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异的考验》英译本介绍该著作的内容,应用语言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异的考验》英译本介绍该著作的内容,应用语言学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以(异的考验)英译本介绍该著作的内容,应用语言学论文1 引言 法国现代着名翻译学者安托瓦纳 贝尔曼(AntoineBerman)的(异的考验 :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与翻译(The Experience of the Foreign: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inRomantic German ,1992 ;下面简称 (异的考验 )是文章。 在这里文中贝尔曼在译界初次提出了 翻译伦理 、 翻译动机 、 翻译(心理)解析 等概念。除此之外,贝尔曼提出翻译史、翻译伦理、翻译解析,以及翻译与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当代翻译考虑的四个轴心。全文主要阐述了翻译史的功能,揭露了翻
2、译附属地位的根本源头(即翻译的文化复原目的与伦理目的之间的内在冲突),翻译动机与翻译伦理之间的关系以及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等。 通过以上阐述,贝尔曼旨在使翻译(研究)获得应有的尊严,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从 隐形 走向 显形 。 前言 扼要地介绍德国浪漫派的主要代表如诺瓦利斯(Novalis)、F. 施莱格尔(F. Schlegel)、A. W. 施莱格尔(A. W. Schlegel)及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等的翻译理论,同时将他们的理论与同时代的赫尔德(Herder)、歌德(Goethe)、洪堡特(Humboldt)及荷尔德林(H?lderlin)等的进行比拟。详细而言,贝
3、尔曼在这里阐述了六方面内容 :1)德国浪漫派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2)浪漫派翻译考虑的显着特点 ;3)在浪漫派纯思辨性的理论框架中,翻译活动与详细的翻译实践及与语言的关系 ;4)浪漫派对可译性的理解 ;5)浪漫派翻译理论的意义 ;6)对浪漫派翻译理论进行研究的价值所在。 主体共有十一章。文章中提到的一般意义上的翻译的历史性(historicity)(Berman, 1992:29)问题。贝尔曼以为,在德国,路德的、福斯(Voss)的荷马、荷尔德林的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等都属于历史性译作。这些译作发端于一个历史性土壤 对路德来讲,是重构与的关系,重释信仰 ;对福斯与荷尔德林而言,则
4、是加深与希腊的联络。贝尔曼进而指出这些译作通常只能是复译,由于只要复译才能超越 调解式翻译 (mediating translations)简单的跨文化交际的樊篱,展示翻译的一种 纯粹历史气力( pure historic power of translation()Berman, 1992:30)。最后,贝尔曼指出,路德的翻译在德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史及翻译领域上划出了一条分界限,他的翻译表示清楚 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的构成和发展能够、而且必须通过翻译的途径,也即,通过与他者之间的一种剧烈的、审慎的关系而到达( Berman, 1992:32)。 片段。片段是诺瓦利斯写给A. W. 施莱格尔的
5、一封信。首先,贝尔曼以为此信表示清楚浪漫派对翻译的考虑与他们对 诗 的独特理解密切相关。接着,通过梳理浪漫派的相关观点对诺瓦利斯信中所讲 今日的德译莎剧要优于英语原着 (Berman, 1992:105)一句进行解释,贝尔曼讨论了浪漫派对于原作、翻译及批评三者之间关系的观点 :浪漫派以为翻译优于原作、而批评又优于翻译。片段来自诺瓦利斯的一篇名为 花粉 (Bl tenstaub)的文章,贝尔曼在这里着重讨论了该片段中诺瓦利斯所提到的 翻译类型三分讲 诺瓦利斯以为有三种翻译类型,即语法翻译、转化翻译和神话翻译(translation is wither grammatical, transform
6、ing or mythical)(Berman, 1992:111):语法翻译是普通意义上的翻译,它唯一的目的是传达原文内容和大致相貌 ;转化翻译则易流于成为一种滑稽的模拟,就像博尔格(Burger)用抑扬格翻译的荷马、蒲伯翻译的荷马,以及整个法国的翻译情形那样 ;在神话翻译中,译者须将自个的感受和思想融入原文中,进行 诗化 的自由创造。神话翻译是 诗学和哲学精神的统一 (Berman, 1992:113),因而是最高境界的翻译。贝尔曼分析的片段是布伦塔诺(Clemes Brentano)的作品(哥德维(Godwi)中的一段哥德维本人与玛俐亚(Maria,诗人-叙事者)及哈伯(Haber,意大
7、利诗人阿里奥斯托(Ariosto和塔索(Tasso)的 理性主义 译者)三者之间关于浪漫主义本质的对话。通过梳理此片段,贝尔曼比拟了布伦塔诺和诺瓦利斯在关于诗与翻译的话题上的一样及相异点,并揭示了Brentano 的观点怎样使浪漫派的作品可译理论变成了不可译理论。通过回首这三篇片段,贝尔曼总结出浪漫派翻译思想的基础是以为一切经过思维异化的、富有 诗性 色彩的转换活动(包括文学和艺术批评等)都是翻译,这与普通意义上的语际间翻译的概念显然不同,且具有思辨性,因而,贝尔曼将浪漫派的翻译思想称为 思辨性翻译理论 。 与诺瓦利斯创造的一个新词 人作 (facture,指自然的对立面)具有同等的地位 它们
8、都强化了自然语言。接着,贝尔曼梳理了A. W. 施莱格尔关于诗的语言(即 非自然语言 )的可译性问题的观点 :A. W. 施莱格尔以为 语言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人类精神的再生产,后者 赋予了语言整个再现的机制。 因而,在诗歌中,有些已经构成的东西得以再次构成 : 诗采用形式的能力就像精神通过反思(reflection)不断回归自个的能力那样无限 (Berman, 1992:133)。贝尔曼以为此段话论证了A. W. 施莱格尔以为 一切诗均可译 的观点。至此,贝尔曼以为A. W. 施莱格尔的 诗的本质是形式 及 一切诗均可译 的两个主张的提出在翻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并且正是基于以上两个主张,
9、A. W. 施莱格尔提出了他的 翻译一切 的意愿(豪情)。最后,贝尔曼指出,固然 A. W. 施莱格尔宣称要 翻译一切 ,但浪漫派的翻译还是有所选择的,不过, 翻译一切 的意愿与选择性原则二者辨证统一,二者并不矛盾。 讲稿是德国当时唯一的有系统性、有方式方法论的翻译研究(Berman, 1992:144):有系统性,是由于施莱尔马赫寻求在整个理解领域为翻译划定一个范围,由于施莱尔马赫以为只要通过这种递进式地排除 非翻译行为 ,我们才有可能进一步检视现存的翻译,而后创造一个翻译的方式方法论 ;有方式方法论,是由于对于施莱尔马赫而言,问题的关键不仅仅是在定义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更是要推论出可能的翻译
10、方式方法。接着,贝尔曼便重点讨论了施氏的两大翻译方式方法 译者要么尽量让作者不动,将读者推向作者 ;要么尽量让读者不动,将作者推向读者 (Berman, 1992:146)。贝尔曼以为施莱尔马赫的考虑代表了当时整个时代(除荷尔德林之外)对翻译经历体验考虑的一个高度,与之相比,洪堡特的翻译思想并未增添过多有价值的观点,除了后者清楚明晰地追溯了人文主义翻译理论的局限性(贝尔曼以为只要荷尔德林超越了这种局限性)之外。大概情况起来,贝尔曼以为洪堡特主要有下面奉献 :1)将翻译理论与语言理论联络起来,考虑在某种程度上不可言表的东西 思维与语言的亲密关系 ;2)阐述了翻译对语言的积极功能,以为翻译促进了语
11、言的 养成 (Bildung),使语言的指示力和表示出力得以扩展(Berman, 1992:153);3)以带有德国古典主义特色的寥寥数语,明确、且如歌德和施莱尔马赫那样有力地定义了什么是翻译的 忠 (fidelity) 一种既避免 法国 式做法又不至于成为粗糙的 字面化 的 忠 的概念(Berman, 1992:154)。最后,贝尔曼总结道,通过要求译文要让读者感到异质性(the foreign)而非怪异性(strangeness),洪堡特实际上定义了古典主义翻译的界线 将德国古典主义(及德国浪漫派)与荷尔德林区分了开来。 首先介绍道,荷尔德林关于翻译的着述虽不多,但都很有分量,且主要围绕
12、民族 与 异域 之间的关系而展开(Berman, 1992:158)。贝尔曼接着梳理了荷尔德林的翻译思想,以为荷尔德林的翻译思想主要基于他对诗的语言(poetic language)(Berman, 1992:158)的认识,并且荷尔德林自个的翻译实践中也具体表现出了这种语言的特性 :一方面融入了希腊语要素,另一方面又融入了本土语要素(尤其是他的家乡方言);同时,荷尔德林在译文中既追溯出发语又追溯目的语的词源,旨在恢复有着多种方言根基的共同语言的表示出力。贝尔曼以为以上做法让荷尔德林的诗歌翻译兼具透明、清楚明晰,和贞洁、纯净的双重特性 ;同时,H?lderlin追溯词源的做法是 回归自然语言和
13、征用异族语言(即希腊语)的双向运动 (Berman, 1992:160),拿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关于诗歌 忆 的两个词来讲,就是既是一种 异的考验 (Berman, 1992:160),也是一种 自我的实践 (Berman, 1992:160)。从微观来看,贝尔曼以为荷尔德林的翻译无论在句法层还是在词汇层都采取了一种极端直译的方式, 几乎到达了荒唐的程度 (Berman, 1992:159),这使得他的翻译有种不折不扣的、狂暴的古语色彩。但贝尔曼提醒道,正是这种翻译,使翻译 自荷尔德林开场,成了冲突与相融的结合,也正是这种概念下的直译赋予了荷尔德林的翻译以全部的意义。
14、最后,贝尔曼评价道,荷尔德林的翻译具有 历史性 ,由于它们恰到好处地蕴含了与异域语言和异域作品之间的融合和区分的关系(Berman, 1992:171-172);同时,也正是由于这种历史性,荷尔德林的翻译既显得传统,又构成了西方翻译当代意识的基础。 结论 这里包含两节内容 :章的布置大抵以时间为序,以浪漫主义思潮的发展为主线,内容详略得当。从奠定德国 异化 翻译传统的路德翻译开场,到影响浪漫派并成为浪漫派先驱的赫尔德的翻译思想,到代表古典主义高峰的歌德的翻译考虑,至耶拿浪漫派的思辨性翻译理论,再到继承和发展了浪漫派早期思想的施莱尔马赫以及洪堡特的翻译思想,最后到其译作既具体表现出 异的考验 又具体表现出 自我的实践 之双向运动的荷尔德林的翻译考虑,全书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德国浪漫主义文化背景下异彩纷呈的翻译思想画卷。 当然,本书也存在某些瑕疵。例如,本书在 前言 章布置所遵循的内在逻辑。从这个角度讲,本书书名副标题中的 Romantic 又应理解为广义上的浪漫主义/派,而非贝尔曼在全书中所指向的狭义耶拿浪漫主义/派。对于这一点,贝尔曼全书并未做任何讲明,这似乎有点令人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