。我说,这就是你为什么选择这个拍档的原因,相信以你识人的眼光,如果纯粹为了公司的经营,你可能根本不会选择这个拍档,但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偶然的理由,令你硬是选择了这个拍档。这不是你做生意的需要,而是你内心的需要,你需要找一个人,把你内心深处被严重压抑的东西投射到他的身上,那样看到了他,也就像是看到了你自己。我回答说,首先,你要感谢你的拍档。选择这样的一个拍档,这是你自己内心的需要,而他满足了你的这个需要,甚至这个需要比成功都重要。这个拍档成了你的替罪羊,让你可以理直气壮地将你内心的冲突转嫁到这个外部关系上来,从而在极大程度上
40、减轻了你的痛苦。所以,你要感谢他,非常用心地感谢他。简单的练习简单的练习这个练习是从美国催眠治疗师斯蒂芬吉利根那里借鉴而来的,分三个步骤:1.1.列出你的所有重要个性,也即列出列出你的所有重要个性,也即列出 A A。2.2.找出找出-A-A。3.3.对自己说,我可以对自己说,我可以 A A,也可以,也可以-A-A。在找出在找出 A A 与与-A-A 时,不要停留在表面意思上,而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贴切地表达出你时,不要停留在表面意思上,而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贴切地表达出你内心的感受。内心的感受。例如,“正直善良”和“邪恶自私”就是表面性的语言,但“考虑别人的感受”和“考虑自己的感受”这就是贴切
41、的表达了。找找-A-A 的时候,不用着急,一定要用你能接受的语言来表达的时候,不用着急,一定要用你能接受的语言来表达-A-A。至于第三步,其更具体的做法如下:至于第三步,其更具体的做法如下:1.1.带着感觉对自己说,我可以带着感觉对自己说,我可以 A A;2.2.带着感觉对自己说,我可以带着感觉对自己说,我可以-A-A;3.3.带着感觉对自己说,我可以同时拥有带着感觉对自己说,我可以同时拥有 A A 与与-A-A,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体验,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体验。这是个很简单的练习,也很容易操作,如若你非常认真地去做这个练习,这会给你很大的帮助。心理诊室:如何学心理学心理诊室:如何学心理学武志红
42、大哥:你好!我是一所师范学校的大一学生,这几天看了你写的解读疯狂和为何家会伤人,收获很多,我也是学心理专业的,有时候我觉得心理知识很抽象难懂,不知道怎么学好。我想请教你一些学习方法,谢谢!祝工作顺利!阿东阿东:你好!最重要的一点是,首先从自己开始。这有多重含义。最重要的一点是,首先从自己开始。这有多重含义。第一层含义是,那些心理学知识,首先要用在自己身上。第一层含义是,那些心理学知识,首先要用在自己身上。我见过很多朋友,一开始学心理学的动机是为了自己,譬如上治疗性工作坊的。但是,等学到一些知识后,却主要用在剖析别人上了。例如,一位女士花了几十万上各种各样的课程,每上一个课程回来,都会剖析丈夫和
43、其他亲人,剖析他们为什么这样对待自己,并要求他们改变对待自己的做法。更常见的是,发现心理学会特别强调童年时和父母的关系,结果一剖析发现父母对自己的方式大有问题,于是回来就要求父母改变对自己的方式。这样做,心理学要么成了逃避自己成长责任逃避自己成长责任的工具了,要么成了向别人展示自己有多高明的工具了。例如那位女士,她现在和丈夫吵架更厉害了,毕竟那么多知识不是白掌握的。真正用在自己身上,是先去将那些理论知识放在自己身上去认识自己。甚至,当发现所谓的问题时,不要急着去改变。很多人会问,发现了问题为什么不立即改变呢?!因为,急着改变很多时候是在逃避认识自急着改变很多时候是在逃避认识自己。己。通常而言,
44、做一些事情是容易的,但深入地认识自己要困难很多,而且还有很多痛苦。于是,我们更愿意去做什么,而害怕觉察自己。并且,我的经验一再显示,一旦真正觉察到了自己的问题,改变立即就发生了,那时做什么一旦真正觉察到了自己的问题,改变立即就发生了,那时做什么就不再是问题了。就不再是问题了。更有意思的是,一旦你改变了,周围的关系会自动发生一些改变,而假若你还没有发生改变,一旦你改变了,周围的关系会自动发生一些改变,而假若你还没有发生改变,却去要求别人为你改变,那其实是在说,你要为我的改变负责,这也是在逃避自己的责任。却去要求别人为你改变,那其实是在说,你要为我的改变负责,这也是在逃避自己的责任。对于你,我很想
45、建议,把本科的几年时间都当作认识自己的阶段,这一阶段不必急着去改变,而只是去认识,去觉察,看看会发生什么。尊重你的感觉尊重你的感觉从自己开始的第二层含义是,尊重自己的感觉。从自己开始的第二层含义是,尊重自己的感觉。心理学流派众多,该怎么掌握呢?我的建议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喜欢谁就去学谁,不喜欢的话,暂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例如,读本科的时候,我不认同弗洛伊德,觉得他太黑暗了,那时看他的书就没什么感觉。所以,尽管他是No.1 的大师,但我照样尊重自己的感觉,没有对他做太多工作。相反,那时我特别喜欢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而对同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的马斯洛没有感觉。但那时国内没有完整的罗杰斯著作的
46、译本,该怎么办?于是,我去图书馆借了罗杰斯的几本英文原著来看,这对我有极大的帮助。但等 2005 年开始主持广州日报心理专栏后,我再看精神分析的东西就很有感觉了,甚至去上海中国和德国合办的精神分析培训班时,还梦见了自己是“弗洛伊德的信史”。学习的时候,有感觉和没感觉有着巨大的差异。有了感觉可以事半功倍,而没感觉则会事倍功半,甚至我觉得这样说还不够,我个人认为,有感觉和没感觉,学习的效率要相差 10 倍以上。从自己开始的第三层含义是,你的判断是唯一的检验标准。从自己开始的第三层含义是,你的判断是唯一的检验标准。有些理论被奉为权威,但你就是没感觉,甚至认为是谬误,那没关系,接受你的这种判断。这样做
47、有多种结果。或许,你最后推翻了自己的判断,又接受这一理论了。或许,你终其一生都没有接受这一理论。也或许,你最后有了折中。这些结果都不错。并且,因为这些结果有你的感觉在,你对于一切理论或知识是有你自己的独立思考的,于是你就不只是在学习而已,你还进行了创造。第二点建议是,多去读原著,适当少读教科书。第二点建议是,多去读原著,适当少读教科书。教科书,尤其是国内的教科书,经常是拼凑出来的,不知道是对原著的第几手的翻译或抄袭了。更要命的是,因为这样一个过程,原著的意思甚至都被误解了。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原著的意思都更容易懂。即便如弗洛伊德,据说其原著都是非常清晰易懂的,是后来的译者将精神分析弄得晦涩难
48、懂。不过,即便是译著,也远胜于教科书,读教科书的话,可能读上一辈子都无法理解原作者的意即便是译著,也远胜于教科书,读教科书的话,可能读上一辈子都无法理解原作者的意思。思。不要被任何成见限制住不要被任何成见限制住第三点建议是,不要局限于学院派,更不要局限于心理学这几个字。第三点建议是,不要局限于学院派,更不要局限于心理学这几个字。为了考试,将自己局限于学院派,还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为了真想学心理学,而将自己局限于学院派,这就会有巨大的局限性。现在很多流派,传统心理学可能难以接受,例如萨提亚、家庭系统排列、完形、NLP 乃至中国由来已久的道家的方法等,这是因为,任何一任何一个体系都有排外性,每一个
49、体系都无意中会使用“我正确,别人错误”的逻辑,个体系都有排外性,每一个体系都无意中会使用“我正确,别人错误”的逻辑,精神分析一开始产生时,被世人视为荒谬,而精神分析确立了地位后,就视别人为荒谬了。作为一个学作为一个学习者,不要被这种分别心给限制住。习者,不要被这种分别心给限制住。更不要局限于心理学三个字,要对文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电影乃至新闻事件等要对文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电影乃至新闻事件等各方面内容保持着好奇心各方面内容保持着好奇心。仅对我而言,心理学对我的影响远不如哲学和文学,例如对我影响最大的书中,列第一位的便是以色列神学家马丁布伯的著作我与你我与你。我是人性乃至宇宙的奥秘好
50、奇,而不是对什么心理学好奇,所以不要被心理学三个字限制住。甚至,即便学心理学,也不必非得选择进入大学读心理学系。我现在认识很多朋友,他们以前是大公司的高管、CEO 或老板,但被心理学的魅力吸引后,放弃了以前的高收入的工作,而成为一位治疗师。因为他们有丰富的人生体验,以及在某些方面更为开阔的心胸和见识,他们在心理学上某方面的造诣会更好,至少在这一方面,是那些一路从本科、硕士乃至博士而学心理学的人难以比拟的。总之,要尊重自己,而不要被任何来自于外界的成见限制住,这是我认为的最重要的原则。要尊重自己,而不要被任何来自于外界的成见限制住,这是我认为的最重要的原则。希望讲这些对你有帮助。吸引力法则: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