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教案优秀10篇.docx

上传人:33****8 文档编号:73373297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2.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化学教案优秀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初三化学教案优秀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化学教案优秀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教案优秀10篇.docx(4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初三化学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白话文的我精心为您带来了初三化学教案优秀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化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酸的通性。 2了解和初步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不能发生。 3从物质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观点出发,了解某种酸的通性和特性。 实验准备 药品: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酸的浓度都为10%20%左右)、紫色石蕊试纸、无色酚酞试液、氧化铜粉末、氧化铁粉末、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 仪器:投影

2、仪、培养皿、试管、滴管、酒精灯、试管夹。 教学过程 上几节课我们学过盐酸和稀硫酸能跟酸碱指示剂、某些金属、某些金属氧化物、碱、某些盐反应。这节课我们将探讨酸的共同性质。 酸的通性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酸的分类和酸的命名,了解酸的分类标准和名称的读法。 HCl H2SO4 H3PO4 HI H2SiO3 H2SO3 HF H2CO3 HBr H2S 师:指出哪些酸是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哪些酸是无氧酸、含氧酸,并读出名称。 (学生回答略。) 生:H2SO4和H2SO3怎样读? 同种元素组成酸时,价态有高有低,所以名称有高、亚、次之分。 今后在高中化学课中将会学到。 一、酸溶液跟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3、把稀硫酸、盐酸和稀硝酸分别倒入三只培养皿中,放到投影仪上,观察屏幕上所显示溶液的颜色。然后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屏幕上的现象。再取以上三种溶液,倒入另外三只培养皿中,放到投影仪上,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再观察屏幕上显示溶液的颜色。 由学生得出结论,然后在书上勾划。 二、酸溶液跟某些金属的反应 将已除锈的镁条、锌片、铁片、铜片分别装入四只盛有稀硫酸的培养皿中,放到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屏幕上显示的现象。 师:金属跟酸溶液是否都反应?现象如何? 生:不是,铜跟稀硫酸不反应,其他培养皿中都有气泡冒出,但激烈程度不同。镁跟酸反应最激烈,锌次之,铁较差。 师: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生:生成的是氢气。 通过以上实

4、验事实,说明金属能不能跟酸反应,与金属的性质有关。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总结出常见金属的化学活动性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从左到右,金属的活动性逐渐减弱。 九年级化学课程教案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 (提问) 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

5、是化学变化? 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 (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板书)第一节 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 (演示)实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提问)实验现象 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 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

6、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 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讲解) 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空洞”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 略 九年级化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理解物质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初步概念。 能力目标:能够区分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 教学方

7、法:探究归纳总结法 教学准备:实验1-1-实验1-5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设 计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绪言课的几个实验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有许多同学提问:为什么白纸喷“水”会变红,再喷“水”红色又消失了呢?生活中也有许多现象: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会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介绍观察实验方法:看、闻、触摸。 观察实验的步骤:1、实验前,物质的色、态、味等 2、实验过程中,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沉淀等现象; 3、实验后,物质的物质的色、态、味等; 思考:物质变化前后,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实验1-

8、1水的沸腾 实验1-2胆矾的粉碎 实验1-3胆矾溶于水后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表: 实验序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1液态的水有水蒸气产生;又变成冷凝的水液态的水无 1-2蓝色块状胆矾块状变成粉末状蓝色粉末状胆矾无 1-3蓝色硫酸铜溶液变成蓝色浑浊物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有 1-4块状石灰石有气泡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有 1-1、1-2中水和胆矾发生了状态和形态的变化,但无新物质生成,1-3、1-4中有颜色的变化,有沉淀的生成,有气体生成,并生成了新物质。 结论:1、2是物理变化,3、4是化学变化 得到:1、定义 2、

9、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课堂练习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 (1)熔点和沸点 熔化:固态变成液态 熔点:熔化的温度 沸点:液态变成气态 (2)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3)颜色、状态、气味 实验1-5闻气味的方法 课堂练习 课题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定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变化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颜色改变、的放出气体的、生成沉淀、吸热和放热

10、、发光等。 4、联系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九年级化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并能举例。 2、过程与方法: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了解常见化学在使用和贮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化学是有用的,同时了解在化学发展中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重点: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实验准备:碳酸氢铵、硫酸铵、磷矿粉、氯化钾、熟石灰、水、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

11、;试管、药匙、铁架台、酒精灯、铁片、研钵;火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大,提供优良的种子和增施化肥已经成为农作物增产的最有力措施,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化学肥料的相关知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以小黑板或投影的方式呈现)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并能举出12例。了解农药、化肥的负面影响。 2、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了解常见化肥的性质、贮藏和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三、学习“化肥简介”部分 1、出示自学指导:阅读教材,找出黑板上检测题的答案,在书上相应地方做记号,记号不要太多。 2、出示自学检测题1: 1)植物

12、需求量大,土壤中又缺乏的三种元素是什么? 2)列举常见的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各23种。 3)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有什么危害。 4)用自己的话说出农药进入人体的1-2条途径。 3、学生自学。 4、小组交流(主要是针对上述四个自学检测题交流)。 5、学生汇报自学结果,根据情况点拔(学生能解决的由学生自己解决)。 1)化肥的种类可以从化学式来确定,含氮元素的叫肥,含磷元素的叫肥,含钾元素的叫肥。含氮、磷、钾中的两种或三种的叫肥。一般说来,磷肥的名称中有一个“磷”字,钾肥的名称中有一个“钾”字,氮肥的名称有什么规律呢? 2)一方面,化学肥料及农药促进农作物增产,体现了化学科学的价值,另一方面,从化肥农

13、药的不合理使用带来的危害,我们也看出科学发展中尚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学习“化肥的简易鉴别” 1、出示自学指导2:阅读教材第80页到81页,了解实验的步骤和方法(3分钟), 2、出示自学检测题2: 1)怎样从3种化肥中区分出磷肥? 2)怎样区分氮肥和钾肥? 3)铵态氮肥有什么化学性质?我能写出熟石灰与硫酸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使用和贮藏应注意什么呢? 4)某农科所现有碳酸氢铵、硫酸铵、硫酸钾、磷矿粉、氯化钾,因某种原因,造成标签模糊,无法看清,你能帮忙区分开来吗? 3、出示实验指导: 学生1:以硫酸铵、碳酸氢铵、磷矿粉、氯化钾为代表观察氮、磷、钾肥的颜色、状态、和溶解性。 学生2:以硫酸铵

14、为代表灼烧和加熟石灰研磨。灼烧和加熟石灰研磨交叉进行,以便节约时间。 学生3:以氯化钾为代表灼烧和加熟石灰研磨。灼烧和加熟石灰研磨交叉进行,以便节约时间。 其余学生:观察现象,填表并分析,完成检测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可以讨论交流。 4、学生实验,回答检测题2,先独立做,后交流。 5、针对自学检测题点拔。若有多余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做实验检验硫酸铵和氯化铵,还可以看第82页本课题小结中的表。 五、课堂训练 1、硝酸钾、硫酸钾、磷酸铵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和;它们所含的营养元素分别是和、和。 2、最主要的化学肥料有、。为了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应施肥,如:;某农作物的叶子发黄,生长

15、发育迟缓,应施用肥,如;要增强农作物的抗病虫害和抗倒伏的能力,要施用肥,如:。 3、小山家的棉花叶子发黄,且出现倒伏现象。请你帮他参谋一下,建议他购买的化肥是( ) A.硫酸铵 B.硝酸钾 C.磷酸钙 D.氯化钾 4、下列化肥中,从外观即可与其他化肥相区别的是( ) A.硫酸钾 B.硝酸铵 C.磷矿粉 D.氯化钾 5铵态氮肥的检验方法是;使用铵态氮肥时要注意。 6、根据下表中左栏所列化肥的性质,从下列使用注意事项中选择合适的项(可选多项),将基序号填入表的右栏中。 a. 贮存和运输时要密封,不要受潮或曝晒;施用后要盖土或立即灌溉。 b.不要与碱性物质混放或混用。 c.不能与易燃物质混在一起;结

16、块时,不要用铁锤砸碎。 d.不宜长期使用。 九年级化学课程教案设计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互助的精神,在合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

17、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课题安排在学生学习定性认识化学反应之后,是对化学反应的后续学习,又是化学方程式等内容学习的基础,在书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中学化学的重点之一。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 三、教学设计思路 (一)课前准备 1、在课前就进行实验分组,将实验能力强和实验能力弱的同学混合搭配,分成四人为一实验小组。 2、布置每个实验小组先对学案中的四个实验方案进行探讨,对实验内容和如何进行实验操作有个大致了解

18、。 (二)教法选择 直观性教学、 小组合作式教学 、实验探究教学法、练习法等。 (三)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学生观看实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实验探究、 教师引导发现 学生验证实验、探究交流 动手画水分子分解图、 突破难点 知识活用、小结反馈。 以实验为主,让学生在实验探索中体验,在发现中学习,引导学生采用“观察、 实验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 、分析、练习 、小结反思”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的科学实验探究的研究方法。 四、组织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第1步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课时引入演示实验1

19、、火柴燃烧2、酒精燃烧 设问 火柴燃烧后留下灰烬而酒精燃烧后什么也没留下,难道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有没有变化呢? 倾听学生的见解 (第2步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实验探究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 引导1。称量时天平应注意调平;2。白磷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应预先装一部分沙子;3。玻璃棒烧红后往锥形瓶中塞时动作要快,塞子要塞紧,不能漏气。4、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和天平的变化。 归纳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将天平用于实验,用定量的实验法研究_分解与合成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简史。

20、 (第3步验证实验、探究交流) 提问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其总质量到底是增加?不变?还是减小呢?如果你们按照学案上的四个实验设计方案中任选其中两个再进行实验,所得到的结论又会是怎样呢?与老师刚才所演示实验的结论是否相同? 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每一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有个别小组的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设问天平不平衡是否意味着质量不守恒?实验结果与质量守恒定律是否相矛盾? 追问请同学们讨论可采取什么措施使天平平衡? (第4步建立模型、突破难点) 设问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让同学们用图画方式展示出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并思考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

21、子种类、原子数目的变化情况 (第5步知识活用、小结反馈) 练习 让学生做学案中的练习,在学生做完后进行练习讲解。 小结谈谈本课题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与启示? 教师评价1、通过本课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 2、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观察实验 分组交流、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学生的猜想有: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2、。 观察、听讲、思考 小结天平最终还是保持平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倾听。 实验与探究方案一: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方案三: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四:向澄清石灰水吹气前后质量的测定。 学生分成四人为一实验小组任选两个进行实验探究。实验前,小组内讨论学案上的实验步骤后进行实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并根据所做实验完成学案中的表格。 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分析与交流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所得结论,组内分析原因,组外交流实验体会。 学生交流学生思考、讨论后提出各种不同的解释与

23、措施。 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 1、方案三中的天平不平衡是因为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到空气中了,方案四中的天平向左偏转是因为增加了二氧化碳的质量,即反应前并没称量二氧化碳的质量。 2、如果设计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杜绝反应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天平指针就不会偏转了。 3、无论是密闭还是敞口系统,质量守恒的规律都客观存在,也就是说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任何化学反应。 学生欣赏动画 学生分析、交流、发言 归纳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练习 做学案中的基础题及提高题 学生交流 激发学生兴趣,设疑引入 帮助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形

24、成初步意识,为后面分组验证实验打下基础。 使学生了解一些化学史,引导学生树立自己也能够像化学家一样学好化学的信心。 让学生亲自动手,象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发现,从而感觉科学探究的神圣,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促进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激发兴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追求一个开放的、自主的探究氛围。 利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情境,及时进行分析,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正确操作重要性的认识,发展和提高学生分析、思辩等多种能力,并加深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通过用图画方式展示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变化过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微

25、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遇到的问题,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的反思。一个知识内化、认识提高、情感升华的过程。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教案 篇六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元素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课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为学生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元素,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打好了基础。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离子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

26、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发现史的教育,体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符号的意义和元素周期律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

27、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对于化学知识以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但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入的认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情况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讲解法、谈话法、指导发现法。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 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复

28、习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阴离子、阳离子、原子、分子)的关系,并重点强调数量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结构是本节知识学习的基础,在开始新课前复习有关原子的内容,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为知识的迁移打好基础。 (二)新授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的事物、照片或是图片,包括药品(含氟牙膏、加碘盐、葡萄糖酸钙、各种维生素复合剂等)、各种矿泉水和音量、各种食品包装等,通过阅读、比较这些物品给出的信息,让学生体会标识中的元素种类、元素含量以及元素对人体的作用等。 比较学生熟悉的几种物质,O?、O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化学符号O这种成分,引导学生认识它们都含有氧原

29、子,但是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我进行讲解阐释。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具有类似原子和元素的例子,帮组理解元素的概念。如可以组合无数英文单词的26个英文字母、由有限的几个积件可以搭建很多不同形式建筑的儿童玩具积木,等等,由此说明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由此引出目前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组成丰富多彩、形态万千的物质世界。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图4-4“地壳中的各种元素的含量(质量分数)”,得出结论: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或多或少,差异很大,氧、硅、铝、铁含量相对较多,而与生物关系密切的氢、氮、钾等相对较少。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记忆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并指出跟生物关系密切的

30、元素不足,有必要适当施加化学肥料,以提高粮食等农作物的产量,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 将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P71讨论题。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发生变化,而元素种类不发生变化。通过此种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元素概念的了解。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及课本75页、76页资料,引入元素符号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议一议:为什么要采用元素符号?它的书写规则是什么?由此让学生体会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练习、记忆元素符号的书写,并强调元素符号书写时的注意事项,为进一步学习化学式做准备。 由超市中物品的分类引出元素周期表,学生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表中各个数字的意义、了解化学家门捷列夫的贡献,了

31、解化学周期表对于化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完成课本76页的活动1来练习使用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科学探究史,通过呈现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讨论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还要应讲究科学诚信。 材料如下:新华社2023年7月15日电,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公开承认,该实验室1999年发现的两种超重元素(即118号元素和116号元素)的实验数据是“捏造”的,有关研究人员从事了“不正当科学行为”,造假者已被开除。这项被列为“1999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的成果,德国、法国和日本的研究小组却无法重复其实验,而当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他们自己重复做该实验时,也制造不出这种元素。在

32、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后,他们发现实验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因此他们撤回了3年前的研究结论。 本题可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多方面地了解科学。具体来讲,该事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本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1)科学家也是人。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看待科学研究的过程、局限性以及所涉及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脱离那种对科学的简单化认识,使他们认识到,虽然科学家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科学家们在从事科学工作时,仍然具有人的本性,不完全是客观的、理性的,科学家也会犯错。 (2)科学是动态的“求真”的过程。“不正当科学行为”告诉我们,科学研究的成果一直不断地接受检验。科学不是永远不犯错误,但

33、正是因为科学最终必须建立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之上,有自我纠错机制,所有欺诈行为终将会被科学界内的同行揭穿而身败名裂,科学的不正当行为还会误导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危害科学的发展,有的甚至可能伤害人类生命, (3)得出事实的科学实验应该是可重复的。如果不可重复,科学就不能接受它,可重复性是科学最根本的一条准则。通过这种教育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科学学习,特别是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收集证据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对科学研究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我给予指导。让学生观察每周期开头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结尾的是什么类型的额元素,这说明元素之间存在着什么规律性的联系?与“元素周期表”

34、这个名称是否有关系?之后教师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其中的规律。通过此种形式,加深学生对于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及规律的把握。 (三)拓展应用 有条件的学校,可带领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岩石的标本和各种矿物标本,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的存在形式。另外,可让学生自己寻找一些常用药品、食物或生活用品的商标,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比较它们在使用后对人体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体会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尝试说说实际生活与本节课所学内容存在怎样的联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77页练习题 2、巩固复习本节课所学:元素、元素符号

35、、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 六、说板书设计 (一)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二)元素符号:书写规则 (三)元素周期表:规律 九年级化学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现象。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 3、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

36、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难点:初步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新的化学反应及反应类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铁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

37、稀H2SO4、试管(若干)。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铁、镁等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化学方程式。 二、新课导入 师:铝和铁相比较,具有哪些优良性能?为什么饮料罐通常都用铝做而不用铁? 目前一些人在一些黄金市场能用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为什么有些人会上当?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 生甲:黄铜与黄金的密度不同,测一下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 生乙:黄铜与黄金的硬度不同,把它们互相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 生丙:“真金不怕火炼”。用火烧一下,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 师:甲、乙两种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丙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师: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

38、性质。上个课题我们学习和研究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新课教学 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课件展示黄金项链、银戒指、学生用的小刀、镁条等金属物品。学生观察其表面颜色。 师:是谁给纯净的金属穿上了“外衣”呢? 生:是空气! 师:确切地讲,是空气中的氧气。 步骤:1.分别把镁条、铝片、铜片用砂纸打磨后放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现象。 2、用坩埚钳夹住镁条、铝片、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现象:1.镁条、铝片表面变暗,铜无变化。 2、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铝片表面失去光泽;铜片表面变黑。 结论:金属可与氧气发

39、生化学反应。 学生活动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书写: 2Mg+O22MgO 4Al+3O22Al2O3 2Cu+O22CuO 师: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3Fe+2O2Fe3O4 师: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生: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讨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相同吗? 生: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讲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性质除了可用于鉴别物质(如黄铜与黄金的鉴别)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用途。如铝

40、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就是由于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师: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为什么不宜用钢刷、砂等来擦洗铝制品? 生: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以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若用钢刷、砂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师:我们平常所说的“电化铝”实际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铝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铝

41、保护层的铝制品。 九年级化学教案 篇八 一、素质教育目标 1. 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 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

42、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 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

43、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 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

44、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