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可持续发展经济学领域理论名目的清理与整合,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义可持续发展经济学领域理论名目的清理与整合,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广义可持续发展经济学领域理论名目的清理与整合,可持续发展论文自上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资源基础的不断削弱和生态环境的渐趋恶化,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全人类的共鸣。顺应这个潮流,广义可持续发展经济学领域也涌现出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节约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循环经济学等十余种理论名目。这些理论固然宗旨一样,但互相之间时有纷争,内容体系更是交相错杂,颇多参差。这种纷繁扰攘、旗帜幢幢的景象,在学术的角度不利于构成一个严谨、规范、有序的理论体系,在学者的角度不利于学科发展气力的统合,在学科的角度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这一足以替代传统主流经济学的新兴学科的成熟和学科地位的
2、提高。因而,厘清上述各种理论名目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理论整合,就显得尤为迫切了。 一、广义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主要理论分支的缘起和现在状况 我们先按产生的时间顺序扼要梳理一下广义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主要理论分支的缘起和近况(本领域中绿色经济学、和谐经济学、科学发展经济学、低碳经济学、气候变化经济学等提法或者在严肃的学术研究中已不流行,或者学术影响很小,或者理论内涵相对较窄,故下文对这些理论名目略而不管)。 1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亦可简称环境经济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环境、自然资源的关系,尤其致力于在微观层面探寻解决环境污染和实现资源有效利用的经济学原则和方式方法。在广义可持续发展经
3、济学各理论分支中,该学科出现最早,理论体系也最为成熟完备。该理论由自然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两部分内容组成,前者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后者产生于上世纪50、60年代,两部分内容能够分列,可以以合并成一个体系。历史地看,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是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自然延伸,它以福利经济学、外部性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在分析技术上侧重于成本收益分析,在政策实践上既重视管制,也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早期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仍然主要地以效率为核心,缺少可持续发展观所必需的广阔、长远的研究视野和方式方法论上的整体观、系统观,其自觉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色彩并不明确。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确实立,晚近的环境与自然
4、资源经济学已自觉地将其分析置于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其理论成果与广义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其他理论支流也出现了明显的融合趋势。 2生态经济学 一般以为,生态经济学是一门以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生态经济矛盾、实现自然生态经过和社会经济经过的和谐统一为任务的新兴学科。该学科产生的标志是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博尔丁(KennethEBoulding)发表的一篇名为(一门新的科学 生态经济学的讲话稿,同年博尔丁还发表了该学科的奠基性论文(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此后,经过20世纪70、80年代悲观派和乐观派关于世界前景的论争以及其后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球确实立,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不断成熟
5、,其学科地位也得以稳固并不断提升。在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于1980年8月初次提出开展生态经济研究、开创建立我们国家生态经济学的建议,自那以后该学科逐步遭到国内学者的重视并获得长足发展,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实践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与国外生态经济学的发展水平相比,国内生态经济学学科建设的立意还不够高,很多学者都把生态经济学当作一门用主流的经济学理论与方式方法来解释和解决生态环境特殊领域问题的应用性学问,而没有能像国际上那样将生态经济学置于传统经济学取代者的位置。另外,国内学界在生态经济学的学科归属、基本假设等基础性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同认识,再加上近年来相邻学科的发展对生态经济学发展空间的侵蚀和
6、挤压,使国内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于国际生态经济学迅速发展的步伐。 3节约经济学 上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报开拓了 节约经济学 专栏,后在这些专栏文章的基础上,由勃 伊 戈斯捷夫和阿 法 鲁缅采夫主持编写了(节约经济学一书。该书主要是围绕苏共二十六大提出的集约化发展经济的任务,阐述了经济节约在社会生产中的意义和重要性。在国内,经济学家黄铁苗在1989年提出创立节约经济学的设想,明确节约经济学 就是一门以浪费为研究对象,分析浪费根本源头,探寻节约途径,揭示节约规律的科学 ,其学科宗旨在于通过 研究社会再生产总经过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节省,以揭示节约规律,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次年
7、,该学者主编出版了(节约经济学一书。与前苏联的同名著作仅注重生产经过中的节约不同,该书将对节约的考察扩展到社会再生产总经过中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所有四个环节。但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该书并未将对节约的讨论置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背景下,而仅限于一般性地讲述浪费与节约问题,其对节约的研究多针对体制性浪费,资源节约只是该书所讲的各种节约中的一个方面。在这之后的整个90年代,有关节约经济或节约型社会的研究相对较少,相关研究的大量涌现主要是在2003年10月中国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后,并在2005年发布有关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文件后到达高潮。由于这后一个时期的研究均是在可持续发
8、展的话语背景下展开的,其研究重点也主要集中于环境资源的节约方面。 4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发育并最终在全球得以确立,在这里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于90年代初产生并发展起来。一般以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一门在 生态 经济 社会三维复合系统 的背景下讨论可持续发展实现条件和途径的一门新兴学科。国际上,著名学者莫汉 芒纳星河早在1992年里约峰会时就提出可持续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该框架所遵循的可持续原则、在可持续性问题上的系统科学导向、可持续发展三角(即环境、经济与社会三个维度的可持续性)的平衡与协调等内容,与我们国家稍晚展开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并无多少区别。
9、在中国,1992年中国签署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1世纪议程等文件,标志着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确实认和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介入。1994年由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初次明确提出 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和培训活动 的建议,这是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一词第一次出如今我们国家官方文件中。1996年贾华强撰写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专著(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导论,迄今该领域的相关学术专著已有数十种。当前,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还是一个处于发育经过中的新兴学科,在一些学科建设的基础性问题上,如对于研究对象的理解,以及研究方式方法和研究侧重等方面,国内学者的意见尚不统一。杨文进曾将我们国家研究可持续发
10、展经济学的学者分为 学院派 、 生态学派 和 综合派 ,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些分歧。 5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在原来的人口经济学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建立起来的一个新学科。1997年学位委员会在修订(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时,将该学科列为 理论经济学 下的一个二级学科。该学科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研究范围牵涉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多个学科领域,其研究重点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1999年,由杨云彦主编的第一本(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出版,至当前已有相关文献多部。当下,在国内高校中该学科
11、点的设置已经特别普遍。但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类似,人们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认识尚有很多不同意见,该学科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的建构也还很不完善。 6循环经济学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是生态经济的技术实践形式,其理论基础来自生态学中的物质循环、生物共生等规律。循环经济学作为循环经济的理论形态,研究人们怎样在企业、区域和社会层面进行技术选择、产业配置、物资循环系统建设和管理创新,以到达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索取和废弃物排放的目的。据考证,明确提出要按循环的方式重组当代经济的是博尔丁, 循环经济 作为一个术语,则直到1990年才由英国环
12、境经济学家大卫 皮尔斯和图奈在其所著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被提出来。在我们国家, 循环经济 一词最初由刘庆山在1994年使用,2002年后,国内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开场大量涌现。学术著作方面,2003年出版了由吴季松撰写的我们国家第一本循环经济专著(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迄今国内关于 循环经济 或 循环经济学 的学术著作已不下30余种。在实践层面上,建设循环经济正成为我们国家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在国际上也遭到很多国家的广泛重视。 二、广义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主要理论分支间的关系 要对广义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各理论分支进行整合,首先就要理清它们的内在关系。鉴于生态经济学在诸多学科
13、分支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因而下面将重点讨论该学科与其它理论支流的关系。 1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关系 从语义上讲, 环境与自然资源 和 生态 无疑具有极大的重合度(主要的区别在于, 生态 一词更强调外部世界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愈加强调外部世界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络),而且毫无疑问,环境资源问题也是生态经济学的研究主题。但仔细比拟就可发现,无论在研究对象、研究方式方法、研究内容、理论基础、基本观点等方面,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之间都存在重大差异不同。 在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上,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都把与环境资源利用相关的自然经过纳入自个的分析视野。但在自然与经济的关系
14、问题上,两个学科的态度却截然相反:生态经济学以为经济系统只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经济活动必须遵守生态规律的制约;而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则只是把环境和自然资源看作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以为环境系统是附属于经济系统的。在研究方式方法上,生态经济学遵循整体论的分析道路,愈加强调系统分析方式方法的重要性,其在思想方式方法和话语构造上大量使用生物学隐喻;而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遵循的仍然是新古典的原子论或机械论的分析道路,其在思想方式方法和话语传统上则沿用了当代主流经济学的力学隐喻。在研究层次和研究内容上,生态经济学强调从系统整体的高度把握可持续发展问题,因而更侧重宏观分析,研究内容涵盖了人口、技术、经济、生
15、态等各个方面;而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更多地是从微观层面分析资源环境的最优利用问题。在理论基础上,生态经济学更多地强调了自然规律(如热力学基本定律和生态规律)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制约,在研究环境资源问题时,较多地强调其观察经济问题时所独有的生物物理视角;而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作为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的余脉,其理论基础和分析方式方法不脱传统经济学的窠臼,仍然主要地从社会经济视角看待资源环境的利用问题。在可持续性这一主题上,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对资源和环境前景表现出浓烈厚重的技术乐观主义和市场乐观主义倾向,以为技术进步和市场的完善有助于环境资源问题的妥善解决;而生态经济学对这种乐观主义的信念表示了更多的怀疑
16、,其对资源和环境前景的估计显得愈加慎重保守,以为要认真研究生态承载力对经济规模的限制,强调在生态承载力的容限以内讨论环境资源的最优利用问题,并力图通过人类经济活动组织方式的根本性改变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但是,辩证地看,两个学科间的上述种种不同恰恰具体表现出了二者之间的互补潜力。事实上,就学科发展的现实状态看,当前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确已构成相互倚重、相互融合的关系,两个学科在理论观点和分析方式方法上相互借鉴,在研究内容上互相补充,十分是在环境价值评估和政策措施方面,双方往往大同小异。生态经济学家在与传统经济学家争论时,事实上也将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环境经济学及其生态影响研究视为生
17、态经济学的组成部分。生态经济学奠基人之一的赫尔曼 戴利曾经把生态经济学称为 宏观环境经济学 ,循此理,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视为 微观生态经济学 也不会有什么不妥。因而,在适当改造的前提下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基本成果纳入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使生态经济学本来欠缺的微观分析和政策分析变得愈加充实和富有操作性,是完全可行的。 2循环经济学、节约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的关系先看循环经济学与节约经济学的关系。一段时期以来, 节约经济 和 循环经济 两种提法由于主旨接近,即二者都试图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缓解环境和资源压力,因而两种概念经常并行使用。由于 节约 本来就是 经济 的题中之意,因而人们对 节
18、约经济 的提法颇有争议。但很多学者以为 节约经济 的提法比 循环经济 的提法更科学,主张用前者取代后者。不过,固然有上述提法上的争论,当前节约经济学的学术影响还是要比循环经济学逊色得多;从使用频率上看,无论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还是学科名称, 循环经济(学) 都远非 节约经济(学) 所能比较,近年来归于 循环经济(学) 条目下的研究成果数量也明显占优。 其实, 循环 和 节约 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节约 是目的, 循环 是手段,循环经济的 3R 原则(Re-duce,减量化;Reuse,再使用;Recycle,再循环),也包括了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有方面的节约。因而,学界在这两个理论名称上大可不必纠缠于一
19、些字眼上的区别。本文以为, 节约 和 循环 均为 生态经济 的应有之义: 节约 是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利用的基本原则,也是一切经济活动所遵循的原则,它具体表现出了生态经济的经济要求; 循环 是生态系统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同时也为人们重新组织经济活动提供了技术方向,它具体表现出的则是生态经济的技术要求。由此看来, 生态经济(学) 一词比 循环经济(学) 、 节约经济(学) 的提法更科学、更全面,将 节约经济学 和 循环经济学 的理论成果一总归入 生态经济学 理论体系内,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单就循环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的学科关系来讲,事实上早已有学者指出,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的详细形式,循环经济学在本质上就
20、是生态经济学,是后者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3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关系 在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关系问题上,学界没有什么争议。一般以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由生态经济学派生而来的。主要根据有两点:一是从研究对象或研究背景上看,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背景是 生态 经济 复合系统,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背景则是 生态 经济 社会 三维复合系统,其间的扩展顺序一目了然;二是从理论的历史沿革上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在生态经济学产生并有了一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由生态经济学到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是明显的,人们对可持续
21、发展的理解由原来的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两个维度进一步扩展到社会可持续维度,人们因此能够在一个更全面的背景下考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机制和条件。但客观地讲,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创立至今凡二十年,其在社会可持续方面的理论成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当下该学科的多数理论研究更多地将焦点集中于生态、经济可持续的实现机制上,而对社会可持续的实现机制和途径的研究仍然很少。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较早时期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的把握存在分歧甚至是错误认识以外,更多地是由于缺少一个人们能藉以将庞杂的关于社会可持续的分析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框架中去的理论抓手或理论接口。本文以为,这个理论抓手或理论
22、接口,应该就是 社会成本 概念。 对发展的 社会成本 的考察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相对于生态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创新。经济发展既有生态成本,也有社会成本。刘思华很早就指出,可持续发展经济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最低的经济。厉以宁也提出,可持续发展既有自然意义上的,也有社会意义上的,在考察可持续发展问题时,发展的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都应予以充分考虑。生态经济学注重对发展的生态成本的分析,但这只是考察了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维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既然以 生态 经济 社会 三维复合系统为研究背景,要求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要追求生态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这样就要求其不仅要重视对经济发展的生态成
23、本的考察,也要注重对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的考察,非如此便不能全面地把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实现条件,而这也恰恰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较之生态经济学更为科学的方面。 有必要讲明的是,我们这里提到的 社会成本 与流行的社会成本概念是有区别的。中西方经济学经常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社会成本这一概念,华而不实最常见的一种理解是把社会成本与外部性联络起来,以为经济活动的社会成本相当于私人成本和外在成本(经常表现为生态成本)的总和。已经有学者指出,这种意义上的社会成本概念不利于我们全面把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要求,在实践上可能会导致产生忽略社会可持续性的后果。有鉴于此,本文提及的社会成本是一个与私人成本、生态成本相
24、并列的概念,主要就是指在经济成长经过中出现的社会秩序的毁坏和幸福感的下降,典型的如因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导致的阶层对立,因拥挤、安全事故、闲暇的丧失、治安恶化、人际关系紧张、生活节拍加快、失业、离婚率上升等导致的幸福感的下降,等等。很明显,这种意义上的社会成本主要发生在 社会系统 的领域里,与环境资源毁坏这类生态成本有明显的不同。 这样一个 社会成本 的概念,就成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将 社会系统 纳入其分析框架的最好的理论接口。有了 社会成本 (以及 生态成本 )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就成为在发展的收益与发展的成本(经济成本+生态成本+社会成本)之间权衡的问题,这既符合 成本 收益 分析的经济学传
25、统,并且可以藉此避免因毫无选择地将一切社会学因素纳入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而使其失去经济学属性的危险。当前,固然关于社会成本的研究总体看还不够深切进入,社会成本的衡量问题暂时还很难在技术上得到彻底解决,但这丝毫也不阻碍社会成本成为考量发展的可持续性的一个重要理论工具。而且,随着像GPI(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真实进步指标)这样的能较全面地衡量经济发展的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的替代指标的出现和完善,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衡量开场逐步变得精到准确,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也愈加清楚明晰地呈如今人们面前。萨缪尔森曾盛赞GNP指标是 20世纪的伟大创造 ,以为假如没有这一
26、指标, 宏观经济学可能还在杂乱无章的数据之海中漂泊 。同样地,我们可以以等待,有了生态成本、社会成本以及基于这两个概念的GPI指标,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将不再仅仅仅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理念,而终将构成一门严谨、规范、有体系的学科或科学。 4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关系 在讲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先澄清其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 杨云彦等以为,从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上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不仅应以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为研究对象,还应以三者之间的互相联络为研究对象,因而该学科不仅覆盖了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内容,也包含了怎样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
27、协调发展的内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因而能够被分为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四个分支学科;华而不实,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即为狭义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它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核心。邓宏兵等似乎更强调这种狭义的理解,以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不是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简单相加,其研究对象只能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内在联络,只能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穿插部分即PREE系统。简新华也以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必须是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贯穿始终和所有方面的浑然一体的理论体系,它既要分别研究人口、资源、环境各自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又要分析人口、资
28、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还要从总体上讨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关系,因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但笔者以为,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附属于广义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没有问题的,但其与狭义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还是存在很多重大区别。从研究对象上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PREE系统(即 人口 资源 环境 经济 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 生态 经济 社会 系统并不是对等的,这主要具体表现出在社会系统所承当的职能和有关社会可持续性的研究内容是特别复杂的,并不能简单地以为就是人口再生产(参阅前文及前文脚注)。从研究内容和研究倾向上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利用经
29、济学的方式方法和语言全面研究经济、生态、社会三维可持续的实现机制和途径,但从已有的文献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仍主要地是从生态可持续的角度把握可持续发展问题,其对发展的社会可持续性和发展的社会成本问题基本没有什么关注。 总体上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学科关系可能要比其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学科关系更为接近一些。第一,从研究对象和学科名称上看,作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对象的PREE(人口 资源 环境 经济)系统与作为生态经济学研究对象的 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并没有多少不同,由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恰恰是组成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在学科名称上 人口、资源与环境
30、经济学和 生态 经济学也表现出更高层次的契合度。第二,从研究内容和研究倾向上看,两个学科都主要地是从生态可持续的角度把握可持续发展问题,其对发展的社会可持续性和发展的社会成本问题的关注都很少。从当前较为流行的几种教学资料的内容编排看,我们也看不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多少与生态经济学相区别的地方。 三、一个整合设想 鉴于广义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前述各理论支流当前均得到一定程度的发育,因而对其进行理论整合,既有必要,从机会上看也已成熟。 1学科整合平台的选择 首要的问题,是要从前述各理论名目中选出一个作为学科整合的平台。笔者以为,这个理论平台应该具备下面五个特征:一是包涵性,即本身要有足够的理论
31、外延以整合其他理论;二是科学性,即符合经济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并且容易构成严谨科学的内容体系;三是成熟性,即本身要具备良好的学科发展基础;四是连续性,即在学科管理上具有良好的历史承继性;五是世界性,即在学科设置上应尽可能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和称谓。 在前述各分支学科中,出现最早且最成熟的当属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该学科具有严谨科学的内容体系,且较早就出如今权威的经济学学科分类体系中,典型的如我们国家1992版和2018版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体系(GB/T1374592;GBT137452018)及美国经济学协会使用的经济学文献分类体系(JEL Classification Sys-tem)都将资源经济学
32、和环境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列入,但唯一缺乏的是该学科的包涵性不够好,因而不能成为整合其他理论的平台。节约经济学和循环经济学发展历史相对较短,且理论外延狭窄,学科基础尚嫌薄弱,其本身只能作为生态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理论界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上付出很大努力,但一方面该学科与生态经济学在学科内容体系上基本重叠,在发育程度上也逊于后者;另一方面该学科也只是被列入学位委员会1997年公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作为一个学科名称至今未见被国内外权威的学科分类体系所接纳。因而,在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的名目下进行理论整合,
33、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剩下的就是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了。从 包涵性 看,由于拥有更为宽广的理论外延,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明显比生态经济学有更好的包涵性。从 科学性 上讲,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均符合经济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但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比生态经济学看得更远、更全面(不过也有学者指出,由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相对广泛,而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相对单纯,因而在能否易于建立严谨科学的理论体系方面,后者较前者更有优势)。从 成熟性 上讲,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产生晚,发育相对不够充分,当前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广为认可的理论体系,其成熟度较之于生态经济学要逊色很多。从 连续性 和 世界性 上考虑
34、,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只是新近才被我们国家2018版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体系列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而生态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早已是世所公认,且很早就已被国内外权威学科分类体系所接纳,我们国家1992版和2018版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体系及美国经济学协会使用的经济学文献分类体系均将其作为一个学科列入。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以为,固然前述各分支学科最终必然要以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为平台进行理论整合,但在当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本身还不成熟的情况下,这种整合最好还是不要一步到位的好。 2学科整合的 两步走 设想 笔者以为,能够考虑将广义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整合工作分为两个步骤: 首先,在生态经济学层次上进行理论
35、整合,强化生态经济学的学科建设。能够考虑将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 节约经济学 、 循环经济学 以及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的理论成果纳入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丰富生态经济学的微观分析和政策分析。同时还要提高生态经济学学科建设的立意,破除那种以为生态经济学仅仅仅是解释和解决生态环境特殊领域问题的应用性学问的狭隘认识,将生态经济学建设成全面取代传统经济学且能更好地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主流经济学。 其次,实现由生态经济学向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学科提升。前已述及,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学科界线,就在于前者仅致力于解决生态与经济的矛盾,致力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经过中的经济、生态的不可持续问题;
36、而后者除了研究生态经济学的所有这些问题外,还研究发展的社会成本和社会可持续问题。因而,要实现由生态经济学向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提升,首要的就是要以社会成本研究为切入点,丰富对社会可持续的内涵、实现机制和实现条件的认识;同时还可考虑以GPI作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核心指标,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这样,当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最终建立并完善起来的时候,广义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各分支学科的整合也就宣告完成了。如此,广义可持续发展经济学领域内的嘈杂局面必将得到根本的改变,对于学术进步,也必定大有助益。 以下为参考文献: 1沈满洪,等生态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37、4 2诸大建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与管理的生态经济学 与主流经济学的区别和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意义J经济学动态,2018(11):4753 3中青(节约经济学一书介绍J苏联问题参考资料,1984(2):6869 4黄铁苗创立(节约经济学的设想J求索,1989(2):1112 5黄铁苗,等节约经济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 6莫汉 芒纳星河使发展更可持续:可持续经济学框架与应用M邹文博,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杨文进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35 8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第二届全国高校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纪要J人口研究,2
38、003(4):9395 9杨云彦,程广帅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的新发展J求是学刊,2006(1):6266 10陈明立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构架的理论基础J人口与发展,2018(2):5866 11周宏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910 12刘庆山开发利用再生资源缓解自然资源短缺J再生资源研究,1994(10):57 13马中等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 14章铮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8 15戴利HE超越增长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诸大建,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70 16欧阳
39、志远论节约型经济系统 (中国21世纪议程施行的理论反思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3):106113 17欧阳志远关于 循环型经济 与 节约型经济 的深层辨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3):29 18叶平生态哲学视野中的 循环型经济 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3):1014 19张仁寿,施卫华切实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 访我们国家(节约经济学创始人黄铁苗教授J广东经济,2007(9):2733 20贾华强循环经济学M北京:校出版社,2008:10 21沈满洪,等生态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7 22马传栋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J文史哲,2002(2):160
40、164 23杨云彦,陈浩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8:59 24刘思华开创建立中华特点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4):7785 25厉以宁可持续发展的核算还应扣除社会成本J广东审计,2006(2):26 26李来儿,赵烜中西方 社会成本 理论的比拟分析J经济问题,2005(7):46 27约翰 伊特韦尔,默里 米尔盖特,彼得 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4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421 28何哲,孙林岩社会成本框架下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和社会成本核算讨论J软科学,2018(4):15 29中国GPI研究组(研究组
41、负责人:金周英)中国的真实进步指标(GPI)系统 一种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工具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2):180185 30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M高鸿业,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169170 31杨云彦,陈浩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8:14 32邓宏兵,张毅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3 33钟水映,简新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4徐建玲,刘传江第四届全国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理论与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J人口与经济,2006(4):7879 35沈满洪全国生态经济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3(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