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本体理论的当代转变,西方哲学史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73344641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本体理论的当代转变,西方哲学史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西方本体理论的当代转变,西方哲学史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本体理论的当代转变,西方哲学史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本体理论的当代转变,西方哲学史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西方本体理论的当代转变,西方哲学史论文本体论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近代之前,西方哲学通常都把本体论与价值论、方式方法论、认识论并列,作为哲学构成的基本板块。不仅如此,从某种角度来讲,哲学之所以为哲学,是由于它超越感觉、直观、经历体验的局限,在更深层次探寻求索世界终极之本源问题,所以哲学发展离不开本体论,或者讲一切哲学体系都建立在特定本体论的基础上。 一、本体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可能性 本体论 ontology 字面意思即关于诸存在者的学问,在中国最初翻译为万有论,由于万有论这个概念仿fo这个学问包罗万象,并不确切,之后又有本根论的翻译,又由于本根论这个译法容易和中国思想中的讨论混在一起,也

2、并不确切,如今习惯的用法是本体论,但本体论的本质是研究存在问题,研究存在者的存在规定,是海德格尔发现了一个机密,根据整个西方哲学的传统,本体论最基本的思想是捉住存在者的规定而遗忘存在,这个重要的思想发现引起了现代思想的重大改变,所以有学者以为 ontology 这样一个来自古希腊的词汇翻译为存在论更恰当,但根据习惯用法,还是把它翻译为本体论,但显然是存在意义上的本体论。 既然如此,在研究之前需要搞清楚一个前提,即存在问题研究的可能性,存在能否能够成为研究的对象或者是理性认识的对象。 假设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方式方法,把世界上的所有事物作为存在者加以分类,能够分为自然物、人工物,物质的事物、精神

3、的事物,这些都作为存在者加以指认,假如把这些事物各自的差异不同抹去,找到最大的共性,似乎只能讲是存在,存在就这样被 讲 出来了,但人类似乎发现存在并不是一个事物的属性,假设存在是一个事物的属性,所有的事物都共有存在这个属性的话,就不可能知道这个属性,假设世界上只要一种颜色是白颜色,人类就不会知道白颜色,人类要想知道白颜色,就必须有非白的颜色也被直观到,所以假设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存在,人类恰好不会知道存在。由此可见,假使把存在当作事物本身的一种属性加以指认的话,一开场就误解了存在,人类要想知道存在,必须知道非存在,但是非存在并不是知道的对象,由于非存在就是虚无,虚无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由此可知,存

4、在问题几乎不可能成为理性研究的对象,但人类试图去理解它,这是哲学不得不做的努力。 所以,人类不是知道了存在,而是通过其他的途径领悟到了存在。这种领悟的活动就要和知识的活动、理性的活动区别开来,由于理性总是有一个对象,领悟的活动不是理性认知的活动,存在不是通过认知活动给予人类,存在通过其他途径给予人类。 二、西方本体论现代转折的前提 本体论的研究捉住了人类当今时代一切文明的窘境和危机的根基性问题,现代人类状况根基性的问题就是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是被尼采呼喊出来的,假使没有对现代人类文明的根基虚无主义领会的话,西方本体论不会发生现代转折。 本体论的思想历史是人类命运的一个思想表示出,假使人类的命运以

5、欧洲为主导的现代人类文明的命运没有发生一种重大的命运转换的话,就不会发生本体论转换。 人类似乎觉得当今世界是一个崇尚理性的时代、崇尚科学精神的时代,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由理性规则来布置,似乎感觉这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到达的最好状态。假使真是如此,那么海德格尔所讲的现代人类无家可归的状态乃是一种虚妄之论,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时代的精神状况中集中描写了现代人类根基上的虚无主义,他指出: 今天的人失去了家园,由于他们已经知道,他们生存在一个只不过是由历史决定的、变化着的状况之中,存在的基础仿fo已被打碎。 911 事件、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包括如今美国 棱镜门 事件,以及现代西方最发达的资本主

6、义国家中人的精神状况,都讲明了人类处于一种无家可归的状态,而所有这一切都与资本联络在一起。但是人类没有想到资本的文明并不是安居乐业之根本,科学精神并不能解决人生很多最根本的问题,假使人类怀有一种内疚和罪责感,良心遭到谴责,这些问题并不是科学理性能够帮助人类解决的,但这一切始终存在,是人之为人的存在中的本质构造中产生出来的。由此,在这个理性主义的时代、科学的时代,人类怎样寻找安居乐业之根本就成为一个问题被悬置起来。 假使欧洲中世纪是在上帝的信仰中安居乐业的话,那么这样一个古典的信仰时代已经倒台,固然今天还有教徒,但早已不是中世纪意义上的精神生活。现代中国亦是如此,由于它正在经历当代化的进程,传统

7、中国人安居乐业之本发生了动摇,在这样一个时代讨论西方本体论的现代转折显得尤为重要,是切中人类生存根基的问题。 假设问今天人类战争的根本源头是什么? 那就是虚无主义病症的表示出,假如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人类战争还曾经有其确定的精神目的和为某种真理开拓道路的意义的话,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的事情,是资本为自个开拓道路的人类争斗,欧洲人体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听懂了尼采的声音-上帝死了。 三、 有限 的人与 无限 的理性的矛盾运动 人类不是偶尔地失去了自个的精神家园,也不是偶尔地失去了自个的终极目的,而是一种天命。 假设把世界上的事物规定为诸存在者的结合,从高到低排出一个等级来,能够讲有上帝、

8、人、生物、非生物,最高的存在者是上帝,最低的存在者是非生物,在这个存在者的序列中挑选一种存在者: 人 ,那么, 人 作为一种存在者,他何以把他自个和上帝区分开来? 他何以把他和生物区分开来? 人 被命名为 人 的根据是什么? 被称为 人 的存在者何以获得他的存在? 康德通过提出四个问题解释了 人 的存在: 1.我能知道什么? 2.我应做什么? 3.我希望什么? 4.人是什么? 康德在提出前 3 个问题时即意识到这里的 我 是有限的,唯有限的存在者才想知道我能知道什么,唯有限的存在者才想知道我应当做什么,这即表示清楚了 我 这个 人 的有限性。 有限性 立即与康德哲学的前提发生矛盾,由于康德恰好

9、要用他的学讲来证明理性的普遍规范能力,即作为理性的人本当是无限的,假设把人的本质规定为理性,理性高于感性的地方就在于它是普遍规定事物的能力,但康德的四大问题已经确立了理性的主体本身是有限的,一个有限的事物却拥有无限的理性,两者在这里发生矛盾,理性具有无限性的品格,但无限性的品格却被一个有限的存在物所拥有,有限的存在者怎样获得无限的东西,无限的东西和有限的存在者之间的关联怎样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康德的四大问题都表示清楚了理性主体在存在根基上是有限的,那无限的理性不可能出自有限的存在者,它来自哪里? 基督教以为理性来自上帝,(旧约说到亚当夏娃偷吃了知识之树的果实时,上帝讲 瞧,他们想像我们一样

10、 ,由于理性是一种神性,由于他们违犯了禁令,所以他们遭到惩罚,被驱逐出伊甸园,就再也吃不到生命之树的果实,于是他们就不可能不朽,作为对他们原罪的惩罚。 根据欧洲后希腊时代的思想, 人 获得自个的存在,是由于共享了上帝的神性,由于共享了上帝的神性,所以成为 人 ,另一种讲法是上帝根据自个的原型创造了人,人是上帝的造物,上帝造人的时候让他共享了一部分神性,这样, 人 这种存在者就使自个和其他存在者区分开来。 黑格尔以为 人 有别于其他存在者是由于人能思维, 动物就不能讲出一个 我 字,只要人才能讲 我 ,由于只要人才能思维 .思维不是物质的一种功能,思维是一种判定的活动,不管 我 判定什么,是对自

11、个做肯定的判定抑或能否定的判定,都证明了 我 的存在,即笛卡尔的 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这一原理把思和物质对立起来,思维不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或者功能。笛卡尔以为 人 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存在者在于 思 ,在于理性,这个理性不是上帝给予的,由于上帝的存在没有办法证明, 我 能够怀疑一切,但不能怀疑 我 在怀疑这件事, 我 凭借自个的理性而存在,这是古代本体论到近代本体论的转变。 四、人的地位的转变和对理性的反思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给予笛卡尔极高的赞誉: 他是一个彻底从头做起、带头重建哲学的基础的英雄人物,哲学在奔波了一千多年之后,如今才回到这个基础上面。 这个基础就是认定人这种存在者之所以有别于其

12、他存在者就是 思 的能力。因而,在笛卡尔之前,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基本精神当中给予上帝的所有一切都直接给予人了,理性就是 人 自个的神性,或者讲 人 在这里就是 神 ,这也是欧洲近代以来人本主义的基本原则,人获得了最高的尊严,人是万物之灵,以前给予上帝的东西通通给予人本身,这是欧洲近代人道主义运动的主要原则,人类在这种运动中获得了近代的发展。 但这一次命运转换又产生一个新的问题,即人类中心主义,或者讲笛卡尔以来西方近代哲学原则就是存在论上的或本体论上的人类中心主义,人类凭借理性,以为自个是上帝,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主宰一切,以致失去了必要的谦虚态度。当理性主义兴起的时候,普遍欢迎这种态度,由

13、于这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态度。但现代人类正在遭到人本主义所造成的对存在的遮蔽给予的痛苦,即虚无主义状态,资本变成了支配现代人类文明的主要原则。近代以来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遭到海德格尔批判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作为一种存在者,直接的由于自个的理性而区别于所有其他存在者,他不是从更高层次的上帝那里获得自个的存在,他凭自个普遍的理性、先验的理性就获得自个的存在,这一点被海德格尔加以批判。但海德格尔并不是一个反人道主义者,他以为只要人类在存在问题上搞清楚迄今为止的一切人道主义归根到底都不是人道的,人类才能谈真正的、彻底的和根本的人道主义。 理性是自满自足的,由于它在自个的形式法则中自个完成自个,一旦脱离形式层

14、面,进入现实感性,就不能完成自个。理性是能够自个规定世界的,即海德格尔讲的意识的内在性,人类的意识能够被称为理性的话,就意味着全部真理都在它本身内部,先潜伏在那里。按黑格尔的见解,第一颗真理的种子里已经包含着全部真理的潜在形式,以后的现实历史经过的展开,不过是把潜在的逻辑的东西加以表现。所以在意识的内在性中,也就看到了 人 这样一种存在者怎样以为自个凭自个的内在意识就先天拥有一个世界规定,这种想法对造成现代人类状况来讲是致命的。 康德无法解释理性本身的起源,所以他假设一个上帝的理性,上帝的理性是直观的,不需要推论, 人 比拟有限,人不能像上帝一样看到所有真实的东西, 人 需要通过和外部事物给予

15、的感觉材料加以理性的形式做推论来展开知识,于是这种知识就包含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区分。所以人类的知识是一种推论的知识,上帝的知识是一种直觉的知识。康德以为,人类的认识条件具有二元性,一元是感官接收外部刺激的能力,另一元是理性本身的先验推论的能力,康德发现统一两者非常困难,根据康德哲学本身的结论, 人 是一个二元存在,一方面是现象界中的生物性存在,另一方面是理性本体界中的自私体的存在,这样一个二元分立在康德整个哲学构造中出现,康德并没有解决问题,而是把问题呈现出来,他提供了一种可能性,除非一定要假设 人 是上帝,或 人 从上帝那里获得过理性,否则无法讲明理性推论的能力本身来自哪里。由此可见, 人 的

16、这种双重存在一方面在意识的内在性里面,一方面又突破意识的内在性,在意识之外活动,这样一来,西方本体论现代转折的必要性就显现出来。 五、理性本体论到生存本体论的转折 存在不是知识的客体,由于存在是通过非存在的比拟给予我们,非存在不是知识的客体,所以存在也不是知识的客体,我们才能领会存在,领会是一种让存在本身显现的现身情态。 根据海德格尔的理解, 人 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存在者,获得作为 人 这样意义的存在就在于他听任存在显现本身。理性不是听任存在显现的,理性是规定存在者,以便支配存在者,即理性的作用是主宰外部世界。 由此可见,一种新的本体论的视域打开,人类在主宰外部世界之前已经领会存在,这即是基础性

17、层面,这个层面叫生存, 人 的生存先于认识,假使不生存,连认识的对象也无从获得。据此,假如把 人 作为一种存在者,认定他是理性的主体的话,那么这个主体本身封闭,对外进行规定,规定出各种事物,海德格尔以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事实上人类在有理性以及人类在规定事物之前已经在世界中和各种事物打交道了,打交道不是认识,而是生存。现代本体论的全部努力就在于重新认识被遗忘了的存在与真理的关联。 存在不是知识的对象,所以不是存在本身能够被认识,但在议论真理的时候,要通过对真理的言讲去干预存在,这即是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代生存本体论的要义所在。理性的认识是派生性质的,而真理蕴藏在原生的地方,海德格尔整个学讲重新对真

18、理性进行讨论,此刻的真理性就是站在生存这个意义上,人类生活在世界中,面对这个繁华的世界,必定有对存在的领会,这种领会就是存在的无遮蔽状态,是本真的、原初的真理,当人们听某人用一种严密的逻辑推论讲一套 真理 ,听后无法反驳,由于它是严密的,但在内心深处却知道他讲的全是虚假的谬论,这种判定的产生就是由于人类对原初的真理自有一种领会,这种领会不会被概念的推理、逻辑的演绎遮蔽。在艺术领域也是如此,海德格尔讲: 艺术是真理在作品中的自行置入。 人类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仅知足一种审美趣味,还领会到原初的真理,不同的人对同一件艺术作品有不同的领会,假如领会不到一件艺术作品的美,那只是由于这件作品的作品世界

19、和你的生存场没有关联。真理不是通过逻辑的推论进入内心,而是通过人类对存在的领会道来,在现代本体论转变中,人类必须认定理性的运作、功能、所实现的判定不是真理的居所,假如现代人主张科学的、严密论证的结果的知识才是真理所在的地方便犯了错误,即人类遗忘了存在。 现代本体论转折的意义就在于人在本体论上不应当采取人类中心主义, 人 称其为 人 不同于其他存在者,并不是他有理性,而是他作为存在显现本身,比理性能力更广阔的是存在本身,这个存在本身不是事物的物质性存在,而是物与人类的生存关联,在生存关联中才有世界之出现,这个世界不是概念的世界,而是领会存在而生成的情态,这便是现代本体论的路向。 以下为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 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贺麟,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8. 4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 上卷M.孙周兴,选编。上海: 三联书店,19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 文化交流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