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下英语翻译时汉语谚语对对等的翻译策略探讨,英语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文化下英语翻译时汉语谚语对对等的翻译策略探讨,英语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跨文化下英语翻译时汉语谚语对对等的翻译策略探讨,英语论文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跨文化下英语翻译时汉语谚语对对等的翻译策略讨论 英语谚语翻译论文范文:跨文化下英语翻译时汉语谚语对对等的翻译策略讨论 内容摘要:谚语是民间流传的简练而固定的语句, 经常是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深入的道理。其特点在于民间流传和含有明晰的哲理性, 且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普遍的认同性, 既能够是历史经历体验的总结, 道德规范的倡导, 可以以是前车之鉴的教训。英语和汉语中有的谚语在形式和意义上是对应的, 在翻译时可用对等的汉语谚语去翻译。 本文关键词语:跨文化; 英语谚语; 翻译; 意蕴; 作者简介: 付艳丽
2、 1981- , 女, 河南新乡人, 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谚语 Proverb 是群众中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谚语是人类生活体验的累积, 但凡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类社会, 在其日常生活中, 均会使用这种特殊语言。这种特殊语言, 充分地反映着人类社会的关心照顾、感受、知识、经历体验、特性。多数是人民群众长期生活和斗争经历体验的科学总结1.翻译工作者除把握两种语言外, 还应具政治文化、行为文化、道德和美学文化及经济文化等知识语言中浸透着社会意识和文化传统, 因而, 如不了解外国的文化传统, 也就不了解外国的语言文化。因而在一种语言文化中不加解释就能理解的事物, 十分是在语际转换之时,
3、若在另一种语言不加以讲明, 就容易产生可译却不可理解的问题, 而这就产生了翻译结果之可译性和可理解性的不完全相等。 一、英语谚语翻译的意蕴与特征分析 谚语虽是一句句简短的话, 但是华而不实包含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 只要准确理解其意思才能进行翻译。因而理解是翻译的前提。同时, 不完美的表示出也将成为谚语翻译的败笔。谚语的翻译不仅要保持原文的意思和风格, 还要符合译文的语言习惯, 更要简练。因而, 在准确表示出了原文的意思之后, 还要仔细推敲进行适当的修饰, 以到达通畅、优美、得体2.俗言、谚语, 是普遍流传的话, 为多数人了解、所惯用的, 在语言生活当中是最受众人欢迎的。由于义理深入, 语词简
4、明, 雅俗共赏, 尤有助于谈话的兴趣, 每一句俗话、谚语, 都会博得群众的认同。谚语是人类于各时期所累积下来的实际观察以及日常经历体验的成果, 为了便于保存和传达, 乃自然地以一种具有意识、简短、平衡、和谐、机灵诸特征性的便于记忆的语言表示出出来, 以作为人类推理、交往以及行动时候的一种标准。 有时, 英语谚语在汉语中无法找到对等的谚语表示出法, 采用直译法又不能表示出其真正的含义, 就只能根据英语谚语的主要意思进行翻译, 这时, 原语中的词性、词义、构造等概念性因素难免需要做些调整和引申。这里的意译转换法即指这样的情况。当然, 前面对等翻译法在某种意义上讲, 也是意译转换翻译方式方法的一种。
5、不同的是:对等翻译法强调了谚语形式和表示出效果的对等, 而意译转换法侧重谚语本身含义的转换和引申3. 二、跨文化语境下英语谚语翻译的策略 一 对等套用翻译法 谚语是集人类实际经历体验之结果, 发展为美丽俏皮的扼要言词, 于日常谈话中能够公然使用, 藉以增加发言者论点的理由或效力, 而规定凡人的行为, 或事件之当否的人人口头上常讲的一种短语。促使不同语言可译的一个重要前提是, 由于语言本身是开放的, 它就像一个宏大的海绵体, 随时吸收新的信息和新的文化沟通, 同时, 也让它在不同民族里逐步地进行文化、融合, 产生其语言的影响力。 比方,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6、indeed. 患难见真情。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 Never too old to learn, never too late to turn. 亡羊补牢, 为时未晚 .Good for good is natural, good for evil is manly. 以德报德是常理, 以德报怨大丈夫。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 谁笑到最后, 谁笑得最好。 Like father, like son. 有其父必有其
7、子 等等。因而, 人们常讲, 谚语是一个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不同民族的谚语既具有一定的共鸣性, 又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这也是人们在翻译谚语时经常感到困难重重的根本原因之所在4.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的快速发展及文化的融合, 如今界定不可译的字词, 讲不定将来能够求得翻译的方式。换句话讲, 如今被确立的字词义理, 将来也许会被另一种新的翻译方式方法取代。而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即是处在这样不稳定的关系里渐渐发展, 随着翻译理论不断推陈出新及译者的翻译实务经历体验增加, 可译和不可译已经不像从前那么不可调和, 双方已经逐步朝相互融合的新阶段迈进。一个语言的事物若能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对应物, 即可称之为
8、可译性, 但是可译性并不代表译入语读者能够完全了解原文所要传达的信息, 也就是讲可译性不等于可理解性。 二 直译完善法 人类思维的基本活动及一般特征是一样的。即便是不同民族, 也会有一样或类似的生活经历体验、身体构造、生理需要 等。所以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民族在思维逻辑上会产生很多共通点, 使得各种语言也都具有可理解性, 成了不同民族之间语言的沟通和翻译的基础。主张语言和语言之间可译的人就是支持这样的论点, 任一民族既然可使用该语言表示出该民族的既有的事物, 同样的, 对于其他民族新的事物也能够用该族的语言去表示出, 而且这样沟通的经过也显现了语言和语言之间的可译性。 谚语是通俗的、普遍的社会及民
9、族文化的结晶。所谓通俗, 是指语言表示出的群众化,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用语通俗, 一听就懂;二是意义通俗, 深切进入浅出。每一句谚语都是根据前人的智慧与经历体验累积而成的, 所以我们叙述讲理用谚语来取代举例, 有时反而更具讲服的气力, 举例无法用三言两语讲完, 而且还要求得到群众对事理的普遍认同。假如讲出谚语, 它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得到人们肯定的真理, 因而一讲出来, 大家也就心服口服了。比方, 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译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译成 良药苦口利于病。 既具体表现出了词义
10、的补充和简约, 也具体表现出了英汉谚语形式的补充和简约5. 三 意译转换法 关于不可译的问题的讨论, 往往从绝对的对等, 而不是从相对的对等着眼。假如有人坚持以为翻译决不允许发生任何信息流失的情况, 那么很明显不仅翻译不可能, 一切沟通都是不可能的。没有一种沟通 不管是同语的语际或同符号的 能在进行中不发生一些信息的流失。即便在专家间讨论一个属于他们本身专业领域的题目, 他们相互之间的理解恐怕也不会超过80%. 有时, 英语谚语在汉语中无法找到对等的谚语表示出法, 采用直译法又不能表示出其真正的含义, 就只能根据英语谚语的主要意思进行翻译, 这时, 原语中的词性、词义、构造等概念性因素难免需要
11、做些调整和引申, 这里的意译转换法即指这样的情况。当然, 前面对等翻译法在某种意义上讲, 也是意译转换翻译方式方法的一种6.不同的是, 对等翻译法强调了谚语形式和表示出效果的对等, 而意译转换法侧重谚语本身含义的转换和引申。除此之外, 既然是转换和引申, 就包括了词性、词义、构造以及风俗习惯等多方位的变换。比方, 英语谚语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如译成 小洞不补, 大洞吃苦。 则为意译转换, 若译成 及时一针省九针 , 就成为直译完善法了7. 总之, 很多译者在翻译英语谚语时, 喜欢找那些意思与之类似或相近的汉语成语来作其译文, 这种做法当然无可非议, 但有时由
12、于中国和西方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内涵, 所以其成语和其谚语的意思并非一模一样, 毫无差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还是给出愈加恰当准确的译文为好。 以下为参考文献 1齐季。翻译特性视阈下汉语谚语英译探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1 :114-116. 2段新苗。小议英语谚语的设格修辞及其翻译技巧J.海外英语, 2021, 21 :1-2. 3王慧杰。外国文学作品中谚语的理解和翻译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1, 5 :114-115. 4张继萍, 揣琼。英语谚语翻译中文化特点以及策略探析J.语文学刊 外语教育教学 , 2021, 1 :73-75. 5董晶, 刘亚楼。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方式方法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21, 1 :100-103. 6张继萍, 揣琼。英语谚语翻译中会话含义的推导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21, 4 :117-119. 7俞毅成。英美文学作品中谚语的传神效果与翻译研究J.语文建设, 2020, 9 :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