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 “天下为公”的首义者?,东方哲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谁是 “天下为公”的首义者?,东方哲学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谁是 “天下为公的首义者?,东方哲学论文中华道德文明源远流长,不仅有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传统的主流学讲,还有曾经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幸中绝的非主流文化的墨子墨学。在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当下,墨子墨学 天下为公 以及 兼相爱 和 交相利 的 公德 伦理思想,作为传统道德文化的难得珍贵资源,值得进一步检视、传承和发扬。一、墨子墨学:出于儒而又别于儒的曾经显学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需要正本清源,通过比拟,以科学的态度和方式方法才能到达批判继承。如爱国爱民、公而忘私、见义勇为、身体力行、发奋图强、勤劳俭朴朴素、与人为善、乐善好施、一视同仁、言信行果等,这些关心社稷和努力践行的道德品质,人们习惯
2、归之于儒家的传统。其实,这些中华传统美德还缘自墨学的传承-汉代之后作为一种非正统或民间的道德文化流传。自古以来,对于 修齐治平 等 内圣外王 之道,包括对仁政的提倡及道德教育,儒墨两家是极为相近和类似的,而歧义之处更多地反映了儒墨两大学派的学术方向和文化价值。墨学的创史人墨翟生于孔子卒后与孟子生前十多年。在两大儒家之间,能够讲墨子是承前启后,但是出于 儒 而有别于 儒 ,另创了其 兼相爱 和 交相利 思想更为鲜明的墨家学派,一时间创始了中国古代学术争鸣新局面。墨子何以要背离儒家创造新学?其前提是春秋战国和诸侯纷争,时势为先贤们创造了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局面。据 (淮南子记载:墨子早年师从儒学,
3、因不满儒家的礼制和礼节的烦琐,劳民而伤财, 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但这一早期的记载或讲法还不够全面和深切进入,到底墨子所言的 夏政 是什么?还没有清楚明晰的论断。笔者以为,墨子告别儒家乃是由于与其在思想体系上发生了重大分歧。固然在社会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上,墨子开场与孔子有很多共同点,而不同于主张 以柔克刚 和 消极无为 的老庄道家,也不同于主张专制专制和 以法代教 的法家。墨子同样主张仁义道德,忧国忧民,有入世进取和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但是,面对社会陷入 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 (战国策 书录的局面,在怎样选择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方式方法上,墨子却构成了自个的思想主张。墨子
4、断定:儒家的 私德 伦理及其弊端,与其以天下正义和福利为目的追求的 公德 伦理截然不同,所以墨子明确提出了 非儒 .墨子墨学更富有一种科学精神和公共意识,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观念构成了继承和批判的关系。在数学、力学、光学、工程科学等方面,墨子均有深切厚重的基础和重大建树。在墨子墨学的宏大体系里,蕴育着远大的学术理想,它试图揭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存在的一种内在和必然的联络。其 兼相爱 和 交相利 两大理念,可视为这一体系的最高程度的概括。而 天下为公 正是墨子墨学公德伦理的思想基础,也是 兼相爱 和 交相利 理念或原则的基本前提。二、墨子还是孔子,谁是 天下为公 的首义者?天下为公 的概念
5、,一般可追溯至汉儒经典文献 (礼记,华而不实 礼运 篇有两节均假孔子之言,描绘叙述了 大同 与 小康 两种社会形态: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单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
6、,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若搁置一下两种社会形态的详细内容,考察华而不实 天下为公 和 天下为家 两个概念,到底是 天下为公 还是 天下为家 ?以及何为 天下为公 ?正是墨学公德伦理与儒家私德伦理的理论分野。笔者以为,固然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创立了仁学思想体系,但仍未摆脱传统儒家已有的家庭形式和 私德 伦理构造。仁学适应的还是以血缘亲情为基本关系的私人生活领域,以及家国一体的封建专制构造,所以其价值观主要在维系血缘亲情和宗法制度的人伦关系。在 天、地、人 三才道德关系中,传统儒家最注
7、重人伦一维,而且是以家庭为核心的 五伦 关系。在这里基础上,强调将 仁、义、礼、智、信 等 五常 道德贯穿于 五伦 之中。而墨子墨学以 天下人 主要是平民劳动者为视角,主张人际平等的 兼相爱 和 交相利 ,以及 修身 尚贤 非攻 尚同 等 公德 伦理及价值观和方式方法论。看起来,墨子提出 兼相爱 和 交相利 ,与孔孟儒家的 仁爱 或 仁义 ,都是提倡人们要相亲相爱和一视同仁。但 兼相爱 者,贵在一 兼 交相利 者,实为互利,即天下所有之人,不管亲疏远近、强弱多寡、上下等作一比照,可见墨子才是 天下为公 的倡导者和首义者-深切进入而全面地阐释了 天下为公 的涵义.不过,需要指出的是, 礼运 篇的
8、 天下为公 是经过儒家解释和发挥的。而墨子的 天下为公 这一基本理念,主要是作为 兼爱 及公德伦理的思想基础,并不等于讲墨子就倡导具有理想化色彩的 大同 社会。把 天下为公 与 大同 社会联络起来,其实还有理念与实践在形而上和下的层次分别。毋庸置疑,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应是墨子亲士、修身及兼爱的应有之义;而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乃是墨子 是以老而无妻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 (墨子 兼爱下的翻版。笔者以为,墨子这些阐述旨在对于 兼爱 交利 和 天下为公理念的阐释,而不是对 大同 社会的详细刻划,由于墨子墨学还有着与孔孟儒家绝然不同的义利观和人性论
9、,其伦理思想既非主张大公无私,也不赞成自私自利。墨子的 天下为公 思想观念虽以 夏政 为指称,但是主张社会进步和向前看的。而中国历史上的 大同 社会,是一种 大公无私 式的理想的社会形态,主要是经过后儒或后墨包括道家的想象和发挥,对古代这一似曾有过的原始氏族社会的详细化描绘叙述。三、弘扬墨子墨学,坚持 天下为公 的社会本体论而墨子是通过 天志 和 法仪 思想来揭示其 天下为公 的理论来源的。针对儒家只能效法君、亲、师的传统法则,墨子以为:天下人伦社会, 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 (墨子 法仪就是讲,在怎样理解人与社会、制定准则和有效治理的问题上,墨子以
10、为儒家所提倡的私德伦理,诸如 三年无改父之道 ,以尊卑方式效仿和继承君、亲、师为标志的传统法则孝道和人治是不符合天之原理的。那么,要治理社会人们应该诉诸于什么?这就是要追溯至 天志 ,即为 天 所固有的本意或运行的法则。墨子以一种拟人化手法,将 天 描绘为能兼容万事万物的系统,无偏无私,并具有神秘的气力:天下万物俱备和各得其所。华而不实,每个人都为 天 之所有的,而 天 对于天下所有人物都提供了衣食。自然而然,天下人组织成了一个个的家庭、乡里和国家。而国家 包括百姓、士人、三公、天子虽有大小和强弱,但都是天下的国家;人虽分为不同姓氏、家庭和长幼、贵贱,但都是天下的臣民,它们都是平等的。这都反映
11、了上天的意志-天下为公。之所以要 尚贤 和 尚同 ,也就是要顺乎天意,由于天地运行存在不为人的意志而转移的规律,人们必须根据天之运行的规则活动。墨子还警告讲: 夫既尚同于天子,而未尚同乎天者,则天灾将犹未止也。 (墨子 尚同中既然 天 是如此 无私 和 博爱 ,那么天下人就不得互相交恶,必须遵守 兼相爱 和 交相利 以及一视同仁的平等法则。可见,墨子的 天 和 天下 观,不仅阐述了 天下为公 的基本理念,回答了什么才是他的 夏政 ,还揭示了一个基本原理:人来源于自然,必须根据自然的规律和法则活动行事。还需要十分指出,墨子的 天志 不同于传统儒家的 天命 . 天志 与 天命 固然都是强调生命的本
12、源及其神秘性,富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但前者肯定人的努力和作为,而后者否认人的努力和作为。所以, 天命论 以为人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孔子讲: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论语 季氏所以人只能 顺天由命 .墨子直截了当地指出,儒家宣扬的 天命论 是谓不仁不义: 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治则治,命乱则乱,命 寿 则 寿,命 夭 则 夭。 命, 虽 强 劲 何 益哉? 其目的无非就是:在上能够不积极作为而推卸责任,在下能够放弃争取和努力,任由封建社会和宗法礼制的秩序布置。而墨子的 天志 主要在于强调自然而然的规律性和有序运行的法则,人们必须遵循这些规律和法则并做出自个的努力。
13、否则,我们就很难理解墨子一方面坚持 天志 和 法仪 ,而另一方面却强调 非命 和 非儒 ,并鼓励人们担负起人的职责和发奋图强,批驳孔孟儒家既然强调 天命 为什么还要劝人努力学习的自相矛盾。由于孔孟虽讲一视同仁,寄希望于人的道德人格确实立和物质生活的均等化,所谓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 季氏。事实上,在君臣父子等级森严的礼治秩序下,这一主张如同海市蜃楼,是没有基础也是不现实的;而墨子诉诸于 天志 ,主张 兼相爱 和 交相利 的天下之义,是对 天下为公 之公德理念及其方式方法论的总体方面的阐释。所谓 兼相爱 和 交相利 ,概括起来就是一种以平等的原理和原则处理好天、地、人之间关系的
14、公德伦理及其法则:天下所有人都是也应当是平等相待与和平共处的。 兼 乃兼容并蓄,视人如己,在同一整体中不能够尊卑好恶区别对待。即人际之间均应做到平等相待和互助互利;而非 别相恶 ,即将自个与别人敌对地看待,或 亏人利己 ,或利用势力掠夺和奴役别人。因而墨子创立的公德伦理乃是一种公平正义理论。如墨子所言: 义正者何若?曰: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 (墨子 天志下不可否认,在古代中国,这一正义观念即使是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具有先见之明且难能可贵的。所以,假如缺乏对墨子墨学 公德伦理 的深切进入考察,那么就容易导致针对 天下为公 的理念作出非墨化的理解:一是 大公无私 论,即从社会本体论上将 公 与 私 作为对立面,主张以公灭私,陷入 大同 社会的理想主义;二是 一家王朝论 ,即家国一体的专制构造,所谓 溥天之下,难道王土,率土之滨,难道王臣 (诗经 小雅 北山,它们都能否认属于人民的个人利益。因而,要克制有史以来传统儒家文化重 私德 而轻 公德 梁启超语的影响,坚持 天下为公 而非 天下为家 ,墨子墨学的公德伦理思想确是一份难得珍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在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当下,值得继承、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