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无为”补政的政治观,东方哲学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73346383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无为”补政的政治观,东方哲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以“无为”补政的政治观,东方哲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无为”补政的政治观,东方哲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无为”补政的政治观,东方哲学论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以“无为补政的政治观,东方哲学论文【题目】 【绪论】 【1.1】 【1.2 1.3】 【中,王符谓: 夫人之所以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乃以其有精神也 ,此处的 精神 即人有为的活动状态,在天地自然之中,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出发奋有为的精神状态。也正是这种 精神 状态凸显出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彰显出人的尊贵及 天工,人其代之 的社会担当精神。 王符 人道 有为观继承于荀子的 制天命而用之 的观点,是对董仲舒宣扬的 屈君而伸天 ,人为天的 副本 的反叛。 天呈其兆,人序其勋 ,人通过的主观认识能力,以自个有目的的选择和行为方式来统理自然与人类社会。 人道曰为 的哲学观为统治者的治理活动提供了

2、理论根据。从王符对 三皇 、 五帝 、 三王 的圣王史观的推崇能够看出,社会的治乱之责应由一位内圣外王的贤明君主来承当。君主作为治国之道的最高执行者与权利的拥有者, 致和平机,述在于君 ,以为只要君主才能作为天人联络和天人 感通 、 相因 的中间环节。 君主作为上承天志、下牧万民的代言人,天通过 天命神权 的形式赋予君主爱民、治民的社会职责:天命圣人使司牧之,使不失性,四海蒙利,莫不被德,佥共奉戴,谓之天子。 (班禄天下本以民不能相治,故力立王者以统治之。(爱日帝王之所尊敬者,天也;天之所甚爱者,民也。(忠贵天是爱民的,君主敬天也就必须爱民,这就为 爱民 主张寻找到合法性根据。 民心 即为 天

3、心 , 天以民为心,民安泰则天心顺,民愁苦则天心逆 , 国之所以为国者,以有民也 (爱日 帝王之所尊敬,天之所甚爱者,民也。 (忠贵 民 的重要性不仅仅是立君、君治的根本,也与国家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这与孟子 政得其民 的认识是一致的,孟子以为,只要得其民心,才能使天下有道,君民关系应为 民为贵,社稷其次,君为轻。 (孟子 尽心下二、 和 而 无为 的政治秩序。 和 字在(潜夫论中出现近 30 屡次,一为调协、调和之义,如 和阴阳 、 和天气 一为状态义,意指到达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如 致和 .和谐有序的政治秩序是王符所追求的理想目的。(潜夫论 本训篇载:天地壹郁,万物化淳,和气生人,以统理之

4、。是故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三才异务,相待而成,各循其道,和气乃臻,玑衡乃平。 王符以为,天地 中和 之气是天地万物和人类共同遵循的最高原则。王符把 和 作为其治道理论追求的总目的, 兴道而致和 、 人天情通,气感相和 的政治秩序理念在(潜夫论一书中贯穿始终。 天人之间 气感相和 、相待而成、和气充盈,在这样一种谐稳定的秩序中,才可到达 化可美而功可成 的境界,实现 兴大化而升太平 之治道目的。(班禄篇中就展示了这种和谐有序的治国情境:是故明君临众,必以正轨,既无厌有,务节礼而厚下,复德而崇化,使皆阜于养生而竞于廉耻也。是以官长正而百姓化,邪心黜而奸匿绝,然后乃能协和气而致太平也。 王

5、符论 无为 治道,是对道家 无为而治 治政观的继承。 为无为,则无不治 集中具体表现出了老子对治道问题的考虑,以为治道问题的核心归到在上位者的 为无为 上,君主顺乎自然之道,无为而治,则 无不治 .老子以为,理想的君主是抱道守一的圣人,君主有道,顺其自然,则天下才会有序。在老子眼里, 道 的形象就是理想的 君 的形象,君主 为无为 ,实际是 守道 、 得道 的经过。 黄老学继承发挥了老子的无为治政观,如(黄帝四经在论君臣之治时,强调 君道无为臣道有为 (管子 心术上篇发挥了(老子中的 我好静而民自正 的静因之道;(淮南子 修务训首先将 有为 定义为违背自然规律的胡乱作为,并以为 无为 并不是静

6、止不动、无所作为,而是 因资而立权 ,即人君治国的最理想状态在于能够顺应自然规律, 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 :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清净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劳。 于天下进退应时,动静循理,不为丑美妙憎,不为赏罚喜怒,名各自名,类各自类,事犹自然,莫出于己。(淮南子 主术训 王符亦在(明忠篇中讲人君只要 法术明而赏罚必者 ,才能到达 虽无言语而势自治 的情境,并举例尧、舜正是由于 恭己无为而有余 ,才做到 法术明而威权任 ,这一论点明显继承了(老子和(淮南子中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的观点。同时以为,君主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运用统御之术来到达无为自治、自化

7、的统治状态。这样一种君无为而民自化的理想治国状态,是对(老子中所讲的 我无为而民自化 的理想治国情境的引申发挥,在(劝将篇中就描绘叙述了太古之民受无为之治而自化的幸福生活状态,: 太古之民,淳朴敦朴,上圣抚之,恬澹无为,体道履德,简刑薄威,不杀不诛,而民自化,此德之上也。 幅描绘叙述了君主怎样禀天命而立,怎样上承天命,下牧万民,怎样根据上天的管理方式建制百官、统理国家政治事务,君主地位的至上性和神圣性就凸显出来了。 王符以为,法令刑赏等只能算是治理国家的手段,即便发挥到极致,也缺乏以 兴大化而升太平 .想要到达太平的盛世,必先做一番 原元而本本 的功夫,这个元、本,即要求君主从本身的德性修养出

8、发,以淳粹精良之气,兴道致和。正如孔子所讲的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为执政者只要端正己身,才能对民众起到典范示范的作用。 上圣和德气以化民心,正表仪以率群下 (德化,五帝、三王仅画像都能令民众自律,正是由于他们能 正己德 ,在推行仁德与礼义教化的经过中,唯有先从端正己身做起,做到公正、严明、纳谏、责己,才能起到典范、上行下效的作用,才能到达 无言语而势自治 的理想状态。 天下不可能有不役民的君主,问题在于怎样在 役民 中 恤民 、 利民 、 富民 .无论是立公于法、还是详细到用人唯贤、兼听纳谏,都取决于明君的政治作为,只要充分体察民心、民欲、民情,才能真正践行以民心为本的治

9、政原则。 由此,王符将天赋的权利进一步的转移到民的手中,以民意代替天心。 天生民而立之君,以为民也 ,君主权责的具体表现出即具体表现出为以民为本。君主实现外王的途径,必先以民为王,就要从民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与民同心,最根本的方式即富民,民众富有的程度,具体表现出了君主的治政水平, 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众也只要在物质生活条件知足的情况下,才会愈加守法、知礼仪,更恭顺于贤明君主的统治。 二、 亲而誉之 王符以为, 人君之称,莫大于明 ,君明怎样判定, 功业效于民,美誉传于世,然后君乃得称明。 (明忠前面讲太古之民的理想生活状态,于王符所生活的时代似乎相去甚远。退而求其次,在今 德稍弊薄,邪心孳生

10、的乱世,想要博得 亲而誉之 、 美誉传世 的名声,必须以 功业效于民 为根本。 一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 四十九章讲: 圣人常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顺应自然,不以自个的意志限制百姓,而是充分尊重百姓的意愿和要求,他善待百姓,百姓也善待他,他信任百姓,百姓也信任他。(潜夫论中亦有以 天以民为心 之论,要求君主能够以民心为本,以百姓心为心, 民安泰则天心顺,民愁苦则天心逆。民以君为统,君政善则民和治,君政恶则民冤乱。 (本政王符更进一步引老子的 贵以贱为本,高下面为基 之论,提出 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 的民本思想,以为民心向背是具体表现出君主统治成果的标尺,君主治政的善恶好坏也影响了国家的命

11、运和百姓的生计。 是故圣人显诸仁,藏诸用,神而化之,使民宜之,然后致其治而成其功。功业效于民,美誉传于世,然后君乃得称明,臣乃得称忠。(明忠圣人之治是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其仁义的彰显是 神而化之 的。而君主只要做到 功业效于民 ,才能获得传世美誉。相反那种无功于民、无所作为的君主,即便不犯错也不会得到百姓的爱戴, 无功庸于民而求盈者,未尝不立颠也;有勋德于民而谦损者,未尝不荣耀也 (遏利。 功业效于民 主要表现为政治上的重民意,经济上的重民生,思想上的重民教。 统治者相应的历史责任不是为了奴役民众,而是诛暴除害,造福百姓,?故天之立君,非私此人也,以役民,盖以诛暴除害利黎元也。 (班禄

12、因此,王符更看重君主的有为为政, 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暗也。 (明暗 二 观民设教 王符的民教思想与其对人性的考虑有关, 受董仲舒 性三品 讲影响,他亦将民分化为上智、下愚和中庸之民。以为人皆有仁义之心,廉耻之志,有道德之心,人生来就有一种善性,人的这种善性于胎中 合中和以成 ,与生俱来, 仁义之心,廉耻之志,骨著脉通,与体俱生。 (德化同时认识到人性也极容易受环境影响, 积憎生非,积非生恶 ,滑向恶的一面。屡次提到 性恶之人 、 极恶之人 、 虑恶之心 、 奸恶之心 等,还兼采法家 趋利避害 人性讲,即便朋友之间也往往以利相交,以利害关系决定远近, 富贵,则人争附之,此势之常趣也

13、;贫贱,则人争去之,此理之虽然也 (交际。 某种程度上,占绝大数的中庸之民,其性情的养成较大程度的取决于政治环境清明与否。 世之善否,俗之薄厚,皆在于君 ,作为 善养天民 的君主,要挖掘民善的性情,为民创造善的社会环境,培育民的善行、善俗,善治民心,善教民化。 王符以 四行 观为教化的详细原则,将儒家的仁、义、礼、信四个传统德目为内在德性标准,转化为可操守的 恕、平、恭、守 四则外在操行为标尺。 四行 的提出,一是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上追名逐利、趋荣富贵的社会风气,重构一种可操作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尺度,也借道德规范的气力,促使社会成员对此遵守与服从,产生一种互相鼓励和劝导的作用。 三为之于未有 老子

14、以为,圣人与普通人的区别在于圣人能够洞察事物的细微处,在矛盾和问题刚刚出现还未变大时就能意识到并处理掉: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王符引老子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之论,以身病同以贤治国相联络:夫人治国,固治身之象。疾者,身之病;乱者,国之病也。身之病待医而愈;国之乱待贤而治。 养寿之士,先病服药;养世之君,先乱任贤,是以身常安而国永永也。 何以知人之且病也?以其不嗜食也。何以知国之将乱也?以其不嗜贤也。均摘自(思贤篇在这里,王符引申老子 治未病 的思想,以为统治者想要治理好国家,需要有着防病于未然的远见

15、卓识,选贤任能、信忠纳谏,才能消弭变乱,而不是在奸恶横生时再防塞堵漏。若一味横征暴敛,榨取民膏,近奸佞而退忠贤,则国家必将衰亡。 论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王符同样也有 贫则阨而忘善,富则乐而可教 (务本、 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 (爱日的讲法。以为民众只要到达富有条件,才能更好地向善学义,遵从君主的教导,自觉地遵从国家的秩序。 愿察开拓以来,民危而国安者谁也?下贫而上富者谁也?故曰: 夫君国将民之以,民实瘠,而君安得肥? (边议通过一连串的反问,直指民安则国安,民乱则国危,以为假如民众饱受饥饿困苦,则会舍弃善道,那将会天下大乱。只要理顺了这一关系,才能实现 太平之基 .

16、二、德法并用 在治国策略上,强调德法并用。王符坚持 善政不如善教 的观点,强调善政得民财,善教而得民心。继承了孔子 宽猛相济 的德政观,以为统治者最理想的状态应 不务治民事,而务治民心 ,使民能够到达亲爱无相伤、思义无奸邪的地步。要想做到这一步,仅靠法律和威刑是不能到达的,需以德化民, 非法律之所使也,非威刑之所彊也,此乃教化之所致也。 (德化而考虑到当时的历史现实,那种 任德不任刑 ,企图靠 德教 来善化民政的行为,无异于自欺欺人, 议者必将以为刑杀当不用,而德化可独任。 此非变通者之论也,非救世者之言也。 (衰制他指出,国家的兴衰之乱、成败衰亡关键在于君主推行 法治 ,只要做到 政令必行,

17、宪禁必从 ,对人民的统治的目的才能顺利,国家的盛景治世才有希望, 行赏罚而齐万民者,治国也;君立法而下不行者,乱国也;臣作政而君不制者,亡国也。 (衰制先王因人情喜怒之所不能已者,则为之立礼制而崇德让;人所可已者,则为之设法禁而明赏罚。(断讼 法治的目的不是为了毁人肌肤,伤人性命,而是为了更好的保卫民众,以 威奸惩恶除民害也 .通过礼制来实现德治,用法制来强行规范民众的违法行为,使之从善、向善。详细而言,君政法令的制定与执行要 利于民 , 必国家之法,防祸乱之原,以利民也。 (断讼既要惩恶除害、善恶分明,还要防微杜渐,以断其邪,让善人劝其德,恶人悔其行。君主本身要信法、敬法,还应该 参听民众,

18、断之聪明 ,对于王侯贵戚的违法行为, 官吏当重其罪 ,应依法惩办以服众。这样宽严结合、恩威并重,不仅靠法律、君威,更重要的是德化,才能实现天下太平。 三、对道家治政原则理念的详细化用 (潜夫论作为一部政论书,提出了很多治政之方,华而不实化用了很多黄老道家的治政原则来补益治国之道,如在治国之道中引入黄老思想中的自然因循之道,在治国策略,尤其是选贤任能时,引入刑名之法,遵循循名责实的原则,同时强调在政治活动包括君臣之道之中要讲究 时中 权变。 一因循之道 黄老学派对因循思想的强调,宣扬的是一种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如(鶡冠子提出要 因物之然 ,(慎子中有 因其能者言所用 和 因人之情 的主

19、张,(文子提出要 因地制宜 ,从顺应四时变化,遵循自然本性开展农耕征伐的活动。 王符(潜夫论本训篇中虽未直接言 因 、 循 ,但对气的重要性的认识,遵循了这种因循之道。王符讲,天动、地静、日月之光、四时五行,包括鬼神、人民,这些都是气运动的结果,如若违逆气的自然则会气裂、气动、气徙、气绝、气蚀、气陨。 气的流行存在于无垠的天地间,人和万物的体内均充沛着和气,人的 心性志意,耳目精欲,无不贞廉絜怀履行者。 只要顺应气的自然,认识到气对人的重要性,才能 理气政以和天气,以臻其功 .君王治国之道更是如此,只要遵循自然之道,使民不违,才能到达 正己德而世自化 的理想治国境界。 除此之外,(哀制篇中讲:

20、且夫治世者若登丘矣,必先蹑其卑者,然后乃得履其高。是故先致治国,然后三王之政乃可施也;道齐三王,然后五帝之化乃可行也;道齐五帝,然后三皇之道乃可从也。 王符以为好的治国策略好比登山,必先从低处起步,才能再向高处攀登。治国非一日之功,想要到达 化美功成 、 美誉传于世 理想治世,必须遵循量变累进的治国方略。 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治本者少,浮食者众。 (浮侈当时社会上充斥着浮侈、本末倒置的社会现在状况,造成虚伪狡诈之风气毒害社会,而底层民众困厄饥寒,社会经济构造严重失调。因此王符主张 崇本抑末 , 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

21、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 (务本统治者应遵循社会需要,因地制宜地处理好农业、工、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里,王符并不是为了片面地强调农业重要性,而是强调应因循自然,根据各行各业特点和民众自个的实际需求,各司其职、协调发展。 二刑、名之法 王符在(述赦篇中讲, 是故先王之制刑法也,非好伤人肌肤、断人寿命者也,乃以其威奸、惩恶、除民害也 ,又讲 人君配乾而仁,颐育万民以成大功,非得以养奸活罪为仁、放纵天贼为贤也。 刑法的作用于治国来讲,在于威慑奸邪、惩罚恶民、为民除害,而不是用来姑息养奸、放纵 天贼 .尤其是对那些穷凶恶极、 终不可化 的大恶之人

22、,只能重办,绝不姑息。同时以为 赦宥 这一行为无异于等于鼓励犯罪,人们之所以容易犯罪,正是对赦宥心存侥幸,抱有梦幻想象。 提出要对那些终身逃命的罪犯逮捕归案,施以刑法,才会 计奸之谋破,虑恶之心绝矣 ,对人们的犯罪冲动起到抑制作用。所以王符以为刑法是维护社会和谐、安全的保障, 赏重而信,罚痛而必,群臣畏劝,竞思其职,故能致治安而世升平。 (三式当然,刑法与德政仁义并不矛盾,通过惩罚一人而使万家蒙福,就反映了刑法的仁义功能, 一人伏正罪而万家蒙乎福者 ,正是刑法所追求的大义。 这一刑德思想源于黄老学派,将阴阳四时与刑德结合起来,后被董仲舒继承,构筑了以 前德后刑 、 大德小刑 的刑德理论。发展到

23、王符这里,将刑罚与德教比作登山,以道德本位为基本立场,重视刑罚的辅助作用,只要二者合力,才能促进太平盛世。 另外,在选贤、用贤的方式方法上则继承了法家和黄老道家的循名责实的思想。王符对贤才的重视,继承了儒家的尚贤观,以 国以贤兴 作为治国的基本。据此,王符提出量才授任、明选考功的选贤标准。关于选贤标准,法家和黄老道家均持 循名责实 的用人标准,如 为人君者操其契以责其名 (申子 大体、 因能而授官,循名而责实 (韩非子 定法、(淮南子 主术训中亦有 上操其名以责其实,臣守其业以效其功 ,又讲 故有道之主,循名责实,使有司,任而弗诏,责而弗教;以不知为道,以奈何为宝。 这些观点都对王符产生了影响

24、。 东汉的选官标准,十分注重考察社会舆论评价,无论是察举还是征辟,孝行等名节的考察是选贤的重要标准。而当时的社会现在状况是 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才,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 ,王符以为在考核贤能时,应根据贤能的实绩与治功进行赏罚、升黜,提出 有号者必称于典,名理者必郊于实 的观点,以为治功、善行是考据贤能官吏升黜的最客观的根据,这样也会对他们的尽职尽责起到监督的作用。 从王符所主张的贤人政治讲能够看出, 德称其位 与 才称其职 是选拔贤才的两个重要方面, 先王为官择人,必得其材,功加于人,德称其位,人谋鬼谋,百姓与能,条顺以动天地如此。 (思贤对于其功绩的考察,强调从官员功绩的实效出发,

25、应遵循 名实相符 的原则, 当考治以效实为王休者也 、 必考核其清素,据实而言 (实贡,真正做到 官无废职,位无非人 . 三权变之道 道家强调 贵时 为宜,老子就重视变化的普遍与绝对性,落实到社会治理上,以 知常,明;不知常,妄作,凶 ,力图把握社会变化中的规律性、变中之常。在黄老之学中,亦强调于 变 中待时而动,把握机会,(管子 白心讲 以时为宝 、 时变是守 ,(宙合篇强调圣人要 审于时 , 圣人之动静,必因于时,时则动,不时则静。 王符亲历经东汉王朝由盛而衰的社会变迁,他深入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会发展变化的, 且夫物有盛衰,时有推移,事有激会,人有变化。 (边议刘文英解这一句分别引用了(韩

26、非子 解老 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 、(淮南子 齐俗训 世异则事异,时移则俗易 、(史记 平淮书 事势之流,相激使然 的观点,以事物的盛衰变化之常理,推导出 人 也会历经变化之势。 王符提出, 智者揆象,不其宜乎 ,贤明君主面对时变无常时,应做到 识变之理 、 明于变势 .除此之外, 五代不同礼,三家不同教,非其苟相反也,盖世推移而俗化异也。 (断讼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风俗等都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一点是对董仲舒为维护皇权权威,立论 天不变道亦不变 (汉书 董仲舒传观点的批判。 王符也坚决反对政治活动中的不懂得变通的行为,强调揆象而 时中权变 .以其所处的时代

27、, 独任德化 已缺乏以治国,只要 以诛止杀,以刑御残 ,加强法治,才能拨乱反正。而法律宪令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五代不同礼,三家不同教 , 盖世推移而俗化异也。 (断讼法令的变化在于社会民俗的变化,君主要根据民俗、乱原的不同来制定符合 时宜 的法令。我们看到王符所生活的时代,已是 或相陵虐,侵渔不止,为萌民巨害 (班禄,所以王符提出重赏必罚的的刑德观,实为时代使然。 :太古之民,淳朴敦朴,上圣抚之,恬澹无为,体道履德,简刑薄威,不杀不诛,而民自化,此德之上也。 太古之民 淳朴敦朴 ,自足安定, 抚 这一字,含有极轻的意思,上圣待民,就像对待孩童一般,极轻地爱抚、关心照

28、顾,呵护其长养。圣人又是 恬淡无为 的,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具体表现出了圣王的治世之道,即无为治世。 显诸仁,藏诸用,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又能够不怒自威,使民不违,不任刑杀, 使 民自化。 二、圣人治世 太古之民生活的理想状态,与王符所生活的时代可谓相距甚远,以此,王符提出圣人治世的理想治世,君主既然顺应天命而立,就应以民为本,应以 兴大化而升太平 为己任,力肩以恢复尧舜之道的宏图志向,重新振兴汉王朝。 王符的圣人观,是其贤人思想的升华,他以为圣人集天地之大德于一身,是像三皇五帝一样的大圣。圣人的品性是纯粹的,

29、 圣人纯,贤者驳 ,所以 先圣之智,心达神明,性直道德 ,圣人能够直接秉承神明之志,进而使德义更为纯粹的被内化,使圣人的性更符合天道, 圣人为天口,贤人为圣译。是故圣人之言,天之心也。贤者之所讲,圣人之意也。 (考绩王符并没有将圣人神化,以为固然有至圣,但也是 不生而知 的,有天赋的圣人也需要从师而学,才能使 其智乃博,其德乃硕。 圣人承当教化之责, 圣人之制经以遗后贤也,譬犹巧倕之为规矩,准绳以遗后工也。 (赞学圣人更是明君的化身,圣人 不务治民事而务治民心 ,对民众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处处以民为本,与民融为一体, 圣王养民,爱之如子,忧之如家,危者安之,亡者存之,救其灾患,除其祸乱。

30、(救边 上圣和德气以化民心,正表仪以率群下,故能使民比屋可封,尧、舜是也。其次躬道德而敦慈祥敬爱,美教训而崇礼让,故能使民无争心而致刑错,文、武是也。其次明好恶而显法禁,平赏罚而无阿私,故能使民辟奸邪而趋公正,理弱乱以致治强,中兴是也。治天下,身处污而放情,怠民事而急酒乐,近顽童而远贤才,亲谄谀而疏正直,重赋税以赏无功,妄加喜怒以伤无辜,故能乱其政以败其民,弊其身以丧其国者,幽、厉是也。(德化上圣是像尧舜一样的圣人,能够 和德气以化民心 、 正表仪以率群下 .王符理解到所处的时代坏境不同,决定了治理方式也不同,才有了退而求 其次 之讲,即便深处哀暗之世,自个的救世申讲实已无法力挽衰颓之狂澜,王符仍寄托于圣人治世的理想境界,希望今之君主能够根据本身所处的环境,因时制宜,采取合宜的治理措施教化、治理民众,而不是沦落到像幽、厉王一样,乱政败民、弊身丧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 文化交流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