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动力学在分子生物力学中的应用,分子生物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子动力学在分子生物力学中的应用,分子生物学论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分子动力学在分子生物力学中的应用,分子生物学论文内容摘要:生物大分子的微观构造动力学决定其生物学功能, 其力学-化学耦合规律是分子生物力学的重点关注方向。分子动力学模拟是耦合生物大分子力学-化学性质微观构造动力学基础的有效手段, 其结果可用于预测构造-功能关系、指导实验设计和诠释实验结果。本文扼要介绍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式方法学特点、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在分子生物力学中的应用, 并瞻望了将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本文关键词语:分子动力学模拟; 分子生物力学; 微观构造动力学; 构造-功能关系;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and Molecular Biome
2、chanics Abstract: Micro-structural dynamics of biomolecules governs their biological functions.Mechano-chemical coupling is a key issue in molecular biomechanics.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MDS)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coordinate the biomolecular micro-structural dynamics with their mechanica
3、l and chemical features.The outcomes provide the bases in predicting the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hip, optimizing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interpreting the measured data.This mini-review briefly introduces the MDS approach, the working principle, and the biological significance in molecular b
4、iomechanics, and proposes the prospects of future development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Keyword: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Molecular biomechanics;Micro-structural dynamics;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hip; 引言 生物大分子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执行者。比方, 细胞粘附分子及其配体间的特异性互相作用, 是介导细胞聚集和粘附动力学行为、实现细胞功能的必要媒介;信号蛋白分子是感受、传递并
5、转导细胞信号的桥梁;通道蛋白分子是维持细胞内外小分子物质及其离子平衡的决定因素等。而生物大分子的微观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信息, 是实现、调控其生物学功能的基础和关键1,2。例如, 受体-配体间的特异性辨别需要构造上特异性的匹配;信号分子不同构造态之间的变构是将上游信号传递给下游, 进而启动信号传递和转导的重要途径;不同通道蛋白的构造特征是特异性辨别不同通透物质、调控通透门控机制的基础等。因而, 考察生物大分子的微观构造动力学特征, 是理解其构造-功能关系的重要研究内容。 X-射线晶体衍射、核磁共振波谱和电镜三维重构是研究生物大分子构造的三种主要实验方式方法。华而不实, 核磁共振波谱技术是能够在原
6、子分辨率下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动态构造的唯一方式方法, 但当前还遭到待测蛋白分子量的限制, 仅能测量分子量相对较小的分子3。电镜三维重构是一种新型的构造生物学研究方式方法, 一方面, 其解析生物大分子复合体构造的分辨率日益提高, 能够提供大蛋白分子或复合体的精细构造;另一方面, 还能够解析生物大分子在不同功能状态下的构造及变化, 对于揭示生物大分子复合体构造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作用4,5;而且, 该方式方法比拟合适研究分子量宏大、组成复杂、具有构造多样性的生物大分子复合体。但相对其他两种手段来讲, 电镜三维重构技术当前的分辨率还较低, 通常得到的是生物大分子的外在轮廓或主链信息。X-射线晶
7、体衍射是比拟经典的构造生物学研究方式方法, 精度较高, 而且适用对象范围较宽, 但其缺点是尚无法得到动态构造信息, 而且, 大分子可否结晶以及结晶的好坏也是限制该技术的瓶颈之一。综上所述, 构造生物学主要研究方式方法的发展为诠释生物大分子功能的构造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大大推动了生物大分子构造-功能关系的研究。但基于各自的技术特点, 当前还没有能够提供动态的高精度构造信息的有效实验手段, 而且, 由于实验设备、实验技术、实验样品准备、实验周期及实验成本等的限制, 难以在普通的生物学实验室得到普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计算科学在科学研究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而分子动力学模拟 (m
8、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MDS) 作为计算科学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 以其能够同时提供高空间分辨率微观构造信息及高时间分辨率构造动力学信息的独特优势, 在生物大分子微观构造动力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9。当前, MDS与实验手段相结合, 在生物大分子构造-功能关系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生物力学是结合生物学与力学的原理和方式方法, 研究生命体运动和变形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基因等具有不同时间和空间特征尺度的多层次耦联行为。分子生物力学是生物力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关注重点是定量研究生物大分子的力学-化学耦合规律, 主要研究内
9、容包括定量描绘叙述生物大分子间特异性互相作用动力学、蛋白质组装动力学、作用力对蛋白质间互相作用的调控等。随着分子生物力学研究技术与方式方法 (如微管吸吮术、原子力显微术、光镊、生物膜力探针和平行流动腔等) 的发展, 以及其理论模型如小系统概率动力学模型、一阶不可逆反响动力学、动力学力谱 (dynamic force spectroscopy, DFS) 等的不断完善, 分子生物力学的研究不断深切进入10。基于此, 在炎症级联反响、肿瘤转移等病理生理经过中起重要作用的选择素-配体、整合素-配体反响动力学及其外力调控规律得到了很好的定量描绘叙述1116, 并先后发现了与物理直观相悖的 逆锁键 行为
10、1719。已有研究表示清楚, 不同分子体系具有各自独特的反响动力学特性, 而且对外界物理因素 (比方外力) 的响应规律也存在差异不同;为研究分子体系的内在机理, 同样需要其微观构造动力学信息, 以解释其定量生物力学规律的差异, 进而更好地理解其生物学功能。因而, 分子动力学模拟同样是分子生物力学研究中考察微观构造动力学基础的重要研究手段。 构造决定功能。考察目的分子的微观构造动力学是理解其生物学功能的基础与根本, 同时也是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调控其功能的前提。分子动力学模拟方式方法作为研究生物大分子微观构造动力学的有效手段, 在生物大分子的构造-功能关系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并有广阔的发展空
11、间。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式方法简介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式方法的基本原理是, 以原子为基本元素, 以牛顿第二定律为控制方程, 在经历体验势场作用下, 采用计算机模拟由多个原子组成的分子体系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演化经过。其基本工作流程如此图1所示:首先是模拟系统的构建, 主要包括目的分子初始原子坐标和模拟系统环境构建两部分。前者主要通过蛋白质数据库 (Protein Data Bank, PDB) 获得, 对于蛋白质数据库中尚未报道的构造, 可以通过同源模建、分子对接等模拟手段获得其初始构造;后者则根据目的分子的生物学特征构建相应水环境、离子环境和质膜环境等, 以期尽可能模拟生理环境。能量最小化是优化模拟
12、系统的重要经过, 共轭梯度和最陡下降算法是能量最小化的常用算法, 其目的是降低系统构建经过中产生的不合理构象, 并且使系统能量到达极小或最小;然后经过系统升温, 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的主要模拟经过 平衡模拟, 该经过是考察目的分子微观构造特征及其构造稳定性的主要模拟经过, 同时也是进行后续调控模拟的必要经过。当前,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式方法学平台较多, 而且日趋成熟。广泛用于生物大分子构造动力学研究的主要程序包括:CHARMM20、Amber21、NAMD22、GROMACS23和ACEMD24等。不同程序虽具有类似的系统建立、动态模拟等运行流程, 但各自处理问题的着重点稍有差异不同, 需要研究
13、者根据模拟目的来进行选择。势场参数是描绘叙述模拟体系中任何两个原子之间互相作用的参数, 既包含原子之间相对空间定位的描绘叙述, 又包含原子之间互相作用强弱的定义, 是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必要条件25。原子间的相对空间定位如此图2所示, 可分为4类。基于该空间定位, 生物大分子系统研究中应用比拟广泛的经历体验势场大致分为两类:Class和Class26。Class的一般表示出式为: 图1 分子动力学模拟基本流程Fig.1 Flowchart of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华而不实, 包含了描绘叙述生物大分子系统互相作用的最基本作用项。等号右边的前四项属于共价互相作
14、用, 包括两原子间共价互相作用 (bond) 、键角互相作用 (angle) 、二面角互相作用 (dihedral) 和非共面扭转作用 (improper) ;后两项是描绘叙述非共价互相作用的范德华互相作用和静电互相作用。华而不实, b为键长、 为键角、 为二面角、准为非共面扭转角。相应的平衡几何参数和力常数分别为:平衡键长b0和力常数Kb, 平衡键角 0和力常数K , 二面角周期n、相角 和力常数K , 非共面平衡扭转角准?0和力常数Kimp, 原子i与j间的最小作用半径Rminij及对应最小作用半径的势垒高度eij, e为介电常数。 图2 原子间共价互相作用形式图Fig.2 Covalen
15、t interaction of adjacent atoms 根据研究目的, 可选择性地进行调控模拟经过, 调控模拟是考察外界因素调控规律的模拟经过, 该经过一方面能够在模拟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加速实现特定生物学经过, 另一方面, 也是特定分子体系具有生物学意义的调控模拟经过。为了实现特定调控经过, 对应的模拟方式方法学也相应出现, 逐步发展成为模型化程序。比方, 为了考察生物体内遭到外力调控的一些蛋白的 (如微丝蛋白Actin) 力学性质, 以及细胞粘附分子与配体间互相作用 (如选择素-配体、整合素-配体互相作用) 的力学调控规律, 调控分子动力学 (steered molecular dyn
16、amics, SMD) 出现, 并被广泛应用27。该方式方法最早是NAMD模拟程序中的一个功能模块。受原子力显微镜技术中力学加载形式的启发, SMD能够进行恒速或恒力加载, 当前该思想已经被广泛扩展并在多种模拟程序中应用。生物大分子的变构动力学与其功能直接相关, 整合素的不同构象态表征其不同的激活程度, 同时调控不同的细胞粘附动力学行为。信号分子的变构行为是施行其信号感悟、传递和转导的途径。因而, 考察生物大分子变构特征及其动力学经过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但由于模拟能力限制, 难以在模拟时间内观察到变构经过, 基于此, 目的分子动力学 (targeted molecular dynamics,
17、 TMD) 出现, 并在多种分子体系变构模拟中得到应用22。TMD同样是NAMD中的一个功能模块, 其工作原理是根据感兴趣分子现有构象和目的构象之间的差异不同, 在模拟时间内逐步施加外力至每个原子上, 使得分子构象向目的构象靠近。固然该经过是人为调控而不是自然发生的真实经过, 但通过考察其动力学经过可预示变构发生的可能途径。另外, 血液剪切流场是生物体内很多蛋白分子所处的力学微环境, 并会对其构象动力学产生影响, 为准确评估目的分子微观动力学特征, 需要建立与生理环境愈加接近的流动剪切体系。基于此, 流动剪切分子动力学 (shear) flow molecular dynamics, (S)
18、FMD的研究也相继出现2830,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在模拟体系的水分子上施加外力, 使其产生定向运动, 进而构成微观流场。但是, 与SMD和TMD相比, (S) FMD的方式方法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并程序化。总之, 调控模拟是范围宽广的模拟经过, 调控形式会根据模拟目的而变化。随着分子动力学模拟方式方法在生物大分子构造-功能关系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 调控模拟形式会越来越多样化, 一些常规形式也会越来越程序化。对模拟结果的分析、总结与完善, 以及根据实验研究进行的迭代经过, 是回答生物大分子力学-化学耦合问题的关键, 固然与模拟不直接相关, 但同样是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模拟结果能否
19、为现有实验结果提供微观构造解释、或者为实验提供预测信息并指导后续实验设计, 都依靠于对模拟数据的分析、挖掘和提炼。但由于模拟对象的多样化, 难以规定固定的数据分析形式, 需要根据研究对象和内容进行分析。 分子动力学模拟在生物大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自1977年初次成功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蛋白质性质以来31, 该方式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大分子微观构造动力学的研究, 大概能够分为下面几类:一是单分子的折叠及去折叠模拟。比方蛋白质L与G的折叠经过模拟32, 蛋白分子Titin和Fibronectin33,34、P-选择素35和v WF的去折叠模拟36, 以及DNA的去折叠经过模拟37等, 该类研究为
20、考察生物大分子内部不同构造域的微观构造特征及其稳定性提供了基础。二是外力作用下分子复合物的解离模拟。比方生物素-亲和素38、CD2-CD5839和P-选择素-PSGL-140,41等复合物的解离模拟, 该类模拟为研究受体-配体特异性互相作用的微观构造基础、互相作用强弱, 以及外力调控互相作用规律等提供了线索。三是生物大分子的变构模拟。比方DNA变构动力学模拟37, 以及 2整合素42,43、Glycoprotein Iba44、P-选择素45等的变构模拟, 该模拟可为预测生物大分子的变构途径及其不同构象态与功能的关联等提供信息。当前, 分子动力学模拟在生物大分子构造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21、 研究对象多种多样 (已从可溶性蛋白向膜蛋白扩展46) , 研究内容也千差万别 (包括水通道蛋白水通透性能力模拟47,48、钾离子通道蛋白门控机制模拟4951、荧光膜探针分子与质膜互相作用模拟52、环境调控的蛋白质-蛋白质互相作用及其聚集经过模拟53等) 。总之, 分子动力学模拟在生物大分子构造-功能关系研究中的广泛应用, 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其生物学功能微观构造动力学机理的认识, 拓展了分子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度。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式方法学的发展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广泛应用离不开方式方法学的快速发展和完善。生物大分子是相对复杂的模拟体系, 具体表现出在生物学环境的复杂性, 以及分子本身空间尺度构象和时
22、间尺度动力学的复杂性。尽可能模拟目的分子的真正生物学环境及动力学行为与计算能力是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 研究者需要根据自个的研究目的平衡对模拟精度和速度的要求。自分子动力学模拟出现至今, 研究者们也一直在这两个方面不懈努力, 并已获得较大进展。在追求模拟精度方面, 一方面是发展新的方式方法学以尽可能模拟生理环境和调控, 如分子动力学与量子力学的结合将非共价互相作用模拟拓展至共价互相作用模拟54,55;剪切流场分子动力学及膜环境的建立等, 均为愈加真实地模拟生理环境提供了基础。该方面研究以增加模拟体系复杂性为代价。另一方面则是完善模拟算法, 加强模拟采样有效性, 在不太多增加模拟体系复杂性的基础上
23、, 提高 信噪比 。加速分子动力学 (accelerated molecular dynamics, AMD) 是典型代表之一5658, 该方式方法是偏置势能分子动力学的拓展, 能够在事先不知道自由能外表特征的条件下, 有效加强构象空间的遍历, 而且不需要事先定义反响途径或特定采集变量。在追求模拟速度方面, 除了发展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本身算法59, 可以从模拟方式方法学上进一步改良。一方面, 粗粒化模拟方式方法是典型代表60,61, 其代价是降低精细构造信息;另一方面, 可通过外界调控加速模拟经过, 比方SMD或TMD, 固然有模拟生理调控的考虑, 也有加速模拟经过的考虑, 其代价是会在一定程度
24、上高估构造动力学的演化经过。另外,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数据分析也遭到研究者们的广泛重视, 除基于不同研究目的的相应分析外, 一些公用分析方式方法也发展迅速, 比方对目的分子亚稳态和变构动力学的分析62, 以及对平衡模拟平衡判据的进一步完善63等。分子动力学模拟方式方法学和计算算法的发展和完善, 以及模拟数据分析和提炼方式方法的发展, 均为该技术平台在生物大分子构造-功能关系研究中的进一步推广打下了坚实基础。 总结与瞻望 生物大分子微观构造动力学特征决定了其生物学功能, 分子动力学模拟以其独特优势, 在生物大分子构造-功能研究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式方法考察目的分子的构造动力学
25、特征, 一方面能够从微观构造层次解释实验数据, 另一方面可以以预测、指导实验, 进一步改造分子功能。模拟与实验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本文扼要介绍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必要性及基本原理和应用, 由于方式方法学的发展和应用牵涉的领域非常广泛, 难以概括全面, 仅就我们课题组近年来在该方面研究工作中的理解进行归纳和整理, 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计算科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物大分子功能重要性认识的深切进入、以及构造生物学实验技术的推广, 均为分子动力学模拟方式方法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及其在生物大分子构造-功能关系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气氛。 技术的发展源于科学问题的驱动, 研究者们对生物大分子生物学功
26、能微观构造基础的兴趣, 必将推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发展及其在该领域的应用。与方式方法学发展相对应, 该方面今后的发展方向可简单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模拟体系和模拟经过尽可能接近真实生物学环境, 包括目的分子本身完好性、目的分子真实生理环境模拟, 以及目的分子真实调控因素模拟等。当前, 基于各种条件限制, 多数模拟做了很大程度的简化, 比方仅考虑分子中的特定构造域、简化调控因素形式等。二是模拟算法的发展。当前, 模拟速度仍然是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而模拟算法是提高模拟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三是分析方式方法的进一步开发。生物大分子种类繁多, 功能千差万别, 分子动力学模拟信息量大, 怎样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
27、用信息, 同样是其服务于实验研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当前, 预测、指导实验及解释实验结果是分子动力学模拟在生物大分子构造-功能研究中的主要应用, 因而, 实验和模拟的直接对照是将来模拟追求的方向之一64。但由于计算能力和方式方法学的限制, 直接对照尚存在困难, 取决于实验测量的时间和空间尺度能否能够与模拟分析量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可比, 在二者之间架设桥梁是解决途径之一。当前, 基于反响途径一致的假设, 自由能计算是联络实验和模拟的纽带之一, 并获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自由能计算方式方法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65。 分子动力学模拟不仅在生物大分子构造-功能关系的基础研究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也具有广阔的
28、应用前景, 比方药物设计和药物发现66等。分子动力学模拟提供的生物大分子构造动力学及受体-配体互相作用的微观构造信息, 为药物设计和发现提供了重要线索。由于药物辨别靶标分子并与其结合的经过是构造互相匹配的动态经过, 所以, 不同药物候选物与靶标分子互相作用动力学是评估候选物有效性的基础。药物开发是耗资宏大且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投入的漫长经过,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式方法学的前期参与将大大减少实验的盲目性, 提高候选物的挑选效率, 进而起到节约人力、物力、财力, 缩短开发周期的目的。 以下为参考文献 1.Smock RG, Gierasch LM.Sending signals dynamically
29、.Science, 2018, 324:198203 2.Tokuriki N, Tawfik DS.Protein dynamism and evolvability.Science, 2018, 324:203207 3.邓乾春, 黄庆德, 黄凤洪, 谢笔钧.蛋白质溶液构象的研究方式方法.生物物理学报, 2018, 25 (4) :237246 Deng QC, Huang QD, Huang FH, Xie BJ.Progress of research method on protein solution conformation.Acta Biophys Sin, 2018, 25
30、(4) :237246 4.蔡刚.单颗粒电子显微学的研究进展.生物物理学报, 2018, 26 (7) :560569 Cai G.State-of-the-art of single particle EM.Acta Biophys Sin, 2018, 26 (7) :560569 5.黄晓星, 宋晓伟, 朱平.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技术及其在生物研究领域的应用.生物物理学报, 2018, 26 (7) :570578 Huang XX, Song XW, Zhu P.Cryo electron tomograph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biological resea
31、rch.Acta Biophys Sin, 2018, 26 (7) :570578 6.Karplus M, McCammon JA.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of biomolecules.Nat Struct Biol, 2002, 9:646665 7.Mulholland AJ.Introduction.Biomolecular simulation.J R Soc Interface, 2008, 3:S169172 8.Van der Kamp MW, Shaw KE, Woods CJ, Mulholland AJ.Biomolecular
32、simulation and modelling:Status, progress and prospects.J R Soc Interface, 2008, 3:S173190 9.Karplus M, Kuriyan J.Molecular dynamics and protein function.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5, 102:66796685 10.Long M, L SQ, Sun GY.Kinetics of receptor-ligand interactions in immune responses.Cell Mol Immunol,
33、2006, 3:7986 11.Huang J, Chen J, Chesla SE, Yago T, Mehta P, McEver RP, Zhu C, Long M.Quantifying the effects of molecular orientation and length on two-dimensional receptor-ligand binding kinetics.J Biol Chem, 2004, 279:4491544923 12.Wu L, Xiao BT, Jia XL, Zhang Y, L SQ, Chen J, Long M.Impact of ca
34、rrier stiffness and microtopology on two-dimensional kinetics of P-selectin and 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1 (PSGL-1) interactions.J Biol Chem, 2007, 282:98469854 13.L SQ, Ye ZY, Zhu C, Long M.Quantifying the effects of contact duration, loading rate, and approach velocity on P-selectin-PSGL-1 i
35、nteractions using AFM.Polymer, 2006, 47:25392547 14.Zhang Y, Sun GY, L SQ, Li N, Long M.Low spring constant regulates P-selectin-PSGL-1 bond rupture.Biophys J, 2008, 95:54395448 15.Sun GY, Zhang Y, Huo B, Long M.Surface-bound selectin-ligand binding is regulated by carrier diffusion.Eur Biophys J, 2
36、018, 38:701711 16.Fu CL, Tong CF, Wang ML, Gao YX, Zhang Y, L SQ, Liang SL, Dong C, Long M.Determining beta2-integrin and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 binding kinetics in tumor cell adhesion to leukocytes and endothelial cells by agas-driven micropipette assay.J Biol Chem, 2018, 286:3477734787
37、17.Marshall BT, Long M, Piper JW, Yago Y, McEver RP, Zhu C.Direct observation of catch bonds involving cell-adhesion molecules.Nature, 2003, 423:190193 18.Sarangapani KK, Yago T, Klopocki AG, Lawrence MB, Fieger CB, Rosen SD, McEver RP, Zhu C.Low force decelerates L-selectin dissociation from P-sele
38、ctin glycoprotein ligand-1 and endoglycan.J Biol Chem, 2004, 279:22912298 19.Kong F, Garcia AJ, Mould AP, Humphries MJ, Zhu C.Demonstration of catch bonds between an integrin and its ligand.J Cell Biol, 2018, 185:12751284 20.Brooks BR, Brooks CL, Mackerell Jr AD, Nilsson L, Petrella RJ, Roux B, Won
39、Y, Archontis G, Bartels C, Boresch S, Caflisch A, Caves L, Cui Q, Dinner AR, Feig M, Fischer S, Gao J, Hodoscek M, Im W, Kuczera K, Lazaridis T, Ma J, Ovchinnikov V, Paci E, Pastor RW, Post CB, Pu JZ, Schaefer M, Tidor B, Venable RM, Woodcock HL, Wu X, Yang W, York DM, Karplus M.CHARMM:The biomolecu
40、lar simulation program.J Comput Chem, 2018, 30:15451614 21.Case DA, Cheatham TE, Darden T, Gohlke H, Luo R, Merz Jr KM, Onufriev A, Simmerling C, Wang B, Woods RJ.The Amber biomolecular simulation programs.J Comput Chem, 2005, 26:16681688 22.Phillips JC, Braun R, Wang W, Gumbart J, Tajkhorshid E, Vi
41、lla E, Chipot C, Skeel RD, Kale L, Schulten K.Scalable molecular dynamics with NAMD.J Comput Chem, 2005, 26:17811802 23.Hess B, Kutzner C, Van der Spoel D, Lindahl E.GROMACS 4:Algorithms for highly efficient, load-balanced, and scalable molecular simulation.J Chem Theory Comput, 2008, 4:435447 24.Ha
42、rvey MJ, Giupponi G, De Fabritiis G.ACEMD:Accelerating biomolecular dynamics in the microsecond time scale.J Chem Theory Comput, 2018, 5:16321639 25.Gonz lez MA.Force fields and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Collection SFN, 2018, 12:169200 26.Mackerell Jr AD.Empirical force fields for biological ma
43、cromolecules:Overview and issues.J Comput Chem, 2004, 25:15841604 27.Isralewitz B, Gao M, Schulten K.Steered molecular dynamics and mechanical functions of proteins.Curr Opin Struct Biol, 2001, 11:22423 28.Lou J, Zhu C.Flow induces loop-to-beta-hairpin transition on the beta-switch of platelet glyco
44、protein Ib alpha.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8, 105:1384713852 29.Zou X, Liu Y, Chen Z, Cardenas-Jiron GI, Schulten K.Flow-induced beta-hairpin folding of the glycoprotein Ib alpha beta-switch.Biophys J, 2018, 99:11821191 30.Kang YY, L SQ, Ren P, Huo B, Long M.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of shear-a
45、nd stretch-induceddissociation of P-selectin/PSGL-1 complex.Biophys J, 2020, 102 (1) :112120 31.McCammon JA, Gelin BR, Karplus M.Dynamics of folded proteins.Nature, 1977, 267:585590 32.Brown S, Head-Gordon T.Intermediates and the folding of proteins L and G.Protein Sci, 2004, 13:958970 33.Gao M, Cra
46、ig D, Lequin O, Campbell ID, Vogel V, Schulten K.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of mechanically unfolded fibronectin type III intermediates.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3, 100:1478414789 34.Gao M, Lu H, Schulten K.Unfolding of titin domains studied by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J Muscle Res
47、 Cell M, 2002, 23:513521 35.L SQ, Long M.Forced extension of P-selectin construct using steered molecular dynamics.Chin Sci Bulle, 2004, 49:1017 36.Chen W, Lou JZ, Zhu C.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ed unfolding of von Willebrand Factor A domains by force.Cell Mol Bioeng, 2018, 2:7586 37.Perez A, Luque
48、 FJ, Orozco M.Frontiers in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of DNA.Acc Chem Res, 2018, DOI:10.1021/ar2001217 38.Izrailev S, Stepaniants S, Balsera M, Oono Y, Schulten K.Molecular dynamics study of unbinding of the avidin-biotin complex.Biophys J, 1997, 72:15681581 39.Bayas MV, Schulten K, Leckband D.Forced detachment of the CD2-CD58 complex.Biophys J, 2003, 84:22232233 40.L SQ, Long M.Forced dissociation of selectin-ligand complexes using steered molecular dyn