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渠灌区发展制约因素及可持续发展建议,农田水利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集渠灌区发展制约因素及可持续发展建议,农田水利论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辛集渠灌区发展制约因素及可持续发展建议,农田水利论文辛集渠灌区从属河北省石津灌渠三干渠系。 1977 年 7 月,辛集市时称束鹿县沥涝成灾,为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原、县调动全县气力,进行了以 改土治水 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在石德铁路以南地区,废除了原来的排灌渠系及建筑物,改排灌分开的自流灌溉渠系为排灌合一的提水灌溉渠系。 自 1978 年冬至 1979 年春,共改造耕地 41.14 万亩,新挖各类渠道 714 条,新建支渠以上建筑物 565 座,构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化方格渠系网,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环境,为促进农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制约灌
2、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灌区至今已经运行了三十多年, 期间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对灌区和灌区农业的长远发展特别不利。 这些问题主要表如今下面方面: 2.1 工程老化失修严重 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投资机制,资金投入严重缺乏,据调查,灌区内 60%以上的干渠工程和 80%以上的支斗工程存在程度不同的老化失修问题,半数以上的工程老化失修严重,不得不带病运行。 渠道淤积加大了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降低了渠道输水能力和渠系水利用系数,制约了灌区效益的充分发挥。 2.2 效益面积衰减严重 灌区控制的耕地面积 1978 年为 41.14 万亩,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衰减至 28.7 万亩, 而最近几年的实际效益面积一直
3、维持在10 万亩左右。 据分析,灌区面积衰减的主要原因是:首先,渠水灌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灌区的灌溉水源来自岗南和黄壁庄水库,水库的蓄水主要依靠天然降水。 受天然降水随机性的影响,水库的蓄水量在不同的年际差异不同很大,致使渠水灌溉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而,在地下水源相对较好的地方,如石德铁路以南的中部地区,一些原来利用渠水的村庄和农户,开场打上了机井,逐步放弃了渠灌,改用井灌。 其次,由于工程老化失修严重, 降低了渠道的输水能力和建筑物的调控水能力,加大了水量损失,延长了放水时间。 由于水量缺乏和输水不及时,导致部分村庄和农户停止了渠灌而改用井灌。 3 对灌区今后发展的几点建议 农业
4、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做后盾。 渠水灌溉对于保障该地区农业的稳产、高产,促进农民群众增产增收,维持地下水的动态平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现就怎样解决灌区当前面临的问题和灌区今后的发展提出下面建议。 3.1 大力建设节水型灌区 河北省是水资源特别匮乏的省份, 人均水资源量 307m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辛集市的水资源短缺状况更为严重。根据(辛集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成果,辛集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22m3,属严重缺水地区。 农业是第一用水大户,用水量占 80%. 因而,发展节水农业,建设节水灌区,对于缓解水危机,维持水资源平衡具有深远
5、意义。 笔者以为应该从两个方面做好灌区的节水工作。 一是完善投资机制,加强工程建设,逐步推广节水灌溉。 当前灌区各级渠道总长 800 余 km,且全部为地下渠,华而不实已衬砌渠道长度缺乏 30km. 灌区的土壤以轻壤质砂土为主,浸透性较强。如全部衬砌,灌溉水利用系数将由如今的 0.415 提高到 0.600,年可节水 2400 万 m3,效益特别显著。 由于当前的水价未到达成本水价,水费收入较低,无法提取工程折旧费和工程维护费。 因而,从灌区农业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国家和地方应加大资金投入, 并逐步建立合理有效的投资机制,大力施行节水工程。 二是调整种植构造,大力推广高效节水作物,充分发挥
6、单位水量的效益,走低成本运行,高效益产出的路子。 3.2 立足现实,优先利用地表水 根据(辛集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成果,我市渠灌区集中在区和区,即处于微咸水区和半咸水区,地下水质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灌区内已停灌的传统的渠灌村,由于连续多年不使用渠水,单纯依靠地下水灌溉,农作物产量有所下滑。 据调查,粮食亩产普遍比原来减少 50-100kg. 不仅如此,由于连年干旱,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造成机泵频繁更换,功率越来越大,而出水量明显缺乏。 一方面加重了农民群众的负担,另一方面加剧了地下水环境的恶化。 因而,单纯依靠井灌,对农业的长远发展特别不利。 固然渠水灌溉受水源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渠水具有
7、水质好、水温适宜、内涵修养土壤等优点,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作物品质、增加土壤肥力等特别有利。 而且,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施行,水库可置换出更多的水量用于农业灌溉,灌溉水源将进一步得到保证。 因而,在地表水源充足的时候,优先利用地表水。 只要当地表水缺乏时,才用地下水来弥补缺口。 4 结论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农业的命脉,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无论农业发展到何种程度,产业构造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水利的这种基础功能是不会改变的。 正是基于这种功能,水利在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中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社会效益具体表现出出来的,如灌区群众的增产增收,灌区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等。 而且,这种效益是宏大而长远的。 因而,迫切需要建立适于灌区良性发展的运转机制,加强灌区的服务功能,为农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