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教案(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化学教案(4篇).docx(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高一化学教案(4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高一化学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化学教学教案 篇一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从化学键入手,说明化学健与能量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然后分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储存与吸、放
2、热的关系,为后面“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教材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引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术语。第三部分,教材为了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图文并茂的说明了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技术在其中的重大,甚至关键的作用。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这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通过在初中的学习,他们对化学反应伴随能
3、量变化这一现象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概念。在这堂课中他们要初步明确产生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什么,就是要求他们要从感性认识升级为较为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他们要有化学键的概念,而在上一章他们刚刚学习过,所以接受本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比较轻松。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2、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吸放热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挥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质疑、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培
4、养学生合作交流、反思提高的能力; 2、有参与化学活动的热情,将化学能与热能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树立正确的能源观; 用化学键、物质总能量大小、物质稳定性来解释和判断吸、放热反应。 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理性思考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深层微观本质。 高一化学教案大全 篇二 氢气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并了解有关的实验过程和现象以及注意事项; 根据氢气的性质了解其主要用途; 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对照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 能力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氢气燃烧与爆炸和还原性与
5、还原反应的教学,进行量变引起质变和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法建议 在讲氢气的性质之前,学生已学过氧气的性质、制法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确定恰当的知识范围和实验内容,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及有关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了解点燃氢气之前为什么要检验氢气的纯度以及检验的方法,结合实验内容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结合氢气的可燃性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层层深入地展开教学内容。教师讲新课之前先复习旧知识,以实验室用什么药品制取氢气,收集氢气有几种方法等问题
6、导入新课,而后展示一瓶瓶口倒置的氢气,请学生通过观察氢气在通常状态下的色、态、水溶性、密度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总结出氢气的物理性质。这种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问题的方法,层次清楚,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在讲授氢气的可燃性和还原性时,也应先演示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氢气中混有空气点燃发生爆鸣、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在瓶口出现白雾、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等,而后运用投影,进行反应实质的总结,写出化学方程式。这种运用探索性实验的教法,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了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看书进行小结,再通过让学生做练习题进行巩固,使大多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重点的
7、知识,从而-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它一些建议: (1)为使操作方便,节省时间和药品,氢气发生装置宜选用启普发生器。 (2)为增加实验兴趣,可在实验3-4的肥皂水中加入颜色。 (3)氢气燃烧实验必须绝对安全,氢气燃烧除焰色、发热和爆炸外,还可引导学生注意产物,即可在烧杯内壁涂上遇水显色的物质。 (4)认真做好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使学生掌握操作步骤。 (5)引导学生分析反应物和产物,为下章学习打下基础。 (6)复习氧化反应,引入还原反应。先以氢气和氧化铜为例理清概念,不要急于将前面各种氧化反应均分析一下哪个是氧化剂、还原剂。 (7)使学生了解用途对性质的依赖关系。 关于“燃烧”概念的扩展 从对比氢气
8、在空气中燃烧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火焰的颜色不同和生成物不同,不仅能总结出两个反应的特殊性,同时也能找出它们的共性剧烈的、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从而扩大了“燃烧”概念的内涵。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它们的火焰构造与酒精灯和蜡烛的火焰结构不同。氢气在空气中和氯气中燃烧的火焰都是内外两层,这是因为气体燃烧时不必经气化阶段,所以没有气化层的“焰芯”。 氢氧混合气体的爆鸣 在导管口点燃氢气之前,必须先检验氢气的纯度,完全是由氢气易燃且放出大量热的性质所决定的。 课本选用了纸筒的实验。但书中只描述了刚点燃时,氢气安静地燃烧,过一会儿,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响,爆炸的气浪把纸筒高高掀起。事实上,这个实验如果做得好,所能
9、观察到的现象要比以上课本的那段描述复杂些。所能说明解释的问题也更深入些。实验的具体情况是: 用一个没有盖的纸筒(或罐头筒)底上穿一个小孔,小孔用一尖细小木条塞紧(或用火柴杆也行)。把筒倒立,用排空气法迅速充满氢气,将纸筒向下平置于桌面上,在拔掉小木条的同时,就小孔处点燃逸出的氢气。最初氢气在小孔处安静地燃烧,一会儿听“嗡嗡”的声响,而且声音逐渐增强,最后才是砰然巨响,爆炸的气浪使纸筒腾空而起。 几种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的爆炸界限 气体最低成分%成分% 氢气4.174.2 一氧化碳12.5 74.2 甲烷5.015.0 乙炔 2.580.0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氢气的化学性质 一 复习提问: 1
10、、写出实验室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2、画出实验室制氢气的简易装置图。 二 导入新课:氢气的性质。 1、氢气的物理性质: 按照描述氧气物理性质的顺序,回忆上节课的实验现象描述氢气的色、态、味和溶解性等。 装置如图所示。球形干燥管里装有碱石灰干燥剂。导管口蘸些肥皂水,控制氢气流速,吹出肥皂泡。当肥皂泡吹到足够大时,轻轻摆动导管,让肥皂泡脱离管口,这时可以观察到肥皂泡上升。 肥皂泡上升说明氢气密度小。在标准状况(1大气压,0)下,氧气、空气、氢气的密度分别为1.429克/升,1.293克/升,0.0899克/升,它们的比值为1614.51。(为什么用排空气法收集?) 氢气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没有颜色
11、、没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比空气轻。 2、氢气的化学性质: 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观察火焰的颜色。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过一会儿,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引导观察燃烧的焰色和烧杯内壁有什么现象出现。把烧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用手触摸烧杯,感觉热量。证明氢气具有可燃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1)氢气的可燃性: 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强调“纯净”呢?如果氢气不纯净燃烧时会怎么样呢? 取一个一端开口,另一端钻有小孔的纸筒(或塑料筒等),用纸团堵住小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使纸团内充满氢气。把氢气发生装置移开,拿掉堵小孔的纸团,用燃着的木条在小孔处点火,注意有什么现象发
12、生。(人要离开,注意安全。) 引导学生观察: 注意小孔处点火时的开始情况; 仔细倾听音响的变化; 观察随音响变化而发生的现象。 板书 氢气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发生爆炸。 为什么点燃纯净的氢气能安静地燃烧,而混合气体却会发生爆炸呢? 点燃纯净的氢气时,在导管口流出的氢气量少,与氧气接触少,反应时产生的热量也少,且散失较快,所以点燃时安静地燃烧。 点燃纸筒中氢气时,随着氢气的消耗,空气不断从纸筒底部进入筒内。氢气和空气接触并混和,与氧气接触面多,点燃时快速反应,产生的热量在极短时间内、有限空间里急剧膨胀,就发生了爆炸。 实验测定,当空气中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时,点燃即发生
13、爆炸。这个范围叫做氢气的爆炸极限。所以,点燃需要纯净的氢气,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 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响声很小,才表明氢气已经纯净,如果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经检验不纯而需要再检验时,应该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然后再收集氢气检验纯度,以免暗焰引发氢气发生器爆炸。 在干燥的硬质试管底部铺一层黑色的氧化铜,管口微向下倾斜。通入氢气,过一会儿再给氧化铜加热。注意观察黑色的氧化铜有什么变化,管口有什么生成。反应完成后停止加热,还要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后,再停止通氢。 引导学生思考:
14、 (1)放氧化铜的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2)导气管为什么要伸入到试管底部,管口不能用塞子塞住? (3)为什么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氧化铜?氢气的纯度是否需要检验? (4)实验在停止加热时,为什么还要继续通入氢气到试管全部冷却为止? 联系已学过的有关知识逐一讨论。归纳出实验步骤韵语记忆口诀: 板书“一通、二点、三灭、四撤”。 引导学生用化学式表述反应过程 氢气和氧化铜反应: 练习:实验室制备氢气并使氢气跟灼热的氧化铜反应有以下主要步骤,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排列序号_。 A 检验氢气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B 给试管中的氧化铜加热; C 向氢气发生装置里添加药品; D 停止加热; E 向装有氧化
15、铜试管中通入氢气; F 停止通入氢气; G 检验氢气的纯度。 复习提问:什么是氧化反应?氢气与氧化铜反应是否是氧化反应? 分析:在氢气与氧化铜反应中,氢气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而氧化铜失去了氧变成了单质铜,则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 在反应中,氢气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使铜被还原出来,说明氢气有还原能力,我们称之为还原性,而把氢气称之为还原剂。 氧化铜失去了氧,发生了还原反应。使氢气发生了氧化反应,说明它具有氧化能力,我们称之为氧化性,而把氧化铜称之为氧化剂。 氢气:得氧有还原性是还原剂发生了氧化反应。 氧化铜:失氧有氧化性是氧化剂发生了还原反应。 练习:在高温下,三
16、氧化二铁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单质铁和二氧化碳。此反应中氧化剂是_,还原剂是_,_,发生了氧化反应,_发生了还原反应。 氢气的用途:阅读课本57页图3-14。 物质的用途是由其性能决定的。 密度小氢气球; 可燃性氢氧焰、高能燃料等; 还原性冶炼金属、制备硅等; 另外还可用于合成氨气、制备盐酸。 探究活动 1、 家庭小实验 在如教材第53页所示的实验3-4中,可以用蜡烛不断点燃产生、上升的氢气泡。想办法使氢气泡中含有少量空气,一来可减慢氢气上升的速度,二来又可产生强烈的爆鸣声。 2、 家庭小实验 取一支大试管,平置固定在铁架台上,用一团棉絮浸透酒精溶液,置入管底。在管中部用纸槽送入黑色氧化铜,铺平。
17、用单孔带短玻管的橡皮塞塞紧,加热棉絮球部位,可以看到氧化铜慢慢由黑色变红。 3、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蜡烛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 2、能力目标: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结果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能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使学
18、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1、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2、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学情分析 本课题知识贴近生活,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个课题。作为九年级的学生,在本课题之前,已经多次进行过实验探究,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学习了氧气、碳等非金属单质的性质后已具备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学习金属的性质奠定了知识和方法基础。而且整个课题的引入、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都完全由学生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可轻松学习并应用知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
19、课前准备仪器药品 试管、镊子、镁条、铝丝、锌粒、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铝溶液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和见到各种金属,这些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是有差别的,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有金属参加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呢?它们反应的现象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样写? 观察上述化学反应可知:通常金属能与氧气反应,能和酸反应,还能与金属的化合物如硫酸铜溶液反应。现在我们先来探究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规律。回忆相关反应的现象、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3Fe+2O2 Fe3O4 2Mg+O22 MgO 4Al+3O2 2Al2O3 Zn+H2SO4=ZnSO4
20、+H2 Fe+CuSO4=FeSO4+Cu联系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物质、事实出发引入新课,同时复习相关知识。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常温能反应:以镁、铝为代表。 2、高温下能反应:以铁、铜为代表。 3、高温下也不能反应:以金、银为代表。回忆、记录、巩固相关知识。比较镁、铝、铁、铜、银、金的活泼程度差异。1、复习、巩固相关知识,加深印象。 2、为金属与酸、盐反应的学习打下基础。 有些金属的化学性质活泼,有些金属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我们可以从能否反应反应的激烈程度来探究金属的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差异。听讲了解判断金属活动性差异的初步方法。 金属与酸反应现象是否也像金属与氧气反应一样存在差别呢?同学们可
21、以先提出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推理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镁、锌、铁、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按操作规范进行实验,认真观察现象。 实验探究: A组:镁、锌、铁、铜分别与稀盐酸反应。 B组:镁、锌、铁、铜分别与稀硫酸反应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推理能力和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展示探究结果: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镁锌铁铜。在讨论、交流中,吸取别人有益的意见,让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 在镁、锌、铁、铜几种金属中,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哪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
22、生反应?由此你能把金属分为哪两类?思考、讨论并得出结论。 结论:可分为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和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这两类。为后面学习金属活动顺序时,为什么会出现氢元素打下基础。 在第五单元我们曾做过铁钉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反应后在铁钉表面有紫红色的铜产生,这说明了什么?说明铁可以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铁应该比铜活泼。培养学生相关知识的迁移能力,拓展学生思路。 可以用金属和某些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差异。实验桌上除刚才的实验药品外还有几种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同学们可以参考刚才的金属与酸反应的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来探究。猜想、
23、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态度,增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金属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实验探究:镁、锌、铁、铜分别与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硝酸银溶液反应。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同学间的协作精神。 通过实验,结合上一个探究的结果,你能得出镁、锌、铁、铜、银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吗? 讨论、交流并达成共识。得出结论:镁、锌、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镁锌铁铜银。通过学生间对话、师生间对话,使知识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拓展。 金属活动顺序 为什么会出现氢元素?金属元素的位置与它的活动性有什么关系?位于前面的金属能否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其化合
24、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观察、记忆。 思考、交流、讨论,总结出金属活动顺序的应用规律。加强学生记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刚才做了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有的反应已经学过,如锌与盐酸、稀硫酸反应,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些化学反应的类型和以前学过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类型相同吗?如果从物质类别的角度去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思考、交流、讨论,总结出置换反的应特点和规律。理解、掌握置换反应的应特点和规律。 1、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是由硫酸铜、石灰加水配制而成,为什么不能用铁制容器来配制波尔多液? 2、家用铝锅、铁锅为什么不能用来长时间盛放
25、酸性食品? 3、不法商贩常常用铝制的假银元坑害消费者,小明在市场上买了一枚银元,请你用化学方法帮他鉴别这枚银元的真假。练习、巩固。联系生活,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运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体会“生活处处有化学”。 指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本课题。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评价自己在本节课的启示和收获。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1、庭小实验:收集几种金属,取少量分别放入几个小玻璃杯中,然后向各个玻璃杯中加入一些醋精(主要成分是醋酸),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试根据现象判断这几种金属活动性的差异。 2、课本14页第3题、5题。记录。体现新课标“从生
26、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高一化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掌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掌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反应条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3、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 4、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 5、通过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及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教学难点:(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及糖类和
27、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教学过程: 一、合作讨论 1、我们已经知道蔗糖、冰糖、葡萄糖、果糖也是糖,但你知道淀粉、纤维素也是糖吗?糖类物质都有甜味吗?有甜味的物质都是糖吗? 我的思路:要明确糖类的概念及分类,注意区分生活中的“糖”和化学中的“糖”。 2、淀粉没有甜味,但为什么在吃米饭或馒头时多加咀嚼就能觉得有甜味呢?淀粉在人体内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 我的思路:淀粉属于多糖,其重要性质之一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最终生成葡萄糖。注意这里“一定条件”的涵义。 3、酯和脂是一回事吗?甘油是油吗?油都是油脂吗? 我的思路:注意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望文生义
28、,要结合生活中具体实例进行记忆和理解。 4、为什么说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础?我们从食物中摄取的蛋白质在人体内发生了哪些变化,最终排出体外? 我的思路:蛋白质是一类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但其最终的水解产物都是氨基酸,而自然界中的氨基酸的种类是有限的。这一方面说明了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础物质。 二、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1、实验35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质的特性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葡萄糖+新制Cu(OH)2 共热,生成砖红色沉淀 淀粉+碘酒 变蓝色 蛋白质+浓HNO3 共热,变黄色 2、葡萄糖的特征反应 (1)葡萄糖砖红色沉淀 (2)葡萄糖光亮的银镜 新制Cu(OH)2和银氨溶液都
29、是碱性的。 上列两反应,常用于鉴别葡萄糖。 3、淀粉的特征反应: 在常温下,淀粉遇碘变蓝色。 严格地说,淀粉遇到I2单质才变蓝色,而遇到化合态的碘如I、IO等不变色。 可用碘检验淀粉的存在,也可用淀粉检验碘的存在。 4、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1)颜色反应: 蛋白质变黄色 (2)灼烧反应:灼烧蛋白质,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严格地说,浓HNO3只能使含有苯环的蛋白质变黄色。 以上两条,常用于鉴别蛋白质 三、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1、实验36蔗糖的水解反应 现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解释:蔗糖水解产生了葡萄糖。 2、糖类的水解反应 C12H22O11+H2O C6H12O6+C6H12O6 蔗糖
30、葡萄糖果糖 (C6H10O5)n+nH2O nC6H12O6 淀粉(或纤维素)葡萄糖 单糖是糖类水解的最终产物,单糖不发生水解反应。 糖类在实验室中水解常用H2SO4作催化剂,在动物体内水解则是用酶作催化剂。 淀粉和纤维素的最终水解产物相同,都是葡萄糖。 3、油脂的水解反应 (1)油脂+水高级脂肪酸+甘油 (2)油脂+氢氧化钠高级脂肪酸钠+甘油 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叫做皂化反应。工业上常用此反应制取肥皂。 甘油与水以任意比混溶,吸湿性强,常用作护肤剂。 油脂在动物体内的水解,是在酶催化下完成的。 4、蛋白质的水解: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是氨基酸。 甘氨酸丙氨酸 苯丙氨酸 谷氨酸 氨基酸分子中
31、含有碱性基氨基(NH2)和酸性基羧基(COOH),氨基酸呈两性。 & nbsp;天然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氨基酸 (1)葡萄糖和果糖的存在和用途 葡萄糖和果糖 (2)蔗糖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蔗糖 (3)淀粉和纤维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淀粉 纤维素 2、油脂的主要应用 (1)油脂的存在:油脂存在于植物的种子、动物的组织和器官中 油脂中的碳链含碳碳双键时,主要是低沸点的植物油;油脂的碳链为碳碳单键时,主要是高沸点的动物脂肪。 油脂肪 (2)油脂的主要用途食用 油脂+水高级脂肪酸+甘油;放出热量 油脂是热值最高的食物。 油脂有保持体温和保护内脏器官的功能。 油脂能增强食物的滋味,增进食欲,保证机体的正
32、常生理功能。 油脂增强人体对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过量地摄入脂肪,可能引发多种疾病。 ,基本营养物质教学设计 3、蛋白质的主要应用 (1)氨基酸的种类 氨基酸 (2)蛋白质的存在 (3)蛋白质的主要用途 (4)酶 酶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 酶是生物体内的重要催化剂。 作为催化剂,酶已被应用于工业生产 4、科学视野生命的化学起源 导致生命起源的化学过程是在有水和无机物存在的条件下发生的:简单的无机物和有机物转化为生物更多内容源自幼儿 基本营养物质教案更多内容源自幼儿聚合物;以第一阶段产生的单体合成有序的生物聚合物;对第二阶段形成的生物聚合物进行自我复制。 五、例题讲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33、糖类、油脂、蛋白质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B、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 C、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D、油脂有油和脂肪之分,但都属于酯 解析: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二糖和多糖能水解,单糖不水解。A错误。 糖类、油脂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蛋白质的水解产物中含有氨基酸,氨基酸中含有NH2,则推知蛋白质中除含C、H、O三元素外,还含有N元素等。B不正确。 糖类中的单糖和二糖及油脂都不是高分子,多糖及蛋白质都是高分子。C不正确。 D选项正确。 答案:D 某物质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两种物质A、B,且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该物质可能是( ) A、
34、甲酸乙酯(HCOOC2H5) B、硬脂酸甘油酯 C、葡萄糖(C6H12O6) D、淀粉(C6H10O5)n 解析:逐项分析。 A可选: HCOOC2H5+H2O HCOOH+C2H5OH 46 46 B不可选: 3284 92 C不可选,因为葡萄糖不水解。 D不可选,因为淀粉水解只生成一种物质。 答案:A 新制Cu(OH)2和银氨溶液都是弱氧化剂,但却能将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酸: (1)判断葡萄糖溶液能否使KMnO4(H+,aq)褪色。答。 (2)判断葡萄糖溶液能否使溴水褪色。若能,写出反应方程式;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解析:弱氧化剂都能将葡萄糖氧化,溴水和KMnO4(H+aq)都是强氧化剂,自
35、然也能将葡萄糖氧化,而本身被还原为无色离子(MnO Mn2+,Br2 Br)。 溴水将CHO氧化为COOH,多出1个O原子,这个O原子应该是由1个H2O分子提供的,1个H2O分子提供一个O原子必游离出2个H+,所以H2O是一种反应物,HBr是一种生 成物。 答案:(1)能(2)能 补充习题: 1、下列食用物质中,热值最高的是( ) A、酒精B、葡萄糖 C、油脂D、蛋白质 解析:油脂是摄食物质中热值最高的物质。“喝酒暖身”是由于酒精能加快血液循环的缘故,与其热值关系不大。 答案:C 2、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鸡蛋黄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鸡蛋生食营养价值更高 C、鸡蛋白遇碘变蓝
36、色 D、蛋白质水解最终产物是氨基酸 解析:鸡蛋白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错;鸡蛋生食,难以消化,营养损失严重,且生鸡蛋中含有多种细菌、病毒等,B错;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不是蛋白质的性质,C错。 答案:D 3、尿素( )是第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下列关于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尿素是一种氮肥 B、尿素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一种产物 3、基本营养物质教学设计 C、长期使用尿素不会引起土壤板结、肥力下降 D、尿素的含氮量为23、3% 解析:尿素施入土壤,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最终转化为(NH4)2CO3,(NH4)2CO3对土壤无破坏作用。A、B、C都正确。 CO(NH2)2的含N量为: w(N
37、)= 100%= 100%=46、7%。 D错误。 答案:D 4、下列关于某病人尿糖检验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取尿样,加入新制Cu(OH)2,观察发生的现象 B、取尿样,加H2SO4中和碱性,再加入新制Cu(OH)2,观察发生的现象 C、取尿样,加入新制Cu(OH)2,煮沸,观察发生的现象 D、取尿样,加入Cu(OH)2,煮更多内容源自幼儿 基本营养物质教案更多内容源自幼儿沸,观察发生的现象 解析:葡萄糖的检验可在碱性条件下与新制Cu(OH)2共热,或与银氨溶液共热而完成。 答案:C 5、饱和高级脂肪酸的分子通式可以用CnH2n+1COOH表示。营养学研究发现,大脑的生长发育与不饱和高级脂
38、肪酸密切相关。深海鱼油中提取的DHA就是一种不饱和程度很高的高级脂肪酸。它的分子中含有六个碳碳双键,学名为二十六碳六烯酸,则其分子式应是 ( ) A、C26H41COOH&nbs p; B、C25H39COOH C、C26H47COOH D、C25H45COOH 解析:由“学名为二十六碳六烯酸”中的“二十六碳”可推其分子中应含有26个C原子,排除A、C它们的分子中都有27个C原子。 C25H39COOH的烃基(C25H39)的不饱和度为: = =6 C25H45COOH的烃基(C25H45)的不饱和度为: = =3 C25H39COOH分子中有6个烯键,即6个碳碳双键,B对,D错。 答案:B
39、6、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如下3个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的水解程度: (1)甲方案:淀粉液水解液中和液溶液变蓝 结论:淀粉尚未水解。 答案:甲方案操作正确,但结论错误。这是因为当用稀碱中和水解液中的H2SO4后,加碘水溶液变蓝色有两种情况:淀粉完全没有水解;淀粉部分水解。故不能得出淀粉尚未水解之结论。 (2)乙方案:淀粉液水解液无银镜现象 结论:淀粉尚未水解。 答案:乙方案操作错误,结论亦错误。淀粉水解后应用稀碱中和淀粉溶液中的H2SO4,然后再做银镜反应实验。本方案中无银镜现象出现是因为溶液pH7,故该溶液中淀粉可能尚未水解,也可能水解完全或部分水解。 (3)丙方案:淀粉液水解液中和液 结论:
40、淀粉水解完全。 答案:丙方案操作正确,结论正确。 上述3个方案操作是否正确?说明理由。上述3个方案结论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7、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从日本进口了数亿吨大豆,用传统的压榨法怎么也提取不出油来。后来发现大豆上都留有一个小孔。请走访1家现代化的植物油厂或上网查询有关资料,然后解释其原因,并用概括性语言回答工厂里现代化的提油技术是用什么方法。 答案: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取植物油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榨油方法 压榨法。当时,国际上先进的方法是萃取法:在大豆上打1个小孔,将大豆放入CCl4中萃取。我国从日本进口的数亿吨大豆,就是被萃取了豆油的大豆,所以压榨是不会出油的。现在,我国大型企业提取植物油采用的先进技术也是萃取法。 8、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元素的蛋白质,经测定其含铁的质量分数为0。34%。若其分子中至少有1个铁原子,则血红蛋白分子的最低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 解析:由于Ar(Fe)/Mr(血红蛋白)=0。34% 所以;Mr(血红蛋白)= = =16471、 答案:1647第 31 页 共 3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